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當代新聞寫作(簡體書)
滿額折

當代新聞寫作(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與其他同類新聞寫作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一、學理性和實用性兼備
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應用文體知識體系,新聞寫作學有著自身獨特的運作規律與精神內涵。然而,以往的教材往往側重于新聞寫作技巧的培養而忽視了新聞寫作原理的傳授。不難想見,在基本理念尚不明晰的情況下,寄希望于通過形式的裝點來解決精神內涵的深層次困境無異于舍本逐末、緣木求魚,這也可以說是我國新聞寫作學長期以來無法形成實質性突破的重要原因。本教材敏銳地捕捉到了以往教材中新聞寫作理念不明的關鍵問題,不僅充分詳實地介紹了“怎樣寫新聞”,還著力于闡釋“寫什么樣的新聞”,形成了雙管齊下、道器并舉的新 型教學思維模式。具體說來,本書在范本篇中開宗明義地將新聞專業主義中的部分核心操 作理念融貫其中———如準確與完整、客觀與獨立、簡潔與清晰、人情味等構成要素———通 過解剖麻雀式的詳盡論述,使讀者在正式接觸新聞寫作的相關技法之前能夠先行明確何為優秀新聞作品,其文本寫作的特殊性、追求旨趣及內在標尺究竟該如何實現。可以說,這種 章節與內容上的設計編排,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新聞寫作教材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授業模式,既能在新聞寫作理論上進行良好的觀照,又具備高度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強調特稿寫作的重要性
在西方的新聞寫作教材中,人們習慣于把新聞分成兩大類:純新聞報道和特稿。特稿因其獨特的表現方式———人情味、故事性———而成為了西方新聞界的寵兒。在普利策新聞獎獲獎名單中,自1979年《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喬恩·富蘭克林發表的一篇名為《凱利太太的妖怪》的醫學報道得到評委會的高度認可之后,特稿報道便長期占據著牢固的專屬地位與穩定的評選數量級。在我國傳統的新聞寫作教材中,新聞報道體裁往往被習慣性地劃分為消息和通訊,特 稿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文體并沒有得到我國新聞學者的廣泛接受與認同。然而,通過 對國內新聞報道實踐的長期觀察與研究,本教材認為傳統意義上的通訊寫作已經不能充分 適應和滿足當今新聞事業的發展需要,其傳播方式的單一性與局限性常常使得報道對象的 固有信息內涵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消解。鑒于上述情況,本教材在總體框架設計方面作出了探索性嘗試,著力突破傳統新聞體裁模式的慣性束縛,舍棄了通訊寫作的相關內容,將特稿作為與消息相對應的新聞報道體裁納入其中。這種探索和嘗試的初衷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量:首先,傳統新聞寫作教材對通訊寫作的關注與研究已基本達到了飽和狀態,無論是院校師生或媒體從業人員對該內容都已十分熟悉,如果盲目地沿襲既有體裁模式則只能是無謂地原地徘徊,無法使讀者在閱 讀與學習過程獲得最大限度的信息增值;其次,將特稿列入其中的體裁分類不僅符合當下 國際新聞報道的慣例,而且這一文體所彰顯的很多新聞理念也有助于實現國內新聞報道實 踐與國際新聞報道標準的接軌,為我國新聞業務改革的縱深化打下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因此,在特稿寫作這一章節,本書的傳授內容沒有停留在對特稿定義、特征、分類等基本常識的講解與介紹上,而是以一種更為開闊的歷時性思維梳理了特稿文體在西方新聞界的發展演變及其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從而使讀者對特稿有一種由宏觀至微觀的全方位認知。另外,在特稿寫作的具體操作環節,教材遴選了國內近年來特稿報道領域的優秀成果,從題材選取、結構設計、要素構成等多方面向讀者詳細講解了特稿文章的基本操作技巧與成文規范,在詳解優秀特稿成功要素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了特稿文體的思想內核及價值取向。

三、注重新聞報道方式的變化
在報道方式篇中,本教材將研討目光投注于當前基礎新聞寫作教材所忽略的一個領域,首次系統描繪了新聞報道方式領域的最新變化。在過往的新聞報道活動與新聞教學實踐中,每當提到采用何種方式報道某一新聞事實時,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報道體裁,而忽略了報道方式的存在,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認知誤區。實際上,就新聞報道的功能廣度而言,報道方式的外延要遠遠大于報道體裁,它涵蓋了報道體裁所能容納的全部表現內容。換言之,報道方式不僅包括了新聞稿件所選用的體裁形式,也包括了結構稿件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可以說,它是新聞工作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更深層次思維活動的體現。事實上,1988年全國好新聞獎對深度報道獎的標定,已經宣告了涵蓋連續報道、系列報道和組合報道的深度報道方式的崛起,只是此后除了幾部專著之外,基礎性新聞寫作教材對深度報道的關注明顯不夠。為此,本書認真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聞寫作在報道方式領域的最新進展,以連續報道、系列報道、組合報道三種主要報道方式為研究藍本,分別從它們各自的定義、特征、優勢、寫作技巧與報道策劃等環節入手,向讀者展現 我國新聞報道實踐領域的這一重要嬗變,對于指導當下的新聞寫作實踐無疑有著重要的 現實意義。

四、關注新媒體技術視域下的新聞寫作
今日的世界,伴隨著信息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各種新型電子終端產品層出不窮,人類社會的整體傳播方式與思維模式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如同歷史上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一樣,天性敏銳的媒體又一次走在了時代變局的前列,在接受技術之光惠澤的同時, 也積極引領和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思潮。媒體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無疑對傳統新聞寫作領域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傳統新聞報道的寫作思維、寫作模式、寫作結構、語言風格與傳閱途徑等諸多成文元素都在不經意間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出一種顛覆與解構的發展變化趨勢。在網絡生活方式的影響下,思維模式的非線性、信息元素的動態性、寫作過程的交互性等網絡傳播特征使得許多具有鮮明技術特質的新聞報道文體應運而生。作為對新媒體時代的回應,本教材在撰寫中緊緊把握住傳播技術的發展及其對新聞實務的影響,并專門辟出兩章內容對該議題予以闡釋,在論述角度切入抑或平臺類型選取方面均有了較大突破。我們改變了以網絡新聞媒體為單一研究藍本的傳統教學模式,反映了我國媒介傳播技術與傳播方式的最新變革成果,拓展了新媒體寫作的常用方法和渠道,并使其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化、系統化。例如,在第八章中,我們首先從新媒體技術發展的視角對新媒體發展的歷史軌跡、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新媒體技術發展對新聞寫作的影響等問題做了梳理,深入探討了新媒體技術背景下新聞報道樣態及其思維方式的內在變化過程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第九章中分別以網絡新聞專題、博客新聞、手機報新聞、微博新聞等新媒體平臺上四種最為常見的新興傳播文體為具體對象,針對不同的類別,從策劃、編輯、改寫等不同流程入手,為讀者呈現了新媒體文本編寫的思維方式與相關技法。文雖有止,思則未央。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特別感謝那些已經身在新聞界或未來有志于從事新聞行業的讀者,你們對本書的閱讀、探討與評介既是對本土新聞教育的積極參 與,也是真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傳播實踐,是對我國新聞學發展建設的最好支持和幫助。

作者簡介

隨著媒體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與媒介活動場域的多元化建構,中國傳媒業的固有傳播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一直尊享新聞傳播主導地位的很多傳統媒體都面臨著影響力弱化的問題,大 量的非專業人士和“泛新聞工作者”開始出現并活躍于當下的中國新聞舞臺。與此同時,社會轉型帶來的差異性群體訴求與技術發展催生的多元化表達渠道,使得活躍于不同話語平臺的傳播主體在資源爭奪與議程引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極大地豐富著今天的信息流通脈絡及意義共享空間。中國傳媒社區的整體生態景觀正逐步呈現出對抗與制衡、融合與共生為一體的復雜化樣態,日臻完備、成熟的現代化傳播體系業已初露端倪。
然而,新聞業的外在繁盛無法遮蓋一個嚴峻的現實:作為社會信息主導系統的大眾媒介在文本制作與影響力方面的有效動能不容樂觀,海量輸出的文字符碼與無所不在的信息觸角無法彌補其在信息產品質量及受眾心理期待之間的巨大落差——宣傳色調依然濃重、報道失實普遍存在,輿論導向時顯偏頗、公信力和影響力不足——傳媒無法在信息量增幅的基礎上更為有效地提供精神指導、行為參照與價值共享。
誠然,媒介偏向的發生與媒介職能的缺位無疑是多方因素合力作用的產物,但它更與新聞學科自身的專業化程度及其內在的思維 方式休戚相關。從我國新聞學的成長情況觀之,與文學、法學、哲學、經濟學等較為成熟的專業學科相比,新聞學的起步時間較晚、整體發展根基尚淺、原創性理論稀缺、專業教育理念模糊,所有這些都成為了阻礙中國新聞行業前行的羈絆。
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聞學與傳播學成為了國內成長速度最快的學科之一,但大多數學術成果往往側重于相關專業理論的深度發掘與延展,新聞業務方面的優秀成果則相對較少且更新速率緩慢,除了人大社、復旦社、高教社等推出的幾部優秀教材之外,便是依靠國外院校流行的一版再版的經典教材。“拿來主義”固然需要提倡,但是拿來的東西如果不經過本土實踐的有效改造就會出現“水土不服”。從某種程度而言,重理論而輕業務的學科建設相對失衡,致使新聞專業院校在應用人才培養與輸出方面前景堪憂———培養出了相當數量的學術型人才,熱衷于坐而論道而輕視實際操作———作為媒體機構預備人才的新聞專業學生無法與媒體人才的需求有效對接,許多資深媒體機構已經開始逐漸放棄 對新聞專業人才的渴望與追逐,轉而將人才搜索的視線轉向其他學科。如何建立新聞傳播 學科人才的專屬特色與競爭優勢,如何改變“新聞無學”、“新聞人才無用”的尷尬境遇,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棘手難題。
因此,當許多學者滿懷雄心壯志,紛紛將媒介研究大旗插向政治、經濟、法律、文 化、社會等研究范疇的時候,我們仍然愿意從新聞生產本體論與從業者自凈化的小角度來重新觀照中國的傳媒環境,從新聞報道寫作這一看似狹小而又無法回避的界面來具體指導廣大新聞工作者的業務活動,以期能夠鍛造出更多有助于記錄和影響時代的新聞佳作。
在新聞寫作領域,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劉明華與徐泓、張征合著的《新聞寫作教程》,高鋼的《新聞寫作精要》,艾豐的《新聞寫作方法論》,劉海貴的《中國新聞采訪寫作學》,周勝林與尹德剛、梅懿合著的《當代新聞寫作》等。從編纂時間上看,由于部分教材的成書年代相對較早,所列舉出的報道案例在適用性與指導性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與媒介現實脫節的問題,不利于讀者的借鑒與仿寫。從教學方法上說,現有教材基本沿襲著傳統的新聞寫作思維,部分理念在今天看來已略顯陳舊和呆板,無法適應當前中國新聞界的實際發展現狀,不能滿足現代化社會對于新型傳播方式的需求與應用。這些存在于新聞業務教學體系當中的缺憾正是本教材編纂的邏輯起點。作為新聞寫作領域的一部新作,本書力求梳理出中國新聞界在新時期所表現出的階段性變化并希望成為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縮影。
與其他同類新聞寫作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一、學理性和實用性兼備
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應用文體知識體系,新聞寫作學有著自身獨特的運作規律與精神內涵。然而,以往的教材往往側重于新聞寫作技巧的培養而忽視了新聞寫作原理的傳授。不難想見,在基本理念尚不明晰的情況下,寄希望于通過形式的裝點來解決精神內涵的深層次困境無異于舍本逐末、緣木求魚,這也可以說是我國新聞寫作學長期以來無法形成實質性突破的重要原因。本教材敏銳地捕捉到了以往教材中新聞寫作理念不明的關鍵問題,不僅充分詳實地介紹了“怎樣寫新聞”,還著力于闡釋“寫什么樣的新聞”,形成了雙管齊下、道器并舉的新 型教學思維模式。具體說來,本書在范本篇中開宗明義地將新聞專業主義中的部分核心操 作理念融貫其中———如準確與完整、客觀與獨立、簡潔與清晰、人情味等構成要素———通 過解剖麻雀式的詳盡論述,使讀者在正式接觸新聞寫作的相關技法之前能夠先行明確何為優秀新聞作品,其文本寫作的特殊性、追求旨趣及內在標尺究竟該如何實現。可以說,這種 章節與內容上的設計編排,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新聞寫作教材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授業模式,既能在新聞寫作理論上進行良好的觀照,又具備高度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強調特稿寫作的重要性
在西方的新聞寫作教材中,人們習慣于把新聞分成兩大類:純新聞報道和特稿。特稿因其獨特的表現方式———人情味、故事性———而成為了西方新聞界的寵兒。在普利策新聞獎獲獎名單中,自1979年《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喬恩·富蘭克林發表的一篇名為《凱利太太的妖怪》的醫學報道得到評委會的高度認可之后,特稿報道便長期占據著牢固的專屬地位與穩定的評選數量級。在我國傳統的新聞寫作教材中,新聞報道體裁往往被習慣性地劃分為消息和通訊,特 稿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文體并沒有得到我國新聞學者的廣泛接受與認同。然而,通過 對國內新聞報道實踐的長期觀察與研究,本教材認為傳統意義上的通訊寫作已經不能充分 適應和滿足當今新聞事業的發展需要,其傳播方式的單一性與局限性常常使得報道對象的 固有信息內涵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消解。鑒于上述情況,本教材在總體框架設計方面作出了探索性嘗試,著力突破傳統新聞體裁模式的慣性束縛,舍棄了通訊寫作的相關內容,將特稿作為與消息相對應的新聞報道體裁納入其中。這種探索和嘗試的初衷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量:首先,傳統新聞寫作教材對通訊寫作的關注與研究已基本達到了飽和狀態,無論是院校師生或媒體從業人員對該內容都已十分熟悉,如果盲目地沿襲既有體裁模式則只能是無謂地原地徘徊,無法使讀者在閱 讀與學習過程獲得最大限度的信息增值;其次,將特稿列入其中的體裁分類不僅符合當下 國際新聞報道的慣例,而且這一文體所彰顯的很多新聞理念也有助于實現國內新聞報道實 踐與國際新聞報道標準的接軌,為我國新聞業務改革的縱深化打下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因此,在特稿寫作這一章節,本書的傳授內容沒有停留在對特稿定義、特征、分類等基本常識的講解與介紹上,而是以一種更為開闊的歷時性思維梳理了特稿文體在西方新聞界的發展演變及其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從而使讀者對特稿有一種由宏觀至微觀的全方位認知。另外,在特稿寫作的具體操作環節,教材遴選了國內近年來特稿報道領域的優秀成果,從題材選取、結構設計、要素構成等多方面向讀者詳細講解了特稿文章的基本操作技巧與成文規范,在詳解優秀特稿成功要素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了特稿文體的思想內核及價值取向。

三、注重新聞報道方式的變化
在報道方式篇中,本教材將研討目光投注于當前基礎新聞寫作教材所忽略的一個領域,首次系統描繪了新聞報道方式領域的最新變化。在過往的新聞報道活動與新聞教學實踐中,每當提到采用何種方式報道某一新聞事實時,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報道體裁,而忽略了報道方式的存在,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認知誤區。實際上,就新聞報道的功能廣度而言,報道方式的外延要遠遠大于報道體裁,它涵蓋了報道體裁所能容納的全部表現內容。換言之,報道方式不僅包括了新聞稿件所選用的體裁形式,也包括了結構稿件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可以說,它是新聞工作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更深層次思維活動的體現。事實上,1988年全國好新聞獎對深度報道獎的標定,已經宣告了涵蓋連續報道、系列報道和組合報道的深度報道方式的崛起,只是此后除了幾部專著之外,基礎性新聞寫作教材對深度報道的關注明顯不夠。為此,本書認真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聞寫作在報道方式領域的最新進展,以連續報道、系列報道、組合報道三種主要報道方式為研究藍本,分別從它們各自的定義、特征、優勢、寫作技巧與報道策劃等環節入手,向讀者展現 我國新聞報道實踐領域的這一重要嬗變,對于指導當下的新聞寫作實踐無疑有著重要的 現實意義。

四、關注新媒體技術視域下的新聞寫作
今日的世界,伴隨著信息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各種新型電子終端產品層出不窮,人類社會的整體傳播方式與思維模式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如同歷史上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一樣,天性敏銳的媒體又一次走在了時代變局的前列,在接受技術之光惠澤的同時, 也積極引領和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思潮。媒體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無疑對傳統新聞寫作領域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傳統新聞報道的寫作思維、寫作模式、寫作結構、語言風格與傳閱途徑等諸多成文元素都在不經意間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出一種顛覆與解構的發展變化趨勢。在網絡生活方式的影響下,思維模式的非線性、信息元素的動態性、寫作過程的交互性等網絡傳播特征使得許多具有鮮明技術特質的新聞報道文體應運而生。作為對新媒體時代的回應,本教材在撰寫中緊緊把握住傳播技術的發展及其對新聞實務的影響,并專門辟出兩章內容對該議題予以闡釋,在論述角度切入抑或平臺類型選取方面均有了較大突破。我們改變了以網絡新聞媒體為單一研究藍本的傳統教學模式,反映了我國媒介傳播技術與傳播方式的最新變革成果,拓展了新媒體寫作的常用方法和渠道,并使其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化、系統化。例如,在第八章中,我們首先從新媒體技術發展的視角對新媒體發展的歷史軌跡、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新媒體技術發展對新聞寫作的影響等問題做了梳理,深入探討了新媒體技術背景下新聞報道樣態及其思維方式的內在變化過程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第九章中分別以網絡新聞專題、博客新聞、手機報新聞、微博新聞等新媒體平臺上四種最為常見的新興傳播文體為具體對象,針對不同的類別,從策劃、編輯、改寫等不同流程入手,為讀者呈現了新媒體文本編寫的思維方式與相關技法。文雖有止,思則未央。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特別感謝那些已經身在新聞界或未來有志于從事新聞行業的讀者,你們對本書的閱讀、探討與評介既是對本土新聞教育的積極參 與,也是真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傳播實踐,是對我國新聞學發展建設的最好支持和幫助。

名人/編輯推薦

《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新聞學系列:當代新聞寫作》編輯推薦:在新聞寫作領域,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劉明華與徐泓、張征合著的《新聞寫作教程》,高鋼的《新聞寫作精要》,艾豐的《新聞寫作方法論》,劉海貴的《中國新聞采訪寫作學》,周勝林與尹德剛、梅懿合著的《當代新聞寫作》等。從編纂時間上看,由于部分教材的成書年代相對較早,所列舉出的報道案例在適用性與指導性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與媒介現實脫節的問題,不利于讀者的借鑒與仿寫。從教學方法上說,現有教材基本沿襲著傳統的新聞寫作思維,部分理念在今天看來已略顯陳舊和呆板,無法適應當前中國新聞界的實際發展現狀,不能滿足現代化社會對于新型傳播方式的需求與應用。這些存在于新聞業務教學體系當中的缺憾正是本教材編纂的邏輯起點。作為新聞寫作領域的一部新作,《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新聞學系列:當代新聞寫作》力求梳理出中國新聞界在新時期所表現出的階段性變化并希望成為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縮影。與其他同類新聞寫作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如下特色:一、學理性和實用性兼備;二、強調特稿寫作的重要性;三、注重新聞報道方式的變化;四、關注新媒體技術視域下的新聞寫作。

目次

第一部分 范本篇
第一章 優秀新聞稿件的一般構成要素
第一節 準確與完整
一、優秀新聞稿件首先要做到準確
二、新聞真實還要求具體真實基礎上的完整
三、如何確保新聞的準確與完整
第二節 客觀與獨立
一、新聞客觀性理念的演變
二、新聞客觀性的操作技巧
第三節 簡潔與清晰
一、簡潔與清晰是新聞工作基本規律的體現
二、新聞如何做到簡潔與清晰
第四節 人情味
一、優秀新聞稿件離不開人情味
二、糾正對新聞報道的人情味的認識誤區
三、如何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情味
第二章 中、西優秀新聞作品評判標準解讀
第一節 中國新聞獎評獎細則解讀
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
二、正面宣傳為主,強調輿論導向
三、突出重大主題,彰顯時代精神
四、業務層面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普利策新聞獎評獎標準解讀
一、秉承、堅守新聞業的公共服務性
二、揭丑傳統與負面報道
三、濃郁的人文關懷色彩
第二部分 體裁篇
第三章 消息
第一節 消息的標題與消息頭
一、消息標題的地位和作用
二、消息標題的構成
三、消息標題的制作要求
四、消息頭的基本形式及作用
第二節 消息的導語
一、導語的定義
二、導語的產生和發展
三、導語的基本任務
四、導語的分類
五、導語寫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 消息的主體
一、消息主體的界定
二、消息主體的作用
三、消息主體的寫作要求
第四節 消息的結尾
一、消息結尾的重要性
二、常見的消息結尾方式
三、消息結尾應注意的問題
第五節 消息的結構
一、常見的消息結構形式
二、消息結構的基本原則
第六節 消息的新聞背景
一、新聞背景的界定
二、新聞背景的作用
三、運用背景材料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四章 特稿
第一節 特稿概述
一、特稿的由來及嬗變
二、特稿概念辨析
三、特稿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特稿選材
一、特稿的題材范圍與功能分類
二、特稿選材的途徑與思維方法
第三節 特稿結構
一、特稿的導語
二、特稿的正文
三、特稿的結尾
第三部分 報道方式篇
第五章 連續報道
第一節 連續報道的界定與特征
一、連續報道的界定
二、連續報道的特征
第二節 連續報道的優勢
一、信息呈現全面、完整、系統
二、報道過程充滿懸念
三、信息傳播時效性強
四、輿論監督的利器
五、強化新聞的真實性
第三節 連續報道的寫作
一、精選題材
二、寫好首發報道
三、后續報道要保持新鮮感
四、善于設置懸念
五、連續報道的收束
六、寫作連續報道的注意事項
第六章 系列報道
第一節 系列報道的界定與特征
一、系列報道的界定
二、系列報道的特征
三、系列報道的分類
第二節 系列報道的優勢
一、立意彰顯深度
二、獨家視角與觀點
三、形式的審美意味
第三節 系列報道的寫作
一、精選報道題材
二、精煉報道主題
三、切分報道視角
四、做好素材的歸類
五、選擇報道形式
六、設計寫作結構
第七章 組合報道
第一節 組合報道的界定與特征
一、組合報道的界定
二、組合報道的特征
第二節 組合報道的優勢
一、有限時空里的信息大幅增值
二、簡潔明快的深度信息傳播
三、多元高效的背景材料運用
第三節 組合報道的寫作
一、由不同來源的新聞稿件整合而成的組合報道
二、由單一媒體獨立采寫刊發的組合報道
第四部分 新媒體篇
第八章 新媒體技術視域下的新聞寫作
第一節 新媒體概述
一、新媒體的界定
二、新媒體的分類
三、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
第二節 新媒體技術對新聞寫作的影響
一、媒介融合視域下的新聞業
二、新媒體技術發展對新聞寫作的影響
第九章 新媒體新聞寫作
第一節 網絡新聞專題制作
一、網絡新聞專題概述
二、網絡新聞專題的特點
三、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及制作
第二節 新聞博客與博客新聞寫作
一、新聞博客的起源及發展
二、新聞博客的文本范式
三、新聞博客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四、博客新聞的發展前景
第三節 手機報新聞的制作
一、我國手機報發展概況
二、當前手機報新聞制作中的缺陷
三、提升手機報新聞寫作品質的方法
第四節 微博新聞寫作
一、微博概述
二、微博新聞的文本特征
三、微博新聞的寫作技巧
第五部分 規范篇
第十章 新聞寫作的法制規范
第一節 新聞寫作與維護國家安全
一、新聞寫作應與維護國家安全相統一
二、新聞寫作與煽動罪
三、新聞寫作與保守國家秘密
四、特殊領域的新聞寫作與國家安全
第二節 新聞寫作與維護社會秩序
一、禁止傳播淫穢色情內容
二、禁止傳播兇殺暴力內容
三、禁止宣揚封建迷信和邪教
四、新聞寫作中的民族、宗教問題
第三節 新聞寫作與侵權
一、新聞寫作與名譽權
二、新聞寫作與隱私權
三、新聞寫作與姓名權
四、新聞寫作與著作權
第十一章 新聞寫作的倫理規范
第一節 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一、西方:從報刊自由主義理論到社會責任論
二、中國:傳媒具體而實際的責任承擔
第二節 新聞寫作中的職業倫理規范
一、新聞職業倫理規范的建設歷程
二、新聞寫作中的媒體職業道德失范
三、凈化新聞寫作中的道德失范現象
參考文獻
后 記

書摘/試閱



隨著媒體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與媒介活動場域的多元化建構,中國傳媒業的固有傳播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一直尊享新聞傳播主導地位的很多傳統媒體都面臨著影響力弱化的問題,大 量的非專業人士和“泛新聞工作者”開始出現并活躍于當下的中國新聞舞臺。與此同時,社會轉型帶來的差異性群體訴求與技術發展催生的多元化表達渠道,使得活躍于不同話語平臺的傳播主體在資源爭奪與議程引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極大地豐富著今天的信息流通脈絡及意義共享空間。中國傳媒社區的整體生態景觀正逐步呈現出對抗與制衡、融合與共生為一體的復雜化樣態,日臻完備、成熟的現代化傳播體系業已初露端倪。
然而,新聞業的外在繁盛無法遮蓋一個嚴峻的現實:作為社會信息主導系統的大眾媒介在文本制作與影響力方面的有效動能不容樂觀,海量輸出的文字符碼與無所不在的信息觸角無法彌補其在信息產品質量及受眾心理期待之間的巨大落差——宣傳色調依然濃重、報道失實普遍存在,輿論導向時顯偏頗、公信力和影響力不足——傳媒無法在信息量增幅的基礎上更為有效地提供精神指導、行為參照與價值共享。
誠然,媒介偏向的發生與媒介職能的缺位無疑是多方因素合力作用的產物,但它更與新聞學科自身的專業化程度及其內在的思維 方式休戚相關。從我國新聞學的成長情況觀之,與文學、法學、哲學、經濟學等較為成熟的專業學科相比,新聞學的起步時間較晚、整體發展根基尚淺、原創性理論稀缺、專業教育理念模糊,所有這些都成為了阻礙中國新聞行業前行的羈絆。
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聞學與傳播學成為了國內成長速度最快的學科之一,但大多數學術成果往往側重于相關專業理論的深度發掘與延展,新聞業務方面的優秀成果則相對較少且更新速率緩慢,除了人大社、復旦社、高教社等推出的幾部優秀教材之外,便是依靠國外院校流行的一版再版的經典教材。“拿來主義”固然需要提倡,但是拿來的東西如果不經過本土實踐的有效改造就會出現“水土不服”。從某種程度而言,重理論而輕業務的學科建設相對失衡,致使新聞專業院校在應用人才培養與輸出方面前景堪憂———培養出了相當數量的學術型人才,熱衷于坐而論道而輕視實際操作——作為媒體機構預備人才的新聞專業學生無法與媒體人才的需求有效對接,許多資深媒體機構已經開始逐漸放棄 對新聞專業人才的渴望與追逐,轉而將人才搜索的視線轉向其他學科。如何建立新聞傳播 學科人才的專屬特色與競爭優勢,如何改變“新聞無學”、“新聞人才無用”的尷尬境遇,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棘手難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