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心理學
95折

心理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50 元
優惠價
95713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充分完整的介紹「普通心理學」的面向,且反映夠新(英文版2013年)的心理學研究與教學趨勢。
在專業譯者游恆山的妙筆下,巧妙的濃縮內容的同時保留原書精華。

本書內容是為心理系的學生所編寫,以供他們在上、下兩學期中獲致心理學的進階知識。但因為心理學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所以原文書的編幅相當可觀,內容也較為繁複。對於想要一窺心理學奧秘而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而言,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往往有不知從何下手的因惑。因此,譯者在本版藉著簡約文字以縮短其篇幅,而又不傷原文書旨意,試著把各個領域的綱領勾勒出來,並對其基本概念作清楚的界說,以使學生在自我進修或應付考試上皆能有所依據,實為值得你選用的一本「普通心理學」讀物。

作者簡介

理查•葛雷
美國知名心理學者

譯者簡介
游恒山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華邦電子工程師
德碁半導體工程師
心理學方面譯述數十本

名人/編輯推薦

現在世界上有一百六十種以上以英文寫就的普通心理學教科書,如何選出一本適合台灣地區使用的課本,大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首先要瞭解一本導論式的心理學教科書,究竟應該包含什麼內容?究竟應該由誰來寫?這兩個問題可以提供我們初步判斷的基礎。
現代的心理學導論式教科書的內容,至少要包含有人類與動物行為的生理及生物基礎(尤其是大腦功能部分)、人性基本問題的探討(如意識狀態、動機與情緒、知覺歷程、記憶與學習、智力與創造力、人類性格、社會行為、病態行為及其治療等)、心理學歷史的回顧(如條件化歷程、心理分析學、心理物理學、行為主義等)、與現代科技對人性研究的影響(如神經科學、人工智慧、電腦科學等)。至於理想的撰寫人選,應該由真正熱心教學且已有學術成就的心理學家來擔任,最為恰當,因為這種撰寫人知道整個心理學發展的重點所在,而且會以帶有引導性與批判性的眼光來撰寫。
從這兩個標準來看,Philip Zimbardo所撰寫的《Psychology and Life》,無疑的是一本高水準的心理學導論。Philip Zimbardo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該系多年來一直是美國心理學領域中排名第一的科系),同時也是世界心理學界極為知名且優秀的心理學研究者,其專長在實驗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方面。目前在世界上最為流行的心理學導論教科書中,有兩本即出自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之手,其中一本即為本書。這本書編纂細心,照顧讀者,容納了最新且重要的心理學知識,可說以學術為經以活用為緯,讓讀者在不費力下吸取大量的正規知識。這是任何導論式教科書所懸的最高標準,在本書中有暢快淋漓的發揮。
本書中文版的翻譯者為台大心理學系畢業生,從事譯述工作多年,基本上已大幅減低誤譯的可能性,且經數人校閱,相信信實方面可以確保。該書另一特點則是極富寫作風格,文字暢順觀點獨具。整體而言,這本書很適合初學者在一個學年中,初窺正統心理學的門徑。

黃榮村
台大心理學系教授

目次


初版推薦序
譯者序
作者序

第一章 心理學與生活
第一節 心理學的定義與目標
第二節 現代心理學的演進
第三節 心理學家的工作

第二章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的歷程
第二節 心理測量
第三節 人類與動物研究上的道德爭議
第四節 成為一位聰明的研究消費者

第三章 行為的生物與進化基礎
第一節 遺傳與行為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作用
第三節 生物與行為

第四章 感覺與知覺
第一節 感覺、組織、檢定及辨認
第二節 你對世界的感官認識
第三節 視覺系統
第四節 聽覺
第五節 你的其他感官
第六節 知覺的組織歷程
第七節 檢定和辨認的歷程

第五章 心理、意識與交替的狀態
第一節 意識的內容
第二節 意識的功能
第三節 睡眠與作夢
第四節 不尋常的意識狀態
第五節 改變心理狀態的藥物

第六章 學習與行為分析
第一節 學習的研究
第二節 古典制約:學習可預測的信號
第三節 操作制約:對行為結果的學習
第四節 生物性限制與學習
第五節 認知對學習的影響

第七章 記憶
第一節 什麼是記憶?
第二節 短期的記憶使用
第三節 長期記憶:編碼與提取
第四節 長期記憶的結構
第五節 記憶的生物層面

第八章 認知歷程
第一節 研究認知
第二節 語言使用
第三節 視覺認知
第四節 問題解決與推理
第五節 判斷與決策

第九章 智力與智力評鑑
第一節 何謂評鑑?
第二節 智力評鑑
第三節 智力理論
第四節 智力的政治議題
第五節 創造力
第六節 評鑑與社會

第十章 生命全程的人類發展
第一節 探討發展
第二節 生命全程的身體發育
第三節 生命全程的認知發展
第四節 獲得語言
第五節 生命全程的社會發展
第六節 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差異
第七節 道德發展

第十一章 動機
第一節 理解動機
第二節 攝食
第三節 性行為
第四節 個人成就的動機

第十二章 情緒、壓力與健康
第一節 情緒
第二節 生活壓力
第三節 健康心理學

第十三章 了解人格
第一節 人格的類型論和特質論
第二節 心理動力論
第三節 人本論
第四節 社會學習與認知理論
第五節 自我理論
第六節 人格理論的比較
第七節 人格評鑑

第十四章 心理疾患
第一節 心理疾患的本質
第二節 焦慮性疾患
第三節 情感性疾患
第四節 人格疾患
第五節 身體型疾患與解離性疾患
第六節 精神分裂症
第七節 兒童期的心理疾患
第八節 心理疾病的烙印

第十五章 心理疾患的治療
第一節 治療的背景
第二節 心理動力的治療
第三節 行為治療
第四節 認知治療
第五節 人本治療法
第六節 團體治療
第七節 生物醫學的治療
第八節 治療評估與預防策略

第十六章 社會認知與社會關係
第一節 建構社會現實
第二節 情境的力量
第三節 態度、態度改變與行動
第四節 偏見
第五節 社會關係
第六節 攻擊、利他與利社會行為

統計附錄 理解統計:分析資料與獲致結論
第一節 分析資料
第二節 成為一位聰明的統計消費者
名詞解釋

書摘/試閱

為什麼你應該研讀心理學?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相當直截了當:我們相信心理學研究對於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議題具有立即而關鍵性的用途,像是你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你建立和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你的學習和個人成長的資質。這本書的首要目標之一是突顯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個人關聯性和社會意義。
心理學研究提供不斷流動的新資訊,關於掌管心智與行為歷程的基本機制。隨著新觀念取代或修正舊觀念,我們不斷地受到許多吸引人的碎片的迷惑及挑戰,如何將之拼湊為人類本質(human nature)的完整拼圖。我們希望在這場心理學旅程結束之時,你同樣將會珍視你心理學知識的儲存及累積。
第一節 心理學的定義與目標
為了賞識心理學的獨特性和唯一性,你必須考慮心理學家如何界定該領域,以及他們從事研究和實務上所設定的目標。
一、心理學的定義
許多心理學家試圖回答這個基本問題:人類本質是什麼?心理學家在解答這個問題上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經由檢視發生在個體之內的歷程,另一是經由分析源自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影響力。有鑑於此,我們正式界定心理學(psychology)為「對於個體之行為及其心智歷程的科學研究」。我們以下對這個定義的每個重要成分做進一步論述,即科學、行為、個體及心智。
心理學的科學層面要求其研究結論必須建立在根據科學方法的原則所蒐集的證據上。所謂的「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由一套有序的步驟所組成,以用來分析及解決問題。這套方法利用客觀上蒐集的資訊作為獲致結論的事實依據,至於權威和私人信念不能作為決定事情真偽的標準。我們在第2章將會更充分敘述科學方法的一些特性 當我們討論心理學家如何執行研究時。
「行為」(behavior)是有機體適應所處環境的工具或手段。行為也就是行動。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大致上是關於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可觀察行為。像是微笑、哭泣、逃跑、攻擊、談話及碰觸等,就是你所能觀察行為的一些明顯樣例。心理學家在既定的行為情境內(以及在更寬廣的社會或文化背景中)檢視個體從事些什麼,以及個體如何著手從事。
心理學分析的對象通常是關於「個體」(individual) 一位新生兒、一位青少年運動選手、一位正在適應宿舍生活的大學生、一位面臨中年轉業的男子,或一位正應付重大壓力(丈夫罹患阿茲海默氏症而逐步退化)的婦女。然而,研究對象也可能是一頭正在學習使用符號以傳達意思的大猩猩、一隻在迷津(maze)中尋找出路的白老鼠,或一隻正在應對危險信號的海蛞蝓。個體可能是在牠的自然棲息地(natural habitat)接受觀察及研究,或可能是在實驗室受到控制的情況下。
許多心理學的研究人員也認識到,除非他們也了解「心智歷程」(mental processes,即人類心靈的運作),否則他們無法理解人類的行動。人類有大量活動是屬於隱蔽、內在的事件,諸如思考、策劃、推理、創作及作夢等。許多心理學家相信,心智歷程是心理學探討上最重要的層面。如你稍後將可看到,研究人員已設計許多巧妙的技術來探索這類心理事件和歷程 使得這些隱蔽的經驗公開化。
二、心理學的目標
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心理學家而言,他們的目標是在於描述、詮釋、預測及控制行為。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這門專業的基礎。我們分析如下:
(一)描述(describing)
心理學的第一項任務是對行為執行準確的觀察,且對之作客觀的描述。心理學家通常把這樣的觀察所得稱為資料(data)。行為資料(behavioral data)是指對於有機體行為的觀察報告,且描述該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發生。當研究人員著手資料的蒐集時,他們必須選擇適宜的分析層次(level of analysis),且設計一些行為測量工具以擔保客觀性(objectivity)。
為了探討個體的行為,研究人員可能採取不同的分析層次。在最寬廣的心理學分析層次上,研究人員探討整個人在複雜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的行為,像是探討暴力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差異、偏見的起源及心理疾病的影響等。在下一個層次上,心理學家把焦點放在較為狹窄及精細的行為單位上,像是個體對於燈號的反應速度、閱讀期間的眼動,以及兒童獲得語言上所犯的文法失誤。研究人員還可能探討甚至更小的行為單位,像是透過檢視不同類型記憶被貯存在腦中的部位、學習期間所發生的生化變化,以及負責視覺或聽覺的感覺通路等以探索行為的生物基礎。每個層次的分析都提供了所需的重要訊息,最終經過整合後,才能呈現心理學家所盼望描繪之關於人類本質的完整肖像。
(二)詮釋(explaining)
描述必須忠實於所察覺的訊息,但是詮釋則需要審慎地超越觀察所得。在心理學的許多領域中,其中心目標是從行為歷程和心智歷程中找出有規律的型態(模式)。心理學家想要發現行為是「如何」運作的。像是什麼情況可能導致當事人企圖自殺或犯下強暴罪行?
心理學上的詮釋通常假定,大部分行為是受到許多因素的聯合影響。有些因素是在個體之內運作,諸如遺傳素質、動機、智力水準或自尊。這些內在決定因素告訴我們關於有機體的一些特殊事項。然而,另有些因素是外在地運作。例如,假設一位學童試圖取悅老師以便拿到好成績,或一位汽車駕駛人陷於交通阻塞而感到挫折及懷有敵意。這些行為大致上是受到個人之外事件的影響。當心理學家試圖詮釋行為時,他們幾乎總是會考慮這兩種解釋。舉例而言,假定心理學家想要解釋為什麼有些人開始吸菸。研究人員可能檢視兩種可能性,一是有些人特別有冒險的傾向(內在的解釋),另一是有些人承受大量的同儕壓力(外在的解釋) 或是冒險的傾向和情境的同儕壓力二者都是必要的(聯合的解釋)。
為了找出可能的因果解釋,研究人員經常必須從事一種創造性的歷程,以檢驗所蒐集的各式各樣的資料。神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從零碎的證據導出精明的結論。以類似的作風,每位研究人員需要運用有見識的想像力,以便有創意地綜合(synthesizes)已知和未知的資訊。對於受過良好訓練的心理學家而言,他們能夠利用自己在人類經驗上的洞察力,再加上先前研究人員在所涉現象上已揭露的事實,以之詮釋自己的觀察所得。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嘗試在幾種解釋中決定何者最準確說明了既存的行為模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713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