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蒙克與攝影(簡體書)
滿額折

蒙克與攝影(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價
:NT$ 588 元
優惠價
8751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最偉大的畫家,享譽世界的西方表現主義畫派先驅。蒙克一生中創作了大量帶有強烈悲劇意味、描寫人類真實心靈的繪畫作品。同時,蒙克也是最早涉足攝影的藝術家之一,更是一度沉浸于攝影技術的實驗與探求,并在繪畫創作中頻繁使用攝影技巧。此外,攝影也是他對人生赤裸裸的記錄與分析。

本書作者通過對奧斯陸蒙克美術館藏品的研究,以及對文字材料的分析,記錄、解讀了蒙克在創作中對于攝影的運用,揭示了蒙克藝術及藝術實踐中的新層面,并建立了對于蒙克作品欣賞、理解的新語境,也有著對于人性敏感的體察。

書中圖片不僅囊括了蒙克幾乎所有的代表畫作,還包括他的大量手稿、素描,當然,還有他一生的攝影作品。

作者簡介

阿爾內· 埃格姆(Arne Eggum),生于1936 年,挪威藝術史專家,主要研究北歐藝術。于1973 年起任挪威蒙克美術館總策展人,1993 年至2001 年任蒙克美術館館長,任職期間曾兩度來到中國,負責1983 年北京、成都、昆明的蒙克原作展,以及1997 年上海蒙克原作展。出版有《蒙克與蒙克美術館》、《蒙克與攝影》、《愛德華· 蒙克:繪畫、素描與研究》等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攝影終究不及繪畫——它無法描繪天堂或地獄。——愛德華·蒙克

★跟著表現主義大師的畫筆,一窺一百多年前歐洲早期攝影的樣貌。

★循著珍貴的老照片,感受藝術大師的生命軌跡。

◆蒙克是世紀之交的大畫家,他的作品直擊心靈且富于爭議,影響了20世紀一代歐洲畫家,在中國也影響了一批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是一位具有強韌生命力的藝術大師。

◆蒙克癡迷于攝影,并借助攝影進行了藝術創作。本書通過大量文字和影像資料來敘述攝影對他的藝術的影響。

◆豐富的彩色與黑白圖像,包括許多從未發表過的圖像,讓人們對世界上一位最負盛名的藝術家產生嶄新認識。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愛德華蒙克初識攝影

第二章 攝影與感知

第三章 攝影寫實主義和回憶

第四章 斯特林堡和攝影

第五章 肖像畫與攝影1896—1908

第六章 蒙克作為業余攝影師的實驗 1902—1910

第七章 攝影在蒙克藝術中的體現

第八章 蒙克作為業余攝影師的實驗1926—1932

結語

注釋

圖片版權

書摘/試閱

長期來看,蒙克受印象主義影響的風景畫可以看作他在嘗試描繪——而非記錄——風景留下的瞬間印象。讓蒙克著迷的是瞬間印象里人的一面,而非機械的一面。蒙克的許多畫家同行仍然在攝影的影響下創作,而蒙克越來越多地依靠回憶來重現他的印象,用當時被人們廣泛關注的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的話來說:“瞬間無限的感受,將過去與現在分離,從中可以一瞥永恒。”

蒙克把藝術的創作比作痛苦的分娩。他寫道,瞬間印象——

不是懶散地創作時扯的謊話……是嚴肅的創作,是痛苦——是無眠之夜的結晶——是你的心血——你的神經。

這條筆記可能寫于1891年1月,那時蒙克的大多數作品還未完成。1891年,他創作了數幅作品,其中的一幅是巴黎的兩條街景:里沃利大街(Rue deRivoli)和拉法葉大街(Rue Lafayette),他按照自己對印象主義技巧的理解,使用獨特、平行的筆法,構建出夸張縮短的視角。

這些畫的內容不是很有趣,很可能是依照尤金·卡耶博特(Eugene Caillebotte)拍攝的照片畫成。但從中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繪畫不再那么盲從于攝影,一些攝影家開始去模仿印象主義的風格。變換的視角,比如廣角或者遠距離拍攝都變得常見起來,人們開始熟悉各種各樣的視角。畫家和攝影家之間,到底誰啟發了誰,這個問題有時也難以回答。比如,攝影家E.普約(E.Puyo)說,他受蒙克的拉法葉大街這幅畫的啟發,在這條街上拍攝了一張有同樣張力的角度的照片。

蒙克的藝術品中,最具有表現力地使用視角的一幅畫是《吶喊》(50)。蒙克在1892年的冬天為這幅畫畫了一間書房,取名叫《日落的氛圍》,后來叫做《絕望》,當時他和克里斯蒂安·斯科雷茲威德一起住在尼斯。斯科雷茲威德后來在《與藝術家的日日夜夜》(Days and Nights Among Artists)(1908)一書中,詳細地寫道,在很久一段時間,蒙克都想畫出“日落的回憶”,那落日就是凝結的鮮血。蒙克想,沒有人有過這種感受,他很難過,因為繪畫的表達方式永遠是有限的。斯科雷茲威德寫道:“他向往著不可能,我覺得他絕望到都可以皈依宗教,但我建議他畫出來,他就創作了奇怪的作品《吶喊》。”

在這條寫于1892年1月22日的筆記中,蒙克也回憶總結了當時的經歷:

我和兩位朋友沿著路走著——夕陽要落下了——我感到一絲憂傷的氣息——天空突然變得如血液一樣鮮紅。我停下了腳步,倚靠在欄桿上,極度的疲憊讓我快要死去——我看見焰火似的天空仿佛是一把血紅的劍——還有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們繼續走著——我被留下來,站在原地,恐懼得戰栗——我感到自然中傳來一聲可怕的永恒的吶喊。

那時候,蒙克的妹妹勞拉被確診精神失常,送到了奧斯陸醫院。蒙克害怕他的絕望也會讓自己精神失常,他的畫可以被理解為對擾亂的心對恐懼壓抑的表達。

《日落的氛圍》中背景的風景是從艾克貝格看到的奧斯陸。是繼卡爾·約翰大街之后,最著名的奧斯陸的景色,反復變換出現在許多18世紀末的畫作和圖形里,到19世紀90年代,又被印在了明信片上。蒙克當時住在北灘島,一定路過了很多次。他可能還知道,在艾克貝格的這個地方——也就是他畫下這幅景色的地方下面,就是奧斯陸醫院,關著瘋了的女人,醫院四周是屠宰場。動物和女人的尖叫可能從不遠處傳到了山脊,那里蒙克聽到了自然的吶喊,看到了云“鮮紅如血”。

有一點很重要,這幅最抽象的風景正確地描繪了那個地方。理論上可以用照片去驗證。但是蒙克簡化的風格表明,繪畫和攝影可能出現的對立。在《吶喊》中,蒙克將已知的風景盡可能地改變,但仍然不讓它成為自由抽象的東西。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捕捉到了“自然的精華——自然的平方根”。

1892年10月,蒙克的畫展震動了帝國首都的藝術生活,也給了蒙克輿論的成功。在蒙克搭火車去柏林安排這場個人畫展之前,克里斯蒂安·克羅格為自己的書《藝術家》而采訪了蒙克,這本書在同年出版。書中,克羅格總結了蒙克的態度:

他的藝術理念基本是不變的,重點在于對現實主義的憎惡。如果他聽到有人說這個或那個藝術品“忠實”,他會生氣,然后說起“忠實”藏畫房,應該把所有不好不壞的畫都放在里面。

人不應該去畫事物的樣子,而應該去畫他所看到的事物。他說,因為在前一天和第二天,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絕對是不同的,連在早上和晚上的心理狀態都是不同的。

如果一個人開始去畫事物現在的樣子,那么他就永遠無法重新捕捉到混沌的心理印象。

他說,所以把一幅畫畫很久是沒有用的,因為得小心,不能讓之后產生的新情緒毀掉了一幅好作品——這就是為什么,他寧愿把一幅畫不畫完,因為他怕畫可能被毀掉。

他想表現的就是通靈的印象,這也是他唯一想表現的。他不想表現自然的某部分。

比如,他說,在你興奮的時候,如果你覺得云看起來像鮮血,那么就不應該把云畫成正常、實際的樣子。你必須直接去畫——把云畫得像鮮血一樣。

他認為,如果畫家能意識到這一點,是值得欣慰的。所以我們永遠不會被攝影所取代。他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會狂妄自大到以為他可以畫出接近自然的東西。

從蒙克對現實主義的拒絕中,克羅格看到他藝術的原創性,奇怪的是,那個時候,克羅格的畫中出現越來越多攝影的痕跡。下面這段思考可能是在蒙克1892年去柏林之前寫下的,它是蒙克長久以來對藝術和自然想法的精華。

就像這樣,藝術是一個人向他人交流的東西。所有的方式都是平等的——不論是在繪畫還是在文學中,人們采用方法以達到目的——自然不是目的——如果有人可以通過改變自然獲得什么——一定要這樣。

當你處于不同的情緒中,風景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你在描繪風景的時候,就會回想起你的情感。情感是主要的——自然只是工具——畫像不像自然是個不重要的問題。——一幅畫不可能解釋清楚——因為之所以被畫出來,就是因為其他的方式都不能解釋清楚——你只能暗示你所想的。

如果藝術不是在人類打開心靈的需要擠壓出來的東西,那我不相信它。所以繪畫、文學、音樂,都必須是你生命鮮血的結晶——藝術是你的生命鮮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