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兵器史(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兵器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兵器史》是中國兵器通史拓荒巨著,收錄982幅古兵器圖片,共展示兵器及實物近千件;更有100多種乾隆藏器大公開,源自中外博物館、圖書館、皇宮及私人收藏。這些珍貴的手繪圖片、拓片和照片,將舊石器時代起至清代的中國古兵器一一勾勒,令其躍然紙上,完美再現了中國古兵器的奕奕神采,立體呈現了中國兵器史的演變歷程,令人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感與價值。

作者簡介

周緯,中國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驅,曾參加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週緯先生雖以外交、法學及經濟為專業,卻廣泛接觸兵器研究者和收藏家,遍訪圖書館與博物館,蒐集研讀相關著述,更出資收集了幾百件古兵器珍品和近萬幅資料圖片。在大量手資料的基礎上,他對中國歷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制演變、製作工藝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名人/編輯推薦

1.中國兵器史研究奠基人,立體展示兵家思想流變,見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

2. 982幅古兵器圖片,共展示兵器及實物近千件,真實重現兵器細節,還原中國古兵器風采。

3.100多種乾隆藏器大公開,源自中外博物館、圖書館、皇宮及私人收藏。

4.數千條精確圖注,無縫詳解縱橫戰場的神兵利器。

5.民國大家十年尋刀,十年著述,打造亞洲古兵器研究的完整體系。

6.中國古兵器研究先驅週緯力作,以小器見證中國五千年文明史。 

7.這不僅是一部兵器通史,還是收納中國傳統文化的紙上博物館。

導言

一民族固有之兵器,實與其人種、文化、歷史、科學、美術、技藝,及其民族之消長生息強弱盛衰,有密切之關係。是以世界各國,既有古兵博物館之設置,以資觀感,复各有其兵器史,以利學者及軍人之研究,並供人民閱讀。吾國兵器在商周已臻發達,惜無著述遺留,漢人所著之《考工記》承周代文化之後,對於合金之術尚有所昭示,但亦略而不詳,且僅及週末之兵器。自漢以來,以迄於今,除宋曾公亮之《武經總要》及明茅元儀之《武備志》圖示宋明兩代所用兵器尚詳外,其他關於兵器之著述,大都不出商周二代兵器之範圍,僅《金石索》採納較廣,《西清續鑑》稍列西北迴蒙二族之兵器耳。推原其故,一則因發掘之事業未盛,商以前之銅兵尚無出土者,而石兵之出土又係近年之事,故前人論兵,其遠不能超越商周,亦事實之所宜然。二則因鐵兵發生,週末僅有萌芽,而鐵質易腐,且無銘文,海內藏兵家多不及漢以後之物,或存有三代以下非古之見解,然亦因實物不多及不佳之故。

至於邊疆各民族,如蒙古、回、藏、苗、瑤、彝、羌,及“戎”、“番”、“夷”,以及緬甸、馬來等族之古兵器,均有可觀,且早已見知於世,帝國主義者劫奪甚多;海內人士則收藏尚少,歷代以來從無注意及此者。清高宗之收入十數器於《西清續鑑》,尚屬創舉,但無繼響者。蓋因疇昔藏器之士,存玩古之見者較多,既以三代為古,复專重銘文花紋及器形之考較,遂偏重器之外表,而對於三代鑄造之術及科學藝術之實質反少研究;三代以後之器更無論矣,邊疆各民族之器更無論矣。清代海通以後,實學之思想漸盛,故清儒之論周代兵器,一祛從前附會神奇之說,而以實物為著論之根據,如程瑤田其翹楚也。程氏所著《通藝錄》中之《考工創物小記》,對於周代長兵、短兵及射遠兵,如戈、戟、劍、匕首、弓、矢之類,均一一為深切詳晰之研究,龐然巨籍,並無一語涉及神奇怪誕之說,或虛無附會穿鑿不經之語,此誠清季儒者漸重實學之明證,而為前人之所不及,後人之所宜致其欽遲者也。嗣後趨重科學,考古之學盛,著書立說之士日多,對於兵器一端不乏知言之士。如陸懋德之《中國上古銅兵考》上篇,對於鉞、戚、斤、戣、瞿、戈、戟、矛等古長兵,解釋考據頗週(僅戟形有誤),且圖示其裝柄使用之形,巧具匠心。馬衡著之《戈戟之研究》一文,圖示戈戟之形式及附件,及所仿造之柲(擬圖有誤)。一九三一年郭沫若著之《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內有《說戟》一文,圖示戟之形及其裝柲之形,糾正馬衡之主張,圖著《俯身葬》二文中有《勾兵之研究》,證明商及周初之戈,胡均甚短,多半連胡亦無之,雕戈只是戈之一種,《考工記》的戈至早不過是周末之戈。一九三二年廣州黃花考古學院之《考古學雜誌》,載有胡肇椿著之《戟辨》,以廣州木塘崗出土銅戟,辨正馬衡說戈戟同為一物之誤。一九三五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三分載有郭寶鈞著《戈戟餘論》一文,根據河南辛村衛墓出土之銅戟十五具,及汲縣出土長胡戈十餘事,證明程瑤田初年所說之戟不誤,及阮元《揅經室集》中所載龍伯之可信,於是戈戟之形大明,裝柄之式亦定,自此可以毋庸再辯,誠如郭沫若氏所謂實物為論斷

又如一九三四年徐中舒著《弋射與弩之溯源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一文,亦可繼《玉海》諸古籍之後而為古式射遠器加一旁證。以上為今人圖列及研究兵器大致也。但三代以後之兵器,仍鮮著述,且少實物;漢、晉、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兩千年以來(舶來品除外),吾中華民族固有兵器之變遷沿革,其鑄造如何遞變,其形式如何更易,其歷代製造所受外族影響如何,其向外發展傳播之勢力範圍如何,均無所考焉。著者於此困難過程中,曾向全國各省各縣之博物館、圖書館、各大學、古物陳列所、民眾陳列所,以及其他公私收藏兵器之處所及人士,兼及蒙藏回及苗瑤彝諸民族,徵求自漢以下以迄清季之中國兵器攝影或圖形,以及關於兵器未知之著作;一徵不應再徵之,且曾函請各方相助為理而自行擔負各種費用;如是者勞勞十數年,甚至大廟叢林之藏有古兵者,亦不捨置。今者檢查所獲結果,尚並非各代均有,雖一切旅行及攝影等費,均由著者擔任,尚有吝不肯攝,或置諸不理,或誚為多事者。甚矣,吾儕學者專門研究之難也。因《亞洲古兵器圖考》之編輯,先成中華民族古兵器一集,名曰《中國兵器史稿》問世。碌碌三十年,所得僅此!

因略述經歷甘苦及編述旨趣以代導言。

目次

導言

第一章石兵(角、骨、 蚌、 玉兵器附)

第一節原始石器時代及舊石器時代之石兵/ 1

第二節中石器時代之石兵/ 11

第三節新石器時代之石兵/ 11

第四節石銅器時代之石兵/ 23

第五節玉兵/ 26

第二章銅兵

第一節銅器時代/ 29

第二節三代銅兵/ 32

甲所謂夏代銅兵/ 33

乙商殷銅兵/ 33

丙周代及春秋、 戰國銅兵/ 40

壹周代及春秋、 戰國長兵/ 41

子週戈/ 41

醜週戟/ 57

寅週矛/ 62

卯週殳/ 65

辰周代劈斫長兵/ 66

貳周代及春秋、 戰國短兵/ 69

子週刀/ 70 醜周劍(匕首附)/ 70

叁周代及春秋、 戰國射遠器/ 101

肆周代及春秋、 戰國防禦武器/ 107

第三節三代以後之銅兵/ 113

甲秦代銅兵/ 114

壹秦代長兵/ 114

貳秦代短兵/ 114

叁秦代射遠器/ 115

肆秦代防禦武器/115

乙漢代銅兵/ 115

壹漢代長兵/ 115

貳漢代短兵/ 117

叁漢代射遠器/ 119

肆漢代防禦武器/121

伍附銅鼓/ 122

丙兩晉、 南北朝及唐代銅兵/ 132

第三章鐵兵(包括鋼兵)

第一節周代鐵兵/143

第二節秦漢鐵兵/146

第三節晉唐鐵兵/147

第四節宋代兵器/148

壹宋代長兵/ 149

貳宋代短兵/ 149 叁宋代射遠器/ 150

肆宋代防禦武器/154

子宋代衛體武器/154

醜宋代守城武器/157

第五節元代兵器(遼、 金、 西夏附) / 157

壹元代長兵/ 159

貳元代短兵/ 160

叁元代射遠器/ 164

肆元代防禦武器/165

第六節明代兵器/166

壹明代長兵/ 169

貳明代短兵/ 171

叁明代系兵/ 172

肆明代射遠器/ 173

子明代弓箭/ 173

醜明代火器/ 173

伍明代防禦武器/175

陸明代冶鐵鑄兵之法/ 177

第七節清代兵器/180

壹清代長兵/ 181

貳清代短兵/ 183

子清代軍用刀及寶刀/ 183

醜清代寶劍/ 185

寅清代雜形短兵/188

叁清代射遠器/ 189

子清代暗器/ 189

醜清代弓弩/ 199

寅清代槍砲/ 202

肆清代防禦武器/206

子清代防守武器/206

醜清代衛體武器/206

第八節邊疆各族兵器/ 210

壹邊疆各族長兵/211

貳邊疆各族短兵/211

子邊疆各族之刀/211

醜邊疆各族之劍/213

寅邊疆各族之標槍/215

卯邊疆各族其他短兵/ 216

叁邊疆各族射遠器/ 216

子邊疆各族之弓弩箭矢及箭筒/ 216

醜邊疆各族之火器/ 217

肆邊疆各族防禦武器/ 217

子邊疆各族防守武器/ 217

醜邊疆各族衛體武器/ 218

伍邊疆各族之鼓/218

圖版/220

插圖目次(共一百二十八器)

第一圖仰韶期之骨石合製刀/ 24

第二圖石戈/ 41

第三圖戈之安置法/ 42

第四圖各地出土商、 週、 戰國銅戈之形式變遷略圖/ 43

第五圖程瑤田氏所擬之戈柲圖/ 45

第六圖馬衡氏所仿造之戈柲/ 46

第七圖郭寶鈞氏擬戈柲想像圖/ 47

第八圖辛村與戈同出土之角質鉤/ 48

第九圖衛墓出土之銅鉤/ 49

第十圖衛墓出土以銎受柲之銅戟/ 53

第十一圖程瑤田氏所繪倨句度法生於矩之圖/ 55

第十二圖歐洲青銅器時代之勾兵/ 56

第十三圖程瑤田氏初擬戟製圖/ 56

第十四圖程瑤田氏再擬戟製圖/ 58

第十五圖《揅經室集》 載龍伯戟圖/ 58

第十六圖郭沫若氏所擬雄戟想像圖/ 59

第十七圖胡肇椿氏實測之銅戟及鐵戟圖/60

第十八圖衛墓出土戟/ 61

第十九圖銅矛之形式/ 63

第二十圖殷虛出土銅矛/ 64

第二十一圖戰國越王矛/ 64

第二十二圖周初玉矛/ 65

第二十三圖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英國倫敦之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中各國博物館及收藏家送往陳列之中國周代銅矛頭/ 65

第二十四圖商殷銅刀/ 69第二十六圖甲種實莖有後銅劍/ 74

第二十七圖甲種銅劍深刻陽文凸體花紋之劍格(臘)/ 75

第二十八圖劍格(臘)上精刻鳥篆書之春秋、 戰國名劍/ 76

第二十九圖乙種空莖銅劍/ 78

第三十圖波斯出土與乙種劍相類似之管柄銅劍/ 79

第三十一圖戊種冠首及無首銅劍/ 83

第三十二圖程瑤田氏所圖示形式特異之中國古代銅劍/ 84

第三十三圖空體筒形銅莖之剖面形/ 90

第三十四圖日本名手所鑄刃上出現平面天然花紋之良刃/ 99

第三十五圖殷虛銅矢/ 101

第三十六圖程瑤田氏所圖矢人為矢三等之圖/ 106

第三十七圖周代及春秋、 戰國之銅鏃和有銘之銅鏃/ 107

第三十八圖殷代銅盔/ 108

第三十九圖石冠/111

第四十圖漢刀筆/117

第四十一圖漢代銅弩機詳圖/ 120

第四十二圖銅鼓鳥首花紋變遷圖/ 130

第四十三圖唐宋殘甲片/ 139

第四十四圖西夏文青銅小刀二柄/ 142

第四十五圖漢代鐵桿銅鏃/ 144

第四十六圖日人所藏唐人佩劍圖/ 148

第四十七圖清代弩弓/ 200

第四十八圖清代彈弩/ 200

第四十九圖弩弓之機/ 201

第五十圖蜀漢諸葛武侯弩/ 201

圖版目次(共八百五十四器)

第一圖版原始石器時代及舊石器時代之石兵、 骨兵/ 221

第二圖版中石器時代之石兵/ 223

第三圖版新石器時代之石斧/ 224

第四圖版新石器時代之石刀/ 226

第五圖版河南殷虛出土石刀/ 227

第六圖版新石器時代之石矛頭及石鏃/ 228

第七圖版新石器時代之骨兵及貝兵/ 230

第八圖版石銅器時代之骨、 角、 蚌貝兵器/ 232

第九圖版三代玉兵/ 234

第十圖版三代玉兵/ 236

……

書摘/試閱

第一章石兵

( 角、 骨、 蚌、 玉兵器附)

第一節原始石器時代及舊石器時代之石兵

原始人類, 工兵不分, 石器即石兵也, 以石片斫物則為器, 以石片格鬥即為兵。故敘述石兵, 應自敘述石器始, 石器明則石兵亦明矣。石器時期之年代, 頗難為準確之估定, 尤其原始石器時代, 在真原始人未確定以前, 實難限定其年代也。若依各國考古學家普通估計之法, 則可假定新石器時代約在距今七千年至九千五百年之間, 舊石器時代約在距今九千五百年至四十萬年之間, 再遠則為原始石器時代。但其間尚有區域問題, 恐亦未可一概而論也。

原始石器時代之石器, 現在出土者頗少, 故尚未能為各期之分析。至於舊石器時代之石器出土者既多, 歐洲人曾為之分期如下:

舊石器時代前期分為捨利文化期及阿雪利文化期。

舊石器時代中期名為摩斯特林文化期。

舊石器時代後期分為奧利那西文化期、 梭魯特文化期及馬格德林文化期。

舊新兩石器時代過渡期名為阿奇林文化期。

各期之名字, 均由歐洲地名而出, 但因已成習慣, 故他洲如美洲、 亞洲等處之考古團體,

掘出石器, 亦皆援引上列諸時期, 以相附合, 以相比擬。法國考古學家德日進(Dr援Teilhard de Chardin)、 桑志華(E援Licent)、 步日耶(H援Breuil) 諸氏, 在中國各地發現舊石器時代之石器, 亦均舉以與上述諸期相比擬而定其年代。近年荷蘭人在爪哇發現“爪哇原人” 淤或“爪哇人” , 及前期舊石器時代石器, 歐洲考古學家亦均認為與舍利文化期之石器因同式而同期。

吾人苟欲認識上述各期石兵之特性, 以便手執一器, 即可分辨其期代, 而為發掘時或鑑定時之標準, 則不可不知此各期石器之形式及製造之法。茲為介紹如下:

在舊石器最古之舍利文化期中, 幾於只有一種石器, 法人呼為石拳, 英人稱為手斧。其形式至為簡單, 亦甚易辨別, 大都係天然石塊, 略如中國端陽節所食之短體肥胖之粽子形, 邊上當然凸凹不平, 底部稍圓而較為平整, 半系古人挑選之故,半系用多磨平之故。此種老石兵, 歐洲最多, 在小亞細亞與中亞細亞各地亦有出土者, 在中國出土之舊石器時代之石器中(如周口店等處出土之石器) 則未曾見及,說者謂此可為中國人種非從西來或中西不同源之一證。阿雪利文化期出土之石兵較多, 可分為石刀、 石刮等類, 不難一望而可辨別其形式, 但其製造之技術仍甚為簡陋, 較之舍利期並無改進, 僅將天然石子敲去其碎片而用其中心石核耳。降至摩斯特林文化期, 雖然石器仍形粗陋, 但其技術已有進步; 因不但利用石心(石核),且已知同時利用敲下或落下之石片製器, 而製造之方法亦已較上兩期為進化。蓋在上兩期中, 製造石器之法, 係以石擊石, 去其碎片, 留其中心, 可謂一擊或擊一次而成; 摩斯特林期之石器, 則須再擊始成。其法系選擇石子之一面或一點而敲擊之, 一擊即可獲得大小合意之石片, 石片敲下之後, 再將石子敲擊以成器, 且整齊其邊角, 使成銳利之邊鋒。是以摩斯特林期石器製造之特點有二: (一) 將撞擊的力量縮小在石之一點;(二) 再擊或二重手工之打琢。奧利那西文化期的石器與摩斯特林文化期的石器大致無甚差別, 然亦小有不同之點, 此系先後人工差異之故, 歐洲考古學家大都能辨別。再降至梭魯特期, 則石兵及他種石器之製造尤形進步, 已有兩面邊鋒, 猶如製刀者已能製劍矣。迨至馬格德林期, 製造石器之技術更加長足進展。從前製作石器係以石擊石而用其中心石核及碎片, 其始僅一次打擊, 其後則

多次打擊, 擊而後琢; 馬格德林期石器之製造, 已知利用居間器擊打, 而不復以石塊擊石塊。譬如斯時燧石器之打擊, 均曾經過一種中間媒介的工具, 如石鑿、 石鑽、石鎚之類, 而不直接用力打擊其石塊; 是以馬格德林期之石器, 其體積面積均能大小如意, 製成各種不同之器具。斯時人類之知識已大形進化, 可謂已有科學觀念,因吾人至今亦尚沿用此種方法鑿石也。至於阿奇林期, 系舊新兩石器時代之過渡時期, 有人名之為中石器時代, 亦有人名之為尾舊石器時代。在此時期中, 馬格德林期的藝術已不復存在, 系另以麼石器(日人譯為細石器, 即含有結晶成分之小火石所製之石器) 代表斯時製作之石器, 此外並無他種特徵。

就骨角等器言之, 人類自有生以來, 即知利用此等俯拾即是之天然兵器。至前後舊石器時代, 骨角器使用的範圍愈形擴大, 可為其時代之又一區別。在舍利期及阿雪利期中, 是否僅用天然骨角為器, 或已知加以人工製作, 雖尚不能斷定, 但曾經使用骨角兵器則毫無可疑。降至摩斯特林期, 則確知業已開始人工修制骨角器,但其形式及使用範圍是有限制的, 頗為簡單, 其製造之技術當然亦甚簡陋。至奧利那西期, 則人工進步, 遺有以鹿角製成之骨針及他種骨器甚多, 恐已有骨鏃之可能。再遲至馬格德林期, 則骨器之種類愈多, 製作的技藝亦愈形進步, 因斯期之人類已知利用間接琢擊刻劃之工具也。至新石器時代之前, 阿奇林期中, 則斯時馴鹿業已絕滅, 鹿角製器因以不見, 而骨器製作的藝術亦復呈衰落之現象。就美術方面言之, 繪畫及雕刻之遺跡, 在西歐前舊石器時代之遺跡中, 尚無確定之發現; 在奧利那西期中, 則確已發現雕刻及造型藝的開始; 降至馬格德林期, 則最初的藝術已達最高之成就。此種自然形象之造型藝術成為舊石器時代之動物畫家及雕刻家之專長, 實為人類史上之特彩。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