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丁甘仁(簡體書)
滿額折

丁甘仁(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丁甘仁,名澤周,字甘仁,生於清同治五年(1866),卒於民國十五年(1926),江蘇武進縣孟河鎮人,清末民初著名醫家、中醫教育家,孟河醫派的代表人物;與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並稱為“孟河四大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孟河丁氏醫案》《藥性輯要》等。丁甘仁善用經方,師古而不泥;學貫古今醫界,融合寒溫辨治;用藥和緩輕靈,重視顧護脾胃;辨證精微準確,擅用反治之法;對各科疾病的治療,善用祛濕之法;認為痧疹勝於喉症,以暢汗為第一要義;臨床治療內、外、婦、兒、喉各科疾病,頗具效驗。本書內容,包括丁甘仁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紹、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馬淑然(1964~),女,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負責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特需門診專家。為清代御醫韓一齋、北京市婦科名醫劉奉五、國家名老中醫劉燕池教授~脈相承的學術繼承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劉燕池名醫傳承工作站負責人,朝陽區首批和第四批中醫藥專家下基層工作指導老師,並在朝陽區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馬淑然中醫傳承工作室。

潘桂娟,女,1955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系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系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系,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本套叢書即是此系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幹,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佈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鉅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複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複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系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系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才,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目次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簡介
三、從醫經歷
(一)國破山河在,立志報國心
(二)體弱又清寒,習醫濟蒼生
(三)行醫姑蘇城,廣交吳醫友
(四)滬上遇恩師,聲名震申城
(五)憂國興實業,濟眾廣博施
(六)辦學興教育,功名垂千古

著作簡介
一、《醫經輯要》
二、《脈學輯要》
三、《藥性輯要》
四、《沐樹德堂丸散集》
五、《錢存濟堂丸散膏丹全集》
六、《孟河丁氏用藥法》
七、《喉痧症治概要》
八、《丁甘仁醫案》
九、《丁甘仁醫案續編》
十、《百病醫方大全》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家學相傳
(二)師承授受
(三)私淑遙承
(四)師承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二、學術特色
(一)善用經方,師古而不泥古
(二)學貫古今醫界,融合寒溫辨治
(三)用藥和緩輕靈,重視顧護脾胃
(四)辨證精微準確,擅用反治之法
(五)各科疾病治療,善用祛濕之法
(六)痧疹勝於喉症,暢汗第一要義
(七)重視醫學教育,革新傳承模式

臨證經驗
一、診療特色
(一)外感熱病診療特色
(二)內科病診療特色
(三)婦科病診療特色
(四)兒科病診療特色
(五)外科病診療特色
二、診療經驗
(一)外感熱病
(二)內傷雜病
(三)婦科疾病
(四)兒科疾病
(五)外科疾病
(六)喉科疾病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一)挽詞
(二)挽詩
(三)輓聯
二、學派傳承
(一)孟河醫派
(二)丁氏門人弟子
三、台港及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經過多年行醫,丁甘仁雖然有了一些閱歷,積累了一些經驗,能夠獨當一面,但仍不能自立門戶,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郎中,只是依靠行醫勉強養家糊口,並沒有什麼驚人的業績。 (四)滬上遇恩師,聲名震申城實際上,丁甘仁在蘇州、無錫、常州一帶行醫期間家境清貧,生活艱難,也正是迫於生計,後來選擇到人口稠密的上海行醫。那時的上海,早已被外國列強的利艦鐵炮的淫威所逼,成了清政府割讓給外國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外國侵略者在上海設立租界、醫院、教堂、商貿公司,藉機霸占、擴大領地,傾銷商品,牟取暴利,盤剝欺詐國人,同時變相促進中國殖民地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掠奪,並將西方思想、文化強行侵入中國。特別是西方某些傳教士為實現其主子們瓜分侵占中國的目的,打著假慈善的宗教幌子,以叫囂西方醫術的神奇,歪曲、誣衊、否定中國傳統醫學,使中醫陷於瀕臨滅亡的危險境地。儘管形勢如此,丁甘仁仍憑著日益精湛的醫術,一年之後在上海有了立足之地。行醫站穩腳跟後,經濟上稍有好轉,就將全家遷到了上海。在初到上海的兩三年間,丁甘仁一家的生活仍十分艱難,“僦居賣履者之家,僅足安硯”,亦有說“丁初來滬,住於顏姓之外祖黃某家,某位秀才,以館塾課徒為生,但貧甚,極力為丁氏揄揚於所稔之申商中,延診時,然丁氏孑然僅有青竹布長衣。滬俗重衣衫。醫者服此恐受輕視,總是藉衣於秀才,而後出診”。
這樣的處境終於有了轉機。經人介紹,丁甘仁遇到同鄉巢崇山。當時的巢崇山已在上海頗有名氣,也是孟河醫派早年出道於上海的主要人物。兩人既是同鄉又是同行。巢崇山十分賞識丁甘仁,經巢崇山的關照和竭力推薦,丁甘仁得以在上海濟善堂當了一名坐診醫生。隨後的一兩年,丁甘仁的名氣和聲望逐漸提高。在濟善堂期間,丁甘仁在餘閒時間常常求學於安徽名醫汪蓮石。汪蓮石對中醫經典研究頗深,雖未懸壺掛牌,以看病為生,其醫術卻極為高明。汪蓮石在學術上崇尚舒馳遠註解的《傷寒論》,並著有《傷寒論匯注精華》。通過汪蓮石的耐心教誨和啟發,丁甘仁悟出要想學好中醫就必須對中醫經典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這期間,丁甘仁還常常與同門師兄弟惲鐵樵、程門雪,當地名醫唐宗海、張聿青等相互交流、學習,切磋醫技,不斷探求中醫的真諦。雖然當時溫病學派與傷寒學派爭論激烈,但丁甘仁獨具慧眼,能拋開門戶之見,先學溫病後又深研傷寒,博採眾長並融會貫通,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醫名家。
1896年是丁甘仁的而立之年,他買下了福州路中和里的一處宅子。這一年初冬,由於上海工廠林立,環境污染嚴重,加上人煙稠密,流動性大,上海流行一種名為爛喉痧的疫病。這種疫病傳染性強,尤其是貧苦大眾罹患居多,因病情嚴重,傳播迅速,醫護資源匱乏,很多患者被延治誤治。丁甘仁曾跟隨馬培之研習喉科,有所擅長,故治之多效,每起沈痾,聲名遠播,醫道大行。這時的丁甘仁已小有名氣,患者也是絡繹不絕。對於患者,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他都一視同仁,診金的收取也因人而定。施診給藥廣惠貧民的同時,對富人貴冑則收費較高,用收取富人的錢來接濟窮人,這是他既有內心的良知又有精明頭腦的體現。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