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聲色國音與性別研究:中國早期聲片中的聲音現代性與性別研究1930-1937(簡體書)
滿額折

聲色國音與性別研究:中國早期聲片中的聲音現代性與性別研究1930-1937(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15年對于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既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電影110周年和世界電影120周年。在中國電影110年的風雨歷程中,電影的發展越來越吸引公眾的關注,而其周邊學科的發展也成為電影發展的托舉之力,讓中國電影向前、向上發展。早在2005年,以中國電影百年為契機,中國電影史研究及寫作一度成為“顯學”,成為中國電影研究的一個獨特的景觀。專家學者們針對中國電影史著作薄弱、電影史研究方法單一等現象,以及已有電影史寫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電影史料的準確性、電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電影史觀的正確性都提出了質疑,探討了寫作新的電影史的可能性,並達成了共識,即應該像重寫文學史那樣,重新撰寫中國電影的歷史。在呼吁要重視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眾聲中,“重寫電影史”成為了一個標志性的口號,至今依然令人津津樂道。在此旗幟下,各種重修的或新編寫的中國電影史一度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出版的電影史著作總數已經達到了幾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驚喜,給人以不少新的啟迪。2015年,中國電影110周年,電影史的研究和寫作已然進入一個更為理性和深入的階段,然而,面對日益蓬勃的電影產業、更加久遠和錯綜復雜的電影歷史,我們該如何面對?之前提出的“重寫”或“再寫”是否依然是我們面對電影史研究和寫作的思路?

作者簡介

魏萍,哲學博士,2011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方向主要有電影文化史、電影理論與批評、性別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

目次

序一序二序曲一、聲音與性別二、白話與性別第一章 “有聲的中國”,有色的性別:從白話文運動到國片運動中的聲音與性別政治第一節 從白話文運動到國語運動一、“國音”統一與聲音的政治:胡適等現代知識分子的“國音”理論二、精英話語VS.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三、精英話語VS.流行歌曲:黎錦暉的國音與樂音實踐第二節 從國語運動到國片運動一、“聯華”與國片復興運動二、聯華歌舞班與女明星的聲色:電影雜志與“明星之聲”三、“聲色聯姻”的香艷肉感“軟豆腐”第二章 聲色國音中女性的“追求”:黎明暉的國音實踐、聲色表演和性別政治第一節 國語運動與性別表演一、遠去的倩影:國語運動與默片女明星二、冉升的歌舞女明星:國語運動與黎家歌舞團三、國語宣傳與黎明暉的性別表演第二節 有聲的中國,失聲的女性:黎明暉在《壓歲錢》中的聲色表演第三節 從“失聲”到“無聲勝有聲”:女性的聲音與聲音的政治性第三章 從“梵婀玲”到“二胡”:左翼聲片的“大眾語”白話歌曲、性別與表演政治第一節 “大眾語”白話與大眾音樂白話一、“大眾語”白話二、大眾音樂白話:“將音樂重新定義為歌曲”第二節 駁雜的左翼聲片:軟硬兼容的大眾音樂白話一、歌曲片段的聲色再現二、歌曲的音畫再現與觀眾反應三、全劇白話歌曲框架式的“軟+硬”再現第三節 “軟性電影”中的女性聲色第四節 左翼聲片中性別化的聲音景觀第五節 性別VS.政治:女性的主體聲音與“大眾語”白話的駁雜性第四章 魅影重重——《夜半歌聲》中的聲色、革命與性別第一節 革命話語與男性的“聲”第二節 女性的“色”(身體)與革命第三節 “觀看”引發的游移第五章 《天涯歌女》的“聲”與“色”: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華語電影的聲音脈絡第一節 苦情的歌女,想象家國的符碼第二節 聲色喧嘩,家國的建構與解構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中國電影史工程 聲色國音與性別研究:中國早期聲片中的聲音現代性與性別研究(1930-1937)》: 白話現代性的思想層面和感知層面,在官方/民間、國民黨/共產黨、集體/個體、男性/女性、經濟、技術、社會等多種話語、不同主體和媒介的沖突和調和的過程中,也早已不能那么涇渭分明了。張真從身體和感官的層面來延伸胡適白話文運動的意義,雖然借“洋涇浜語”的討論呈現了白話這一概念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擴展了白話的外延和內涵;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將其在中國語境中原初的現代性(主要是在思想、知識分子、意識形態等層面上)意義闡釋得風淡云清了。這樣一來,白話文運動與五四文學革命、愛困運動在思想層面、知識分子、文學意義、意識形態上的密切聯系無形中也被沖淡,甚至抽空了;白話也就成為上海區域文化的聲音表達,並不能涵蓋30年代電影文化呈現出的民族聲音的“吶喊”這一個面向(主要以左翼電影為代表),也更無法有效呈現不同聲音之間相斥相助、“眾聲喧嘩”的雜語狀態。 另外,知識分子倡導的白話也並非是一個同定的概念。如張真所說:“本土的白話文運動試圖建立一種激進的現代白話的新形式(混雜著北京方言、西方的語法和日本的外來詞)作為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的標準的官方語。”晚清以降,以知識分子為先導的“白話”看似在知識分子和官方等各種力量的促使下漸漸“整齊劃一”為一種標準國語,並且實施到教育領域。但是,20年代有關“語體文歐化的討論”和有關“民眾文學”的討論,30年代關于“文言文·白話文·大眾語”的論爭等,都說明在知識分子和文學、語言話語意義上的白話,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不穩定的話語形式;“一個潛在的不穩定的過程”(漢森對于公共領域的界定);一個各種權力、話語、意識形態競技、共存的矩陣(matrix),盡管外在上看來它勢不可擋地成為一種新的現代民族國家的語言。 不過,正是張真的研究啟發我從聲音(語言的聲效)的角度去考察中國早期電影中的性別政治。具體在我的研究中,就是從白話現代性的理論維度重新考察中國早期聲片中的聲音與性別的問題。從“五四”白話文運動中幾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及其在現代聲音運動中的跨界實踐(劉半農、胡適的白話詩分別被趙元任、黎錦暉改編成音樂曲目;黎錦暉推廣國音運動的語文、音樂實踐)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性別的議題與中國的現代聲音運動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復雜聯系(詳見第一章)。強勢的白話文運動、繼而是國語運動,雖然試圖將女性的“聲色聯姻”都吸納入自己統一的政治性的聲音系統中,要么成為家國的符碼,要么成為白話文/國語宣傳的載體。然而,女性卻又潛行其間在歷史舞臺上不經意地華麗轉身,用她們臺上臺下的聲色表演微妙改寫了政治話語,為主體性的展示贏得一席之地(詳見第二章)。30年代正值中國電影技術從無聲向有聲時代過渡,關于“聲音”的討論甚囂塵上,“軟”“硬”電影人皆借女明星的“聲色聯姻”為自己所需。左翼風生水起,滲入影壇的他們似乎找到了一個最佳的聲音工具建構有聲的中國。左翼電影中,性別也在不同的聲音分工中漸趨二元,女性的“聲色聯姻”被各色主體用各種音畫方式納入家國民族的現代聲音系統中(詳見第三章)。而在風起云涌的“革命”之聲中,馬徐維邦的《夜半歌聲》卻如暗夜發著鬼聲的幽魂,不僅用女性,也用男性的聲色無形地解構了主流聲音。聲音(聲)與身體(色)在新的媒介中牽愁惹恨,性別的界限在游移的革命話語中亦被模糊(詳見第四章)。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