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滿額折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7930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畢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內容簡介

古代人想盡辦法透過圖象表達抽象的概念,若能了解一個字的創意,就能了解造字的社會背景,與當時的生活經驗。

對於古人來說,白天四處尋找食物,晚上有一個安全的地方睡覺,是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兩件事。為了避免雨季水漲的災難,古人選擇比較高亢而可避免水災,又接近水的地點生活。人口增多之後,農業逐漸發展,需要擴充耕地時,就得遷移到河流兩岸的高地,這些地點沒有自然的洞穴可以藏身,便漸漸構築起自己的房子了。

當人們尋找食物的範圍不斷擴大,活動的距離較遠,與他人的接觸機會增多,更可以促進經驗的交流,使得文明發展加快,必須發展有效的交通工具以方便交流。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一定伴隨著快速的交通傳遞路線,國家政策以及信息才能及時下達,便於建立中央政權、成就偉大帝國。

《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內容包含:

古人遷居,與水的奮鬥史
怎麼住?華北、華南大不同
開始構築最陽春的家
功能改良,房屋更宜居
追求更舒適、美好的生活


在交通工具發明以前
水路交通工具的製造與應用
陸上交通工具的製造與應用
道路修建與行旅

本系列特色:
※ 每本附展開古文字形表 (展開尺寸75*23公分)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六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器物製造」及「人生信仰與歷程」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七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6冊

01 動物篇
02 戰爭與刑罰篇
03日常生活篇Ⅰ
04日常生活篇Ⅱ
05 器物製造篇
06 人生歷程與信仰篇

作者簡介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家) 聯名推薦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
——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推薦序
這是一部最可信賴的大眾文字學叢書
黃啟方/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前臺灣大學中文系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前國語日報社董事長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大事,而中國文字的創造,尤其驚天地而動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現存最古早的中國文字,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極有價值的文物,卻晚到十九世紀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發現。編成於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時間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經有五萬多字了。

從東漢許慎把中國文字的創造歸納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個原則以後,歷代文字學家都據此對文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努力做解釋。但是,由於文字的創造,關涉的問題非常多,許慎的六個原則,恐怕難以周全,所以當甲骨文出土後,歷來學者的解釋也就重新受到檢驗。當然,必須對甲骨文具有專精獨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備重新檢驗和重新詮釋的條件,而許進雄教授,就是當今最具有這種能力的學者。

許教授對文字的敏銳感,是他自己在無意中發現的。當他在書店的書架上隨興抽出清代學者王念孫的《廣雅疏證》翻閱時,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這麼一頭栽進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時他正在準備考大學。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進臺灣大學中文系;而當大部分同學都為二年級的必修課「文字學」傷腦筋時,他已經去旁聽高年級的「古文字學」和研究所的「甲骨學」了。

當年臺大中文系在這個領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萬里幾位老師,都是一時碩儒,也都對這一位很特別的學生特別注意。許教授的第一篇學位論文《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據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時代典禮制度的著作。他質疑董作賓教授與日本學者島邦男的理論,並提出殷商王位承傳的新譜系,讓文字學界刮目相看。然後,他又注意到並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鑽鑿形態,完成《甲骨上鑽鑿型態的研究》,更是直接針對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礎作探討,影響深遠,目前已經完全被甲骨學界接受,更經中國安陽博物苑甲骨展覽廳推尊為百年來對甲骨學具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許教授於一九六八年獲得屈萬里老師推薦,獲聘為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研究人員,負責整理該館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於表現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升為研究員。在博物館任職的二十幾年期間,親身參與中國文物的收藏與展覽活動,因此具備實際接觸中國古代文物的豐富經驗,這對他在中國文字學、中國古代社會學的專長,不僅有互補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談古文字,絕對不能沒有古代社會與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許教授治學兼容並蓄,博學而富創見。他透過對古文字字形的精確分析,解釋古文字的原始意義和它的演變,信手拈來,都是極具啟發且有所依據的創見。許教授曾舉例說明:「介紹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時,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談髮飾與貴族身分的關係;談到東周的蓮瓣蓋青銅酒壺時,就談蓋子的濾酒特殊設計;借金代觀世音菩薩彩繪木雕,介紹觀世音菩薩傳說和信仰。…」他在解釋「微」字時,藉由「微」字字形,從商代甲骨文、兩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現代楷書的變化,重新解釋許慎《說文解字》「微,眇也,隱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說法:「微字原本意思應是『打殺眼瞎或病體微弱的老人』。古代喪俗」。而這種喪俗,直到近世仍存在於日本,有名的〈楢山節考〉就是探討這個習俗的日本電影。許教授的論述,充分顯現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會史課題上的精闢與獨到。讀他的書,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許教授不論在大學授課或在網站發表文章,都極受歡迎。他曾應好友楊惠南教授鼓吹,在網路開闢「殷墟書卷」部落格,以「殷墟劍客」為筆名,隨興或依據網友要求,講解了一百三十三個字的原始創意與字形字義的演變,內容既廣泛,又寫得輕鬆有趣,獲得熱烈回響。

《字字有來頭》則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一則這部叢書事先經過有系統的設計,分為動物篇、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篇、器物製作篇、人生歷程與信仰篇,讓讀者分門別類、有系統的的認識古文字與古代生活的關係﹔再則這是國內首部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大眾文字學叢書﹔三則作者是備受國內外推崇的文字學家,專論著作等身,卻能從學術殿堂走向讀者大眾,寫得特別淺顯有趣。這套叢書,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



推薦文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十幾年前,當我對甲骨文產生興趣時,有三本書讓我最驚艷。依出版序,是許進雄教授的《中國古代社會》、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臺版改名《漢字的故事》)、唐諾的《文字的故事》。這三本書各自打開了一個面向:《中國古代社會》將甲骨文與人類學結合,從「文字群」中架構出古代社會的文化樣貌;《漢字王國》讓甲骨文與影像結合,讓人從照片、圖象的對比中驚歎文字的創意;《文字的故事》則將甲骨文與散文結合,讓文字學沾染出文學的美感。

十幾年來,兩岸各種「說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湧出。但究其實,若不是「舊內容新編排」,就多是擠在《漢字王國》開通的路徑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另劈支線,《中國古代社會》則似乎未曾再見類似的作品。何以故?因為這本書跳脫了文字學,兼融人類學、考古學,再佐以文獻、器物和考古資料,取徑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繼其後的了。

這一次,許教授重新切換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為主角,化成《字字有來頭》系列,全新和讀者見面。這一套五本書藉由「一冊一主題」,帶領讀者進入「一字一世界」,看見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見文字背後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沒有留下說明書,後人「看字溯源」只能各憑本事。許老師勝過其他人的地方,在於他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後者是我最欽佩老師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鑽鑿形態來為卜辭斷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質來論斷商代已有牛耕,以氣候變遷來解釋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國絕跡的原因,認為「去」的造字靈感是「出恭」,都讓人眼睛一亮。所以這套書便不會是陳規舊說,而是帶有「許氏特色」的文字書。

文字學不好懂,看甲骨文卻很有趣。人會長大,字也會長大。長大的字和小時候經常大不相同,例如「為」 原來是人牽著大象鼻子,有作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頭吧);「畜」竟然是動物的腸子和胃(因為我們平常吃的內臟都來自畜養的動物);「函」的金文作,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裡(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種種,都讓人有「看見文字小時候」的驚喜與恍然大悟!

書裡,每一個字都羅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寫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著就好可愛!還有些字,楷書我們並不熟悉,甲骨文卻充滿趣味。例如「龏」幾乎沒人認得,它的金文卻魔幻極了──是「雙手捧著龍」啊!類似的字還不少,單是看著它們的甲骨文便是一種奇特的欣賞經驗。

這幾年,我也開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漢字介紹給小讀者。許教授的書一直是我的案頭書。雖然有些訓詁知識對我是「有字天書」,但都不妨礙我從中看到造字的創意與文化的趣味。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這套書恰好便是這句話的展演和示例。


有趣又實用的語文暨書法輔助教材
徐孝育(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師、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資深書法教師)

從事書法和讀寫教育推廣至今二十多年,在設計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書法課程設計時,除了使用字帖教材之外,最需要一套能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教學自學都好用的古文字教材,卻始終尋尋覓覓而不可得。

直到我在世新大學博士班選修了許進雄教授的甲骨文專題、古文字專題、中國古代社會等課程,深感這些課程內容不但令我受益匪淺,也對我從事書法教學大有助益,只可惜中小學教師和社會大眾卻無緣接觸這些有趣又實用的文化知識。直到今年,許教授最新力作、有系統又有趣味的大眾文字叢書《字字有來頭》,終於在盼望中應世了。

我在翻閱之後如獲至寶,立刻將《字字有來頭》的動物篇首先編入我在坊間所開設的語文學班的教材,同時也編入育幼院的閱讀書寫課程之中,讓這些國小到高中的孩子們,能從中學習到嚴謹而不失趣味的古文字的知識。我更嘗試將之編入書法課程,讓學生透過文字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故事,字字都有來頭的習字課程,吸收古文字的背景知識,寫起書法更有樂趣!

孩子們在學習寫古文字時,一面口中念念有詞:「『為』就是一隻手牽著大象的鼻子……「『虣』就是用一把戈,面對著老虎搏鬥……」大一點的孩子還能將內容畫成自己的心智圖呢!

對於一個非古文字專業的書法和讀寫推廣者而言,這部書除了在備課時能輕鬆上手,將之編成數位化教材更能適合大班級的講授。最重要的是,不必擔心教材的專業度,也能安心使用,不怕用錯教材、講錯字。如果學生是更高程度的孩子或成人,也不用煩惱教材的延展度,因為許進雄教授還有相關的學術著作和大學用書可以參考,備課時可將更專業的資料加入補充教材中,增加教材內容的深度及廣度。這部書,確實是非常實用的語文暨書法輔助教材,而且,它極專業卻淺顯好讀,最是可貴。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住:古人遷居,與水的奮鬥史

 對於古人來說,白天四處尋找食物、免於飢餓,晚上有一個安全的地方睡覺,是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事。此外,生活也不能沒有水,所以古人必須選擇容易獲得食物以及用水的地點棲身。

取水容易的地方,當然是河流附近,但是河流水量與季節有密切關係,落差有時可達二、三十公尺之多。為了避免雨季漲水帶來災難,因此古人就選擇地勢較高、可以避免水災的地點居住。

早期人類還沒有能力構築棲身的房屋,所以他們選擇接近水源而且地勢較高的自然洞穴居住。後來,人口增多,也慢慢發展農業,需要擴充耕地時,就必須遷移到河流兩岸的高地;然而這些地點沒有自然洞穴可以藏身,於是人們便開始動手構築自己的房子。

 甲骨文的丘字 ,畫出左右兩岸高起的山丘或臺地,中間是水流經過的窪地。金文字形 ,最先是改變了筆勢,把左右兩側的豎直筆畫,變成斜畫上的短畫 ,然後是下面加一道短的橫畫 ,這是文字演變的常規。

 大概因為形象變得不像山丘狀,所以又在下面加了土字,以輔助說明山丘是土堆積起來的地形 ,或再次變形為 。

《說文》︰「 ,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从北从一。地也。人凥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凥在昆侖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凡丘之屬皆从丘。 ,古文丘。从土。」因為字形已變化得像是個北字,所以解釋為人居住在丘的南邊。既然是居住在南邊,何以使用北字來創造丘字呢?幸好有甲骨文的字形,讓後人可以了解這個字的最初字形來自「四方高、中央下」的創意。

 早期人們活動的地點常在山丘,到了有史的時期,多數人都已遷居平地;仍居住在山丘上的人,就以所居住的山丘名稱做為氏族的名稱,如:吾丘、梁丘、虞丘、商丘等古代的姓氏。


 
舊石器遺址(富益河圪梁)座落在山上。後來的居住區在山坡(梁山
村)與平地(下川村)。


 隨著人口增加壓力,迫使部分人們離開容易取水的地點,遷移到遠離河流的地方建立村落,人們居住的地域因而逐漸擴大。人們之所以能夠離開鄰近水源的地點,主要是得利於陶器的發明。陶器能夠盛裝大量的水,方便人們從遠方運來用水,使得人們活動範圍擴大,可以獲得更多的生活物資。人們又進一步發現河水不是唯一水源,在距離河流較遠而地勢較低窪的地點,有泉水湧出,也可提供生活用水。

 甲骨文的泉字 ,水從源頭湧出的樣子。《說文》:「 ,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屬皆从泉。」小篆的泉字,省略了表示水的小點,變成不易正確看出泉字表現水流出成川的樣子。

甲骨文不見原字,金文字形 ,比泉字多出一道筆畫,大致表示泉水從源頭開始湧出來的樣子。泉水湧出來的地點,就是溪流的源頭。

《說文》:「 ,水本也。从灥出厂下。 ,篆文从泉。」以三個泉字構成的原字,大概是取自籀文的字形。籀文的特點是把字寫得繁複。原字原本的意義是源頭,後來被借用表達平原、原野等意思;因此將原字加上水的符號,成為源,代表水源的意義,與原字加以區別。

六千年前的新石器遺址,有溝圈泉源、一山三水、河濱臺地、原邊灣嘴、泉邊溪旁、雙流交會、河濱灣嘴、山腳溝圈、沼旁渠濱等的村落類型,都是取水方便的地方,顯示當時已非早期住在山丘臺地的生活型態了。

人口越來越多,井的數量也愈挖愈多,水位就愈降愈低,必須挖得夠深,才能達到地下水層。《史記‧河渠書》記載,漢武帝時,為取水灌溉,水井有開鑿至深四十餘丈的。井的深度如果太深,汲水就費力,因此就得靠機械裝置來取水。

甲骨文的彔字 ,就是井上架設轆轤的形狀,以及從汲水桶濺出小水滴的樣子。轆轤是一種有絞盤的機械裝置,以繩索穿過絞盤,拉起汲水的桶子,這樣就可以省力。從字形可以看出,為了使水桶容易傾倒入水中以取水,水桶就做成上下窄而中身寬的樣子 。

金文字形 ,主要是水滴增多,以及汲水桶子變形,所以小篆的字形就很難看出原先表達的意思。

《說文》:「 ,刻木彔彔也。象形。凡彔之屬皆从彔。」解釋這個字是雕刻木頭時掉落的木屑。一旦回溯到甲骨文的字形,《說文》解釋錯誤就很明顯了。

轆轤是何時開始使用的呢?根據西元前三千二百年的河姆渡遺址,發掘報告指出,第二文化層發現的井上有井亭。那個時代,人們大概還不至於為了遮陽避雨而建造井亭,井邊的木造結構,應是做為裝置轆轤的支撐物。漢代出土的陶井欄明器甚多,大都帶有轆轤(如●圖),其外形與甲骨文的彔字形很相近。


漢代水井的模型。


甲骨文的邑字 ,由兩個單位組成,卩(ㄐㄧㄝˊ)是一個人跪坐的形象,這是戶內才有的坐姿,代表在屋裡的活動。囗(ㄨㄟˊ)用來表現一個區域範圍。綜合兩者,邑字表示在一定範圍內的戶內生活;這個範圍,指的是村邑,而不是工作的田野。

早期,這個範圍往往是指一個可以看得見的人為工事,如濠溝;或自然屏障,如河流;用以防止野獸闖入或敵人入侵。金文字形 ,保持不變。

《說文》:「 ,國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ㄗ。凡邑之屬皆从邑。」許慎解釋,一個城邑範圍的大小,依「公、侯、伯、子、男」之制的身分尊卑而有區別,這是因為他不明瞭ㄗ是表現一個人跪坐的形象,以為是個印章形象,有節制的意義,才做這樣的解釋。

一般而言,邑是一個大約一百人居住的小村落。《說文》解釋「虛」這個字是指大山丘:「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謂之虛。」

一夫代表一家人。一家如有四口人,則一井有三十六人,一邑有一百四十四人,接近一百的整數。至於範圍大小,依漢代《風俗通義》所說,八家而九頃二十畝,共為一井,則一邑的大致範圍就是三十六頃八十畝。如以一頃為一百畝,一畝為六百五十平方公尺來計算,則一邑的面積,大致是二點四平方公里。在古代,這算是個不小的村邑了。

商代甲骨卜辭常見到在某地區作邑的貞問,是打算在某地建立村落然後移民過去,擴充行政版圖。可見邑就是一個行政的基本單位。

六千年前西安半坡遺址,是一個頗為完整的村落,呈現不規則的圓形範圍,面積約五平方公里。周圍是一條寬度、深度各約五至六公尺的防禦濠溝。濠溝包圍的範圍以內是居住區,以外是公共墓地以及燒造陶器的作坊。居住區估計可容納五、六百人居住,算是較大的聚落,可分為好幾個邑的行政單位,大致有後代城市的雛形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