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羅馬的崛起:從鐵器時代到布匿戰爭
滿額折

羅馬的崛起:從鐵器時代到布匿戰爭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80 元
優惠價
9070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77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馬可孛羅文化2021年全新歷史書系──名家談古代世界史系列

英國Profile Books出版社與哈佛大學聯手打造古代史新系列
帶領讀者重回希臘與羅馬時代,了解西方學界當前最新研究成果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翁嘉聲 審定、導讀
附有數十張關鍵圖表、史料解析、延伸閱讀,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羅馬早期歷史

【內容簡介】
《羅馬的崛起》是馬可孛羅文化「名家談古代世界史系列」的第二本著作,內容主要講述從西元前十世紀羅馬發祥於義大利半島,一直到第一次布匿戰爭(西元前二六四年)爆發這段的羅馬早期歷史。

就一般大眾而言,羅馬的形象始終是個橫跨歐亞非、璀璨光輝的偉大帝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羅馬一開始只是個在義大利中部、台伯河岸邊的不起眼村莊,她的力量微不足道,周遭又惡鄰環伺,當時沒有人認為她有一天會成為義大利的霸主,遑論是地中海的統治者。

本書談的就是羅馬如何從一個地方性聚落,崛起成為義大利強權的過程。由於羅馬早期文字史料因戰火或種種緣故大量佚失,再加上其中參雜了許多傳說神話和當代作家帶有主觀意圖的記錄,我們目前所見的文字史料往往會有失真的現象。有鑑於此,本書作者洛馬斯教授將大量採用從墓葬、聚落遺址出土考古資料,諸如碑銘、墓誌、錢幣、塑像等出土物,並援引近年包括康奈爾、福賽斯、法敏南特、卡蘭迪尼等諸多優秀羅馬研究者的研究,力圖呈現一幅將羅馬放在「義大利整體脈絡」下的羅馬早期歷史,並點出羅馬與周邊各族群文化的交流、吸納、融合,如何為羅馬稱霸義大利奠定下基礎。

《羅馬的崛起》是現下西方學界針對羅馬早期歷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台灣書市少見的出版題材,值得讀者細細品嘗。

【國際書評】
凱瑟琳.洛瑪斯基於對神話、書面資料和考古地層學複雜的挖掘成果,梳理了早期歐洲的政治基礎,並且清晰統整了既往研究加以呈現。──西蒙.史托達特(Simon Stoddart),劍橋大學瑪德琳學院考古研究員

洛馬斯展現出其高超的史學造詣,她在一段鮮為人知的、缺乏文獻記載的歷史時期中,梳理出可靠且令人興趣盎然的資訊,並以引人入勝和直截了當的方式來加以呈現。本書的原創性在於大量使用新的考古證據,並且講述了羅馬崛起過程中的義大利背景。──提姆.康奈爾(Tim Cornell),曼徹斯特大學古代歷史榮譽教授

這是一本非常清晰易懂且有吸引力的書。它呈現給讀者令人印象深刻的寬闊視野,以及結合了最新研究的綜論,並且很出色地將羅馬放到更寬廣的義大利世界背景中,無論是在城邦國家時期,還是在崛起成為一方之霸時期。──J.H.理查森(J. H. Richardson),梅西大學古典研究高級講師

洛馬斯清晰明瞭的敘事結合最新的考古學知識是最棒的組合,這將羅馬崛起為世界強權的迷人故事帶給了更廣大的讀者。──克里斯多福.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英國羅馬學院院長、聖安德魯斯大學古代歷史教授

【關於名家談古代世界史系列】
本系列是由英國出版社Profile Books策劃,邀集英美兩地古代史專家,包括普林斯頓大學、杜倫大學、密西根大學、賓州大學等學校的一線歷史教授,統合西方學界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專為一般讀者書寫從西元前1000到西元568年,將近一千五百年的全面古代歷史。本系列的美版由哈佛大學出版社負責出版。

征服的時代
羅馬的崛起
帝國的誕生,預計2021年9月出版
帝國的勝利,預計2022年上半年出版
帝國的悲劇,預計2022年上半年出版

作者簡介

凱瑟琳.洛馬斯Kathryn Lomas

杜倫大學古典和古代史榮譽研究員。她的著作包括《西元前三三八年至西元二○○年的羅馬義大利:史料集》(Roman Italy 338 bc to ad 200: A Sourcebook; Rome),以及《羅馬和希臘西部,西元前三三○年至西元二○○年:義大利南部的征服和文化適應》(The Western Greeks, 330 bc-ad 200: Conquest and Acculturation in Southern Italy),並且編輯了許多關於義大利歷史與考古學的書籍。

譯者簡介 
陳建元

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系博士。譯有丹.瓊斯《聖殿騎士團》、莎拉.瑪札《想想歷史》、《時代的先行者:改變歷史觀念的十種視野》(合譯)。

目次

導讀(翁嘉聲)
地圖
前言和謝詞

第一部 早期義大利和羅馬的建立
第一章 介紹早期羅馬
第二章 布置舞台:鐵器時代的義大利
第三章 羅穆盧斯、埃涅阿斯和羅馬的「建城」傳說
第四章 國際貴族的崛起:義大利和東方化革命
第五章 東方化時期的羅馬和早期的國王

第二部 戰爭、政治和社會
第六章 城市革命:西元前六世紀的義大利城市與國家
第七章 僭主和邪惡的女人:羅馬、塔克文王朝和君主制的衰落
第八章 「西元前五世紀的危機」和義大利面貌的變化
第九章 艱難的過渡:早期的羅馬共和國
第十章 征途上的羅馬:拉丁姆及其他地區的戰爭

第三部 羅馬征服義大利
第十一章 通往權力之路:從義大利到羅馬
第十二章 薩莫奈戰爭和義大利全境的征服
第十三章 合作還是征服?聯盟,公民權和殖民

第四部分 從城邦到義大利的統治地位
第十四章 征服的影響:西元前三四○年至一六四年的羅馬
第十五章 結語:西元前二六四年的羅馬、義大利和帝國的開端

羅馬年代和年代表
關於史料的說明
縮略語對照表
圖片出處
延伸閱讀
遺址、博物館和網路資源指南
書目
重要名詞對照表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介紹早期羅馬
在西元前九世紀時,羅馬僅僅是在拉丁姆(Latium)平原上眾多發展中的聚落之一。它的面積可能比許多鄰近的社區要來得大,但即使在該地區內羅馬也沒有特別突出,更不用說在此地區之外了。在這個時期,義大利中部最強大、最具活力的一些社區活躍於台伯河(Tiber)以北的伊特魯里亞(Etruria)。然而到了西元前三世紀時,羅馬已經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城邦國家,並且已經建立起對義大利其他地區的控制權,蓄勢待發將要建立起征服全地中海的帝國。本書將探討羅馬從其源起到西元前三世紀中葉的發展,它對全義大利的控制的本質為何,以及它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強大的宰制力。雖然義大利和羅馬的早期歷史距離我們非常久遠,但出人意料地,這些歷史當中有著一些現代人關心的問題。諸如社會面臨的問題,包括多族群社區的內部壓力和緊張局勢,如何處理社會、政治和法律上普遍性不平等,以及普通公民社會和國際精英所組成的小圈子之間如何共處。到了西元前三世紀時,羅馬同時在竭力處理帝國迅速擴張所帶來的道德和實際問題。
羅馬並不是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發展的,如果不將更為寬廣的義大利背景環境納入考量,也就無法確切理解羅馬。本書的目的之一,是介紹包含眾多面向的義大利歷史,像是各種族群、各種文化,並且探索他們與羅馬的關係。我們在討論羅馬時所用的證據,當然會比處理義大利其他的社區複雜得多,我們擁有大量關於羅馬的早期發展的古代文獻和考古證據,雖然這兩者也都存在著應該如何解讀的爭論。本書的章節安排原則是開頭的幾個章節討論義大利,介紹幾個大主題,接下來的幾個章節專門討論羅馬,最後是羅馬與其鄰國之間的關係。
有關此段早期歷史的史料是非常棘手的。大部分義大利地區擁有豐富的考古材料,不過羅馬考古紀錄本身是零散而且難以評估的,因為這個地點從自古以來就不曾間斷被不同政權占據。文字紀錄方面也有許多棘手的問題。在西元前五世紀和四世紀的希臘文獻中,有一些關於當時義大利和羅馬歷史的記載,最早的羅馬歷史學家們的著作寫成於西元前三世紀末和二世紀後期,但是流傳下來的只有斷簡殘編。共和時期中期和後期的一些史家的著作則被完整保存,如波利比烏斯(Polybios,西元前二世紀),西塞羅(Cicero)和瓦羅(Varro,兩人都是西元前一世紀),他們作品中包括了對早期羅馬的評論,但是最早針對這一時期的歷史敘述,則是李維(Livy)和哈利卡納索斯的戴歐尼修斯(Dionysios of Halicarnassus),兩人於西元前一世紀所撰寫的著作。缺乏當代文字證據的狀況不可避免地意味著,作品流傳下來的那些史家們,其實對西元前十二世紀到西元前四世紀這段時期的認識相當有限,而且從最悲觀的角度來看,他們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來源。羅馬人保留了官方的國家紀錄和檔案,但是系統性的紀錄究竟從何時開始還尚未有定論,而且在共和時期開始以前,私人或公共的紀錄和檔案相當稀少,或是根本不存在並容易受到損害。關於古代作家如何描述早期羅馬的介紹,還有關於他們所提出的一些問題的討論,請見書末的「關於史料的說明」。
古義大利是一個多樣化的地區,具備多元的氣候、自然資源和地形,從最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區到拉丁姆平原及坎帕尼亞(Campania)平原,再到卡拉布里亞(Calabria)的乾旱山脈。肥沃的平原坐落在沿海地區以及某些河谷地,尤其是波河(Po)河谷,平原與平原之間則散布著為數更多的山區。亞平寧山脈(Apennines)構成義大利的脊梁,是一片高聳不宜居住的山脈,貫穿整個半島,將義大利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自然障礙阻礙了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岸之間的交流,確立了兩個地區在文化和經濟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義大利在其他方面占有優勢地位。它位處建立已久的貿易路線十字路口,在海上交通上,義大利位處希臘和地中海東部以及西班牙、法國和北非之間,在陸上交通上,則是位處穿越阿爾卑斯山的路線和進出歐洲的咽喉。對於來往於希臘西部和達爾馬提亞(Dalmatia)海岸的人員和貨物,以及往來於地中海西部周圍島嶼的人們而言,漫長的義大利海岸線上有著許多良港,是距離近且方便的過境點。義大利及其居民與從中東和埃及到中歐地區的龐大網路連結緊密,這不僅反映在來自希臘和東方的許多進口物品,也反映在義大利文化中許多層面皆受到希臘和東方的影響。這一點也充分表現在羅馬願意借鑑,並去適應義大利和地中海各地的文化風格和習俗,同時從來不會忘記自己在本質上是羅馬人。
沿海平原人口密集,其特點是很早便發展出城邦來作為主要的社會和政治組織,以及高密度的城市聚落(見地圖一)。從西元前九世紀到西元前七世紀期間,原始的城市聚落開始被建立起來。然而,與希臘每個城市的自然領土邊界相當明確的情況不同,亞平寧山脈是義大利唯一的主要地形阻礙。雖有一些地勢較低的地區按丘陵地形範圍劃分,但也有很多區域不存在明確的自然邊界,這是日後領土衝突和國家間爭執頻繁發生的主因。大部分低地地區土地肥沃且富有礦產資源,這些地區中的戰爭愈來愈普遍也就不足為奇,因為發展中的城市間勢必要爭奪更多的土地和財富。
城市化是理解義大利發展的一個關鍵概念,但如何定義它卻是個棘手的問題,而且存在著為數眾多的研究方法。即使在古代世界,城市之間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例如在古典希臘,一個城市的特徵是由其人民的性格以及其物質形態的性質來決定,但後來的希臘作家則是根據某些具體特徵的有無來定義城市。羅馬人則是從法律角度來定義城市,例如由羅馬授予各個社區的特許狀(charter)。現代的研究方法同樣多變,不過最新和最全面的嘗試是「哥本哈根城邦計畫」(Copenhagen Polis project),此計畫將古代城市定義為人口不少於一千人,領土面積不小於三十平方公里的聚落,並且有著一個共同的名稱,以及共同的法律、社會和政治結構。
所有這些方法都認為古代城市是一個城邦,包括一個中心聚落和由其控制的周圍領土,而這些領土負責提供經濟資源給中心聚落。一個聚落要被視為城市必須具有相當的規模,如此才能夠有一定程度的經濟多樣性和專業化,使其超越維生經濟的水平,具備政治組織和社會等級制度,並且開始具備公民或國民資格超越家族或親屬關係的概念。至於諸如城市規劃的正規化或具有地標性建築物等特徵並不是城市的必要屬性,不過它們往往是城市發展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有用的判斷標準,因為它們證明了經濟盈餘的存在,也證實主導將這些盈餘用於大型工程上的政治權威與集體意志的存在。在義大利的許多地區,聚落在城市化之前的特色是它的規模明顯比村莊更大、在物質生活上更先進,不過核心區尚未發展完全,並且尚未達到城市所必須具備的複雜程度。這些地區被稱為「原初城市聚落」(proto-urban settlement),往往由相互關聯並且共享公共空間(通常做為宗教用途)的居住群組成,這會被視為將發展出城市的先兆。
義大利亞平寧地區由於地形崎嶇,其發展模式與義大利低地區域截然不同。高海拔的山谷不具備足夠資源來支持大量的人口。山區居民生活於其中的社區,在規模上小於平地地區,並且是依靠小規模農業和畜牧業的混合體維生。這一地區的孤立性促進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和文化認同的發展,並且在面對壓力時非常具有變通性。義大利亞平寧山區雖然遍布大量的小型聚落,但直到羅馬人征服之前,大部分地區仍未城市化。小型的社區相當適合這地區的環境,這裡的原生政治組織與社會組織便建立在小型社區之間,鬆散的聯邦組織上。該地區的發展速度與義大利平原地區不同,但這些差異源於對當地環境的適應,而不是因為落後或野蠻。它們在抵抗羅馬擴張時所發揮的效率便清楚說明了這點。亞平寧山區的聚落發展出一種國家形式,在許多方面與城邦相似,不過不具備居住著大量人口的中心區域。
古義大利的民族和文化多樣性與其地理多樣性相比,是毫不遜色的。古義大利由許多不同的群體組成,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物質文化,除了定居在義大利南部和坎帕尼亞的希臘人(見地圖五和地圖六)之外,大多數都是當地的原住民。古代作家認為義大利中部兩個最重要的群體是我們稱為拉丁人(Latini)和伊特魯里亞人(拉丁語為伊特魯西人[Etrusci],希臘語為第勒尼人[Tyrrhenoi],而在他們自己的語言中則可能是拉塞納人[Rasenna])這兩群人。在中部拉丁姆地區以及台伯河和阿爾諾河(Arno)之間的地區都可以找到與這些群體有聯繫的文化,並且從相當早以前便已經存在了。關於伊特魯里亞人的起源還有一些始終未能被回答的疑問,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獨特的語言與任何其他義大利語言都不相似、而且可能不屬於印歐語系;疑問還來自於希羅多德(Herodotos)認為他們是來自小亞細亞的殖民者,但是這說法與其他古代記載相矛盾(參見Hdt. 1.93–96; Dion. Hal. 1.30; Strabo, Geog. 5.2.2–4)。他們現在通常被認為是原住民,不過針對古代D N A樣本的研究揭露了一些有趣的發現。這些發現顯示出古代伊特魯里亞人和安那托利亞中部人群之間的相似性,以及伊特魯里亞人D N A與中世紀和現代托斯坎人(Tuscans)之間的差異。然而,把這作為證明希羅多德想法:伊特魯里亞人是來自小亞細亞的殖民者的確證,如此的推斷不免太過跳躍了,因為伊特魯里亞人的D N A研究仍然飽受爭議,遑論用爭議來形容已經是最客套的說法了;其他研究則顯示不同時期人群D N A之間的不連續性在歐洲是很常見的,這應該歸因於長期人口流動,而非希羅多德所設想的短期殖民。
義大利南部以及高山地區的民族和文化特徵更為複雜。有關義大利南部希臘聚落所在位置的史料,以及關於薩蘭蒂納(Salentina)半島上居民所屬的文化和民族的史料,這兩種史料的內容大體而言是一致的。然而,除此之外,要精準繪製出在西元前四世紀之前的義大利民族,各自分布於何處的地圖是不可能的。古代史料對這些文化的記載大多寫於這些文化早已不復存在之時,當時究竟有哪些民族,還有他們究竟居住在哪裡,甚至是半島的那些部分可以被定義為義大利,不同史料對於這些問題眾說紛紜。在西元前五世紀的大規模遷徙時期,一些族群消失在歷史和考古紀錄中,同時有新族群出現,使得情況變得更加複雜。雖然從考古紀錄和銘文可以清楚地看到,義大利有許多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共存著,但要將種族的概念加在這些族群頭上則要困難得多。古代作家經常將義大利描述為散布著許多部落社會的區域,並且給不同社會冠上種族的標籤,但義大利各地的人們是否認為自己屬於有明確定義的民族都尚未有定論,而且考古證據指出城邦是此地區主要的社會和政治組織形式。許多人可能自認為是家庭、村莊或國家的一分子,但並不認為自己屬於某個涵蓋範圍更大的種族,此外集體身分似乎是相當容易改變的。新的族群因為西元前五世紀的遷徙浪潮而出現,而其他族群則擴展到新的區域。對羅馬構成威脅的鄰居,像是沃爾西人(Volsci)、赫尼西人(Hernici)和艾逵人(Aequi),都是在這時期出現的,但是在西元前四世紀羅馬人四處征服之後,他們便倏地消失了。來自阿爾卑斯山外的凱爾特人(Celts)在義大利北部定居、伊特魯里亞人遷徙進入波河河谷,來自亞平寧山區中部的人們則大批遷徙到坎帕尼亞和義大利南部。到了西元前五世紀末,義大利的文化版圖發生了劇變,更清晰的民族認同也在西元前四世紀時開始出現,但即便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可能仍然認為自己的根本歸屬是某個特定的國家或社區,而不是某個族群,例如作為塔爾奎尼亞人或是沃爾泰拉人,而不是伊特魯里亞人。
在羅馬崛起的時期,它所能夠支配使用的只有城邦。雖然行政機構在西元前四世紀到西元前二世紀期間逐漸變得複雜,但行政資源相當有限。羅馬透過一個鬆散的關係網絡來維持其權力,並且在這些鬆散關係中再穿插著控制更為嚴密的區域,而不是靠直接的統治。義大利的許多社區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但羅馬能夠享有他們的一些資源,特別是軍隊的人力。儘管羅馬在西元前二七○年是當時義大利人無可爭議的共主,並且會非常強硬地回應任何對其共主地位的挑戰,不過羅馬所統治的義大利並不是一個直接統治的帝國。區域身分和族群身分依舊十分重要,不過也相當容易變動。希臘、伊特魯里亞和羅馬等地的文化都對義大利其他民族產生了影響,就像羅馬文化本身便受到伊特魯里亞人和希臘人的影響一樣。義大利半島在文化上的「羅馬化」直到西元前二世紀末和西元前一世紀才開始,在此之前,義大利其他地區皆保留了自己的當地語言和文化,有時被稱為「羅馬化」的文化融合現象在此時尚不顯著。鑑於我們的史料大多是在事後相當長的時間才完成的,而且我們多依賴以羅馬的觀點所寫的材料,因此我們很容易忘記一直要到西元前三世紀初羅馬方才控制了全義大利,而這種支配地位的確立絕非不會再有所變動的定局。即使是到了布匿戰爭(Punic wars)期間,羅馬的意志顯然地也只是決定其他義大利人如何行動的眾多因素之一,只有當羅馬擊敗漢尼拔(Hannibal)重新樹立起權威後,羅馬才完全確立其在義大利的支配地位。在本書所涵蓋的時期內,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從僅僅是義大利諸多城邦中的一分子,崛起而占據了支配地位的過程,但更寬廣的義大利脈絡對於理解這個過程是至關重要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70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