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蘇東坡全傳:完整再現蘇東坡六十年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簡體書)
滿額折

蘇東坡全傳:完整再現蘇東坡六十年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博覽群書,立志致君堯舜。一朝應考,蟾宮折桂,名動天下,時人稱其百年一遇,天子贊其宰相之才。可惜,他雖有政治才能,卻無政客的手腕,他的名字也終究沒有出現在優秀政治家的名單上。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因此受盡磨難,四處飄零。

天大地大,何處是家?他說,此心安處,是吾鄉也。他底色悲涼,卻天性樂觀。於是,逆境也成滋味,萬物皆有趣味。

他就是蘇東坡。他是社交達人,也是“毒舌損友”,是文藝全才,也是下地老農,是會做飯的四川好男人,也是深入人民群眾之中的“公務員”……

此書以史為據,完整書寫蘇東坡六十四年的傳奇人生。寫他的偉大,也寫他的平凡,讓讀者看到他的耀眼,更看到他的有趣,在他之中,也看到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秦曉,新銳作者,喜讀蘇東坡詩文,更喜愛其為人。其文風輕快暢達,希望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講述蘇東坡傳奇而精彩的一生。

名人/編輯推薦

◆更真實、更精彩、更豐富、更立體、更全面的蘇東坡傳記

◆逐年逐月,逐事逐物,完整講述蘇東坡跌宕起伏的六十四年傳奇人生。

◆蘇東坡的曠達與瀟灑,蘇東坡的浪漫與深情,蘇東坡的幽默與可愛,蘇東坡的豪邁與智能……無不在此書中淋漓展現。

◆蘇東坡是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深刻展現,讀懂蘇東坡,也就讀懂了我們自己

◆翻開這本書,一個鮮活立體,生動而豐富的蘇東坡躍然紙上,你將看到蘇東坡他“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倔強,“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江海寄餘生”的灑脫,“高處不勝寒”的智能。也愛他“挾飛仙以遨遊”的浪漫,“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詩酒趁年華”的朝氣,“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幽默,“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可愛。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


目次

第一章 少年蘇軾

第二章 名震京都

第三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四章 王安石變法

第五章 江南最美是杭州

第六章 密州

第七章 文壇新領袖

第八章 烏臺詩案

第九章 農人蘇東坡

第十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

第十一章 人人都愛蘇子瞻

第十二章 元祐黨爭

第十三章 二年知三州

第十四章 貶謫歲月

第十五章 北歸中原


書摘/試閱

1074年(熙寧七年)十一月,蘇軾一家終於抵達密州。杭州溫暖明媚,密州寒風蕭瑟,巨大的反差令蘇軾頗有些不適。子由家也沒去成,蘇軾心裡牢騷滿腹,北國秋冬的肅殺之氣也顯得格外肅殺。蘇軾不禁感慨起來,過了這個年,自己便四十歲了,眼見年華老去自己卻四處奔命一事無成。壯志淩雲少年時,少年已去多時,少年的理想也終究如海市蜃樓般可望不可即。

感慨了一會兒,蘇軾突然意識到自己來密州終究是來幹活的,而不是來感慨的。胡思亂想到此為止,還是收拾收拾準備上班。自踏入密州境內,蘇軾就看到路上有好多農民在田間忙碌,如今天寒地凍,正是農閒的時候,他們到底在忙什麼。帶著這個問題,蘇軾開始工作了。

原來密州正在鬧蝗災,那些田裡的男女老少們正是為此忙碌。他們將田裡的土一塊塊翻過來檢查,如果有蝗蟲的蟲卵,就將這些蟲卵深埋在地下。此外,也有些蟲卵藏在草皮中,因此,對那些草皮,農民們也要細心檢查一番,一旦發現蟲卵就立即燒掉。田裡到處是農民,路旁滿是草木灰,蝗災十分嚴重。

如此險情,當地的官員竟視若無睹。蘇軾詢問,這些人便說蝗蟲雖然多但也沒造成什麼嚴重後果,更有甚者竟說出“蝗蟲能為農民除草”的胡話來。蘇軾一聽簡直氣死我也,當即開懟:“蝗蟲既然這麼好,百姓們為什麼還要捕殺蝗蟲,不應該盼著他們多來一些麼?”

事實上,這年八九月份,蘇軾還在杭州的時候就曾帶著當地農民捕殺過蝗蟲。那時,上萬隻蝗蟲呼嘯而過,聲勢浩大,直接蓋住了錢塘江浩浩蕩蕩的水聲。如今看來,江浙一帶的蝗災不過是密州的餘波而已,蝗災真正的源頭就在密州。

蘇軾心急如焚,日日奔走在田舍調查,原來這蝗災已經鬧了幾年了,百姓們早已餓得吃不上飯,常常以樹根野菜充饑。更糟糕的是,今年秋季雨水又少,秋麥也無法播種,收成更是慘澹。蘇軾的心簡直要揪起來了,他迅速組織民眾捕殺蝗蟲,夏冬時節蝗蟲大量產卵,如果不及時捕殺這些幼蟲,待到來年春暖,這些幼蟲便能展翅高飛,那時一切都晚了。為了提高百姓的捕蝗積極性,蘇軾還撥出一部分糧食作為獎勵,他自己也親力親為與農民一起捕殺蝗蟲。

來密州後,蘇軾不是在捕蝗,就是在捕蝗的路上,不是在捕蝗的路上,就是在想著怎麼捕蝗,可謂又累又煩。在杭州時,公務之餘也充滿了詩情畫意,在密州卻只能日日捕蝗,更不知什麼時候才是個頭,生活條件更無法與杭州相比。杭州繁華富庶,密州窮鄉僻壤,杭州有煙柳畫舫,密州只有車馬勞頓。杭州有一湖煙雨,密州只有一川桑麻。杭州有大米,有鱸魚,密州有草根,野菜。江南人講究細緻,北方人粗獷簡樸。蘇軾如今才明白,什麼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這些倒也罷了,最令他無奈的是面對密州窮苦的百姓,官員們竟如此消極怠工,他深感無力且非常孤獨。當年在杭州時,陳襄與他急百姓所急,二人合作得十分愉快。如今,密州的府衙中竟有官員說出蝗蟲能除草的話來。蘇軾有些洩氣,洩氣的同時也抱怨起來:“我為什麼要來密州,對,為了離子由近點,結果河道結冰,我也沒能看上子由一眼,如今公務纏身更無暇去看子由。要是當初不來密州,也就不會陷入這種局面了。”此刻的人生似乎灰暗無比,蘇軾在詩裡寫道:此生何所似,暗盡灰中炭。

一天夜裡,蘇軾做了一個夢。夢裡,他來到了眉山老家,在院子裡與子由談論詩書十分愉快,不知覺中天就黑了,二人便各回各屋,各找各媳婦兒。蘇軾來到自己屋前,輕輕推開門,只見愛妻王弗正對鏡梳妝。聽到開門聲後,王弗轉過身來,微微一笑,輕聲喚道“子瞻”,美目流轉,溫柔似水。

“子瞻......”

天地間,只剩一抹溫柔的笑,一聲溫柔的“子瞻”,蘇軾於睡夢中流下兩行清淚,不知覺中就醒了過來。

大約二十年前,十九歲的蘇軾迎娶十六歲的王弗為妻,少年夫妻,郎才女貌,相親相愛,感情日篤。王弗雖不算十分聰明,但明白通透,善解人意。蘇軾熱情直率,不諳世事,若來訪的客人特別熱情,便以同樣的熱情回饋。每當這時,王弗便會提醒他“這個人的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日子久了,蘇軾發現確實如王弗所說。就連蘇洵也十分欣賞王弗,對蘇軾說有妻如此,你會少吃不少虧。王弗去世後,蘇洵還叮囑蘇軾一定要將王弗與他們老兩口葬在一起,可見蘇洵對王弗十分認可。

王弗對蘇軾來說是特別的,是初戀,也是心靈上的歸宿,是生活中的伴侶,也是事業上的良師。可惜好景不長,二人只有短短十年緣分,算來王弗故去也有十年。自王弗去世後,蘇軾一路坎坷,身似浮萍。蘇軾想念王弗,想跟她說說話,然而,縱使相逢應不識,如今的蘇軾年近四十,塵滿面,鬢如霜。心中百感交集,蘇軾再不能睡,千言萬語化作一首《江城子》,於是我國第一首悼亡詞產生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子亦有蒼涼心事,十年生死兩茫茫,是一片深情,更是一聲歎息。與其說蘇軾想念王弗,不如說他想念與王弗在一起的那段日子,那段意氣風發的日子。可惜,美好似乎只屬於過去,眼下盡是煩惱。蘇軾一閉眼就是蝗蟲、窮苦的百姓還有消極怠工的下屬官員們。可身為一方父母官,他又不得不面對,逃避從來不是他的本性,於是他日日埋頭苦幹試圖改善這樣的局面。

一日下班回家,蘇軾剛進家門,三歲的蘇過就跑了過來,十分開心地扯著蘇軾的衣角要爸爸陪他玩。蘇軾忙了一天,此刻正是又累又煩,哪有心情陪孩子玩,一時沒忍住就吼了蘇過兩句。一個三歲的小娃娃從未見父親發這麼大的火,當時就被嚇哭了。王夫人聞聲,趕緊過來抱走蘇過,並輕聲勸慰蘇軾:“過兒還小不懂事,你跟他計較個什麼勁兒。我看你呀,倒是比他還像小孩子,愁眉苦臉的有什麼用,還不如找點開心的事情做。”

聽了夫人的話,蘇軾便不言語了,仔細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想想自己剛剛的樣子,竟有些不好意思。這時,王夫人已經洗好了酒杯,將一壺酒和幾個小菜放在蘇軾面前,溫柔道:“來,喝點酒,寬寬心吧。”

王夫人四兩撥千斤,蘇軾的氣再也生不起來了,想到自己一向愛喝酒,夫人不僅不反對,還如此溫柔,如此主動將酒菜端到面前,便覺自己十分幸運。他覺得自己這位夫人實在賢慧,不像劉伶的妻子為了區區幾個酒錢就讓丈夫戒酒。蘇軾很感激王夫人的善解人意,還將這則小故事記錄在一首名叫《小兒》的詩裡:

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 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癡。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還坐愧此言,洗盞當我前。大勝劉伶婦,區區為酒錢。

詩中的劉伶是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堪稱古往今來第一酒鬼,經常過度飲酒,他的妻子擔心他喝壞身體便勸他戒酒。劉伶表示:“有道理,但我自己是戒不了的,需要借住鬼神之力,你去準備酒肉,讓我祭祀一番。”妻子趕緊準備好酒肉讓劉伶去禱告,誰知,劉伶的這個禱告著實令人大跌眼鏡,只聽他對神靈說:“酒就是我的命,千萬別聽這個婦人的話。”說完,還喝了祭祀用的酒,又醉過去。

劉伶不僅嗜酒如命,行為也十分放誕,平日裡時常帶著一壺酒,令僕人拿著鐵鍬,還對僕人說:“我要是死了,你就隨便挖個坑把我埋了。”有時還會在屋裡赤身裸體,朋友嘲笑他,他卻說:“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褲子,你怎麼跑到我的褲子裡來了。”

魏晉名士普遍不得志,劉伶種種反常行為,大約也是一種宣洩。然這樣要酒不要命,又怎能不讓親人擔心。劉伶妻勸劉伶戒酒,天地良心是為了丈夫好,絕不是為了省幾個酒錢。蘇軾不管,他就是覺得自己的夫人比劉伶家的好太多。當然,王夫人是否好過劉伶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夫人的確給了蘇軾很大的安慰。心煩之時,蘇軾不再生悶氣,而是試圖排解。這排解之法就是讀書,讀莊子。

蘇軾在少年時期就喜歡讀莊子,覺得莊子奇思妙想,十分新奇有趣,那種逍遙自在的生活更令他嚮往不已。如今他身在困境,方知那樣的灑脫著實不易。好在莊子也給出了方法,那便是樂天知命,順應自然。簡單來說,人的煩惱多來源於各種欲望,或求名,或求利,或求色等等。然而名利美醜又是一個十分主觀的東西,欲望無窮,唯知足者常樂。唯有知足,方能遊於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大自在。蘇軾想了想,確實是這麼個道理,與其抱怨消沉,不如換一種心態,試著接受。煩惱之時,就拿出《莊子》讀上一會兒,越讀越覺這書妙不可言,日子一天天過去,蘇軾漸漸充滿了力量,繼續埋頭苦幹起來。

密州窮苦,連官舍都非常破敗,蘇軾便派人上山砍伐竹木重新修整官舍,順便將官舍附近的一座廢舊城臺也修葺了一番,如此便可登臺遠眺以供休閒之娛。子由聽說此事後還給這檯子取了一個名字:超然臺。超然為超然外物之意,蘇軾邀請各路好友為超然臺做賦,張耒也在被邀之列。

超然二字正是蘇軾當下的精神追求,所謂“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然要達到這一層境界,還需繼續修煉。蘇軾這一時期的詩文開始體現出一些哲思,比如: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

大意是說:“人這一生,就好像手臂一樣,有屈就有伸。什麼貧富美醜都是相對而言罷了。沒有絕對的富,更沒有絕對的貧,人生匆匆,何必糾結這些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在寫給友人的詩中還有這麼兩句:

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

蘇軾覺得人生之中沒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的,就好像南方人與北方人的口味不同,可你又能說哪個更好嗎。樂也好,苦也罷,都是一種滋味。

苦難好像牢籠,囚在裡面的人總是埋怨時運不濟,埋怨這籠子困住了自己。可他不知苦難只築得出一時的囚籠,那出不去的地方,正是被曾經的黑暗遮住眼睛後自己畫出的監牢。深淵固然可怕,但又哪有真正的深淵。心似深淵,深淵便深不見底,心中有光,便是在萬丈深淵下也能辟出一方嶄新天地。這世上沒有永夜,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最黑最冷,可那也是陽光即將照進來的時刻。

無疑,蘇軾便是那個在萬丈深淵之下生出一雙翅膀的人,密州的艱苦漸漸錘煉出一個萬事不入懷,但憑緣相隨的蘇軾。杭州閒時參禪,密州苦時悟道,終有所得還是在落入谷底之時。可見,真正讓人成長的還是痛苦。

至此,蘇軾才開始曠達起來,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換了一種處理方法。蘇軾最不喜歡的自然是新法,此時密州正在逐步實施各種新法,比如手實法、免疫法、官鹽法等。這些新法蘇軾都非常熟悉,一直以來也持反對立場,若不是反對新法他也不會被排擠出京。離京那刻,他就決定再不上書言事說新法好壞。如今的蘇軾變了,雖然依然不贊成新法,但他覺得既然反對無用不如盡力揚長避短,接受必須接受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接著,蘇軾又開始向朝廷上書,對於新法不再嚴厲批評否定,而是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意見以便盡可能發揮新法的好處,規避新法的壞處。至於朝廷的響應,蘇軾的態度是你同意更好,不同意那就不同意吧。凡是百害而無一益的新法蘇軾向來拒絕執行,對於尚有可取之處的,他也根據具體情況執行。這個具體情況就是百姓的情況,簡而言之,一切以百姓為中心。

新法一出,朝廷往往會派官員來督查,督查官沒想到,蘇軾居然敢拒絕執法。是的,對於那些危害極嚴重的新法,就算是督查官在,蘇軾也拒絕執行,甚至跟督查官拍起了桌子。這讓人不得不感歎,蘇軾的膽子也太大了吧。

事實上,早在1074年(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就已經被罷相。新法實施以來反對之聲不絕於耳,王安石更是被認為獨斷專行,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神宗只好罷免王安石,啟用韓絳為宰相,呂惠卿為副宰相。如今,新法的主導者正是野心勃勃的副相呂惠卿,這個王安石曾經最倚重的人。

呂惠卿手段強硬,對於不執行新法的人竟要求以違制論處。違制大約是違背皇帝,抗旨不遵的意思。論理,違制之令只能出自朝廷,可呂惠卿竟敢以自己所在司農司的名義下達這樣的命令。

說起來,呂惠卿才是大膽。蘇軾以呂惠卿私自立法回懟督查官,對方自知理虧也就不敢再說什麼了。蘇軾口才絕佳,可比舌戰群儒的諸葛亮,論打嘴仗,至今還沒輸過。這一次,他憑一嘴之力再一次保護了密州百姓,也再一次與當權者發生了正面衝突。他自然也知道,這樣做會得罪很多人,心裡隱隱有些擔心,但轉念又想既然無愧於心,又何懼之有。他的剛烈,一方面因為他本身的性格,認定的事情,總要力盡人事,常常逆勢而為,明知不可為而為。另一方面,也因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密州的百姓實在太窮苦了,他實在不忍心再給他們雪上加霜。密州到底有多窮呢,這麼說吧,就連蘇軾,這位密州最大的官員也會時常挖野菜吃。

一日,蘇軾又與同事們一起挖野菜,挖著挖著居然挖出來一個小娃娃。這令蘇軾非常震驚,經過調查他才知很多人家養不起孩子竟將剛出生的嬰兒狠心丟棄,乃至棄嬰成俗。蘇軾迅速組成尋找棄嬰小組,四處搜查被丟棄的嬰孩,不到十天竟撿回四十多名棄嬰,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蘇軾痛心疾首,對丟棄嬰孩的家庭進行了非常嚴厲的告誡和批評,與此同時,他也非常體諒百姓們的難處,決定由官府出一部分撫養費給這些人家。骨肉親情,血濃於水,這些棄嬰在父母身邊待上一段時間後,做父母的便再也不忍丟棄孩子。若非蘇軾,不知有多少嬰孩要曝屍荒野。

棄嬰一事,從根本上來講,也是百姓窮苦所致,而這背後多少有新法的推波助瀾,眼見百姓被新法反復折騰,蘇軾覺得清靜無為才是治國良策。

西漢名士蓋公精通岐黃之術,還曾隱居密州,漢孝惠帝時,齊國丞相曹參向蓋公請教治國之道,蓋公告訴他清靜無為而民自定,而後齊國大治。為了紀念這位大賢大能之人,蘇軾在府衙附近建起一座蓋公堂並作一篇《蓋公堂記》。蘇軾在這篇文章裡講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個人生病後去看醫生,醫生認為他肚子裡有寄生蟲,給他開了治寄生蟲病的藥。不想這人吃了藥後,病情更加嚴重,於是,他換了一個醫生看病。第二個醫生說他肚子裡沒有寄生蟲,得的是熱病,給他開了治療熱病的藥。誰知這人吃了藥後,病又加重了,甚至連飯都吃不下了,於是他又回去找第一個醫生。如此來回往復,病得越來越重。這時,他的父親對他說:‘你還是別去找醫生也別吃藥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這人聽了父親的話,一個月過後,病居然好了。”

蘇軾這則寓言以治病比治國,認為清靜無為才是治國之要,而今,朝廷正在頒佈各種新法,對當權者來說,這篇文章充滿了諷刺意味。蘇軾依然不知道謹言慎行,他實在本性難移。

發完牢騷,日子還得繼續,新法要應付,蝗蟲也還是要捕的。

與農民一起捕蝗的日子裡,蘇軾還學習了不少農業知識。田裡的老農說天一旱就容易有蝗蟲,如果能下一場雨,不僅能緩解旱情,蝗災的情況也會大為好轉。老者還說在常山上求雨特別靈驗,蘇軾一字不落地記在心裡。

1075年(熙寧八年)春,蘇軾沐浴齋戒後去常山求雨。這是他第二次求雨,上一次求雨還是在鳳翔任上。這一次他同樣寫了祈雨文,內容也與之前相似,大約說百姓受苦,作神靈的應該與太守均分責任,希望神靈快些下雨,解百姓之圍。

巧的是,蘇軾求完雨下山時,山中就起了風,不一會兒,就下起雨來。蘇軾深受鼓舞,為了感謝常山山神,他決定重新修葺山神廟。這年十月,山神廟終於修好了,蘇軾還領著州府官員和當地百姓上山祭祀了一番。祭祀完畢後,一行人又浩浩蕩蕩地下山,在場之人都十分高興。

那日天高雲闊,秋風送爽,落葉鋪滿山頭,楓林盡染成紅,良辰又逢美景,這美景還如此遼闊高遠,蘇軾心中不由升起一股豪邁之情,如今邊境戰局緊張,何妨將這山林當做戰場,將這獵物當做敵人,一時間,山林旌旗蔽空,呼聲陣陣,一場狩獵開始了。蘇軾仿佛回到了少年時,策馬揚鞭,拉弓引箭,狩獵結束時更是滿載而歸。

這次狩獵實在盡興,如此高興又怎能少得了酒,酒酣之餘,一首《江城子》也產生了: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一年蘇軾四十歲,開始自稱老夫,實際也就三十八周歲。詞的大意是:“老夫我今日就且發一發少年人的狂氣,我左手牽著大黃,右肩上站著蒼鷹,頭戴著錦帽,身穿著貂皮大衣,率領上千人馬在山崗中打獵,百姓們為了報答我也傾城而出跟在身後。此時此刻的我意氣風發,就好像江東的孫權一樣,就算老虎在我面前我都可以一箭射殺。

打完獵自然要好好喝上一場,酒入豪腸,我的胸懷這才開闊起來,膽氣也才張開,別看我兩鬢髮白,那又如何。只是不知朝廷何時才能赦免我,若真有那天,我一定將弓拉得圓滿,瞄準西夏那顆天狼星,一箭將其射殺。”

確實是少年狂,也確實夠狂。蘇軾雖對當權者失望至極,卻依然盼著朝廷能重用他,讓他為國家做些什麼。就詞本身來說,這首《江城子》豪氣幹雲,灑脫奔放,可以說是以詩為詞。之後,蘇軾還讓一群漢子吹著笛子,擊著鼓,打著拍子將這首《江城子》唱了一番,場面十分壯觀。一種新的詞風就此產生,且足與傳統的婉約詞風分庭抗禮,名為豪放。蘇軾甚是得意,還寫信給好友炫耀:

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闕,令東州壯士扺掌頓足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呵呵”兩字實在難掩自得之意。柳七郎即是柳永,柳永經常寫煙花詞,且寫得華麗香豔,因這個緣故,蘇軾並不喜歡柳永的風格,也從不學柳永作詞。然在這裡,他又將自己與柳永相比,足見他十分認可柳永在詞壇的地位。蘇軾也曾表示“人人都說柳七的詞曲十分俗氣,但是像‘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等句,便是盛唐的大師來寫也不過如此”。顯然,對於柳永的才華他也非常認可。

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時節,蘇軾登臺遠眺,臺上視野開闊,全城風貌盡收眼底,蘇軾的心情也跟著開闊起來。然則獨自莫憑欄,憑欄須斷腸。蘇軾雖未憑欄,然而遠望與憑欄總有些異曲同工之處,雖不至斷腸也不免要望出一些思鄉之情來。蘇軾這一望還望出一首《望江南》: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這詞大意是說:“春雖近暮,東君卻還未離去,風兒細細吹過,柳兒也隨之舞起來。站在超然臺上極目遠望,只見春雨輕輕落下,護城河中半滿的水也跟著微微蕩漾起來。城內百花齊放,滿目盡是春花,遠處千萬人家在這一川煙雨中若隱若現。寒食時,不由思念起故鄉來,本想一醉解鄉愁,誰知酒醒後依然忍不住歎息。這又是何必呢,不要再對著老朋友思念故鄉了,不如點上一把新火,烹茶煮詩,飲酒作樂,如此才不負這大好年華。”

這首詞雖有一絲淡淡的惆悵,但惆悵背後是一股立於天地間的超然自得,境界開闊,立意高遠,不得不說密州才是蘇詞的藝術起點。

這年(1076,熙寧九年)秋,蘇軾到密州快兩年,與子由也有五年未見。中秋佳節,月圓人不圓,蘇軾十分思念子由,這夜他一直喝到天亮,大醉後寫下一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其實,《水調歌頭》並不是詞牌名,《水調歌》才是,這首詞用的是《水調歌》前面部分的格律來寫,所以叫《水調歌頭》。開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化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酒一問之”。接著便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可見此時的蘇軾心裡還是惦著天上,也即朝堂,想著到底是誰在當權,是變法派還是保守派。當然,他知道是變法派。之後又說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去,又怕那月宮的玉樓瓊閣太過寒冷,只好起來舞舞劍,還是人間溫暖。很顯然,蘇軾一方面想回朝堂效力,另一方面又害怕捲入朝堂紛爭,思來想去,覺得密州雖沒有瓊樓玉宇,但也許更適合自己。

再往後,蘇軾又說月兒一會兒來到樓閣前,一會兒又照進雕花的窗裡,照著他這個不成眠的人兒。蘇軾十分想念子由,還抱怨起月亮來:“月兒呀月兒,這個好日子我本是不該有恨的,可你為什麼總要在別人分別的時候格外得圓。”但很快,他又想開了,人有悲觀離合,就像月兒也有陰晴圓缺,這樣的事情自古就不得圓滿,又怎能強求。他只願子由能長長久久,平平安安,這樣即使他二人相隔千裡,也能共賞一輪明月。

全詞充滿了無奈,缺憾,但最終,詞人還是找到了出路。於高處不勝寒中看到人間美好,在悲歡離合中學會保重自己。全詞用字簡單卻境界廣闊,發人深思,有人說《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蘇軾在密州作的詞總是發出形而上的哲思,俗話說沒有方法論的世界觀都是耍流氓,蘇軾這一時期的詞很少一味抒情,往往既有觀點又有方法。人生無常,唯有接受這一事實,而後苦中作樂,如此方能嘗到一絲甘甜。在這種感悟之下,蘇軾在密州的苦日子也就不那麼苦了,甚至變得快了起來。這不,很快就到年底,蘇軾密州任期已滿,改調到山西河中府,一家人又奔赴在路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