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宋金元醫家《內經》散論輯(簡體書)
滿額折

宋金元醫家《內經》散論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宋金元醫家研究《內經》的專著存世稀少,對《內經》的闡釋、發揮等論述多散見於各自著作中。搜集、研究宋金元醫家的《內經》散論,對研究《內經》、宋金元醫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書旨在裒輯宋金元醫家《內經》研究專著以外的,關於《內經》校勘、注釋、發揮、運用等的散在論述,摘錄了36位醫家60部著作的920條論述,涉及《素問》篇目69篇、經文575條和《靈樞》篇目36篇、經文88條,系統展示了宋金元醫家研究《內經》的成績、方法及其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貢獻和水平,希望為當代中醫藥學術的“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董尚樸,男,1963年出生於中醫世家,河北正定縣人。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院長。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旨在裒輯宋金元醫家《內經》研究專著以外的,關於《內經》校勘、注釋、發揮、運用等的散在論述,摘錄了36位醫家60部著作的920條論述,涉及《素問》篇目69篇、經文575條和《靈樞》篇目36篇、經文88條,系統展示了宋金元醫家研究《內經》的成績、方法及其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貢獻和水平,希望為當代中醫藥學術的“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提供借鑒。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早的經典著作。它集中總結了西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吸取了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闡釋人與自然的關係,論述了人的生命規律、生理現象、疾病表現、病理變化等,討論了預防、診治疾病的原則、方法和技術,建立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

兩千多年來,歷代醫家在《內經》基礎上,通過探索、實踐和創新,豐富、發展了中醫學術,維護人民健康,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內經》被奉為“醫家之宗”。《黃帝內經》的書名,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前91 年的《史記》未見蹤影;首見於《漢書·藝文志》,其《方技略》載“《黃帝內經》十八卷”。《漢書·藝文志》是東漢班固依據公元前32 年劉向、劉歆父子奉詔校書時編撰的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刪其要,以備篇籍”而編成。因而,可以認為,《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中後期。從文字內容來看,是春秋戰國以降醫學文獻的匯編。

然而,《黃帝內經》未見後世流傳。魏晉時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說:“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針經》即《靈樞經》)他也沒有拿出什麼證據,但這個說法一直被沿用到今天,約定俗成了。

現存《黃帝內經》由《素問》《靈樞經》兩部分組成,每部分81 篇,共162 篇。

《黃帝內經》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醫學理論對臨床實踐起到了不容置否的指導作用,漢末張仲景的諸種傳世著作、魏晉王叔和《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等,顯然受到了《內經》的影響。

但是,自漢末至唐代,醫學發展的總體特點是臨床經驗的積累和豐富,出現了《肘後備急方》《小品方》《張文仲方》《外臺秘要方》等大量的方書。盡管也先後有南朝齊梁間全元起的《素問訓解》(姑且從明代徐春甫說用此名)、唐初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唐中期王冰的《素問》次注等專門研究《內經》的精深著作,但《內經》對臨床的指導作用相對淡薄,理論研究相對滯後。

魏晉時期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自序指出,《內經》“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唐中期王冰編次校注《素問》時,看到的是“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了《內經》在當時不受重視的狀況。

宋金元時期(960—1368)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時期,包含北宋統治、南宋與金代南北分治、元代統治三個大階段。

960 年,趙匡胤建立宋,定都東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史稱北宋。宋王朝始終未能完全統一中國,北方有契丹建立的“遼”及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西部有吐蕃勢力;南方又有“大理”等王朝。1115 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金。1127 年,金軍南下,宋朝廷退居淮南,遷都臨安,史稱南宋,形成了南宋北金對峙百余年的局面。1234 年,金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1271 年,蒙古族建立元,短期內征服了亞歐廣大地區,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統治近百年之久。

北宋,重視醫學,特別是重視對醫學理論的梳理。宋徽宗趙佶親自研讀《內經》並指令將其作為太學、辟壅學生必讀經典著作之一,且設博士進行教導。政府曾先後四次校正頒行《素問》,特別是北宋嘉祐二年(1057),置校正醫書局於編修院,命集賢院掌禹錫、林億等校正古醫書。林億等校正的《素問》得到廣泛的傳播。北宋元祐八年(1093)春,高麗獻上《黃帝針經》,哲宗詔令校對後頒行。此書經“醫書官兩三員”略校後少量頒行,影響較小。直至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才由史崧獻出“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實為元祐八年本《黃帝針經》),並附以校勘和音釋刊行。

北宋《素問》《靈樞》的頒行距王冰次注《素問》約300 年,此前《黃帝內經》內容流布不廣,漢唐之間《內經》理論被忽視可能也是其原因之一。

北宋頒行《素問》《靈樞》(《黃帝針經》)後,為醫家研讀《內經》提供了方便。宋金元醫家奉《內經》為圭臬,既用《內經》理論研究臨床實際問題,也將新的醫療經驗、心得體會用《內經》理論加以闡述,使《內經》理論與臨床的結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南宋陳言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太醫習業》中說:“學古之道,雖別而同。為儒必讀五經三史,諸子百家,方稱學人。醫者之經,《素問》《靈樞》是也……醫不讀《靈》《素》,何以知陰陽運變,德化政令?”

“醫之門戶分於金元。”金元醫家勇於變革,創立新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活潑局面,大大加快了醫學的發展。這種局面的產生是與醫家重視《內經》分不開的。諸如劉完素演繹《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火熱病機,倡導“六氣皆從火化”;張從正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力主汗、吐、下三法;李杲根據“勞者溫之”創立“甘溫除大熱”;朱震亨發揮“陽道實、陰道虛”,提出“陽有余陰不足”等等,不勝枚舉。

可是,宋代研究《內經》的專著很少。流傳下來的,幾乎只有上述林億等校正的《素問》、史崧本《靈樞》和劉溫舒專論運氣的《素問入式運氣論奧》。而《宋史·藝文志》記載的高若訥《素問誤文闕義》和《明史·藝文志》記載的孫兆《素問注釋考誤》,卻早亡佚了。

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對經脈的循行、主病、所屬經穴予以系統記述,應該視為研究《內經》經脈內容的專門著作。

金元兩代研究《內經》的專著明顯增多,見於著錄的有金代劉完素《內經運氣要旨論》(即《素問要旨論》,後馬宗素重編為《新刊圖解素問要旨論》)和《素問藥注》、李浩《素問鉤玄》,元代李季安《內經指要》、沈好問《素問集解》、羅天益《內經類編》、王翼《素問注疑難》、朱震亨《素問糾略》、王履《內經或問》《靈樞經脈箋》(《明史稿》所記此二書為呂復作品)、滑壽《讀素問鈔》。遺憾的是,這些著作除了詳盡闡述運氣學說的《新刊圖解素問要旨論》和元代後期滑壽簡明扼要的《讀素問鈔》外,均已亡佚。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書目載錄多歸置於《內經》研究類著作。但從內容看,此三書雖然對《內經》多有發揮,但都不是《內經》研究專著。據明代劉浴德《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序,宋人駱龍吉著有《內經拾遺方論》,被劉浴德收編、訂補為《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前二卷。經文字對比,《內經拾遺方論》與金代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內容相同。

元代滑壽的《十四經發揮》對《靈樞·本輸》《素問·骨空論》及《金蘭循經》等十四經的內容給予詳盡訓釋,並參考《素問》《難經》《針灸甲乙經》及《聖濟總錄》等書,對奇經八脈之循行、主病、所屬經穴予以系統記述,也應該視為研究《內經》經脈內容的專門著作。

可以看出,宋金元時期的醫家研究《內經》的專著存世稀少。那麼,搜集、研究宋金元醫家的《內經》散論,對我們現在研究《內經》和研究宋金元醫學,應該都是有意義的吧。

本書搜集宋金元時期醫學家《內經》研究專著以外的,關於《內經》的校勘、注釋、發揮、運用等的散在論述,為讀者提供一部散論匯集本。其中展示了宋金元醫家研究《內經》的成績、方法及其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貢獻和水平,也提示了《內經》理論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臨床實踐對《內經》及中醫理論研究的推動作用、中醫學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或其中的要素,為推動當代中醫藥學術的進步提供借鑒。

需要指出的是,《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方方面面對後世都起到了啟發、引導和鋪墊作用。後世醫家的各種學說基本上都可以在《內經》裡找到它的萌芽。本書著眼於在語言詞語上直接援引《內經》詞句的醫家論述,對那些原理上與《內經》一脈相承或遙相呼應,然而醫家未曾明顯引用經文的學術內容,不做采錄。

在宋金元醫家的著作中,對《內經》引用、闡釋、發揮較多的是理論性著作和綜合性著作。臨床學科的著作以內科為多(即古代所謂的大方脈),其他學科較少,如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董汲的《小兒斑疹備急方論》《腳氣治法總要》、施發的《察病指南》等均無明確引用《內經》經文。方劑類著作的內容主要是病證、方藥,鋪衍解釋無多,因而在蘇軾、沈括的《蘇沈良方》,以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王碩的《易簡方》、董汲的《旅舍備要方》、沙圖穆蘇的《瑞竹堂經驗方》、許國楨的《御藥院方》、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方書中均無所檢獲。該時期本草類著作的特點,一是宋代官修本草成就極為突出,如《開寶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可謂集宋及以前本草之大成;二是金元著作簡明扼要而實用;三是基本上都遵循、貫穿《內經》的藥學理論。但該類著作中直接援引《內經》經文者寥寥可數。針灸書籍,多數寫作方法上采用歌訣方式,於經文引證不便,所以也僅在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閻明廣的《子午流注針經》和竇默的《針經指南》中尋得吉光片羽。食療類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養生類著作陳直的《養老奉親書》、鄒鉉的《壽親養老新書》(增續陳直《養老奉親書》而成)等雖觀點上不離《內經》旨意,但醫學術語較少,與醫藥著作異趣,更無經文引述。

本書摘錄了36 位醫學家60 部著作的930 條論述,涉及《素問》篇目69篇、經文467 條和《靈樞經》篇目37 篇、經文81 條。其中一些醫家在不同著作中的同一論述,以及不同醫家之間對同一論述的完全相同的抄錄(金元醫家多有師承關係,這兩種情形非常普遍),不做重復收錄。所摘錄內容按照《黃帝內經》的目次和經文詞句,分別歸類。醫家著作按時間先後排序。由於多數醫家的經文引述,往往是為了闡述某個問題,不是專門解經,因而摘錄起來有時在文字取舍上頗費斟酌,定有不當或欠妥之處。更由於本人的專業修養有限,不足和失誤也是在所難免的。敬請指正,以利於學術。

董尚樸

2020 年10 月6 日


目次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002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004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 006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025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027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 051

陰陽別論篇第七 / 051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058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 060

五臟生成篇第十 / 062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 066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 067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 067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 068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 069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 070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 070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 078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 081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 087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 090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 093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 095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 097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 098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 098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 099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 101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 103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 105

熱論篇第三十一 / 106

刺熱篇第三十二 / 114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 115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 117

瘧論篇第三十五 / 120

刺瘧篇第三十六 / 122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 122

咳論篇第三十八 / 128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 131

腹中論篇第四十 / 135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140

風論篇第四十二 / 140

痹論篇第四十三 / 146

痿論篇第四十四 / 151

厥論篇第四十五 / 156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 158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 161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 164

脈解篇第四十九 / 166

刺要論篇第五十 / 167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 168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 168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 169

針解篇第五十四 / 170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 171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 171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 172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 172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 173

骨空論篇第六十 / 173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 173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175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 179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 180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 181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 182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 182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184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 187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 191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 194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 200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 201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 201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 229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 229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 230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 231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 231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 231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 232

靈樞經

九針十二原第一 / 236

本輸第二 / 236

小針解第三 / 237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 237

根結第五 / 239

壽夭剛柔第六 / 240

官針第七 / 240

本神第八 / 241

終始第九 / 241

經脈第十 / 242

經別第十一 / 246

經水第十二 / 246

經筋第十三 / 247

骨度第十四 / 248

五十營第十五 / 248

營氣第十六 / 249

脈度第十七 / 249

營衛生會第十八 / 250

四時氣第十九 / 252

五邪第二十 / 253

寒熱病第二十一 / 253

癲狂第二十二 / 254

熱病第二十三 / 254

厥病第二十四 / 254

病本第二十五 / 255

雜病第二十六 / 255

周痹第二十七 / 255

口問第二十八 / 256

師傳第二十九 / 257

決氣第三十 / 258

腸胃第三十一 / 258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 259

海論第三十三 / 259

五亂第三十四 / 259

脹論第三十五 / 261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 261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 262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 262

血絡論第三十九 / 262

陰陽清濁第四十 / 263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 263

病傳第四十二 / 263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 263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 264

外揣第四十五 / 264

五變第四十六 / 264

本臟第四十七 / 265

禁服第四十八 / 265

五色第四十九 / 267

論勇第五十 / 267

背腧第五十一 / 268

衛氣第五十二 / 268

論痛第五十三 / 268

天年第五十四 / 269

逆順第五十五 / 270

五味第五十六 / 270

水脹第五十七 / 270

賊風第五十八 / 272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 272

玉版第六十 / 273

五禁第六十一 / 274

動輸第六十二 / 274

五味論第六十三 / 274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275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275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276

行針第六十七 / 276

上膈第六十八 / 276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 277

寒熱第七十 / 277

邪客第七十一 / 277

通天第七十二 / 278

官能第七十三 / 278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 278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 279

衛氣行第七十六 / 279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 280

九針論第七十八 / 280

歲露論第七十九 / 281

大惑論第八十 / 282

癰疽第八十一 / 282

附一 所引宋金元醫家著作書目 / 284

附二 宋金元醫家《內經》散論學術價值探討 / 28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