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體書)
滿額折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 元
定價
:NT$ 234 元
優惠價
87204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Di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巨大生命損失和物質破壞,使人們祈求這樣的災難不再重現。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破壞都是前一次大戰的兩倍,這種情況何以發生?格哈德•L.溫伯格在本書中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過程以及戰爭對參戰者和經歷過戰爭的普通公民的影響。他從兩次世界大戰的間隙和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通過考察包括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巴巴羅薩行動、日本對華戰爭的擴大、後方戰線的發展以及1944-1945年盟軍的勝利等關鍵事件,來分析戰爭的進展。在探討戰爭的代價和影響時,溫伯格總結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當今社會留下了恒久的印記。

作者簡介

格哈德•L.溫伯格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1928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曾在肯塔基大學、密歇根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外交史和軍事史。曾主持美國歷史學會的戰爭所獲德國檔案微縮攝影項目,整理出希特勒所作《第二本書》並出版,另著有《希特勒德國的外交政策》(1980)、《戰爭中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史》(1994)等書籍及多篇學術文章。

名人/編輯推薦

縱觀人類歷史,戰爭似乎是一個人們無法避免卻又極力想避免的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在百年前,但它身後的陰影至今投射在我們心中,也徹底地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這本書從這場大戰的起源開始,梳理了其中多個重要事件,無論是歐洲戰場的慘烈還是中國人民堅定抗日的決心,都在書中得到體現。在祈望和平的同時,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曾經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有這樣才能讓相同的悲劇不再上演。

序 言
孟鐘捷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當代“無法過去的過去”。從根本上而言,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運行法則源於七十幾年前的炮火、淚水、教訓和探索。正因如此,即便任何一段歷史都是獨特的存在,永遠不會以同樣的面貌輪回再現,但當下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來龍去脈的一次次回溯和呈現,仍然不啻為某種讓世人保持警覺、謹慎權衡、小心決策的資治法寶。
在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中,戰爭何以發生以及盟軍如何取勝這兩個問題,總是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有關戰爭起源的爭吵,自戰火出現後便沒有停歇過。有人歸咎於凡爾賽體系的結構問題,有人指責希特勒的處心積慮,有人批判歐美國家的綏靖主義,有人指向蘇聯的外交自保。即便在“二戰”起始點上,都存在著1931年說、1937年說、1939年說、1941年說等不同論斷。與此相似,有關反法西斯同盟最終獲勝的原因,研究者也各有所選,從人心所向到國力比較,從戰略優劣到決策成敗,從外在環境變遷到內部結構變化。就此而言,對每一位書寫二戰史的學者來說,怎樣響應上述問題,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牛津通識讀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恰恰反映了作者格哈德•L. 溫伯格的學術功底及其個人的研究心得。1928年, 溫伯格出生於德國城市漢諾威。1938年,他因猶太身份而不得不隨家庭出逃英國。1941年,他來到美國。在日本短暫服役後, 溫伯格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完成自己的學業,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隨後在肯塔基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任教。他的博士生導師是著名的德國流亡歷史學家漢斯•羅斯菲爾斯(Hans Rothfels)。羅斯菲爾斯持堅定的反納粹立場,認為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這一觀點對溫伯格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畢生投身於對希特勒、納粹德國及二戰史的研究,整理了包括希特勒《第二本書》在內的德國檔案, 曾出版《德國與蘇聯》(Germany and the Soviet Union)、《希特勒德國的外交政策》(The Foreign Policy of Hitler’s Germany)、《戰爭中的世界》(A World at Arms)、《勝利展望》(Visions of Victory)等著作。
除此之外,溫伯格積極參與了有關二戰史的各次重大爭論。20世紀50年代,他與導師羅斯菲爾斯一起,同德國右翼歷史學家安德裡亞斯•希爾格魯伯展開辯論。希爾格魯伯認為,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是一種防御方案,因為希特勒擔心蘇聯會攻擊德國。不僅如此,他還把英法向德國宣戰的9月3日作為“二戰”爆發日。對此,溫伯格始終持批判態度,堅持認為德國外交政策很早就做好了侵蘇準備,德國入侵波蘭的9月1日是毋庸置疑的“二戰”起始點。60年代初,他反駁波裔美國歷史學家大衛•L. 霍根有關“二戰”起源於英波密約的觀點,提出德國早在《霍斯巴赫備忘錄》中就表明了入侵波蘭並發動全球戰爭而非大陸戰爭的態度。這一立場支撐他批評英國歷史學家A. J. P. 泰勒,認為後者對希特勒的外交理念評價過低,因為在溫伯格看來,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提出的很多想法並不是天馬行空的。進一步而言,希特勒並非泰勒眼中的傳統政治家,而是基於意識形態的新型政治人物。由此,他在90年代有關屠猶問題上的“目的論”和“功能論”的爭議中力挺前者,批評美國歷史學家克裡斯托弗•布羅寧未能認清希特勒早已確立的屠猶目標,反而陷入有關“最後解決方案”如何形成的繁瑣考證中。也正是在這一點上,2007年,他在評述英國歷史學家伊恩•克肖的著作時,反對後者貶斥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的做法。溫伯格認為,希特勒在蘇臺德危機時已做好了吞並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準備,而張伯倫通過談判手段讓他不得不進行了“戰略退卻”。就這一點而言,張伯倫並非無功而返。簡言之,在其漫長的二戰史研究生涯裡,溫伯格始終秉持著希特勒及其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這一基本立場,強調希特勒的反猶反共意識形態及奪取世界霸權的野心。
本書是溫伯格於2014年出版的小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譯本。上述理念及長達半個世紀的研究心得,都浸潤在字裡行間中。
在引言裡,作者響應了有關“二戰”起點的爭議,但堅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1939年”,即便此前已出現了一些地區性的軍事衝突。當然,他隨即重申了自己的老觀點—“德國發動戰爭之初,即有吞並全球之意”,由此讓這場大戰“從一開始就具有世界特色”。
在通往戰爭的“兩次世界大戰間歇期”,溫伯格既關注了《凡爾賽條約》的問題,又肯定了它給國際治理帶來的一些正面元素,如國際聯盟“為處理國際關係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影響了20 世紀普通民眾和領導人的思考方式”,對於戰犯加以審判的條款即便沒有落地,但也“為人們開始思考戰爭的恐怖提供了新的因素”。作者充分描述了希特勒的霸權構想,並在此背景下肯定了張伯倫的斡旋努力,因為《慕尼黑協定》被希特勒視作“一輩子犯過的最大錯誤”。也正因如此,1938 年後,希特勒的侵略步伐變得更為堅定。
有關戰爭的進程,作者並沒有過多創新之處。但顯然基於自己的研究心得,溫伯格專列一章詳談“巴巴羅薩計劃”。不僅如此,他在東亞地區也發現了蘇、德、美、日四國之間的複雜關聯。他對於雙方的戰略方案與具體戰術進行了頗為精到的敘述和點評,基本反映了最近四十年來軍事史方面的研究進展。
與其他著作不同的是,本書專列一章分別討論了各國後方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是一次“整體戰”。它不僅外化於戰場上的生離死別,而且還表現為後方世界的紛繁複雜。既有抵抗者,又有合作者,既有屠殺,又有靜默。當然,戰爭推動了軍事科技以及戰地醫療技術的長足發展,“戰後,這些成就發揮了很大作用”。所以,作者總結說,“雖然‘二戰’期間物質破壞巨大,但畢竟也有幾樣有益的技術進步”。
在溫伯格看來,“勝利的代價是高昂的,但是失敗的後果更加可怕,從這個意義上說,勝利的高昂代價是值得的”。更為重要的是,“這場大戰的性質和結論都在警醒世人,今後對待戰爭應慎之又慎”。
全書言簡意賅,從全球史的視角,評述了這場世界大戰在各地區的興起、發生與影響。值得肯定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關注歐美大國,而是盡量把筆觸伸到為戰爭所影響的一切國家。例如中國,溫伯格雖然不贊同把“二戰”起點放在1931年或1937年,但並不否認日本侵華戰爭的本質,而且提醒讀者,“不管有無外援,中國人民都會堅持抗日”,並提到了中國軍民傷亡人數“至少一千五百萬”。他也注意到日本的戰爭反省遠遠不如德國深刻,以至於那些被日本侵略的國家和地區“拒絕與日本達成和解”。
當然,一本帶著明顯作者研究印記的小書,不免掛一漏萬, 值得我們繼續思考和討論。在關於戰爭的起源討論中,溫伯格顯然過於重視了希特勒的稱霸野心和決策影響,對英法的綏靖主義缺少深入分析。與此相反,他對蘇聯的各種批判散見於各章之中。甚至在有關“二戰”影響的評述裡,他也只關注到蘇聯人的感受變化,卻沒有提及美國在戰後成為世界霸主這一事實。此外,作者似乎對波蘭抱有最大的同情心,以至於在兩處都以最高級的方式來提及波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遭受‘二戰’蹂躪的程度有波蘭那麼深遠”,“沒有任何國家的損失比波蘭遭受的蹂躪、衝擊、劫掠和毀滅更嚴重”。然而,這種定性在比較視野下卻是值得懷疑的。
不管怎樣,溫伯格作為當代最著名的美國二戰史學家,他的這本小書依然是我們走進這場“無法過去的過去”不可或缺的入門指南。

目次

序 言
引 言
第一章 兩次大戰的間隙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第三章 西線戰事:1940 年
第四章 巴巴羅薩計劃:德國入侵蘇聯
第五章 日本擴大侵華戰爭
第六章 轉折點:1942 年秋至 1944 年春
第七章 各國後方以及技術、醫療領域的發展
第八章 盟軍獲勝,1944 —1945
結 論 119
索 引 122
英文原文

書摘/試閱

引 言
起初,人們把終止於1918年11月11日的那場戰爭叫作“大戰”,幾十年以後,才陸續有人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將1914年到1919年間那場肆虐全球的衝突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立碑紀念,足以說明那場戰爭衝突造成的傷亡人數和破壞程度都是史無前例的。1914年以前,也發生過多次波及全球、極其血腥的戰爭,其中既有陸戰也有海戰,但是,沒有任何一場戰爭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殃及如此多的國家和殖民地,直接或間接牽連如此高比例的世界人口,帝國與封建王朝灰飛煙滅,無數生靈塗炭。戰爭一結束,人們額手稱慶,以為再也不會發生這種災難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1918年後僅僅過了二十年,歷史悲劇差點重演?並於第二年(1939年),一場世界範圍的戰火再度點燃?
如今,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人堅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應從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算起,有人認為應從1935年義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算起,有人則認為應該從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算起,還有人認為應從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算起。本書認為,上述戰爭衝突的性質不同。發生在東亞的兩次戰爭(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對華局部侵略的升級擴大,義大利在非洲東北發動的戰爭行為是其殖民擴張的延續,而西班牙內戰自始至終沒有打出國門。盡管在上述戰爭中有外部勢力為衝突一方提供援助,但是公開參戰的只有直接相關的幾個國家。的確,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是蓄意加入德國於1939年發動的範圍更廣的戰爭行動,但是日本人的偷襲並非上天注定(詳見本書第五章)。1945年至今,國家間的戰爭和內戰也發生過不少,所幸沒有任何一場軍事衝突蔓延至全世界。
本研究姑且采納這種觀點,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1939年。那麼,為什麼認定它一開始就是世界大戰,而不認為它開始只限於歐洲內部,直到1941年底後才變成了一場世界大戰?須知,此前始於歐洲而後波及其他地區的戰爭發生過多次。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歐洲,然而,從一開始它就具有世界特色,涉及全球範圍。德國發動戰爭之初,即有吞並全球之意,這點我們將在第一章詳細介紹。應戰的盟國一開始就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幾天以後,南非聯邦也宣布參戰。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也從最初就介入了,比如,法屬殖民地的非洲士兵在法國作戰(他們投降以後被德軍槍殺的有成千上萬),英國在印度也招募了這場戰爭規模最大的志願軍。義大利直到1940年6月才正式參戰,但是它一參戰,就將非洲大陸拖進戰爭的旋渦。不會有人認為1941年五六月間在伊拉克爆發的抗英起義和在敘利亞爆發的戰爭僅限於亞洲範圍吧?
海上的戰爭也從一開始就具有世界大戰的色彩。有兩個例子足以證明。1939年12月在烏拉圭近海爆發的德國“施佩伯爵”號袖珍戰列艦與英國“埃克塞特”號、“埃賈克斯”號和“阿基裡斯號”巡洋艦之間的海戰;1940年蘇聯人給德國提供援助,派遣補給巡洋艦穿越北冰洋,沿著西伯利亞海岸向東,以使德國能夠擊沉盟軍部署在太平洋的艦船。德國人發動潛艇戰、英國 截擊德國商船,都是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的。
如果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終於1945年9月日本投降,那麼,其中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人們對於是誰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意見不一,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國發動的這一點毫無爭議。本書第一章重點探討的問題是,當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幸存下來的成年人對前次戰爭的記憶依然歷歷在目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何以還能爆發?它是如何爆發的?德國發動戰爭的時候,志在必得,而且有段時期確實有獲勝的勢頭,為什麼最後勝利的反而是盟國?後面幾章我們將探討這個問題。此外,本書還將重點考查為何有些國家站在了德國這邊,比如主動參戰的義大利、日本、匈牙利、芬蘭、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從而和西半球的大部分國家相背;又為何有些國家和英國、法國站在了一起,比如受到侵略後才應戰的蘇聯和美國。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所以有必要考查戰爭在各參戰國引起的改變,也有必要考查部分參戰國戰前擁有的殖民帝國的興衰。本書也將探討武器的重大變革以及醫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巨大進步。有不少新的機械設備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並投入使用的,它們現在依然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並將繼續影響下去,寫作本書初稿所用的計算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