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滿額折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西遊記》通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價
:NT$ 294 元
優惠價
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是名震寰宇的古典文學名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影響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語言表達。無疑,《西遊記》中的人物和故事是讓人感到熟悉的。不過,《西遊記》經歷了漫長的形成過程,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其民間文學的特點,不容易讀通讀透。

本書是《西遊記》研究名家竺洪波教授的z新力作,融入了他三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講授經驗,在所敘內容上力求新鮮有趣,文風流暢清麗。本書先解釋《西遊記》為什麼會成為不朽的經典,然後從神話世界、文化寶典、藝術精神和文學暢想四個方面揭示《西遊記》的恒久魅力,最後講述《西遊記》的作者和版本問題,並提出整本閱讀《西遊記》的方法,為了解《西遊記》及其文化意蘊提供了一幅完整的認知地圖。


作者簡介

竺洪波,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小說與小說美學研究,出版《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英雄譜與英雄母題:<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研究》《西遊釋考錄》《西遊學十二講》《西遊記辨》等專著。其中《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由國家社科基金當代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走向世界。


名人/編輯推薦

1.名家力作。作者沉浸《西遊記》研究領域三十余年,洞悉《西遊記》研究的古今沿革,融會貫通,推出這部深入淺出的通識之作。

2.文筆輕快。本書撇去學術著作固有的晦澀氣,採用通俗、清麗的文字,易於閱讀,令讀者在會心一笑中對《西遊記》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有深刻的體會。

3.內容全面。本書涵蓋《西遊記》研究的諸多方面,既有對於《西遊記》文本本身的深度解讀,也有對於《西遊記》的作者、版本等問題的探討和澄清。

4.圖文並茂。本書為全彩圖文書,配有數十幅從明清各類繪本中選取的古色古香的插圖,與文字相得益彰,打開讀者的想象空間。本書封底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掃碼看視頻,聽作者面對面講解。

5.新見迭出。本書在《西遊記》故事解讀上饒有新意,對於耳熟能詳的故事能夠闡發出獨有的見解,同時特別注意選擇一些新穎的角度來進行解讀,如孫悟空的武功為何會“變弱”,觀音菩薩為何不成佛等,另辟蹊徑,發前人之所未發。


《西遊記》何以成為經典?

《西遊記》中,有不少關於三昧真火的故事。

三昧,是梵語samadhi的音譯。作為佛學術語,它原本指的是一種佛教徒止息雜念、平靜心性的修行方法。因為玄妙高深,後來又常常被用來指代事物的真諦、秘訣。如《華嚴經》介紹彌勒佛姓氏來歷:“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大肚彌勒姓慈。

在《西遊記》中,三昧真火作為一門“核心技術”,在推動情節發展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而大凡掌握這門核心技術的人物,無一不是大名鼎鼎。且看,太上老君用三昧真火煉出能“起死人而肉白骨”(即死人復生,白骨生肉)、令人長生不老的仙丹,從而確立起“天庭首席煉丹專家”的地位;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裡,孫悟空用三昧真火煉就了自己的金剛之軀和火眼金睛;再有,牛魔王和鐵扇公主的兒子紅孩兒雖然是個妖怪,但其三昧真火的功力也十分了得,曾在號山枯松澗火云洞把孫悟空燒個半死。

不僅《西遊記》中如此,在整個中國神話體系中,三昧真火也是一個大招,一門克敵制勝的不二法寶。《封神演義》中,太乙真人用三昧神火燒滅了石磯娘娘,姜子牙用三昧真火燒死了玉石琵琶精。姜子牙如此介紹這門自己從師尊昆侖山玉虛宮闡教教主元始天尊那裡習來的絕技:“此火非同凡火,從眼、鼻、口中噴將出來,乃是精、氣、神煉成三昧。”根據《西遊記》的描寫,“三昧真火”是一種火焰,又似乎是一種略帶邪乎的功夫或法術。

所以,在這裡,“三昧真火”可以很形象地概括這部不朽經典的思想意義與藝術魅力,揭示《西遊記》經久不衰的原因。君不見,西遊文化從不過時,在每個年代都可以憑借自身的獨特魅力融入時代文化,在當下各種影視改編風靡一時;君不見,獨特的西遊表情包豐富、更新著年輕人網絡交流的情感方式,央視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連年位居各視頻網站年度點播量前列。領一時風氣之先的動畫片《大鬧天宮》、電影《大話西遊》、網絡文學《悟空傳》以及各種戲謔的“西遊”職場啟示錄,等等,都是這部傳統文學經典與時代、與社會、與各種藝術樣式發生的精神共振。

與“四大名著”或“四大奇書”中的其他三部相比,《西遊記》也具有獨特的魅力。為何這麼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具有金戈鐵馬的陽剛風格,一些女性讀者似有本能的疏遠,《金瓶梅》《紅樓夢》則有不同程度的“少兒不宜”,唯獨《西遊記》能與大眾產生全方位的共鳴,無論男女老少,黃發垂髫,都可以津津有味地與人說起《西遊記》的故事。所以,如果從讀者面向的廣度與作品影響的持久性——普及性和知名度——而言,無論是古代的“四大奇書”,還是現在的“四大名著”,都理應推《西遊記》為第一,它是名副其實的“奇書”中的“奇書”。

那麼,《西遊記》為何如此奇特?或者,讓我們換個說法,《西遊記》的獨特魅力、它的藝術經典性是如何煉成的呢?《西遊記》不是“飛來峰”,不是“天降”奇書——它有來歷可尋。

其一,文學源於生活,經典來自現實,《西遊記》的經典性源自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壯舉。

玄奘大師,唐代高僧,俗姓陳氏,名袆,洛州偃師(今河南洛陽)人,一說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十三歲即出家為僧的他曾遊歷各地,遍尋名師。有感於當時流傳的佛經各家認識不一,又多有訛謬,所以立志遠赴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通過各種版本的參照和對比,來解除疑惑,“獲取真經”。

關於玄奘取經的史實,各類史書記載略有差異。可大致梳理為:

貞觀三年(629年)從首都長安出發,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偷渡玉門關,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出熱海(凌山大清池,即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經二十四國到達北印度。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帶六百五十七部佛經和大量佛像,取道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尼泊爾,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裡木盆地絲路南線回國,逗留於闐(今新疆和田市)兩年後回到長安。

行程五萬裡,途經百余國,歷時十七年——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中國故事”。試想,在那個沒有飛機、沒有高鐵、沒有導航、沒有翻譯軟件的時代,玄奘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一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很難完成的任務。在西域的十七年裡,他“見不見跡,聞未聞經”——見到了許多以前不曾見過的異域風土人情,也聽到了從前從來沒有聽過的佛教理論。這個來自唐朝的辯論高手,一路向西,向西,講經、問難,“辯博出群,所在必為講釋論難”,靠一肚子淵博的知識和一張能言善辯的嘴,折服了一眾西域人民,“蕃人遠近咸尊伏之”,也讓他們見識到中華文明的卓然風彩,“萬古風猷,一人而已”。在漫漫的時間長河之中,如此這般執著地學習異域文化又傳播中華文明的文化使者,唯有玄奘。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玄奘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世界文化偉人之一。

《西遊記》是神話化的“西遊故事”。史書所記“此等危難,百千不能備敘”被形象化為九九八十一難,“苦歷千山,詢經萬水”的艱難旅程,化為筆底煙霞,成為令讀者贊嘆不絕的文學奇觀。古人評論《西遊記》“奇地、奇人、奇事、奇想、奇文,五奇具備”,揭示了《西遊記》寶貴的審美精神與藝術風格,也體現出這一“中國故事”獨特的敘事方式。

可見,正是玄奘大師激蕩後世的偉大壯舉,奠定了《西遊記》獨一無二的經典性,猶如日月經天,光華燦爛。

其二,《西遊記》的經典性來自時間老人的賜予:這部作品經歷了長達千年的經典化歷程。

縱觀人類文化史,每一部經典都經歷了時間的淘洗與歷史的積澱。——《西遊記》的經典化歷程尤其漫長而充分。

早在唐初玄奘大師在世前後,西遊故事便有所流傳。取經歸國後,玄奘奉敕撰寫了《大唐西域記》,記錄了西域地理、歷史、道裡、風俗。他的弟子慧立、彥悰為了表彰恩師的豐功偉績,譜寫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一記一傳”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傳主行跡神奇,書者文采斐然,共同開啟了“西遊故事”的文學性書寫。我們完全可以說,它們位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遊記和傳記文學作品之列。同時,它們理所當然成了《西遊記》的最早源頭,也成為《西遊記》經典化的開端。

沿著時光長河緩緩流動,晚唐五代到宋元之際,出現了各種體裁的西遊文藝作品。開始時,大家各顯神通,各有講法,嚴肅的歷史真實、浪漫的文學想象和活潑的民間傳奇在西遊故事裡融匯交織。慢慢地,人物和故事逐漸趨於一致,集大成者《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以下簡稱《詩話》)也自然出現。此後,民間藝人再講說西遊故事時,大致都按這個話本底稿來講說。現存《詩話》的產生時代已不可考,有人說是宋槧(槧,音qiàn,古代記事用的木板,意為古書的刻本),有人說是元槧,也有人認為晚唐五代即已出現這部作品。但可以確定的是,《詩話》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西遊題材的文學文本。胡適視其為《西遊記》的“祖宗”,魯迅稱其為《西遊記》的“先聲”。

《詩話》對《西遊記》最終成為經典性神話小說具有奠基性、先導性的意義。比如,正是在《詩話》中,猴行者首次加入取經行列,替代玄奘成為作品的主人公。

是的,如今說來人見人愛、理所當然被視為《西遊記》第一主人公的美猴王孫悟空,一開始並不存在於取經隊伍!那麼,這位猴行者是何許人物?

這個猴行者來頭可不小。他來源於民間西王母神話,人、神、猴三位一體,是“八萬四千個獼猴之王”。他身世奇特,神通廣大,“九度見黃河清”,因偷吃王母的蟠桃被發配在花果山紫云洞。這顯然就是《西遊記》孫悟空的原型,花果山美猴王的前身,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齊天大聖”的雛形。紫云洞則在《西遊記》升級為風景神奇、仙氣襲人的水簾洞。

猴行者等神話形象的加入,直接影響了《西遊記》的內容和結構。歷史上玄奘取經,一路上所見所聞不過是西方異域之道裡風俗,所歷險難也不外窮山惡水、荒地野林、狂風沙漠等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毒蟲猛獸的危害,以及缺糧斷水、餐風宿露之艱難困苦。

猴行者的出現,一舉突破了真人真事的現實局限。他亦人亦猴,亦仙亦妖,能騰云駕霧,變化作法,故而惡劣的自然災難不足以成為他的阻礙,必須引入妖魔鬼怪,才能顯其神通;隨著妖魔鬼怪的出現,唐僧的保護者也須相應升級,於是引入了西天諸神;一般的得道高僧只是精通佛理,既不能長生,又無諸般神功,在猴行者與神魔面前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取經的物件必須是端坐云中、若即若離、至高無上的佛祖,而非歷史上印度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可以勝任。就這樣,神、佛、魔三者齊集,從此,西遊故事的內容和結構駛入了神話小說的軌道。

《詩話》還開啟了西遊的降妖模式,將玄奘取經的歷程濃縮為更具象徵意義的九九八十一難。據考證,現存《詩話》中的降妖歷難故事,完整的有樹人國遇妖術、火類坳遇白虎精、九龍池遇九頭鼉龍三個。“三難”雖少,但意義重大:它將歷史上玄奘所經歷的“百千無以備敘”的“此等危難”,演化成為生動形象的神魔故事,為後世《西遊記》中的“九九八十一難”提供了基本類型。其中,樹人國一難中,因小行者被施加妖術化為驢子推磨,猴行者“當下怒發”,將妖人之妻幻化為一束青草,“放在驢子口伴”羞辱的情節,直接啟發了後世《西遊記》中各類事物相生相克的爭鬥變化。火類坳一難寫猴行者鉆入白虎精肚中,致其肚裂而亡,則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拿手好戲“鉆肚術”如出一轍。過九龍池遇九頭鼉龍時抽龍筋、拔龍須諸般故事,與《西遊記》中的龍宮龍王情節顯然有著內在聯繫。應該說,後來的九九八十一難正是受這三難啟發、進行不斷豐富擴展的結果。

到了明代,西遊故事更加發達、豐富,逐步形成了戲曲與平話(民間說書話本)兩個系列,現存的代表作分別為《西遊記雜劇》和《西遊記平話》。這兩部作品是明代《西遊記》演化的“關鍵少數”。從時代考量,它們離《西遊記》最近,又同屬於敘事文學體裁,適合講述,所以共同構成了《西遊記》的直接藍本。

《西遊記雜劇》,明初戲劇家楊景賢著,全方位敘述了唐僧取經故事,具有六本二十四則的宏大規模,比王實甫“天下奪魁”的《西廂記》還多出一本,可謂元明以來雜劇之冠。《西遊記平話》,明代無名氏著,全本已佚,目前僅存一些片斷,主要是大型類書《永樂大典》所錄“魏徵夢斬涇河龍”和朝鮮古代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所載“車遲國斗聖”兩則。後者還有九條注釋,涉及的西遊降妖故事十分豐富。

至此,“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的取經班子與結構框架全面定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尚無豬八戒和白龍馬的影子,沙僧的情形則更類似於其他除怪故事:他化為金橋幫助唐僧渡過深沙河,但並沒有成為唐僧的徒弟參與取經。在《西遊記雜劇》與《西遊記平話》中,取經班子的構成及其分工則已經定型,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是主角,沙和尚、白龍馬是配角。

在後世百回本小說成書過程中,人物越來越龐雜,天庭龍宮地府,仙島魔窟妖洞,各類人物紛至沓來;故事越來越豐富,自然界與妖魔鬼怪、道教神與佛教神、仙境與人間,精彩故事層出不窮。但“取經五人組”的班子始終相對穩定:唐僧為統帥,行者是先鋒,八戒挑擔,沙僧牽馬,白馬去時馱聖僧回時載佛經,貫穿作品始終。師徒四人,外加白馬,定格為《西遊記》的“標配”,其余人物皆跑龍套,穿場而過,所加故事也不過是一組組插曲,成為整個《西遊記》“蚯蚓結構”中的一小節。即使吳承恩再寫二十回文字,再添置十個降妖故事,相信作品還是一般格局,還是這樣的取經班子,唐僧外柔內剛、行者心高氣傲、八戒狡黠爛漫、沙僧誠實忠厚的性格特徵也不會有大的改變。同時,《西遊記》的情節構架也宣告固化,為大眾所熟知、獨立成篇的《西遊記》“三大板塊”就此定型。這“三大板塊”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記、唐太宗入冥記(取經緣起)和唐僧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

其三,《西遊記》的經典性,還來自天才作家吳承恩的生花妙筆。

在這裡,我首先要說明的是,當下學界對“吳承恩著《西遊記》”的說法還存有不同意見,但無論如何,《西遊記》的作者是客觀存在的。據魯迅、胡適的考證,最後創編並推出《西遊記》百回本巨著的,是明代作家吳承恩。所以,我們不妨將“吳承恩”當作《西遊記》作者的一個指代,用以考察這位天才作家的卓越創造。至於他的生平,容在後文另行詳說。

與《紅樓夢》等文人案頭文學相比,《西遊記》的特殊之處在於,這是一部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小說。千百年來,街頭坊間的口耳相傳,戲班樂坊的淺吟低唱,早已讓西遊故事初具規模。玉在石中,只待巧手打磨,便可熠熠生輝。

吳承恩也不是曹雪芹那樣的獨立創作型作家,而是像馮夢龍、余象斗一類的改創型作家。他胸有溝壑,才華橫溢,但此時尚無人知曉,他竟是如此的不世之才。在一個個無人見證的深夜,星月璀璨,宇宙浩瀚,伏案的吳承恩沉浸在光怪陸離的民間想象和瑰麗絢爛的神怪世界之中,青燈一盞,健筆一支,竟寫就了一部傳世奇書——他搜集、總匯了以往全部西遊故事,又根據小說的結構與書寫原則,將之薈萃、改編成大部《西遊記》。

在對以往西遊故事進行創造性的整合、加工和潤色的過程中,吳承恩的文學才華得到了充分的彰顯。比如,孫悟空與二郎神的斗法故事,在前代楊致和簡本《西遊記傳》中不足三百字,而他卻洋洋灑灑寫了三千余言,使故事更加飽滿生動,文字更加神駿豐腴。還有,後來為人津津樂道的白骨精的故事,雖在前代《詩話》裡早有雛形,但白骨精善於偽飾變化、千方百計“吃唐僧肉”的情節則完全是吳承恩的構思。此外,從理論上說,凡是前代西遊作品中沒有出現和提及的故事,如通天河唐僧墜水、荊棘嶺三藏談詩等故事,都是吳承恩獨立創作的精彩篇章。

更值得後世稱道的是,正是吳承恩,才將《西遊記》寫成了一部獨一無二的神話小說。按以往文學史的命名規則,表現“西天取經”母題的西遊“記”,大概率應該像《馬可·波羅遊記》或《魯濱遜漂流記》那樣,是一部名人旅行記或英雄歷險記。或者,從“取經求法”的題材上看,它更有理由成為一部弘揚佛法的宗教小說。然而,令今天的我們深感詫異的是,《西遊記》卻偏偏是一部恣肆汪洋、瑰瑋壯麗的神話小說。

《西遊記》最後以神話小說定型,是歷史選擇、創造的結果,更是吳承恩選擇、創造的結果。現在的我們閱讀《西遊記》,就是在欣賞一部空前絕後的偉大神話。圍觀“妖精亂世”和“神仙打架”,精彩不容錯過!


目次

《西遊記》何以成為經典?

一、璀璨壯麗的神話世界

1三維一體的神仙譜系

2妖魔鬼怪的現實寓意

3光怪陸離的“高科技”想象

二、氣象萬千的文化寶典

1為什麼說《西遊記》是“《大學》別體”?

2《西遊記》偏愛道教還是佛教?

3清涼:《西遊記》的心學境界

4自由:《西遊記》的真正主題

5清朝人如何看待《西遊記》?

三、魅力四射的藝術精神

1浪漫主義的巔峰想象

2悲喜交織的藝術氛圍

3精致好玩的“遊戲之作”

4《西遊記》裡有愛情嗎?

5人物靈魂的淬煉形塑

四、回味無窮的文學暢想

1孫悟空的武功變弱是何因?

2豬八戒智商低下為哪般?

3觀音菩薩為何不成佛?

4須菩提祖師為什麼要趕走孫悟空?

5如來佛祖的分封公平嗎?

五、《西遊記》作者為何成為問題?

1《西遊記》作者署名三階段說

2《西遊記》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吳承恩?

3吳承恩的傳奇人生

六、《西遊記》有多少種不同的版本?

1《西遊記》版本面面觀

2《西遊記》誕生的標志

3《西遊證道書》為何增補“唐僧出世”故事?

4《西遊記》現代通行本的確立與成熟

七、如何整本閱讀《西遊記》?

1神話邏輯的奧秘

2民間文學的立場

後記


書摘/試閱

孫悟空的武功變弱是何因?

大凡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俠客的武功總是越練越高,喬峰、郭靖等絕頂高手都是經過長期苦練達到武學化境的。可是,令歷代讀者感到奇怪的是,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孫悟空的武功竟然表現為一種“逆生長”模式,隨著時間推移,不高反低。且看:

大鬧天宮時,孫悟空很是威風。說“前無古人”可能有點夸大,因為還有開天的盤古、射日的後羿等遠古英雄橫亙在前頭,但說“後無來者”,卻恐怕無人會提出異議。你瞧,他以一己之力把整個天庭攪了個天翻地覆,“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連平日有大神通的九曜星君、四大天王都不是他的對手,看到他就一溜煙跑了,可說是“普天神將莫能禁制”。玉皇大帝束手無策,只好躲在龍椅底下大喊:“只得他無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

但是,一到西行路上,孫悟空身上的英雄光芒立時暗淡了許多,究其武功修為,不僅與烏巢禪師、鎮元大仙等仙佛中人相差甚遠,甚至還敵不過紅孩兒、蝎子精等一幹小妖。每遇到難纏一點的妖精,就要到菩薩那裡搬救兵,再沒了當初大鬧天宮一時無兩的風頭。所以,古人早已提出疑問:“何乃自相矛盾爾?”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自相矛盾的情況呢?

這個矛盾怎麼才能說通呢?對此,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無稽之談亦復不少。通過檢索《西遊記》學術史有關線索,聯繫作品的實際描寫,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的原因。

其一,從“小人”到“君子”的轉化。

《論語》有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儒家的一種理想人格,指人格高尚、品行高潔的人。小人作為君子的對照,未必就是品格卑劣,但相對會更專注於個人利益。所以,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君子處事泰然而不驕傲,小人處事驕橫卻不從容。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個君子與一個小人發生矛盾和爭鬥,結果會怎樣呢?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時候,世間事並非以品行決定成敗。在君子與小人的“交戰”中,溫文爾雅的君子總是失敗者,刁鉆野蠻的小人總是勝利者。大鬧天宮時,孫悟空肆意妄為,玉帝統籌全局,所以孫悟空是小人,玉帝是君子;對戰時,孫悟空成為所向披靡的勝利者,玉帝則是驚慌失措的失敗者。到了西天取經時,孫悟空已然皈依佛教,代表佛界正統,轉而為君子,而生於荒山野河、不受規則管束的妖魔們則相當於在野黨,是可以肆意妄為、隨心所欲的小人,所以孫悟空成了失敗者,妖魔們則成了勝利的一方。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小人若是空閑下來,對社會是一件不利的事情。若他們鉆營逐利,無所不至,不知道會在哪裡闖出什麼禍事來。《大學》中的這句話,確是至理。“赤腳的不怕穿鞋的”這句俗語,更是成為響亮的“小人宣言”。在社會上,小人(在這裡,小人可以指為人處世中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人)的破壞力非常大,常常“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有時,小人一亮招,大人君子就“中躺槍”,唯有窮嘆奈何的份兒!

試問:如果一個小人借了錢,就是賴著不還,君子除了憤憤不平,自認倒霉,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當然,“小人無敵”的結果論不值得宣揚,如果一味追求利益,卻不顧社會公理,不追求個人品格,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你看,悟空最後不是也歸了正途?

俗語有云:“此一時彼一時。”事物的狀態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句話深含辯證之法。此為“理之不勝,非力之不勝也”。孫悟空武功忽高忽低,由高變低,不亦宜乎!

其二,美猴王是佛道兩猴的集合體。

關於美猴王孫悟空的原型,向有魯迅“本土”說與胡適“外來”說兩種觀點。魯迅認為,孫悟空源出中華本土猴精傳說,原型來自《山海經》中被大禹鎖在龜山腳下的水怪無支祁,“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偏重道教;胡適則認為孫悟空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神猴哈努曼的中國翻版,天不怕地不怕的哈努曼曾“大鬧無憂園”,和孫悟空“大鬧天宮”情節頗為類似——他的說法偏重佛教。如果融合一下,美猴王就兼修兩道,成為佛教猴與道教猴的集合體。

事實上,在孫悟空的形象中,的確同時存在著佛教猴與道教猴兩種基因。

結合《西遊記》成書史,這“兩只猴子”的來源,分別是晚唐五代時期的俗講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明初楊景賢《西遊記雜劇》,前者的猴行者由佛教典籍中的猴形護法神將化身而成,是為佛教猴;後者的齊天大聖形象常見於元明戲曲,屬於中國本土猴精傳說,是為道教猴。

一般說來,佛教教義拘束嚴格,外化為形,則大多佛教徒的形象都是文質彬彬,親善可信,如濟顛、魯智深等實屬異類;道教教義則相對少拘束,多任性,許多流傳民間的形象也是不拘一格,各有風彩,如鐵拐李、呂洞賓等八仙就是典型代表。所以,民間流傳的諸種作法驅鬼故事,神通廣大的主人公通常是本領高強的道教神仙;而作為精神導師點化癡迷之人看破紅塵、渡出洪波苦海的,通常是面容慈祥的得道高僧。

以此觀察孫悟空的變相,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更多帶有道教猴的影子,性情放縱,武功強悍,甚至敢自封“齊天大聖”;而西天途中的孫悟空,身份是取經的和尚,時時受著唐僧緊箍咒的約束,無疑更多地體現出佛教猴的成分,故而循規蹈矩,武力偏弱。

總之,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從與妖魔稱兄道弟到一路上除妖伏魔,孫悟空發生了角色的轉型,從秩序的破壞者變為正統的維護者。正因如此,才會有人說孫悟空是階級反抗的“叛徒”。

說孫悟空是個“叛徒”,會傷著大家特別是“西遊迷”“悟空粉”的感情。不如這樣理解,大鬧天宮是反抗舊秩序,西天取經是追求理想和真理,兩者並不矛盾,所以“叛徒”一說並不成立。但不可否認,孫悟空的身份確實變了,借用現在流行的話語,他是從體制外挑戰權威的“在野黨”變成了體制內維護秩序的“執政者”了。

一般說來,人在體制之內,享受到體制(通常是主流)好處的同時,也受著體制的約束。這個“好處”,是以犧牲個性和創造力為代價的;而身居體制之外,則似無根之浮萍,無所依附,漂浮東西,但同時他們也不必受體制束縛,無拘無束,創造力(破壞力)強大,自有一副生機勃勃的氣象。

大鬧天宮的時候,在野的孫悟空野性、奔放,欲望強烈,生命的激情之火蓬勃旺盛,戰鬥力隨之高漲。反之,一旦獲得正統地位,有了取經人的身份與待遇,必然將“削弱生命的原創力”,他的武功也隨之變低。

這,無疑也是一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