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我是炸藥!:尼采的一生(簡體書)
滿額折

我是炸藥!:尼采的一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00 元
定價
:NT$ 600 元
優惠價
8752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紐約時報》編輯之選
《泰晤士報》2018年度傳記圖書
2019年度“霍桑登文學獎”獲獎作品
典範性傳記
深刻洞察
德國哲學家、詩人弗裡德里希•尼采
非凡而悲愴的一生

本書為德國著名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尼采的傳記。有別於一般傳記的平鋪直敘或是理性克制,本書對尼采叛逆而充滿爭議的一生的描述飽含著作者對這位偉大哲人的深切同情,在她優美而動人的文字中,我們不僅僅對尼采從童年、青少年直至生命最後時光的矛盾而苦難的一生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他格言體寫作和他思想的發展脈絡有了完整的把握,更是為他與瓦格納亦父亦子關係從熱情到背叛的轉折,與彼得‧加斯特、奧弗貝克等人友誼的忠貞,與母親弗蘭奇斯卡尤其是與妹妹伊麗莎白之間的親情羈絆與思想割裂而感憤不已。

------------

金句:

1.“如果沒有遇到瓦格納的音樂,我的青春將是無法忍受的”,尼采寫道,而作曲家對他施展的魔力將終生縈繞著他。瓦格納是尼采作品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人物,甚至超過基督、蘇格拉底或歌德。
2. 因為高度近視,這雙眼睛對世界報以模糊而不確定的凝視,然而一旦聚焦,他的目光卻又如此犀利、尖銳、令人不安,它令人無法說出謊言。
3. 正如此前的知識分子以飄逸的長髮和柔軟的絲質領結來宣示浪漫主義一樣,尼采則以強調其驚人的前額與頭腦、隱藏其感性的嘴唇與堅定的下巴,來宣示其後浪漫主義的理性主義。
4. 他童年時創作的大部分音樂都留存了下來,這要歸功於他的母親和妹妹,她們保留著她們所崇拜的男孩筆下的每一枚碎片。
5. “他從未在數學上表現出一點點尋常的勤勉,可以說,他的書面和口頭作業總是一味地在退步,因此,在這個科目上他甚至不能說令人滿意。”布赫賓德罵道,但這一番抱怨被其同事們平息了,他們問他:“難道你希望我們扼殺普弗爾塔有史以來最具天賦的學生嗎?”
6. 想想今天搖滾音樂節的觀眾,或是尼采如何描述自己聽到《特裡斯坦》時的反應:那仿佛是將耳朵緊貼在宇宙意志的心臟之上,感受著對於生命那勢如奔雷的狂暴欲望。
7. 《悲劇的誕生》一書中,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所表達的人性的二元性概念,以及直面科學提供的確定性幻覺的關鍵需求,將佔據他餘生的思想活動。
8. 我不清楚別人在瓦格納的陪伴下會經歷什麼,但我們的天空中從未有過陰雲。
9. 尼采深知他的羊駝是一位聰明的女性,他也待她如此。在這一點上,尼采不同於他所在的時代。終其一生,他都珍視聰明的女性,與她們建立了親密而持久的友誼。他只會愛上聰明女人。
10. 現在,他把瓦格納視為一種可怕的危險,而把他本人對瓦格納的投入奉獻視為一次虛無主義的逃遁。
11. 瓦格納就是這樣一種生命的力,也是尼采渴望成為的那種力量:一個永不饜足的叛逆者,罔顧其自身和世界的安全;一個文化的革新者,其思想將引發巨大的觀念地震。
12. 尼采的人生中有一個反復出現的模式,那就是每當他處於低谷時,總會有一個救星出現,給予他關愛。
13. 他在筆記本上匆匆記錄下的第一批格言,帶著幸運餅乾格言式的真知灼見:“母愛存在於每一種愛當中;唯獨父愛中沒有它。”“一個人想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務必有兩隻眼睛——愛的眼睛,以及恨的眼睛。”
14. 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稱為一座危機紀念碑:不僅僅是與瓦格納之間意識形態的決裂危機,也是對他過去十年那枯燥乏味的學術生涯的厭惡危機。
15. 《人性的,太人性的》是尼采第一本以編號章節的格言風格寫就的書。在糟糕透頂的健康狀況的驅使下,他不得不這樣斷斷續續地寫作,但他把自己的痛苦變成了一種優勢。通過寫作,他意識到格言是一次挑釁、一個跳板、一種刺激,促成了更深層次、更進一步的質疑。這本書標誌著他開始成為一位真正的原創文體家和思想者。
16. 現在,她的兄長還說要放棄教授職位,邁出這一步將會讓他變得一文不名、毫無地位,也會令教授職位那道曾經反射到他母親和她自己身上的明亮光芒消失殆盡。
17. 尼采相信自己或許比這世上任何一個人都更容易受到雲層中電流的影響。他想去巴黎,在那裡舉行的電力展覽會上將自己作為標本展示,並且他還認定,電比瓦格納的音樂對他的健康更有害。
18. 他的疾病就是他通往印度的亞歷山大之旅,是他用以對抗無盡蒼茫之摧殘的手段。每一次痛苦的發作都考驗著他不可戰勝的能力,每一次康復都是一次重生,確證了苦難作為啟示代價的價值。
19. “最重要的是,他的眼睛仿佛是他的寶藏的守衛者和保護者——那無聲的秘密——不速之客是看不見它的。”(露•莎樂美語)
20. 周而復始的病痛總是把他生命的一個時期與另一個時期界分開來。每一次疾病都是一次死亡,一次向著地獄的跌落。而每一次復原則都是一次歡欣的重生,一次涅槃。這種生存模式令他精神煥發。
21. 薩克羅山的登頂令他確信,他已在露身上找到了他尋覓良久的門徒。她將是一名不屈不撓的女祭司和他思想的持存者。
22. 在露身上他找到另一個自我:兄弟姐妹般的大腦的另一半。
23. 尼采的散文風格則把精確、簡潔與往往令人震驚的、狂放的生命力結合起來。恰如其分地,他認為自己是德語中最偉大的三位文體家之一,另兩位是路德與歌德。
24. 瓦格納也曾是一位有遠見的先知,也曾被包裹在孤獨的七層皮中。如今斯人已逝,瓦格納更早期、更純粹的自我可以得到重新伸張。尼采因此有資格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稱為新的《指環》。他的父親瓦格納已死,他的兒子查拉圖斯特拉降生了。
25. “為了聽到我內心的聲音,我需要周遭有無窮無盡的安靜、高空和孤獨。”
26. 尼采本人相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而儘管,或者說也許正由於,它有著神秘的複雜性,此書成為他最暢銷的作品,這並不是說在其有生之年此書曾為他帶來任何讚譽。《查拉圖斯特拉》發展出了他成熟的哲學中的關鍵主題:永恆輪回、自我超越,以及通過強烈而令人費解的想像激發我們對於自身的思考,從而成為超人。
27. 這是尼采最令人沮喪、最具諷刺意味的特徵之一:他厭惡干擾我們的思想自由,拒絕向我們展示成為超人的路徑,但他實際上也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是超人。
28. 尼采樂於將自己稱為精神上的阿爾戈英雄,同時也是“也許”的哲學家,他沒有指出需要解決的人類狀況的具體問題,但他對於超人的寬泛描述鼓勵著我們每一個人走向自己獨立的解決方式。
29. 叔本華在其意志與表像的理論中援引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而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中已然駁斥過這一純粹虛構世界的理論,他抓住伏爾泰明亮的理性火炬,將其耀眼的光芒投射到洞穴中那滿是陰影的岩壁之上。
30. 他晚期的哲學是一種報復性的厭女主義。
31. 尼采懷疑所有的體系建構者,也堅定地拒絕為我們建構一個體系。他熱衷於在觀念的領域中自我駁斥,並迫使我們成為獨立于他的自由精靈。
32. 儘管尼采僅僅將進化論視為某種保存生命的非道德手段,但他的“權力意志”顯然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學說,而將之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33. 弗蘭齊斯卡仍然相信伊麗莎白。尼采把克服同情和克服鎖鏈病一併視為高尚的美德之一。他把憐憫作為自己內在的敵人。儘管如此,他仍不忍心親手造成母親的幻滅。
34. 他試圖解釋那個沉重的任務,那個他感覺懸在頭頂的可怖命運,那些在他耳畔迴響的強大的金屬樂,這一切宿命性地把他區別於粗俗和平等的庸常。以可怕的指責挑戰人類整體,這不是他的個人選擇,而是他的命運。
35.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長年累月的監禁生涯中所遭受的無限屈辱,等同於尼采在長年累月的疾病和文學層面的忽視中所遭受的持久屈辱。
36. 上一次他對自己的鏡中影像有如此這般的感受,那還是當他對露的愛達到巔峰,並且對他們共同的未來充滿信心之際。
37. [《看哪這人》]書中的一切都如遊絲,如難題,如謎語,如舞蹈,但首先,如挑釁。
38. 繼誇張的書名之後,還有令人啼笑皆非的章節標題:《我為什麼這樣有智慧》《我為什麼這樣聰明》《我為什麼能寫出這麼好的書》《我為什麼就是命運》。這些章節盡其所能地告訴了我們,他究竟為什麼這麼有智慧,這麼聰明,等等。它們也諷刺了整個自傳體裁本身。它們承認了這樣一個事實:不論作者如何掩飾,自傳都可能是現存最荒謬的自負行為。
39. 尼采只信任法國文化。一旦涉及文化命題,他就會情不自禁地轉向瓦格納,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深呼吸。
40. 他在這座滿是陌生人的城市裡孑然一身。人們幾乎注意不到他那瘦小的身影,穿著藍色襯裡的風衣,戴著巨大的英式手套,遊走在街頭。漫步于都靈長長的石拱廊的斑駁光影中,他的頭始終以某個角度偏向一邊。
41. 他們早已對這個沉浸在思考中的悲傷而孤獨的身影見慣不驚,他們常常在他去往書店的途中看到他,他在書店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閱讀時把書湊得離臉很近,但從來不買。
42. 當看到一名馬車夫無情地鞭打他的馬時,尼采崩潰了。憐憫之情洶湧地衝垮了理智,看到那一幕,尼采泣不成聲,他伸出雙臂護住那匹馬的脖子,接著癱倒在地。
43. 在鋼琴邊他變得異常亢奮,響亮而暴烈地彈奏著他那些瓦格納式的曲子。他重擊;他衝撞。他們忐忑不安地把目光轉向上方的天花板,在那裡,他的腳步在他們頭頂上爬啊,跳啊,踏啊。他跳著舞。赤身裸體,荒誕不經,他正在參加神聖的性愛狂歡,狄俄尼索斯的縱欲儀式。
44. 奧弗貝克一進門,尼采就沖了過去,猛地抱住他哭了起來。然後,他重又陷進沙發,抽搐著,呻吟著,顫抖著。奧弗貝克向來安詳穩重,很少流露情緒,然而看到老友這種慘狀,他的雙腿也難以撐持,他踉踉蹌蹌,險些倒下。
45. 尼采說自己是已死上帝的繼承者,是所有永恆的小丑,是被撕碎了的狄俄尼索斯。在對神聖狂熱的縱情重演中,他扭曲並抽動著自己的身體。然而,與此同時,他流露出一種純真。他沒有引起他們的恐懼或是厭惡,甚至也沒有反感。只有巨大的憐憫。
46. 柏拉圖曾說,全憑瘋狂,那些最偉大的好事才降臨到希臘。但尼采走得更遠。舉凡那些不可抑制地想要掙脫既有道德枷鎖的超越者,倘若不是真的瘋了,就只能裝瘋。
47. 這不是假面,不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騙局,不是繆斯女神的垂青,也不是思想強有力的神秘性。他們毫不懷疑,他們此刻觀察到的乃是一個正在消散的心靈那最後的餘暉。
48. 在平靜的間歇,他也會流露令人心酸的魅力。他微笑著要求醫生:“給我一點健康吧。”
49.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這毋寧是一種停擺、一種退化,而與此同時母親則重新獲得了對她心愛的、失禁的、聽話的男孩的完全控制。
50. 得知尼采崩潰的消息時,伊麗莎白對自己的同情比對他的更多。不錯,她是忽視了對其兄長的責任。可憐的乖乖!如果她留在德國,他不至於落到這步田地。但她想告訴她母親的是,毫不誇張地講,如果沒有她,整個殖民地的建立都會是一件不光彩、不確定的事。
51. “一種秘密的彌賽亞主義在我們心中潛滋暗長。每一個救世主都需要的沙漠就存乎心頭,而突然之間,它的上空出現了流星般的尼采。”
52. 遇難的靈魂在懷疑主義和對平靜的渴望之間絕望地求索,尼采把意義從生命之外的虛幻之處移除,代之以生命本身,這一代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們推崇他為真正的自由精神,是歌頌個人主義的孤獨聲音,既為信仰的衰落提供了另一條出路,也為科學對人類自我的擬人化假設的持續攻擊提供了另一種方案。
53. [1893年]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尼采的作品在柏林和巴黎的藝術先鋒派中大放異彩,通過繪畫、劇作、詩歌和音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斯堪的納維亞人點燃了尼采哲學的燎原之火。
54. 尼采作品的形式也對19世紀90年代的藝術產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響。這種形式實則是迫於尼采的疾病的:他那短促的、格言式的並常常是無序的爆發,乍看之下顯得雜亂無章、尚未完成的作品,也被發展成為某種直接的和極其現代的交流方式。
55. 她稱這裡為尼采檔案館,並開始致力於打造一個全新的傳奇,為此,她過去將弗爾斯特拔高為具有英雄氣概的先知的行徑,只不過是一次短暫的預演。
56. 至於奧弗貝克拒絕交出文件一事:他找不到合作的理由,因為長期以來他一直都是尼采關於其鎖鏈病、其對於妹妹的憎恨和蔑視的傾訴對象。
57. 他發現尼采的身體狀況與他在都靈發現他時一模一樣,半蜷在沙發一角。雙眼毫無生氣。他令奧弗貝克想起一隻受了致命傷的動物,走投無路,渴望死亡。
58. 母女之間的關係已不可調和。樓上,弗蘭齊斯卡和阿爾文服侍著呆滯的尼采;樓下,則是伊麗莎白活躍的音樂沙龍;一屋之內的反差令人無法忍受。
59. 1897年4月,母女間的暴風驟雨終於止息。疲憊不堪、鬱鬱寡歡的弗蘭齊斯卡去世了,終年71歲,可能是死於子宮癌。伊麗莎白終於獲得了對尼采這個人及其作品的完全控制權。
60. 杜裡施只來得及把它們放進櫥櫃,還沒顧得上點火,朝聖者就來了,他們要走遍查拉圖斯特拉的山,觸摸他的石頭。他們緊緊攫住一切神聖的遺澤,不管上面寫的是“我忘帶傘了”,抑或是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和被撕成碎片的狄俄尼索斯之間不同含義的推測。
61. 尼采從來都不富裕。他有窮人那種慳吝的習慣,翻來覆去地使用同一個筆記本,直到本子上再無餘地。除非筆跡中出現明確的退化,否則往往沒有表明時間或思考順序的線索。他有時從前往後寫,有時又從後往前寫。有的頁面和段落被劃掉或覆蓋。同一頁上既有深奧的內容,又有潦草的購物清單。
62. 到訪者興奮地意識到,如某人所說,就在他們上方“只隔一層橫樑”的地方,躺著尼采查拉圖斯特拉的偶像。有來頭的訪客被允許遠遠眺望一眼樓上的身影,他現在總是穿著從聖像圖錄中借鑒過來的白色長袖亞麻及地長袍。
63. 多愁善感的來訪者很容易將尼采神化,出版物中開始出現半宗教性的描述。它們往往著力描述他的雙眼。這位崇高的智慧之王擁有一雙具備神秘能力的眼睛,超越一切在世之人,能凝視人心之深淵,能企望冰峰之層巔。尼采那雙可憐的半盲的眼睛被比作雙星、天體,乃至星系。
64. 伊麗莎白樂於在晚餐後展示他。她常常把他佈置在半透明窗簾的後面,若隱若現,像降神會上的幽靈。
65. 凱斯勒從尼采身上看到的不是一個病人,或先知,甚至也不是瘋子,他看到的僅僅是一個空空如也的信封,一具行屍走肉。裸露在外的雙手,其上的靜脈血管青紫相間,如同死屍的手一般蠟黃而腫脹。蓄得過長的鬍鬚,覆蓋了整張嘴和下巴,是為了刻意掩飾陷入茫然的白癡狀態,遮住不受控制的嘴。與朝聖者們不同,凱斯勒從尼采的眼裡什麼也沒看到——沒有瘋狂,沒有恐懼,沒有靈魂。
66. 所有接觸都通過伊麗莎白來推動,所有報告都得經她的手,而尼采則癱在一旁,無助地躺在那位證人所說的“床墊墓穴”裡,被推起的家具包圍著,以防止他逃跑。
67. 伊麗莎白後來對這一安排又有了新的考慮,就像她對遺容面具那樣。她讓人把尼采的棺木從中間挪到盡頭。當她的時間到了,她希望在中央度過永生永世。
68. 1906年,愛德華•蒙克受邀前來魏瑪,為已故的尼采畫一幅“思想肖像”。畫布的尺寸往往反映了蒙克對主題重要程度的看法,而這幅尼采的“思想肖像”是他最大的作品之一。
69. 這些年間,伊麗莎白是盤踞在尼采檔案館中央的一隻蜘蛛,把兄長的話語編織成她自己的網,並通過把兄長描述成她自身信念的神秘預言家來自高身價。
70. 著名的納粹理論家恩斯特•克裡克不無諷刺地評價道,如果拋開尼采不是社會主義者、不是民族主義者並且反對種族思想這些事實之外,他本可以成為首屈一指的國家社會主義思想家。
71. 伊麗莎白死時與她在生時一樣,絲毫沒有自我懷疑的困擾。在說服自己相信她想要相信的事物方面,她毫無障礙,而她至死都相信自己是她兄長的最愛。她也真誠地相信,正是她的偉大成全了他的不朽。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長,建立了檔案館。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長,獲得了諾貝爾獎提名。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長,獲得了古老的耶拿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長,促成了他的著作的巨大銷量。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長,與這片土地上至高無上的那個人——德國總理本人——締結了友誼,並為此歡欣鼓舞。
72. “我知道我的命運,”他寫道,“有朝一日,我的名字將與對某個重大事件的記憶密不可分——某種地球上空前未有的危機,一場最深刻的良心衝突,一項與人們迄今所相信、所要求、所奉為神聖的一切相悖的決定。我不是人,我是炸藥。”

作者簡介

蘇•普里多(Sue Prideaux,1946— )

英國小說家、傳記作者。代表作有《愛德華•蒙克:呐喊背後》(2005年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傳記獎)、《斯特林堡:一生》(2012年獲“達夫•庫珀獎”,併入圍“塞繆爾•約翰遜獎”的候選名單)、《我是炸藥!——尼采的一生》(2019年獲“霍桑登文學獎”)等。

譯者簡介
劉翔(1982— )

女,四川成都人,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消費社會理論、法國哲學、後現代主義思潮。

名人/編輯推薦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作品摧毀了西方思想的基石。上帝之死、超人和奴隸道德或多或少地滲透進我們的文化當中,而他也是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哲學家之一。
尼采本人認為,所有的哲學都是自傳性的,而在這本祛除神話的書中,蘇•普裡多引領讀者進入了一個才華橫溢、怪異非凡且厄運纏身的人的世界,並照見了那些塑造其生命及作品的人物與事件。
從他早年平靜虔誠而又籠罩在其父親的神秘死亡之下的基督教成長經歷,到他在高山之上孤獨的哲學沉思,再到他最終陷入瘋狂的恐怖與悲愴,普裡多以其洞察力和敏感性探索了尼采的心智、情感和精神生活。
本書深深勾勒出尼采生命中那些重要人物的肖像,令人難忘:理查德•瓦格納和科西瑪•瓦格納,露•莎樂美——讓他心碎神傷的蛇蠍美人,以及伊麗莎白,他那位狂信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的妹妹,她背叛他,篡改他的文本,任由納粹肆意濫用。
今時今日,尼采的思想仍然同時為左派和右派所採納。要瞭解這位預見了我們所處的這個動盪時代,並為之尋求解決方案的哲學家,《我是炸藥!——尼采的一生》絕對是一部無法繞開的傳記。
“此書對於尼采生平的鮮活描述,既是對這位哲學家的探究性側寫,也是對其作品的敏銳評價……尼采常常擔心自己會被誤讀和誤用,事實上,誤讀和誤用在過去與現在都從未停止,而這更凸顯了如此書般明晰解讀的價值。”
——《紐約客》

“一部傑出的傳記,其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約翰•凱裡(John Carey),《星期日泰晤士報》

“典範性的傳記作品……尼采被生動地喚醒,並走出了混亂與流言的迷霧……一幀細膩嚴謹的肖像。”
——帕魯爾•塞加爾(Parul Seghal),《紐約時報》

“自1889年弗裡德裡希•尼采在都靈廣場上抱住一匹馬並失去理智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呼喚這樣一部傳記。普裡多向這位最熾烈的哲學家-詩人投以平靜而安寧的光束,並產生了極富啟發性的效果。”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衛報》

目次

目錄

致謝/1
第一章 音樂之夜/1
第二章 我們德國的雅典/25
第三章 成為你之所是/43
第四章 納克索斯島/65
第五章 悲劇的誕生/94
第六章 毒屋/119
第七章 觀念地震/133
第八章 最終的門徒,最初的門徒/151
第九章 自由又沒那麼自由的精靈/165
第十章 人性的,太人性的/180
第十一章 漫遊者和他的影子/192
第十二章 哲學與愛欲/210
第十三章 哲學家的門徒223
第十四章 我父瓦格納已死。我子查拉圖斯特拉降生。/241
第十五章 有墳墓之處始有重生/254
第十六章 他偷襲我!/271
第十七章 向虛空宣告/284
第十八章 羊駝之地/300
第十九章 我是炸藥!/310
第二十章 都靈的黃昏/328
第二十一章 洞中彌諾陶/354
第二十二章 精緻的房間,茫然的住客/370
格言錄/409
生平年表/427
參考文獻選錄/435
引文致謝/439
譯名對照表/441

書摘/試閱

第二十二章《精緻的房間,茫然的住客》節選
1897年4月,母女間的暴風驟雨終於止息。疲憊不堪、鬱鬱寡歡的弗蘭齊斯卡去世了,終年71歲,可能是死於子宮癌。伊麗莎白終於獲得了對尼采這個人及其作品的完全控制權。

首先要做的是把他和檔案館遷往一個更合適的處所。瑙姆堡是一潭死水。在她看來,魏瑪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那裡,他可以在德國文化的萬神殿中佔據一席之地。
隨著歌德在1775年的駕臨,魏瑪早已成為德國的繆斯之城。黃金時代的文化巨擘們已然完成了朝向“我們德國的雅典”的改造:費希特、赫德、洪堡、謝林、席勒和威蘭。1848年,李斯特承襲文化衣缽,成立了文化社團——“新魏瑪協會”,並在宮廷劇院執導了瓦格納的早期歌劇作品,從而開創了白銀時代。
歌德和席勒的檔案都被保存在魏瑪,而伊麗莎白盤算著,分享這份榮耀將進一步增加尼采檔案館與瓦格納檔案館平起平坐的機會,伊麗莎白對科西瑪在拜羅伊特的那個檔案館充滿了憤憤然的豔羨之情。
賣掉瑙姆堡的小房子,買下魏瑪的大宅第,這需要資金。梅塔•馮•薩利斯馬施林斯樂於解囊相助。還有比這更好的方式來回報那些與尼采在錫爾斯瑪利亞共度的夏日嗎?梅塔教會他的僅僅是泛舟于席爾瓦普拉納湖上,而作為交換,他教會了她,一個女人同樣可以成為超人。
梅塔找到了新落成的“銀景別墅”,一座相當醜陋的四方形磚石結構宅邸,位於魏瑪南郊。它的規模比瓦恩福裡德要小,但由於無須容納一個音樂廳,也就足夠大了。銀景別墅以其位置著稱,因其銀色的景觀而得名。它過去和現在都坐落于徐徐上行的洪堡大街頂端,俯瞰著這座城市最美的景致,因此也是歐洲偉大的新古典主義風景之最,這是歌德結束其意大利之旅歸國後的手筆。像尼采一樣,歌德愛上了羅馬周遭的平原和鄉間,也愛上了它們在畫家克洛德•洛蘭畫布上的呈現。歸來後,歌德著手將魏瑪平原起伏的輪廓重塑為世外桃源的縮影。牧場變為樂土。蜿蜒的伊爾姆河的曲折處建起了廟宇和石窟。從銀景別墅的窗口望去,景致綿延至少十英里,這是對尼采心愛風景的再現,正是那片風景賦予了尼采靈感,在對露的苦戀中,創作了《夜之歌》。
銀景別墅的雙層玻璃陽臺是尼采餘生的三年中日日落座之處。如果他的雙眼能夠看見這片景色——但這是完全無法確定的——那麼他將會記起與露一道登上薩克羅山的那次改變命運的遠足,彼時的原野和風景,平展地鋪陳上圖林根平原,而其邊緣則被埃特斯堡森林洶湧的黑色林濤所吞沒。
在梅塔看來,這似乎是最適合她親愛的朋友的所在。她以39萬馬克的價格買下了這座別墅及其土地。在沒有知會梅塔的情況下,伊麗莎白開始了一項窮奢極欲的建築工程,這裡砸掉一個浴室,那裡打掉一個陽臺,然後把賬單寄給梅塔,這些毫無必要的裝修改造費用令梅塔憤慨。但她發現,更糟的是伊麗莎白對於公眾的狂熱。梅塔讀到一篇記者文章,描述尼采是如何為了獲利而被展覽示眾:先是睡覺,接著醒來,然後蜷在一張椅子上,被喂了幾塊蛋糕。對梅塔而言,這太過分了。她切斷了聯繫。
1897年7月,隨著改建工程的竣工,伊麗莎白組織了一次廣而告之的秘密夜間旅行。哲學家坐在輪椅上由火車從瑙姆堡運抵魏瑪,到達車站專門開闢的私人入口。這裡通常是為薩克森魏瑪大公保留的專用通道。從抵埠那一刻起,人們就再也沒有見過伊麗莎白靠自己的雙腳在城中走動過。她只乘坐馬車出行,隨行的還有坐在車廂上的一名車夫和一名男僕。
最早的到訪者之一是哈裡•凱斯勒伯爵。8月他抵達時,驚訝地發現一個身著制服的僕人正在車站迎候他,那僕人的鍍金紐扣上誇耀性地裝飾著貴族的五角形冠冕。凱斯勒是來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理查德•施特勞斯的同名音樂作品已於去年首演,引起了轟動。凱斯勒提議讓先鋒藝術新銳設計師亨利•范德費爾德來為《查拉圖斯特拉》設計一個豪華藏書版。凱斯勒還意欲敦促晚期詩作,以及尚未出版的《看哪這人》的出版。伊麗莎白對此無動於衷。除了想要壓制《看哪這人》中對她本人不利的段落,她更傾向於在她關於其兄長的傳記文章中吝嗇地釋出該書中的小片段。此舉維護了她作為看守者、作為唯一有權接觸這本寶貴自傳的人的特權地位:這是一個相當有力的武器,能夠用來讓任何可能質疑檔案館發佈內容的真實性的人(柯林拜爾的陰影)噤聲。她牢牢把持著《看哪這人》,直到11年後才准其出版。即使那時,她也只允許凱斯勒以所謂“銀行董事版”的形式出版,這是由范德費爾德設計的150冊豪華限量版,以黑色和金色墨水印製,讓她賺了29500馬克。
哈裡•凱斯勒初次到訪銀景別墅之時,伊麗莎白更樂於討論與尼采相襯的喪葬安排,儘管他還在樓上活得好好的。她已決意要把兄長安葬在銀景別墅的土地上,就像瓦格納被安葬在瓦恩福裡德一樣,但這令市政當局十分為難。哈裡•凱斯勒認為,錫爾斯瑪利亞的貞潔半島興許是更為適宜的地方,但伊麗莎白對此不感興趣。不過,她仍提議由他來擔任檔案館編輯之職。儘管時年61歲的伊麗莎白施展萬種風情向29歲的凱斯勒拋出了這個提議,他還是沒有接受。
伊麗莎白有著維也納人的習氣,熱衷於跟年齡只有自己一半大的美男子調情。檔案館的第一任編輯弗裡茨•克格爾愛上了一個年紀相仿的女孩,並與之訂婚,因此被解雇了。隨後,伊麗莎白雇用了年輕的魯道夫•施泰納,此人後來加入了布拉瓦茨基夫人的宗教通神學教團,其後又根據他青年時期所經驗到的幻象,創立了自己大雜燴式的“精神科學”,名曰“人智唯靈論”。魯道夫•施泰納除了在尼采檔案館的編輯工作外,伊麗莎白還聘請他指導自己學習其兄長的哲學,此事以失敗告終——壞脾氣的幻視者無法指導頑固的大羊駝。施泰納放棄時聲稱,她既不能接受指導,也無法理解其兄長的哲學。這兩點恐怕都是對的。
由於凱斯勒的拒絕,檔案館的編輯職位出缺了。新近從錫爾斯瑪利亞運來了大量文件。尼采最後一次離開錫爾斯時,在杜裡施家中他的房間裡留下了各種筆記和便條。他告訴杜裡施說那是垃圾,應該燒掉。杜裡施只來得及把它們放進櫥櫃,還沒顧得上點火,朝聖者就來了,他們要走遍查拉圖斯特拉的山,觸摸他的石頭。他們緊緊攫住一切神聖的遺澤,不管上面寫的是“我忘帶傘了”,抑或是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和被撕成碎片的狄俄尼索斯之間不同含義的推測。伊麗莎白風聞此事,馬上要求把所有東西都送去魏瑪,它們在那裡加入了那筆文學遺產越壘越高的故紙堆中。
最終,伊麗莎白不得不紆尊降貴,把彼得•加斯特請回來擔任編輯。他的確是唯一能夠讀懂那些晚期筆跡的人,此事對伊麗莎白的野心而言至關重要,她要把那筆混亂的文學遺產塑造為她自己的書,並以尼采的名義出版。她打算將其命名為《權力意志》,並推它為尼采的代表作,他對所有價值的重估。她絲毫不懷疑,她可以從文學遺產的殘章斷句中創造出這部作品,在理智之光照臨的最後一年裡,尼采偶爾會提到這本他正在考慮寫出的書,或者說他已經寫出,又或者說在完成了《敵基督者》後不再需要寫出的書。
尼采從來都不富裕。他有窮人那種慳吝的習慣,翻來覆去地使用同一個筆記本,直到本子上再無餘地。除非筆跡中出現明確的退化,否則往往沒有表明時間或思考順序的線索。他有時從前往後寫,有時又從後往前寫。有的頁面和段落被劃掉或覆蓋。同一頁上既有深奧的內容,又有潦草的購物清單。
正當加斯特埋首于文學遺產之際,銀景別墅已然成為一處朝聖之地,在其中,尼采的文本、照片、舊版書和鑲著花邊的面紗,巴拉圭民間工藝品,以及先驅者弗爾斯特博士的半身像陳列在一起。弗爾斯特博士是崇高的雅利安主義和反猶主義殖民事業的英雄。伊麗莎白在週六舉辦沙龍,周中舉行許多聚會。到訪者興奮地意識到,如某人所說,就在他們上方“只隔一層橫樑”的地方,躺著尼采查拉圖斯特拉的偶像。有來頭的訪客被允許遠遠眺望一眼樓上的身影,他現在總是穿著從聖像圖錄中借鑒過來的白色長袖亞麻及地長袍。
多愁善感的來訪者很容易將尼采神化,出版物中開始出現半宗教性的描述。它們往往著力描述他的雙眼。這位崇高的智慧之王擁有一雙具備神秘能力的眼睛,超越一切在世之人,能凝視人心之深淵,能企望冰峰之層巔。尼采那雙可憐的半盲的眼睛被比作雙星、天體,乃至星系。“那時,任何一位見過尼采的人,”魯道夫•施泰納寫道,“看到他蜷在打褶的白色長袍中,看到他那張高深莫測、充滿疑問的高貴的臉,看到他那獅子般雄偉的思想者的頭顱,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這個人不會死,但他的雙眼將會生生世世安息於人類與整個世界的表像之上,在無邊無涯的狂喜中睡去。”伊麗莎白請來為其兄長設計紀念碑的建築師弗裡茨•舒馬赫說:“看到(他)的人都不會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是一具精神已然逃逸的肉體。人們不得不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一位超越了日常瑣事的人。”
伊麗莎白樂於在晚餐後展示他。她常常把他佈置在半透明窗簾的後面,若隱若現,像降神會上的幽靈。很少有人能像哈裡•凱斯勒那樣真真切切地看到他。凱斯勒恐怕是最常看見尼采的人,當他有業務要與伊麗莎白討論時,常常在銀景別墅過夜。他會被吵醒,聽到尼采發出“長而嘶啞的聲音,用盡全力向著夜空尖叫;之後,一切重又歸於平靜”。
凱斯勒從尼采身上看到的不是一個病人,或先知,甚至也不是瘋子,他看到的僅僅是一個空空如也的信封,一具行屍走肉。裸露在外的雙手,其上的靜脈血管青紫相間,如同死屍的手一般蠟黃而腫脹。蓄得過長的鬍鬚,覆蓋了整張嘴和下巴,是為了刻意掩飾陷入茫然的白癡狀態,遮住不受控制的嘴。與朝聖者們不同,凱斯勒從尼采的眼裡什麼也沒看到——沒有瘋狂,沒有恐懼,沒有靈魂。“我倒寧可把他的目光描述為某種忠誠,但同時又欠缺理解,一種徒勞的智力探索,就像你在一隻高貴的大狗身上常常會看到的那樣。”
1898年夏天,尼采第一次中風。第二年又發生了一次。1900年8月,他患上感冒,並出現呼吸困難。一個也許是擔心遭到伊麗莎白長期報復而不願透露姓名的證人,報告了尼采的死亡。其描述聽起來像是一位照顧該病人多年的護士所做。
他,也許是她,注意到,在被轉移至魏瑪後,尼采喪失了閱讀、理解乃至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儘管這位不幸的患者從來不乏訪談。但這些訪談極少當面進行。所有接觸都通過伊麗莎白來推動,所有報告都得經她的手,而尼采則癱在一旁,無助地躺在那位證人所說的“床墊墓穴”裡,被推起的家具包圍著,以防止他逃跑。他無法自如行動,尤其是因為,他一看到閃亮的物件就會試圖把它塞進嘴裡。除此之外,他總體上是一個聽話的好病人。他境況淒涼,毫無希望,但他很少有身體上的痛苦。
哈裡•凱斯勒證實了以上描述,不過伊麗莎白的新聞簡報講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尼采從他最喜愛的作家——顯然是莫泊桑——那裡,得到了極大的樂趣。據她說,尼采“直到最後一刻都還保留著他的語言能力。他是多麼經常地讚美著我所做的一切。當我看起來悲傷的時候,他又是如何安慰著我。他的感激之情令人動容。‘你為什麼哭呢,莉絲貝?’他會說,‘我們多幸福啊。’”。
關於他的死亡,也有兩種不盡相同的說法。他的瀕死狀態是痛苦的,但持續得並不長,匿名證人寫道,此人顯然有臨終觀察的經驗,他(她)接著評價說,鑒於尼采予人深刻印象的體格——“即使在棺材裡也威風凜凜”,如果他有足夠的求生意志,也許會掙扎得更久。
伊麗莎白對這次死亡的敘述有所不同。將近午夜,她坐在他的對面,一場可怕的風暴正在醞釀。中風令他神色大變,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伊麗莎白喜歡中風這種事。)“看來,這個偉大的心靈就要在電閃雷鳴中毀滅了,然而,他又醒了過來,並試圖說話……即將淩晨兩點,我給了他一杯提神的飲料,他推開燈罩,以便能看到我……睜開他那雙非凡的眼睛,他最後一次凝視著(我的)雙眼,高興地喊道:‘伊麗莎白!’然後,他猛地搖了搖頭,心甘情願地閉上眼睛,死了……查拉圖斯特拉就這樣死了。”

他逝世於1900年8月25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22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