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春秋時期齊、衛、晉、秦交通路線考論(簡體書)
滿額折

春秋時期齊、衛、晉、秦交通路線考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為專門探討春秋時期齊、衛、晉、秦四國交通路線的學術專著。全書以國別為劃分依據,以春秋時期齊、衛、晉、秦四國為研究範圍,以《左傳》中戰爭、盟會等空間移動記載為核心,兼及巡狩、遣使、出奔、遷徙、婚姻、喪祭等內容,結合相關文獻材料和考古出土報告,以及衛星地圖等數字資料,逐一分析齊、衡、晉、秦四國的交通路線,還原了春秋時期中國北方的主要道路交通網絡。了解先秦時期交通樣貌,對把握秦漢以降交通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有助於我們深化對中國歷史的整體認識。

作者簡介

徐鼎鼎,女,浙江杭州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現任教於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及文獻學,在《南方文壇》《貴州社會科學》《思與言》等期刊及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十余篇,出版專著《認知與情懷》《古典新探》。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1.題材新穎。本書為專門探討春秋時期齊、衛、晉、秦四國交通路線的專著,市面上關於這方面的圖書較少。目前古代交通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秦漢以降,春秋時期的研究相對匱乏,特別是以往研究多集中陸路忽視水路,本書對涉及黃河津渡的交通路線也做了精細梳理。

2.小切口,大問題。以春秋時期齊、衛、晉、秦四國交通路線為切入點,引出當時列國間的戰爭、盟會等重要活動,包括大家熟悉的“圍魏救趙”“退避三舍”等等。

3.資料豐富,研究扎實。本書以《左傳》記載為核心,結合相關文獻材料、考古出土報告、衛星地圖等數字資料,逐一分析並還原了春秋時期齊、衛、晉、秦四國的主要交通路線。

4.思想性和學術性兼備。交通是歷史研究的樞紐問題之一。古代交通路線往往具有傳承性與延續性,不少秦漢道路是在先秦交通基礎上發展而成。還原先秦時期交通樣貌,對把握秦漢以降交通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有助於我們豐富和深化對中國歷史的整體認識。

5.圖文並茂。除文字考辨和敘述,作者還自繪數十張交通路線圖,清晰直觀而讓讀者一目了然。

編輯推薦

目前古代交通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秦漢以降,春秋時期的研究相對匱乏,尤其缺少像《春秋時期齊、衛、晉、秦交通路線考論》這樣兼具全面性與系統性的專著。交通是歷史研究的樞紐問題之一,還原和還原先秦時期交通路線,對把握中國交通史全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深化對中國歷史的整體認識。

 

 

2016年9月,徐鼎鼎同學進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爾後邀請後學指導其碩士論文。是時後學正籌備開展“《左傳》交通路綫研究”項目,鼎鼎同學與另外二名同學參與其中。鼎鼎同學勤勉努力、認真嚴謹,因此後學放心將研究齊、衛、晉、秦四國交通路綫之任務委請鼎鼎同學協助。鼎鼎同學甄選並閱讀大量文獻,2017年始撰初稿。2019年6月鼎鼎同學以《〈左傳〉齊、衛、晉、秦交通路綫》爲題,高分通過碩士論文口試,並獲得委員一致讚賞。同年8月鼎鼎同學考取香港中文大學,師從潘銘基教授攻讀博士學位。鼎鼎同學博士論文《〈史記〉〈漢書〉戰爭路綫比較研究》,以秦二世末年至漢武帝時期爲範圍,從地理交通角度切入,比對《史記》與《漢書》互見資料之差異,對秦末漢初交通情況亦有深入認識。

古代交通路綫往往有傳承性與延續性,不少秦漢道路是在先秦交通基礎上發展而成。對秦漢交通之了解與掌握,有助於還原先秦時期交通樣貌。鼎鼎同學撰寫博士論文之際,希望將春秋齊、衛、晉、秦四國交通路綫補充修改後出版,後學對鼎鼎同學積極進取、精益求精之態度深感欣慰。鼎鼎同學於2022年7月完成博士論文答辯,隨後整理與修訂書稿。她反覆校對內容,核查引文與注釋頁碼,重新繪製全書附圖,並增補撰寫博論期間之發現。後學亦將近年對衛國西向、北向路綫之觀點與其分享,協助她完善這二條路綫之構成。鼎鼎同學處事細緻認真,經她半年有餘之努力,欣聞本書即將出版,故而寫作此序。

目前古代交通研究成果多集中於秦漢以降,春秋時期之研究相對匱乏,尤其缺少兼具全面性與系統性之專著。鼎鼎同學廣泛吸取前人成果,以《左傳》戰爭、會盟、巡狩、遣使、出奔、遷徙、婚姻、喪祭等涉及空間移動之記載爲論述核心,查閱大量文獻深入分析,力圖還原春秋交通路綫之概貌,其佳處體現於三方面:

其一,春秋時期距今遙遠,不少地名已難確定今址,或意見紛陳而莫衷一是。鼎鼎同學廣泛搜集眾說,結合傳世文獻與考古成果,將單一地名之考證與該國整體交通網絡佈局結合,往往能釐清正誤而修訂舊說,得出較可信之結論。

其二,交通路綫往往受地形地貌制約,如論述秦、晉、衛之交通路綫,不可避免須考慮黃河津渡之分佈。尤其晉國乃“表裏山河”,太行山脈、呂梁山脈與河水、汾水、少水等川流皆影響道路建設。在探究交通路綫過程中,鼎鼎同學以傳世方志文獻爲基礎,吸收前人現有研究且結合現代衛星地圖,所擬交通路綫凡須渡黃河者,必依循文獻可考津渡,穿越山嶺亦多沿可查之古道,其結論也更具參考價值。

其三,論證交通路綫若缺少地圖,常令讀者如墮五裡霧中。鼎鼎同學雖未有地理學相關專業背景,但透過自學地圖繪製,爲本書每一章節附上交通路綫圖,所論四國各有一幅交通總圖,清晰直觀而讓讀者一目了然。

春秋時期交通路綫研究相對冷門,希冀本書之出版,無論對《左傳》學或史地交通研究,能有添磚加瓦、彌補空缺之作用。鼎鼎同學如今已獲博士學位,不日將入職高校,開啓另一段教研生涯。後學忝爲鼎鼎同學碩士論文指導老師,期許鼎鼎同學繼續貢獻更多優異成果。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黃聖松

2023年3月6日撰於成大中文系館

目次

緒論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齊國交通路線考論
  • 齊都臨淄南向路線

第二節 齊都臨淄西南向路線

第三節 齊都臨淄西向、北向、東向路線

第四節 小結

  • 衛國交通路線考論
  • 衛國遷都路線

第二節 衛都帝丘北向路線

第三節 衛都帝丘東向路線

第四節 衛都帝丘西向與南向路線

第五節 小結

  • 晉國交通路線考論(上)
  • 晉國都城考
  • 晉都新田北向路線

第三節 晉都新田東北向路線

  • 晉國交通路線考論(下)
  • 晉都新田東向路線

第二節 晉都新田西南向路線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秦國交通路線考論

  • 秦都雍東向路線

第二節 秦都雍東北向路線

結論

引用書目

致謝

 

書摘/試閱

晉國都城考

 

 

《左傳》中提及之晉都共有翼、絳(故絳)、新田(新絳)三處,桓二(710 B.C.)《傳》:“惠之四十五年,曲沃莊伯伐翼,弒孝侯。”(第98頁)《集解》:“翼,晉國所都。”(第98頁)僖十三(647 B.C.)《傳》:“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第224頁)《集解》:“雍,秦國都。絳,晉國都。”(第224頁)成六(585 B.C.)《傳》:“晉人謀去故絳……夏四月丁丑,晉遷於新田。”(第441—442頁)其中,據近代多次考古發現及學者反復考證,已可確定新田位於今侯馬市晉國都城遺址。而關於翼與絳之地望,則至今仍未有定論。或認爲翼、絳實爲一地,在今山西翼城縣境,或認爲翼、絳應爲兩地,則兩地分別位於何處又有較大之分歧。

鄒衡《論早期晉都》認爲翼或位於翼城縣南梁故城遺址,絳則與晉國初封之唐同地,位於翼城縣與曲沃縣交界處之天馬—曲村遺址。李伯謙《天馬—曲村遺址發掘與晉國始封地的推定》認爲唐、翼同地,位於天馬—曲村遺址。謝堯亭《北趙晉侯墓地初識》認爲天馬—曲村遺址絶非絳,應爲翼或早於翼的另一晉都。周健、侯毅《關於晉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認爲天馬—曲村遺址應爲絳,翼城縣南梁故城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應爲翼。王立新《關於天馬—曲村遺址性質的幾個問題》認爲天馬—曲村遺址並非唐、翼或絳,而最有可能爲燮父所徙居的晉。翼城縣葦溝—北壽城遺址可能爲絳,南梁故城遺址可能爲翼。任偉《西周封國考略》認爲翼在天馬—曲村遺址,絳在葦溝—北壽城遺址。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認爲葦溝—北壽城遺址並非是絳,絳須在澮水流域中流鄰近絳山處進一步尋找。以下爲山西翼城縣、曲沃縣天馬—曲村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南梁故城遺址分布圖,提供讀者參照。

綜上所述,近代多次考古發掘使得學界已基本認同翼、絳應爲二地。早期學者或認爲絳當在天馬—曲村遺址,但隨著後續新的考古進展,尤其是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的發現,天馬—曲村遺址作爲絳都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此後王立新、任偉等學者多認爲絳應在葦溝—北壽城遺址,但也存在一些異議,如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絳都之得名,當與‘絳山’‘絳水’有關,所以,其位置或許在絳山周圍附近,而今葦溝—北壽古城距離絳山相對較遠,所以這裏恐怕不是故絳之所在。”然而鄒衡《論早期晉都》:“葦溝—北壽城遺址曾發現戰國至秦的‘降亭’陶文,‘降亭’即‘絳亭’。我曾以爲‘晉之絳地,字本作降’,‘絳地名的涵義,很有可能就是從山坡上降到平地的意思。’”鄒衡根據葦溝—北壽城遺址曾發現戰國至秦的“降亭”陶文,認爲“絳”本義爲“降”確實有一定道理。而葦溝—北壽城遺址之地勢則正如《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記》所言:

葦溝—北壽城遺址本身也可分爲兩部分:北部在山坡上,南部在平地上;第一期遺址都發現在北部,而從第二期開始主要分布在南部,“降亭”陶文也恰好出土在南部。這樣,從早期到晚期,從北部到南部,人們就不難形成“降”的概念。

任偉《西周封國考疑》亦曰:

葦溝—北壽城遺址可分爲南北二部分,北部包括後葦溝村與葦溝村之間,鳳家坡村亦在其內,地處綿山(覆釜山)東南,屬於由西北而向東南,高差約50米的坡地,南部包括葦溝村以南,老君溝村以東,北壽城村亦在其內,與翼城縣城連成一片,則屬於平坦的盆地。南北兩部分落差50米左右,古城位於盆地,正好形成降的概念,或許絳都之名正由此而來。且即使“絳”真與“絳山”“絳水”有關,葦溝—北壽城遺址只是相對新田遺址與天馬—曲村遺址而言距離絳山較遠,其本身距絳山不過十餘公裡。

其餘認爲葦溝—北壽城遺址並非絳都的主要理由還包括其遺址規模較小與距離聞喜縣(曲沃)較遠等,但這皆是當初相較於天馬—曲村遺址而言。如今天馬—曲村遺址已基本不可能作爲絳都,則葦溝—北壽城遺址成爲絳都的可能性應重新受到重視,對此王立新《關於天馬—曲村遺址性質的幾個問題》一文已做過論辯,此處不再贅述。

葦溝—北壽城南部平地遺址的繁盛期恰好是從西周中晚期開始的,就年代而言具備作爲絳都的條件。而在出土文物方面,葦溝—北壽城亦含有大量晉文化遺存,《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記》:“在遺址南部平地,葦溝村與北壽城之間,我們發現了一座城址。在此城址內,晉文化連綿成片,地面上遺物俯拾皆是,斷崖上的灰層、灰坑隨處可見。”

綜上所述,在未有新的考古發現以前,現存的遺址中葦溝—北壽城遺址爲絳的可能性最高。

翼都地望主流説法大抵分爲天馬—曲村遺址與南梁故城遺址兩派,王立新《關於天馬—曲村遺址性質的幾個問題》:

《史記·晉世家》:“翼,晉君都邑也。”司馬貞《索隱》云:“翼本晉都,自孝侯已下一號翼侯。”雖未明言徙都於翼,但由晉侯而稱翼侯,自當是國都更遷的緣故。與魏國遷都大梁之後,於王名前加“梁”字乃是類似的情況。故孔穎達《毛詩唐譜正義》就更直接地説:“昭侯以下又徙於翼。”可見,晉國都翼可能始於昭侯。而天馬—曲村遺址則至少從西周中期偏早即已步入了繁榮時期,顯然與以翼爲都的年代不合。再者,昭侯別封文侯之弟成師於曲沃之後,曲沃發展很快,以至於“邑大於翼”。今聞喜西南古城址即所謂古曲沃的規模遠小於天馬—曲村遺址。顯然,以天馬—曲村遺址當翼是很不合適的。

本書交通路綫之論述以《左傳》記載的時間範圍爲斷限,涉及翼都的部分極少,因天馬—曲村遺址難以作爲翼都,且翼城、曲沃縣一帶又並無新的考古遺址發掘,所以本書暫將翼的位置定於南梁故城遺址。

晉國雖曾多次遷都,然無論作爲都城時間長短或交通網絡之輻射狀態,新田無疑是晉國交通核心。本書以晉都新田爲基準,分北向、東北向、東向、西南向四節,説明自新田輻射晉國全境之交通路綫。

 

摘自徐鼎鼎著《春秋時期齊、衛、晉、秦交通路綫考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第1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