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何故為敵:1941年一個巴爾幹小鎮的族群衝突、身份認同與歷史記憶(簡體書)
滿額折

何故為敵:1941年一個巴爾幹小鎮的族群衝突、身份認同與歷史記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18 元
定價
:NT$ 708 元
優惠價
8761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1941年夏天,巴爾幹地區的一座小鎮爆發了一系列集體暴力事件。一開始,一群武裝力量以“克族人”自居,對他們眼中的“塞族人”展開了無差別的殺戮。一部分被追殺的人躲進森林裡逃過一劫,隨即組織起來,向屠殺者實施報復。大量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遭到波及,財產被洗劫一空,村莊被燒成白地,他們或被農具擊殺,或被淹死在河裡,或被被扔進深不見底的洞坑。在殺戮最激烈血腥的48小時裡,有男女老幼近2000人的生命被昔日鄰居奪走。

對於這場發生於克羅地亞獨立國政權下的悲劇,以往的歷史研究者大多歸因於族群衝突,直到一捆破舊的藍色文件夾重見天日。本書作者循著這份官方檔案提供的線索,深入事發當地,采訪了眾多當事人,結合大量一手史料,開始追尋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並最終發現,這場屠殺中的許多人都兼具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雙重身份,他們原本並非什麼“克族人”“塞族人”,而是共同生活、不分彼此的鄰居。他揭示了地方殺戮所造成的動蕩實際上是創造了對民族性的全新認識,不是族群衝突引發了暴力,而是暴力生成了相互敵視的族群。

作者簡介

馬克斯•伯格霍爾茲(Max Bergholz),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民族主義、暴力和巴爾幹半島的歷史,並從事歐洲現代歷史的研究。主要關注領域為種族滅絕與人權,尤其專注於從微觀動態的層面考察20世紀波黑、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等地區多民族社區的和平與衝突。

譯者:何其原,媒體人,曾在多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任職,主要從事相關信息的編譯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 講述一個波斯尼亞小鎮裡熟人相殺的血腥故事,揭開塵封的歷史記憶

    一開始,一群武裝力量以“克族人”自居,對其眼中的“塞族人”展開無差別的殺戮。逃過一劫的受害者隨即組織起來實施報復。大量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遭到波及,被農具屠殺、淹死在河裡。為什麼鄰裡之間會拔刀相向?

    • 挑戰對族群劃分、民族主義和暴力之間相互關係的基本假設

    在作者看來,暴力是一種生成力,它創造了對族群(我與他、敵與友)的新認識,暴力也創造了新的社區、新的權力形式和新的民族主義實踐。人們通過暴力創造和重造出了高度對抗性的身份認同、民族主義和記憶的形態,而不是相反。

    • 以細節呈現族群衝突、暴力事件的複雜性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可以看到,一段族群衝突或者暴力事件的歷史不是族群整體的單一衝突,它蘊含無數的細節和動態;同樣,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和上層精英決策固然重要,地方上的生與死卻不只是因果鏈條最後的被動一環。

    • 富有歷史縱深感,連接過去、當下與未來

    歷史,以及它被講述、被噤聲和被遺忘的方式,會在這個地方的人的身上持續造成深遠廣泛的後果。暴力潛能會被激發,發展為後來的暴力事件;陰影會籠罩在當下的敏感點上,關係到什麼樣的未來將成為可能,或者不可能。

2006年9月的一個下午,我在薩拉熱窩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檔案館翻看未編目文件時,一捆破舊藍色文件夾上的醒目字樣引起了我的注意:《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集體處決地點的考察》(Pregled stratišta u SR BiH)。其中收錄的文件顯示,當時的政府於1983年下令發動全國性的秘密調查,搜集人民解放戰爭(Narodnooslobodila?ki rat)期間,也就是1941—1945年所有發生過集體處決平民事件的地點的信息。該調查由以下幾個問題組成:每一個當地社區裡各有多少平民被殺?殺人地點在哪裡?受害者屬於哪個“民族”或“族群”?事發地點有沒有修建紀念碑?接下來的幾年裡,隸屬於官方的地方退伍軍人在各個社區展開了調查,並將調查結果提交給薩拉熱窩的中央機關以供分析。
調查的最終報告於1985—1986年完成(但未公開發表),其中反復提到了一個不大為外人所知的社區的戰時經歷,它名叫庫倫瓦庫夫(Kulen Vakuf)。這個小鎮坐落於波斯尼亞西北部的農村地區,橫跨烏納河(Una River),距現在與克羅地亞的邊界僅數公裡。根據報告,在1941年9月,這裡有多達2,000 人遭到了殺害,全都是屬於“穆斯林群體”的男人、女人和兒童。至於殺害他們的兇手是誰,報告中只留下了幾句艱澀含混的論述。共產黨在戰爭期間領導的“遊擊隊”被認為是沒有責任的。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也不是兇手,盡管這些外國軍隊在1941 年4 月入侵並肢解了南斯拉夫王國。至於“塞族人”和“克族人”的民族主義武裝,即“切特尼克” (Chetniks)和“烏斯塔沙”(Ustašas),雖然被歷史學家普遍視為1941—1945 年該地區對平民施暴的主要兇手,但他們也沒有出現在報告裡。報告認定的兇手是一個沒有組織形態可言的群體:“起義者” (ustanici)。他們似乎都是受害者的鄉鄰。在大部分甚至是所有戰爭時期的歷史記錄中,他們作為施暴者都不太能排得上號。奇怪的是, 在1945 年後的幾十年裡,庫倫瓦庫夫的約2,000 位死者從未被官方認定為“法西斯恐怖受害者”(?rtve fašisti?kog terora),這個概念指的是受到官方承認的戰時死難平民。既然這些人未被當作戰爭受害者,也就沒有紀念碑。報告稱,庫倫瓦庫夫的往事至今仍然不清不楚,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政治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並最終打破公眾對於這些受害者的存在所保持的沉默,就要對1941 年的暴行做出清晰而準確的回答。
次日上午在檔案館,一位老練的管理員把兩份文本擺到了我的桌上。其中一份是回憶錄,另一份則是被標記了幾頁的專刊。關於1941年庫倫瓦庫夫的謎案,他所知可能幫得上忙的材料只有這些。結果,它們反而讓問題的層次變得更加複雜了。這些材料顯示, 在1941年夏天造成數千人死亡的一系列地方性集體屠殺中,這個多族群地區的很多人其實都兼具施害者和受害者這兩種身份。第一批淪為受害者的是當地那些被稱為“塞族東正教徒”的居民,加害他們的是由其穆斯林和天主教徒鄉鄰組成的民兵組織“烏斯塔沙”, 這個組織獲得了新成立的“克羅地亞獨立國”(下文簡稱“克獨國”,Nezavisna Dr?ava Hrvatska,NDH)的領導人賦予的權力。克獨國是1941年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之後成立的,其領導人希望建立一個專屬於所謂“克族人”(當地的天主教徒和穆斯林)的國家。不過,最初的被迫害者很快拿起了武器,從受害者搖身一變成了“起義者”,反過來向舊日的鄉鄰們尋仇。新一批受害者中,有些人是最初施暴的烏斯塔沙分子,但也有很多人只因被認為與烏斯塔沙分子屬於同一族群,就遭到了殺害。
藍色文件夾裡的文件,連同這些零星的文字,只能讓我們對這個複雜的故事略知一二:一個多族群混居的社區裡突然爆發了社群之間的暴力,結果居民的生活隨之劇變。不過,即使只是這種快照式的描述,其中也蘊含著某種微觀的視角,可能幫助我們為一些更廣泛的問題找到答案:是什麼造成了多族群社區鄰人之間的社群暴力?這種暴力又怎樣影響了他們的身份和關係?本書是這場探索抵達的頂點。最初的幾步是在檔案館的那兩天裡邁出的,後續旅程持續了將近十年。我在波黑、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的檔案館和圖書館裡查閱了成千上萬份文檔,其中大部分都是初見天日。很多文件是在薩拉熱窩(Sarajevo)、巴尼亞盧卡(Banja Luka)、薩格勒布(Zagreb)、貝爾格萊德(Belgrade)等城市裡找到的,另外一些則發現於比哈奇(Biha?)和卡爾洛瓦茨(Karlovac)這樣的小城鎮。有不少材料是老練的檔案管理員和圖書館館員幫助我找到的;還有一些材料被權欲熏心的地方人物嚴密看守,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周折才能一探究竟。為了跟庫倫瓦庫夫地區的居民做深入交流,我搭乘過當地的公交車,騎過借來的自行車,有時還徒步走過河谷、森林和山路。我還搜尋到了人們談話中提到的、未發表過的歷史著作、回憶錄和文件,它們不在任何官方機構手中,多年來都藏匿在人們的衣柜與鞋盒裡。
慢慢地,這些信息來源向我透露了1941年9月庫倫瓦庫夫事件的真相。不過,要講述這個故事,我們首先要打開幾扇通往遙遠過去的大門,從這個地方社區的歷史說起。它經歷了一個個帝國的崛起和滅亡,各個政權的誕生和毀滅,以及這類動蕩造成的地方團結與衝突的變換。要講述這個故事,我們還須追溯到1941 年的災難性事件和整個戰爭余下的時間,以及共產主義建立起來的那幾十年。在那段時期,地方性的暴力的經驗與記憶仍然持續地影響著人們的身份認同和社會關係。我在破爛的藍色文件夾中找到的這個簡短故事,它的種子慢慢發芽成長,成為一部細節豐富的歷史,記述了一個地方社區的社會身份認同形態、它的凝聚力和衝突的基礎、引發當地的殺戮事件的諸多因素,以及經歷了社群間暴力後,人們找到的那些使他們可以重新和鄰人一起生活下去的方法。

目次

第一部分 歷史

引言

  • 社區用詞

第二部分 1941

第二章 天翻地覆的世界

第三章 殺戮與救助

第四章 叛亂與復仇

第五章 克制的挑戰

第六章 48小時

第三部分 社群間暴力之後

第七章 突發的民族性

第八章 作為生成性力量的暴力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1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