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滿額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顧客價值行銷:35則從顧客角度出發,提升品牌價值的行銷筆記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7931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一開始閱讀就停不下來的行銷書,讀過之後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如果你是剛入行的行銷新鮮人,你可以――建立正確的行銷觀念,從0建立行銷知識體系。

如果你是品牌方行銷企劃,你可以――找到解決產品、定價、通路、推廣等工作中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你是行銷專案公司,你可以――一窺行銷全貌,真正搞懂需求背後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是企劃管理者,你可以――讓企業少走彎路,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去看行銷。

 

小馬宋用一件件不起眼但很重要的行銷小事件,幫你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與顧客拉近距離,對彼此「心中有數」。

 

小馬宋:「行銷不只是幹一件大事,更是做好一系列小事。理論有邊界,即使是『定位』也很局限,在本書中,我並沒有給你萬能的方法和武器,而是請你從最根本的角度去思考經營、品牌和行銷。」

 

金句收藏

1. 行銷的本質是幫助企業經營,企業經營的本質是讓企業在商業活動中獲得長期的優勢。

2. 理解行銷,從放棄行銷的幻覺開始。

3. 行銷是一盤完整的棋局,由一系列能夠互相配合的技能、能力、資源、組織等等組成的。

4. 企業要想取得卓越的經營業績,第一種方法就是提升企業營運活動的效率。

5. 為顧客創造價值才是一個公司一個品牌安身立命的根本。

6. 行銷是大力士,但它不是神,過度相信行銷,那是一種方法論的邪教。

7. 過於關注「推廣」和「概念」而忽視真正的產品價值和用戶體驗,是新消費品的通病。

8. 經營是企業生存的基礎,而產品是行銷的基礎。

9. 我們在思考顧客需求的時候,需要考慮兩件事:一個是顧客需求的層次,另一個是顧客滿足需求的過程。

10. 一旦你找到了顧客真實的任務,似乎一切難題都那麼迎刃而解了。

(書中附有20則金句圖文Qrcode,歡迎轉貼)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小馬宋

 

知名行銷專家,小馬宋戰略營銷諮詢公司創始人

 

小馬宋是隨網際網路和新消費崛起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行銷專家。他曾為元氣森林、小罐茶、瑞幸咖啡、好萊客、飛鶴、半天妖、Babycare、極米投影儀、愛瑪電動車等多個消費品牌提供了行銷諮詢服務,也連續多年擔任得到App首席營銷顧問。

 

名人/編輯推薦

好評推薦

 

新媒體商業顧問、黑客商學創始人 石總監(石尊元)――審定

 

羅振宇(得到App創始人)、脫不花(得到App CEO)、劉潤(潤米諮詢創始人、《底層邏輯》作者)、李叫獸(知名戰略行銷顧問)――專業推薦

 

小馬宋是得到的行銷顧問,也是踏踏實實的實戰派。這本書裡有案例、有乾貨,別怕看不懂、別怕學不會。全是大白話,方法特好用。早一點讀到這本書,就少走一點行銷彎路。——羅振宇(得到App創始人)

 

好的行銷是基於底層的洞察,且具有商業經營策略的高度。小馬宋用最簡單直白的筆法,讓我們懂行銷的更高一個層級其實是經營,摯誠坦率地告訴大家行銷最底層的心法。如果你對行銷感興趣,我推薦你讀這本書!——劉潤(潤米諮詢創始人,《底層邏輯》作者)

 

目次

臺灣版自序 行銷是從產品開始的
推薦序 回到最基本的地方 李靖(李叫獸)
自序 做行銷,得先懂經營 

PART1. 基於經營的行銷觀
筆記 1 理解行銷,從放棄行銷的幻覺開始 
筆記 2 賺錢的生意與基業長青的品牌 
筆記 3 企業成功根本上是經營邏輯的成功 
筆記 4 獲得卓越經營業績的兩種方法
筆記 5 行銷的本質是成就他人並創造

PART2.關於產品
筆記 6 行銷永遠跑不出 4P 的框架
筆記 7 產品是行銷的基石
筆記 8 選擇做什麼產品,就決定了成為什麼樣的企業
筆記 9 市場即選擇,產品即細分 
筆記 10 細分市場案例――茶葉市場與老白茶細分品類的經營
筆記 11 為顧客創造價值是產品的本質
筆記 12 用戶需求是商業的起點
筆記 13 焦糖布丁理論與用戶的真實
筆記 14 焦糖布丁理論案例—生日蛋糕陷阱
筆記 15 產品開發中追求「絕對原則」是一種執念 
筆記 16 顧客感覺到好,產品才是真的好 
筆記 17 好包裝賣四方,壞包裝上天堂 
筆記 18 包裝設計案例—―改變一個包裝,提升 50% 銷量 
筆記 19 不要忽略產品使用說明書 
筆記 20 產品開發案例――搜狗輸入法的產品邏輯與推廣
筆記 21 不要讓方法論綁架商業邏輯 
筆記 22 產品發展的兩種思路:內卷與外卷

PART3.關於定價
筆記 23 價格也是一種重要的產品特徵 
筆記 24 定價問題沒有標準解法
筆記 25 三種定價策略—基於顧客價值、競爭與成本 
筆記 26 當價格上漲 5% 會發生什麼?
筆記 27 圖書價格、公眾號打賞與消費者剩餘 
筆記 28 一個漢堡的定價「詭計」
筆記 29 錨定價格會影響商品價格 
筆記 30 定價案例—從小米的定價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筆記31 應用案例—諮詢公司的定價問題
筆記32 商品售價決定企業定位和未來命運 
筆記33 定價案例—特斯拉的撇脂定價策略
筆記34 趣味性定價、價格誘餌與價格帶

番外篇
筆記 35 品牌塑造和商業經營不能用一個簡單模型去解釋 
後記 不必追求達到完美

書摘/試閱

臺灣版自序
 
行銷是從產品開始的
 
「營銷」,在臺灣通常叫做「行銷」,雖然叫法略有不同,但它們的本質是差不多的。
 
我在北京Ogilvy廣告公司工作的時候,有許多來自臺灣的同事,我跟他們交流品牌或者營銷的事情,似乎也沒有什麼障礙,所以我就暫且認為,大家的認知是沒有太大偏差的。
 
但是這依然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即使在這,大家對營銷的理解還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在廣告公司的時候,通常說到營銷,指的就是「做傳播」,就是做廣告,設計海報,拍片子,做公關活動等等這些事情。
 
後來我離開廣告公司,自己創辦了一家網路培訓網站,我又認真閱讀了許多經典營銷理論,才發現自己在廣告公司時對營銷的理解是非常非常偏狹的。因為經典的理論中,對營銷的解釋不僅僅是做傳播,這與普通大衆,甚至是許多從事營銷的專職工作人員的理解都不同。
 
簡單來說,營銷是從產品開始的。但大部分人會認為,產品是研發或者產品設計部門的事,我只負責傳播就好了。
 
其實不是,如果產品不夠好,我們怎麼能指望顧客會不斷購買我們的產品呢?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透過廣告告訴了顧客,我們這個品牌和我們有什麼樣的產品,顧客也很有興趣買來試試,但他買完回去一用,覺得產品好差,然後,就不會有然後了。
 
所以我們做營銷必須要考慮產品,當然還有定價,渠道(臺灣又叫通路),推廣等等。
 
這就是這本冠以「營銷」之名的書之不同之處,我會用一個與過去很不同的視角,來跟你講述營銷這件事情。
 
我在大陸是從事營銷諮詢業務,我們公司服務過大陸超過100個大大小小的品牌,我雖然在營銷理論上研究沒有商學院教授那麼深透,但我的强項是,我擁有大量的實踐經驗。
 
所以,我也不敢說自己是系統講解營銷理論的,而是透過在我營銷諮詢實踐中的感悟,寫下一篇又一篇筆記,來跟讀者溝通我對營銷中一些關鍵問題的理解。
 
這些文章,合起來可以看成是講解營銷理論的連續篇章;單獨看,每一篇也能給人以思考和啟發。
 
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經典著作《營銷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中,詳細拆解了營銷最重要的4P結構。很多人稱之為4P理論,其實我覺得4P談不上什麼理論,而是一種分析營銷的經典框架。這四個部分環環相扣,各自獨立,又窮盡了營銷的方方面面。

 

《營銷筆記》講解的是經典4P結構的前兩P,也就是產品(Product)和定價(Price),後續我還在大陸出版了一本書《賣貨真相》,也就是關於後面兩P,渠道(Place)和傳播(Promotion)的,希望將來臺灣也能繼續出版發行這一本書。
 
最後,感謝北京中信出版社與臺灣出版界朋友的抬愛與努力,讓這本書在臺灣能付梓印刷出版。
 
編按:為使讀者便於理解,全書中除本篇外所有原書提到「營銷」的部分均改為「行銷」;提到「渠道」的部分均改為「通路」。

 


自序
 
要行銷,首先得懂經營
 
行銷,在當今社會中是一門顯學。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今天的商業世界中,企業的行銷動作是最容易被看到的。行銷本身就包含了品牌推廣,既然是推廣,看到的人自然就會多;看到得多,大家對行銷的印象相對就會更深刻。
 
這當然是好事,它給從事行銷的朋友帶來很多機會,也讓更多的朋友關注到行銷這門學問。在實際的商業經營中行銷確實也很重要,它能有效幫助企業獲得業務發展,打造長久的品牌資產,協助企業基業長青。
 
但凡事不能過度,我們也不能把行銷的作用無限拔高,認為有了好的行銷就會有一切,那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實際上,品牌的成功首先是企業的成功,企業的成功則要歸功於企業經營的成功,而行銷本身是企業經營的一部分。如果經營本身是一艘帆船,那行銷就是風帆,執行行銷活動就是對風帆的操作。但如果你只懂得操作風帆,那船壞了就沒辦法了。如果你具備造船的知識,當沒有風的時候,也許可以造一個划槳的船出行。
 
許多精於行銷技巧的朋友,後來再想往上提升往往有一定難度,因為他們很難再向上一個層次思考。只在行銷這一個層次思考行銷終究會有限制,如果想對行銷的認知再提升一個層次,你應該思考的是商業經營的邏輯。
 
戰略管理學家阿諾爾特·魏斯曼曾經說過,一個問題的解決,總是依賴於「與問題相鄰更高一級的問題」的解決。
 
行銷和經營的關係也是如此。行銷威力的發揮與成功,其實最終依賴企業的經營和組織能力。在小馬宋的行銷諮詢實踐中,我們非常關注企業經營層面的問題,這為我們抓住關鍵問題提供了更宏觀的視角,而我們在過去的實踐中也證明這種思考順序是有效的。
 
所以本書主題雖然是在講行銷,卻在思考每個具體行銷問題的時候都會向上追溯一個層次,讓讀者理解更高一級的問題,這樣才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行銷問題。
 
我們在與客戶的合作中也認識到,行銷的本質是幫助企業經營,企業經營的本質是讓企業在商業活動中獲得長期優勢。沒有經營,就不會有行銷,沒有好的產品,推廣也只能是一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行為,沒有任何意義。

 

行銷的目的最終還是要服從企業的目標。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是要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企業的成功是綜合要素的成功,本質上是企業經營的成功。企業經營要想成功,就要遵循合理的經營邏輯,並且具備好的經營人才、資源、組織和能力等。一個行銷點子就能拯救企業的說法是片面的和絕對的,是對商業世界運行規律的不尊重。
 
在正式開始講述本書內容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幾個我知道的故事,然後講一講我個人的看法。
 
第一個故事:我的一個朋友原來是 4A 廣告公司 的創意總監,是從設計師逐步做上去的,後來出來做了一個自己的設計公司。依托做創意總監多年積累的客戶資源,加上從 4A 公司接的設計外包業務,他的公司開業第一年還不錯。
 
但遺憾的是,開業即巔峰。由於他並不擅長開發新的業務,當那些老客戶資源逐漸用完了,他的公司就再也沒有什麼新業務了。結果這個設計公司在 5 年後就只剩下三名員工,每年也就一兩百萬元 的業務,僅此而已。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讓我想起在過去幾年,好多原來做代工製造的 2B(面向企業用戶)業務的公司非常急迫地想轉型做 2C(面向消費者)的業務。當然,2C 的業務看起來是很好,比 2B 業務毛利高,可是它們沒有搞清楚,這種業務和單純地做代工製造需要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
 
代工製造,其核心能力是大客戶業務洽談和製造效率,不會涉及終端銷售問題。就像原來這位創意總監,他的核心能力是美術設計和創意,但他不具備經營一家設計公司的能力。自己開公司,看起來很美好—自己做老闆,不受約束,賺的利潤都是自己的—但大多數公司賺不到錢,你想開公司賺錢,首先要具備經營一家公司的能力才行。
 
我遇到過很多公司,有企業龍頭的原料供應商,但它們想做自己的品牌;有幫知名品牌做食品包裝的,但它們想做自己品牌的食品;有做奶茶設備的,它們也想做自己的奶茶店;有做茶葉的,它們想做自己的茶飲料品牌……
 
它們想跨行業經營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自己這行太難做了,感覺換一換會很好。這裡有兩個誤區:一個是以為別的行業很美好,其實它們不知道別的行業也很難做;另一個是「以為自己也能做」,其實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你擅長製造業,那就努力做好製造的事,除非你有很多很多可以浪費的錢等著你去試錯。

 

我也認識一些自媒體人,他們自己有通路,幫別人賣東西賣得很好,於是就動了心思,想自己也做一個產品來賣。結果做了實業才發現這是個巨大的坑,才發現自己的能力是直播和叫賣,而不是做產品,因為直播帶貨和經營服裝品牌需要的完全是兩種能力。
 
講這第一個故事,我想提醒你的是:做什麼事,不能基於美好的願望,而是要基於能力和資源。老鷹可以吃到兔子,鯊魚卻吃不到,但鯊魚不應該羡慕老鷹,而是應該努力捕捉更多的魚。
 
第二個故事:有一次,我去拜訪一家廣州著名的餐廳。為了瞭解這家餐廳,我提前去體驗了一次。後來見面的時候,我講了幾個我的感受。
 
第一,我找不到這家餐廳,因為它的名字只印在了那棟大厦的電梯門口,而且是印在不銹鋼門框上,非常不明顯。他們特別熟悉自己的每家店,所以從來沒想過顧客還會有看不到、找不到餐廳的問題。
 
第二,我不知道怎麼點餐。我拿著服務員提供的粵式點心菜單,上面的分類把我看得迷迷糊糊的,完全看不懂。我在大眾點評上看到的推薦菜,在菜單上卻怎麼都找不到。但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第三,我不知道這些點心的價格,對於菜單上「超、優、大、首、加」這些單字,我完全不明白,也沒有在每道菜後面看到價格。當然他們知道,在菜單的背面有每一個類別的價目,常客可能知道,自己人也知道,但是我真的不知道。
 
第四,我對每個顧客要被强制收茶位費非常費解。他們說這是廣東的傳統,每個酒樓都要收茶位費。
 
我們有個客戶叫「遇見小面」,他們的總部在廣州,他們在下午推出了「下午茶 9.9 元均一」的小吃。我們曾經專門討論過這個說法, 「×× 元均一」是廣東人的說法,其實很多外地人看不懂。遇見小面現在開到全國了,它就不能用一個只有廣東人才能看懂的說法,所以我們把這句話改為「解饞下午茶,樣樣 9 塊 9」。
 
請注意,你要在全國開店,就不能從一個廣東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你熟悉你的餐廳,但顧客不熟悉,你要從顧客的視角去思考問題。你的審美品位不是顧客的審美品位,你的思考角度也未必是顧客的思考角度。我相信,一個跳廣場舞的大媽,你可能覺得她的服裝品位很土,但她一定覺得自己穿的是最好看的衣服,所以你不能用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去要求顧客。

 

一個喝現煮苦味咖啡的專業咖啡客,沒有必要嘲笑在星巴克喝 80% 都是牛奶且甜度很高的拿鐵的顧客,因為每個人的口味不同,你不能用自己的口味要求別人。
 
有一次我去重慶見一個客戶,客戶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重慶的火鍋這麼好吃,卻沒有特別火的全國性品牌?」我說,其實只是重慶人覺得重慶火鍋好吃,作為一個山東人,我覺得重慶火鍋又油又膩、又麻又辣,我真的沒辦法接受這種重口味。同樣,作為一個山東人,我也不推薦你去吃「正宗」的山東煎餅,因為正宗的山東煎餅在外省人看來簡直難以下咽。現在賣得好的煎餅,要嘛是改良的煎餅捲各種菜,要嘛是天津的煎餅果子,根本就沒有「正宗」的山東煎餅。所以,你瞭解的不一定是顧客瞭解的,你想要的不一定是顧客想要的,你喜歡的也不一定是顧客喜歡的。
 
透過第二個故事,我想告訴你的是:做行銷,不能基於自己的視角和偏好,而是要基於顧客的視角和偏好。
 
第三個故事:大概在十年前,我認識幾個專業的科技和網路自媒體。有一位自媒體大 V,洞察力和專業能力都很强,他的文章曾經被網路大佬點贊和轉發過。但是今天再看,那些專業網路自媒體在今天幾乎都銷聲匿迹了。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接了太多的「業配文」。業配文就是某個品牌找來想讓你按照它的意思和方向,寫一篇關於這個公司或者品牌的文章,但是這篇文章是付費的。企業找你寫業配文,當然不希望你寫它不好的地方,你只能變著花樣誇它。這就失去了客觀性和獨立性,當你的業配文越來越多,你提供給讀者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少了。那個大 V 其實是以批判見長的,但業配文只能誇。所以你就會看到他許多觀點前後矛盾的文章。漸漸地,他的閱讀量越來越少,影響力也越來越小了。
 
專業的自媒體就應該寫獨立的觀點和洞察,為讀者提供價值。那這些自媒體怎麼賺錢呢?可以直接發廣告,不要變著花樣寫業配文,這才是把影響力持續下去的方法。
 
我們為一個客戶做用戶視察時,在視察對象的選取上出現了失誤,因為我們視察的並不是這個品牌想要的用戶類型,客戶對此提出了疑問。負責這個客戶的同事用他的「專業知識」說服了客戶,讓客戶消除了疑惑,後來這個同事還很有成就感地和我說,他怎麼說服了這個客戶。

 


我聽後對他說,你雖然在這件事上「搞定了客戶」,但實際上我們的用戶視察確實出了問題,你不應該說服客戶聽你的,而是應該重新選定目標用戶去做視察。我讓他打電話向客戶認錯,然後重新視察。我們要的不是讓這個項目在客戶那裡透過,而是要真正地為客戶提供價值。
 
對一個科技網際網路的自媒體來說,顧客價值就是深刻的、有洞察力的文章和觀點。
 
對一家諮詢公司來說,客戶價值就是它為客戶提供的有效的行銷和品牌解決方案。
 
一個自媒體去寫業配文,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收入而忽略了顧客價值。一家諮詢公司去糊弄客戶,只是追求一個項目可以推進,卻不管能不能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那也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收入而忽略客戶的需求。
 
但我們要明白,為顧客創造價值才是一個公司、一個品牌安身立命的根本。企業只有為顧客創造了價值才能獲得回報,顧客價值才是顧客購買的原因。如果一個企業不能為顧客創造價值,卻只想著怎麼賺錢,那它就真的賺不到錢了。
 
我講這第三個故事,是想提醒大家:做企業、做品牌,不能基於自己的利益去思考問題和行動,而是應該基於顧客的需求和利益去思考和行動。
 
在本書中,我並沒有送給你萬能的方法和武器,而是請你從最根本的角度去思考經營、品牌和行銷。最後,我再次强調:
 
做什麼事,不能基於美好的願望,而是要基於能力和資源。
 
做行銷,不能基於自己的視角和偏好,而是要基於顧客的視角和偏好。
 
做企業、做品牌,不能基於自己的利益去思考問題和行動,而是應該基於顧客的需求和利益去思考和行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6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