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滿額折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傾聽的力量(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阿川佐和子——日本最深入人心的談話節目女王,被譽為“日本的柴靜”。
日本狂銷150萬冊,增印43次
首次披露與超過1000位名人的訪談細節,
30次相親經歷,35則溝通絕技,
呈現傾聽與對話最深刻的人性觀察!傾聽改變你的交際,改變你的人生!

曾經對談話很不擅長的作者,經過與1000個人的會面和30次相親,總結成35則溝通絕技,用她獨有的謙虛與幽默細細道給讀者聽,呈現傾聽與對話最深刻的人性觀察。真正掌握傾聽術的人,將更加敏銳的洞察人心,瞭解對方,交上朋友,獲得信任。

作者簡介

作者阿川佐和子曾經在《文春週刊》上連載專欄18年,超過900次。為什麼她能持續獲得讀者的支持?
因為不論企業老總、名人演員,還是十多歲的小童星,無論男女老少,她都能在談話中挖掘出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本書中,她強調禁止過多地表達自我,而是要“非常高興地傾聽”,這是連記者和商人都需要的“最高境界的傾聽力”。
曾經對談話很不擅長的作者,經過與1000個人的會面和30次相親,總結成35則溝通絕技,用她獨有的謙虛與幽默細細道給讀者聽,呈現傾聽與對話最深刻的人性觀察。真正掌握傾聽術的人,將更加敏銳的洞察人心,瞭解對方,交上朋友,獲得信任。

名人/編輯推薦

與其誇誇奇談,不如靜心聆聽——海明威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說的越多,彼此的距離越遠,矛盾也越多。
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


和阿川對話,不知不覺就變得話多,連不該說的都說出口了。
——北野武(日本著名導演、演員、作家,作品有電影《大逃殺》、《菊次郎的夏天》)

這本《傾聽的力量》就像是一個打開對方話匣子的按鈕。作為主持人的我,卻從來沒有掌握這些秘訣,真為那些虛度的採訪時光感到後悔啊。與阿川進行了一番訪談後,我在想,如果能偷學一些阿川的訪談術該多好啊。
——大越健介(NHK王牌主持)

同樣做訪問,有人就會讓我想主動侃侃而談。看了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發問技巧,是發問者“聽的態度”,決定了受訪者“答的深度”。
——餘湘(WPP傳播集團Group臺灣區董事長兼總裁)

前言
說實話,出版這本書是否合適,直到現在我依然猶豫不決。儘管在文春新書出版社編輯部向坊健先生的鼓勵下,我把書寫了出來。但一想到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呢?我不禁感到忐忑。
忐忑的第一個原因是,我並不具備出版“新書”的資格。所謂“新書”,原本是那些在專業學術方面擁有知識、技術、想法的人士所撰寫的,並把這些教給人們去掌握的著作。而我並不屬於這一類。更直接點兒說,我完全沾不上邊兒。
另外,雖然我的訪談連載一直勉勉強強地持續著,但是我覺得在做訪談方面自己還處在學習階段。我在《週刊文春》 的談話欄目“欲見此君”始於1993年5月,至今已經連載了九百多次,到今年春天就進入第二十個年頭了。“哇,竟能持續這麼長時間”,每當聽到人們說這話,連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可是當聽到人們說“既然能持續如此之久,做訪談大概很拿手吧”,這話我絕不敢苟同。我在正文中也寫到,即便現在,我去做訪談前也是提心吊膽、惴惴不安的。“啊,做訪談啊?”我常常緊張得無所適從。唉,為什麼會如此不從容呢?
還有,最近開始做起了電視訪談節目,不僅加上了字幕,通過電視畫面我訪談時的樣子也被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了。哎,如果不喜歡不接此活兒便罷,可是您瞧,這就是我這種“受到誇獎連樹都敢爬的膽小鬼”①的弱點。總之,還處在訪談學習期的過渡階段的我,如果出版了這種“傾聽的秘訣”之類的書籍,很容易將自己置於尷尬的境地。
“哎呀,阿川,原來你以前都是只做那麼點準備,就跑去訪談了啊?”
“喲,阿川啊,原來你是這樣掩飾自己的無知,然後若無其事地提問呀。”“是嗎,阿川那樣提問是一種權宜之計吧。”
當讀者或嘉賓都瞭解我的秘密時,很難說不會影響到我今後的訪談工作。還是不應暴露出來吧……
然而,轉念一想,我又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告誡著自己。
哎哎,阿川啊,你怕什麼呢?沒有人期待著你寫出優秀的學術書啊。所以,儘管我非常清楚自己在訪談方面還處於成長階段,但是,只要讀者能夠從阿川拙劣的訪談經驗和屢次失敗中對“傾聽”這一行為獲得重新思考的機會,或者哪怕獲得一點啟示,那也足夠了,不是嗎?
2011年3月11日的東北大地震之後,與眾多沒有受災的日本人一樣,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被一種手足無措的虛無感侵襲著。
我到底能做點什麼呢?難道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嗎?這種無力感使我萬分焦慮,那時我感覺所有必須做的工作都是徒勞的,因此無精打采、鬱鬱寡歡。儘管如此,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生活逐漸回歸正常。暫且先趕在截稿日期前寫出文稿吧,電臺、電視臺的工作也不能耽誤,還有必須熟悉在《週刊文春》的談話節目。在這樣的忙碌中,去年5月我見到了糸井重裡先生。
糸井先生正在挑戰新的媒體制作專案,我想知道關於這次地震他有怎樣的感受?日本人往後怎樣生活下去?為了找到答案,我拜訪了糸井事務所。糸井先生跟我說:“我一直找不到要去災區的理由,但又總覺得必須去,可是如果沒有理由,那和觀光旅遊又有什麼區別呢?我這樣自問自答著。”
想不到糸井先生在地震後也是過著惴惴不安的日子。那時,糸井在網上結識了一位賑災女性。
“我在推特上認識了一位元22歲的女子,她遭遇了海嘯,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來。最近我在這個事務所見到了她。”
糸井先生坦率地向她表露了想去災區的想法,那種心情極其迫切。可是不知道去哪裡,該做什麼。於是,那位女子回答說:“如果要去,我倒是想推薦一些地方。”
其中之一便是避難所。避難所裡的人們沒有可以說話的人。即使向別人傾訴房子被毀了的慘況,因為大家都有著同樣的遭遇,所以也不會有人感到意外。
向別人說起自己失去親人、九死一生的經歷,就會聽到這樣的回話,“啊,那我的經歷更慘呢。”似乎誰都不會跟你親密起來,聽你訴說你的那段經歷。
她對糸井先生說:“所以請你去避難所傾聽他們的訴說。只要去了,他們就會感覺到自己不是孤單的,自己沒有被人遺忘。”
那女子還列舉了其他想讓糸井先生前去的地方:安置那些至今沒有辨明身份的遺體的“遺體安放處”,以及被海嘯吞噬的“墓地”。
“聽了她的話,我決定去!雖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但是我要去。”
聽完糸井先生的話,我雖然沒有立刻下決心說“我要去”,但我明白了一點——僅僅是傾聽也能幫到他人。頓時,我心中的鬱結一下子全都消失了。
下面換一個話題。我大概從十年前開始一直在參與由農林水產部主辦的“傾聽書寫甲子園 ”活動。這是一項由全國各地一百名高中生參加的採訪一百名著名的森林工作人員的活動,每個參加者獨自去採訪,然後將“傾聽書寫”的內容整理成一份總結報告。所謂森林工作人員就是從事鋸木、造林、燒炭、剪枝、種香菇等工作的行家裡手。從2010年起,接受採訪的範圍擴大,河川、海上等領域的名人也被列入其中。
那麼,我都在做些什麼呢?
“請給這些即將去採訪森林名人的高中生們傳授一下你做訪談的心得吧。”
接受了這一委託,我就辦了一個簡單的講座。實際上,派給高中生的勞動任務是相當嚴苛的,或許比我的談話工作更加艱辛。首先,要打電話給那些完全陌生的名人(幾乎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約定採訪日,採訪當天換乘電車和公車,獨自一人前往森林深處。從一見面時“初次見面”的問候之後,便打開錄音帶,開始訪談。此時,可沒有大人從旁協助。有時,訪談中會遇到晦澀的方言,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儘管如此,高中生們也不放棄,一絲不苟地傾聽名人們訴說自己的人生和工作。
採訪結束後,他們回到家,自己整理錄音磁帶(這是很艱難的工作,每一位高中生都哭過),挑選出重點內容,以名人自述的口吻做成一份報告。
半年後,一百篇作品完成,我與高中生們再次見了面。那時發表了幾篇優秀的作品,作為採訪物件的森林名人和作為採訪者的高中生一起站到舞臺上,談了他們的艱辛。
“這次採訪,感覺怎麼樣?”
負責採訪的高中生在麥克風前輕聲回答,聲音中帶著一分羞澀,“剛開始名人帶我去森林中,我心想,難道這個老爺爺是猴子嗎?他只用一根繩子,噌噌噌地就爬到一棵很高的樹上,速度驚人!”
接著,這位名人說:“這個……本來聽說有人要來採訪我的,可能因為他太緊張,居然什麼問題也沒提,反而弄得我擔心起來,所以說說這,說說那的,說著說著就……”
名人看著採訪他的高中生,就像親爺爺看著孫子一樣,眼中充滿了體貼之意。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這項活動原本的意圖是讓那些年輕的高中生瞭解森林中的工作,這些工作因為沒有後繼者,正走向絕跡。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然而,參與這項活動並獲得體驗的高中生卻說:“雖然很艱辛,但很有意思!”年事已高的名人們在一旁聽到這番話後,臉上不禁漾出了喜悅的神情。
“剛開始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跟這個與我孫子年齡一樣的高中生說些什麼,或者能幫到他什麼。見了面,他開始問我一些問題,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家人和朋友都對我的工作不感興趣,我也從來沒有機會聊這麼多自己的故事。”
“已經不需要後繼人了!這種工作到我這裡就告終吧!”立下豪言的名人們向高中生表達著謝意,“謝謝你願意傾聽我們說話!”看到這一幕,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我認為“傾聽”這種行為,就像呼吸一樣,即使不像我一樣以此謀生,每個人每天也會自然而然地重複多次。問路、問價錢、聽課、聊天、聽人抱怨、聽人吹牛,敷衍了事地聽、熱心地聽、不耐煩地聽……傾聽方式有很多種。即使在同一個地點聽同樣的話,事後,不同的人留在記憶中的話語也各不相同。
“前幾天他說過這話吧。”
“哎,是嗎?我對那句話倒是印象很深。”
“哎?那句話我一點都不記得了。”
哪句話會在腦海裡存留,這會因為聽話人的不同而產生很大差異,對此我感到很意外。不過,這也是“傾聽”的樂趣所在,所以人們才會不斷傾聽,不斷詢問。
無論是相同的話題、新話題,還是可笑的話題、感人的話題,我們總是希望通過傾聽他人而使自己內心愉悅。以坦率的心情,在好奇心的牽引下傾聽他人之語,傾聽的一方將自己的記憶和心情融入其中,就一定能有所收穫。而訴說的一方,一邊講述,一邊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揭開正要忘卻的塵封已久的記憶,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
如此說來,以前那些因為上司的講話太過冗長,因而總是置若罔聞的人,從明天起是否應該試著稍微耐著性子聆聽一下呢?抑或因為奶奶講的故事每次都是一樣的,就敬而遠之地說:“哎呀,那個故事聽過了,聽過了。”然後打斷她的人,今後是否偶爾也耐心地聽她講講呢?
如果各位已經做好了這種心理準備的話,那麼就請翻開下一頁吧。

目次

一、何謂善於傾聽 / 1
並不擅長訪談 / 3
饒有興致地傾聽,勝過咄咄逼人的提問 / 11
電子郵件與談話不同 / 18
誰都希望有聽眾 / 26
提問的三要素 / 32
談話的竅門就是找到疑問點 / 41
用心觀察能創造驚喜 / 48
妄下論斷可能錯過好的風景 / 53
攻破第一道防線 / 57
換位思考 / 63
隨聲附和也應用心 / 71
二、傾聽的樂趣 / 75
談話是靈活即興的 / 77
挖掘記憶 / 85
跑題後如何引回正題 / 89
聽眾的重要性 / 95
聊到最後會有驚喜 / 103
基本的問題往往被忽略 / 111
老套話題的新談法 / 117
難以啟齒的問題怎麼說出口 / 125
發掘不為人知的一面 / 129
三、容易交談的傾聽術 / 135
隨聲附和是一門學問 / 137
“鸚鵡學舌”提問法 / 146
如何應對初次見面的人 / 151
安慰的話語,停頓兩秒後再說 / 157
看著對方的眼睛 / 165
與對方的視線高度保持一致 / 173
不要輕易地說“我懂” / 177
不要不懂裝懂 / 185
抓准提問時機 / 197
關注對方的節奏 /204
切忌喋喋不休? / 210
如何應對自己崇敬的人 / 215
 配合談話物件挑選服裝 / 225
先談話再就餐 / 231
後記——從遠藤先生身上學到的 / 235

書摘/試閱

04 誰都希望有聽眾
“我是個沉默寡言的人”“我不健談”,很多人早早地如此自我定性。但是,我不太相信這些話。也許確實有人無法流暢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想有聽眾的人應該不存在吧。
以寫經濟小說著稱的作家高任和夫,有一部作品叫《改行》。不過,這本書不是小說,而是高任先生以自身經歷為基礎所寫的紀實散文。高任先生50歲之前是一家一流商社的職員,過著上班族的生活,當他下定決心要以寫作為生後,便辭掉了工作。同時,他對那些因退職、裁員、失業等等而導致生活發生巨變的男人們及其妻子們進行了採訪,並加以整理出版。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高任先生,當時高任先生送給了我這本書。但是當時一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我就覺得它是一本很難讀懂的經濟類書。雖然感覺很失禮,但我還是很久都沒有打開過這本書。一次無意中,我翻開了這本書,沒想到太有意思了,以至於我無法釋手掩卷。讀著讀著,經常會因為它的風趣而忍不住撲哧笑出聲。要問為什麼我覺得有意思呢?那是因為,以前我都不知道男女之間會有這種差異。
有個男人辭掉工作之後,就每天待在家裡。不久以後,妻子的身體開始出現問題,長蕁麻疹、食欲不振、經常感冒,但卻一直找不到病因。於是去看醫生。
“啊,這是因壓力所致。”
“那是什麼壓力啊?”
“丈夫在家的壓力。”
“你這樣說也太過分了吧!”丈夫憤慨道。但是,從妻子的角度分析一下: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裡,每天從早到晚丈夫都不在家。妻子在家雖然還得做家務,但是可以隨時跟朋友煲電話粥,或者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三餐也不用在固定的時間段做。丈夫回來晚的時候,也可以悠閒地出去逛逛。但是,丈夫一辭職,家裡的生活節奏就完全被打亂了。在跟朋友打電話的時候,丈夫在旁邊轉來轉去,那眼神好像在說:“怎麼還沒打完啊?”因為對丈夫有所顧忌,所以不得不趕緊掛掉電話。
電視也被丈夫霸佔著,沒有辦法看自己想看的節目。想要出門的時候,丈夫就會跟到門口,“又要出去嗎?今天去見誰?幾點回來啊?飯怎麼辦啊?”如此這般,一項一項囉唆地追問。
“心理上各種各樣的壓力,都表現到身體上了。”妻子把醫生跟她說的話告訴了丈夫。
但是丈夫也有自己的不滿,很多事情辭職之後他才知道。其中最過分的是妻子幾乎每天都會外出。當然,並不是說不能外出,但是他一直以為妻子每週也就出去兩三次。他一直以為妻子一周幾乎都是在家守著,等待家人的歸來。但事實並非如此。
高任先生採訪了這一對夫妻之後,他也反觀自身,仔細思量。
一天,高任先生擔心自己這樣一聲不響地待在家裡是不是也會給妻子帶來困擾,於是就出去散步了。在街道的拐角處,鄰居家的太太們正歡快地交談著,非常愉快的樣子。高任先生用余光掃過這些後,繼續往前走。在周邊溜達了將近一小時,然後又回到了剛才的拐角處,發現剛才的那些太太們還在那兒繼續說話。
回到家,他這樣跟妻子說:“真是讓人驚訝啊。為什麼女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說不完的話呢?而且是哇啦哇啦很高興的樣子。這樣喋喋不休地說,壓力什麼的就消散了吧。女人真是令人羡慕啊!”
“那麼,男人也這樣喋喋不休地講不就行了嗎?”
高任先生被這句話嚇了一跳。突然間讓男人們去閒聊的話,他們還真是無法做到女人們那樣。畢竟男人在組織裡是在長年被灌輸“儘量不要多嘴”的教育中過來的。
於是,妻子就說:“但是男人不是有酒嗎?去去小酒館,去去有漂亮女招待的酒吧。在那些地方可以釋放壓力吧!”
高任先生嘟囔道:“那才是誤會的根本所在。”高任先生在書裡寫道:男人喝酒並不像女人聊天那樣高興。要聽部下的抱怨,要拍上司的馬屁,要安慰降職的同事,要為下次的工作做疏通。有時是因為公司的招待,有時是為了籌畫策略而在一起互斟共飲。並不是那麼簡單悠閒地大醉一場……
這是什麼話?像他的太太一樣,我也並不百分之百地相信高任先生的話。但在高任先生的歎息聲中充溢著一種緊迫感,我忍不住大聲笑了起來。
原來是這樣啊,原來男人一直被灌輸“不要多嘴”啊,我以前都不知道呢。這麼說來,越是嘴巴緊的男人就越值得信賴吧。真是可憐啊!
在這一點上,女人就不同。女性即使是進入一個新的組織,即使面對棘手的工作,多多少少都會視場合和物件而抱怨幾句吧,很少會出現緘口不語的情況。正因為面對棘手的工作,才要向某個人傾訴一下,來消除心中的憂愁。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無法工作了吧。
“第一次看到他如此健談”
從高任先生的書中我知道了關於說話這件事,男人和女人因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差異。但是,即使是沉默寡言的男人,只要面對適當的場合和對象也會做出說話的準備吧。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主婦朋友,她半開玩笑地說自己丈夫:“他呀,結婚前我以為他是一個特別不愛說話的人,可結婚之後卻在家裡喋喋不休,甚至沒完沒了,比我還厲害。以前不知道他是這種人,被他騙了!”
我自己也被這種人驚嚇過好多次。
“這次阿川要採訪的是一個寡言少語的人,可能會很辛苦喲!”
聽到這種話,我真想取消這次採訪回家待著。但是,沒有辦法。不過,如果帶著一臉的無奈去採訪的話,對方肯定會更加沉默,所以適當地說些客套話,小心翼翼地接近對方。
“真是難得呀,第一次見他如此健談。”聽到在一旁觀看的編輯同事們這樣稱讚,我高興得都要跳起來了。
“雖然不善言談,但是看她這個樣子,我還是試著多說一點吧。”如果嘉賓這麼想的話,那就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了。
雖然並不是所有嘉賓都這麼體諒我,但我的最終目標就是可以讓嘉賓說:“一見到她,就不知不覺地聊了起來。啊,真開心!”然後都滿意而歸。

05 提問的三要素
雖然做採訪工作這麼長時間了,但是每次採訪之前都會特別害怕。每次我這麼說,與我長期合作的《週刊文春》訪談團隊的同事們就會嘲笑我說:“又來了!”但是作為當事人,我的感受確實是這樣。雖然最近有的時候會感覺某次採訪進行得很順利,但卻並沒有形成“習慣”,或者說剛覺得“習慣了吧”,卻又掉進穀底。所以,在見嘉賓之前,我總是保持著初學者的心情。
如果對方在中途變得不高興了該怎麼辦呢?如果因為我準備不夠充分,使採訪變得沒條理了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在沒有聊出充足內容的情況下就結束採訪,不能讓讀者(聽眾或觀眾)感到有意思的話,全部責任都在於我這個採訪者啊。因此,我總是擔心,該怎麼辦啊?啊,該怎麼辦啊?因為自己話多、大驚小怪,最近同事們都不再同情我了。
事實上,我剛剛開始學習採訪的時候比現在更緊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比現在要認真,所以為了消除不安,我事先會做一些採訪的模擬訓練,把要提問的問題一一列在稿紙上,然後才開始正式的採訪。
我在稿紙上按順序列出二十個左右的問題,比如說,在採訪公司社長時,第一個問題是:“聽說您就任社長一職已經是第二個年頭了,不知道您坐在社長這個位置上的心情如何?”對方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後,接著該怎樣進行呢?第二個問題:“您就任社長之後,公司有什麼變化嗎?”這樣一來,對方肯定會談一些公司內部改革之類的話題。
緊接著第三個問題:“聽說明年是貴公司創立五十周年,您能回顧一下貴公司的這段歷史嗎?”
如果採訪物件是公司的領導,通常都會談論這種刻板的問題。依據這種要領,我想像著自己的訪談流程,推測對方一定會這樣回答,順理成章,所以下一個問題就這樣問。我那時想,把這些都記下來,如果採訪能按照自己設定的流程進行的話,談話總能順利地結束吧。
採訪當天,我被領進了寬敞的社長辦公室,坐在大沙發上,把稿紙放在膝蓋上,然後行了個禮。
“請多多關照!”
社長笑容可掬地坐在斜對面的沙發上。
“那麼,首先……”我對著稿紙上的第一個問題開始提問。
於是,社長回答說:“嗯,社長這個位置,讓人不太適應啊。我覺得這個位置對我來說太高了。”社長認真地回答了我的問題,而且面帶微笑。
啊,太好了!放心了。與此同時,我不時避開社長的視線,偷偷瞟兩眼稿紙。下一個問題是什麼來著?哦,對了,是這個。可是把第三個問題放在前面來問好像比較合適。怎麼辦?先問哪一個好呢?
在跟社長說話的時候,儘管我嘴上小聲附和著“啊”“噢噢”“嗯”“原來如此”等,但是腦子裡卻十分混亂。不妙,我感覺社長的話就要說完了,怎麼辦?該下一個問題了,下一個問題是什麼呢?怎麼辦?怎麼辦啊?
“嗯……您就任之後,公司有什麼變化嗎?”
社長沉默了。是在思考吧。我是不是該撤回這個問題呢?
早知道就問下一個問題了。我又瞟了一眼稿紙。
“要說變化嘛,我自己是沒有什麼變化,公司方面倒是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改革。但這不是我提出的方案,是上一屆社長在位時的計畫。”
話題竟然順利地展開了,太棒了!這樣的話,突然轉到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的話題上好像不太好吧。要不乾脆談一下前社長吧?雖然這個話題本來是想放在後面再說的。怎麼辦呢?要不要改變一下原定計劃呢?這時我又偷瞟了一眼稿紙。
這種情況下,我滿腦子都是下一個問題,這可如何是好。我幾乎沒聽見社長談話的關鍵內容。不,倒不如說是完全沒有聽見。雖然時不時地很客套地隨聲附和幾句,但卻心不在焉。總之,我當時的心態就是只要確認對方回答了自己的問題,並說了點什麼,僅此就放心了,至於談話內容,並沒想做更深的瞭解。
一直持續著這種提問方式,我把精力全都投入到紙稿上,根本就沒有聽對方說話,使得話題沒有任何連續性可言。
“因為當上了社長,所以現在看起來很威風,當年剛進公司的時候什麼都不懂,真是一個沒用的員工啊。那些瞭解我過去的傢伙們都知道我曾經的笨拙,他們不可思議地發問:‘為什麼你這小子能當上社長啊?’”
難得社長能跟我坦誠地說出這番有吸引力的真心話,我卻受制於自己稿紙上的問題,“啊啊”地應付了事。接著又提出了稿紙上的下一個問題:
“那麼,您的愛好是什麼呢?”
和善的社長雖然有些吃驚,但還是回答道:“愛好嗎?我的愛好是爬山。前段時間還去爬了一次白神山呢。”
然後我點了下頭,接著問:“您成為社長之後,覺得最棘手的工作是什麼?”
話題又回到了社長這個職位上。這個問題是事先列在稿紙上的問題,剛才跳過去了忘了問。而社長那邊,覺得剛剛談到了個人愛好,話題已轉到私人問題上了,可是因為我的原因,思緒不得不再次回到工作上。
如果受到這種沒有連貫性的採訪,被採訪者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談話前只準備一個問題”
還是那段時間發生的事,一天我不經意翻開一位主持人同行的著書,我從中發現了一句有意思的話:
“採訪之前,請你只準備一個問題,然後就可以開始了。”
怎麼可能?我一笑置之。我可是事先在稿紙上準備好二十個模擬問題之後才去採訪的呢。只準備一個問題就上臺的話,問完問題,得到對方的回答之後,就得說“謝謝您的配合,再見!”然後轉身回去。怎麼能做這麼不靠譜的事情呢?
但是,那位老主持人做出了以下解釋:
“如果只準備一個問題的話,理所當然下一個問題就必須要當場考慮。關於下一個問題的提示,應該隱藏在談話的某個地方吧。如果說這個提示存在的話,它應該就隱藏在對方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中。這樣一來,提問者就必須認真傾聽對方講話。而且,如果認真地傾聽了對方的講話,就一定能在對方的回答中找到下一個問題。”
原來如此……吃驚之餘,眼前如撥開了迷霧一般。提問,然後得到回答,在對答中找到疑問,接著提出下一個問題,對方再作回答。聽著對方的回答,再提出下一個問題。我終於明白,原來採訪就像一條鏈子一樣,你來我往,連續不斷地向前推進。比如,如果嘉賓回答說:“現在已經沒那麼多煩心事了。”你能不能立刻想到問題?
現在沒有那麼煩惱了,是說之前很煩惱嗎?為什麼又變得不煩惱了呢?是有什麼緣由嗎?之前因何而煩惱呢?
頭腦中會浮想聯翩吧!講述者本人雖然嘴上說著“現在已經沒那麼多煩心事了”,但頭腦中各種思緒也一定會重新浮現出來。
“啊,如此說來最近確實不那麼煩了,那是因為……不過之前很痛苦。那個時候發生了……我也因此變得堅強了吧。是那個人的建議使我變得堅強了呀!這麼說來,他還好吧?他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呢。”
嘉賓正沉浸在這種心情中,如果你又突然問“您喜歡什麼顏色”的話,對方的頭腦一定會被搞亂。咦,又轉到新的問題上了嗎?別急啊,我好不容易才想起那段艱難歲月。
然而,如果接著詢問與剛才的回答相關聯的問題,也許能使談話更加豐富。而且,還有可能引導著嘉賓想起那些遙遠的過去,有些事情也會突然浮現在眼前。
雖說如此,但也不能馬上採用“只準備一個問題”的方法,要慢慢地循序漸進。先從二十個問題減到十個,再從十個問題減到5個。另外,努力不看放在膝蓋上的紙稿,漸漸地,到最後可能連稿紙也不需要了。
可是,如果只準備一個問題的話,我怎麼也放心不下,所以我現在一般都是在頭腦裡準備大概三個主要問題。先看一下資料和作品,瞭解一下這個人的來歷、思維習慣、人生轉折期以及人際關係等等。“如果問他關於這段時期的事情一定會很有意思吧”“為什麼總是大聲地講話呢”“小時候照顧您的奶奶,是不是對您的影響很大呢”,抱著這些大致的問題,最終歸結為“出道前的漂泊時期”“大聲說話的秘密”以及“祖母”這樣三個主題。
但這畢竟是我自己的安排,結果會怎樣只有見了面才知道。本以為他受祖母的影響很大,但實際上,與從小就分開生活的父親再次相聚,父親的教導使他受到更大激勵。這種情況下我就立即改變自己的原定計劃,在聽完他父親的故事之後,再提出下一個主要問題。
無論準備一個問題,還是歸結出三個主題,總而言之,都是為了儘量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回答上。正如剛才所說,不知從何時起,我已經不用帶筆記以及其他一切東西了。在談到政治、經濟等這種複雜的話題時,或者記不住國外電影導演、演員的角色名字時,我會簡單地做一下筆記或者把電影的小冊子等放在眼前,除此之外,我都儘量不用筆記。因為筆記放在眼前,注意力總是不由得轉向那裡。哎,還要提問什麼來著?還有沒有忘記問的地方?
如果眼前坐著一個總是用眼瞟筆記的、不沉穩的採訪者,回答問題的嘉賓也無法安定下來。“這個人,有沒有在認真聽我講話?”對方會因此越發感到不安。一對一的交談出乎意料的細膩。其中的一方一舉眉、一抬眼,都會使對方產生懷疑,“莫非他不喜歡跟我說話?”為了不讓對方產生這種不信任感,我盡可能地排除干擾,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話上。提問的內容姑且不論,首先要以“我在認真聽著您講話呢!”這種態度來面對嘉賓,展現出自己的誠意,我認為這才是採訪的基本所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