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樹的祕密生命
滿額折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樹的祕密生命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0324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渥雷本將樹木的言語譯為文字,樹木在其筆下綻放光華。
「科學語言去除了所有的情感,讓人們再不能通曉其意,但當我說『樹木孕育著他們的孩子。』每個人都能立刻了解我的意思。」──渥雷本

「沃雷本只是一名小小的林務員,卻在森林裡發現了全世界。」──《明鏡週刊》

你知道樹會說話嗎?金合歡樹會彼此警告,提醒同伴在葉子裡散布毒素,把啃食的長頸鹿趕走。你知道樹也怕嫁錯郎嗎?甜櫻桃會阻止同一朵花上的雄花粉和雌蕊相戀,只有陌生的雄花粉才能一探香閨,愛情也才能開花結果。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從小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畢業後如願進入德國林務機關任職,因與當局著重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合,十年前辭去終身公務員職務,成為胡默爾小鎮旁一二OO畝原始森林的看守人,並將其轉化為樹葬森林,讓這片歲月靜好的土地,成為自然愛好者最後的長眠之所,也維護森林在接下的一百年裡,不會遭受外來的侵擾。
終日徜徉在綠色世界的渥雷本,用優美恬靜的筆觸與自身的實際經驗,描繪出三十六篇森林裡不可思議的精采故事,細細詮釋樹木生命的華麗與蒼涼,夏浴日光、冬飲霜雪,字裡行間洋溢著發自樹木靈魂深處的寧靜與睿智。若你曾經陶醉於華茲華斯的浪漫詩作,怎能不因此重新愛上樹木,若你不曾真正地邂逅一顆樹,就更不能錯過這一場如詩如歌的森林饗宴。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一九六四年生於德國波昂,在城市中心區裡度過童年,從小就對大自然心生嚮往,六歲便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內卡河邊羅騰堡(Rottenburg am Neckar)應用科技大學林業經濟系的畢業之後,展開在萊茵-法爾茲(Rheinland-Pfalz)邦森林管理局長達二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之後調任到夢想中的工作轄區:埃佛(Eifel)地區胡默爾(Hümmel)小鎮旁的原始森林區。
渥雷本很快就確認自己生態保育的理念,和當局掠奪森林的政策不合,遂於二○○六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小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協助當地居民向邦政府陳情十五年後,終於成功將此區劃為原始森林保護區,用馬匹取代機器、用山毛櫸樹取代景觀樹木、完全摒棄化學藥劑、禁止所有的砍伐,並將此區轉化為樹葬森林,保障其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不會再受到任何侵擾。
保育森林之際,渥雷本也提供旅客生存訓練與修築山屋等新型態的森林導覽,希望能將全新的荒野印象毫無距離地呈現在城市居民眼前,更於此時發現寫作的樂趣,二○○七年發表第一本書《沒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如今著作已達十餘本,並成為電視節目常客,向大眾分享其生態保護的知識與趣事,傳達其生態保護的理想。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中文教學與翻譯。

名人/編輯推薦

【專文推薦】閱讀群樹的語態
吳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這本書寫的不只是一棵樹的故事,也不是一座森林的故事,而是全世界森林的故事。非僅敘述樹的祕密生命,也描繪整個森林裡,所有生命的故事,包括植物、動物和菌類,將森林視為整體的共生結構。

擔任林務員的渥雷本,並非例行植樹、護林、砍伐樹木的執行者,而是以生命來愛護林樹,從樹的角度出發,用三十六篇動人的故事,引領我們進入森林的世界。須彌若芥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原是詩教,可惜我們常常忘記這些,導致四體不勤,五榖不分,只能隨大流去日本看櫻花,對身邊的草木林樹反倒視若無睹。

這本《樹的祕密生命》沒有說教,而是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精采的故事,有若柳敬亭說書,時而令人驚奇,時而令人贊歎。作者是說故事的能手,而這些故事以堅實的學術研究為基礎,足堪為自然書寫之典範。作者採用與自然對話的形式,和樹木同呼吸共脈搏,真正體驗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精神。也許我們會用科普著作來看待本書,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非僅以科普的方式書寫,其中的專業內涵尤令人稱道。德文原書固生動活潑,譯筆亦得信達雅之要旨,讀來令人興味盎然。有別於彼得.梅爾(Peter Mayle)《山居歲月: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純以生活感受引人入勝,這本《樹的祕密生命》的學術面向,顯然高明許多,既廣且深。

法國年鑑學派祖師爺馬克・布洛克(Marc Bloch)云,不瞭解當代即無以瞭解古代。每年秋天,大學新生入學時,我會在歷史系大一必修課「史學導論」問學生幾個問題。從學校正門上山,過了渡賢橋,左邊是什麼樹,樹下種什麼花;從後校門進來,左邊是什麼樹,右邊是什麼樹;上課這棟大樓,靠山邊植的是什麼樹,山坡上有些什麼樹。這些問題,學生大部分回答不出來。我會告訴學生,歷史學研究非止於文獻考索,更重要的是熱愛生活。如果我們對周遭的事物毫無關注,如果我們對草木林樹沒有感覺,那麼,我們如何能對歷史事件能有深刻領會。歷史學研究並非在草原上找一棵大樹,而是在草原裡找一棵不同的草,在森林裡找一棵特別的樹。

有一回,系上同事到研究室找我,興沖沖要帶我去看季陶樓側坡的一棵薊花。可惜當我們抵達時,發現前一天工人剛割完草,薊花也被割掉,光禿禿的根莖,無以辨識。同事彼時遭逢生命之困境,在尋不到出口時,看到了草坡上的薊花。同事說他似乎感覺到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引領他向前行去。薊花是蘇格蘭國花,同事留學愛丁堡,對薊花有著深深的契情,草坡上的一棵薊花,讓他充滿前行的勇氣。

也許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融入草木林樹,群樹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對樹木的瞭解又有多少?過度工具主義的林業政策,讓我們計較著森林的利用,森林的價值,而遺忘了如何與群樹和平共處。所有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作者在書中如此寫道,「離科隆不遠的「國王村森林之友」(Waldfreunde Königsdorf)社團,在參與森林部會的協調訴訟中,就成功地促成了不在當地動用重型機具與不再砍伐高齡闊業老樹的法規。在瑞士的案例中,所有植物都應該被合理對待並可以適得其所地生活的法令,則被推行到全國」。德國憲法明文規定,「在處理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相關事物的過程中,所有生命的尊嚴都必須列入考量」。

唯有我們能從樹的角度出發,方能真正做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而非從人類角度看待一切的草木林樹。藉由渥雷本的眼睛,透過文字敘述,作者以三十六篇精采的故事,引領我們進入樹的祕密生命。並且,邂逅全世界的森林。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寫於景美溪畔

【專文推薦】有樹、就還有希望
李偉文/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這是一本太不可思議,也太令人感動的書了!
感動?說不可思議大家應該沒有意見,因為書裡揭露了許許多多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的知識,但是,充滿知識的書會像扣人心弦的戲劇或電影般使我們感動嗎??
沒錯,是感動。那些我們以為很熟悉的樹木,那始終不言不語矗立在大地上的樹木,居然也有情感和記憶,有感覺而且會思考,樹木彼此間會溝通、合作,甚至一起抵禦外侮,這太令人震撼了,但是「樹的祕密生命」卻用詳實的研究證據與作者自身長期的觀察,引領我們重新看見樹木。
雖然每個關心環境,關心人類未來的民眾都知道,也都願意保護大樹,因為樹木不僅提供我們果實木材,其所形成之森林除了穩定氣候、清淨空氣、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還會防止土石流,山洪暴發;一方面使人類免於水災,一方面也使我們免於乾旱之苦。一棵樹木等於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有許多藤蔓、蕨類與蕈類都依賴著樹存活,還有數不盡的微生物、昆蟲、鳥類與哺乳類也都棲息在樹上。我們可以說,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源,也是人類生存的命脈。
除了這些實用的價值之外,許多能欣賞與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仰望一顆巨大的老樹時,心中總會充滿莫名的感動,想到那麼悠久且堅韌的生命,以及庇蔭了多少的生物在此綿延,就會對老樹充滿感激之情。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就曾經這麼寫:「老樹本身就是地球的殿堂,無須人為的修飾,老樹就是廟宇。」
同時,大樹自古以來就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起居密不可分,老樹也像是時光機一樣,讓我們回到往日時光。許多社區或人們的老家旁邊,目前都還有著令人懷念的老樹。在社區裡能留下一棵老樹,就有機會讓人重新感受到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真的是非常珍貴的遺產。一個地方會不會形成我們精神上的故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是否充滿了與自然生命的互動,因此,都市裡的老樹,不僅對當下的生活品質有助益,長期上也可以凝聚愛鄉土的情懷。
當然,這些都是以人類本位主義來思考樹對人類的實用價值,「樹的祕密生命」還讓我們真的了解樹跟人一樣,是有知覺有情感有記憶的,是個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就像是有位好朋友多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經驗。
他跟我一樣,也是個牙醫師,不過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登山,也是位高山嚮導,有一年他到大小鬼湖,在原始森林中,看到一顆有如電影龍貓裡的巨木。那時,他突然覺得,能坐在那棵樹下,是這輩子最有福氣的事。所以當晚他就在那裡升起了營火,靠著樹睡覺。睡一睡,突然間醒了過來,看到樹身上發了光,像一顆顆綠色的光球。他還聽到清脆的聲音,像樹的笑聲。「那時候大概是晚上十一點半,我只覺得很舒服,忍不住站起來往山上走,彷彿有什麼東西在召喚我。」
從那次之後,他就常能在樹身上看到一些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有時候是光,有時候是影子,有時候是顏色。那應該都是樹靈吧!
他是有名的「抱樹專家」。他抱樹,不只是在感受樹身那古老堅實的力量,還能和樹靈溝通。樹靈向他說出植物的密語,於是我們能夠知道,拉拉山的神木是孤獨苦悶的,「我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的子子孫孫都死了。」目前為止,他所感覺到最好的,是能高安東軍山的巨木群,「他們像個與世隔絕的大家族,但很自得其樂。」
他這種神奇的能力,在一般人眼中難免會有怪力亂神之疑,雖然我一直相信這些應該是真的,因為他不會騙我(也不需要騙我),但對於我們這種太過理性的人來說,多多少少還是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看了這本書,我知道,這的確是真的。
幸好有樹,不僅守護萬物生命,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更謙遜地看待這神奇的世界,是的,有樹,就有希望。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二日

【專文推薦】智慧之樹
金恒鑣/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植物和動物,在人類的眼中無疑是涇渭分明的兩類生物群。相對於能獨立移動的動物,植物是固定在一處、不言不語、逆來順受的生命體。植物似乎是各自在安靜中抽芽、成長、開花、結果、播遷,獨自完成其整個生活史的。它們平和、寧靜地度過一生。雖然有時遭到雷電、颱風、火燒、水淹的自然逆境,它們多半韌性十足的承受而終究翠綠如常。最特殊的是植物能自產自給,不借其他生命來滋養,許多還能享上千年的高壽。動物則正巧相反,必須四處尋覓食物來養活自己,這得靠思考、溝通、聽覺、視覺、觸覺才能謀生。長壽的高等動物至多不過百歲。牠們幾乎活在永無安寧、廝殺不斷的忐忑日子裡,橫死獵場的戲碼隨時可能會發生。
我們對動植物的這種刻板印象是不是事實?主流生物學家從不談論,也不研究植物是否像動物那樣具備各種感覺與行為能力。他們認為植物沒有腦的結構,沒有神經系統,沒有接收、傳遞及處理外界資訊的能力,更別談成群過分工合作、互助共濟之社會生活的能力。
但是,有一些科學家持不同的意見,他們探索植物不為人知的生活秘密。二十世紀初,印度科學家賈加迪什.錢德拉.玻色(Jagadish Chandra Bose, 1858-1937)發明了「植物生長記錄器」,研究植物受外界刺激的反應。他證實動植物與物之間有對應的反應。半個世紀前,美國科學家克里夫.貝克斯特(Cleve Backster, 1924-2013)研究植物在測謊器下的反應。他認為他所試驗的植物能感覺疼痛並知道情愛。在《植物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 1973)這本寫於四十多年前的書裡,作者彼德.湯普京斯(Peter Tompkins)與克里斯多弗.薄爾德(Christopher Bird)用測謊儀證明植物是有情緒的生命。
二○○五年,美國科普作家柯林.塔奇(Colin Tudge)寫了一本《樹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Trees, 2005)。塔奇在書裡特別闢了一章來描述樹的社會生活。他說植物的生活就像人類的生活,隨時在「衝突與合作」的謀略中求生與繁衍。同類之間要如同手足並患難與共,必須能傳遞資訊、溝通無礙,同時要扶弱濟貧,維繫社會穩定。為了繁衍生息,樹不惜工本用五彩繽紛的花色、千嬌百媚的花姿、香濃馥郁的花蜜,特邀屬意的貴賓(授粉動物)前來享受盛宴。為了保種、繁衍、播遷及傳遞基因,更是費盡心力、各出奇招的製造果實與種子。其設計之精巧與實用,若無六○年代製造的電子顯微鏡,我們根本無法得見植物繁衍後代的真實祕密呢。植物是否如我們想像的那樣能力有限?這本《樹的祕密生命》(Das geheime Leben der Bäume, 2015)的彼德.佛勒本(Peter Wohlleben)對此的立場是力挺植物的靈性能力。
有關植物有思想、能溝通的言論,主流的生物學界一直斥之為無稽之談,純屬江湖詐術,是「偽科學」。然而,到了二十世紀末與本世紀初,有關植物能感知與適當反應外界之環境刺激的研究成果,終於堂堂登上國際的著名學刊,如《植物學》、《生態學》、《公共科學文庫》等,而探討植物對資訊的接受、認知及行動反應的研究,也逐漸爭到科學界的一方領域。二○一二年丹爾尼.查莫維茲(Daniel Chamovitz)的《植物看得見》(What a Plant Knows)一書帶領讀者一窺不為人知的植物之生命奧秘。作者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探討植物對周遭世界的反應,並用引人入勝的文筆向讀者揭露植物的內在生命而指出其與人類相同之處。他說植物具有看、觸、聽、聞,甚至記憶等為人類一向所不知的驚人能力。
這使我想起兩個有趣的相關研究。一個是探討雌花有無選擇雄花的自主權:是要生下自己選定配偶的下一代?還是順應天意任由送上的來歷不明的流浪花粉,來完成終身大事?另一個是研究植物有無記憶、計算的能力。
黛安.馬歇爾(Diane Marshall)研究開花植物的選擇配偶可能性。她研究的對象是靠蟲子(如蜜蜂、食蚜蠅)傳粉的野蘿葡(Raphanus sativas)。她取下數株雄花的花粉,均勻混合後塗在不同的柱頭上,靜待授粉,然後分析所結種子的特性與父系。她證明植物也具有如動物般的擇偶力。
今年二月份的《當代生物學》刊登了德國科學家珍妮佛.博姆(Jennifer Bohm)有關捕蠅草(Dionaea muscipula)的研究。捕蠅草是罕見物種,是吃葷的植物。捕蠅草的葉特化成類似動物的捕獸夾,但運機械感應原理捕捉獵物並消化之,以補充營養。
捕蠅草的獵物夾會釋放果香,一旦有蟲子誤撞進入,而觸動機關(葉毛),葉子便會送出電流,並等待葉毛被觸動的第二次通知,確定是蟲子後,獵物夾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不到一秒鐘)闔上,並根據獵物掙扎的力道或觸動葉毛的數次,來釋放適量的消化液。此時嘴巴變為胃囊,倒楣的蟲子便慘遭噬食。
博姆說,蟲子第一次觸動葉毛後,捕蠅草不但要記住時間,並且要開始計秒。等到第二次葉毛又被觸動,且間隔若在十五到二十秒之間,它便闔上獵物夾。兩次間隔若超過二十秒,植物可能會斷定捕獵夾是空的,而第一次的記憶也被自動刪除,植物不會白花力氣闔上獵物夾。此外,消化液的分泌量要精算,以節省昂貴的製造成本。捕蠅草有記憶力、能計時、能計數,更能控制「胃」裡的消化液分泌量。這些功夫絕不遜於會設陷阱與有口有胃的動物。
植物控制這個行星已經數億年了,它們幾乎佔滿地表任何可供生命生存的每一寸地方。它們怎可能不是最有智慧的生命?《隱形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 2011)特別揭露:我們已被直覺所矇蔽。在我們不夠瞭解植物的行為之前,除了尊敬它們之外,還要抱著謙虛的心,摒棄人類中心主義,與所有植物榮枯與共。人類越成功,越能瞭解人類不是地球上惟一的智慧型生命。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二日於加州

【專文推薦】解密,樹木的千言萬語
番紅花/作家
或許不多人知道臺灣是座森林覆蓋率占國土總面積高達百分之五十八的美麗島,在這裡呼吸生活的每一個日子,海洋圍繞著我們,森林亦環繞著我們,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他自己的森林吧?森林是許多動物和植物物種的棲息地,對久居城市的我來說,只要是一塊高密度樹木的區域,都可以是我心中的小森林,凡樹木密聚之處,空氣清新、生物多樣性豐富、蓊鬱神祕、土壤厚實、滋養了各種生命,例如清明過後時節那美味鮮清的野生箭筍,多來自臺灣北部或東部某森林一方,由當地居民清晨人工採摘再背負下山到平地販售,饕客都知野生箭筍是森林的季節限定,是山豬、山羌和人類都喜愛的年度清蔬芳香……
而森林何止供養我們這些,日前我隨著一隻未成年浪貓的腳步鑽入居家附近的一片小坡森林,我見牠巧躍消匿在竹林與相思樹交錯的林木盡頭,只好輕輕留下一個魚罐頭,翌日再又潛爬進林子裏,取回已被清空的魚罐頭。想牠今天若未能在林子裡獵捕到松鼠、野鼠或夜鷺(不知浪貓還能在林子裡狩獵些什麼?),這浮著肉香的小小魚罐頭,就當作是牠今天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吧。
德國林務員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所寫這本《樹的祕密生命》.如《明鏡週刊》所讚譽:「一名小小的林務員,卻在森林裡發現全世界。」書中三十六篇關於森林與樹木的趣事與知識,讓我們不再視森林學的研究證據為艱澀難搞之物,原來樹木會思考、有痛覺、情感和存在記憶,例如,非洲大草原的金合歡樹,當長頸鹿啃食它時,它會趕快以氣味提醒其他還未被啃咬的金合歡,在葉子裡散布毒素,好讓長頸鹿聞之生畏。而樹木需不需要睡眠呢?彼得在書裡告訴讀者,樹木就像人類一樣也需要休息,一但被剝奪掉睡眠,後果將會像長期失眠的人般嚴重,一九八一年《公園綠地管理局》(Das Gartenamt)此專業雜誌即報導,美國城市裡有百分之四的橡樹死亡,可歸因於夜間照明的干擾。也有些森林觀察者做過非自願性的類似測試,他們分別從森林裡帶回一些年輕的橡樹和山毛櫸樹回家,將它們養在盆子裡,放在室內的窗臺上做觀察,人類日常家屋的起居室內,自然不像森林寒冬的低溫與黑暗,因此這些小樹幾乎是在不冬眠、不休息的狀態下繼續生長,一段時間過後,小樹終究不敵長期睡眠不足的壓力,突然間枯萎死去。
我不禁想起日片《哪啊哪啊〜神去村》裡,三重縣傳統林業村民對山神的敬畏,以及臺灣原民阿美族每年四月的樹木祭(misamusah),祭拜樹神以求小米的順利豐收,其實人類景仰樹木由來已久,但隨著全球森林面積正以每年減少七百三十萬公頃的速度消失,以及人類娛樂生活方式大幅由室外轉往室內,森林遂逐漸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隨口問問周遭親友距離上一次到森林健走是多久以前的事?恐怕他們要搔耳思索甚久,若問問正值學齡期、對大自然探索充滿好奇與熱情的孩子,可否認得森林裡闊葉樹與針葉林的差異?是不是認得樟樹與紅檜扁柏的特色?多數孩子們應該會搖搖頭,表示歉然遺憾吧。
最近我有朋友從杉林溪步道健走回來,途中他很幸運地見到一簇剔透幽祕的水晶蘭,我和孩子們從他臉書上看到多張水晶蘭高雅美麗的清晰照片,遂試著開始追索水晶蘭的身世,原來水晶蘭並不是蘭,它生活在腐植土中,依靠真菌分解腐植質所產生的養分存活,臺灣的水晶蘭屬植物皆分佈於成熟森林內的低海拔至三千公尺左右高山,每年三至五月為最佳觀察時期,水晶蘭讓我們看到了森林裡林下(Understory)精彩迷人的生物多樣性,而關於森林裡真菌與腐植質的奧祕,彼得這本書也以親切生動的筆觸,為一般讀者解惑許多。
我喜歡和家人一起抱樹、看樹、觸摸樹,永康街小公園邊的老楊桃樹,住家小巷好幾棵四層樓高的老玉蘭樹,我去宜蘭造訪春天結小漿果的桑葚樹,在鹿野鄉下巧遇綠油油的酪梨樹,內湖大溝溪步道的年輕樟樹,陽明山竹子湖的動感野竹林,合歡山上巍峨的臺灣鐵杉,臺灣各地成樹成林,我張開雙手用身體去環抱每一棵樹,感受到樹靈的呼吸與情意,樹也有千言萬語,想讀懂它的千萬分之一,這本書是一個理性、美麗的開始。

【專文推薦】樹的故事,等您自己來察覺!
蔡明哲/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學校課堂上,我講述的課程是有關木質材料、木材及木質材料在木建築與綠建築上之應用,從木材的角度來理解樹木的祕密,作者在此書中介紹到樹木是二氧化碳的吸塵器,根據研究,每立方公尺材積平均約可吸存二百五十公斤的碳,也因此常會有人隨口問我說這樹木固定多少碳在木材裡面,而碳亦儲存在枝條、樹幹及根部。如果哪天樹木死了,透過真菌與細菌的分解、處理及排放,它們會再度釋出剛好等量的溫室氣體。這樣子的概念就會出現一種說法,燃燒木頭不就對於環境就沒有影響了嗎?作者從生態系的角度釐清了二氧化碳的問題,更指出近年研究二氧化碳的增加,樹木的生長速度變得更為快速,但是秧苗助長的方式並不會給植物帶來長期的健康
作者在書中有太多樹木的祕密,例如:大部分人接觸到的訊息皆認為年輕的生長較老樹為旺盛,所以要讓森林常保持年輕,科學家量測了七十萬棵樹木,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樹木愈老就長得多,樹幹直徑超過一公尺的樹木生物量,是直徑五十公分樹木的三倍。因此人類若想要保護原始森林進行全球環境變遷的媒介,那麼最好的呼籲與訴求就是讓森林變老且健康。
透過年輪進行解碼這是我的興趣,因為樹木年輪的寬度並非固定不變,春秋季節、日照充足、雨量與溫度都是影響因素。所以,年輪其實記錄著樹木生命過程中「每一年的氣象檔案」,也就是所謂的「樹木氣候學」,從樹幹解析可以得知樹木生長的速度,若觀察某一年輪寬度大於平均值時,代表該年樹木生長細胞數量較多或形狀較大,我們會推論當年氣候較為溫暖、雨量充沛;但是反過來說,若寬度較小於平均值時,轉而推測當年氣候可能發生乾旱。
臺灣的老樹不乏數百年或千年者,如中海拔的紅檜、低海拔的樟樹,透過他們的年輪可解讀出更多祕密,如「氣溫、大氣相對濕度、降雨量、空氣品質」或「火災、蟲害」的環境改變,這些調查所獲證據對「地球環境變遷」的了解都將有莫大助益!
最後我想提一下在本書中的一個章節〈生病的樹〉,裡面提到了樹木的芬多精,植物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不斷分泌的芳香性揮發物質,其具有殺菌療病作用,能夠抵抗害蟲及疾病。現今的研究則發現不同樹種所釋放的芬多精,對於人類健康有不同面向的助益,像是柳杉的芬多精則能有安眠鎮定、抗焦慮及鎮痛等功能,而紅檜的芬多精則能鎮定自律神經、消炎,治療肺結核、利尿消毒。所以森林能讓人感受一新、療癒、恢復體力及增進健康,有時間來森林進行一場森林療癒饗宴,感受到每株樹木的生命。
樹木的祕密生命是不是很有趣呢?既然是「祕密」暫時就只能說到這裡!更多樹的故事就等您自己來察覺!

【專文推薦】與樹對話的幸福人生
羅紹麟/國立中興大學名譽教授 森林系退休
就在本書作者渥雷本出生後的翌年,個人正好離臺赴德國留學,而所學的也是林業經濟,可惜逢不對時,個人所學是當時被奉為圭臬的古典與現代的森林經營方法,即幾乎以人工林為本的林業。作者當初也是從人工森林出發,而後再以樹木本身的特性去作全方位詮釋天然森林的各種優點,最後尋找的目標似乎是落在穩定與永恆的原始林,此論點讓本人讚佩不已。
作者首先強調林木個體與群體間的生存病死過程與現象,彼在長期實務觀察中發現樹木之一生中致力於互助、互補,甚至互競的努力,其間也同時在養育教化小樹,使其更為茁壯,此意味著當吾倒仆時,也就是你們要負起傳承的開始。作者喜歡用淺顯易懂的道理和文字來描述說明他的理念,讀之,叫人有膾炙人心的感覺。森林有如人類社會一般,有多樣、多個體和多層次,井然有序且各司其職,當某個或某些個體遭遇不幸,如風災、水災、火災和罹病蟲害時,其他鄰近的林木會馬上伸出援手,阻止這種災害繼續蔓延,經過一段時日,森林又得以復原,而讓整座森林再度重生,很神奇吧!
作者博學廣聞,應用樹木的型態、解剖、病理、生理和遺傳等科學的基本觀念,用簡單的文字和比喻來說明其中的道理和現象,如此讓許多非專業的讀者立刻置入眼簾,了解其中的奧祕,這也就是本書何以獲得廣大讀者的迴響的原因。此外將地面下真菌活動作為網路,讓樹木間的互通訊息,使得互鄰樹木間隨時都有防備大難臨頭的危機意識,當然也有共享其成的效果,這種反應似乎表露出樹木也有人溺己溺的精神。作者在書中多次列舉闊葉樹中的山毛櫸森林,這是有其道理的,因為這種樹本身分布在溫帶地區,尤其在德國更是普遍,不僅具有生態上的優勢地位,從樹型上更具有森林美學的價值,故廣受德國人喜愛,近世以來,許多詩篇、音樂均與其有關。
其次,再以木材利用觀點去分析時,山毛櫸更是良材出眾,質密細緻可供作多種用途,甚至在二戰期間被利用到軍事上也有其獨到之處。此種樹在我們臺灣的北部也有,因頗珍貴,已受到極度保護,即「插天山山毛櫸自然保護區」的設置。
歐洲受到歷史發展的影響,諸如戰爭、人口增加、燃料來源、建築工程、海權造船,以及工業革命等等。數百年來,不斷砍伐林木或者將林木地改為農業畜牧地等,在在說明了數百年來造成所謂「木材飢荒」的主因,而後才有十八世紀「木材時代」的來臨。正因為這種緣故,歐洲才大力發展造林事業,如今到處都是人工林的現象,正是上兩個世紀所造成的結果。其結果就是將原來的濶葉樹木,改變為單一樹種的森林,諸如雲杉、冷杉、歐洲赤松,甚至遠從美國大量引進花旗松和生長較為快速的紅橡木等,來自東方的日本落葉松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如此過度的森林單純化,固然可提供大量原料,但禁受不了長時間的考驗,風害、病蟲害等層出不窮。單就一九八O至一九九O年代的歐洲大陸風害、霾害,就造成森林大量死亡或倒仆,許多學者便因此提倡近自然的森林經營方式(Close to nature, Naturnahe Forstwirtschaft)來補救。據個人的觀察,作者本身就帶有這種強烈的觀念。
目前世界各國,除承認森林有原料供給,環境生態保育、國土保安,以及休閒遊憩療癒功能外,最近所關注的是森林對溫室氣體的減量貢獻,難怪聯合國會在去年二O一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於國際森林日將「森林與氣候變遷」列為主題,來呼籲全世界共同努力。
渥雷本(Wholleben)是作者本姓,正如德文本意「幸福人生」,如有可能,個人也很想擁有。本書自二O一五年五月出版以來,受到八方讀者喜愛,且被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和著名的大畫報《星報》(Stern)撰文介紹,名氣大增,真不愧為近年來專門探討人與自然、或人與樹對話的最佳代表。而本書再透過譯者鐘寶珍女士幹練又流暢文字,使人更容易貼切進入樹木祕密生命之中,故樂於向讀者推薦。

前言
剛剛展開林務員的工作生涯時,我對樹木祕密生命的理解,差不多就像肉鋪老闆對動物感受的認識那麼多。現代林業經營的主要目的是生產木材,也就是砍下樹木然後種下新苗,只要翻一下專業雜誌,我們很快就會得到這種印象:一座森林的福祉,似乎只有在它影響到林業經營時才會有人重視。其實林務員平日的工作可以達成這個目標也就已經足夠了,只不過在長期的忽視中,他們看待森林的方式也就日漸偏頗。就像當時的我,每天必須忙於評估數以百計的雲杉、橡樹、松樹或山毛櫸樹,根據特性判斷該如何在鋸木廠裡處置它們,以及其市場價值的高低,我對它們的認知,也就不免侷限在這樣的視野裡。
大約在二十年前,我開始為一些遊客籌辦生存訓練活動與長途健走行程,之後還參與了森林樹葬與原始林保留地的相關事務。在與眾多參與者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我修正了對森林的認識。例如那些枝幹彎曲多節、以前總被我歸類為價值低劣的樹木,反而特別能喚醒那些健行者的熱情,我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了,不要只關心樹幹林材的品質,也要觀察樹木那詭譎糾結的根、每棵樹木獨特的生長形態,甚或是樹皮上鬆軟的地衣青苔。我六歲起就已經萌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而今它又重新熊熊燃起。大自然中無數的奇蹟突然為我揭開了面紗,那許許多多我無法解釋又妙不可言的事物。
同一期間,亞琛大學(Universität Aachen)也在我負責的林區裡展開了經常性的研究工作,他們解開了許多謎題,但更多的疑問卻又相繼浮現,這讓我的林務員生活突然再度變得精彩刺激,在森林裡的每一天都像是探索之旅。然而,這也使我從此對森林管理工作,有了不同以往的思慮及考量,因為一旦知道樹木也有痛覺、也存在記憶,而且親樹也一樣與他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就再也無法如此簡單地砍掉一棵樹,或開著大型機具在森林裡到處咆哮壓碾。大約從二十年前開始,在我的林區裡就完全禁止這種粗暴之舉,如果必須採集某棵樹木,伐木工人會與馬兒小心翼翼地完成這項任務。
一座健康的、或甚至快樂的森林,顯然更有生產力,而這同時也意味著較高的營收。我的雇主─埃佛區(Eifel)的迷你小鎮胡默爾鎮(Hümmel)─也很信服這樣的論點,因此在未來也不會考慮其他的管理方式。如此一來,萬千樹木便可以好好地在這裡休養生息,或許還能透露出更多的祕密,特別是那些生活在甫設置的保護區內且完全不受打擾的樹群。我想我永遠不會停止從它們身上學習,僅僅是現在從這些綠蔭華蓋下所發現的,就已經是過去的我無從夢想的。
因此我誠摯地邀請你!一起來分享樹木給予我們的種種快樂。而且,誰知道呢?下次當我們漫步在林間,會有哪些大大小小的奇妙發現。
時間感
秋風吹起時落葉凋零,春日和煦之際則新芽綻放,在地表上我們這個緯度帶的森林裡,這完全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規律。然而,如果我們更仔細地思考並且觀察這整個過程,就會發現它根本是一大奇蹟,因為要完成這些程序,樹木特別需要一項天賦:時間感。它們怎麼知道冬天即將再臨?或者某段時間上升的氣溫並不只是冬天裡的一個插曲,而是真正宣告春天已經降臨?
溫暖的天氣是樹木抽出葉芽的啟動器。這點聽起來完全符合邏輯,畢竟樹幹裡結成冰的水會因此解凍並可以再度流動。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現象:前一年的冬天愈是寒冷,樹木會愈早抽出葉芽。慕尼黑工業大學(TU München)的研究人員,就在氣候實驗室測試了這個現象,⁴¹他們發現,當一年中理應寒冷的季節卻不夠冷時,山毛櫸樹的枝椏反而會延遲長出綠葉。這乍聽之下完全沒有道理,因為許多其他植物,例如草本植物,便經常在天氣過度暖和的一月開始活躍,它們有時候甚至還會開起花來!媒體裡這類令人驚奇的報導從來就不少。那樹木的反應為何會如此不同?難道是如果冬天的氣溫不降到冰點以下,樹木就不能享有真正放鬆的冬眠,於是春天時它們也就無法精力充沛地開跑?無論如何,在當前氣候變遷的框架中,這個現象對於某些樹種相當不利;不過其他比較不受暖化影響的樹種,則會因為可以快一步長出葉子而掌握優勢。
我們是不是也已經有過太多這樣的經驗,在一、二月分時享受了一小段不尋常的溫暖時光,但卻不見橡樹或山毛櫸樹冒出一點綠芽?它們究竟是從何得知,抽芽的時機尚未成熟?針對這個謎團,目前我們至少能從果樹身上找到一點線索:樹木顯然會算數!它們只有在溫暖的天數累積到超過一定數字後,才會確認狀況並啟動春日模式。⁴²不過,春天之所以是春天,當然不會只依靠溫暖日數的多寡來定義。
闊葉樹葉子的脫落與再生,不僅與氣溫高低有關,也受晝夜長短操控。例如山毛櫸樹就必須等到白晝至少有十三個小時長,才會開始活躍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要完成這樣的判斷,樹木必須具備有某種形式的「視覺」能力。而且很顯然地,能夠具備類似能力的部位,應該就是樹葉。畢竟它們本來就內建有某種形式的太陽能電池,因此對於接收光波來說,等於已經有著最理想的配備。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夏半年這段時間情況的確應該是如此,可是四月時枝椏上卻常常還是光禿一片,葉子根本尚未冒出蹤影!
關於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是沒有人可以完全解答。然而根據推測,很可能是即使尚未展開的葉芽,也已經具備了與樹葉相似的能力。所謂的葉芽,內部是還在休眠且皺疊擠縮成一團的嫩葉,為了避免水分散失,外部還有褐色的葉鱗包覆。你可以找個機會觀察一下葉鱗,而且最好是在新葉剛要抽出時,把它拿到背光的位置仔細瞧瞧。沒錯,你會發現它是透光的!所以說不定葉子只要能夠感應到一點點光線,便足以記錄白晝的長度,像一些農地上雜草的種子就是如此。對這些種子來說,甚至是夜晚微弱的月光,都已經足夠啟動它們發芽的機制。除此之外,樹幹顯然也具備感應並記錄光線的能力。在大多數樹種的樹皮下,都潛藏著沉睡中的微小葉芽,一旦身邊有哪棵樹木突然不幸死去或倒下,傾瀉進來的陽光便會觸發一些樹種沉睡的葉芽;它們會被喚醒然後綻開,讓樹木可以利用這額外的陽光大禮。
但樹木是如何辨識出,某些較為溫暖的日子並非晚夏時分,而是和暖春日?其實能夠讓樹木做出正確反應與判斷的,是白晝長短與氣溫高低這兩個要素的合併效應。一段時間裡逐漸上升的氣溫代表著春天,逐漸下降者則是秋天——這點樹木同樣也能夠記錄。基於這個原因,我們的本土樹種像山毛櫸樹或橡樹等,即使在氣候週期完全相反的南半球上也可以適應良好,如果它們要被引進到紐西蘭並在那裡落地生根的話。此外,這也再度證明了一個我們提過的理論:樹木必定具有記憶能力。否則它要如何處理晝夜長短變化的資料,要如何計算氣溫足夠暖和的天數呢?
在一些秋日有著不尋常高溫的溫暖年分裡,我們發現有些樹木的時間感會因此陷入一片混亂。它們可能在九月時就已經鼓起醞釀中的葉芽,有些隨後真的還長出了新葉。然而,任何草率的行為都有其代價,對這些樹木來說,接著可能驟然降臨的寒霜就是最嚴苛的懲罰。剛長出的嫩枝當然還沒發展出較強韌的木質組織,嫩葉又本來就毫無抵抗能力,結果它們將會在寒害之下全軍覆沒,這對樹木而言,自然是令人痛惜的代價。它們不僅折損了所有為隔年春天預備的葉芽,還必須花費額外的精力再製造一批來替代,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很容易讓它們失去能量平衡,並在接下來的季節裡變得格外脆弱。
樹木不僅在新舊葉的替換上需要時間感。至少還有另一項同樣重要的任務,也需要這種天賦:當樹木的種子在秋日時分落於地面,基於兩個原因,它們最好不要急著發芽露面。首先是弱質纖纖的幼苗沒有時間發展出較堅韌的木質組織過冬,因此常常會凍死;其次是野鹿在冬天的森林裡通常沒什麼東西可吃,這些鮮嫩的新綠自然會成為牠們的盤中飧。因此比較理想的狀況,是耐心等待春天降臨,再與所有其他植物的種子一起發芽。為此,種子必須也要能夠記錄寒冷,而且只在寒冷刺骨的天氣後,若有連續暖和的一段時日,這些樹木的寶寶才敢從防護外衣中探出小腦袋,真正地來到這個世界。
不過,對許多種子來說,要像樹木在抽出葉芽時運用的那種精準微妙的計算能力,其實並非必要。例如橡樹或山毛櫸樹的果實,就常常被松鴉或松鼠埋在好幾公分深的土壤裡歇息,在這底下,只有真正的春天降臨時,它的溫度才會變暖。但重量輕如鴻毛的種子,例如白樺樹的種子,就必須特別留意;它們帶著薄膜狀小羽翼的種子常常直接就降落並在地面停留,因此也存在著隨時突然曝曬在大量陽光下的可能。所以這些小傢伙也必須像它們的親樹一樣聰明,能夠正確地記錄日夜消長,並學會耐心等待。

 

目次

專文推薦
閱讀群樹的語態/吳鳴
有樹、就還有希望/李偉文
樹的故事,等您自己來察覺!/蔡明哲
與樹對話的幸福人生/羅紹麟

一、 前言
二、 友誼
三、 樹木的語言
四、 森林社會局
五、 愛
六、 樹木大樂透
七、 就這樣慢慢來
八、 樹木行為手冊
九、 樹木學校
十、 在一起會更好
十一、 高深莫測的水分運輸
十二、 年齡會說話
十三、 橡樹是軟腳蝦?
十四、 生存達人
十五、 是樹?非樹?
十六、 在黑暗的國度
十七、 二氧化碳吸塵器
十八、 木製的氣候調節機
十九、 綠色抽水幫浦
二十、 我的還是你的?
二十一、 社會住宅
二十二、 生物多樣性母船
二十三、 冬眠
二十四、 時間感
二十五、 性格問題
二十六、 生病的樹
二十七、 神說:要有光
二十八、 街頭遊童
二十九、 精疲力盡
三十、 到北方去!
三十一、 超強耐力
三十二、 風暴來襲
三十三、 新住民
三十四、 健康的森林空氣?
三十五、 森林為什麼是綠色的?
三十六、 重獲自由
三十七、 生物機器人?
三十八、 謝辭

結語
名詞對照表

書摘/試閱

時間感

秋風吹起時落葉凋零,春日和煦之際則新芽綻放,在地表上我們這個緯度帶的森林裡,這完全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規律。然而,如果我們更仔細地思考並且觀察這整個過程,就會發現它根本是一大奇蹟,因為要完成這些程序,樹木特別需要一項天賦:時間感。它們怎麼知道冬天即將再臨?或者某段時間上升的氣溫並不只是冬天裡的一個插曲,而是真正宣告春天已經降臨?

溫暖的天氣是樹木抽出葉芽的啟動器。這點聽起來完全符合邏輯,畢竟樹幹裡結成冰的水會因此解凍並可以再度流動。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現象:前一年的冬天愈是寒冷,樹木會愈早抽出葉芽。慕尼黑工業大學(TUMünchen)的研究人員,就在氣候實驗室測試了這個現象,⁴¹他們發現,當一年中理應寒冷的季節卻不夠冷時,山毛櫸樹的枝椏反而會延遲長出綠葉。這乍聽之下完全沒有道理,因為許多其他植物,例如草本植物,便經常在天氣過度暖和的一月開始活躍,它們有時候甚至還會開起花來!媒體裡這類令人驚奇的報導從來就不少。那樹木的反應為何會如此不同?難道是如果冬天的氣溫不降到冰點以下,樹木就不能享有真正放鬆的冬眠,於是春天時它們也就無法精力充沛地開跑?無論如何,在當前氣候變遷的框架中,這個現象對於某些樹種相當不利;不過其他比較不受暖化影響的樹種,則會因為可以快一步長出葉子而掌握優勢。

我們是不是也已經有過太多這樣的經驗,在一、二月分時享受了一小段不尋常的溫暖時光,但卻不見橡樹或山毛櫸樹冒出一點綠芽?它們究竟是從何得知,抽芽的時機尚未成熟?針對這個謎團,目前我們至少能從果樹身上找到一點線索:樹木顯然會算數!它們只有在溫暖的天數累積到超過一定數字後,才會確認狀況並啟動春日模式。⁴²不過,春天之所以是春天,當然不會只依靠溫暖日數的多寡來定義。

闊葉樹葉子的脫落與再生,不僅與氣溫高低有關,也受晝夜長短操控。例如山毛櫸樹就必須等到白晝至少有十三個小時長,才會開始活躍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要完成這樣的判斷,樹木必須具備有某種形式的「視覺」能力。而且很顯然地,能夠具備類似能力的部位,應該就是樹葉。畢竟它們本來就內建有某種形式的太陽能電池,因此對於接收光波來說,等於已經有著最理想的配備。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夏半年這段時間情況的確應該是如此,可是四月時枝椏上卻常常還是光禿一片,葉子根本尚未冒出蹤影!

關於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是沒有人可以完全解答。然而根據推測,很可能是即使尚未展開的葉芽,也已經具備了與樹葉相似的能力。所謂的葉芽,內部是還在休眠且皺疊擠縮成一團的嫩葉,為了避免水分散失,外部還有褐色的葉鱗包覆。你可以找個機會觀察一下葉鱗,而且最好是在新葉剛要抽出時,把它拿到背光的位置仔細瞧瞧。沒錯,你會發現它是透光的!所以說不定葉子只要能夠感應到一點點光線,便足以記錄白晝的長度,像一些農地上雜草的種子就是如此。對這些種子來說,甚至是夜晚微弱的月光,都已經足夠啟動它們發芽的機制。除此之外,樹幹顯然也具備感應並記錄光線的能力。在大多數樹種的樹皮下,都潛藏著沉睡中的微小葉芽,一旦身邊有哪棵樹木突然不幸死去或倒下,傾瀉進來的陽光便會觸發一些樹種沉睡的葉芽;它們會被喚醒然後綻開,讓樹木可以利用這額外的陽光大禮。

但樹木是如何辨識出,某些較為溫暖的日子並非晚夏時分,而是和暖春日?其實能夠讓樹木做出正確反應與判斷的,是白晝長短與氣溫高低這兩個要素的合併效應。一段時間裡逐漸上升的氣溫代表著春天,逐漸下降者則是秋天——這點樹木同樣也能夠記錄。基於這個原因,我們的本土樹種像山毛櫸樹或橡樹等,即使在氣候週期完全相反的南半球上也可以適應良好,如果它們要被引進到紐西蘭並在那裡落地生根的話。此外,這也再度證明了一個我們提過的理論:樹木必定具有記憶能力。否則它要如何處理晝夜長短變化的資料,要如何計算氣溫足夠暖和的天數呢?

在一些秋日有著不尋常高溫的溫暖年分裡,我們發現有些樹木的時間感會因此陷入一片混亂。它們可能在九月時就已經鼓起醞釀中的葉芽,有些隨後真的還長出了新葉。然而,任何草率的行為都有其代價,對這些樹木來說,接著可能驟然降臨的寒霜就是最嚴苛的懲罰。剛長出的嫩枝當然還沒發展出較強韌的木質組織,嫩葉又本來就毫無抵抗能力,結果它們將會在寒害之下全軍覆沒,這對樹木而言,自然是令人痛惜的代價。它們不僅折損了所有為隔年春天預備的葉芽,還必須花費額外的精力再製造一批來替代,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很容易讓它們失去能量平衡,並在接下來的季節裡變得格外脆弱。

樹木不僅在新舊葉的替換上需要時間感。至少還有另一項同樣重要的任務,也需要這種天賦:當樹木的種子在秋日時分落於地面,基於兩個原因,它們最好不要急著發芽露面。首先是弱質纖纖的幼苗沒有時間發展出較堅韌的木質組織過冬,因此常常會凍死;其次是野鹿在冬天的森林裡通常沒什麼東西可吃,這些鮮嫩的新綠自然會成為牠們的盤中飧。因此比較理想的狀況,是耐心等待春天降臨,再與所有其他植物的種子一起發芽。為此,種子必須也要能夠記錄寒冷,而且只在寒冷刺骨的天氣後,若有連續暖和的一段時日,這些樹木的寶寶才敢從防護外衣中探出小腦袋,真正地來到這個世界。

不過,對許多種子來說,要像樹木在抽出葉芽時運用的那種精準微妙的計算能力,其實並非必要。例如橡樹或山毛櫸樹的果實,就常常被松鴉或松鼠埋在好幾公分深的土壤裡歇息,在這底下,只有真正的春天降臨時,它的溫度才會變暖。但重量輕如鴻毛的種子,例如白樺樹的種子,就必須特別留意;它們帶著薄膜狀小羽翼的種子常常直接就降落並在地面停留,因此也存在著隨時突然曝曬在大量陽光下的可能。所以這些小傢伙也必須像它們的親樹一樣聰明,能夠正確地記錄日夜消長,並學會耐心等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