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滿額折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08 元
定  價:NT$ 648 元
優惠價:8756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藍色多瑙河流經的區域勾勒出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帝國。從中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國度雖然未曾趕超鼎盛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且國界變化無常,但其統治時間之長、統治疆域之廣,為大多數王室家族所不及。這是一個王朝的歷史,也是它所統治的許多人的歷史,他們分屬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信仰,生活在不同的王國或邦國,在雙頭鷹這個象徵符號的周圍環繞了數百年之久。

西蒙•溫德爾摒棄了傳統的歷史寫作模式,撥開籠罩從神聖羅馬帝國到後世德意志帝國的神秘沉悶的迷霧,帶領讀者沿著多瑙河走過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領土。他不僅呈現了著名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還展示了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與人物相關的趣聞軼事,讓讀者時而駐足窺探幽暗的教堂,時而穿過童話中的森林和古堡,時而徜徉於長長的畫廊,時而在音樂中的海洋中暢遊,時而為不幸的皇室婚姻唏噓不已,時而置身於叛亂或迫害中不知所措。這一切逐漸匯入強韌的歷史主線,先是掀起數個高潮,最終緩緩落下,留下今天多瑙河畔的面貌,而歷史磨洗的痕跡永遠不會褪去。如今的歐洲,從語言到宗教,再到政治和文化,無處不滲透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影響。

為何神聖羅馬帝國鬆散的統治模式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卻徹底終止於德意志統一之前?回天無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為何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又退出歷史舞臺?通過運用複雜程度適宜的史料,以多維度感知刺激讀者思考,作者很好地證明了帝國不同部分的差異由來已久且成因複雜,由此讓帝國解體和王朝覆滅的命運變得更易於理解和接受。

作者簡介

西蒙•溫德爾

英國著名大眾歷史作家、出版人、書評人、影評人。多年來對中歐歷史、德國歷史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並在近20年間多次遊歷神聖羅馬帝國故土,探尋各地遺跡中蘊藏的古老文化元素及其背後的歷史淵源。與彼得•威爾遜(Peter Wilson)、蒂姆•布蘭寧(Tim Blunning)、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歐洲史和德國史學術大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持續獲得他們的指導與建議,得以在寫作中融入新的學術視角。

溫德爾在企鵝蘭登出版集團擔任出版總監,曾因一舉獲得007系列作者伊恩•弗萊明作品的出版權而名聲大噪,他同時還負責部分“企鵝經典”作品和當代外國小說的推廣工作。豐富的出版經驗讓溫德爾更瞭解讀者的喜好與習慣。在嚴謹的歷史考證之外,他善於打破傳統範式,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個角度傳遞信息,以時而幽默裡面犀利的語言進行敘述,讓讀者獲得全方位的、充滿愉悅感的閱讀體驗。他經常接受BBC、CNN等媒體的採訪,應邀赴大學演講,推廣英國文化和其一直醉心研究的德國史。目前已經出版著作三部,其中,《日耳曼尼亞:古今德意志》曾被評為《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十大暢銷書”,《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曾獲2013年度“塞繆爾•約翰遜獎”(英國頗負盛名的非虛構類寫作獎)提名。

名人/編輯推薦

溫德爾童心未泯、風趣幽默、博學多識。其文字看似無關巨集旨,實際上卻讓一切盡在掌握中,他亦樂此不疲……《多瑙河畔》在觸動人心的同時也給讀者帶來了感官上的愉悅:在讀到君主會晤的場景時,我們仿佛真的感覺到帝國貨幣的重量,聽到“勳章和馬刺叮噹作響”,嗅到“紳士們昂貴的香水味”……書中刻畫入微又氣勢恢宏的描繪扣人心弦,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讀者的注意。

——薩拉·貝克韋爾(Sarah Bakewel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溫德爾是多瑙河畔首位以幽默風趣的文風自成一派的歷史學家……他的故事十分引人入勝,因為他不是僅僅埋身於檔案館或圖書館來完成創作,而是將讀者帶入了那個時代的真實世界。溫德爾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可以輕而易舉地由整體向細枝末節過渡,他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書指引人,講起話來總是滔滔不絕,甚少停歇。即便如此,你依然想對他說:忘卻呼吸,一直講下去吧。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多瑙河畔》是一部關於哈布斯堡家族的五百年王朝史。溫德爾以英國偵探般的口吻娓娓道來,這位偵探似乎有意避開這個歷史疑案,卻又在不經意間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如同他的前作《日爾曼尼亞》一樣,溫德爾將這部作品也形容成一部“個人傳記”,令他有足夠的空間發表奇思妙想,暢遊海頓的音樂世界,細緻地解析繪畫的奧秘,同時賦予他偏愛的某位皇帝更多自由,因為在他眼中,那些皇帝並非古板的政界要人,而是十分有趣的人物。這本書精彩絕倫、內容豐富並且饒有趣味。

——《泰晤士報》(The Times),每週圖書

 

說溫德爾是一名詼諧的作家似乎有失公允……當讀者在陣陣歡笑中翻開書頁時,溫德爾正試圖做一項相當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將地緣政治、國家認同和文化變遷等複雜的問題處理得遊刃有餘。

——《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每週圖書

 

溫德爾推出了一部新作品,將個人旅行見聞錄和個人歷史見解相結合,延續其暢銷書《日爾曼尼亞》的一貫風格,同樣富有感染力。《多瑙河畔》以輕快的文風和幽默的俚語,詳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歷史……令人耳目一新。本書值得一讀。

——《獨立報》(Independent) 

 

《多瑙河畔》以全新的視角展現了一個地區和王朝的歷史,這對於我們國家大多數人來說完全是未知領域。

——《衛報》(Guardian) 

 

溫德爾是位有趣的東道主,為我們呈獻了歷史的盛宴……哈布斯堡家族後來成了專制主義者。他們爾虞我詐,卻好運連連,憑藉一些契機和權宜之計得以存活下來。那麼可想而知,除了對魯道夫二世——一個憂鬱的神秘宗教虔誠信徒感興趣之外,很少有作家想要去描寫哈布斯堡家族的其他人。然而溫德爾卻恰恰熱衷於探尋這個古怪的政治實體對文化做出的貢獻……《多瑙河畔》是一部充滿智慧的作品,嫺熟巧妙地糅合了斯庫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dis)等元素,既有悲歎,又有譴責。此書十分詼諧有趣,其中不乏一些傳說,如渡渡鳥、嬰兒床禁令、雞頭蛇怪和整個歐洲歷史。

——《蘇格蘭周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這是一本別有風趣、通俗易懂而又輕鬆詼諧的歷史傳記。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多瑙河畔》是《日爾曼尼亞》的續集,《日爾曼尼亞》是西蒙·溫德爾另一部風格迥異、饒有趣味的歷史傳記……雖然政治軍事史是貫穿《多瑙河畔》的敍事主線,然而溫德爾卻更偏愛探索帝國歷史的那些犄角旮旯。他擅長建築、繪畫與音樂。他將自己在旅行中的發現置於中心,不要對此反感,因為他筆下的《多瑙河畔》和《日爾曼尼亞》一樣,既輕鬆有趣又發人深省……凡是對這段被遺忘和忽略的歐洲歷史感興趣的人,將會發現這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風趣幽默,內容充實。

——《觀察者》(Observer),年度*圖書

 

太精彩了……溫德爾稱頌了一個多元化、無政府主義、多語言的中歐,文字趣味盎然,揮灑自如……他的描述辛辣地諷刺了持續幾個世紀之久的悲慘生活。同相關的歷史書一樣,這本書也顯得無比宏大、頭緒紛繁……但與此同時,這本書不僅填補了那些尷尬的歷史空缺,其魅力主要在於它還是一張寶貴的歷史地圖,其上佈滿線索,不管徒步或是坐輪椅都可以發現它們……溫德爾的好奇心極具感染力……

——《鄉村生活》(Country Life) 

 

如此引人入勝……溫德爾熱衷於探索消失帝國的詭秘,這著實扣人心弦。他相當瞭解帝國政治方面自由放任的政策……幾乎沒有哪位當紅作家可以像溫德爾一樣,有能力將維也納描繪成少數權力中心之一。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溫德爾強調道:將帝國看成合理的中央集權是完全不得要領的……溫德爾認為他的主題更貼近一個詼諧風趣又玩世不恭的旅行者的精神,就如同他對自己的定義:如旅行作者一般的歷史學家……溫德爾很清楚自己的造詣,他對於軍事歷史的理解簡直不能更有見地;此外,他還通曉藝術和音樂。

——《旁觀者》(Spectator) 

 

溫德爾將哈布斯堡帝國的“個人見聞史”以遊記的形式呈現,穿越中歐,這個“多元的、無政府主義的、多語言的”古老土地如今已經讓位於那些“新民族國家狹小且骯髒的牢籠”。他在哈布斯堡家族史中感受到了幽默與悲涼,這個家族以“愚昧、邪惡,時而仁慈的手段”統治了由北海到秘魯這片地域長達五個世紀。

——《紐約客》(New Yorker)

 

目次

引言 i
地名 xii
哈布斯堡家族 xiv
第一章 001
墳墓、樹林和沼澤 003
人口遷移 013
鷹堡 018
“小心你背後!” 022
祭儀之地 026
被選中的皇帝們 031
第二章 041
赫克托繼承人 043
偉大的奇才 047
馬背上的侏儒 052
胡安娜的孩子們 058
來自富格爾家族的幫助 063
滅頂之災 069
第三章 081
千般悔恨 083
“發生過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086
英雄們的盔甲 092
歐洲之困 099
海盜巢穴 102
一條真正的熊河 109
第四章 113
另一個歐洲 115
牛黃與夜店女招待 121
用獵豹狩獵 131
七大堡壘 136
第五章 145
空中小屋的一次驚喜拜訪 147
“芳名永駐” 154
死於埃格爾 158
喪葬習俗和棒打狐狸 162
殉道雕像娃娃 167
如何構建巴別塔 172
第六章 179
遺傳恐懼 181
歐洲稱霸之役 185
新邊境 194
宗教儀典 199
雞頭蛇怪的厄運 202
個人樂趣 205
第七章 213
耶穌和海神 215
第一個願望 223
宗教內飾 228
第二個願望 236
齊普斯地區和皮亞斯特
王朝 246
第八章 251
驚天危機 253
一代霸主奧地利 262
凱旋門 270
因聖誕秣槽爆發的戰爭 272
輝煌的遺體 279
瓜分世界 282
第九章 289
“日出” 291
歷史插曲——理性思考的時代 296
被拿破崙打敗(一) 299
被拿破崙打敗(二) 302
事情莫名其妙變得
更糟 308
一場親密的家庭婚禮 315
回歸自然 321
第十章 329
正統主義者的警鐘 331
忠誠子民們的問題 337
失控的局面 344
山區人民 355
第十一章 363
走向毀滅的輝煌殿堂 365
新哈布斯堡帝國 372
愚蠢的巨人 379
各民族的歡樂時光 388
君子協定 391
滴水如金 394
第十二章 399
規劃未來 401
東方的誘惑 407
拒絕 414
遭受詛咒的村莊 421
遷徙之路 424
元首 433
第十三章 439
綿羊與甜瓜 441
精靈、女像柱和象徵性女雕像 451
追憶消逝過去的紀念碑 459
“早期波蘭”運動 465
第十四章 471
虔誠的肥佬 473
夜曲 480
特蘭西瓦尼亞火箭技術 486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490
帝國末日 497
第十五章 505
軍事應急計劃的詛咒 507
薩拉熱窩 513
普熱梅希爾的災難 516
開往威爾遜維爾的最後一班火車 521
酥皮糕餅 526
戰敗的代價 531
漠視的勝利 533
結語 539
參考文獻 547
致謝 553

書摘/試閱

個人樂趣 

每一位元涉入哈布斯堡家族事務的人一定會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如何享樂。如果你腰纏萬貫,卻不知道該用錢做些什麼,那還有什麼樂趣呢?我們通常無法回答這些問題。皇帝如何完美駕馭自己的公共角色和個人角色,簡直超乎世人的想像。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履行著象徵性的世俗義務和宗教義務,並且身邊始終圍繞著許多侍從,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確保皇帝穿戴著得體的皇冠、掛件或裝飾性的斗篷。

皇帝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優越感。在某種程度上,他在公共場合與某人的簡短交談可能會成為改變這個人命運的一種殊榮。當然皇帝知道,最終只有死亡才能讓自己擺脫這種看似光鮮亮麗實則無聊至極的生活。一個人一生只能死一次,而皇帝的死卻必須具有好的象徵意義(臨終前他要在家人的圍繞下,手持十字架進行懺悔)。皇帝臨終前的氣氛一向十分肅穆。尤其當一群悲痛欲絕的親屬慢慢走到病床旁,或是根據古老的哈布斯堡傳統,皇帝時不時要聽一聽匆忙趕來的信使傳達的十分糟糕的軍情時,氣氛會尤為凝重。

也許一些哈布斯堡家族物品受到人們青睞的真正原因在於這些東西都具有審美價值。偉大的收藏家們給我們留下了一份驚人的遺產。毫無疑問,這給現在的我們帶來了許多享受和樂趣。而收藏的發起人也一定或多或少樂在其中。一些精緻小物件如硬幣、珠寶、凹雕和印章等屬於專業收藏領域,它們可以拿到手上進行鑒賞。我曾經花了幾個下午研究哈布斯堡家族的硬幣和獎章,卻一無所獲(結果證明,這些東西真的沒什麼可談的),而小型木質託盤、迷你手寫標籤和特製的白色超薄手套卻非常有趣。當然,這種樂趣一部分是出於炫耀和自娛。拿著這些東西,調整角度使之對著光,緩慢旋轉和上移,然後獨自陷入沉思,這部分才更美妙。有一種金質的小型圓盤重量十分奇怪(特別是對那些只習慣於把玩巧克力金幣的人來說),似乎某種重力原理在它身上失靈了。當時的硬幣也同樣令人驚歎,因為從15 世紀晚期起,國家發行的硬幣必須真實展現統治者的相貌。硬幣是具有流通性的:它是宣揚君主權威和合法性的象徵。因此,在維也納宮廷,在皇帝面前彎腰行禮的臣子都十分熟悉皇帝的長相,而皇帝的相貌甚至通過硬幣傳至蒂羅爾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地區。帝國還發行兼具藝術性的金幣和獎章,通常作為賞賜或紀念皇位交替、戰爭勝利和結婚慶典等事件。這些藝術品上的圖案能讓特定家族和上層人士瞭解這些重大事件,他們轉而將這些金幣和獎章展示給來家拜訪的貴客,從而極大地鞏固了帝國的統治。從正確的角度(戴著特製手套!)來觀察這些圓盤,你會驚奇地發現,數百年已過,然而諸如頭髮、珠寶和襞襟這類微小細節在16 世紀晚期發行的精美硬幣上依然清晰可見。這種硬幣是為阿爾佈雷希特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子)和他的妻子伊莎貝拉公主(Infanta Isabella,腓力二世之女)二人而制,當時他們統治西屬尼德蘭。時至今日,他們的宮殿、音樂、價值觀念和政治力量都已不復存在,但他們高貴的魅力卻通過硬幣得以留存於世。相反,從冶金學角度上講,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逝世500 年後,一枚刻有其頭像的破舊廉價硬幣仍能栩栩如生地再現皇帝獨特的頭髮和鼻子。由於硬幣一定要反映人物的真實面容,因此你最有可能在硬幣上看到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醜陋相貌。羅馬硬幣的傳統是刻上展示頭部和肩膀的側面像,哈布斯堡家族繼承了這一傳統,卻不幸地凸顯了家族驚人的寬大下巴。然而在我們所熟悉的畫作中,這一面部缺陷往往通過變化角度、調整光線或增添鬍鬚得到修正。利奧波德一世統治時期很長,在位期間他取得了眾多軍事勝利,這使無數愷撒式人物的面容刻在了各種各樣的硬幣、獎章和裝飾圖案上,但他那鬱鬱寡歡的側顏卻讓他的威嚴大大降低。

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十分熱衷於收集這些硬幣,想必是從中獲得了與祖先交談的親近感。收集硬幣已成為他們愉快的消遣方式。花一個悠閒的上午把玩一下小抽屜內前輩們托人製作並傳給你的獎章,這不僅是一種特別的私人鑒賞形式,還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從這堂課中你能夠反思自己統治的好壞。對每一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員而言,即便面對最糟糕的時刻,看著刻有居高臨下的魯道夫二世和馬蒂亞斯頭像的硬幣也可以獲得慰藉,因為總有這些先例,他們當時所處的情況更糟糕。

博物館必須改變性質,抑制人們隨意創造一種物品的衝動。排成幾排的硬幣看起來就像帕尼尼風格足球貼紙一樣,只是比貼紙沉一些。但作為一個手把物件,它們講述了一個非凡的故事:從誇張的金質大塊頭變為粗糙而叮噹作響的普通金屬小方塊,後者在維也納圍攻戰中曾被征作緊急貨幣。

顯然,硬幣是著名的皇家私人藏品,但皇帝身邊還有大量的奇珍異寶、版畫、微型畫和餐具等,所有這些物品既要是全歐洲最好的,也要是最新潮的,要體現出當時的最新風格。再次強調,這是一個准入門檻很高的領域。我們無法掌握新聞中狂熱的時尚風向,比如,某宮廷正在炫耀剛從佛羅倫斯新引進的精美的宴會中心裝飾品,顏色呈銀色與珊瑚色;又比如坊間傳言有位新來的肖像畫師能讓你的肖像帶有濃厚的中世紀色彩。有些皇帝明確把收集這些時髦物品的任務委派給那些深諳時尚的朝臣和親屬,而自己卻只顧著禱告、狩獵和生兒育女,但公共展示和私人品位之間的交集一直令人好奇。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魯道夫二世都是利用公共身份來滿足個人享樂的一個極端例子。飼養渡渡鳥既是他的愛好,也是彰顯帝國偉大形象的一種手段:他有能力確保鳥從印度洋安全地運到他的寒冷宮殿〔現如今渡渡鳥的殘骸保存在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Strahov Monastery)〕。魯道夫二世對物品的收藏幾近貪婪和瘋狂。成百上千件物品堆滿了一個又一個房間,這種收藏癖或許到某一點便會失控,預示著

魯道夫二世的大腦終將失控。但在大腦失控之前,甚至到人之將死之前,這些藏品一定會讓他浸淫其中。因此一隻食火雞或是一塊腐爛的木頭既是皇帝的把玩之物,又是權力的公開象徵(即使僅僅聽到從雞舍傳來的哀鳴聲)。

魯道夫涉獵廣泛的收藏癖讓他更像真正的歐洲人。南到義大利的寶石匠,北至荷蘭的畫家,他都感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的大腦簡直是第一個歐洲大陸博物館。他癡迷丟勒,雖然這種喜好有點兒過時。通過多次談判他高價買下了傑作《玫瑰聖母的盛宴》(Feast of the Rosary),這幅畫是丟勒受人之托為威尼斯的德意志商人教堂中的聖壇而創作的。魯道夫下令,要求四位身強體壯的男子把這幅丟勒的畫作從威尼斯經過勃倫納山口運送到布拉格,要一直豎直拿著這幅畫,不能放在雪地上稍做停歇。要是我們能知道他們在這趟奇怪的旅程中談論了什麼,那該是多麼美妙啊!

魯道夫一定從這幅畫中獲得了極大的個人享受。能有機會數日坐在畫前欣賞,大概是他在位期間最美好的時光吧?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這幅夢幻般的畫作見證了王朝的興衰,並受到較大程度的破壞。現如今該畫被妥善地保存在布拉格國家美術館內。魯道夫二世在這幅畫上投入了很多時間,畫中仍然可以看到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跪在聖母馬利亞面前,聖母將一頂綴滿了玫瑰的王冠戴在他的頭上,周圍圍滿了一群如今身份已無從考證的德意志大公和士兵,而丟勒站在遠處的背景中〔他照舊看起來像裏克•維克曼(Rick Wakeman)——在數百年後前衛搖滾樂流行之前,人們如何能理解丟勒那一頭怪發和鬍鬚呢?〕。

正如魯道夫自身一樣,如果不花大量篇幅來描述他感興趣的事物,就很難將他的收藏癖好寫清楚。因此我甚至不打算詳細描述《米拉善本》(Mira Calligraphiae Monumenta)。它出自斐迪南一世的秘書之手,是一本非凡的書法合集。魯道夫曾委託約裏斯•赫夫納格爾(Joris Hoefnagel)用許多畫有小型生物、水果和花朵的畫來裝飾這一合集。畫上的每一樣東西,如黑莓、蛞蝓、桃子或是一朵花,都是如此生動美麗,其他事物與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但只有擁有那本小合集的人,也就是皇帝本人,才能欣賞到這些,這完全是一種絕對私密而又無與倫比的個人消遣。或許互聯網最感到讓人驚奇的一點就是,人們第一次能夠重新體驗欣賞各類藏品帶來的這種快樂,而在此之前,只有住在布拉格城堡中的那位長有黑眼袋的隱居者才能有此享受。

恐怕另一種神秘的個人藝術享受方式非音樂莫屬。許多公共音樂,如號角曲、進行曲和彌撒曲,都與帝國和大公活動有關。而且這些音樂會定期更新,這樣一來早期

的音樂就會無人問津。20世紀70 年代以來,音樂學者們發掘出許多殘存的音樂素材,我們才得以再次欣賞到這些作品。令人羞愧的是,人們把偉大的音樂與使徒傳承無情地建立起一種聯繫,許多音樂傑作僅因為不符合社會需求和時尚潮流而被人們遺棄。哈布斯堡家族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是:16 世紀90 年代,年輕的未來皇帝斐迪南二世在格拉茨的宮殿中召集義大利樂師和歌手(許多是威尼斯人),要求他們用音樂來支援反宗教改革,正如之前他要求建築師用白泥和金色漆為反宗教改革出力一樣。1619 年,斐迪南二世繼位後把這些樂師和歌手一併帶到維也納。斐迪南的殘暴統治與他對音樂做出的傑出貢獻是毫無關聯的,通常而言二者並不矛盾。

在斐迪南三世、利奧波德一世和約瑟夫一世統治期間,這種傳統得到了延續。喬瓦尼•弗留利(Giovanni F r i u l i )、安東尼奧•貝爾塔利(Antonio Bertali)和馬西米利亞諾•內裏(Massimiliano Neri,斐迪南三世的最愛,曾被授予爵位),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性格迥異、傑出有為、富有感染力,完全有能力應付加冕慶典帶來的棘手挑戰。我之所以在此提到他們,是因為除了完成公務,他們偶爾也會為皇帝的直系親屬進行各種各樣的小型音樂表演。皇帝們似乎都很有音樂天賦。對於魯道夫二世的繼任者而言,個人音樂創作帶給他們的聽覺享受同買一隻食火雞帶給魯道夫的享受沒什麼區別。

皇帝們音樂熱情很高(令許多英國王室成員大惑不解),皇帝本人就是作曲家,音樂帶來的那種內心愉悅不亞於把玩獎章或流覽書法合集所帶來的快感。更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很難再次聆聽他們的音樂並給出客觀的評價,但他們創作的大部分曲子都非常好。斐迪南三世創作的聖歌《上帝,人類的救贖者》宛如一位翩躚起舞的優雅美人,而約瑟夫一世的《天庭之母》能夠在任何一場虔誠的聖母馬利亞康塔塔歌唱比賽中勝出,雖然他沒有在這部作品上署名。

我們不知道這些優秀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源於他人的奉承之舉,譬如貝爾塔利幫助皇帝解決了實際的音符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17世紀的大多數音樂作品都依據緊湊的數獨式作曲規則創作而成,這樣一來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嘗試一下作曲,效果都會不錯。即便如此,那些皇帝本可以只把空閒時間花在吃喝玩樂、獵殺蒼鷺上,卻竟然徜徉在樂器和樂譜注解的廣闊世界中流連忘返。

利奧波德一世無疑是最癡迷於音樂且最具天分的音樂家,在評價他統治期間的功過時,他為管弦樂器創作的宗教音樂和《皮埃納奏鳴曲》(Sonata Piena)可能多少能

彌補他在維也納之圍中逃跑的過失。此外,在第一任妻子瑪格麗塔•特蕾莎過早離世後,利奧波德寫了一曲挽歌來紀念妻子,她在短暫的人生裏曾啟發他創作出許多傑出的藝術作品。這或許也是利奧波德的特別之處。

因此我們不僅瞭解了帝國皇帝的公共生活,還瞭解了皇帝的私人生活,至少是一種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個人空間的生活,它被歷史有效地記錄了下來。我們本應關注乏味的長期戰爭的進展,卻對魯道夫二世狂熱的收藏癖更感興趣,而這一癖好本應是他在生活中完成主要工作後的消遣。我們或許對利奧波德一世與法國之間無休止的爭鬥沒有信心,但不妨珍視他在豐富的維也納音樂生活中做出的貢獻,他即便在死後也依然影響深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6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