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超無厘頭經濟學:從偶像、遊戲、殺人事件學會25個財經入門知識
滿額折

超無厘頭經濟學:從偶像、遊戲、殺人事件學會25個財經入門知識

定  價:NT$ 340 元
優惠價:9030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經濟學這種東西,教科書寫的太難!!
用趣味的舉例,看懂經濟用語,讓金融變得很簡單。
從「似懂非懂」到「真的看得懂」!
◎精選25個主題,快速理解重點知識
◎運用趣味橫生的例子解釋經濟,印象更深刻
◎史上最ㄎㄧㄤ的經濟學書(作者保證)
超可愛的插圖+超爆笑說明,經濟學超基礎理論與概念,一次就弄懂。

作者簡介

1976年出生於靜岡縣濱松市的作家。出道作品《印度這種地方,我不會再來第二次了!笨蛋!!……不過可能還是會想再來啦》(Alphapolis)出乎意料地成為了熱賣10萬本的暢銷作品。之後又出版了《中國這種地方,我不會再來第二次了!笨蛋!!……不過可能還是會想再來啦》《三國志男》(幻冬社)《(估計約3000歲的)喪屍哲學拯救了(社會底層的)我。讓我在這個腐敗的世界中重生》(Writes社)等書籍。

前言
這是一本很無厘頭的經濟學書。真的不是我在自誇,市面上的「經濟書」絕對有一百萬本以上,但我有自信,這本書無厘頭的程度一定是一百萬本裡頭的第一名。而且「平均每一頁的經濟知識量」,一定是一百萬本裡頭的第一百萬名(確實不是在自誇)。

在本書中有太多無厘頭的例子和超乎常人預期的話題,卻沒有太多經濟學的專有名詞,也沒有任何數學式和圖表。我常想,有必要出現經濟學的專有名詞嗎?光是在日本,就已經出版了好幾千本「給初學者的經濟學入門書」。

光是入門書就有好幾千本了,而且現在日本還有一大堆「全日本最簡單」「三小時就看懂」的入門書籍不斷推陳出新。但我發現,市面上雖然有那麼多入門書,但大部分的讀者卻都沒有入門。就是因為大家在看完入門書後沒有入門,所以新的入門書才能夠接連不斷地投入市場。簡單來說,大家都把經濟學入門書當成了自我啟發書籍(講話太直接)。許多人在看完一本書之後,心裡想的是:「終於看完了!好像學到了不少,我好厲害。」獲得了滿足感,但內容卻全部忘光。所以類似的入門書和自我啟發書才能夠一直出新書。做為出版方,還真該感謝讀者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說,就算寫了一堆經濟學專有名詞,一般人也不會記得。畢竟大家只是大略翻看這些入門書而已。既然如此,乾脆盡可能地篩選主題,只挑幾個有趣的項目,再用生活周遭的例子,以無厘頭的方式來說明經濟學。如果這能讓讀者覺得「這也太蠢,太好笑了」,反而能造成衝擊,讓讀者留下記憶。本持著這樣的精神,我寫出了這本無厘頭的經濟學書。

我的正職是「作家」,而非經濟學專家。這本書則是「原本是經濟學素人的作家,在努力讀過經濟學後,寫給一般人的經濟學書籍」。和大學教授相比,我寫的書比較沒有說服力。但正是因為我前陣子還是個素人,所以很清楚「一般人不懂的地方」。看過其他書就知道,大學教授根本不曉得素人的程度。這也沒辦法,畢竟對那些厲害的教授們來說,素人已經是好幾十年前的事,想不起來當年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但我就不一樣了,我的素人時代就在不久前,我知道素人的基礎知識大多不足。那些專家、教授們認為「這應該每個人都知道」的常識,現實中有九成九的人都不知道。

所以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會配合那些真的不懂這些「常識」的人們。另外,正因為我不是專家,所以想寫什麼都可以。有時候寫得很通俗化,有時候可以寫些變態的內容,有時候可以寫得很無厘頭,不需有任何顧慮。專家、教授總不能寫出變態的文章吧。他們要是寫出這種文章,搞不好會丟了飯碗。其他專家看到他們寫了這樣的書,一定會喊出:「這什麼無聊的書!根本在汙辱經濟學。這種人應該要逐出學界。」但若作者是我就沒關係。我不會被逐出學界。因為我本來就不在學界裡面(淚)。

我本來就不在學界內,未來也不打算加入。不過我會靠近學界的大門,按一下門鈴後馬上逃走。如果想看如此調皮搗蛋的作者,究竟會寫出什麼樣的書,就請繼續往下翻閱。

目次

前言
01序章
02「效用最大化」與機會成本
03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04「金錢」的功能
05物價
06什麼是獨占?
 07社會主義經濟
08銀行與貨幣擴張
09日本銀行的角色
10股票與公司債
11鼓勵投資
12景氣與GDP
13GDP的內幕
14通貨膨脹
15惡性通膨
16通貨緊縮與財政赤字
17消除財政赤字的方法
18量化寬鬆
19財政擴張
20經濟政策的現實與安倍經濟學
21經濟政策的現實與安倍經濟學
22價格的相對性
23金錢與道德
24損失趨避與稟賦效應
25消費與節省
後記

書摘/試閱

02「效用最大化」與機會成本
合理考慮「觀賞色情DVD時的機會成本」。

討論經濟學時有個前提,那就是「人類的行動永遠是理性、利己的」。具備這種特徵的人又叫做經濟人(Homoeconomicus)。

也就是說,人類的行動並非隨興所至,而是會隨時比較A和B哪個對自己來說比較好。如果A比B好,人們就會思考要怎樣花最少的成本來獲得A。人類會一直沉著、冷靜、縝密地處理這些資訊再做判斷。這就是經濟學的假設。經濟學將所有人都當成理性利己的經濟人。這麼說也沒錯啦。
舉例來說,如果一款數位相機在安井電器賣一萬日圓,在隔壁的高井電器卻賣三萬日圓,這時候我們會推論:「人類會理性決策,所以大家都會去安井電器買相機」。以此為前提,才能發展成現在的經濟學。要是覺得:「唉呀,每個人都不一樣啊,本來就會有些人想在安井電器買,有些人想在高井電器買。隨興點不就好了嗎?因為我們是人啊」,就沒辦法得到任何經濟理論。除了「因為人類很隨興,所以沒辦法形成像樣的經濟理論」這個理論之外,就是因為有「人類會理性行動」這個前提,所以在物價變化或景氣變差時,可以預測人們會做出什麼樣的行動。「相同商品不同售價時,一般會向比較便宜的賣家購買」這是一個理性的行動。另外,像是「人類永遠會選擇效用最大化的選項」,也是理性的人類經濟人的特徵。「效用」簡單來說就是「滿足感」,也就是買下一個東西、做某件事之後,可以獲得多少快樂。

當我們只能從A、B、C、D中選一個購買的時候,我們會綜合性地考慮價格和滿足感再做判斷。用現在的話來說,「選擇CP值最高的選項」就是所謂的「效用最大化」。雖然經濟學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都會做出效用最大化的行動」,但實際上的我們又是如何呢?

雖然大致是這樣沒錯,但也有例外情況,這才是事實。舉例來說,走在街道上時,我常會覺得:「為了幾百日圓的折扣而排隊的人們,都沒有做到效用最大化」。
在我家附近的車站有一家某某炸蝦飯。這家店的炸蝦飯在每個月的十八日會打折,所以這天店外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另外,有些店家還推出只要拿某特定品牌的手機,就可以免費獲得一碗牛丼、獲得免費甜甜圈之類的活動。
這些店家在尖峰時,等待時間甚至可以長達一小時。這些人是不是都是從網路上獲得這些消息的呢?一碗牛丼的價格只略多於三○○日圓、甜甜圈一個一○八日圓、炸蝦飯的折扣甚至只有六十日圓。這種說法說不定會遭受很多批評……,不,會為了二○○日圓而花一小時排隊的人,實在不太可能會買這本書,所以我可以大膽的說,為了這點錢而排隊的行為,效用實在低很。

要花一小時大概是因為正處於尖峰時間。但就算是花三十分鐘也不該等。如果只要五分鐘還可以考慮一下。有個東西叫做「機會成本」。這指的是:進行某項行動時,如果不做這個行動,改做其他行動時獲得的效用。
舉例來說,當我們喝下五○○日圓的咖啡,機會成本就是不喝這杯咖啡,改拿這五○○日圓去買喜歡的書,或者去參觀門票五○○日圓的美術館。
機會成本雖然叫做「成本」,但機會成本並非只有金錢,也包括了時間與心情。咖啡不僅好喝,也有放鬆效果;書和美術館可以獲得快樂與知識。

經濟學認為,人類會綜合性考慮這些機會成本,再從中選擇效用最高的選項。
我也認為人類要這樣才對。如此看來,考慮到機會成本,為了省一、兩百日圓而耗費三十分鐘,這個行為的效用非常低。在排隊的人應該要想想:「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其他地方,可以做些什麼?」

在一些商管書中常會寫道:「時間就是金錢。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坐電車上。別吝嗇計程車錢。」但是,如果改搭計程車會多花數千日圓,卻只省下數十分鐘,我就不禁想對這種人說:「我說你啊,那些出書的創業家都是有錢人啊。回想一下庶民的金錢觀好嗎!說出這種話只是想讓讀者覺得『我可以為了省下十分鐘花掉三○○○日圓的計程車錢喔。我正是那個會成功的人……我是人生的贏家,和你們不同!』讓讀者崇拜他而已。」

為了節省十分鐘而花三○○○日圓究竟值不值得呢?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但如果是為了省下一、二○○日圓而多花三十分鐘或一小時,這個人的「時間價值」也未免太低。畢竟日本也不是一天生活費在一美元以下的貧窮國家。對於住在有屋頂的房子內的日本人來說,三十分鐘應該不只值一○○日圓。而且在排了三十分鐘隊,終於進入店內後,店內肯定是人滿為患的客滿狀態。在擠滿人的店內吃飯,會讓我感覺損失超過一○○日圓。或許你會想:「你這樣講不大好吧,許多靠年金過生活的老人、沒有工作的貧窮青年、窮學生等等,就是為了省錢而排隊的啊。」但我認為,如果是老人,更不該浪費所剩不多的時間在排隊上,無職青年和窮學生也應該要把這些時間拿去打工或讀書,提升自己的能力,長遠來看才能獲得比較大的效用。

我甚至覺得,心中有「為了一○○日圓而排隊這件事很平常」這樣的想法,才是最大的損失。
話說回來,既然效用衡量的是「滿足度」,就要將心情也考慮進去。心情是相當主觀的,同一個事物在每個人眼中的效用可能都不一樣。
說不定每個月十八日在某某炸蝦飯前排隊的人們並不是想省那一○○日圓,而是排隊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產生莫大的快感。對這種人來說,排隊不只能得到快感,還享有折扣,根本是一石二鳥,排隊毫無疑問是效用最大化的選擇,反而是我的批評有誤。
我常常經過這家每個月都會有優惠的店家,卻從來不曾看過隊伍內有「排隊好棒,好舒服」的人。這表示,並不會有人因為排隊本身而興奮,我之前說的,「他們認為三十分鐘的價值大概就是一、二○○日圓左右」,大致上應該是對的。……雖然說得好像很懂的樣子,但我也沒那個自信說自己平常做事時一定會考慮到機會成本、會做出效用最大化的行動。

舉例來說,我偶爾會看看色情DVD。我在看色情DVD的時候確實會很投入、覺得很興奮,但看完後,回過神來時又會開始覺得:「我到底在幹嘛……。在這一小時內,一流的運動選手正在為了準備奧運而瘋狂練習中;無國界醫生正在拯救許多貧困地區的孩子。

而我卻把這一小時花在這種事情上,實在太可恥了。」因為機會成本過於龐大而差點流下眼淚。這麼看來,我也不是一直都讓行動的效用最大化,實在沒什麼立場責備那些排隊的人。

說真的,要時時想著機會成本實在是不容易。經濟學的書常提到:「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要意識到機會成本。譬如說,買A而不買B的理由,真的是心裡想的那樣嗎?把時間花在這件事上而不是其他事的理由,真的是心理想的那樣嗎?」不過,當心中出現「好想要玩遊戲啊」的想法,若試著去討論機會成本,就必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把玩遊戲的時間拿去做別的事,會不會更好呢?」如果討論機會成本有那麼重要,接著就必須想:「去思考『把玩遊戲的時間拿去做別的事,會不會更好?』這個問題的時間拿去做別的事,會不會更好?」這個問題(依此類推)。

永遠把時間花在討論機會成本,直到命終。雖然經濟學假設人類永遠會理性行動,但我認為,就算是追求理性的行動,也要有所節制,才是真正的理性行動。下一章就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理性利己的行動吧。

03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長紅三十多年的名作《七龍珠》打破了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經濟學的基本模型中,會假設所有人都是經濟人……也就是要在「人類理應做出理性且利己的判斷」這個前提下討論經濟行為。

既然說是「理應」,就表示這個前提包含了「即使不是這樣,也要假設是這樣」的意思。畢竟,行為模式接近經濟人的人越多,就越能夠預測每個人的經濟行為。

基於這點,經濟學又假設我們「永遠會選擇效用最大化的行動」,這裡說的效用和「滿足感」或「幸福」的意思大致相同,我們會選擇自己認為最有滿足感的選項。畢竟人類是為了幸福而活的。本章要介紹的就是在想讓效用最大化時,與機會成本並列的重要概念「邊際效用」,以及「邊際效用遞減法則」。讓我們來看看實際的例子。

我常會去吃壽司吃到飽。通常是和朋友們共四人去吃。價格沒有說很貴,一個人大概五○○○日圓左右而已。規定一次最多可以點三十貫,不過時間限制內要點幾次都可以。坐下後,點了第一輪。看到三十貫的海膽、鮭魚卵、鮪魚肚一個個整齊排在桌上時,實在是有夠幸福!首先大家會拿出手機,拍下高級壽司(對庶民來說)成群排在一起的壯觀模樣,以及一群歐吉桑吃飯的畫面,再上傳到網路上。雖然這種畫面讓人看起來不大舒服,但每個人還是抱著「這說不定是人生最後一次吃壽司」的興奮心情,拍下這些壽司的特寫。

然後,將第一貫海膽壽司放入口中。一口咬下壽司時,實在是再幸福不過的瞬間!咬第一下、第二下。壽司產生的效用實在太大,讓我感動得快要哭出來。可以活在能壽司吃到飽的時代實在太棒了。還好現在不是北條氏執政的時代那時一旦發生大事,就必須放下壽司,連忙趕去鎌倉。不管是哪個機會成本,都比不上現在口中的海膽、鮭魚卵、黑鮪魚。我敢斷言,這絕對是效用極端最大化的選擇。

但是,當我沉浸在幸福中,化身為吃壽司魔神,點了好幾輪,肚子終於八分飽後,還是會覺得「要再多點一些才不會浪費錢!」然後又開始點菜。就算吃到十分飽、十三分飽,還是會想繼續點,點到出現「本日第一五○貫」的紀念壽司為止。這時,有一個海膽壽司在我眼前,就是那個一小時前帶給我巨大幸福感的海膽壽司。可是,看著這一排和當時品質、分量完全相同的海膽壽司,已經吃飽的我卻這麼想著。這個……是廚餘嗎?(沒禮貌)當然不是廚餘。這毫無疑問是超好吃的壽司。
如果是一個小時前,這可是我們激動地拍下一張張照片,咬一口喜極而泣,咬兩口就嚎啕大哭,讓人興奮到快要暈過去,那個稱得上是「物質化的幸福」的珍饈,海膽大人啊!但在肚子已經二十八分飽的我面前,這樣的珍饈也只是雞肋。而且還會破壞友情「點這個的是你吧?負起責任吃下去啊!」
「是你點的吧!不是你一直說想要回本所以一直點海膽嗎!」
「工三小啦!現在是我的錯就對了?」
「你再講一次試試看!要打架就說啊!要打來打啦!」就像這樣,一把年紀的歐吉桑開始互推壽司給對方吃,可以說是吃壽司時常上演的戲碼。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法則。聽起來有點複雜,簡單來說,「邊際」在經濟學中是「再追加一個時候」的意思,而「邊際效用」就是再加一個時增加的效用。

要注意的是,我在吃了零個海膽的狀態下,吃一個海膽也就是吃下第一個海膽時獲得的效用,和在吃了三十個海膽的狀態下,吃一個海膽也就是吃下第三十一個海膽時獲得的效用完全不同。

吃下第一個海膽時感覺相當幸福,但吃下「第三十一個」海膽時不只沒什麼幸福感,甚至有些痛苦,反而有負面的效用。第三十一個海膽應該也想變成第一個海膽吧。像這樣,某個東西的效用隨著數量增加而逐漸減少的現象,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那麼,知道這個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之後,有什麼用呢?首先,這個法則能夠防止我們不斷地追求效用。不管是多好吃的東西、多有趣的事物,越是追求,獲得的效用就越少,太多了甚至會變成痛苦。並不是擁有越多,效用就越大,擁有適當的量才是重點。在效用轉為負之前停止追求更多,才能夠真正達到效用最大化。

也就是說,追求幸福時,不要強求才好。站在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立場來看,這個法則也可以幫我們瞭解「提供多少量最能滿足客人」。畢竟,滿足客人才能增加營收,若無法滿足客人,營收就會下降。如果用漫畫或電影等娛樂作品來舉例,應該比較好懂。和海膽壽司一樣。系列作品中,通常第一個作品最有趣,因為有邊際效應遞減法則。

看到《侏儸紀公園》第一集時,會讓人有「恐龍就像真的一樣!」的衝擊。然而後續作品帶給人的效用,卻不可能比第一集還要高。因為在觀看續集時,觀眾們已經看過CG恐龍了,就算CG比前作還要進步,觀眾也早已習慣了CG恐龍帶來的衝擊。與此類似,大部分的漫畫作品都會在第十五集左右時完結。一開始的故事和角色會讓人覺得新奇,但一集一集看下來,讀者逐漸習慣劇情之後,對作品的邊際效用也會逐漸遞減。邊際效用遞減時,漫畫的銷量也會隨之下降。
於是,效用降低的作品就會在一個適當的地方結束,在虧錢之前,盡快換上新的商品,這是買賣的基本。因此,「如何抑制邊際效用遞減」便成了相當重要的問題。鳥山明老師的《七龍珠》早就超過了十五集,來到四十多集,續篇現在也在連載中。究竟,《七龍珠》是如何戰勝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的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說到少年漫畫的效用,不外乎是「新鮮感」和「刺激感」,所以讓讀者覺得目前的內容還不是全部,「讓故事的規模越來越大,維持讀者的新鮮感」就是七龍珠的策略。主角孫悟空在故事中曾和許多敵人戰鬥,不過在第一、二集時,只是和比較會打架的小孩子互毆而已,不久後開始可以發出龜派氣功,再來又學會分身、在空中飛行等能力,後來和敵人打架時的衝擊強到可以摧毀一個城市。而目前在最前線戰鬥的角色們,每個人都強到一根手指就能破壞地球。

換言之,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觀眾的感動持續下去」,這樣才能讓觀眾保持對作品的新鮮感。不只是娛樂作品,食物、衣服、汽車,許多商品都遵循著這個規則。不過,照這個規則走下去,總有一天《七龍珠》會出現瞬間就能毀滅宇宙的角色吧。在這之後,作者又要如何持續讓讀者獲得效用呢?我做為粉絲,實在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若站在提供商品的立場,我們應該要想辦法盡可能避免邊際效用遞減,一旦邊際效用開始遞減,就需在邊際效用變成負數之前,適當地結束,這是商業上的一大重點。不管是哪個商品、哪個領域,甚至連夫妻生活都一樣(應該吧)。

那麼,關於經濟人的話題就先告一個段落,下一章起,讓我們來談談比較有經濟風格的主題金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