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經濟學講義: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親自作序推薦(簡體書)
滿額折

經濟學講義: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親自作序推薦(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師承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的李俊慧老師重磅作品,來自超過100萬人共同學習的經濟學課堂,得到了大量市場用戶的驗證和認可。

★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親自作序推薦

★ 無圖表,無公式,無障礙,撕掉“經濟學”三個字的嚇人表像,通俗有趣、接地氣,不像市面上氾濫的“段子經濟學”,沒有學術脈絡和根基;也不像傳統教科書,體系龐大,生澀難懂。

★ 本書包括了經濟學核心概念,用大量簡單、真實、有趣的中國案例,解釋、印證、推演經濟學原理,介紹眾多經濟學大師思想,一本書培養經濟學思維,構築經濟學的知識體系。

★ 在內容結構上,囊括經濟學所有核心議題,但每一個議題又都獨立成篇,每一篇都是一個獨立的知識入口。你既可以從頭到尾通讀,也可以隨手翻開一篇單獨的章節,把它作為一本經濟學指南,隨時查閱。

經濟學是一種幫助你應對複雜世界的智慧,它是觀察世界的視角和態度,而不是一堆函數、公式和圖表。
李俊慧老師善於把複雜的現象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說清楚,用通俗有趣的語言將生澀難懂的經濟學講明白,所以這本書既不像市面上氾濫的“段子經濟學”,沒有學術脈絡和根基;也不像傳統經濟學教科書,體系龐大,生澀難懂。
它講解了生活中不可能繞過的經濟學核心概念,比如稀缺、成本、價格、交易、信息不對稱、收入等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通過大量真實案例的經濟學分析,更實際、更有趣、更深入和徹底地將經濟學思維運用於各種實際場景,幫你繞過經濟學花招,理解現象背後的經濟邏輯,從而啟發你將同樣的思維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相信讀完本書之後,你會對自己身處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成為這個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作者簡介

李俊慧
經濟學家,喜馬拉雅“李俊慧的經濟學課”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音頻課程主講人,上百萬人次收聽播放。曾在廣州中山大學攻讀經濟學與管理學課程,獲博士學位,期間曾以交換留學生身份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一年。現從事經濟學、國際貿易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2001年在張五常教授到中山大學講學之際與之認識,獲其青睞,從此結下亦師亦友的深厚交情。2006年起在網上主持張五常博客。2016年起,開始舉辦“經濟解釋”研討會,聚集頂級經濟學人探討經濟學。

名人/編輯推薦

李俊慧同學對經濟現象的事前判斷和事後解釋,皆從事了多年的研究,是今天在晚我兩輩的中國經濟學者的佼佼者。
——著名經濟學家 張五常

俊慧是天才。她對經濟解釋理論的掌握相當系統,達到融會貫通、揮灑自如之境,是張五常經濟學派首屈一指的衣缽傳人。江湖人稱“滅絕師太”,《經濟學講義》一出,頓覺寒氣逼人,勢不可擋,各經濟學門派的假理論假招式盡滅鋒下。要想增加經濟學智商和功力,《經濟學講義》是秘籍。
——匯金銀行行長 吳鮮平

《經濟學講義》是《經濟解釋》的通俗版,是寫給經濟學系大一的學生及之前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普通讀者。俊慧與張五常交往十多年,受其言傳身教,熟稔《經濟解釋》。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個“通俗版”中,俊慧對很多概念的闡釋和案例的使用,做了頗具個人特色的發揮,讓人印象深刻。
——財經評論員 陳建利

代序 :經濟學為何失敗?

物理學家牛頓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 1687 年。今天的物理學超越了牛頓所知的很多倍。我們可以讓火箭飛到火星去——這是牛頓當年無法想像的。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表於 1776 年。今天的經濟學界沒有一件作品可以比得上二百四十多年前的斯密之作,雖然我認為自己的《經濟解釋》可以與其相提並論。這樣高舉自己是因為我填補了斯密當年的一個缺失 :他從人類自私的角度推出國富的道理,但忽略了人類的自私可以毀滅自己。我的填補方法是引進制度或交易費用,推出無數可以驗證的假說。但整體來說,與物理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相比,經濟學是非常失敗的。
經濟學出現災難性的失敗,有四個原因。
其一是自然科學的發展需要有實驗室或化驗室的操作與支持,但經濟學者一般是坐在辦公室內猜測外面的世界發生著什麼事。真實世界是經濟學的唯一可靠的實驗室——不是什麼政府報告,不是什麼統計數字,而是真實世界的現象。可惜這真實世界經濟學者一般懶得管。作為一門需要驗證的科學,經濟學者怎麼可以不到實驗室裡多做觀察呢?
其二是沒有經過驗證的理論或假說,引來無數無從觀察的古怪術語,卻奇怪地被好些人接受了。我們知道,就自然科學而言,無論一個理論怎樣精彩,沒有經過事實的驗證與支持,是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但關於經濟學我們沒有聽過諾貝爾經濟學獎有假說或理論要經過驗證的要求。這不是有點莫名其妙嗎?
其三,自然科學的性質在基礎上與經濟學有很大的分別,但經濟學者老是以為二者雷同。好比均衡這一概念,物理學說的是一個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但經濟學的均衡只是一個概念,絕非事實,用作衡量有沒有可以驗證的假說的存在。如此一來,無從觀察的術語在近代的經濟學發展中到處都是。看不到則驗不著,但驗不著的說故事卻被認為是驗證了。
其四,自然科學的理論多而複雜,經濟學者也跟著把他們的理論搞得多而複雜起來了。
嚴格來說,經濟理論的整體只有一條需求定律,廣泛地闡釋,沒有其他。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是沿著該曲線走,邊際用值對著鏡子看就是邊際成本,把消費物品作為生產要素看,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就是邊際產量下降定律。無論多人合作的產出如何複雜,化為件工來看,每個人還是有著那樣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也就是每個人對某物品的需求定律了。這條曲線對著鏡子看就變為供給曲線了。
複雜的變化,主要是源於我們的社會多過一個人存在。這樣看,同一物品或生產要素,個別的需求曲線會有很多條。競爭於是出現,而競爭需要有決定勝負的準則。權利有了界定的準則是價高者得。改變了權利界定的制度,這競爭的準則會跟著變。有關的分析會變得複雜起來,但基本的原理還是那樣簡單的一條需求定律。
複雜的變化當然不容易處理。其中最大的麻煩是,在社會中,我們有交易費用或制度費用的存在。這些費用要怎樣放進一個以需求定律為基礎的框框之內可是大麻煩。為此,我思考了四十多年,大致上是想通了怎樣處理。
我不認為李俊慧同學的這本書會帶同學們走進那近於深不可測的牽涉到交易費用或社會費用的分析中,但應該可以給同學們一個起碼的經濟學基礎。是為序。
 
張五常 2016 年 4 月
經濟學講義序

高山流水遇知音。俊慧的《經濟學講義》即將出版,邀我作序,欣然從命,以慰知己。
與俊慧結下的經濟學情誼已有 13 年。1999 年,我倆均以優秀的成績保送研究生,在一個班裡學習經濟學。記得有一次在中級微觀經濟學的課堂上,王則柯老師突然問 :“哪位是李俊慧呀?”大家面面相覷,卻無人站起來。這傢伙估計是逃課了。
王老師頓了頓說 :“你們班的李俊慧——了不起啊!”我們一下子懵了。
“她發表了很多經濟學的文章,寫得很好!噢,今天沒來,是吧。”
至此之後,我便把李俊慧這個名字記在了心上。讓老師都佩服的人,可不能小看。
後來我倆如何成了朋友,已不記得,只記得在經濟學的課堂上常常都看不到李俊慧的影子,但是每天晚上她都會跑來我們宿舍,與我大談特談經濟學。一天,她突然興高采烈地對我說 :“聽說下學期要調宿舍,要不咱倆調一塊兒吧。”我欣然應允。
新調的宿舍是雙人間,我倆便再無忌憚地高談闊論,還常常爭得面紅耳赤。宿舍每天晚上 9 點準時熄燈,我倆躺在各自的床上,談談今天看了什麼書、什麼文章或者是什麼趣聞。記得有一次,為了搞清楚“剩飯是不是成本?”居然吵到了晚上 11 點。隔壁宿舍的同學常來抱怨 :“你們宿舍怎麼回事?天天晚上 9 點熄燈,接著就吵到深更半夜,什麼作息習慣!”我們暗自好笑。如今這些往事已成了我碩、博士階段,乃至整個大學階段最美好的求學回憶了。當時討論得最多的,就是張五常教授的《經濟解釋》。
那幾乎成了我們的精神食糧,每週都特別期待網上的連載,接著就是唇槍舌劍一番。張五常教授曾說過他在 UCLA 讀書時,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常常邊打牌邊討論經濟學,後來被稱為“加大小子”。我們沒有張教授的際遇,但平生遇一知己,足矣。
俊慧愛讀書,但她的書都是從圖書館裡借的,流動率特別高。書櫃就放在門邊,每天進出的時候我都不免瞄上一眼,知道她每週看六本書,難怪沒時間去上課了!正是這種閱讀,使得她有廣博的知識,如同一本百科全書。這在《經濟學講義》裡大家一定能夠感受得到,從物理學到心理學、從古代到當代、從大洋彼岸到大洋此岸,沒有她不通曉的,也沒有她不能用來做經濟分析的。
正是因為如此,她的學識早已超過了當時教我們的老師。在一次學術沙龍上,一位著名教授給大家講他的博士論文,在提問環節,俊慧問得他節節敗退,不得不請出另一位博導幫忙,誰知他也被問得進退維谷。不過這位博導慧眼識珠,在那次沙龍之後主動邀請俊慧讀他的博士。課堂上,老師常常被她問得啞口無言。受俊慧的影響,選課前,我也先問老師幾個問題,看看他(她)是否知道的比我多,如果不滿意,不選也罷。如果是必修,就只能以逃課對待了。平生都是優秀學生的我,在俊慧的“帶領”下,也開始了逃課。可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逃課自有逃課的理兒。
腹有詩書氣自華,只要看得多,思考得多,超越老師不是一件難事。《經濟學講義》裡處處都在質疑傳統的經濟學,這便是俊慧學生時代風格的延續了。
1999 年張五常教授來我校演講,俊慧問了他許多問題。臨別時,張教授對學院的領導說 :“有這樣的學生,你們應該好好珍惜啊。”從那以後,俊慧與張五常教授便結下了不解的師生情緣,《經濟學講義》裡也無處不是《經濟解釋》的影子。有一次俊慧對我說 :“看了張教授的《經濟解釋》,我一下子茅塞頓開,過去感到困惑的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句詩 :一覽眾山小。是啊,借著巨人的臂膀,攀登到了學術的高峰,那種豁然開朗的心境,真是人生至高的褒獎。
俊慧跟隨張五常教授追求經濟學是執著而又熱烈的。自那以後,她便幾乎不再寫文章了,潛心鑽研《經濟解釋》,徜徉在經濟學的海洋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一位教過俊慧的老師曾痛心疾首地對我說 :俊慧被耽誤了!他哪裡知道,俊慧天天都在思考著經濟學,天天都有所收穫。只是這種收穫是思想上的滿足,不是金錢與名利。俊慧選擇一所不知名的大學任教,其實就是為了能將畢生奉獻給經濟學,不被功名羈絆,不為斗米折腰。
2011 年我從牛津回國,感覺身邊的朋友們收入都提高了,但精神狀態卻大不如前,開口閉口都是錢、錢、錢。只有俊慧,一枝獨秀,滿懷激情地跟我講著經濟學。在她的影響與感染下,那個學期我講的經濟學得到了學生們的高度評價。只要有所追求,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而簡單的生活是可以充滿熱情的,這是我從俊慧那裡又學到的經濟學以外的東西。
俊慧的激情來自哪裡?當然是經濟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張五常教授的《經濟解釋》。這段日子,張教授正在嘔心瀝血地大修《經濟解釋》,每一稿在付梓之前,都先傳給俊慧閱讀。在我看來,《經濟解釋》讀得最通透的,當數李俊慧了。現修的《經濟解釋》比舊版的《經濟解釋》難了許多,張教授窮畢生之精力於一書,其分量可觀。許多地方異常艱深,讓人費解。
而俊慧的《經濟學講義》則輕快得多,雖然避開了經濟學中一些困難的部分,但也不失為《經濟解釋》的入門讀物。同學們可以從簡單、明快的分析中,領略經濟解釋的力量。
《經濟學講義》能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例如成本的概念,沒有一本教科書教得好,常常都是前後自相矛盾。李俊慧一個“非典”的例子,便舉重若輕,把這一概念介紹得再清楚不過了。一個“課室裡座位”的例子,便把稀缺的概念講得入木三分。我也講過“交易費用”,但學生聽後“天旋地轉”。李俊慧的“交易費用”從歷史角度來講,如同聽故事一般。故事講完,交易費用也就心領神會了。
經濟學無用於改進社會,但它能夠滿足人們追問“為什麼”的精神訴求。經濟學並非產自東土,但中國人的勤勞與智慧,讓這門學科在華夏的土地上熠熠生輝。上下五千年,中國經濟再次一躍而起,成為全球楷模。
躬逢盛世,讓我輩有條件一睹科學之尊容,並為其正本清源。張五常的《經濟解釋》與李俊慧的《經濟學講義》讓科斯“到中國去學經濟學”的話不會落空。
大愛無言,與一般經世濟邦的經濟學家不同,俊慧將她對科學的熱忱與對生活的激情都熔鑄到了這本樸實無華的《經濟學講義》之中。
周燕
2012 年 5 月 8 日
于康樂園

目次

目 錄
代序:經濟學為何失敗?
經濟學講義序
第 1 講 入門簡介 / 001
第 2 講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 / 005
第 3 講 自私的假設 / 019
第 4 講 稀缺•競爭•市場與非市場 / 035
第 5 講 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 / 047
第 6 講 經濟思想史: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 055
第 7 講 均衡•最優•邊際 / 069
第 8 講 需求定律 / 087
第 9 講 供給曲線•供求理論•政府對價格的干預 / 109
第 10 講 消費者理論 / 135
第 11 講 成本的概念 / 169
第 12 講 租值的概念 / 183
第 13 講 直接成本與上頭成本 / 201
第 14 講 交易費用 / 223
第 15 講 市場結構——受價 / 239
第 16 講 市場結構——覓價 / 261
第 17 講 信息費用 / 309
第 18 講 利息理論 / 331
第 19 講 貨幣理論 / 353
第 20講 收入分配•工資合約•失業 / 409
第 21 講 對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批判 / 433
第 22 講 商業週期與經濟增長 / 457
第 23 講 科斯定理 / 467
第 24 講 外部性 / 483
第 25 講 租值消散 / 495
第 26 講 政治經濟學 / 507

書摘/試閱

第 1 講 入門簡介

在正式開始經濟學之前,我有必要先給閱讀本書的讀者打一支預防針。這支預防針就是 :不要盲目地相信傳統的經濟學教科書!
人們一般都會認為,教科書上印刷的內容就是金科玉律,一定是沒錯的。但經濟學的情況卻不符合這一般的認為。傳統的經濟學教科書裡,其實充滿了錯誤。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經濟學這門學科還太年輕了。
先介紹一下經濟學的發展歷史吧。美國是 1776 年獨立的。就在這同一年裡,英國有一位叫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人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很長,所以它的中譯名一般都是使用其簡稱《國富論》[1]。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經濟學成了一門學科。也就是說,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的開山鼻祖,相當於武俠小說裡的武當派的開創者張三豐。而在那之後從事經濟學學習與研究的人——包括你我——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由此可知,經濟學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跟美國的年齡一樣大,才兩百多年 ,三百年不到。這對於一門學科來說,是很短的時間。正因如此,這門學科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充滿了錯誤是理所當然的。
一般人會覺得物理學之類的自然科學基本上是沒有錯誤的。但別忘了,物理學從幾千年前的亞裡士多德時代就已經開始研究了。直到近代之前,物理學都已發展幾千年了。
眾所周知,當時的物理學裡有著那麼多,又是那麼嚴重的錯誤。物理學家錯誤地認為,物體下降的速度跟物體的質量有關。今天人們都知道,這完全是錯的。物體下降的速度跟物體的質量毫無關係,從表像上看起來石頭比羽毛下降得快,只是因為石頭受到的空氣摩擦力比較小而已。還有天文學,錯誤的地心說統治了人們多長時間?
相比之下,才發展了三百年不到的經濟學,教科書裡充滿了錯誤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只是因為寫進了教科書裡就不假思索地認定是沒錯的,那才值得驚奇。
事實上,很多經濟學教科書的作者,其實他們未必認為自己寫進教材裡的內容都是對的,只是寫教科書不是寫學術著作,要講究隨大流。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是什麼,他就得按著那個多數人的想法來寫。可是,有一句話大概是很多人都熟悉的,那就是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
既然隨大流的經濟學教科書已經有那麼多了,我就下決心要寫一本不隨大流,而是只講授我認為是正確的東西的經濟學教科書。所以,此書會把傳統的經濟學教科書裡的正確內容挑選進來,並不斷地批判、糾正那些我認為是錯誤的地方,還會不斷地補充我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所以本書的內容看起來會跟市面上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有相當多的不同。
自然,有人會問 :你認為是對的,就是對的嗎?如何才能客觀地判斷對錯呢?這就要求助於經濟學以外的另一門學科 :科學方法論(又稱為“科學哲學”)。
科學方法論提供了判斷一門學科是否是科學,其研究結論又是否正確的客觀標準。它不僅僅適用於經濟學,而且適用於一切科學。實際上,研究科學方法論的學者 [1] 主要是根據自然科學的實踐來尋求符合一切科學研究的規律。因此,本書與一般的經濟學教科書還有一個重大的區別,就是本書會在講解經濟學理論的過程中不斷地穿插介紹科學方法論。事實上,我認為普通人——並非哲學或邏輯學專業的學生——掌握科學方法論的最佳方式是通過學習經濟學來學以致用。
另外,本書既適合非經濟專業的社會人士閱讀,也適合經濟專業的學生學習。為了兼顧這兩類人群的需要,為了方便經濟專業的學生在閱讀其他經濟學教科書或文獻時能銜接得上,本書適當地使用了一些數學。但對於非經濟專業的社會人士而言,如果能看懂這些數學,當然是錦上添花,肯定更有利於理解 ;但如果看不懂,也不必感到焦慮,直接跳過去也沒問題,對於能否掌握到家、學以致用其實不太重要。
本書的內容師承于張五常教授的三卷本《經濟解釋》,對傳統經濟學教科書的參考則主要來自張五常的老師傑克•赫舒拉發(Jack Hirshleifer,1925—2005)為美國大學本科的經濟學專業學生所編寫的中級教材《價格理論及其應用》。該書的中文版 [1] 是我與周燕合譯的,張五常教授為該書作序《受教的經歷——為老師的課本序》,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同學們今天讀赫舒拉發老師的《價格理論及其應用》,不要相信,要考慮,要衡量,而更重要的是要不停地提出問題,找其他同學或老師出氣吧。”這才是大學的學習,也是真正的學習。
願與所有閱讀本書的人共勉!

第 2 講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這是對經濟學的學科性質的界定,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本講會從科學方法論的層面對此加以解釋。

第一節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
——科學方法論(之一):可證偽性 [1]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是指一種人類的智力活動,它從一個或若干個假設、公理出發,按照嚴密的邏輯推導,推出一整套由理論及其推論組成的體系,其結論要進行事實驗證。
這個關於“科學”的定義可分解為三部分,也就是“科學三部曲”——第一部曲是假設、公理,這是科學的起點,這起點不需要證明。
第二部曲是邏輯推導,數學在這裡作為一種協助邏輯推理的工具,有可能對科學派得上用場,所以數學不是科學,而是科學的第二部曲中可以用到的一種工具。
第三部曲是事實驗證,正是這一部曲把科學與數學區分開來 :數學只有前兩部曲(幾何特別典型),是沒有第三部曲的,所以它不是科學。之所以要有第三部曲,是因為第一部曲既不用證明又不准質疑。那麼要怎樣確保第一部曲是沒問題的呢?就要在這裡尋求事實的支持。
正因為第三部曲將科學與數學區分開來,這就決定了科學最重要的特徵是“可證偽性”(refutability),俗稱為“可能被事實推翻”;而並不是人們平常所以為的“證明為真”[1]。
這裡要澄清普通人對於“科學”常有的一個重大誤解,即把“科學”與“正確”畫上等號,以為“科學的”就是“正確的”。其實“科學”與“正確”是兩回事。具有可證偽性才是“科學”,不具有可證偽性則是“非科學”;被證偽是“錯誤”,未被證偽則往往被不太正確地稱為“正確”。
因此,“科學”“非科學”“正確”“錯誤”這四個詞是可以兩兩組合而毫無矛盾的。“科學而正確”“非科學而錯誤”這兩個組合大家比較好理解,就不再說了,這裡專門舉例來說明一下“非科學而正確”“科學而錯誤”這兩個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組合。
先舉一個“非科學而正確”的例子 :四腳動物有四條腿。這個陳述無論你怎麼想破腦袋,也不可能想出它是錯的情況。但正因為它不可能錯,也就不可能被事實推翻,即不具有可證偽性,於是它是非科學。再想深一層,為什麼這個陳述不可能錯(不具有可證偽性)?因為這句話的後半句只是把前半句重複了一遍,相當於“因為 A 是 B,所以 A 是 B”,當然是不可能錯的。這種“非科學而正確”的命題稱為“套套邏輯”(tautology),即“同義反復”。人類研究科學是要發現新知識,但套套邏輯因為只是同義反復,不能增加人們的新知識,所以儘管它一定正確,卻成了非科學。
不過,不具有可證偽性的命題不僅限於套套邏輯,還有另外四種情況,分別是 :非事實、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無限制。
“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也是非科學 [1],這一點大家都能接受,認同它是宗教信仰。但為什麼它是非科學呢?因為“上帝”這個概念不是事實,也就無法進行事實驗證,於是喪失了可證偽性。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說“上帝”這個概念模糊不清而導致它喪失了可證偽性。跟信仰很相似的迷信,往往就是利用模糊不清來避免自己被事實推翻的。
有這麼一個故事 :三個秀才上京赴考,路上遇到一個術士,請他給他們預測一下科舉結果。術士舉起一根手指,然後什麼都不說。如果一個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個人考上 ;如果兩個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個人考不上 ;如果三個人考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齊考上 ;如果三個人都考不上,那一根手指是指一齊考不上。無論結果如何,術士總能“事後諸葛亮”地通過遷就結果來重新定義那模糊不清的“一根手指”,以避免被事實推翻。但正因它不可能被證偽,所以它是非科學。
“一面全白的牆上有一個黑點”這個命題也是非科學。按照這種“自相矛盾”的邏輯推理下去,會得出“牆壁是上帝”的結論——又是全白又有黑點。
大家在中學數學裡已經學過“逆否命題與原命題等價”,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其實就是做事實驗證的方式。要驗證“A 推出 B”的命題,是要用“非 B 推出非 A”來試圖證偽(推翻),而不是用“非 A 推出非 B”來試圖證偽。如此類推,如果要驗證“A 推出 B、C”的命題,就要分別用“非B 推出非 A”“非 C 推出非 A”來試圖證偽。但如果從 A 推出的有 B、C、D……數量無限多,這意味著關於 A 的命題永遠驗證不完,也就永遠無法推翻它,這也導致喪失可證偽性的情況出現,這就是“無限制”問題。這種情況不好舉簡單的例子示範,以後遇到時再提示大家注意“無限制”的情況。
至於“科學而錯誤”就是雖然具有可證偽性,但驗證時被事實證偽了(refuted)的命題。例如關於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歷史上出現過“地心說”與“日心說”這兩個針鋒相對的理論。它們哪一個是對的呢?要如何以事實做驗證?哥白尼指出,如果日心說是對的,金星會像月亮一樣出現盈虧變化(這是“A 推出 B”,即“A”是日心說,“B”是金星有盈虧變化)。換言之,如果金星沒有盈虧變化,日心說就是錯的(這就是“非 B 推出非 A”)。
“日心說”能明確地指出它能被事實推翻的條件,這就是具有“可證偽性”的表現,因此它是科學的。同理,與之截然相反的“地心說”也能明確地指出“如果金星有盈虧變化,地心說就是錯的”這樣的可證偽條件,所以它也是科學的。後來,伽利略在望遠鏡裡觀測到的事實是金星有盈虧變化,推翻了地心說,支持了日心說。這樣,地心說雖然具有可證偽性,但在驗證中被事實證偽,是“科學而錯誤”的理論。日心說不僅具有可證偽性,而且在伽利略的時代未能找到將之推翻的事實,所以在那時被接受為“科學而正確”的理論。
所以,“可證偽性”與“被證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科學理論的特徵,後者是錯誤理論的下場。
就是這樣,理論來自人們對事實的觀察,是從中提煉出來的規律。人們運用理論去解釋已發生之事或推斷未發生之事,如果事實沒有推翻這解釋或推斷,人們就接受該理論 ;但如果事實推翻了理論的解釋或推斷,人們就要修正理論,甚至要認定該理論是錯的,並予以放棄。
由上述日心說的例子可見,得到人們接受的理論並被稱為“正確的理論”其實是不正確的,它只是到目前為止還沒被證偽而已,這並不等於它以後永遠不會被證偽。
事實就是,伽利略之後隨著天文學的發展,日心說先是被修正(太陽是宇宙中心,包括地球在內的各星體繞著它做正圓運動修正為做橢圓運動),最終還是被拋棄(太陽不是宇宙中心,到目前為止被天文學家普遍接受的是“宇宙無中心說”)。
邏輯學也否定了科學理論(即具有可證偽性的理論)能成為絕對正確的真理。例如,即使人們已經見到過一千隻白天鵝,也不能肯定這世上一定沒有黑天鵝的存在。只是如果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見過黑天鵝,人們不妨暫且接受“天鵝都是白色的”這種說法,並不甚正確地說這是正確的。
顯然,人類追求的是“科學而正確”的理論,因為它可以增加人們的知識,並用於指導人們從事實際工作。
前已述及,用理論解釋已發生之事,跟用理論推斷未發生之事是同一回事,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人們一般是通過試圖解釋已發生之事來構建理論,然後通過運用理論去推斷未發生之事,並觀察事情是否按照理論的推斷來發生,以反復地驗證理論正確與否。
以上的陳述也許顯得很抽象,那麼接下來就以例子來進行說明吧。在物理學中,牛頓定律解釋或推斷了蘋果脫離樹枝之後掉到地上的現象。迄今為止,人們沒有見過蘋果飛上天去的情況,所以人們接受了牛頓定律。
根據牛頓定律,人們製造出可以飛上天去的飛機。這可沒有違反牛頓定律,而恰恰是運用牛頓定律的結果。在牛頓定律所指定的條件下,人們製造出來的飛機從來不曾從天上掉下來,這也反復地驗證了牛頓定律的正確性。
那麼,為什麼經濟學也是科學呢?經濟學是基於一個假設(下一講就會講解,那假設是“人是自私的”)、一個公理(後面的章節也會講解,那公理是“需求定律”),然後用邏輯推導構建起一整套理論及其推論的體系。人們運用經濟學理論,可以解釋一些現象。有些現象是物理學不能解釋的,只有經濟學才能解釋。例如,地上有一張百元鈔票,物理學可以解釋在有風的情況下鈔票會被風吹走,但物理學沒法解釋在沒風的情況下鈔票也會不翼而飛,這只有經濟學能解釋。
後面的章節將會講解,在需求和供給的共同作用下,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供過於求時價格下降。迄今為止,在這理論所指定的條件下,人們從來沒見過推翻這理論的情況出現。政府如果搞價格管制,在供不應求而導致價格需要上升時不允許商家漲價,看起來價格沒有上升,但這並沒有違反經濟學理論,價格照樣會上升,只是以非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排隊所耗費的時間等。這跟飛機飛上天並沒有違背牛頓定律是類似的邏輯,只是再次驗證了經濟學理論的正確性。

第二節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但它是一門社會科學,這顯然跟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有所不同。到底不同在哪裡呢?物理學研究的是物,而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這就是根本的不同。
為什麼經濟學研究人,會跟研究物的物理學有根本的不同呢?因為經濟學家也是人。也就是說,經濟學家自己也是研究對象中的一員。化學也是自然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化學分子,研究化學分子的化學家是人,並不是化學分子。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化學分子也來研究化學,情況會是如何呢?正因為經濟學家是人,而他所研究的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是人,這就對經濟學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干擾。
首先,人是有主觀感情的,但科學研究要求客觀分析,必須排除主觀感情因素的干擾。在自然科學界裡,科學家研究的對象是物,要排除主觀感情以進行客觀分析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在社會科學界裡,科學家研究的對象是人,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這時要他排除主觀感情以進行客觀分析就困難得多了。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經常會出現憤青的言論。憤青者,憤怒青年之簡稱,憤怒就是一種感情因素,既然經濟學是一門科學,把憤怒這種感情因素排除在外是理所當然之事。有誰聽說過,研究物理學、討論物理問題的時候是應該懷著憤怒之情來進行的呢?然而,一旦說到研究的是經濟學,討論的是經濟問題,憤青卻是何其多也,要把它排除在外又是何其難也。
其次,前面已經略為提到,後面將會詳細講述,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是自私的”。而經濟學家也是人,當然也是自私的了。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 :某些經濟學家並非客觀嚴謹地運用經濟學理論去分析現實,而是出於自己的私心在有意無意之間扭曲了他們的經濟分析,把結論引導到對他們有利的方向去。例如關於中國樓價的問題,人們就看到不同的經濟學家眾說紛紜,意見分歧,難怪普通公眾會極為懷疑“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的說法。
為什麼對同一種經濟現象,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種意見呢?原因有三 :
第一,是上一講就提到過的,今天的經濟學本身還存在著大量的錯誤,用錯誤的理論去分析問題,當然只能得到錯誤的結論。
第二,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很簡單,但運用卻很難,高手與低手的區別判若雲泥。這就相當於一塊木頭落在能工巧匠手裡能雕出精美絕倫的木雕,落到笨手拙腳的人手裡來來去去都還只是塊木頭。類似地,再正確的經濟學理論落到不專業的經濟學家手上,用起來都是糟糕透頂,錯漏百出的,分析的結果更是各個不同了。
第三,這一點才是最關鍵的。那就是剛剛說到的,因為經濟學家的私心,扭曲了經濟分析,把結論引導到可能于他有利的方向去。不是因為理論不夠好,也不是因為他對理論的掌握不夠好,而是因為結論對他不利。
像樓價的問題,買了樓的人當然是巴不得房子漲價,還沒買樓或買得不夠多還想再買的人當然是恨不得房子跌價。經濟學家也是人,也是樓市上的消費者,他很可能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而故意把分析扭曲,使得結論是有利於他的。
物理學一類的自然科學的便利之處,就是它通常能避免這種人的主觀感情與私心對科學研究的干擾,然而出現干擾的情況也並非絕無可能。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牛頓並非一個性格很好的人。歷史學家一般認為,艾薩克•牛頓與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爭奪微積分的發明權,導致英國的數學發展被阻礙延後了至少一個世紀。另外,他對另一位著名物理學同行胡克的排擠之厲害,也顯示出他是心胸狹隘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傳記《心靈的激情》裡記載了這麼一件真人真事 :弗洛伊德剛剛出道時,是一名精神病科醫生。當時的醫學界有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只有女性才會患癔症。癔症是一種精神病,也有人將之音譯為歇斯底里(hysteria)。當時的醫學界之所以認為女性才會患癔症,是因為他們認為意志薄弱的人才會患這種精神病,而出於歧視女性的錯誤觀念,自然認為意志必然是堅定不拔的男性是不可能患這種病的。然而,弗洛伊德在他的臨床治療中發現,確實存在著男性癔症患者。事實上,拿破崙就是一名男性癔症患者。癔症跟意志是否薄弱根本沒有關係,顯然拿破崙不可能是個意志薄弱的人。但當時的偏見是如此之深,醫學研究的是人體,不是人本身,所以也是一門自然科學,可是也難免曾經有過如此蒙昧荒唐的觀念流行一時。
後來,弗洛伊德根據自己診治的病例寫成學術論文發表。文章一發表,馬上引發軒然大波,很多人跳出來猛烈抨擊弗洛伊德。這些抨擊弗洛伊德都不在乎,但讓他深感震驚與難過的,是一位他非常崇拜的醫學界的老前輩竟然也加入了批評否定他之列。這讓他感到大惑不解 :明明確實是有男性癔症患者,為什麼這位臨床經驗肯定比自己更豐富的老前輩竟然不承認呢?
由於這些抨擊批評,弗洛伊德在醫學界名譽掃地,連醫生的飯碗也丟了,可謂代價慘重。多年之後,那位老前輩臨終彌留之際,卻把弗洛伊德招到自己的病榻之前,對他說 :“其實,這世上最清楚地知道你當年那篇文章的結論是對的人,是我。因為,我,就是一個男性癔症患者!”那位醫學界的老前輩不是不懂,他就是因為太懂了,所以他不可能承認弗洛伊德是對的。
一個人如果因為無知與愚蠢而不懂事,那還有可能通過教育來改變他,提升他。但如果因為利益所系,則他表現得那麼執迷不悟,其實不是因為他不懂,恰恰是因為他太懂。只是為了他的利益,他不可能向真理低頭,反而只會竭力地阻撓真理。有理說不清,不是因為秀才遇著兵,而是因為對方根本就沒打算說理,他只是打著說理的幌子來掩飾他內心的隱秘私欲。
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有這種情況,其實以物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又何嘗沒有呢?只是自然科學比經濟學多了一重好處,那就是它可以在實驗室內進行可控實驗,因此任何具有相關學科知識的人都能自己去做一下實驗來驗證自然科學的理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自然科學就不容易被一個人或一小撮人的利益所劫持。但經濟學的實驗室就是這個大千世界,無法進行可控實驗,這就便利了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利用公眾的無知、憤青的感情,扭曲經濟分析,將結論引導到對他們有利的方向去。然而,這樣做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公眾見到不同的經濟學家對同一現象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感到疑惑不安。可歎的是,公眾更多質疑的,是經濟學的科學性,而不是猜疑經濟學家的利慾薰心。

閱讀材料 :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 [1]
1990 年,生態學家兼暢銷書作家保羅•奧利克(Paul Ehrlich)向經濟學家朱利安•L. 西蒙(Julian L.Simon)送去一張 576.07 美元的支票。這是10 年前的一個賭注的賞金。奧利克雖然不是經濟學家,卻在他那 1968 年的暢銷書《人口爆炸》(Population Bomb)中做出很多驚人的預言。例如,該書開篇第一句就是 :“我們已經輸掉了養活所有人類的戰爭。到 20 世紀70 年代,成千上萬的人將會餓死。”
奧利克的預言完全錯了。儘管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與末期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但整個 70 年代仍然是經濟顯著增長的十年。然而這位作者還是不斷獲得好評。他在一系列備受矚目的著作、演講和文章中預言,很多重要礦產的供應將在 1985 年瀕臨枯竭。
與此同時,經濟學家西蒙對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預測剛好相反:人類福祉將持續改善,原材料的價格將更趨低廉。西蒙向奧利克提出挑戰,以他截然相反的預測打賭。奧利克接受了這一挑戰。1980 年兩人打賭 :五種重要金屬(鉻、銅、鎳、錫和鎢)的價格經通脹調整後,在 1990 年是上升還是下跌。經濟學家讓生態學家挑選商品的種類。結果再次證明經濟學家西蒙是對的,而生態學家奧利克是錯的。80 年代也是繁榮興旺,原材料價格普遍下跌的十年。生態學家奧利克只好服輸付錢。
奧利克分析的錯誤在於他只盯住需求一方,尤其是只看到世界人口的增長(更多嗷嗷待哺的嘴巴)。而西蒙則對經濟學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考慮到供給一方。人口更多意味著嘴巴更多,但同時也意味著手腳和頭腦更多。西蒙還考慮到其他有利的經濟趨勢,如各國經濟的自由化程度更高,國際貿易不斷增長。
於是,經濟分析的推測力得到了證明。然而,奧利克還繼續出版大受歡迎的書籍,一如既往地錯誤預言著未來的環境末日。而西蒙也常常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可靠的經濟預測,直至 1998 年辭世。這些分析與預測結集為《沒有極限的增長》(Ultimate Resource)(第二版,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8 年)。但他的書沒有一本暢銷。
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個經濟解釋是 :這兩位作家提供的是不同的商品。
西蒙提供的是正確的經濟分析。奧利克從事的則是另一個行業,差不多等同于恐怖小說作家 [ 如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顯然,最終以賣書而論的話,恐怖小說的需求遠超可靠的經濟分析。[1]
後來丹麥的統計學家比約恩•隆伯格(Bjorn Lomborg)進行了深入詳盡的研究[1],再次證實了西蒙的結論。隆伯格最初是想推翻西蒙的分析,最後卻發現自己的研究反而是證實了它。儘管世界人口不斷增長,人均收入卻保持著上升的勢頭,重要資源的真實價格持續下跌。
這裡還有件花邊奇聞。發表了這些研究結論之後,隆伯格飽受異乎尋常的人身攻擊。有一次他進行公開演講時,有人把一個奶油派扔到他臉上和衣服上。他甚至被一個在丹麥有官方背景的科學團體詛咒為“知識界的敗類”。最終,所有指責都被確鑿地推翻,針對隆伯格的惡意控訴都被駁回。(當然,這並不必然意味著隆伯格的估計和推測最終都被證明為正確。)
一個教訓 :正確的經濟分析有時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危險! [2]

由上述的閱讀材料可知,奧利克根本不是經濟學家,他完全不懂經濟學,他的分析錯誤也一再地被事實所證明,但他的書仍然比作為經濟學家的西蒙的書更受歡迎,更暢銷。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們對奧利克的書的需求,其實並不是對正確的經濟分析的需求,而是對恐怖小說的需求。所以,奧利克繼續寫那些錯誤百出的書,為的根本不是提供正確的經濟分析,而只是想通過危言聳聽來抓住人們的眼球,從而贏得更多的賣書收入。類似的現象,在中國也存在著。這是經濟學的錯,還是那些所謂的經濟學家的錯,這不是再明顯不過了嗎?
然而,有必要更進一步地指出的是 :人們在閱讀恐怖小說時,雖然享受了驚悚的快感,但讀完之後應清楚地知道那是虛構的東西,不會相信它,不會真的因此而恐慌惶懼。人們不會因為看了電影《2012》就真的以為2012 年是世界末日,嚇得寢食難安,變賣家產,散盡家財,甚至悲觀得去自殺。可是當經濟學家頂著經濟學的科學光環,做的卻是販賣恐怖小說的勾當時,後果就嚴重了。人們以為他提供的是正確的經濟分析,原來他只是在危言聳聽,好從人們的口袋裡掏到錢。如果政府也信以為真,正兒八經地按照這些所謂經濟學家的主張來制定經濟政策的話,其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