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魔鬼經濟學3:用反常思維解決問題(簡體書)
滿額折

魔鬼經濟學3:用反常思維解決問題(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2 元
定  價:NT$ 372 元
優惠價:8732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經典:暢銷數十個國家的大眾經濟學經典,關於聰明人怎樣看世界的作品,有口碑,也有市場。
 燒腦:顛覆日常認知,以經濟學的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後的世界,裡面每個案例都來自生活,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那些雖然容易理解但不可能無師自通的經濟學原理,看完會感嘆結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 有趣:革命性的思考、引人入勝的故事、不同尋常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之下真實的一面。
 有用:洞察行為的深層動機,了解聰明人怎麼看世界。打破慣性思維,教你如何更有效、更有創造力、更理智地觀察和思考。解決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 有大咖:薛兆豐、樊登、香帥、比爾·蓋茨、張瑋、羅振宇等力荐,亞馬遜、《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等各大媒體推薦
 高顏值:突破常規經濟學讀物的套路,設計時尚,圓脊精裝,外封覆觸感膜,內封特種紙印銀/印金,兼顧手感和質感,值得收藏,也適合推薦他人閱讀

 

《魔鬼經濟學》,有趣的燒腦奇書,暢銷數十個國家的經濟學通識讀本,洞察行為的深層動機,像聰明人那樣看世界。
請放棄固有思維,讓思想來一次自由的飛翔,做一個標新立異的思考者吧。
單單了解經濟學背後的邏輯是不夠的,你還要學會用這些邏輯去解決問題。畢竟,有些問題,用常規思考是解決不了的。
列維特和都伯納,用特有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和不同尋常的分析,帶著我們走進他們的思維世界,教每個人如何更有效、更有創造力、更理智地思考,也就是如何進行魔鬼式思考。
通過書裡的故事,列維特和都伯納旨在提供解決問題方式的新藍圖——不論你是想改變生活,還是改變世界。對他們來說,一如既往,沒有什麼話題是過分或不可講述的,所以你會在這裡面讀到商業、慈善、體育、氣候、政治等諸多話題,這些話題都有同一個目標,那就是重新塑造我們的大腦。
通過這本書,你將學會用反常思維進行魔鬼式思考:
 首先,拋下你的道德指南針---假如你已經決定了處理方式便很難看清問題。
 學會說“我不知道”---你若不願承認自己有所不知,便學不到你所需要的知識。
 像孩子一樣思考---你能因此想到更好的主意,問出更好的問題。
 上一堂關於誘因的課---不論如何,誘因控制著整個世界。
 學會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觀點正確是遠遠不夠的。
 學會欣賞放棄的美---你若不願拋下今天的爛攤子,便解決不了明天的問題。

作者簡介

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2003年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該獎被視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指針),該獎授予美國40歲以下年度影響力經濟學家。
列維特198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9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7年進入芝加哥大學執教,兩年後成為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終身教授。 2002年,列維特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經濟學部委員。他還曾擔任《政治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和美國《經濟學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編輯。
史蒂芬·都伯納(Stephen J. Dubner)
作家、記者、電台與電視人,曾就職於《紐約時報》,著有《騷動的靈魂》《一個英雄崇拜者的自白》《長兩個肚臍眼的男孩》等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經濟學者的工作是解釋經濟運行的規律,解釋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出現事與願違的結局的道理,所以我喜歡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那些雖然容易理解但不可能無師自通的經濟學原理。用經濟學來分析真實生活總是讓人很著迷。 《魔鬼經濟學》這套書也是這樣一部精彩的寶典,它裡面每個案例都來自生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有意思。你可以通過這套書來感受更多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並學會自己去分析和印證。
——薛兆豐 經濟學者,《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作者

經濟學不是藏在像牙塔中的脫離現實世界的學科,因為每一個經濟理論、每一種經濟現象的背後是真實的人與生活。 《魔鬼經濟學》嘗試著用通俗簡明的經濟學語言來解釋現代生活的許多場景,是一套“外行視角”的有趣讀物。
——香帥 知名金融學者 《香帥金融學講義》《金錢永不眠》作者

學經濟學的目的是了解這個世界背後的運轉邏輯,因此,當兩位作者用經濟學知識重新解構和分析日常現象與事物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甚至匪夷所思的結論,它們卻又都在情理之中。 《魔鬼經濟學》就是這樣一套很有意思、非專業人士也能讀懂的經濟學著作,它能夠幫助我們逐漸建立經濟學的思維,看懂複雜現象背後的原理。
——樊登 樊登讀書首席內容官

歷史的背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表面上冷冰冰的描述。我覺得經濟學也是這樣,經濟學研究的各種現象背後,涉及的也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每一個事件也都是由人來推動的。 《魔鬼經濟學》這套書之所以值得一讀,就是因為它研究的是人,不管分析的是放學接孩子還是安全座椅的問題,都跟我們每個人有關,讀起來挺有意思的,有些結論確實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張瑋 暢銷書《歷史的溫度》系列作者

目次

第一章 什麼是“魔鬼式思考”? // 001
我們想要抹去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對與錯、聰明與愚蠢、紅與藍之分的觀念。當今世界需要我們以更有效、更具創造力、更理智的方式來思考。我們要換一種角度、換一系列機制、換一份期待去思考。思考時需要拋卻好惡、盲目的樂觀或刻薄的懷疑。也就是說,我們要像魔鬼一樣思考。

第二章 承認自己不知道 // 021
當糾結於對與錯時,不論是關於水力壓裂法、槍支管制,還是轉基因食物,你都很容易忽視問題的本質。道德指南針會說服你相信答案顯而易見(即便事實並非如此),它會告訴你有明顯的對錯之分(而通常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最糟糕的是,它會讓你確定自己已懂得關於此話題的一切,於是便不再汲取新知識。

第三章 你的問題是什麼? // 053
不論你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請確定你不是在專攻動靜較大、吸引你注意力的環節。在你傾入所有時間和資源之前,恰當地定義問題至關重要,若能“重新定義”問題則更佳。

第四章 真相在問題的根源 // 071
直視本因會令人不安,甚至會引起恐慌。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迴避本因……不過當直面本因時,你至少知道你在與真正的問題做鬥爭, 而不是在和影子打仗。

第五章 像孩子一樣思考 // 095
想想孩子們愛問的問題。當然它們有可能聽起來有點兒傻,過分單純或者不著邊際。然而孩子們有百折不撓的好奇心,且相對而言少有偏見。因為他們知道得很少,不會像成人一樣戴著有色眼鏡,看不見事情的真相,而這在解決問題時是個極大的優勢。成見會使我們拒絕很多可能性,只因它們看似不可能或者讓人不舒心,只因它們讓人感覺不對勁或者從未被嘗試過,或者只因它們看上去不夠深奧。不過別忘了,最後指出皇帝的新衣並不存在的就是個孩子。

第六章 愛吃糖的孩子 // 115
如果有魔鬼式思考者賴以生存的箴言,那就是人們會對誘因做出反應。儘管這點看似無比明顯,但我們還是驚訝地發現人們常常忘記它,而這樣也往往會帶來後果。了解一個情形中針對每個當事人奏效的誘因,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第七章 所羅門王和戴維·李·羅斯有什麼共同點? // 149
說謊的人往往會對誘因做出與常人不同的反應。如何利用這點抓住壞蛋呢?這需要理解誘因的基本作用方式,以及了解不同的人對誘因的不同反應。魔鬼智庫中的一些工具或許在你的一生中只會起到一兩次作用, 而這便是此類工具之一。然而它具有力度和某種程度的優雅,能誘惑犯罪者無意間以自己的行為暴露罪行。

第八章 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 // 179
每個希望進行魔鬼式思考的人都會偶爾發現自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或許你提出了令人不適的問題,挑戰了傳統,或者只是碰到了不該觸碰的話題。因此人們開始對你頗有微詞。他們指責你勾結巫師或經濟學家。你或許面臨著一場惡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第九章 放棄的好處 // 203
放棄是魔鬼式思考的核心。如果這個詞依然令你恐懼,那麼讓我們用“放下”一詞代替吧。放下那些折磨著我們的傳統認知,放下束縛著我們的人為限制,放下對承認不知道的恐懼,放下指使我們把球踢向球門一角而非中心的習慣性思維,即便踢向中心的命中率更高。

致 謝 // 229

書摘/試閱

像孩子一樣思考

“魔鬼式思考”難道是 “兒童式思考”的代號?
不完全是,不過當涉及創意及提問時,8歲兒童的思維方式還是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想想孩子們愛問的問題。當然它們有可能聽起來有點兒傻,過分單純或者不著邊際。然而孩子們有百折不撓的好奇心,且相對而言少有偏見。因為他們知道得很少,不會像成人一樣戴著有色眼鏡,看不見事情的真相,而這在解決問題時是個極大的優勢。成見會使我們拒絕很多可能性,只因它們看似不可能或者讓人不舒心,只因它們讓人感覺不對勁或者從未被嘗試過,或者只因它們看上去不夠深奧。不過別忘了,最後指出皇帝的新衣並不存在的就是個孩子。
孩子們不怕分享他們最瘋狂的想法。只要你能分辨是非,想出一籮筐的點子,哪怕天馬行空,都會使你受益。在構思時,經濟學中“自由支配”的概念是關鍵。想出了很糟糕的點子?沒關係,不去付諸實踐就好了。
當然,分辨想法的好壞並不容易。 (對我們來說,一個有效的竅門就是冷靜期。想法剛出爐時看上去幾乎都妙不可言,所以在它產生的24小時內千萬別行動。很神奇,有時妙點子僅見光一天,你再回頭看時它就成了餿主意。)或許到最後你會發現,20個想法中只有一個值得貫徹。但你若從未像孩子那樣包容每個閃過大腦的想法,就有可能和那一個好主意失之交臂了。
所以當你試圖解決問題時,去感受住在自己心裡的那個小孩,真的會有效果。一切都始於淺顯的思考。
如果你遇到了一個自封為思維領袖或智者的人,對他的最高評價莫過於:“你真是個深邃的思考者。”去試試,觀察他如何驕傲地膨脹。如果他的確如此反應,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對魔鬼式思考不感興趣。
魔鬼式思考意味著淺顯,而非深奧。這是為什麼?首先,所有大問題都已經被比我們聰明的無數人思考過了。它依然未被解決,這說明問題太難,得不到完整的解決方案。這種問題棘手、複雜,背後還充斥著頑固而扭曲的動機。當然,這世上的確存在真正聰慧的人,這些人或許應該深刻地思考。對於我們其餘的人來說,想得太深意味著你要花很多時間做無用功。
雖然淺顯的思考在大思想家面前不會為你加分,但至少有幾個值得一提的人倡導這種思考方式,比如牛頓。 “解釋大自然的全部,對於任何一個人,甚至一個時代來說,都相當困難,” 他寫道,“與其用推測的方式解釋一切,卻對每一件事都無法確定,還不如確定一件小事,把其他的問題交給後人解決。”
或許我們二人都有偏見。或許我們相信淺顯思考,只是因為我們無法進行深刻的思考。我們沒有解決過任何大問題,我們只是在問題的外緣下功夫。不論如何,我們的結論是,問小問題比問大問題要好很多。原因如下:

1. 小問題因其性質而更少被提出和研究,甚至可能從未被提及。它們還是處女地,等待著被真正了解。
2. 因為大問題往往由大量錯綜複雜的小問題構成,所以從大問題中的一個小處著手比揣測宏觀答案更能帶來進展。
3. 任何一種改變都是艱難的,但在小問題上帶來改變的可能性,比在大問題上要大得多。
4. 想得太大,從字面上就意味著缺乏精確度,甚至只是猜測。當你問小問題時,或許重要性降低了,但至少你更確定自己在說什麼。

理論上聽起來不錯,但在現實中行得通嗎?
經驗告訴我們,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我們在全球範圍的災難—交通事故導致死亡的問題上做得不多,但我們強調過之前被忽視的一種高危行為:醉酒行走。與其解決企業盜用公款這個大問題,我們根據華盛頓一家家庭經營的麵包圈遞送店的數據,找出了會讓人們在工作時產生偷盜行為的原因(例如糟糕的天氣和壓力大的假期)。儘管我們沒有研究如何避免兒童被槍擊身亡的悲劇,但我們找出了一個更致命的兒童殺手:後院泳池溺水事故。
這些小小的進展比起其他志同道合的淺顯思考者的發現,顯得更加微不足道。全球投入教育改革領域的資金高達上萬億美元,通常集中在系統的某種徹底革新—小班教學、改善課程體系、增加考試等。但就如我們之前指出的那樣,教育系統中的“原材料”—學生往往會被忽略。會不會有小而簡單並且廉價的介入方式,可以幫助到千百萬學生呢?
我們發現四名兒童裡就有一名視力欠佳,而高達60%的“問題學生”都有視力問題。你若看不清楚,便無法正常閱讀,這會使學習變得更加困難。即便在美國這樣的富裕國家,視力檢查也往往不太嚴格,視力與學習的關係也很少被研究。
三位經濟學家,保羅·格魯維、艾伯特·帕克和趙蒙(音譯),在中國碰巧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決定在較為貧窮、偏遠的甘肅省進行實踐研究。在大約2 500名需要戴眼鏡的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生中,只有59個人戴了眼鏡。所以經濟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為其中一半學生免費提供眼鏡,而另一半則一切照舊。一副眼鏡大約15美元,這筆開銷由世界銀行承擔。
新戴上眼鏡的學生情況如何?在戴上眼鏡的一年之後,參照考試成績,他們比沒戴眼鏡的另一半學生多學了25%~50%的知識。感謝15美元一副的眼鏡!
我們並不是說給學生配眼鏡可以解決所有教育問題,完全不是這樣。但當你一心往大處構思時,這種不起眼的小答案恰恰會輕易被你忽視。
另一個兒童式思考的基本原則是,別畏懼明顯。
我們二人常常受公司或機構之邀,為其解決某些問題。進入公司之前,我們對它們的工作往往不甚了解。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我們幫上了忙,主意都是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產生的—始於零了解,我們會問內行人士永不會屈尊去問的問題。就像大多數人不願說“我不知道”一樣,他們也不願問簡單的問題或觀察藏在醒目之處的問題,因為那樣做看上去不夠老練。
我們之前提過墮胎與犯罪關係的研究,那個想法就萌發於從《美國統計摘要》(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中看到的一組簡單的數據。 (經濟學家只會把這類書籍當作消遣而草草翻閱。)
那些數據表明什麼呢?不過是美國墮胎數量在10年內從極少增長到每年約160萬例,很大程度上是受羅伊訴韋德一案的影響—最高法院判定了50個州的墮胎合法。
普通的聰明人看到這數字的增長,也許會立馬跳到道德或政治的某種立場中。但是假如你依然能找到住在心中的那個孩子,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哇!160萬可不是個小數字,那麼……它一定影響了什麼!”
你若願意挑戰顯而易見的東西,便會問出很多別人想不到的問題。為什麼那個談話時顯得很聰明的四年級學生答不出黑板上的任何一道題?沒錯,酒駕很危險,那醉酒走路呢?如果潰瘍是壓力和辛辣食物造成的,那為什麼壓力不大、吃得清淡的人也會得潰瘍呢?
就如愛因斯坦常說的那樣:一切都應該越簡單越好,而不是較簡單。這種說法巧妙地指出了困擾著現代社會的矛盾:儘管我們對帶來諸多進步和科技發展的複雜程序感激不盡,卻同時也被它搞得暈頭轉向。我們很容易被複雜迷惑,然而簡單中也存有真理。
讓我們暫時回到巴里·馬歇爾—那個吞食細菌的澳大利亞英雄那裡,他最終解開了潰瘍的密碼。你可記得,他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在雞肉包裝廠、捕鯨船等地方工作。 “我們家的車庫裡總是放著乙炔、氧乙炔、電動裝置和機械裝置。”他回憶道。他們曾一度住在遺留有很多軍用廢金屬的大院旁邊, 馬歇爾整天都在裡面興高采烈地尋寶。 “你能在那兒找到舊的魚雷、漂亮的小發動機,還有高射砲—你還能坐在那兒搖它們的手柄。”
在醫學院上學時,馬歇爾發現他同學的父母大多是公司高管或律師。他說其他同學大多“從沒有機會擺弄電動裝置、各種管子、壓力機等玩意兒”。馬歇爾的動手能力在電擊青蛙時,特別能夠派上用場。
這種差異在馬歇爾對人體的理解中也顯示出來。醫學史自然很長,偶有輝煌的時刻。儘管醫學看似完全依賴科學,但其實它多多少少也受神學、詩歌甚至巫術的影響。因此,身體往往被看作一種難以捉摸的容器,被某種人類靈魂賦予了生命。這種觀點認為,人體無比複雜,從某種角度講是無法參透的。而馬歇爾更多地把人體看作一個機器—當然是個奇妙的機器,它的運作基於工程學、化學和物理學的基本原則。雖然人體明顯比舊魚雷要復雜得多,但它依然可以被拆解、被擺弄,而且某些部位還可以被重新組裝回去。
馬歇爾也沒有忽視患者胃裡滿是細菌這一明顯事實。在那時的傳統觀念中,胃部環境過酸,細菌便無法存活。而事實上,細菌的確活著。 “看到它們的人總是把這點拋在腦後,直接去研究細菌下面的胃組織,”馬歇爾說,“完全忽視佈滿胃組織表面的細菌。”
於是他問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這些見鬼的細菌在那兒乾嗎?”他接著證明了潰瘍並不是垮掉的精神所致,更像是個爆了的輪胎—很容易修補,只要你知道方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2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