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天道鉤沉:大衍之數與陰陽五行思想探源(簡體書)
滿額折

天道鉤沉:大衍之數與陰陽五行思想探源(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  價:NT$ 354 元
優惠價:873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古天文歷法是我國古代最早形成的一門古代科學,一方面具有內在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另一方面,古人類在觀象授時和創建歷法的過程中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本書深入探討了古天文歷法的沿革、大衍之數與陰陽五行思想之間的淵源等,並對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典故和傳說,提出了新的重要詮釋。既有旁征博引,又有別具一格的論述方法和結論,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

趙沃天,1942年出生於遼寧錦州正黃旗滿族世家,1965年大學畢業,長期從事科研工作。自2016年開始,擔任國際易學聯合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擅長以古天文歷法探索《周易》之奧秘。曾發表《論<周易>與古天文學之四象》《論“三五以變”》《綜論<周易>大衍之數》等作品。

序 言

大衍之數是眾多學者熱衷的研究課題之一,我與本書作者趙沃天先生因大衍之數而相識和相知。2012 年,我正在籌辦由國際易學聯合會舉辦的第六屆國際易學與現代文明研討會的時候,作者提交一份題目為《綜論〈周易〉大衍之數》的論文,年會罕見地安排了三個有關大衍之數的論文發言。作者在發言中,用古天文歷法的方法來詮釋大衍之數,把《周易》理解為受命於天的周天子與上天溝通的手段,把蓍草卜筮理解為用五十枚蓍草推演天道的過程,五十枚蓍草寓意天道運行的五十要素。按照這樣的認識和理解,最合適的是把大衍之數詮釋為十日、十二辰和二十八宿。這樣的研究方法和詮釋方案,引起我和其他與會學者的關注。六年之後的2018 年,國際易學聯合會在北京玄元書院召開第九屆國際易學與現代文明研討會,作者在會上做了題目為《大衍之數與上古文明》的發言,其內容是在詮釋大衍之數的基礎上,對探索上古文明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認識。作者還把四十萬字的《綜論〈周易〉大衍之數》的書稿送給我,再次引起了我的關注。我在主編《太湖春秋》2018 年年刊時,決定把作者在玄元書院的精彩演講發表,並且約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歐陽維誠老師寫了一篇探討大衍之數與現代文明(隨機性原理、等概率原理、設變爻原理和最小數原理等)的文章——《大衍之數的研究》,與之對應。目的是尋求周易文化的源頭——大衍之數的來龍去脈。

大衍之數與上古文明將以非常精致而貼切的書名——《天道鉤沉:大衍之數與陰陽五行思想探源》出版,這是令人高興的盛事。它從詮釋大衍之數入手,探索天道,追尋上古文明的足跡。大衍之數出於《周易· 系辭上》。自孔子作《易傳》,提出“大衍之數五十”以來,歷代學者有許多詮釋方案,但都難以為大多數研究者認同。加之又有人提出“大衍之數五十有五”的看法,遂使之更趨複雜,更讓人難以窺其真諦,以至被稱為千古之謎。《天道鉤沉》一書的可貴之處在於:

第一,大衍之數在本書中稱為“《周易》鎖鑰,天道鎖鑰,上古文明鎖鑰”,作者通過詮釋大衍之數為探索上古文明提供了基礎和起點。書中提到的大衍之數、西周歷法、陰陽合歷起源、五行起源等,都涉及古天文歷法。本書事實上是以古天文歷法(古代稱之為“天道”)作為主線來探索和研究上古文明的。古人在認識天道的過程中,首先創建了適合原始農業發展的星歷,進而建立陰陽合歷,最終演變為推步歷法。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陰陽五行思想。中華民族的上古文明實際上是從漁獵文明轉型為農業文明,然後發展成部族聯盟的早期國家形態的過程。古天文歷法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伴隨著這一文明的演化過程而出現並逐步得到發展完善。所以說,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歷史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從本書的研究方法來看,其中談到的古天文歷法是早期文明中最先形成的古代科學之一。以古天文歷法為主線來研究《周易》,探索上古文明,是運用歷法中固有的邏輯思維和認識論觀點來研究古代社會發展和文明形成的過程。書中談到的古天文歷法發展的三個階段,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創建推步歷法的過程。它是伴隨著中華民族早期的農業文明形成過程而出現的。這是本書的又一特色。

第三,書中涉及的大衍之數、西周歷法、筮數易卦、帝嚳序三辰、五行起源等,都是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爭議或者還沒有明確結論的課題。在本書中,作者把它們放到中華文明和陰陽五行思想這一宏大的歷史框架中去研究,並用古天文歷法把它們貫穿起來。這樣的認識和研究方法並不多見。

第四,作者在考證中借鑒了神話故事。正如王國維先生在《古史新證》中所指出的,世界各民族的古史總是史實和神話交綜在一起,其間固然不免有後人增加的成分,但一定有史實的“素地”,也即歷史的背景。從神話中合理地選擇史實,將有助於認識早期文明史的真實面貌。

總之,本書對於中華文明及其他一些遠古時代的重大典故和傳說等,提出了新的重要詮釋。既有旁征博引,又有別具一格的論述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的結論。故推薦給研究《周易》、探索天道和人道、考究上古文明的學者和愛好者閱讀及探討。

丘亮輝

謹識於太湖書院


目次

序 言

導 論

第一章 論大衍之數

一、歷代對大衍之數的詮釋概述 4

二、“大衍筮法”一章的基本架構 9

三、詮釋“大衍之數” 13

四、司馬遷論大衍之數 21

五、試論大衍秘術及其傳承 29

六、本章重要結論 36

第二章 古代推步歷法的誕生——西周歷法

一、大衍之數與古《周歷》的歷法原則 41

二、西周的朔日與頒朔制度 44

三、孔子論八卦用事十二月與置閏規則 51

四、推步古周歷 57

五、本章重要結論 63

第三章 文王演《周易》

一、從筮數易卦到大衍筮法 67

二、筮數與筮數易卦 71

三、以《說卦》解讀“筮數易卦” 74

四、文王演《周易》 77

五、五筮數的“一” 80

六、五行與筮數 82

七、“兩儀生四象”的本質 85

八、本章重要結論 87

第四章 從伏羲觀天法地到帝嚳序三辰

一、“大衍”是日月星辰創造萬物 95

二、論伏羲觀天法地 102

三、從觀天法地到帝嚳序三辰 105

四、歷法要素和二十八宿體系的形成 122

五、幹支紀時 127

六、對於古代歷法發展階段的重新認識 130

七、本章重要結論 136

第五章 論五行起源

一、中國近現代學者對五行起源研究的概述 143

二、胡厚宣先生、楊樹達先生、沈建華先生對五行起源的研究 147

三、五行的本質是歷法概念 153

四、從古代社會發展探尋五行的起源 157

五、早期五行要素的命名 167

六、五方的確定與多種五行要素的命名 169

七、禹與地道五行 173

八、對“金”的再認識 178

九、本章重要結論 181

第六章 大衍之數非“五十有五”

一、“‘大衍之數五十’有闕文”說 185

二、陳恩林先生的“乾封詔書”說 189

三、宋人陸秉的“六虛之位”說 199

四、從《周易》筮法看大衍之數的“脫文” 201

五、鄭玄的“大衍之數五十有五”源自《乾鑿度》 204

六、從宗教文化看《周易》筮法 206

七、本章重要結論 208

後 記


書摘/試閱

導 論

大衍之數乃《周易》鎖鑰,天道鎖鑰,上古文明鎖鑰,明察大衍之數,亙古洪荒之門將豁然洞開。

——題記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在詮釋《周易》大衍之數的基礎上,通過發現和尋求大衍之數的歷史淵源,完成對陰陽五行思想中的幾個重要課題的探索。這些課題是周易筮法、西周歷法、帝嚳與陰陽合歷、五行的起源等,它們都在“天道”的範疇之內,與古天文歷法密切相關。就本書探討的歷史時代而言,是指從《周易》問世的殷周之際起,追溯到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因此,本書與上古文明有緊密的聯繫。

以研究和詮釋大衍之數開篇,是一個特殊的研究視角,實際上成為探索“天道”的起點。有人說“《周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這一說法意在提高《周易》的地位,但我以為並不準確。又有人說“《周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活水”,其意是說《周易》不是“源”,而是接近於源頭的、具有生命力的“流”。我以為仍然不夠準確。因為在《周易》問世的數千年前,中華民族就已經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明,正是這一文明導致了《周易》的問世。

本書將涉及一系列學術界長期困惑或一直存在爭議的課題,它們都是代表了一個歷史時代的大題目。一是被稱為“千古之謎”的《周易》大衍之數。事實上,她已存在了三千余年,雖然司馬遷、京房、《周易乾鑿度》作者等早就已經提出過答案,但由於沒有對《周易》大衍之數誕生的歷史大背景作出說明,也沒有在文字學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詮釋,以致有許多人連“大衍之數五十”都不能接受,另外提出所謂的“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之說。二是西周歷法。一方面固然是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另一方面是若干重要問題上的長期爭論,如西周是處於觀象授時還是推步歷法階段,是否已經認識朔日,有沒有實施頒朔制度,直到今天也沒有形成令人信服的結論性意見。鑒於西周歷法是解決西周王年的關鍵,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西周王年的任何方案都難以令人信服,“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三是帝嚳的貢獻。現在對帝嚳的研究雖然不多,但馬王堆楚帛書《創世篇》以神話的方式將伏羲視為四神(黃赤道四象)之父,將帝嚳視為日月之父。而在《山海經》中,帝嚳又成為天帝。帝嚳在神話中的地位,是後人將其非凡功績神聖化的表現。因此,帝嚳應該是繼伏羲之後,又一位具有開創性偉大貢獻的劃時代人物。四是五行起源。五行起源關係到陰陽五行思想的歷史背景和形成過程。有人提出,中華文明五千年一脈相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中華文明哲學基礎的陰陽五行思想就是一脈相承的。過去,由於受到“古史辯”學派的影響,許多學者都認為五行源自戰國時代的鄒衍。盡管這一認識在今天影響甚微,但五行的起源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由於大衍之數是探討上古文明的基礎和支點,故要想解決上述一系列上古文明中的課題,解決大衍之數就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大衍之數是《周易》鎖鑰、天道鎖鑰、上古文明鎖鑰。

其次要著眼於研究方法。從古代文明的大視野來看,中華文明始於伏羲觀象授時。漁獵社會向農耕文明的轉變,觀象授時發展為古天文歷法,誕生了陰陽五行思想,誕生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陰陽合歷,並產生了第一部集哲學、宗教學、社會學、古天文歷法學、算學等大成的、對中華文明具有深遠影響的偉大作品——《周易》。周人篤信,《周易》是受命於天的周天子與上天溝通的手段,其中必然涉及作為天命標志的古天文歷法。古天文歷法誕生的歷史背景,決定了它同時具有科學和宗教的兩重性。正確地、歷史地認識和運用它的兩重性,對於我們研究《周易》,研究中華民族文化和古代社會都有極大的益處。

第一,古天文歷法的科學性。古天文學作為我國最古老的一門自然科學,具有內在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因此,唯有借助古天文學的邏輯理念和方法,來研究《周易》筮法和破譯大衍之數,才有可能實現大的突破。由於古天文歷法兼具科學性和邏輯性,我們還可以從認識論的視角上來探討它的演變過程。

第二,古天文歷法的宗教性。古人在觀象授時和創建歷法的過程中,我國先民形成了對天的崇拜和敬畏,並將那些在古天文歷法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祖先尊奉為天神。例如,楚帛書《創世篇》中的創世之神伏羲、女媧,《山海經》中的天帝帝嚳,《尚書· 洪範》所謂“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中的大禹和多部文獻中提及的“文王受命”等。這些都是基於宗教信仰而產生的神話故事和傳說。宗教信仰導致人們要認識天意,創造與上天溝通的手段,於是在古天文歷法發展的過程中又產生了占星術。古天文歷法和占星術的發展,又催生了祭祀,誕生了三兆和三易,它們都成為古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遠古真實的歷史是伴隨著宗教信仰走過來的,可在傳說、神話和祭祀禮儀中找到真實歷史的重要痕跡。因此,我們就可以結合有關神話傳說、祭祀禮儀、文獻記載等,來還原和發現真實的歷史。

根據以上認識,我們就以古天文歷法為主線,從研究《周易》筮法和破譯大衍之數入手,來探索上古文明。其基本思路可概述如下:

“大衍之數五十”之義為“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又稱“日、月、星三辰”,或“日月星辰”。此處之“星”,即黃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座,又稱二十八宿。古人通過觀測日月相對於二十八宿的位置變化來研究他們的運動規律,進而創建歷法。以十天幹紀日,以十二辰紀月,故“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合之,成為天道運行的五十要素。古人認為,天道運行衍生萬物,故此五十要素又稱為“大衍之數”。又,殷周之際種種偶然事件的發生,使周人認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庇佑,由此形成“天命歸周”的認識。於是,就像夏有《連山》、殷有《歸藏》一樣,文王創建《周易》作為天命歸周的標志。這就是文王演《周易》的由來。文王在創建大衍筮法時,以五十枚蓍草擬比日月星辰運行,通過推演天道實現了與上天的溝通。所以,大衍筮法中的“大衍之數五十”的論述,實質上來源於西周歷法。根據這一認識,並參照有關記載,就可以復原我國古代第一部推步歷法——古《周歷》的本來面目,進而對長期存在爭論的西周是否認識朔日,是否建立了“頒朔制度”,是否採用“年終置閏”等一系列問題作出結論。

大衍之數和西周歷法的厘清,為陰陽五行思想探源和上古文明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礎,並可由此上溯到五帝的帝嚳時代。根據大衍之數對“三辰”的認識、《堯典》的“歷象日月星辰”、《國語》的“帝嚳序三辰”,結合《山海經》的有關記載,闡述帝嚳對古天文歷法的貢獻。帝嚳認識到是太陽的運行規律(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是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行,或者說是太陽繞地球的視運行)決定了大地的四時,據此提出了太陽年的理念,建立了日月的觀測體系,創建了我國古代最早的陰陽合歷制度,同時又是陰陽思想的肇始。此外,帝嚳還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建立了東、西、南、北四方,創建了二分二至,並且以黃赤道恒星作為星空背景,來觀測和研究日月的運行規律,由此建立了後世長期使用的、相當於現代物理學中研究物體運動的參考系概念。帝嚳是陰陽合歷的創建者,在《創世篇》中被尊奉為日月之父,在《山海經》中被尊奉為“天帝”,又被稱作古代中國的“哥白尼”。

五行與歷法同出一源,二者都是在觀象授時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在觀象授時後期(由漁獵社會向農耕文明轉型之際),農業生產催生了早期歷法——星歷。星歷是以星象表示季節和物候現象,以便保證農業生產合於天時。在觀象授時早期,主要是觀測黃赤道四方的授時星座,大約不遲於黃帝時代又增加了北斗,形成早期的五宮(黃赤道四方的授時星座和北斗的合稱)天象而建立了星歷。帝嚳創建四方(五方)之後,又以之匹配形成早期五宮—五方體系,成為五行的原初認識。這就是五行的起源。伴隨著早期五宮—五方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又產生了管理五方的官員——五正、天上的五方帝和他們的輔佐——五佐。另外,還有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等多組五行要素的陸續加入。所有這些都起源於天文觀測和創建星歷的時代,與歷法、占星術以及對天神、祖先的信仰和崇拜有關,故它們構成的體系,就被統稱為“天道五行”。

古人出於對天人感應的認識和信仰,認為天上的日月星辰創造了大地的萬事萬物,並劃分為水、火、木、金、土五材,歸入地道五行體系,與天道五行合之而成為涵蓋天地萬物的五行體系。結合《尚書· 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的記載來看,應該是大禹完成了這一偉大的思想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中國古天文歷法——中國最早形成的一門古代科學的發展過程,按認識論的哲學思想劃分為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在以伏羲觀天法地為代表的觀象授時階段,古人認識到黃赤道四方恒星的出沒規律與大地的四時相合,從而實現了觀象授時。進入神農氏的農業文明之後,黃帝根據農業的需要,創建了星歷——五行。屬於古人對四時的感性認識階段。

第二,帝嚳認識到太陽的運行決定了大地的四時變化,由此提出太陽年的理念,創建了“陰陽合歷”。這是古人對四時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重要階段。創建“陰陽合歷”以後,古人又陸續探索、創建了一系列的歷法概念、歷法參數以及測量方法,建立了陰陽合歷的歷法規則等,完成了創建推步歷法必不可少的一系列基礎性工作。

第三,創建推步歷法。確定歲首、歷元和閏周之後,周文王創建了我國古代的第一部推步歷法——古《周歷》。這標志著古人對四時的理性認識進入了實踐階段。陰陽合歷經過了數千年的演繹和發展,又吸收和融合了西方現代天文學歷法,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歷法:一是我國獨創的歷史悠久的二十四節氣;二是太陽歷法與朔望月歷法的完美結合,也是中國的陰陽思想與西方自然科學的完美結合。

在觀象授時和創建古天文歷法的過程中,古人把寒冷和溫暖、晴天和雨雪、白晝和夜晚、光明和陰暗等的變化歸結為陰陽變化,形成了陰陽對立且互為消長的理念。又,在陰陽合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同時出現兩個並行的紀時體系,一是由於觀測太陽的周期性變化而形成的太陽年和節氣的理念,二是由於朔望月紀時而形成的對晦朔弦望等月相的認識,這兩個紀時體系具有不同的周期性,而在它們形成之初,人們就意識到需要建立閏月制度來協調兩種歷法體系之間的關係,由此形成了陰陽之間既相互對立又彼此協調一致的理念。上述陰陽要素的變化都可以歸結為日月運行,歸結為歷法,由此可見,古人陰陽觀念的核心是歷法。

綜上所述,陰陽和五行這兩個概念都是古人在觀象授時和創建古天文歷法的過程中形成的,因為二者之間存在許多相同和相通之處,所以又被統稱為“陰陽五行”。古人在認識宇宙、創建陰陽五行思想的同時,形成了對天的信仰。古聖人一方面將陰陽五行思想應用於治國理政之中,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又將陰陽五行思想作為天人溝通的媒介,在夏商周三代分別創建了《連山》《歸藏》和《周易》。

如果我們跨過五行的源頭,沿著歷史的足跡上溯而行,就會從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步入更為遙遠的上古。在那個洪荒時代,可以看到清澈的藍天和巍峨的群山之間是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一群手持木棒和石塊的野人,正在吶喊著圍獵和撲殺一群《山海經》中所描述的鳥頭龍身的、龐然大物般的噴火怪獸。當白晝的繁忙和勞碌結束之後,晚霞的余暉沒入遠方群山的背後,一天的喧囂歸於沉寂,飽食之後的獵手們雜亂地躺在篝火周圍進入夢鄉,篝火旁是狼藉的獸骨。在夜幕初降的地平在線,悄然升起兩顆亮星,那是蒼龍之角,然後是躍起的蒼龍……這不正是《乾卦》的六龍天象嗎!剎那間,我從夢中驚醒,重新坐回書案旁,案上的書正是《周易》,翻開的那一頁上赫然寫著“大衍之數五十……”

丁酉之年仲冬朔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