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滿額折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平)

定  價:NT$ 222 元
優惠價:9020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2元
庫存:7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臺灣的工業化不僅提高了人民的國民所得和生活水準﹐也帶來了各方面的變遷﹐最顯著的就是在價值觀念、社會規範、家庭、職業等方面。這些方面對我們的日常生影響很大﹐對我們原來的行為模式也產生相當強烈的衝擊。本 書各章就是針對這類問題提出分析和討論﹐藉以了解這個正在工業化中的變遷社會﹐究竟已經變成什麼樣子﹐以及將要面對的處境。變遷的動力可能來自內部結構的特性和行動方式﹐也可能受到外面的壓力。我們希望從不同的角度 進行了解﹐才有可能獲得比較確定的認識;認知或可能加強下一步變革的力量與方向。

作者簡介

文崇一

江西省宜春市人。

台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訪問研究。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政大民族社會學系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社會,社區權力結構,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等。

 序 言

臺灣的工業化實際是把西方將近兩百年的工業化過程,壓縮在三、四十年間完成,對工農業、對社會文化衝擊之大,可想而知。事實上,最因難的工作還不在於工業本身,而在於變遷的來源。西方的工業化是社會文化內部的衝突與發展,動力是來自人民或文化內部的需求,有機會一步一步去調節思想和行為模式;完成了第一步,再試探下一步,不可能做跳躍式的發展。從農業到輕工業,從輕工業到道路工業,到重工業,到化學工業,到電子工業,慢慢的摸索下去,然後達到了今天的高度工業化境界。這種發展,早期雖然也產生了一些像馬克斯所批判的弊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悲慘世界,但價值觀上的衝突不致太嚴重,行為的失調現象尚不致影響既有的社會秩序。主要由於技術與觀念間的差距不太大,兩者幾乎是在同一結構內齊頭並進,儘管技術的發展要比觀念快些。
 
臺灣工業化不是自發性的,完全是自異文化移轉過來的,在技術移轉的同時,也採用了西方的觀念和制度。對我們來說,不僅工業化的技術是全新的,觀念和制度也是全新的。新的技術、新的觀念、新的制度,這對一個保存相當強烈的傳統文化的人群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我們很可能在回應不當(Toynbee, 1972;林綠,民67),選擇不當(Morse et al, 1969;Levy, 1972;Eisenstadt, 1973),或調適不當(翟海源、文崇一,1975;Goode, 1970;Ogburn & Nimkoff, 1955),乃至過度依賴西方的工業運作體系時(Bernstein, 1973;Wallerstein, 1974;簫新煌,民74),使工業化遭到失敗的命運,或因此一工業化過程,而使原來的社會文化和政治陷入困境。這在第三世界已有不少的先例,巴西與中國大陸發展的失敗,墨西哥、菲律賓的不能繼續發展,都與推動工業化計劃以及適應新的工業環境是否成功,有密切的關係。第三世界工業化之所以失敗,也許有不少原因,如政治不穩定,外債過多,國際巿場壟斷等,基本上還是無法解決工業化所需要的特殊條件,工業的價值觀,資金,技術之類。
 
幾十年來的政治穩定,人民的勤奮工作,經濟政策的正確,以及土地改革的成功,顯然是臺灣早期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後期的工業化成就,則相當程度有賴於國民的高教育程度,普遍性的技術發展,以及國際的行銷策略。臺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從美金60元升高到6000元,相對的也提高了生活品質。這種生活品質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相較,雖然還差了一大截,尤其是近年來的搶劫、暴力事件過多,給社會帶來很高的不安全感,但總算擺脫了貧窮,可以過一點不愁衣食的日子。
 
工業化既然不止於提高國民所得和經濟成長,對價值觀念、制度、社會結構、政治體系也可能產生影響,甚至導致整個社會的變逶,這就形成工業化與杜會變遷間的緊張關係。把社會變遷的指標設定在工業化或現代化是一種就法(Bernard & Pelto, 1972;Allen et al, 1957;Levy, 1970),設定在結構本身的內在動力或相互作用是另一種說法(Sorokin, 1957;Athusser, 1970;Jessop, 1985)。但是,如果我們不走這樣單的理論路線,首先觀察影響個人和群體行為的因素,變遷過程中的衡突與理性,因襲與創新的可能機會,組織與規範的適應性,以及變遷的原因與方向等(Boudon, 1986;Etzioni-Halevy, 1981;Strasser & Randall, 1981;Attir et al, 1981),仍然可能把現象模式化,而成為另一種解釋,也許就某種程庋的擺脫了驗證假設或理論的方式。
 
明顯的可以看得出來,這幾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來,臺灣社會受到工業化的影饗,改變幅度非常大,從政治民主,社會自由,到家庭結搆、傳統規範、價值體系、職業結構、社會階級等,都有極大的改變,甚至搶劫、強暴、殺人事件也多起來了。這些現象,根本不是好或壞之間的選擇,而是社會變了,個人和組織必須在變的環境中,重新調整行為,以建立工業社會的新模式。這種模式也不是誰可以主動去塑造,只是透過社會化過程,讓社會中所有的個人和群眾,向著某一種理想目標逐漸發展。因而,研究和了解社會現象,就成為最重要工作。否則,在不知原因和過程、沒有方向的前提下,仍然無補於事。
 
本書所選的七篇論文,討論的層面牽涉較廣,但多半是從工業化的角度,去分析它們間的關聯性,及其變遷的現象與可能的方向。所涉及的範圍包括文化、價值、規範、道德、家庭、階層、職業、大眾傳播等。這些論文雖不完成於一個時間,但都試圖對變遷中的臺灣工業社會,傳統文化在面對現代工業文化的壓力時,究竟作出什麼樣的反應。這些論文,除〈臺灣的工業化與家庭關係的轉變〉為初稿外,其餘六篇均曾發表於下列各種專書或專刊:〈當前中國文化所面臨的挑戰〉發表於《挑戰的時代》(1981),〈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發表於《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1985),〈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發表於《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7期(1976),〈傳統規範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發表於《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1982),〈職業道德與經濟行為〉發表於《現代生活態度研討會論文集》(1985),〈職業聲望與職業對社會的實用性〉發表於《臺灣的人力資源發展》(1982)。論文也作了些必要的修訂。謹此謝謝各刊物給予我發表論文的機會。也謝謝東大圖書公司劉振強董事長給予出書的機會。
 
文崇一
1989年11月於南港中研院

目次

序言
當前中國文化所面臨的挑戰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
─ 緒論
二 技術與價值變遷
三 職業變遷與社會階層
四 變遷中的規範與社會關係
五 結論
參考書目
臺灣的工業化與家庭關係的轉變
一 敘言
二 變遷中的家庭關係
三 親屬交往行為及其關係
四 結論
參考書目
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
— 序論
二 研究方法
三 四個社區的比較分析
四 發現與討論
五 結論
參考書目
傳統規範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
一 緒言
二 概念與研究變項
三 規範的適應性
四 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職業道德與經濟行為
一 經濟行為的道德取向
二 農業經濟下的職業道德
三 工業經濟下的職業道德
四 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職業聲望與職業對社會的實用性
一 導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結果與討論
(一)職業聲望與實用性的等級
(二)聲望與實用性類別等級的比較
四 結論
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00
庫存: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