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之旅》出版前記
中日兩國疆域相接、隔海相望,向有「同文同種」、「兄弟之邦」之稱,關係頗為「密切」;但近百年來的來往(更可遠溯至明代的「倭寇」擾邊),由「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對我們來講真是一段被侵凌、被殘踏、血淚斑斑的痛心史、屈辱史(僅八年抗戰,我們即傷亡官兵三百二十萬人,平民逾千萬,財產損失四千八百億美元──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尤其是一個生長在抗戰期間,家居「淪陷區」交界的人,親眼目睹日本人在大陸的燒殺搶掠、姦淫暴虐,真是刻骨銘心,永遠難忘──中年一代的中國人,其所以國家觀、歷史觀特別強烈,實是其來有自。
抗戰勝利以後,進入武漢,在破爛的日本租界和雄偉的江漢關之間,又目睹日本人的澈底敗落;那種猥瑣頹喪、個個形如夾著尾巴的「喪家犬」、見著穿制服的人就俯到腳底連連鞠躬的樣子,真叫人既可恨、又可憐。
二十年過後,日本人又由瓦礫堆上站起來了,而且比往日更強、更深入到全世界。我們臺灣也自然首當其衝,他們以合作名義或以顧問頭銜更深入到我們的工廠和辦公室──我個人從事的設計工作,引用的就多日本資料,參考的就多日文書刊。尤以在臺灣與大陸長期分離之後,形勢日蹙,此中感受,就更複雜。面對如日中天的日本(連向以科技與富強驕世的美國人,都不得不承認「日本笫一」),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真該如何來看待它──氣它、恨它或了解它、學習它?
七十二年七月,我們十幾位登山好友,組織了一個訪日登山遊覽隊,足跡將及關東、中部、近畿、中國、九州等各大都市、名勝與兩大著名山岳。如是,又大量蒐集資料,重讀歷史與有關著述,以加強對新舊日本的客觀了解。行程中也以極端平靜的心情,儘量觀察、紀錄、以及欣賞與感受。
日本侵略的動力,日本維新的成功,日本歷史上許多成敗的事實和人物,日本地理上許多興亡的史蹟和建築,日本人的堅忍和負責,日本人的偏狹與淫邪,現代建設,山川景觀,民俗文物,生活習慣,甚至他們的登山活動與圖書出版……種種切切,都是我們要看的、了解的、比較的以至接受的、學習的。
我盡心的去做、去完成,得到的很多也寫出了很多。當在香港《旅行雜誌》開始連載發表時,主編有一篇介紹說:
「除風景、文物、人情的描寫外,主要在以客觀的歷史,觀照日本的成長發展以及與我們百年血淚的淵源;更歸結到日本的『能』和我們努力的方向,實不同於一般旅遊文字……此篇力作,價值實不祇賞心遊樂也!」實頗獲我心。
結集時,更將一篇發表在《文壇》月刊「不是故事的故事,不是小說的小說」──刀下,列入附輯,主要在使年輕一代的讀友了解在抗戰時中國人被殺戳的一幕,以及我們這一代對日本不了不結的「情結」,如果我們都在飲食服飾、行為模仿之外,能另有所知所行,則是作者最大的心願了。
七十六年八月十二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