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中國哲學之路(平)
滿額折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中國哲學之路(平)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032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本書命名為《中國哲學之路》,首先是要探討中國哲學的若干研究方法及應避免的歧途(上編);其次則是從傳統的天地人三個範疇勾劃出中國哲學思想的一些軌跡(下編)。此書以上編六章為主,其中第一、二、五章純係討論中 國哲學方法論問題,第三、四、六章則是藉哲學題材探討方法論問題。第一章從八個主導題材在不同時代的出現觀察儒與道二家的關係。第二章格外指出「透視觀點」的錯置往往造成嚴重歪曲,並強調比較法的可用性。第四章替中 西哲學的比較法提出例證。第三、五、六章均強調:讓不同「視域」互融,並從事「創造性的詮釋」誠屬正當,但詮釋本身是否正確則是另一回事。 下編則介紹作者應用上述方法對(洪範)、陰陽合德、人性與道德觀等題的一些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項退結

浙江永嘉縣
意大利米經心大學哲學博士
政大哲學系教授
著有:中國民族性研究、邁向未來的哲學思考、西洋哲學辭典(編譯)、現代存在思想家、現代中國與形上學、人之哲學等。

 自 序

對許多讀者來說,閱讀一本書的序似乎是多餘的事。但對本書的作者來說,這篇序恰像是縮影或地圖。唯有透過它,才會瞭解本書的結構與要旨所在。
 
二年前,我把一本討論中國哲學的著作命名為《中國人的路》,因為牽涉到中國人二千餘年以來的精神途徑。本書又何以稱為《中國哲學之路》呢?
 
一如我在《西洋哲學辭典》第二版序言所指出,我希望在專門術語中用「的」與「之」表達出這二個字前面的名詞究係主詞抑屬詞。例如「人之科學」指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所以「人」是屬詞;「人的行為」中,「人」卻是「行為」的主詞。依照這一用法,本書稱為《中國哲學之路》,首先是要探討用何種合適的方法去研究中國哲學;其次是要從傳統的天地人三個範疇勾劃出中國哲學思想的軌跡。前者是對中國哲學的思考方式或研究中國哲學的各種方法加以反省,而反省到思考方式及研究方法本身是否正確或是否適當,就是探討以中國哲學為研究對象的方法論問題;後者則僅研討評述中國傳統哲學涉及天地人的一些思想途徑。基於這一區分,前者才合乎《中國哲學之路》的名稱,後者則宜稱為《中國哲學的路》,這也就構成本書上下二編。由於是以上編為重點,本書也就以此命名。
 
※ ※ ※
 
上編討論中國哲學之方法論問題。其中第一 、二、五章純係探討中國哲學方法論間題的文章,第三、四、六章則是一方面探討哲學題材,同時也牽涉到方法論。茲擇要說明如下。
 
〈中國哲學主導題材與方法論問題〉中的八個題材是由三千年以來的文獻歸納而得,但對當代中國人的實際生活仍饒有意義,它們就是:政治、道德、主宰之天、大自然、大自然與人事互相感應、萬物根源、萬物與人事的常道、天地人一體。依據不同時代文獻的分析,八個主題中最先出現的是:政治、道德、主宰之天、大自然、大自然與人事互相感應;一直到墨子,中國早期思想限於這五個主題。戰國時代後來居上的道家思想所最關切的卻是萬物與人事的常道,並由此伸衍出宇宙根源與天地人合一這二個題材。戰國以後的儒家,包括荀子、《易傳》、漢儒與宋明理學,則是混合或綜合了原初的五個題材及溯源於道家的三個題材。
 
探討八個主題最初出現的時代和它們的互相融合,基本上是應用哲學史的研究方法。第五章〈涉及中國哲學方法論的一次訪問〉也提及同一方法。由於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會接受過去的某些影響,因此在那次訪問中我也談及詮釋的主觀性,而原典自有其本來意義,二者不可混淆。第六章〈孔孟心目中的天──兼及方法論問題〉中,也就討論到海德格「先起觀點」的構想,及其徒高達美「視域的交溶」這一方法,藉以消除詮釋主觀性與「事實本身」之間的差距。
 
第二章〈中國哲學思考的現實性與存在性〉也像第一、五、六各章一般,提及儒道二家彼此交織形成中國思想史中的主流地位,同時指出:將某種詮釋方式視為唯一可能的觀點,會造成方法論上的嚴重錯誤,即不分皂白把一己的觀點移用在不相干的事上,尤其移用在古代的思想上。此外,這篇文章特別強調兩點:第一,由於中國哲學具實踐傾向,它可以彌補西洋哲學之短,同時也需要西洋哲學所擅長的系統精神、清晰明瞭的概念與分析方法;第二 ,與西洋哲學在各方面作深入比較也是很修得應用的方法。
 
既然說起中西思想的比較,那末第四章〈老子、奧古斯丁與海德格思想中的「無」〉正可提供一個例證。本文開始時應用西洋哲學中區分概念意義的一種方法(「第一意向」與「第二意向」),終於發現,《道德經》的原則之一是解決問題的絕妙方法。
 
自 第三章〈對方東美先生生命觀的一些問題〉所提出的五個質疑之中,第二、三題僅涉價值與泛神論問題,而第一 、二、五題均係方法論問題,同時又均與哲學史有關。這大約是因為我過去序教西洋哲學史約十五年之故。本文在方法論上的唯一特色也許是強調考證方法的重要性。
 
顯然,本書所探討的中國哲學方法既非完整,亦欠有系統。但它們卻是我切身體會到而躬行實踐的方法。也許以後我們會找到另外一些方法,但這一切將無損於本書所列方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這也就是說,儘管以後還可以找到其他許多方法,但如違反本書所列的方法,中國哲學將會誤入歧途,或陷入此路不通的局面。
 
與馮耀明先生《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一書相較,馮書指出邏輯與語意分析的重要性,非常寶貴。本書第四章所云概念意義的區分,即語意分析的一部分。但本書所討論的其他方法,範圍就更廣泛,涉及方法論的份量也更重。
 
綜觀以上種種方法,大約可羅列如下:
 
一、哲學史的溯源方法,包括考證。
二、現代詮釋學所強調的視域交溶法,切忌濫用一己觀點於不相干的事上。
三、邏輯與字義語義的分析。
四、與西洋哲學作適當的比較。
 
※ ※ ※
 
下編九章旨在從傳統的天地人三個範疇勾劃出中國哲學思想的軌跡。
 
其實上編第六章已開始討論馮友蘭所云「主宰之天」的問題。第七章〈洪範的歷史意義與哲學意義〉,第八章〈洪範面對非理性或自律的合理性──合理性終極起源的討論〉,第九章〈中國無神論知識份子的兩難論證〉,以及第十章〈從董仲舒、淮南子至王充的「天」與「命」〉都繼續採討「主宰之天」與「自然之天」之間的關係。以〈洪範〉為主題的第七、八章和討論「兩難論證」的第九章則特別著眼於「萬物根源」與「物與人事的常道」之間的密切關係;第八章尤著眼於自本自根的道的合理性之終極基礎。
 
第十章討論董仲舒與王充時已牽涉到「地」:他們二人都相信天與地是最高的陽與陰,二者就如夫妻一般生育萬物,包括人在內;「天地」同時也指稱人生活在其內的宇宙整體。第十一章〈陰陽合德的哲學評估〉,則是從「陰」與「陽」這二概念來檢討「主宰之天」、「萬物根源」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不消說,天與地的問題也被牽涉到。
 
最後四章則以人為主題。第十二章〈人者陰陽之交、天地之心──透過禮運篇來奠定哲學人觀的嘗試〉的主旨在於指出,人不僅在不同階層的陰陽二極之間不斷跳躍,而且本質地向著更高階層的整合性提昇自己。第十三章〈仁之道德原則的創建及其現代意義〉即在於闡述孔子的無比成就:他替後代的中國人和全人類創建了仁的道德普遍原則,從而建造了人性向更高階層提昇自己的可行之路。第十四章〈基於孟荀人性論之實際可行的道德觀〉不過是繼績第十三章的題材。最後,第十五章〈個人、人際關係與社會──荀子、孟子與布柏之比較〉則討論社會與政治基於人性的哲學基礎。
 
這裏我覺得必須向讀者交代:下編的九章不僅限於對問題作哲學史的敘述,而更著重於哲學問題本身的處理與評估。本書作者深信,中國哲學絕非僅是博物院的展覽品或「國故」。另一方面,要使中國哲學真成為未來可走的路,我們也必須與以審慎選擇與評估,再加上我們自己的創造性詮釋。本書第七、八、十一、十二、十四各章尤富後者這一意義。
 
不消說,治哲學必須注意知識論與方法論;但方法論的目標在於獲致確切可接受的哲學信念。因此,概念雖有其時空性及相對性,但某些確切真理仍能獲致。這並非教條主義,而是從事哲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先決條件。確切的哲學信念和極權主義並無必然關聯,唯獨缺乏批判精神的狂熱思想才會如此。恰恰相反:對人性尊嚴的確切信念才是全人類追求自由的最大推動力量。去年一年之間,波蘭、捷克、匈牙利、東德各國爭取民主自由最力者,均係具非常確切哲學信念的宗教人士 ,就是明證。當然,哲學信念必須不斷地作自我反省與自我批判,必須尊重別人的見解,不斷地與反對者作精誠交談,否則容易走火入魔。但缺乏可靠的哲學信念,則更容易一面倒向廉價的宣傳。
 
※ ※ ※
 
把上下二編互相對照,我發覺下編九章很忠實地應用了上編六章所揭示的方法。例如下編第七、八、十一、十二、十四各章,是我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詮釋;但我始終兢兢業業,把自己的詮釋和傳統哲學典籍的本來意義區別得清清楚楚。關於第一章所列的八個主導題材,第七、八、九、十、十一各章比較側重於主宰之天、大自然、萬物根源、萬物與人事的常道、天地人一體等題材,第十章也特別討論了大自然與人事互相感應的題材。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各章則比較以人的問題為主,因此更涉及道德與政治等題材。
 
除第五章政大哲學系同學對我的訪問記僅發表於《政大哲學》(政大哲學系的內部刊物,民國七十五年六月,第十七期),第十四章發表於《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七卷第五期(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以外,其餘十三章均係參加各類型學術會議的論文。其中第二、七、八、十一各章原來用英文撰寫,以後請人譯成中文,再由我自己詳細修改及補充。
 
為了一目了然,茲把各章原題、於何學術會議宣讀、發表在何種刊物等等資料羅列如下:
 
第一章:〈中國哲學的主導題材〉,國際中國哲學會第六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一九八九年七月,夏威夷大學喜洛分部),《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六卷第七期(一九八九年七月)。
 
第二章:〈中國哲學思考的現實性與存在性〉,第一屆世界中國哲學會議(一九八四年八月,臺中市東海大學)時用英文發表,由王靈康譯為中文,《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四卷第十期(一九八七年十月)。
 
第三章:〈方東美先生的生命觀及其未竟之義〉,國際方東美哲學研討會(一九八七年八月臺北市),《方東美先生的哲學》,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印行,民國七十八年。
 
第四章:〈老子、奧古斯丁與海德格思想中的「無」〉,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一九八九年八月臺北市)。
 
第六章:〈孔子與孟子對天的看法〉,天主教哲學會一九八八年年會(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五卷第四期(一九八八年四月)。
 
第七章:〈洪範的歷史意義與哲學意義〉,國際中國哲學會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一九八七年七月,聖地亞哥加州州立大學),英文發表於The 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 I, 1, 1987。由黎登鑫譯為中文,《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一九八七年九月)。
 
第八章:〈洪範面對非理性或自律的合理性──合理性終極起源的討論〉,國際形上學文化與倫理學術討論會(一九八八年十二月臺北市),余國良譯,《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七卷第二期(一九九○年二月)。
 
第九章:〈中國知識份子與有神論宗教──一個兩難論證的糾纏與化解〉,宗教教育與中國社會之發展討論會(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臺北新莊市輔仁大學)。
 
第十章:〈從董仲舒、淮南子至王充的「天」與「命」〉,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年六月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第十一章:〈陰陽合德的哲學評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hilosophy on Harmony and Strife(一九八五年三月,香港中文大學),Shu-hsien Liu & R. W. Allinson (ed.), Hafmsty and strif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8.王靈康譯,《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一期(一九九○年六月)。
 
第十二章:〈人者陰陽之交、天地之心〉,第十七屆世界哲學會議(一九八三年八月,蒙德里爾),A.-T. Tymieniecka (ed.), Analeda Husserliana, Vol. XXI, Dordrecht: D. Reidel Publ. Co., 1986。李永適譯,《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七卷第八期(一九九○年八月)。
 
第十三章:〈孔子的述古與創新及仁之現代意義〉,《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一九八七年十一月,臺北市。
 
第十五章:〈個人、人際關係與社會〉,國際形上學學會討論會(一九八九年八月香港),《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六卷第八期(一九八九年八月)。
 
讀者也許會發覺,為了使本書內容有其邏輯連貫性,並使若干題材更清新明瞭,本書已修改了一些題目及小標題的名稱。各章也多多少少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其中第一 一、三、五、六、十二章尤其接受了不同幅度的增訂。
 
在結束這篇不算短的序言以前,不妨一述涉及本書書名的一個插曲。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傍晚,我剛抵達英國布來頓,準備參加第十八屆世界哲學會議。臺北去的三位同仁早已抵達,我們一起在走向中國餐廳的一個斜坡路上躑躅。也不知為什麼,話題扯到那年我剛問世的一本書:《中國人的路》。沈清松教授突然表示意見:「以後再出一本《中國哲學之路》,才是道理。」他的話不過是一時感興。但我當時就暗暗估量:這是一個不差的主意。
 
最後,我很感激余國良同學替本書做了索引;也願意向上述那些學術會議的倡導者、組織者表示謝意。沒有這些會議的催促,這本書大約不會如此順利產生。
 
項退結 於仙跡岩下
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二十日

目次

自序

上編:中國哲學之方法論問題

一、中國哲學主導題材與方法論問題
(一)釋義與初步評估
 1.八個主導題材的釋義
 2.方法論上的初步評估
 3.八個主題尚可歸結於天、人、大自然與道
(二)八個主導題材在方法上的應用
 1.把主導題材作為試金石的方法
 2.這項方法應用於《易傳》的實例
(三)應用主導題材作為試金石的方法與現代詮釋學
 1.主導題材方法的客觀性
 2.這一方法與現代詮釋學不謀而合
(四)八個主導題材與現代中國
 1.現代中國哲學與現代中國
 2.八個主導題材對海峽兩岸的現實意義
 3.常道與天、人、大自然的關係

二、中國哲學思考的現實性與存在性
(一)面對過去投向未來
(二)中國哲學來自過去的影響
 1.儒道二家相互交織的主流地位
 2.實踐傾向所需要的補充
 3.印度與西洋哲學的衝擊
(三)中國哲學未來可走的路

三、對方東美先生生命觀的一些問題
(一)方先生生命觀及其泉源
(二)上述生命觀的一些方法論問題
 1.「生生」、「創生的進化」與「創生力」
 2.中國是否一向持泛神論?
 3.大自然與道德價值
 4.泛神論能否保障人生意義?
 5.〈繫辭〉思想的歷史成因與「生命」一詞的類比性
(三)尾聲

四、老子、奧古新丁與海德格思想中的「無」
(一)導引
(二)老子的「無」的積極功能
(三)奧古斯丁的「惡」與「無」的消極功能
(四)海德格意向性的「無」之經驗
(五)《道德經》的一個原則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涉及中國哲學方法論的一次訪問

六、孔孟心目中的「天」──兼及方法論問題
(一)關鍵性的方法論問題
(二)正反二面的意見
(三)孔子對天的看法
(四)孟子對天的看法

下編:以天、地、人為題材之中國哲學思考軌跡

七、〈洪範〉的歷史意義與哲學意義
(一)〈洪範〉的古老年代
(二)〈洪範〉之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三)〈洪範〉對宇宙秩序的看法及其哲學評估

八、〈洪範〉面對非理性或自律旳合理性──合理性終極起源的討論
(一)合理性問題的現代意義
(二)演化知識論的解答
(三)道或事物的自律內在命令
(四)人工智慧與人的智慧
(五)上述理論的共同形上學基礎及〈洪範〉的解答

九、中國無神論知識份子的兩難論證
(一)從有神論走向兩難論證的歷史軌跡
 1.中國古代有神論稍欠週密的三種理性推論
 2.多瑪斯的第一與第二原因之分
 3.對欠週密論翁釣懷疑導向兩難論證
(二)兩難論的化解與心靈的提昇

十、從董仲舒、淮南子至王充的「天」與「命」
(一)導引
(二)《春秋繁露》的「天」與「命」
 1.董書中的自然之天
 2.董氏的自然之天即出令之天
 3.董氏以前似無此項融合
(三)淮南子的「天」與「命」
 1.以自然為主的天
 2.以順自然為主的命
(四)王充心目中的「天」與「命」
 1.全屬偶然的命
 2.無知、無心、無意義的自然之天
(五)董、劉、王三人「天」「命」思想的影響及哲學評估

十一、陰陽合德之哲學評估
(一)歷史淵源
(二)陰陽之現象描述
(三)由宇宙論、人觀和神學觀點對陰陽合德的哲學省思
 1.陰陽合德在宇宙論、人觀和神學上的特性
 2.古代中國信仰與早期儒家
 3.道與陰陽合德的原始概念及其普遍有效性
(四)後期儒學的陰陽合德及其問題
(五)結語

十二、「人者陰陽之交、天地之心」──透過〈禮運篇〉來奠定哲學人觀的嘗試
(一)一個嘗試性的生命概念
(二)此生命概念與〈禮運篇〉的人觀
(三)道德標準與人性尊嚴的哲學基礎
(四)中國歷代之人觀及向更高層級開展的需要

十三、仁之道德原則之創建及其現代意義
(一)緒論
(二)孔子述古與創新的輝煌成就
 1.《論語》中的述古與創新
 2.由五事走向九思
 3.仁的道德普遍原則之創建
(三)仁之道德原則在當代哲學中的應用
 1.溝通團體與道德基礎
 2.仁的普遍原則與溝通道德

十四、基於孟荀人性論之實際可行的道德觀
(一)導論:道德的主客二要件
(二)孟荀人性論的道德主體要件
(三)善惡之性與善惡行為
(四)孟荀人性論的道德客體準則
(五)綜合孟荀人性論的道德觀
(六)上述道德觀的評估及實踐可能性

十五、個人、人際關係與社會──荀子、孟子與布柏之比較
(一)荀子與孟子的看法
 1.荀子的社會觀
 2.荀子對個人及君群關係的看法
 3.孟子的性善論與社會
 4.孟子、個人尊嚴與政權
(二)孟子的仁與布柏的「我與你」關係
 1.孟子的仁之哲學
 2.布柏的「我與你」及「我與它」

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西文中文人名對照索引

書評

1 (2003/04/07 00:00 發表)
本書命名為《中國哲學之路》,首先是要探討中國哲學的若干研究方法及應避免的歧途(上編);其次則是從傳統的天地人三個範疇勾劃出中國哲學思想的一些軌跡(下編)。此書以上編六章為主,其中第一、二、五章純係討論中 國哲學方法論問題,第三、四、六章則是藉哲學題材探討方法論問題。第一章從八個主導題材在不同時代的出現觀察儒與道二家的關係。第二章格外指出「透視觀點」的錯置往往造成嚴重歪曲,並強調比較法的可用性。第四章替中 西哲學的比較法提出例證。第三、五、六章均強調:讓不同「視域」互融,並從事「創造性的詮釋」誠屬正當,但詮釋本身是否正確則是另一回事。 下編則介紹作者應用上述方法對(洪範)、陰陽合德、人性與道德觀等題的一些研 究成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