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漢賦史論(平)
滿額折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漢賦史論(平)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是作者有關漢賦的第二本學術論文集,他會集了十一篇在學術期刊集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作者一向致力於漢賦生態的研究,常能獨具隻眼,從賦家、讀者與賦篇等不同的解度去剖析,並考察其相互影響,見人之所未見,使許多文學現象得到較新與合理的詮釋。
本書側重漢賦史料的考辨,以及漢賦本質與特性演化的探究。大體都能另闢蹊徑,解決了部分文學史上的懸案,並重新為漢賦定位。這些具有原創性的論文,將可使有志研究漢賦與文學史的讀者,打開另一片視窗,拓展文學史的視野。

作者簡介

 簡宗梧

臺灣南投人,一九四○年生。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及研究所,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及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著有《經典釋文徐邈音之研究》、《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認識我們的語言文字》、《三民主義文藝的內容》、《文學的御花園~文選》、《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新譯東萊左氏博議》等。

 自 序

本書共收十一篇論文,是筆者十六年來有關漢賦的第三本論著。第一部是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完成,並於次年五月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考試的《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第二部是一九八○年十二月,由文史哲出版社出版的《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
 
本書所收各文,大多是各就一個問題去抽繭剝蕉,或是從一個角度去發現柳暗花明,沒有賦史應有的整體架構與規模,所以取名史論,不敢直稱為史。大致而言,這十一篇論文,探討了漢賦史兩方面的間題:一是有關漢賦史料,其次是有關漢賦本質與特性之發展。完全著眼於文學史問題的解決,以及漢賦在文學史的角色定位,而不涉及漢賦欣賞與其文學價值的闡發,這是與前兩本著作不同的地方。本書即以前述兩方面為綱,分為上下編。
 
上編〈漢賦史料之編纂與考辨〉,是由七篇論文所組成。
 
首篇〈編纂全漢賦之商榷〉:由於《全唐詩》、《全宋詞》等一代文學總集早已問世,《全漢賦》卻遲遲不見蹤影,乃撰此文,分析編彙《全漢賦》的必要,為它催生。因為《全漢賦》的編纂,要比《全唐詩》、《全宋詞》困難得多,為避免從事此項工作的人,重蹈《御定歷代賦彙》的覆轍,故不避野人獻曝之譏,乃將編纂時可能遭遇的問題,一一列舉,探討其因應解決之道。其中涵蓋賦類界定與要件問題、材料來源與異文問題、作者歸屬與真偽問題、作品殘全與輯佚、斷代、編次等間題,這對研究漢賦及有意編纂《全漢賦》者,或將有所助益。本論文在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如今收入本書,做為探討漢賦史料的總論。
 
其次是〈運用音韻辨辭賦真偽之商榷〉及〈美人賦辨證〉與〈長門賦辨證〉。今傳的漢賦篇章,真偽雜陳,而作品真偽考辨,原本就是文學或文學史研究的首要工作。歷來對辭賦的辨偽,大多做語言特色的分析、故實用典的考覈、相關史料的徵引、或時代思想的研判,但都很難得到確證。司馬相如的〈美人賦〉與〈長門賦〉,是不是偽託之作,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撰述博士論文時,曾仔細考辨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的辭賦韻字,並歸納其用韻特色。於是將〈美人〉、〈長門〉二賦用韻,與其他西漢蜀郡辭賦詳加比較,終於大膽認定二賦是司馬相如的作品。分別撰成二賦之考辨,於一九七三年在《大陸雜誌》發表,曾得張琨院士與丁邦新院士的稱許。張院士任教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時,曾將二文印發學生,用來說明音韻有辨證文學作品的功能。近年來,筆者與學生探討音韻辨偽法,覺得有必要將它做客觀的分析,檢討以往的成果,探討其先決條件,說明其優越性與有限性。於是撰述〈運用音韻辨辭賦真偽之商榷〉,於「第七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一九八九年四月)宣讀,丁邦新院士及會長陳新雄博士都參與了這篇論文的討論,次年「中國聲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八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即以「聲韻學用於辨析文學作品時代及真偽」為會議兩大中心主題之一,可見它已受到普遍的重視。
 
另外〈高唐賦撰成時代之商榷〉與〈神女賦探究〉二篇所探討的,原不屬於漢賦史的範疇,但〈高唐賦〉與〈神女賦〉關係漢賦發展至鉅,是否為宋玉的作品,爭辯已久,這兩篇即以音韻考辨為主,探討二賦的有關問題。〈高唐賦撰成時代之商榷〉於一九九二年五月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發表;〈神女賦探究〉則於一九九二年十月在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賦學研討會」發表。〈高唐賦〉與〈神女賦〉之真偽既然是詮釋漢賦發展的重要關鍵,故本書乃予以納入。
 
史料及作品的考辨,除了辨真偽之外,著作年代也常常是討論的議題,筆者於是將一九七四年發表於《大陸雜誌》的〈上林賦著作年代之商榷〉,一併收入本書。這篇論文,不但與何沛雄先生的考證相左,也指出王先謙《漢書補注》一些繫年的疏失,立論相當大膽,至於求證是否小心,則有待讀者來審斷。
 
下編〈漢賦本質與特色之歷史考察〉,是由四篇論文所組成,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漢賦本質與特色的變化加以考察。
 
首篇〈漢賦為詩為文之考辨〉:我國在六朝有所謂文筆之辨,賦當然是文不是筆;唐以後有所謂詩文之分,賦似乎一直被歸之於文,而不歸之於詩。近人寫中國詩史,包括了楚辭和詞曲,卻排除了賦。王力《古漢語通論‧賦的構成》則說:「賦的性質在詩和散文之間。」究竟賦該歸在詩的系統,或該歸於文的類別?本篇便是為賦追溯源流、推究衍變,論其形式、析其內容,並就作家的主觀意識,以及作品客觀形貌,認定它是詩的別支、詩的延伸。多角度觀照的結果,異於一般的歸類,希望這篇有關賦在中國文學史上角色定位的討論,是周延的。本篇在一九八四年發表於《東方雜誌》,原題為〈漢賦和詩文的關係──賦體屬性之考辨〉,今為精簡而改題。
 
其次是〈從揚雄的模擬與開創看賦的發展與影響〉:一般文學史提到揚雄,總認為他是了無新意的模擬者,因為「文有所摹,氣有所傷」,於是每下愈況,不足稱道,卻忽略了他致力於通變的心路歷程,以及他變造與開創的豐碩成果。如果我們從文章體類發展的觀點,去檢驗揚雄所有的篇章,便不難發現:他的模擬,竟使那類文章從此「文成法立,備為一體」;他的變造,竟使這類文章更有品式;他的開創,使文章的體類多所開拓,也使文章辭賦化的影響更為擴大。所以,他的所有篇章,幾乎都在文學史上有它獨特的地位,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本篇便是在這個體認下逐一檢視揚雄作品的成果,它於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刊載在前臺中師範校長黃金鰲先生八秩華誕紀念論文集,原題目是〈揚雄在文學上的模擬和開創──從文章體類發展的觀點評估揚雄在文學史的地位〉。一為精簡醒目,二為強調賦的影響,如今題目也做了些許的改動。
 
再次為〈賦體語言藝術的歷史考察〉:文學是以語文為媒介所表現的藝術,語文藝術講求的歷史,應是文學史所考察的軌轍,也是文學研究者所矚目的焦點。漢賦是中國文學從口傳轉為書面文學的初期產物,賦的發展,正當中國文學致力於語言本身──聲音組織與章句結構的藝術的階段。因此,從賦體的演化,不難看出中國語言藝術的發展歷程;同時,探討中國語言藝術發展的理路,也可以解釋和了解賦體演化的現象和原因。因此撰述〈從「鋪張揚厲」到「據事類義」──賦體語言藝術的歷史考察〉,試圖從賦體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以探討賦體語言藝術的發展脈絡,從而解釋辭賦各階段的特質,及其特質轉變的原因。本文在淡江大學「文學與美學研討會」(一九八九年十月)發表,如今也只取當時的副題為題目。
 
又次為〈從專業賦家的興衰看漢賦特性與演化〉:漢賦原本是昌盛於宮廷的貴遊文學,有一群背景相似的作者群,被稱為言語侍從。他們同為帝王而創作,於是其作品呈現了某些共同的特色,作者群的聚散與地位的起落,都使作品產生了變化。從這角度切入,去觀察漢賦,去印證歷史,可以使漢賦的各種特質與其演化的現象,得到相當合理的詮釋,並使漢賦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得到具體的確認,因此撰述本文,在本校主辦的「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年六月)發表,今收錄於末,做為本書之總結。
 
如果我們用艾布蘭斯(M. H. Abrams)《鏡與燈》(The Mirror and the Lamp)的譬喻和理論架構來說明的話,歷來文學史對於漢賦的敘述,大多著眼於宇宙(universe)與作品(work)間的模仿理論(mimetic theories),強調作品所反映的外在世界,即使提到作品與欣賞者(audience)、藝術家(artist)的關係,也都是「帝王的獎倡」等有關作品產生外在誘因的說明。換句話說,他們都十分重視外在的物質條件,以此去解釋其皮相;忽略了內在的生命力量,罔視其氣脈,更別說去了解它的精神世界了。因此筆者對漢賦的研究,特別強調其生態,偏重作者、讀者與作品的交互影響。前所出版的《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比較偏重艾氏所說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實用理論(pragmatic theories),對漢賦為增強娛樂及諷諭的功能所造成的激盪,做了較多的探討;本書則比較偏重艾氏所說作品與藝術家之間的表現理論(expressive theories),對賦家的內心世界,做較多的探究。艾氏的理論是否周延完美,那是文學批評方面的問題,暫且不去討論,在此只是藉其理論架構,說明本書的特色而已。
 
最後還需加以說明的是:筆者撰述各篇,並沒有故作新論的意思,只是認為從事學術研究,一方面要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另方面也當發掘問題,疑其所當疑,再回頭檢視原始資料,尋求新角度,提出新觀點,使作品或現象得到更合理的詮釋。唯有如此,學術的生機才會蓬勃,研究的成果才能累積,學術的水準才能提昇,所付出的心血才有代價。只要態度客觀、推理縝密,新角度的研究都可能有新的創獲。當然,新跨出的腳步,方向可能偏差;新提出的觀念,思慮可能欠周,論文之所以結集付梓,即期盼有更多的機緣求教於方家,藉指闕糾謬,益我不足,以臻於更圓融的境地。
 
本書中〈從揚雄的模擬與開創看賦的發展與影響〉、〈賦體語言藝術的歷史考察〉、〈運用音韻辨辭賦真偽之商榷〉、〈從專業賦家的衰看漢賦特牲與演化〉、〈高唐賦撰成時代之商榷〉等五篇,分別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國七十五、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學年之研究獎助,這些獎助實為我致力研究的精神支柱,在此謹表謝枕。
 
簡宗悟 謹識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目次

自序
上編 漢賦史料之編纂與考辨
 壹 編纂《全漢賦》之商榷
 貳 運用音韻辨辭賦真偽之商榷
 參 〈美人賦〉辨證
 肆 〈長鬥賦〉辨證
 伍 〈高唐賦〉撰成特代之商榷
 陸 〈神女賦〉探究
 柒 〈上林賦〉著作年代之商榷
下編 漢賦本質與特色之歷史考察
 壹 漢賦為詩為文之考辨
 貳 從揚雄的模擬開創看賦的發展與影響
 參 賦體語言藝術的歷史考察
 肆 從專業賦家的興衰看漢賦特性與演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