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愛情,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公元前八世紀,希臘詩人赫西奧德在《諸神記》中歌唱「不朽的神祇中最美麗的一位」的厄洛斯,就是希臘神話中名為丘比特的愛神。在中國,雖然沒有這樣的神祇,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愛情的多聲部的樂曲就已經開始鳴奏,而從它的第一篇〈關睢〉裡,雖然時隔兩千多年,我們仍可以聽到鐘鼓和琴瑟的樂音隱隱傳來。可以說,在中外文學的浩蕩長河中,以愛情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是永遠也不會凋謝的耀眼動心的波浪。
當今之世,觀念日新而世風日下,物慾橫流人慾也橫流,在滾滾紅塵之中,為俗務所累的現代人如果能捧讀古代那些優美而健康的愛情詩,也許會如同手捧一掬遙遠的清芬,讓蒙塵的心受到清純的古典的洗禮,得到休憩和淨化,因此,我早就想編注譯評這樣—本詩選集。
—九九○年秋,初識原籍貴州的臺灣作家姜穆,熱心的他建議我編兩部中國歷代愛情詩集,一為文人作品,一為民間歌謠,他說如此可稱珠聯璧合,又可視為姊妹之篇。謝謝他的美意,朝暉夕陰,經年累月,我從商品大潮澎湃的現代遁回簫笛幽遠的古典,終於編著成《在天願作比翼鳥》和《千葉紅芙蓉》二書。
中國古典愛情詩浩如煙海,我雖然揚帆遠駛,企圖一網、不兩網而盡那海中的珍奇,但仍然不免顧此失彼而有遺珠之嘆。為統一體例,這兩本書都分為「戀情」、「歡情」、「離情」、「怨情」、「悲情」五個部分,每部分的作品又均以年代先後為序。注釋力求簡明扼要,為一般水平的讀者指點迷津;譯文崇尚暢達而有音韻之美,讓讀者可以吟誦並作古今之參照;點評則希望繼承中國傳統的審美印象式批評的長處,又具有現代文學批評的某些風采;版本則廣收博覽,必要時則互相比照以擇善而從。總之,年復一年地詩海浮沈與鉤沈,雖不能盡如人意,我也只得返航登岸了。
三民書局暨東大圖書公司享譽書林與文林,曾出版過我的《詩美學》與《歌鼓湘靈──楚詩詞藝術欣賞》,令人銘感。一九九三年八月我有臺灣之旅,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之高遠文化胸懷與理想,以及對學人的尊重與禮遇,都令我十分感佩。現在拙編又承付梓,且讓我向他和審讀本書的陳滿銘教授、向曾經或連載或選刊拙編的《臺灣新聞報》鄭春鴻先生和《中央日報》梅新先生,致以衷心的敬意與謝意,在水之一方
一九九四年初夏於湖南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