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滿額折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

舊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夫釋教者,以清淨為基,慈悲為主。

您知道嗎?早在一千四百年前,中國河北省已經有一群有組織的佛教徒,從事著如同今日「慈濟功德會」所做的各種社會救濟工作,他們可以說是現代「慈濟人」的前身。
本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觸,描繪中國中古時期(三至十世紀)在佛教強烈影響之下,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然佛教對日常生活有相當的制約,但佛教寺院和節日,也是當時人們最重要的節慶和娛樂。佛教的福田思想,更使朝廷將官方救濟貧病的社會工作委託寺院與僧人經營。透過細膩的歷史索隱,本書將帶您走入中古社會的佛教世界,探訪這一道當時百姓心中的聖潔曙光。

作者簡介

劉淑芬,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中古史研究,著有《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近年來尤其著重在魏晉隋唐佛教社會史的探討,前後發表論文十數篇。

楔 子

──從九二一大地震說起

今天如果提起臺灣民間興辦的社會福利事業,首屈一指的就是證嚴法師所發起、領導的「慈濟功德會」。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強度高達七‧六級的大地震,慈濟功德會在救濟災民上發揮的效率和功能,最為各界肯定和稱揚。根據一項民意調查,在這次的救災的工作中,「慈濟」名列第一,領先各級政府機構和其他民間團體。不過,卻很少人知道:像慈濟功德會這種由佛教徒興辦的社會救濟事業,並不是現代佛教徒的新創。我們如果回顧中國歷史,便可發現最晚從西元六世紀開始,就有很多佛教徒在做著和今日「慈濟人」相同的社會福利事業,他們同樣地救濟貧民、施給醫藥等。除此之外,他們還從事鑿井、種樹、搭建橋樑等公共工程建設,當然,這是和中古時佛教的昌盛流行有很大的關連。

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以後,隨著天竺、西域僧人的來華和佛教經典的翻譯,佛教傳播迅速,信徒人數增加得很快;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三至十世紀),佛教已經是社會上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絕大多數信奉佛教。在中古時期,佛教興盛到什麼地步呢?六世紀時楊銜之在《洛陽伽藍記》這本書中,有很生動的描述,他記載北魏的都城洛陽東面,有一個城坊叫作建陽里,坊內的居民大約有一萬人,他們的身分不等,有平民、也有官員,但他們同樣地都信崇三寶。因此,在這個里坊內就建有十所佛寺,它們是:瓔珞寺、慈善寺、暉和寺、通覺寺、暉玄寺、宗聖寺、魏昌寺、熙平寺、崇真寺、因果寺,這十所寺院僧人和寺院所需的物質,都是來自建陽里內這些虔誠的居民的供養。另外,在洛陽城郭之內,總共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佛寺,在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節前後,洛陽都有盛大的行像活動,各個寺院把他們最精緻的佛像放在裝飾得金玉輝煌的車輦上,巡遊街道。在佛像的車隊前,還有各種雜技表演作為前導,伴隨著梵音法樂,僧人和信徒們手持美麗的鮮花,跟隨著車隊遊行,場面非常盛大莊嚴。當時,有一位從西域來到洛陽的外國僧人,看到了這種壯麗盛大的景觀,不覺從內心裡發出讚嘆說:「這真是佛的國度啊!」

由於佛教的興盛流行,佛教的經典、教義對人們的思想、行為,乃至於政治和社會方面,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佛教的影子,本書主要描繪中古社會生活中的佛教圖像。中古時期是佛教全盛的時代,很多制度、行事是超乎現代人的想像之外的,如唐朝皇帝下令在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日子裡禁斷屠宰,市場裡買不到魚肉,這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同時,國家也委託寺院和僧人來辦理救濟窮人、殘障者的慈善事業。另外,在那個沒有電視、廣播等娛樂的時代,寺院成為提供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娛樂歡慶的來源,寺院的花園是人們遊賞的景點,寺院裡供養諸佛菩薩的伎樂,也成為音樂和舞蹈的欣賞會;佛教的節日和儀式如正月的燃燈供養、四月的行像活動、七月的盂蘭盆
會等,也都成為人們遊觀的華美景觀。

在那一個時代,佛教對於人們的生活、行為,乃至於人生觀,也都有很大的影響。佛教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強調僧眾信徒要注意保持身、語、意方面的清淨,而諸佛所居住的地方是清淨國土,唐朝的人常用「清淨」來形容佛教,將它稱為「西方清淨之教」,唐中宗時左拾遺辛替否在給皇帝的奏疏中說:「夫釋教者,以清淨為基,慈悲為主」。唐德宗時尚書省一名
官員彭偃也說:「佛之立教,清淨無為」。又,李紳、白居易的文章裡,都曾經用「清淨之教」來形容佛教。對於一般身體力行佛教教義的信徒來說,他們更是宗奉清淨的行事,如唐高宗顯德二年(656)在長安去世的一位董夫人,她在晚年成為一個極為虔誠的佛教徒,她的墓誌銘上形容她「栖心淨境,凝神釋教。」在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去世的常州武進縣尉王府君夫人蘇氏的墓誌銘裡,記述了她的遺囑說「吾奉清淨教,欲斷諸業障」,並且吩咐甥兒將她火葬。對於這些篤行清淨之教信徒的心靈世界,最貼切的形容是唐高宗時葬在龍門的一位河東王夫人墓誌銘的頌詞:「松心風月,託志煙霞。」以下所要述說的,就是在西方清淨之教影響下中古社會的林林總總。

目次

文明叢書序


自序――搭起一座心靈的橋樑


楔子――從九二一大地震說起


中古時期的「慈濟人」


佛教與中古的社會事業――從敦煌的兩幅「福田經變」說起


佛教與國家的社會救濟――從僧祇粟到悲田養病坊


「年三月十」――中古後期的斷屠日


佛教的節日和庶民的娛樂


佛教與中古的女性


佛教與中古的男性


淨土佛國的想望


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94
舊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