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FOREVER
滿額折

FOREVER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商品簡介

「愛一個人的方式很多,但一定要──Love forever。」凱薩琳原本這麼以為,然而當她和男友發生過親密關係後,兩人的距離卻越來越遠,「我怎麼可能愛著一個人,卻又被另一個人吸引?」愛該是曾經擁有,還是天長地久?這千古未解的難題,讓十七歲的凱薩琳陷入無盡迷思
誠如書名所示,「永遠」是此書觸及的議題之一,作者切入此議題的方式是藉由關係的短暫和記憶的恆久來作對比,而「性」,更是全書探討重心所在。茱蒂‧布倫的作品普遍帶有通俗小說的易讀和可親,但卻又較其他流於公式化的情愛小說或羅曼史來得深刻精緻而耐看,這恐怕是因為茱蒂‧布倫一向擅長撿拾並放大生活或情感當中許多一瞬之間的念頭或幽微細瑣的肢體言語動作,使她的文字更能觸動讀者情緒、引起讀者共鳴。

作者簡介

茱蒂‧布倫(Judy Blume)
現居紐約,在紐澤西長大的茱蒂,從小夢想成為一個女牛仔、間諜、偵探,或偉大的芭蕾舞者,就是沒想過會成為一位作家。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編故事一直是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到婚後兩個孩子開始上幼稚園後,她才開始用筆把她腦海裡的故事寫下來,這一寫就不能停筆。
茱蒂是美國票選最受歡迎的青少年小說作家之一。因為大膽談論性愛、月經、宗教等議題,她的書在保守的一九七○年代曾經被查禁。如今,隨著社會開放,茱蒂不但書獲解禁,還被權威的青少年文學學者、媒體評論家推崇為「青少年的性學大師」,一九九六年更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頒贈的愛德華終身成就獎(Margaret A. Edwards Award)。茱蒂的作品有《神啊,?在嗎?》、《Forever》、《超級糖漿》、《夏日姊妹》等二十餘本,不但深獲美國讀者喜愛,在澳洲、英國、德國等地也備受歡迎,累積銷售量超過六千五百萬本。

【總序】/周惠玲

生命應該不只如此


一九九八年底在一個年度好書的頒獎會場上,和幼獅出版公司的總編輯孫小英女士談起一位我極為欣賞的美國少年小說作家茱蒂.布倫(Judy Blume)。
茱蒂並沒有得過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紐伯瑞獎(Newbery Medal)或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甚至她的許多書在一九七○年代還被列為禁書,不過這並不影響她成為美國青少年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一九九六年美國網路上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讀者票選五十年來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前二十本少年讀物裡,茱蒂的書竟然占了三本。不僅青少年讀者,連成人讀者也愛死了她的書。有一位三十多歲的母親在亞馬遜網路書店裡留言說:「真不敢相信《神啊,?在嗎?》竟然是二十多年前寫成的書,我覺得它呈現的就是當今少女的生活。」
你可能會好奇:茱蒂的書為何會被禁?主要是因為她在《神啊,?在嗎?》(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書裡暢談月經、乳房,和自由選擇宗教;又在《Forever》一書裡淋漓盡致地寫出青少年的性與愛,及隨之而來的心情轉折。她的視野前衛,下筆誠實無隱諱,決不用「窗花派」的鏡頭帶過,在保守的年代自然成為被封殺的對象。如今隨著社會的開放,茱蒂不但書獲解禁,還被兩位權威的青少年文學學者尼爾森(Aleen Nilson)和唐納生(L. Donelson)推崇為「青少年的性學大師」。而若純粹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我愛茱蒂的書,不但是因為它坦率地探討青少年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因為「好看」它的情節精采無冷場、角色刻畫得生動有生命力、語言靈活機智而生活化。茱蒂的書不是那種精緻幽微的文學貴族,卻可以讓青少年強烈感受到「它和我是同一掛的」。
很可惜的是,如此精采的作品,或許是因為少了一頂文學桂冠作說客,而不受中文出版界重視。事實上,類似《神啊,?在嗎?》和《Forever》這種探討少女成長的精采小說在世界文壇裡還有不少。例如,講述一個十三歲少女黛西如何在被父母遺棄以後,身無分文的帶著三個弟妹越過半個美國尋找家園的求生故事《回家》(Homecoming);又如一個雙親是女同性戀的少女荷莉,如何在社會壓力下偽裝成另一個人,最後才自我肯定的《冬青樹的祕密》(Holly^s Secret);以及《搖擺宜麗》(Izzy, Nilly-Willy)書裡的天之驕女,如何因車禍斷腿而被迫重建人際關係、生涯計畫,最後終於發現更美麗、自在的人生……等等。這些故事並沒有高舉女性主義的旗幟,只是平實的反映許多平凡女子的成長歷程,讓我在閱讀時深深感動,想起了自己年少懵懂時的無知與困惑、挫折與歡樂……
在和孫總編輯討論過這些作品後,一向關注青少年文化的幼獅出版公司很快就決定,希望開闢一個以「少女成長」為主題的系列書。在選書上,我們希望不局限於歐美作品、不涉及女權抗爭、不迷信得獎作品,但一定是精采好看、真誠分享女性成長的故事。
同時,我們也希望它會是少男讀者樂意閱讀的作品。在這個女性在國會議壇公然被揍、被辱罵,女性情欲和私密被偷窺,以及家庭暴力、亂倫,甚至生意失敗便帶著妻女自殺的新聞充斥的社會裡,我們盼望現代的「酷優少男」透過閱讀和分享,而對女性的世界有更多同理的了解。
這個系列取名「Heroine」,並不只是表面上「英雌」的含意,更重要的是指小說、戲劇中的「女性主角」,也就是廣告裡喜歡說的「做自己的最佳女主角」。或者,你也可以按照它的音譯「希若鷹」想像女性在天空飛翔的意象勇敢的、自我作主的、身心靈自在的。
第一位完成女性在天空飛翔之夢的美國女飛行員艾蜜麗亞‧邇哈特(Amelia Earhart,一八九八~一九三七)曾經感嘆,在她成長過程中欠缺女性英雄角色的讀本:
「當少年書中有那麼多男性英雄時,我們在那條他們走過的閃亮、浪漫、冒險的路上,卻看不到女性的英雄……當然了,女孩們也可以去看所謂的『男孩兒書』,可是她們在看這些書時又是什麼反應呢?並不是陶醉的闔上書、開心的想『有一天我也和這人一樣』,而是遺憾的嘆息『這永遠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不是男孩』!」
儘管經過了七十年,艾蜜麗亞的感慨依然是現代的部分事實。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冒險小說多以男性為主角和閱讀對象,愛情羅曼史則是女性讀者的天下,這個現象反映了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男女角色男性是冒險家、是王國的建造者,女性則是心靈治療者、家園的守護者,而且透過閱讀,這樣的角色認定仍然在被複製中。當然不是說這現象不好,只是覺得生命應該不僅是如此。
在「Heroine希若鷹」的世界裡,希望你看到了其他的選擇。
【導讀】/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風風雨雨三十年:
茱蒂‧布倫,青少年永遠的朋友

 

經過多年的翹首顧望,茱蒂‧布倫的青少年小說終於終於終於登台了!
茱蒂‧布倫是美國當代備受青少年愛戴的猶太裔青少年小說作家,於一九七○年以《神啊,?在嗎?》一書開始嶄露頭角。三十年來她的小說多以少女及高、國中讀者為訴求對象,抽絲剝繭的揭露小女孩成長過程的種種幽微細膩的心境與生活瑣事,年復一年陪伴無數十五二十時的青春少女走過尷尬、期待、又心情澎湃的成長歲月。
茱蒂‧布倫投身創作的時間以及她所刻畫的青少年世界皆與二十世紀後半美國青少年小說的發展脈絡有關,因此在俯身看進布倫筆下所紀錄的青春情事之前,讓我們先回顧當時孕育布倫小說的時代局面。

六○~七○年代青少年的現身與吶喊
人們接納「青少年」為一人生分期的時間,遠較「童年」為遲。英國教育家Sarah Trimmer雖早在一八○二年就提議青少年應與人生其他階段有所區別,並主張吾人應對這群人輔以符合所需的教育,但「青少年」的概念逐漸成形,乃至其口味與閱讀需求開始受到關注,還是一九五○中期以後的事,至六○、七○年代才匯聚成引人注目且內容明確可辨的文類。青少年文學之所以於彼時興起,原因大致有二,互有關聯,一是美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開始出現鬆動,最明顯的反映就是非裔美人、婦女、同志等各族群紛紛挺身而出爭取自己權益;其次是二次大戰之後的嬰兒,至此開始進入青春期,這批嬰兒潮人口不僅為數眾多,而且整體而言較之前各代更為獨立並敢於發聲。由於他/她們在成長過程所經歷的掙扎和苦悶始終未能充分體現於現有的小說中,因此開始要求擁有屬於青少年的文學。青少年的欲求和吶喊不僅打動了某些原本從事成人文學創作的作家,促使Robert Cormier、Paul Zindel等創作者跨界至青少年文學領域,寫出《The Chocolate War》、《The Pigman》等中學生愛不釋手的作品;他/她們吶喊亦鼓舞許多作家提筆發掘青少年的學校、感情、家庭與社交世界,是以青少年小說(Young Adult Novels/Juvenile Fictions)於焉成形。這些青少年文學在寫作手法上傾向寫實,而在題材上則披露存在於青少年社群中的校園暴力、幫派、磕藥、墮胎,乃至性愛、情欲等議題,就當時的尺度而言,堪稱大膽前衛。而茱蒂‧布倫也就是在這一波青少年小說的創作風潮中,繼 Beverly Cleary之後,開始提筆描寫反映當時年輕人道德標準、風格類似羅曼史的青少年及前青春期(Pre-teen)小說。

關係誠短暫,記憶永久遠
一般說來,茱蒂‧布倫的作品普遍帶有通俗小說的易讀和可親,但卻又較其他流於公式化的情愛小說或羅曼史來得深刻精緻而耐看,這恐怕是因為茱蒂‧布倫一向擅長撿拾並放大生活或情感當中許多一瞬之間的念頭或幽微細瑣的肢體言語動作,使她的文字更能觸動讀者情緒、引起讀者共鳴。以《Forever》一書為例,布倫寫凱撒琳和麥可在洗碗槽前互打泡泡戰、凱撒琳和麥可在夏蓮家的臥室床上互擲枕頭,精準捕捉到熱戀情侶樂此不疲於打情罵俏的無俚之趣;寫凱撒琳聽到麥可在電話彼端說起愛吃菠菜,便也打算開始培養同樣興趣;麥可和凱撒琳在親密當兒,女孩很在乎自己肚臍是否有異味;凱撒琳嘀咕麥可在前女友家有回沒執其手,則道出初戀情侶對彼此分秒反應和絲毫印象的在意;而當我們讀到凱撒琳猶豫是否該協助麥可解開其內衣鈕釦或初交往時仍處在喜歡與愛意的模糊地帶時,那種幽微折衝的心理掙扎,相信但凡愛過者都能體會箇中滋味。而布倫不只善於掌握男女情愫,她寫青春期階段同性密友、親子,乃至姊妹之間的互動也同樣生動、令人莞爾,比方說凱撒琳和其閨中密友可麗兒隨時隨地都嘰嘰咕咕交換彼此對情愛的看法和約會策略;母親對女兒和麥可的交往寄予支持和袒護,而父親對女兒則不免諄諄叮囑,至於妹妹潔美,對姊姊感情細節則滿腹興致與好奇。除此之外,茱蒂‧布倫亦善於描寫對話,特別是寫凱撒琳和麥可從阿提的慶功宴回來,小倆口你來我往拌嘴和回招、寫凱撒琳對父親關懷的反駁、寫凱撒琳和可麗兒交換各自交往進度時,句句簡潔、詼諧、伶俐,我看得亦暢快淋漓;而布倫運用大量對話來敘事,不僅有助情節推展的速度,更讓讀者大有觀賞情境喜劇(Sit-com)的效果。因此,我以為茱蒂‧布倫的小說之所以好看,不在於她作品中所展現的文學深度或美學層次,而在於她成功掌握日常語彙、生活瑣事,更重要的是,她觸到了青少年的成長與情感經驗。
《Forever》一書雖可看成一則初戀純情故事,但茱蒂‧布倫還是想藉此和年輕人探討更深刻嚴肅的主題。誠如《Forever》一書書名所示,「永遠」是此書觸及的議題之一,而我以為,作者切入此議題的方式是藉由關係的短暫和記憶的恆久來作對比:例如凱撒琳和麥可的感情關係雖只有區區半載,但凱撒琳在小說結尾亦坦承,他倆在這段關係中的所做過的每件特別之事都將永存其心;同樣的,凱撒琳摯愛的外公雖不幸於她參與夏令營期間溘然長逝,她與外公過去相處的種種美好記憶,亦會永誌心頭。而「性」,更是全書探討重心所在。茱蒂‧布倫之所以於書中放膽暢敘性行為、性高潮、婚前性行為,事實上與一九六○年代避孕藥的問世導致普世性觀念的解放有關。不過作者將此情此景搬演至高中生身上,這可惹惱了不少保守、衛道的家長、老師與圖書館員,結果是此書既出,即頻頻遭禁,就連作者子女所就讀的學校也無能倖免。不過從現在時下的社會標準來看,書中主角在初嘗禁果之前已克制再三,但求心理準備完全,可見布倫對青少年男女的情欲描寫仍以健康、正面為訴求,並騰出篇幅巨細靡遺描寫凱撒琳拜訪家計中心諮詢避孕方式的過程,是以此書也可看成一本討論情感關係的教戰手冊,或宣導安全、理性、負責任、性愛合一性行為的衛生保健書。有趣的是,由於此書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使得茱蒂‧布倫自出版後便得不時挺身為其理念和小說內容辯護,並進而投身倡導安全性行為的公益活動,成為此議題的代言人,這,恐怕是她在寫這本書時始料未及的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