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以微生物的五大分類方式:細菌、病毒、真菌、藻類、原生動物為主軸,以生動淺明的筆法分別勾勒出五大類中常見致病菌之特徵、致病途徑及預防方式等。除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表達外,在內容編排上,採重點式的理論摘要,配合大量的彩色圖片,讓讀者能快速掌握每個病菌的特色,並將近年來發生的時事問題融入學習中,例如腸病毒、口蹄疫、SARS病毒等。本書不僅適合剛進入醫學領域之學子,針對正要準備升學或專業證照考試的同學,正是獲取高分的絕佳幫手。

Thieme出版社已連續十多年出版醫用微生物學教科書,在這個最新的版本中特別針對許多專業部分加以廣泛修訂,內容涵蓋許多專業領域,例如細菌學、病毒學、真菌學、寄生蟲學及研究傳染病防禦機制之免疫學等,除此之外,本書亦提供傳染病在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及環境醫學領域的多種相關資訊。全書以簡單扼要的文字敘述,附上器官及系統性感染之圖表並加以解說,而章節中對於個別傳染病症狀之描述,亦符合臨床傳染病學之解說方式。

疾病的傳染與大部分的醫學領域相關,在使用了抗感染藥物及推廣疫苗注射後,表面上看起來傳染病的威脅好像消失了,但是傳染病並不可能真正地完全消失,尤其是醫院中盛行的“院內感染”,這當中的病原菌經過演化,大多具有抗藥性,且難以醫治;另外,新興傳染病也一直出現,有些疾病甚至前所未聞。每位醫師必須具備關於致病性病原體的基礎知識、了解如何使用抗感染藥物、傳染病發病機轉與宿主抵禦機制等,以正確診斷疾病並給予適當治療。了解傳染病須先了解傳染病學的相關基礎科學,所以書中對於基礎學科有詳盡的解說。

全書附有大量彩圖,以方便讀者快速了解。在大部分章節中,開頭的部分會以一小段摘要來概述內容,書中許多重要的資訊以圖表的形式呈現,除了能簡潔地表達該章節所欲傳達的知識外,也能快速提供讀者資訊,以降低學習的困難;內文中一些補充與延伸的相關知識,則以較小的字體加註。
新版的作者群在醫學、牙醫學、獸醫學、藥學與生物學等領域中具有深厚的教學經驗,同時也為國際知名的研究學者。在美式的醫學教育中,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本書也以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式,來展現出醫用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的學習重點;本書也適合給醫院與診所中任職的醫師及工作人員使用,對於醫療管理工作的執行與患者的照料會有相當的幫助。

作者群代表
Fritz H. Kayser
蘇黎世,2005年夏



譯者序

德國Thieme出版社是一個相當知名的國際性出版社,專門出版科學與醫學書籍,且在德國已經有120年的歷史。Thieme出版社所出版的教科書,更常在德國大學中做為指定教科書,或準備國考使用的標準書籍。這本德文醫用微生物學教科書由1974年至今已陸續有西班牙文、希臘文、義大利文、土耳其文與日文的翻譯版本問世,這本《彩色圖解醫用微生物學》則是中文翻譯版的第一本。

本書除了涵蓋多個專業領域外,在每一篇的一開始都附有章節的摘要,而且全書附有大量彩圖與圖表,有利於讀者了解與記憶,另外,書中還以人體的器官系統做為主體,條列出各個部位可能發生的疾病與其病原體,也列出相關的頁數,非常有利於檢索與查詢,適合需要在短時間內習得醫用微生物學相關知識的人使用。

翻譯書籍並非簡單輕鬆的工作,在這數個月的工作時間中,首要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以及感謝合記圖書出版社給予這個機會,使筆者可將語言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並貢獻出來。

林雅琳
2008年7月

目次

第1篇 醫用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基本原理
1 醫用微生物學概論 2
1.1 傳染病的歷史及現況 2
1.1.1 歷史 2
1.1.2 漢諾-科霍假說 3
1.1.3 現況 3
1.2 傳染病病原體 4
1.2.1 感染性微細胞生物體 4
1.2.2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 5
1.2.3 細菌 5
1.2.4 真菌及原生動物 6
1.2.5 動物 7
1.3 傳染病學概論 7
1.3.1 傳染病學基本概念 7
1.3.2 正常菌叢 10
1.4 傳染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 12
1.4.1 先決條件、方法學與判讀 12
1.4.2 實驗檢體 13
1.4.3 傳統的實驗室診斷方法 13
1.4.4 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 14
1.4.5 抗原-抗體反應試驗 16
沉澱法 16
凝集法 16
補體結合反應 20
直接與間接免疫螢光試驗 20
免疫吸附試驗 21
西方墨點法 23
1.4.6 實驗室安全 23
1.5 細菌學實驗室診斷方法 24
1.5.1 檢體 24
1.5.2 鏡檢、培養、鑑定 26
顯微鏡鏡檢 26
細菌培養 27
菌種鑑定 29
1.5.3 分子學方法 31
1.5.4 抗體、抗原及毒素試驗 32
1.6 真菌學實驗室診斷方法 34
1.7 病毒學實驗室診斷方法 34
1.7.1 實驗檢體、運送、資訊、結果判讀 35
1.7.2 病毒檢測 36
1.7.3 抗體檢測 39
1.8 寄生蟲學實驗室診斷方法 40
1.8.1 實驗檢體 40
1.8.2 實驗方法 43
2 傳染病學與公共衛生 45
2.1 流行病學 45
2.1.1 流行病學概念 46
2.1.2 傳染病的散播及來源 47
傳染病的散播 47
傳染病來源 50
2.1.3 傳染病的法律規範 50
2.1.4 預防疾病擴散 51
2.1.5 疾病易感性預防 51
主動免疫 51
被動免疫 55
化學預防 55
2.2 滅菌與消毒 55
2.2.1 一般概念 56
概念 56
殺菌動力學 57
作用機轉 58
2.2.2 物理殺菌法 58
高溫 58
射線 59
過濾 59
2.2.3 化學殺菌法 60
2.2.4 實用的消毒方法 61
2.3 醫院衛生(院內感染) 63
2.3.1 病原體、傳染病、疾病發生頻率 64
2.3.2 院內感染來源、傳染途徑 64
2.3.3 對抗院內傳染的方法 66
2.4 環境衛生(水的衛生) 67
2.4.1 飲用水衛生 69
飲用水的要求 69
水的來源 71
飲用水的淨化處理 71
2.4.2 浴池用水衛生 72
2.4.3 廢水的衛生處理 73
3 免疫學概論 75
3.1 導論 75
3.2 免疫器官 77
3.2.1 B細胞系統 80
免疫球蛋白結構 81
免疫球蛋白變異區之多樣性 83
免疫球蛋白的種類 87
3.2.2 T細胞 89
T細胞受體與輔助分子 89
T細胞特異性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基因 90
T細胞的成熟:正選擇與負選擇 95
T細胞的種類 95
3.3 免疫反應之機轉與類型 98
3.3.1 B細胞 98
B細胞表位與B細胞增生 98
單株抗體 100
非T細胞依賴性的B細胞反應 100
3.3.2 T細胞 102
T細胞活化 102
超抗原活化T細胞 104
3.3.3 個別系統間的相互協同 104
輔助型T細胞(CD4-T細胞)與T-B協同作用 104
輔助型T細胞的種類 107
毒殺型T細胞(CD8-T細胞) 108
細胞激素(介白素)與吸附分子 108
抗體依賴性的細胞免疫與天然殺手細胞 116
抗體依賴性的體液免疫機轉 117
3.3.4 補體系統 118
3.3.5 免疫學上的細胞死亡機制 121
3.4 免疫耐受性 122
3.4.1 T細胞的耐受性 122
3.4.2 B細胞的耐受性 124
3.5 免疫記憶 126
3.5.1 B細胞的免疫記憶 127
3.5.2 T細胞的免疫記憶 129
3.6 傳染病的免疫防禦機制與腫瘤免疫 131
3.6.1 傳染病防禦的一般原則 131
3.6.2 免疫保護作用與免疫病理學 135
疫苗接種對免疫防禦的影響 137
3.6.3 腫瘤免疫 138
3.7 導致疾病的免疫反應 139
3.7.1 第一型:IgE過敏反應 139
3.7.2 第二型:細胞毒殺型的體液免疫反應 140
自體抗體反應 141
抗血型抗體反應 143
3.7.3 第三型:免疫複合物產生的疾病 144
3.7.4 第四型:遲發性過敏或遲發性細胞過敏反應 145
3.8 移植免疫 146
3.9 免疫缺陷與調控免疫反應 149
3.9.1 免疫缺陷 149
3.9.2 免疫調節 149
免疫刺激 150
免疫抑制 151
適應性免疫療法 151
3.10 免疫學試驗方法 152
3.10.1 抗原與抗體檢測 152
液態與膠體免疫沉澱法 152
免疫沉澱合併電泳法 153
放射線免疫與酵素免疫試驗 154
3.10.2 細胞免疫的實驗室反應 158
分離淋巴細胞 158
淋巴細胞功能性試驗 158
第2篇 細菌學
4 細菌學概論 162
4.1 細菌型態與結構 162
4.1.1 細菌形狀 162
4.1.2 細菌的結構 163
類核體與質體 163
細胞質 167
細胞質膜 168
細胞壁 168
筴膜 172
鞭毛 172
線毛 173
生物膜 174
細菌孢子 175
4.2 細菌生理代謝與生長 175
4.2.1 細菌的新陳代謝 176
細菌的新陳代謝形式 176
分解代謝反應 176
合成反應 178
合成代謝的調控 178
4.2.2 細菌生長與培養 179
營養 179
細菌生長與死亡 179
4.3 細菌遺傳學分子概論 181
4.3.1 細菌DNA結構 181
4.3.2 DNA複製 182
4.3.3 轉錄與轉譯 182
4.3.4 基因表現的調控 182
4.4 細菌遺傳變異性 184
4.4.1 遺傳變異性的分子機制 185
自發性基因突變 185
基因重組 185
4.4.2 產生基因變異性的細胞間機制 187
轉型作用 188
傳導作用 188
接合作用 189
限制性、基因修飾與基因複製 190
4.5 噬菌體 196
4.5.1 噬菌體型態與結構 196
4.5.2 噬菌體複製 197
溶原現象 199
4.6 抗扛素治療概論 200
4.6.1 定義 201
4.6.2 藥效學、藥物動力學、副作用 209
藥效學 209
藥物動力學 210
副作用 210
4.6.3 作用範圍、作用機制 211
作用範圍 211
作用機制 213
4.6.4 抗藥性問題 213
定義 213
抗藥性機制 213
抗藥性的存在與意義 214
抗藥性的演化 215
對抗細菌的抗藥性 216
抗藥性試驗 216
4.6.5 抗傳染病療法的臨床觀點 218
4.6.6 免疫療法 220
4.7 細菌性感染的致病機轉 220
4.7.1 黏附作用 220
4.7.2 入侵、增生與散播 221
4.7.3 對抗非特異性免疫防禦的機制 221
4.7.4 對抗特異性免疫防禦的機制 223
4.7.5 疾病的產生 223
細胞致病機轉 224
免疫致病機轉 227
4.7.6 細菌毒性的調控 227
4.7.7 細菌致病性基因 230
4.8 細菌分類學(分類與命名) 230
4.8.1 分類 230
4.8.2 命名 231
4.8.3 人類致病菌概覽 232
5 細菌病原菌 245
5.1 葡萄球菌 245
5.1.1 金黃色葡萄球菌 246
5.1.2 不具凝固的葡萄球菌 250
5.2 鏈球菌 250
5.2.1 化膿性鏈球菌(A型鏈球菌) 251
5.2.2 肺炎鏈球菌(肺炎雙球菌) 255
5.2.3 B、C、G型鏈球菌與口腔鏈球菌 257
5.3 腸球菌 258
5.4 厭氧性球菌與微球菌 260
5.5 桿菌(炭疽) 260
5.6 梭狀芽孢桿菌 262
5.6.1 氣性壞疽梭狀桿菌與其它梭狀芽孢桿菌(氣性壞疽、厭氧蜂
窩性組織炎) 264
5.6.2 破傷風桿菌(破傷風) 265
5.6.3 肉毒桿菌(肉毒桿菌中毒) 266
5.6.4 困難梭狀桿菌(假膜性結腸炎) 267
5.7 李斯特菌、丹毒絲菌,與嘉得氏菌 268
5.7.1 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斯特菌感染) 268
5.7.2 豬類丹毒桿菌(類丹毒) 269
5.7.3 陰道嘉得氏菌(陰道炎) 270
5.8 棒狀桿菌、放線菌,與低致病性革蘭氏陽性桿菌 270
5.8.1 白喉棒狀桿菌(白喉) 271
5.8.2 放線菌(放線菌病) 273
5.8.3 低致病性革蘭氏陽性桿菌 275
5.9 分枝桿菌(肺結核、痲瘋病) 277
5.9.1 結核分枝桿菌(結核病) 278
5.9.2 痲瘋分枝桿菌(痲瘋病) 283
5.9.3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 285
5.10 奴卡氏菌(奴卡氏菌病) 286
5.11 奈瑟氏菌、莫拉氏菌與不動菌 287
5.11.1 淋病奈瑟氏雙球菌)(淋病) 288
5.11.2 腦膜炎奈瑟氏雙球菌(腦膜炎、敗血症) 290
5.11.3 莫拉氏菌與不動桿菌 292
5.12 腸桿菌科概論 292
5.13 沙門氏菌(傷寒、副傷寒、腸胃炎) 296
5.14 志賀桿菌(細菌性痢疾) 301
5.15 耶爾辛氏菌 303
5.15.1 鼠疫桿菌(鼠疫) 303
5.15.2 腸炎耶氏桿菌(腸炎)、假結核耶氏桿菌 304
5.16 大腸桿菌 306
5.17 伺機性腸桿菌科細菌 309
5.18 霍亂弧菌(霍亂) 310
5.19 嗜血桿菌與巴斯德菌 313
5.19.1 流行性嗜血桿菌 314
5.19.2 度克雷氏嗜血桿菌與其它嗜血桿菌 316
5.19.3 巴斯德菌 316
5.20 低致性病性革蘭氏陰性桿菌 317
5.21 曲狀桿菌、螺旋桿菌、螺旋菌 319
5.21.1 曲狀桿菌 320
5.21.2 幽門螺旋桿菌 321
5.21.3 小螺旋菌(鼠咬熱) 322
5.22 假單胞菌、伯克氏菌、寡養單胞菌 322
5.22.1 綠膿桿菌 323
5.22.2 伯克氏菌、寡養單胞菌 325
5.23 退伍軍人桿菌(退伍軍人病、龐提亞克熱) 325
5.24 布魯氏菌、博德特氏菌、弗朗西斯氏菌 327
5.24.1 布魯氏菌(布魯氏菌症、班氏症) 328
5.24.2 博德氏菌(百日咳) 329
5.24.3 兔熱病弗朗西斯氏菌(兔熱病) 330
5.25 巴通氏菌、阿菲波菌 331
5.25.1 巴通氏菌(奧羅亞熱、五日熱、細菌性血管瘤與紫斑病、貓
抓熱) 331
5.25.2 貓阿菲波菌(貓抓熱) 333
5.26 絕對厭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 333
5.27 密螺旋體 336
5.27.1 蒼白密螺旋體蒼白亞種(梅毒) 337
5.27.2 蒼白密螺旋體地方亞種(地方性梅毒、Bejel病)
蒼白密螺旋體極細亞種(雅司病)品他密螺旋體(品他病) 339
5.28 疏螺旋體 340
5.28.1 回歸熱-疏螺旋體(回歸熱) 341
5.28.2 伯氏疏螺旋體(萊姆病-疏螺旋體症) 342
5.29 鉤端螺旋體、鉤諯螺旋體症、Weil氏症) 344
5.30 立克次體、柯克斯氏體、東方體、艾利希體 347
5.31 衣原體 351
5.31.1 共同特徵 352
5.31.2 鸚鵡衣原體(飼鳥病) 353
5.31.3 沙眼衣原體(沙眼、花柳性淋巴肉芽腫) 353
5.31.4 肺炎衣原體 355
5.32 黴漿菌 355
第3篇 真菌學
6 真菌學概論 360
6.1 真菌特徵 360
6.1.1 定義與分類 360
6.1.2 真菌型態 361
6.1.3 真菌代謝 362
6.1.4 真菌增殖 363
6.2 真菌疾病概觀 364
6.2.1 真菌過敏與真菌毒症 364
6.2.2 真菌病 365
7 真菌病原菌 371
7.1 原發性真菌病 371
7.1.1 筴膜組織胞漿菌(組織胞漿菌病) 371
7.1.2 粗球孢子菌(球孢子菌病) 372
7.1.3 皮炎芽生菌)(北美芽生菌病) 373
7.1.4 巴西副球孢子菌(南美芽生菌病) 374
7.2 伺機性真菌病 374
7.2.1 念珠菌(潰瘍)與少見的伺機性酵母菌感染症 375
念珠菌(潰瘍) 375
少見的酵母菌感染症 376
7.2.2 新型隱球菌(隱球菌病) 377
7.2.3 麴菌(麴菌病) 378
7.2.4 毛黴菌、棘鬚黴菌、根毛黴菌、根黴菌、小克銀漢黴菌
(毛黴菌-真菌病) 380
7.2.5 褐色菌絲黴菌、透明菌絲黴菌、馬菲氏青黴菌 381
7.2.6 肺囊蟲(肺囊蟲病) 383
7.3 皮下真菌病 385
7.4 皮膚真菌病 385
7.4.1 皮膚癬菌引發的皮膚真菌病 385
7.4.2 芽胞菌、外瓶黴菌、絲孢酵母菌、毛孢子菌引發的皮膚真
菌病 387
第4篇 病毒學
8 病毒學概論 390
8.1 病毒特徵 390
8.2 病毒結構 392
8.3 病毒分類 397
8.4 病毒的增生 402
8.4.1 吸附、滲透與脫殼 403
8.4.2 複製 406
8.4.3 組裝與釋出 410
8.5 病毒遺傳學與病毒演化 412
8.5.1 基因突變 412
8.5.2 基因重組 413
8.5.3 基因洗牌 413
8.5.4 操控病毒基因 414
8.5.5 病毒的外遺傳改變 415
8.6 宿主細胞的感染型態與變化 415
8.6.1 細胞溶解性感染與病毒引發的細胞損害 415
8.6.2 非細胞溶解性感染與免疫系統引發的間接性細胞損害 418
8.6.3 潛伏性感染與再活化 418
8.6.4 轉型性感染與腫瘤的形成 419
8.7 致癌病毒 419
8.7.1 DNA腫瘤病毒 420
8.7.2 RNA腫瘤病毒 422
8.8 致病機轉 422
8.8.1 病毒進入門戶與散播途徑 423
8.8.2 病毒在體內的散播 425
特殊的病毒擴散途徑 425
8.8.3 病毒的釋出 426
8.8.4 病毒感染的形式 427
8.8.5 感染的臨床表現 428
8.9 抗病毒防禦機制與病毒的破壞策略 429
8.9.1 先天的、非特異性防禦機制 429
第一型干擾素系統 431
8.9.2 後天的、特異性防禦機制 435
體液性免疫反應的重要性 435
細胞性免疫反應的重要性 436
8.9.3 病毒弱化免疫反應的機制 436
8.10 預防與消除病毒感染 427
8.10.1 主動免疫(疫苗接種) 437
死病毒疫苗 438
活病毒疫苗 438
8.10.2 被動免疫 440
8.10.3 誘發性疫苗注射 440
8.11 抗病毒療法 441
9 病毒病原體 449
9.1 疹病毒 449
9.1.1 單純疹病毒 452
9.1.2 水痘-帶狀疹病毒 454
水痘 455
帶狀疹 456
VZV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 457
VZV感染的預防方法 458
VZV感染的治療方法 458
9.1.3 巨細胞病毒 458
9.1.4 EB病毒 460
9.1.5 人類疹病毒第六型 465
9.1.6 人類疹病毒第七型 466
9.1.7 人類疹病毒第八型∕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病毒 466
9.2 B型肝炎病毒 467
9.3 D型肝炎病毒 474
9.4 腺病毒 475
9.5 人類乳頭瘤病毒 478
9.6 多瘤病毒JCV與BKV 481
9.7 小DNA病毒 482
9.8 痘病毒 484
9.9 小RNA病毒 488
9.9.1 腸病毒 489
9.9.2 A型肝炎病毒 492
9.9.3 人類鼻病毒 494
9.10 人類冠狀病毒 494
9.11 黃病毒 496
9.11.1 初夏腦膜腦炎病毒 496
9.11.2 黃熱病毒、登革熱病毒、西尼羅河病毒 498
黃熱病毒 498
登革熱病毒 499
西尼羅河病毒 500
其它的人類致病性黃病毒 500
9.11.3 C型肝炎病毒 501
9.12 杯狀病毒 504
9.12.1 諾羅病毒 545
9.12.2 扎幌病毒 545
9.13 星狀病毒 505
9.14 E型肝炎病毒 506
9.15 德國麻疹病毒 507
9.16 流行性感冒病毒 510
9.17 副流行性感冒病毒 516
9.18 呼吸道融合病毒 517
9.19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518
9.20 麻疹病毒 519
9.21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523
9.22 狂犬病病毒 524
9.23 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 527
9.24 漢他病毒、出血熱病毒與其它人類致病性本洋病毒 529
9.24.1 漢他病毒 529
9.24.2 白蛉熱病毒 532
9.24.3 裂谷熱病毒 532
9.24.4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 533
9.24.5 拉克羅西病毒 533
9.24.6 奧羅普切病毒 533
9.25 拉薩病毒與其它砂狀病毒 533
9.25.1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 535
9.25.2 拉薩病毒 535
9.25.3 其它出血熱病毒 536
9.26 輪狀病毒與其它人類致病性呼腸孤病毒 536
9.26.1 輪狀病毒 536
9.26.2 人類呼腸孤病毒 538
9.26.3 科羅拉多壁蝨熱病毒 538
9.27 反轉錄病毒 538
9.27.1 人類T細胞淋巴癌病毒第一型與第二型 541
9.27.2 人類免疫缺乏症候群病毒 542
9.28 蛋白子 551
第5篇 寄生蟲學
10 寄生蟲學 556
10.1 腸梨型鞭毛蟲 556
10.2 陰道鞭毛滴蟲 560
10.3 錐蟲 562
10.4 利什曼原蟲 569
10.5 痢疾阿米巴原蟲與其它腸道阿米巴原蟲 575
10.6 弓漿蟲 582
10.7 隱孢子蟲 589
10.8 等孢球蟲、環孢子蟲、住肉孢子蟲 591
10.9 瘧原蟲 593
10.10 焦蟲 607
10.11 大腸纖毛蟲 608
10.12 微孢子蟲 608
11 蠕蟲 613
11.1 吸蟲綱(吸蟲) 614
11.1.1 吸血蟲 616
11.1.2 牛羊肝吸蟲與巨大肝吸蟲 622
11.1.3 槍狀肝吸蟲 624
11.1.4 後睪屬與支睪屬(貓吸蟲與中華肝吸蟲) 625
11.1.5 肺吸蟲 626
11.2 絛蟲綱(絛蟲) 626
11.2.1 絛蟲 627
11.2.2 胞蟲 632
11.2.3 其它絛蟲 641
11.3 線蟲綱(蛔蟲或線蟲) 641
11.3.1 小腸線蟲 642
11.3.2 組織與管狀系統之線蟲感染 651
12 節肢動物 667
12.1 蜘蛛綱 668
12.1.1 蜱、壁蝨 668
12.1.2  671
12.2 昆蟲綱 673
12.2.1 蝨〔蝨目〕 673
12.2.2 蟲〔異翅亞目〕 676
12.2.3 蚊與蠅〔長角亞目與短角亞目〕 676
12.2.4 蚤〔蚤目〕 678
第6篇 器官系統
13 重要感染與病因概覽 682
13.1 口腔與上呼吸道感染 682
13.2 下呼吸道感染 685
13.3 生殖泌尿道感染 689
13.4 腸胃道感染與中毒 694
13.5 腹腔感染 697
13.6 病毒性肝炎 700
13.7 神經系統感染 702
13.8 心血管系統感染 707
13.9 敗血症 710
13.10 醫療替代物相關感染 712
13.11 淋巴與血液系統感染 713
13.12 皮膚與皮下結締組織感染 715
13.13 運動器官感染(骨頭、關節、肌肉、深部的軟體組織) 720
13.14 眼與耳感染 724
參考文獻 729
參考網址 732
索引 73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95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