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典型年度:當代中國的思想軌跡
滿額折

典型年度:當代中國的思想軌跡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9052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商品簡介

繼《典型文壇》、《典型文案》之後,李潔非先生又一部關於當代中國的力作,是「典型」三部曲的壓軸之作。

作者選取1956、1962、1968、1972、1978、1986六個典型年度,運用散點透視方法,根據大量檔案及口述歷史資料,以生動的文筆,深度解析當代中國精神思想的演變軌跡。

作者以“客觀探究歷史的嚴正立意”,與讀者分享其獨到的心得與見解。讀完此書,讀者將對共和國精神思想演變之前因後果、線路脈絡,獲得清晰的認識。

作者簡介

李潔非,學者、作家,安徽合肥人,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現居北京。馮牧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獲得者。從事文學和歷史的研究與寫作,在小說學、延安研究和當代文學史領域卓有建樹,近年出版的《典型文壇》、《典型文案》、《解讀延安》等著作備受矚目。

幾點說明(代序)

 

1956:突然煥發的朝氣?1

“忽然又來平反”—知識分子政策調整—周恩來報告—蘇共地震—“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是一種解放”—《論十大關係》—“雙百”承諾—文藝暖風—正視文藝“遠遠落後於現實”—“青創會”上的“鮮花”—“教那個資產階級”—“八大”治國方略—毛澤東藩籬屢拆—假如挺過1957—“探索”之風—毛對王蒙小說和陳其通等四人文章的態度—“事情”突然“起變化”

 

1962:冬天的童話?71

兩種飢餓—十年等於白幹—災禍中的一些細節—毛澤東不相信“三面紅旗”失敗—劉少奇等在基層所見—七千人大會—周恩來呼籲“講真話”、“兼聽則明”—“大躍進”與個人崇拜、個人專斷同步—脫帽加冕—知識分子問題的實質—精神飢餓由來已久—文藝改良—黃皮書現象—小女孩擦燃火柴—轉瞬之變—毛的伏筆:七千人大會講話—歷史也有它的伏筆

 

1968:複調與變奏?145

“毛主義”的洋粉絲—被編程的“人”:從精神思想特徵認識紅衛兵—“人民文革”,一種西式想像—在“自由”中通往奴役—在“崇高”中釋放暗昧本能—武漢七‧二○事件—火候未到—7月28日凌晨的五個半小時—三大標誌—“六八年人”—“上山下鄉”的意外—從雞毛上天到一地雞毛

 

1972:國家與革命?197

“戰爭爆發了”—林彪的沉重一擊—周氏吐握之勞—不避人前的痛哭—漫長的愚人節—調整中美關係,毛、周各有訴求—“比日本差三十年”,“蔣介石在台灣省有一個高雄港是自由港”—批判“極左思潮”—毛澤東的裁決—為何對“文革”戀戀不捨—毛澤東國家思想來源考—《國家與革命》中的國家理論—國家是革命平台,也是革命資源—不堪“革命”之重—林彪事件對所有人都是“喚起”—地火—精神與社會變化的時間差—普遍的思想出走—逐漸浮現的冰山

 

1978:新牌桌,新開局?249

冤滿國中—兩個凡是—“文革”被宣告“勝利結束”—北京西北一隅—“真理標準”的交鋒—引向政治領域—中央工作會議—胡德平談華國鋒—鄧式擔當:選擇,並非基於完美—出自農夫的思想文本—民意突破公共空間—《中國青年》復刊風波與“西單牆”興起—未與民間輿論同步—“草根”發芽—“西單牆”消失:時代的開與闔

 

1986:“時代”三稜鏡?315

封面人物鄧小平—七載,國如再造—國以厚生為本—器物之變—庶民社會覺醒—比基尼的文化解讀—“長漂”的含義—《一無所有》唱響“工體”—庶民文化決堤而來—小眾:文化多元趨向另一表現—朱厚澤“三寬”:對精神瓶頸的覺察—精神文明決議:卓越與困頓—建國以來學潮首現—包袱沉重,鄧小平力言反左—中國進入“歷史三峽”最逼仄處

 

後記?375

 

附錄:可供參讀的資料?381

 

 

 

幾點說明(代序)

 

 1

本書的起因,是幾年來在當代文學史研究中漸漸感到,所涉現象及問題,往往不能在文學層面求得最終解釋,為探其究竟,乃廣泛搜讀一切有關的尤其是精神思想方面的材料,從而積起一些印象和思考,並產生加以說明的慾望。

 

2

筆者自知,無論以目前的學力和精力,均不足勝任一部完整的中國當代精神思想史的寫作。然而,本書之所以採取年度史的框架,卻並非只因力有不逮。就行文的意趣而言,筆者坦言並不欣賞任何學院式的做派,也歷來迴避從事那種體式完備的著述。在可能的情況下,筆者願意盡量娛怡讀者的閱讀,至少不去增加他們的排斥感。

 

3

本書取法散點透視,來提供當代中國的一種思想軌跡。以年度為橫斷面,挑選幾個重要時間點,深度解析。這工作方式,大抵如植物學家繪製剖面圖,亦可比之為醫生在顯微鏡下做活體組織檢查,抑或是地質家給礦物進行斷層掃描。要之,意在窺一斑而知全豹。不妨說,裡面有取巧的因素。然而,正如中國人物畫較諸西式人物畫,亦非一無是處,“眉間二三筆,傳具凜然之色”,筆斷意不斷,未必都畫得滿滿實實為佳。

 

4

對於完整性方面的欠缺,本書通過局部觀察的細密來加以彌補。筆者雖無力透徹研究六十年的每一年,但對於挑選出來的幾個年度,卻力爭摸清說透。一是因為這種工作量猶可承受,二來對所選擇的幾個年度筆者以往即做過一些功課。這種局部上的細密乃至厚密,目前來看,尚堪人意。

 

5

一共寫了六個年度,1956、1962、1968、1972、1978、1986。為何是這幾個年度,而非其他?毋待贅言,見仁見智而已。換一位作者,所選與筆者或有交叉重合之處,但想必不會完全一致。其次,也須點出一條:本書所選所寫確實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但本書未選未寫卻未必表示作者認為不重要。寫作,受制於多種因素,或主觀或客觀,有條件成熟者,自然也有不成熟者。當然,有的分歧或許難免。比如1966和1976,一是“文革”爆發之年,一是“四人幫”倒台之年,卻都未納入本書,倘遭質疑,亦頗自然。但以筆者看,從政治角度它們非選不可,若論精神思想軌跡的意義則分別比不上1968年和1978年,理由盡見書中。

 

6

2008年,《典型文壇》出版以後,反響尚佳,乃有成其“典型”三部曲之想。2010年,《典型文案》印行,現在又有了這本《典型年度》,三部曲算是湊齊。然有一點不在料中,亦即煞尾之作居然跟文學基本無關。不過,“無關”只是表層。當代文學史搞深搞透,恐怕非進展到精神思想層面不可。幾年跋涉,筆者最終得到的是這一認識。

 

7

當着三部曲終要出齊之際,想特別地提及兩家文學雜誌。先是《長城》雜誌於2007年,然後《鍾山》雜誌於2008年,分別為筆者辟設專欄,此後至今,未嘗中輟。四年內,大家攜手一道將《典型文壇》、《典型文案》、《典型年度》所有篇章推之於世,總字數計逾百二十萬。這些文章因內容容量之故,篇幅不菲,長者曾達五萬餘言,最短也未低於二萬。兩家雜誌的主編李秀龍兄、賈夢瑋兄一向慷慨支持,例未吝惜版面。際茲整個寫作收束之時,撫思所來,油然想起古人文中的一句:“感荷厚意,曷日而忘?”謹獻於二刊。

 

李潔非

2010年9月27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