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藝術世界中的7天(簡體書)
滿額折

藝術世界中的7天(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藝術世界中的7天》講述了:藝術市場一直在蓬勃發展,博物館的參觀人數激增,越來越多的人自稱為藝術家。當代藝術成為一種大眾娛樂、一種奢侈品、一種工作描述,而對某些人來說,則成為一種宗教的替代品。在一系列節奏優美的敘述中,薩拉?桑頓帶領我們參觀了佳士得拍賣行上演的喜劇,村上隆工作室的藝術創作,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上的藝術精品,《藝術論壇》雜志的執著,特納獎背後的競爭,尚未走入市場的“加藝”的藝術評論課,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的仙境。作者揭示了藝術世界在尋找生命的意義的同時,追求創意、品味、地位、金錢的新趨勢。《藝術世界中的7天》將改變你對當代藝術界的認識。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薩拉·桑頓(Sarah Thornton) 譯者:何云朝薩拉·桑頓(Sarah Thornton),作家,社會學家。于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康哥迪亞大學取得藝術史專業的碩士學位,于格拉斯哥的斯特賴斯克萊德大學缺的社會學博士學位。她是蘇賽克斯大學的全職講師,後在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做訪問學者。她早期的作品主要圍繞亞文化、媒介和文化傳承,近作則聚焦于藝術世界和藝術市場。

名人/編輯推薦

《藝術世界中的7天》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藝術世界中的7天》概括地描述了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我寫這本書用了五年時間,在這五年的時間里,當代藝術日益繁榮,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博物館,越來越多的人丟掉自己的老本行,開始自稱藝術家。藝術品市場不斷擴大,越炒越熱。五花八門的藝術品在趕超潮流的同時,價格不斷創新高。 當代藝術界是一個松散的網絡,由許多崇尚藝術的亞文化群組成。亞文化群遍布全球,主要集中在紐約、倫敦、洛杉磯、柏林等藝術中心。此外,格拉斯哥、溫哥華及米蘭等地的藝術群體也很活躍。這些地區雖然遠離藝術中心城市,但是那里的藝術家都愿意留在當地。20世紀,巴黎和紐約是絕對的藝術中心。進入21世紀,藝術品市場在更多的地區陸續發展起來。 藝術界存在六種占據支配地位的角色,分別是藝術家、藝術品交易商、策展人、評論家、收藏家和拍賣師。有些業內人士身兼二職,既是藝術家又是評論家,或者既是藝術品交易商又是收藏家。這些業內人士承認他們的這種雙重身份不好把握,因為兩種身份有時會出現矛盾,有時會互相影響。在藝術界,最難達到的是成功的藝術家或者叫做可信任的藝術家的位置,但主宰藝術界的是藝術品交易商,他們支配、引導著另外五種角色,控制著他們的步伐。本書中經常提到的藝術品交易商杰弗里·坡(Jeffrey Poe)說:“在藝術界,權力不重要,關鍵在于控制。動用權力,那是粗俗的表現;巧妙地控制,才是明智之舉。控制,從藝術家開始,他們的作品是市場運作的對象,但他們在創作之前,必須跟藝術品交易商好好商量一下。藝術家與藝術品交易商互相信任,心照不宣。這才是藝術界的游戲規則。”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藝術界”的范疇遠遠大于“藝術品市場”。藝術品市場中的主角是買賣藝術品的人,包括藝術品交易商、收藏家和拍賣行的工作人員。通常,評論家、策展人以及藝術家本人不直接參與商業活動。另外,藝術界內的許多人不但從事純藝術方面的工作,而且將他們的業余時間都花在了跟藝術有關的活動上,可以說,他們整天都泡在藝術界里。藝術界是一種“符號經濟”,人們在藝術界里交流思想,重視創意,認為文化價值比赤裸裸的金錢更有意義。 人們經常將藝術界看做沒有階級差別的領域,來自下層社會或中產階級的藝術家可以跟身價千萬的基金經理、文質彬彬的博物館館長、引領潮流的時尚設計師以及“創意天才”一起喝香檳。如果你被這種現象所迷惑,認為藝術圈內是平等、民主、不分高低責賤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正如湯姆·烏爾夫(Tom Wolfe)所說,當代藝術界是一個“名利場”。聲望、信譽、臆想中的“歷史意義”、所屬機構、教育背景、表現出的才能、財富、藏品規模等方面決定著圈里人的社會地位。當我身處藝術圈的時候,看到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所有人都在往上爬。其中最拼命鉆營的是藝術品交易商和收藏家,藝術品交易商費盡心機地想在藝術品交易會上搞到一個位置好的攤位,收藏家則為能否第一個得到某位藝術家的“杰作”而憂心忡忡。一位名叫約翰·巴爾德薩里(John Baldessari)的來自洛杉礬的藝術家諷刺道:“藝術家都很有個性,不同情況下能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有時候我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硬要把簡歷塞給我,還口口聲聲地宣稱自己多么多么有才,我很反感。我一直在想,如果能佩戴臂章或者肩章,就不會這么煩了。大家去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或者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的時候,別人就會一目了然。藝術家應該像軍人那樣戴上軍銜肩章,這樣別人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地位啦。” 如果說藝術界還存在一條規則的話,那么這條規則應該是:藝術本身最重要。有人堅信這一點,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只是冠冕堂皇的幌子。不管怎樣,總有一部分人認為藝術以夕卜的世界是一個與藝術脫節的骯臟世界。 我在研究藝術史的時候,有幸接觸到了許多近代作品,但我一直不太明白這些作品是怎樣流通的:為什么有些作品受到了關注而頻頻曝光,為什么有些作品就一直蹲在“冷宮”里無人問津;那些受到關注的作品被出售、收藏、展覽的過程是怎樣的。如今,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在藝術教育中占有更大的比重,這就需要弄清楚藝術品的源頭、藝術品的評價過程以及藝術品從工作室到博物館(博物館、垃圾桶和擁有大量藏品的機構或個人,都有可能是藝術品的永久棲息地)的流通過程。某公共藝術收藏機構負責人羅伯特·斯托爾(Robert Storr)告訴我:“博物館的作用就是毀滅藝術品的價值。博物館從市場上把藝術品請進來,把它們變成了公益性的東西。”經過研究,我發現偉大的藝術品都不是橫空出世的,這些作品不單單是由藝術家及其助手共同創作的,同時也是由藝術品經紀人、策展人、評論家以及收藏家共同成就的,沒有他們的“支持”,再優秀的作品也無法“偉大”起來。這并不是說藝術品本身不偉大,也不是說藝術品沒有資格進入博物館,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藝術品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簡單,但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神秘。 當代藝術已經變成了無神論者的一種信仰,這是本書的一個觀點。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當人認識到自己僅僅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時,他只能“超脫一小段時間”,很快,他就會蘇醒過來墜入塵世。培根說:“美術,或者說藝術,已經完全淪為人們的一種消遣方式……藝術家必須想方設法地取悅大眾。”對于許多藝術圈內人以及狂熱的藝術愛好者來說,藝術就是新奇的想法,有了新奇的想法,他們的存在才有意義。這種觀念與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沖突,但符合因果論者的思路。教堂等宗教場所具有特定的社會功能,藝術活動也同樣具有特定的社會作用,它使存在共同利益的人們產生一種歸屬感。當埃里克·班克斯(Eric Banks)離開一家藝術雜志社去編輯一本文學評論雜志的時候,他覺得藝術界里的社交行為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他說:“人們在觀賞藝術作品的時候,確實會展開討論。但如果我讀書,比如讀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no)的小說,幾乎就沒有人跟我討論。閱讀不僅需要很長時間,而且整個閱讀過程都是一個人進行的,而藝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催生出一個群體來。”所以,跟文學相比,藝術具有較強的社交功能。 藝術界是一個擁有虔誠追隨者的社會群體。盡管藝術界的人士自命清高,但他們還是在乎大多數人的意見,仰仗某位名家的積極評價或某位批評家的評論。同時,盡管藝術界崇尚標新立異、顛覆傳統,但藝術家的一些行為方式仍然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藝術家創作一些“看似藝術”的東西,他們的行為從不破壞規則,相反,他們維護、遵從著業內既定的規則。公共藝術收藏機構的管理人員始終迎合著同行和上司的口味。收藏家成幫結伙地購買時尚畫家的作品。批評家不時地抬頭看看“旗幟”飄動的方向,以便“與時俱進”。一部分人斗膽創新,但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能得到回報。只有為藝術獻身的人站出來,其他人才有了存在的理由。 本書寫于藝術品市場空前繁榮的時期。為什么在過去的十年中,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如此迅猛?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得先回答另一個相關的問題:為什么藝術越來越熱?書中好幾個地方都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我不妨在此直截了當地給出自己的答案。第一,人們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們開始關注具有更多文化內涵的事物。藝術可以激發想象力,可以活躍人們的思維、陶冶人們的情操。由于文化領域中的部分產業江河日下、風光不再,相當多的人把目光轉向其他地方,期望得到出乎意料的收獲。第二,盡管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但人們的閱讀量卻越來越低。電視節目或網絡視頻充斥著整個文化領域。盡管有些人悲嘆地將它們稱為“次級口頭表達形態”,但其他人還是熱衷于“視覺文化”的說法,因為他們看到的東西不僅在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都使自己得到了愉悅。第三,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藝術跨越了國界,成了全球通用語言,將世界各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藝術品越來越熱的另一個原因是昂貴,或者說奢侈,這很有諷刺意味。天價吸引了媒體的高度關注,于是輿論將藝術品定位為奢侈品,相應地也抬高了某件藝術品擁有者的社會地位。在過去的15年里,全球最富有的那部分人掌握了更多的財富,億萬富翁層出不窮。全球著名拍賣公司佳士得拍賣行的艾米·卡布拉佐(Amy Cap—pellazzo)說:“在擁有了幾套房子,又穿上了名貴西裝之後,你會干點什么?藝術品是個不錯的選擇,總得玩點兒高雅的吧。”如今,收藏、囤積藝術品的人大幅增加。2007年,佳士得拍賣了793件藝術品,每件成交價都在100萬美元以上。在數字化時代,文化產品的復制十分簡單。在這種技術背景下,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幾乎就成了像房地產一樣的不動產,不會說沒就沒,不會貶值到離譜的程度。以前人們可能沒有想到自己會去拍賣行購買藝術品,現在拍賣行的藝術品拍賣會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拍賣會加快了藝術品的“市場流通速度”,其火爆場面似乎在告訴人們,當代藝術品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投資領域。 盡管有些收藏家對藝術品價格的暴漲叫苦連天,但藝術品市場的表現依然強勁,許多博物館的營業面積也急劇擴大。更多藝術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實提高,少數藝術家甚至已經超過娛樂明星了。批評家都在絞盡腦汁地用文字填滿不斷擴大的刊物版面。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紛紛跳槽,在藝術界尋求收入更高的職位。但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也給一些人敲響了警鐘,他們擔心市場定價會誤導公眾審美,掩蓋客觀批評、藝術獎項及博物館藏品選擇對藝術品的評價作用,希望人們不要一味地推高價格。就連務實的藝術品交易商也會告訴你,賺錢只是藝術的副產品,不是藝術的終極目標。藝術要想繼續生存,要想保持其高于其他文化形式的地位,就需要找到一種動力,這種動力絕對不能是利益,而應該是比利益更有意義的東西。 由于藝術界的組成部分是多元化的,藝術界內的活動又不透明,甚至有點神秘,因此很難概括藝術界的特征,也沒有人能夠徹底看透這個領域。此外,進入藝術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五個國家的六個城市進行了調查研究,把我的研究成果寫進了本書的七個部分,試圖描繪出藝術界的深度和廣度。本書每一部分都是真實生活場景的描述,希望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知藝術界人士的生活方式,從而了解整個藝術界。我作為參與者,觀察了藝術界很長時間,采訪了許多人,幾乎每個故事都是根據三四十個人的采訪素材寫成的。通常,這種研究形式叫做“默不作聲的觀察者”,我則屬于“親身參與的觀察者”。我在參與的同時,好奇地觀察著藝術界。偶爾也會冒昧地闖入藝術界人士的秘密領域想一探究竟,但我的行為從來沒有對其他人構成威脅。 書中的前兩部分呈現出了對立的兩極。“拍賣會”部分翔實地記錄了佳士得拍賣行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舉行的一場拍賣會的過程。拍賣領域拒絕藝術家的參與,拍賣行為實際上是藝術品的終結,有人說拍賣會就是藝術品的太平間。“藝術評論課”部分記錄了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一場生動活潑的藝術研討會。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是藝術家的搖籃,學生在學習藝術的同時,也會學習藝術界業內的基礎知識。拍賣會與藝術院校相去甚遠,拍賣大廳里的價格和競爭似乎遠離財政吃緊的藝術院校。但要想弄清藝術界的運作機制,就必須了解藝術界中這組對立的兩極。 同樣,“博覽會”部分與“工作室”部分也存在對立關系。前者是消費環節,後者是生產環節。工作室是了解藝術家創作過程的理想場所;博覽會上擁擠的人群和令人目不暇接的展品足以讓人們領略藝術界的繁榮。“博覽會”部分描述了瑞士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開幕當天的盛況。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是藝術界的重要活動,它推動了藝術的國際化發展,并確立了藝術界定期舉辦藝術活動的常規機制。“工作室”部分描述的主角是日本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在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上,他曾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雕塑的形象。村上隆在日本有三個工作室和一個鑄造廠,他一心想讓自己的工作室超過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工廠”。村上隆的工作室不僅是藝術家創作的場所,而且是他實現藝術夢想的舞臺。同時,該工作室還是他同博物館管理人員與藝術品交易商洽談的平臺。 “獎項”部分與“雜志”部分圍繞辯論、判斷和公眾關注度展開敘述。“獎項”部分介紹了英國特納獎(Turner Prize)頒獎典禮的現場情況。該獎項的評委會由泰特美術館董事尼古拉斯·敘羅塔(Nicholas Serota)監督,評委會從四名最終確定的候選藝術家中選出一名優勝者,頒給他2.5萬英鎊的獎金,整個頒獎典禮通過電視進行現場直播。這一部分探討了藝術家之間競爭的本質和榮譽在藝術家職業生涯中的作用,以及媒體與博物館之間的關系。 “雜志”部分列舉了針對文藝批評的不同見解。我觀察了專業雜志《藝術論壇》(Art forum)編輯的工作狀況,與《紐約時報》的羅伯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等一批有影響力的評論家進行了對話,還深入采訪了一些藝術史學家。此外,本部分還分析了雜志封面和新聞評論是如何讓藝術和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留下印記的。 最後一部分“雙年展”敘述了我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經歷,這是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展會。威尼斯雙年展似乎應該是一個度假場所,一個讓人放松的地方,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忙碌的社交場合,以至于人們都無暇顧及藝術品,只有一些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關注藝術品本身。在此,我要向這些工作人員表示敬意。記憶,給當代藝術賦予了意義,也給藝術品價值判斷的後知後覺帶來了靈感。本部分還著重思考了記憶在藝術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盡管《藝術世界中的7天》篇幅不長,卻耗費了我許多心血。在以往的民族志學(ethnographic)研究項目中,我假扮一個廣告公司的“品牌策劃師”進行研究工作,并沉浸在倫敦夜總會絢爛的夜生活中。坦率地說,我當時非常喜歡這種環境,狂熱地愛上了這種生活方式。但後來,我覺得有點累。在研究藝術界的過程中,盡管工作十分辛苦,可我還是覺得藝術界很神奇。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具有很強的誘惑力。一個原因是藝術界非常復雜,另一個原因是藝術模糊了工作和娛樂的界限、國家與國家的界限、文化與經濟的界限。因此,我覺得藝術界就是未來社會的雛形。盡管許多藝術界人士以詆毀藝術界為樂,但我還是贊同《藝術論壇》發行人查爾斯·瓜里諾(Charles Guarino)的話:“我覺得藝術界的人同屬一個同宗同族的大家庭,成員中有許多天才、怪才,接受了太多的教育,他們似乎生不逢時,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他們放蕩不羈,有時甚至無法無天。我喜歡跟這群人待在一起。”最後,即使人去樓空,房間里也到處彌漫著藝術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目次

1.拍賣會2.藝術評論課3.博覽會4.獎項5.雜志6.工作室7.雙年展後記致謝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1.拍賣會伯奇倚在黑色的木制拍賣臺旁邊,用英國口音開始練習喊價。“100萬一次,100萬兩次,100萬三次。這是艾米的競拍人在電話中的出價。各位先生,你們沒有出價。各位女士,你們也沒有出價。他臉上露出了笑容,“140萬,後排的一位女士給出了140萬……150萬,這位先生出150萬!謝謝!”伯奇看了看放電話的地方,工作人員兩個小時之後才會把電話擺在那個位置。眼睛往電話看的同時,他心里在揣摩是否再繼續等待加價。他耐心地等了一下,確認電話那邊的競拍人不再加價後,把頭轉向臺下的那兩位競拍人,他想看透這兩個人的心思,想知道他們還會不會給出更高的價格。他用溫和的語氣說道:“還有加價的嗎?150萬美元,這幅畫屬于過道邊上的這位先生!”話音剛落,他舉起拍賣槌果斷地敲了下去,聲音短促有力,嚇了我一大跳。參觀的人中有一個身材嬌小的策展人,她穿著低腰的黑色牛仔褲,肚臍若隱若現。她對沃倫作品的總體評價是:“這些女性化的雕塑作品陶醉在扭曲和退化之中,體現了作者非凡的創造力。”她說沃倫的創作受到了R.克倫布、埃德加·德加和奧古斯特·羅丁的影響。但是新聞界的人似乎不買沃倫的賬,他們覺得這些東西毫無亮點可言。一位記者自言自語地說:“未燒制的黏土?究竟是沒有完全燒透還是干脆就沒有燒?到底是什么玩意兒啊?”有一次薩奇畫廊展出了沃倫一個系列的作品,那次展覽讓我記憶猶新,整個展廳里堆滿了沒有頭的女性身體,每件雕塑品的乳房和臀部都特別大。我跟身邊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的一位主持人談起那次展覽,他立刻憤怒地說:“那些屁股和胸簡直是破爛!”我說沃倫為這次展覽制作了全新的人體雕塑,也許我們應該花點時間細細體會一下。他說:“我對這些東西已經沒有感覺了,就跟我對頭疼已經沒有反應了一樣。”藝術家最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是作品賣出高價和榮獲大獎,這兩樣東西是不可動搖的、鐵一般的事實,對藝術家成就的評價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英國的媒體對“這是藝術嗎?”這個問題樂此不疲,而且他們發現他們根本無法避開與性有關的內容。沃倫展廳內的攝影記者看到灰色黏土上高聳的胸部和突起的乳頭,立刻興奮起來,拿著相機照個不停。但是文字記者很不高興,他們接到消息,說沃倫和提名候選人中的另一位女藝術家托馬·阿布斯不愿意接受任何采訪。之前,我聯系了沃倫在倫敦的一位交易商,他告訴我:“只要你不公布談話內容,她就會見你。”但他的許諾後來變成了“看看吧”,最後又成了“抱歉”。之後我又給一個熟人打電話,他是沃倫比較親密的朋友,我讓他幫我說說話。但是他最後告訴我:“她現在沒有必要見你了,因為她肯定能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