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滿額折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詹姆斯·伯克所著的《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以獨特的視角描述了現實世界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故事,這些故事考察了現代生活諸多方面的意外起源。在本書的25篇短文(也可視為25章)中,我們可以發現,發生在過去的某個重要歷史事件所產生的不同結果,在未來怎樣常常再次交會起來。 每一章以一個事件開篇——例如1804年美國攻打的黎波里,那導致了兩段互有分歧的結果。在穿越時間和空間、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探尋每條軌跡之後,伯克向我們展示了這兩條軌跡怎樣最終出人意料地在現代世界交會在一起。 《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精細考量了塑造未來的各種各樣的方式:愛情、戰爭、意外事件、天才,或者發現。例如,“從《費加羅的婚禮》到隱形戰斗機”一章,伯克的“雙軌”始于該劇作者(莫扎特)和一名法國間諜——莫扎特就是盜用了此人的劇本構思。然後兩條軌跡開始游走于其他事件:共濟會會員、獨立戰爭、庫克船長、水母、簡。奧斯汀和磁帶。最後,兩條“費加羅”軌跡交會,為海灣戰爭隱形戰斗機的隆重推出創造了條件。 本書非常通俗易懂,文筆異常流暢,為我們展現了關于過去和未來的一些妙趣橫生、極富啟發性的新觀點。

作者簡介

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1936— ),英國廣播人、作家、電視劇制作人和科學史研究者,擅長以富含幽默的智慧研究科學與技術的歷史。其著作包括《圓》(Circles)、《網》(TheKnowledge Web)、《聯系》(Connections)、《彈球效應》(The Pinball Effect)和《宇宙變化之日》(TheDay the Universe Changed)等。他曾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的專欄作家,目前是著名電視系列節目《聯系3》的主持人,居于倫敦。《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稱其為“西方世界最迷人的天才之一”。

名人/編輯推薦

詹姆斯·伯克所著的《線(現代世界意外起源的雙重軌跡)》從整體而非部分來認識波瀾壯闊的現代世界,將科學史上一些重大的發明、發現相互聯系、串聯起來,把這種奇緣巧遇濃縮在25個故事里,每個故事開頭和結尾的形式相同,但是中間的過程卻不相同,使雜亂紛繁的歷史,以一種迷人的模式呈現。

我在過去的30年間寫了一些書和電視節目的腳本,都是系列作品,主要內容是談發明和發現是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的。本書便是這一系列著述當中的一部,它著重向讀者展示了科技領域的發明創造所蘊涵的偶然性,展示了這種偶然性如何讓發明創造的社會效應具有意外性,展現了人們過去如何對待發明創造,今後又如何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和態度來對待它們。 技術創新常有無法預料的效應,說到這種效應造成的驚奇,我們可以拿19世紀一位美國發明家作例子:他看見鋼琴的音錘敲擊琴弦,因而受到啟發,發明了打字機。有一點是人們可以想到的:打字機的發明大大方便了商務管理;而另有一點是人們沒有想到的:打字機讓婦女走出廚房,坐進辦公室,由此變革了婚姻、家庭,最後讓離婚率一路?升。 發明創造常常意味著“1+1=3”:發明本身就是一種意外,因為它往往比相關各部分加到一起多出點什么。德國工程師邁巴赫(Wilhelm Maybach)把噴香水的噴霧器和汽油搞在一起,發明了化油器,遂使現代汽車工業成為可能;有了汽車,接下去便有了郊區、大型購物中心等好多新東西。 有時候,發明創造完全是偶然的。16世紀,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等英國探險家靠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跨越大西洋來到北美海岸。到那里一看,指南針沒指著北極星,于是慌了神:怎么不指北極星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住在倫敦的一個叫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的實驗師(女王的御醫)搓了一個小硫磺球(當作小地球用)放在邊上,讓它把指針吸過去。吉爾伯特觀察指針移到小球周圍的不同位置時的指向。這個實驗讓他想到地球至少有一個磁極。另外,搓硫磺球的時候還弄出一些火花,吉爾伯特在一條腳注里描述了這個細節。不久,有一位德國科學家專門研究了火花現象,于是發現了電。 發明創造引發的後果是長期的,這就是所謂的“漣漪效應”,而這類後果的意外性又常常令人難以預見或難以適應它。譬如,過去人們到處用石棉作耐火材料,用了一百多年才發現這東西會致癌。再譬如,冰箱的發明拯救了好些性命,因為冰箱可以給食品保鮮,但是用久了,人們又發現這東西竟然在咱們地球的臭氧層上“鑿”了一個洞。 偶然性甚至一開始就影響著人們參與創新活動的方式。18世紀,蘇格蘭的幾家威士忌酒廠委托一名叫布萊克(Joseph Black)的科學教授研究如何提高酒廠的蒸餾效率(也就是少用燃料多產酒)。布菜克仔細研究液體變成蒸汽所需的熱量(這是蒸餾的基本工序),其間,他發現蒸汽貯藏了巨大的熱量(布菜克稱之為“潛熱”)。 事情就是這么巧:有一位機械師那時也在格拉斯哥大學工作,他正巧在絞盡腦汁想法改進教學演示用的蒸汽泵。機械師碰到的難題是蒸汽泵是靠一根裝在汽缸里的活塞一上一下驅動的:先將蒸汽注入汽缸,再將冷水潑到汽缸上,使蒸汽受冷壓縮,在汽缸內造成半真空狀態,活塞頭在外界大氣的壓力下向下運行,活塞桿被一根懸桿牽拉,使汽泵活塞向上運行;等活塞頭回到原來的高位後,汽泵活塞再次向下運動,開始另一次往復循環。可是,每使用冷水冷卻一次,汽缸的缸體就更涼一些,這樣隨著活塞的循環運動,蒸汽的壓縮越來越不充分,真空態也越來越不夠,最後致使汽缸過冷,未及潑冷水,蒸汽就已經冷了,從而使活塞的上下運動停止了。 布菜克獲知蒸汽含有大量的潛熱,于是提議把汽缸內的蒸汽導入一個汽罐內,汽罐連著汽缸,同時又浸在冰水里,這樣蒸汽不是在汽缸里冷縮,而是專用一個冷卻器,在冷卻器和汽缸里制造真空的同時又不冷卻汽缸。機械師采用這個辦法造出了一臺高效蒸汽泵。這位機械師名叫瓦特(JamesWatt),他造的新汽泵(就是“蒸汽機”)吹響了工業革命的號角,這一切是因為他恰巧和布萊克同在一個大學,而那時布萊克又恰巧在為制造威士忌酒的酒商搞科研。 有時候,一項創新帶來的效應和創新者的初衷恰好相反。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吸取中國人的妙招(活字印刷)設計出印刷機,本意是想為天主教會多印點禮儀經卷,好讓宗教儀式更規范。可是,他的印刷機發明出來沒幾年,被宗教改革派拿去用了;他們把支持脫離羅馬天主教運動的百姓意見結集印刷出來。這就是清教運動,它最終打破羅馬天主教的權力,另立了教廷。 偶然性無處不在。明天早上當你走出家門時,你沒向左轉,而是向右轉,你這一天經歷的事情就會不一樣。這些事轉而會影響你接觸的(或未接觸的)人,而你接觸的人轉而會影響其他人;你最初的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就像漣漪一樣一層一層地散開去。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做抉擇,制造漣漪。由此看來,人只要活著,一定會在某個地方產生影響。 可是就在不久前,由于種種原因,個人偶然抉擇的影響還微不足道。在沒有現成的交通運輸手段的情況下,個人抉擇的漣漪效應通常只在當時當地的人群中擴散,有時候受波及的人群非常之小,特別是因為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口的絕大多數處于目不識丁的狀態,除了用嗓子喊出去,人們再無其他手段來傳播他們的抉擇。 然而,縱觀歷史,確有一些極其重要、最初為局部發生的事件一點點擴散至廣大的區域,造成深刻而重大的變化。這樣的例子有人類首次使用石器、植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馴養,以及最早的農業技術。 最偶然的技術在投入應用之後,經常造成永久性的變革,為人類社會更好地管理自身提供了新的手段。而創新的整個過程中的主要因素是引起變革和提供新手段的方式。石制的狩獵工具把人群分為兩類,一類負責打獵捕食,另一類則留守于洞穴,備飯做菜、生兒育女、制造打獵工具。斧頭不僅是狩獵成功的必要條件,它還造就了第一批領袖人物(以及直至今天人類還遵從的自上而下的統馭格局)。最早出現的書寫,將生存必需的消費資料(如谷物或稻米)分門別類,為組織消費資料的供應和分配提供了條件,為制定出保障供應分配程序、懲戒違法者的法律法規提供了條件。進而,識句讀、知書寫又將社會權力賦予了負責維護這個供應與分配體系的少數人。 由于沒有足量的技術傳播四方,古代的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北部以及中國,大多數人目不識丁,被排斥在上述的統馭結構之外,從而遵照一種“稀缺文化”(culture of scarcity)生活著。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現代。在這種文化里,由于技術短缺,只有個別人有條件獲得工具,有條件開展對于某個社群的生存和輝煌至關重要的實踐活動。早期,這些重要實踐都是運用該社群擁有的也許是最強大的工具實施的,比如,薩滿教祭司用來控制或預測事件的神秘器物。這些器物包括神器,用來畫壁畫的顏料,還有雕成各種形態的石頭和鹿角(以具有32000年歷史的蒙高迪石柱為例,那上面常刻著月亮的盈虧變化,還刻著不同季節出現的植物和動物,薩滿的祭司憑這些預告春天到來這樣的大事)。 在一種稀缺文化里,稀缺技術(scarce technology)的產物(不管是石器、泥板文書,還是後來的冶金、紡織,再後來的表達手段、行政管理、產品的標準化,以及最後的科學發現等等),每樣產物都生成了各種各樣的結構和規程,繼而這些結構和規程設定了一個個大家都接受和遵從的標準和樣板。從這個角度看,從人類首次制造石器、確定了外出打獵和在家做飯的勞動分工那個時間起,科技就深刻地影響著所有社會形態的結構和行為。文字的出現為第一批新石器時代城市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中國的船尾方向舵在中世紀傳到西方,再配上埃及人造的能逆風航行的三角帆,讓世界走進了殖民時代;16世紀歐洲的印刷機使用本地文字成百上千份地印制官方文件,擺脫了拉丁文手抄本,催生出民族國家。 縱觀歷史,一小部分掌握工具的特權者能夠按照目不識丁的大眾無法獲得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才華。物以稀為貴,由于技術匱乏,這一小部分人一出現就負載了稀有的價值。經過一段時間,這部分掌握技術的人最終被認定為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他們在某個方面不同于一般人,或者高于一般人。今天,我們把這些人——米開朗基羅、牛頓、孔子、亞里士多德、巴赫等——視為人中龍鳳,是天才,而實際上,他們不過是占盡了天時地利。歷史上,這樣的天才社會只能供養很少一批。那個時代的人群里究竟還藏有多少“龍鳳”,我們無從知道,因為其他可為龍鳳者沒有機會表現才華,故而永世默默無聞。 當前的信息技術革命將給這種稀缺文化劃上句號,因為它要徹底改變誰有條件使用表達工具和一切研究成果的狀況。科技專業化改變著全球社會;這種改變在不斷加快,而全球社會的互依性也在不斷加強。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我們就有必要考慮運用信息技術設立一種新的教育資質——稱為“通才”,不知當否?通才的任務就是運用知識繪圖(knowledge-map-ping)等技術[讀者可以訪問www.k-web.org,看看筆者的知識繪圖(尚在構建中)],結合數據挖掘,對不同層次發生的變化取得一種綜合性、總括性的認識,既看總趨向,又看具體學科,從而時時提醒全社會對需要扶持、調理或阻止哪些研發活動作出抉擇。 要讓一般百姓參與這些事情,首要也是最迫切的問題是利用新技術來教育廣大民眾,人越多越好,動作越快越好;譬如用遠程教學、虛擬課堂、虛擬教師等技術,提供無限可用信息資源等等。這樣的教育過程也需要用一種聯系性更強的眼光來看待知識,要讓學習者知道,如筆者前面所說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聯系。這種眼光不同于傳統認識,即還原論的觀點;還原論總是把事物分門別類,歸到一個個專業科目里(如歷史學、數學、植物學等)。 全球經濟會快速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一切事件都不是孑然孤立的,都會彼此產生影響(不妨想想近期的例子:幾家美國金融機構的借貸行為何以在2008年迅速引發世界范圍的信貸危機);所以,不久的將來,要管理越來越復雜的全球經濟,最好的辦法是改變思維,習慣于聯系地看問題。這應該不太困難,因為人的大腦就是這么轉的。一個信號在人類縝密聯絡的大腦里傳送可以走很多條路線,比已知宇宙中的原子數量還多,所以人類完全有能力把握復雜的交互影響。 今天我們面對的形勢是緊迫的。20世紀40年代,美國數學家維納(Norbert Wiener)說過:“學科間是一片片鮮有人涉足的無主之地,而變革恰恰最常生發于這些領域。”比如物理學和植物學之間誕生了分子生物學,仰望群星和電磁學一結合產生了射電天文學。 知識繪圖這類技術對探索學科間的無主之地有鼓動促進之效;我們可以設想有那么一天,我們運用軟件為無主領域的探索提供援助時,這種技術會讓我們超越一般的創新,走向創新科學(the science of innovation);繼而,這種境界讓現在許多創新背後的偶然聯系過程進一步變成自動的過程。真到那個時候,人類的創新速率完全有可能提高到一個必須由前文所說的訓練有素的“通才”來管理的水平。 在人類歷史上的最偉大革命即將到來的今天,我們面臨的問題不算多。人類將開拓性地走向單一的、緊密聯系的全球社會,技術會加快這個階段的到來,有可能快得我們來不及準備。我們要在當前的過渡階段規避沖突,就必須運用信息技術,讓大家更多地了解彼此的觀點和習慣,學會如何使我們的活動與我們新鄰居的活動相適應,因為新鄰居的地理位置已不再是個大問題。 諸如《圓》、《線》、《網》此類的著作是在通向這一未來的道路上邁出的小小的第一步。我相信,還會有更多的著作大步走上這條道路。本書及筆者的其他著作和電視節目都是為著一個目的,那就是讓讀者和觀眾領略一下這個世界別樣的運作方式,這種方式包含著各種各樣奇異的聯系,令人耳目一新。理解和把握這樣的方式其實并不難,因為無需專業資質,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個過程的最重要的特點是:所有的人都在以這樣、那樣的方式為人類的未來做著貢獻;誰都有份兒。 詹姆斯·伯克 2008年6月于英國

目次

引言如何閱讀本書1 1804年:從的黎波里之戰到凍魚排2 1760年:從冒牌史詩到器官移植3 1805年:從特拉法爾加戰役到激光4 1726年:從百科全書到維生素5 1792年:從杜松館到噴氣式飛機6 1750年:從天花到宇宙大爆炸7 1784年:從梵語到控制論8 1610年:從“聖卡特琳娜”號到光譜學9 1686年:從政治小曲到尼龍10 1703年:從基特-卡特俱樂部到太陽鏡11 1770年:從馬島戰爭到電視機12 1724年:從石器時代的男孩到靜電復印機13 1745年:從萊頓瓶到保鮮膜14 1790年:從《費城大眾廣告報》到化學療法15 1664年:從鏡片打磨機到理發16 1773年:從波士頓茶黨到隱形眼鏡17 1742年:從倫敦博街到條形碼18 1739年:從大旅行到液晶顯示器19 1795年:從鐵面人到氣墊船20 1673年:從馬斯特里赫之圍到自動售貨機21 1786年:從《費加羅的婚禮》到隱形戰斗機22 1780年:從愛丁堡牡蠣俱樂部到DNA23 1770年:從教堂布道到直升機24 1771年:從陶瓷到霓虹燈25 1676年:從神學到摩天大樓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哥倫布滿懷信心地奔著日本而去,卻與美洲大陸不期而遇,這下西方關于世界的知識可就掉了價:那里怎么會有新大陸?《聖經》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都沒有提到嘛,更不用說新大陸上生長著成千上萬種前所未見的動植物了。緊跟著就出現了知識恐慌。古典權威說個事兒都會犯下這么大的錯,那還有誰的話能相信?在人類的地理大發現的100年之後,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到無法回避的地步,于是在1619年,笛卡兒(Rene Descartes)想出了一個應用懷疑主義和還原論來檢驗知識的方法:懷疑一切,追究細節;將所有的問題還原成基本要素;對越來越少的要素了解得越來越多。 笛卡兒的研究方法成就了第一批專業科學研究,繼而引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又讓英國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想出一個理論:要是把不同的生產階段分開,讓不同的工人做不同的工作,就可以提高產量。 還原論和勞動分工讓我們的生活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時也帶來社會無法承受的革新速度和人口增長,另外還造就了一種專家型思維,這種思維讓人除了哲學博士研究的那套東西之外,很難再拓展眼界。結果,一個個實驗室拉上商業秘密的窗簾,悄悄搞著研究,新型殺蟲劑、智能炸彈等等,然後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推介到對新品一向信心十足的市場;當這些新產品撞上其他同樣出人意料的新發明時——因為世界就是個大網絡——經常激起無法預料的漣漪。舉個例子:愛迪生(Edisorl)發明的電燈一出現便威脅到煤氣燈生意,而韋爾斯巴赫(Auer von Welsbach)發明的煤氣燈燃罩又讓煤氣燈多用了一些時間。韋爾斯巴赫在做燃罩研究的時候,還順帶發現了稀土元素釹,這種稀土元素後來被涂在晶體表面,用于產生第一束激光(而激光的產生基本上建立在愛迪生發明的一種電燈的電子特性上)。 一切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就在你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某一個人正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做著一件遲早會改變你生活的事情,而這個人你根本沒有聽說過。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的某個時間,你也會做一些事情,同樣要影響和改變其他人的生活。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經意間發現新奇事物的本領,這種本領在不同的層面——從量子色動力學到給自家的房子刷油漆——推動著人類不斷進取。 過去,人口稀少,加上信息交流的速度比較緩慢,這種一波逐一波的漣漪式傳遞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不過,那時的過程和今天的過程并沒有質的區別。不管是什么決斷,什么行動,都逃脫不了一個偶然性。就拿1066年的黑斯廷戰役作例子,假如當初給野戰騎兵突擊部隊裝上新式馬鐙繼而獲勝的不是法國人而是英國人,那么本書就要用一種沒有受黑斯廷戰後法國入侵影響的英文來寫作了,那么這句話很可能會寫成:p a Frencyscanahton waelstowe geweald(“法國獲勝”)。 還原論在近代阻礙了用跨學科的、相互聯系的觀點看待事件,因為我們缺少搜集和交叉參照海量數據資源的手段,而有了這種手段,跨學科的、互相聯系的研究方法才能行得通。所以,我們在整理歷史的時候就像在整理知識:用行話說,就是把歷史分成一塊一塊,放在一個獨立的、直線排列的主題結構里。可是,大家隨便瞄一眼也會知道,事情發生的過程并不是那個樣子。舉個例子,本書會讓大家了解一個情況,隱形戰斗機的發明與其說是得益于航空學領域的早期研究,不如說得益于晶體衍射研究和錄音磁帶技術。最重要的一點是:隱形技術和其他技術一樣,都是一連串人相遇的終極產物,每次相遇和上一次相遇一樣都純屬偶然。 用這種眼光去看待歷史,而不是按傳統眼光(根據主題、偉大時刻、指引道路的領袖人物)去看待歷史,不僅是因為這個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還原論系統的方法,從整體而非部分來認識波瀾壯闊的現代世界,還因為我們都是由偶然相遇而聯系在一起的,從這個星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我們越是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認識就越深刻。 筆者把這種奇緣巧遇濃縮在25個故事里,每個故事開頭和結尾的形式相同,但是中間的過程卻不相同;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歷史雖然雜亂紛繁,卻有令人著迷的模式可循。 我喜歡這種模式,但愿你也喜歡。 P1-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