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日本民俗文化誌:文化基層與周邊之探索
滿額折

日本民俗文化誌:文化基層與周邊之探索

定  價:NT$ 900 元
優惠價:8576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主要收錄國分直一教授自1970年代以後的文章,內容上雖然多以日本考古課題為主,但實際上的論述範圍則廣及東亞的大陸與海島,即其所稱之東亞地中海區域。議題則包括考古、語言、民俗、民族與文化人類學等各領域,處處展現國分先生自始以來過人的豐富組織力。整本書也像是一本東亞古代文化的大辭典, 詞目脈絡分明、交織出現於各個議題中。

在臺灣考古研究方面,本書在臺灣史前族群的來源與去向、風俗的形成與影響,或史書中的臺灣等議題上提供了動人的思考方向。除此,日本與臺灣同樣位於東亞大陸沿海,一方面有著海島的性格,另方面卻自始以來同樣受到東亞大陸的影響,因之日本的考古研究對臺灣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文引自: 陳有貝, 2011,「國分直一與臺灣考古學」,《日本民俗文化誌》序)

作者簡介

有「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之稱的國分直一教授(1908~2005)以其史學與考古學的學術專長,於1933年於臺北帝大時期在臺灣進行人文歷史環境的研究工作。至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與金關丈夫一同被國民政府留任,於臺灣大學繼續相關教學與研究工作,至1949年回日本定居教學。臺大人類學系的陳奇祿教授、宋文薰教授均曾為其得意門生。

國分教授學術態度嚴謹,著述勤奮,主要學術領域擴及日本、韓國、中國、琉球與臺灣等地區,藉由海洋潮流-黑潮文化之概念組織各民族文化之關係,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至今仍少出其右者。重要著作有《環中國海民族文化考》、《台灣考古誌》、《台灣的民俗》等,教授筆耕不輟,至2005年(96歲高齡辭世前)留下《日本民俗文化誌》書稿。 國分教授的畢生典藏豐富,臺大圖書館自2008年5月起,即積極爭取家屬同意將教授畢生收藏贈送台大,至2010年6月,該批圖書資料與典藏文物終於運抵臺大圖書館,散置海外的臺灣史前文物重歸故土意義非凡。教授遺作《日本民俗文化誌》於2011年9月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同步出版日文原文及中文譯本,同時,臺大圖書館隆重邀集了臺灣、日本、韓國等十多位學者舉辦「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 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分直一著作展」、「國分直一藏書與標本文物展」、「《日本民俗文化誌》新書發表會」等系列推廣活動。

序1
陳有貝‧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觀看國分先生的文章,他總是能帶著我們跨越海洋,來到台灣島周邊甚至更遠的地方,比較文化風俗的異同,找尋文化族群的親緣。與其說國分先生研究的特點在於多學科的綜合,不如說考古學原本就該是沒有學科的限制,國分先生的努力與成果便是這個概念的最佳驗證。
國分先生以96歲高齡於2005年去世,生前於考古研究從未間斷。2010年台灣大學除了將其遺稿以本書整理出版外,亦將他在山口縣家中的收藏品運送來台,其中主要便是他過去於台灣所收藏的考古標本,這批標本件件都有著當年的記錄,有些也已發表於論文或專書。重新「發掘」這些「遺物」,藉此也透視到了器物背後-這位一生對台灣考古充滿熱情與堅定意念的人。

序2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
本書談的雖然是日本文化及國族的起源與構成,但其視野卻遍及整個東亞,從北方的寒帶到南方的亞熱帶,通過海域、陸路,結合各種專業領域和民俗調查,呈現一個既分享這整塊區域之文化元素,卻又具有獨特面貌的日本文明。誠如國分教授在後記所說的,這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國族論述的「新動作」,我沒有能力評斷這個新動作對日本本身的意義,但做為一個台灣的原住民,國分教授等人所開啟的視野,卻清楚地提供了一個以臺灣為起點的歷史地理座標。教授的研究,特別強調台灣等地南島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東亞地中海」的概念真如先生等人所理解的,可以做為環東中國海領域歷史、文化詮釋的另一扇窗戶;那麼,我們對臺灣、對原住民的地位應該可以有一個全新的評價。長久以來,臺灣歷史、文化意識的形塑,總是圍繞在中國史地和漢族文化圈內打轉,即使到了今天,還是跳不出統、獨的糾葛。面對全球自然環境議題的急迫性以及網路時代的來臨,即便晚了半個多世紀,臺灣是不是也應該開始有一些「新動作」呢?我們將如何看待台灣在整個東亞的位置?做為遼闊南島語族的重要成員,臺灣原住民可以提供一個什麼樣具有遠見和想像力的觀點?

序3
楊南郡‧國立東華大學名譽博士
在本書裡,國分教授運用民俗文化與考古學,探討日本民族的源流與位居「東亞地中海」終點站的日本列島文化。他提出早年日本也曾有巫術、避邪、拔齒、紋身等身體毀飾,以及運用貝類裝飾等習俗,與台灣高山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在文化、習俗與規範上,有類似的共通性。這樣的思考,不再侷限於單一的地區,而是把眼光拉高到整個亞太地區海島民族,用更大的視野來探討民俗文化的異同。

目次


海外遺珍返歸故土/陳雪華
臺灣原住民與東亞地中海──國分直一教授學術志業下的番人想像/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把眼光拉高到整個亞太地區 用更大的視野探討民俗文化/楊南郡
國分直一與臺灣考古學/陳有貝
代序
思念國分直一和馬淵東一兩位恩師──給木下尚子教授的公開信/宋文薰
國分直一教授的不朽貢獻/木下尚子

第一篇 作為終點站的列島
第一章 東亞的終點站 探索我國列島文化的基層
序章
一、更新世的日本列島
二、繩文人的祖先集團登場
三、繩文草創期陶器最早出現的地區和情形
四、繩文早期以後的九州 鹿兒島縣上野臺地遺址的特別巡禮
五、東日本繩文社會的確立與發展 關於東北的狀況
六、列島的北邊和南海島嶼地方

第二章 日本文化的形成 雙重構造的形成與發展
序章
一、基層集團的形成 繩文人的祖先出現
二、日本人與文化底層構造的形成
三、國家的形成與地區的抵抗
四、民俗文化上國家層次的與地區、村落層次的傳統

第三章 『魏志』倭人傳的倭地與倭人觀
一、倭地的方位觀
二、東海地區倭的世界

第四章 古代的船與造船技術
一、探索半構造船的出現
二、關於造船技術 獨木船到構造船 徐瀛洲的發現
三、彌生時代的渡洋船

第五章 海上之道與神功傳說

第六章 日本民族和其週邊 和金關丈夫、村山七郎兩位教授對談
一、地名的問題
二、適用語言年代學
三、和南島語的對比
四、之前都為人所忽略的問題
五、語言中所見臺灣與琉球的關係
六、原始的薯類栽培和神話
七、臺灣的高砂族語言
八、琉球諸島周邊更新世人
九、南島史前時代研究的進展
十、朝鮮語和南島語的關係
十二、朝鮮半島南島語的阿爾泰化
十三、委=倭的相關問題
十四、日本語的阿爾泰化
十五、透過南島語成立的比較語言學
十六、琉球語當中發現的通古斯系要素

第二篇 栽培、社會、思想
第一章 史前古代的栽培
一、關於史前古代的栽培
二、日本的稻作原鄉

第二章 史前古代社會
一、社會的特徵 關於雙分組織
二、原山支石墓的意義
三、律令政治與雜穀社會
四、古代日向 畿內系政治事例與土著社會

第三章 古代的西國與東國
一、豐國和常陸國 風土記中的西國與東國
二、古代的東國 和西方的差異以及關聯

第四章 東北的海與河,以及愛奴語族 遙遠的足跡
一、東北的海、人和動物
二、愛奴語族的活動痕跡和大陸系種族的出現
三、壓制蝦夷的北征和山夷的形成
四、東北與九州 再看社會組織
五、中世的蝦夷
六、團獵和鮭、鱒的漁獵

第五章 繩文人的思想和語言 再考
一、空白與空間的不安
二、推測的繩文人語言

第六章 史前古代社會中的時間

第七章 先史古代人的夢

第八章 從人類學的立場看 家族相關的問題
一、序言 問題的設定
二、家族與社會
三、結語─戰後日本社會的結構變化與家族

第三篇 探索民俗
第一章 民俗學與考古學

第二章 巫術及其功能
前言
一、維納斯的出現
二、薩滿與巫術
三、習俗的規範
四、二重的性
五、死後的世界

第三章 身體裝飾與民俗
一、關於裝飾品
二、面具、裝扮和身體變相
三、化妝和假髮

第四章 倭人的風俗

第五章 習俗所見支那海各地區間的關係

第六章 雙性的神人 男人=女人 以南西諸島為例

第七章 都市和鄉村的民俗
前言
一、都市和鄉村
二、都市和鄉村的儀式祭典

第八章 近世知識分子的地方風俗發現之旅
代序
一、學者對民俗的關心
二、本草家所見的地方文化
三、名越左源太和奄美大島

第四篇 附篇
第一章 王健群的『好太王碑研究』

第二章 柳田國男與「海上之道」

第三章 えとのす Ethnos in Asia 運動始末記
一、長年來的構想
二、不被看好
三、關於 W. Eberhard 教授
四、關於編輯與企劃
五、拜訪愛奴的村落
六、充滿起伏的韓國之旅
七、沒有為民族學點燈
八、再度探討的東北民俗

後記

書摘/試閱

書摘1
民族學家曾不斷提到,日本民族具有複合的性格。這是由於日本列島位在東亞大陸東側,很容易受其文化波動影響。文化傳入之後,再沿著狹長的列島南北傳播,而東邊是寬廣的太平洋,除了傳到近海的島嶼之外,在沒有其他出路的狀況下,順應列島的生態,重整、複合、變化,形成了日本的文化。
針對日本列島這樣的性格,著名的東洋學者Eberhard(Wolfram Eberhard)形容為東亞的文化邊境(Ultama Thule,世界的盡頭)。日本的學者大林太良也稱,日本列島並非一個中途站,而是終點站。
日本列島雖然是傳播的盡頭,文化的終站,但是通過歷史,我們知道作為終點站,文化卻非在此終結。彌生時代結束,古墳時代展開,到倭的五王登場,說明了一向持續接受文化傳播的終點站,其實更多的是許多新的開始。

書摘2&3
九州和大陸的越系地方的關聯
琉球弧南域的島嶼,和被稱做夷州的臺灣島很接近。吳的孫權也曾將琉球弧北部的壇州(種子島)納入視野。
儘管有這類紀錄,但是和越系世界關聯的證據,卻幾乎從來沒有發現過。只是近年,突然在南島地區持續發現了戰國以後,漢代到唐代的古代中國系資料。這些資料的時代,以戰國以後漢代到唐代的銅錢、鐵砂銅鏃、青銅鏡、細形銅劍的軸端部殘件、鐵斧等,貨幣有五銖錢和開元通寶。在琉球弧的世界,出現了來自大陸的大陸系遺物,這可能是大陸的秦漢以後,對越系世界進行軍事行動的餘波。
在臺灣北部淡水河河口附近砂丘的十三行遺址,也出土了像是戰國期樣式的鐵砂銅劍。這個遺址也出土了五銖錢,和較晚的三國時代的遺物。
在福建省,有六處漢武帝所建造的知名漢城址。漢城址在廣州也有發現。
沖繩宇堅貝塚出土的鐵砂銅鏃,和福建省崇安漢城出土的樣式一樣。共伴五銖錢的出土,表示了這些遺物的年代。那霸市城嶽出土的明刀錢,而這可能是始皇帝南征的餘波帶來的。宇堅貝塚出土的鐵砂銅鏃,推測是漢武帝南征的影響所傳入的,推測比起前者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大。
漢以後,對於攻略南海有強大野心的,當屬吳的孫權。他在遠征夷州之後,更進圖壇州,然而由於遠征的將軍們認為該地偏遠,因而斷念。
三國時代,琉球弧的諸島或許就是經由這個北域 ,而為大陸上的人所知。種子島廣田遺址下層出土的饕餮刻文貝符、龍佩狀垂飾、貝符上所見類似爬蟲紋的紋樣、上層出土的似漢隸書體。刻有「山」字文的貝符和古代漢系社會可能有關連,推測傳入的路徑,可從『吳志』孫權傳中豐富的記載來了解。
唐僧鑑真乃江蘇揚州江陽人,渡航來日本時,多次在東海路上遭遇海難,歷經十一年,才從南海通過琉球弧來到太宰府。唐朝貨幣開元通寶,近年來在沖繩各島到德之島,都持續有出土的例子。這個現象,表示到了唐代,從華南到琉球弧的北航路徑已經很穩定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76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