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馬背上的王國
滿額折

馬背上的王國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天似穹廬,隆蓋四野;蒼蒼草原,豪飲放歌。

「高天生大風,厚地隱巨石。」廣大的西域孕育出最高傲的靈魂,血性驅使他們征戰沙場,揚威八方:冒頓單于舉起月支王的頭顱酒器大口飲酒,民族的尊嚴豈容冒犯!
托米麗司女王揮刀砍下波斯王的腦袋,一箭破碎了亞歷山大大帝的狂妄,唯有鮮血和死亡才能換來家園的寧靜。

追逐著水草,遊牧民族在馬背上自由地奔馳;一聲長嘯,連天空的大鷹都不由得震顫。
大地賜予他們生命,自然磨勵他們的靈魂,自由是他們的名字,歌舞是他們的意志。
永志地追尋,尋找一個立命的家園;王國與征戰,彷彿大漠上的狂草:消滅、重生。
但最終,他們仍在文明中消逝;
孤傲的狼啊,如今我們只能在書籍中尋找他們不羈的背影。

作者簡介

王族

甘肅天水人,現居烏魯木齊。寫作以詩歌和散文為主,多關注地域文化。出版品有詩集、散文集、長篇散文等十五部作品。

引子:遊牧民族的七種狀態
草原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首匈奴在陰山下唱的牧歌,是對西域草原的極好說明。草原寬廣遼闊,站在草原上可以看見遠處的天空猶如和大地連接在一起,人的心胸頓時為之舒暢。天空高遠,在人的視野中似乎很難一眼望到它的盡頭,但遊牧民族卻常常能夠用歌謠的方式抒發出內心的感受,比如他們將天空比喻成帳篷頂部的穹廬,讓人覺得有一種將天空拉近的溫暖感。我們可以看出,天空在人的情感方面有著很大的影響,它讓人的靈魂為之昇華,讓精神有所寄託。草原上的遊牧民視天為神,比如蒙古族將天空稱之為「長生天」,他們經常舉行祭天的活動,並從中獲取精神力量。
遊牧民族長期以來一直在草原上居住,幾乎遊牧民族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草原上出生並長大的,終其一生,他們都離不開草原。帳篷、馬車、歌聲……,你在草原上行之不遠,就可以看見和聽見。如果你不是一個匆匆過客,你還可以看見在綠色的山坡上、樹林旁,或者小河邊,往往有一戶牧民的帳篷;馬匹靜靜地站立著,似乎在等待著一次向遠處的奔馳;牧民的妻子或女兒站在帳篷門口唱著歌,悠揚的歌聲像天上的白雲一樣慢慢飄遠。
草原是遊牧民族的家,由於遊牧這一生產方式離不開草原,所以哪裡的草原上水草豐美,哪裡就是他們的家。對於一個牧民來說,他們的一生屬於草原,其生命價值就在於一生中找到了多少可供牛羊們吃上一整個夏天的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草原上生存著不同的遊牧民族,所以,草原也被嚴格地劃分成了塊狀,每個民族只能在自己所屬的草原上活動,不能輕易進入他人的領地。
草原的自然條件影響著遊牧民族的發展,使他們無法在草原上開展像農耕地區一樣的農業經濟,多少年以來,他們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牧業方式,雖然民族特色濃厚,但對外延伸的步履卻邁得極其緩慢。同時,由於他們居住分散,加之寬闊的草原不適宜建築,所以他們也沒有城市建設。人們常常在草原上圍起一道柵欄,一則防止自家的牛羊走散,二則標示此處為自己的「圈地」,外人不得經易進入。
他們的一生都遵從於草原的生存秩序,活著時與草原融為一體,自由、快樂、灑脫,不為草原以外的事情而煩惱,是浪漫的大地之子;死了後,他們的屍體被人們用毯子裹起來,讓牛車拉到山上去,在夜晚降臨時被狼吃掉。他們認為只有屍體被狼吃掉,才會在來生再次降生到草原上。

目次

引子:遊牧民族的七種狀態
草原
民族
遊牧
王國
戰爭
遷徙
消失
第一章:天似穹廬
匈奴:雪水對長城的沖湧
匈奴:冒頓,頭羊的威力或挑釁
匈奴:郅支,孤獨的狼嗥
第二章:滄桑王國
樓蘭:兩千多年前的微笑
龜茲:綠洲腹地的安靜生活
車師:交叉的滄桑河水
高昌:火焰中的城
古格:神的追問
第三章:遠征的戰狼
塞人:異鄉的歸途
烏孫:獵驕靡,神的兒子
突厥:戰狼的背影
突厥:阿史那賀魯,蟄伏的狼
蒙古:渥巴錫,聖遷之路
後記:大風中的朗讀
阿凡提:天上的智者
邊塞詩:飄過刀刃的雪花
維吾爾:行走的神
《福樂智慧》:聖光中的頌歌
《突厥語大詞典》:你看我就是治療我
絲路:古道天機的啟示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天似穹廬
匈奴:雪水對長城的沖湧

匈奴來了。
他們像一群野狼一樣在赤野千里的大漠上前行,並對著太陽發出長嘯,雄鷹聽到後,飛翔的身子也禁不住左右亂晃。在西域大漠中,他們往往會突然出現,又會突然消失,其率性而為的性格在言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在西域快活,並非只是一天兩天,細細數來,他們已如此持續多年,在身後留下了很多歡樂的記憶。他們雖然粗鄙,甚至被稱為「蠻族」,但他們卻一直在蠻荒的西域生存,並把它當成了天堂。他們為了讓這個天堂永存,冒死與別的部落戰鬥,高舉繡有狼頭的旗幟奮力拼殺,既便戰敗或被殺死,他們也從不服輸。
據說,匈奴是夏朝的王子淳維被流放後,在漠北高原與當地部落的女子結合,慢慢繁衍並形成的一個部落。從這一點上而言,匈奴其實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分子。在用匈奴一名之前,他們曾用過山戎、獫狁、葷粥等。但直到現在,許多人對匈奴的印象都是模糊的,在許多文學作品和影片裡,匈奴一直是粗野之人,他們兇惡,長相醜陋,生性好殺。而由於匈奴早已在歷史的煙塵中消失,所以現在我們所說的匈奴,實際上只是他們歷史的某一部分,只能從歷史冊頁中捕捉一股西域特有的氣息,想像他們在飲酒、遊牧、唱歌、跳舞、騎馬、圍獵和拜天時的情景,還有他們的牛羊和馬發出的聲音,共同構成了想像中的一個匈奴的家園。
但回歸歷史本面,從中還是可以捋出匈奴比較清晰的的命運經歷。在春秋戰國時期,匈奴慢慢發展壯大,不斷從漠北高原向南遷徙,到了陰山河套地區後,他們十分驚訝地發現,那裡氣候很好,田野上的泥土十分肥沃,四周長滿了樹木,這正是他們理想中要到達的地方;他們立即安營紮寨,佔領了陰山。好地方養好牛羊,他們操起遊牧的老本行,很快就更壯大了。
這樣的壯大預示著什麼呢?其實,匈奴遷徙只是出於生活的需要,當他們把「逐水草而居」這種在他們看來非常簡單的生活問題解決了之後,他們天性中的某些東西就開始騷動了。匈奴實際上是在天性的驅使下向南遷徙的,他們猶如強壯而兇猛的野牛一樣,經常被自己的某些血性刺激得難受,這種時候,他們便只顧發作,在西域大地上狂奔。這種狂奔的結果是,他們一不小心就會撞到長城上,於是戰火就會燒起。匈奴沒有後顧之憂,因而殺伐的痛快會使他們忘記一切,即使被擊倒,他們仍會在倒地的一瞬,發出幾聲激奮的叫喊。
中原人為這些騎在馬背上,在陰山一帶活動的遊牧者感到憂心,他們知道,這些外表一點都不起眼的牧羊人,實際上用一雙深陷的眼睛在「窺視中原」。中原朝廷的擔心不無道理,匈奴確實有一種天生的獵取習性,而且騎術和射術都很厲害;但他們長時間用這些高超的獵術對付的都只是一些獵物而已,當他們不再感到打獵是一件刺激的事情時,便把箭頭對準了中原──他們想到中原獵殺一番。可以想像,由於他們野性熾盛,在他們眼裡,中原的獵物與陰山一帶的任何一隻獵物沒有什麼兩樣。
人吶喊,馬嘶鳴,一股旋風般的隊伍從陰山河套一帶撲向中原。中原朝廷沒有想到會從蠻荒的西域突然殺出一匹黑馬,中原人甚至對匈奴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匈奴像暗夜裡突然從雪山傾瀉而下的雪水,把一股寒氣激濺到了人們面前,讓人不寒而慄。

所有的人都慌了,但有一個人不慌,他冷靜地觀察著匈奴的動靜,從中尋找著打擊他們的有力方法,這個人就是趙武靈王。他通過冷靜地觀察,終於發現了匈奴之所以能夠一直在戰場上取勝的原因。
首先匈奴在戰場上很靈活,騎兵可以在馬背上竄上竄下,手執彎刀的步兵進退自如,皆善於作戰。細細一看,他明白了,原來匈奴下身的穿著和中原人不一樣,他們統一穿胡褲,褲腿處用一根牛皮繩紮了起來,這樣就使得他們行動起來十分便捷,尤其有助於衝鋒。相比之下,他的軍隊都穿著長袍,加之渾身裹著厚厚的甲胄,衝鋒起來十分不便。
緊接著,他又觀察到了匈奴在騎術方面的優勢。他們在馬背上顯得很靈活,上上下下如履平地,左右衝突更是像在平地上翻跟斗一樣自在;他們的騎術很好,一般的馬往往在他們韁繩一抖之後使能迅疾如飛,如要停下,把韁繩一勒,馬便立即穩穩地站定原定。相比之下,他的軍隊因為駕著戰車,在機動性上遠遠不如匈奴靈活。
這一番觀察讓趙武靈王震驚不已,發現敵人優點的同時,其實也就比照出了自己的缺點。兩個發現,兩個比較,讓趙武靈王有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審視自己。沒過多長時間,他便在趙國提出了一個讓舉國上下都十分驚訝的建議:棄長袍戰車,用胡服騎射。不但軍隊要這樣,老百姓也一律改變著裝,全部穿胡褲。
人們不能接受,紛紛譴責他不遵守漢人多年的傳統,讓趙國人人穿胡褲等於「胡化」,是傷風敗俗之行。趙武靈王苦口婆心地向大家一一列舉了長袍和戰車在當前已處於多麼不利的位置,如若不改,在以後和匈奴人打仗時只能吃敗仗。趙武靈王能下這麼大的決心進行改革,說明他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而此事也讓他留名於史,被後人記住了他的名字。古往今來帝王們一個一個如同跑龍套似的從歷史舞臺上一晃而過,能讓世人記住名字的並不多,但趙武靈王卻讓我們對他心生感激,因為我們今天穿的褲子就是他引進的,是他讓漢人從此走路時變得便捷,不再慢吞吞地耽誤了事。
趙武靈王遇到了兩個支持他改革的人,正是有了這兩個人的支持,才使他的想法得以順利實現。其一是他的叔叔公子成,另一個是他的重臣肥義。幸虧有這兩個人站出來支持他,才讓他感到有了一點依靠,覺得既然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別人的支援,那麼就說明還是可行的。這樣一想,心裡便踏實的多,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要將改革徹底進行下去的決心。一個人不做事便不會煩心,不會忙得顧頭不顧尾;可一旦要做事,而且做的是一件在當時受到多數人排斥的事情,那麼他面對的困難和所承受的壓力就會很大,弄不好會被人視為怪物,舉起輿論的棒子,把他殘酷地打將出局,讓他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
好在趙武靈王面臨的局勢稍好一些,有叔叔公子成和重臣肥義鼎力支持,讓他有了得力的左右膀。
且看這兩人是如何用實際行動支持趙武靈王的:公子成上朝時穿上了胡褲,在大臣中大步行走,讓眾人頓時一陣譁然,但大家同時卻也看到了一個事實──穿胡褲走路確實比較方便,要是讓士兵們穿胡褲去打仗一定會更好。眾人有了這樣的反應,說明公子成的目的達到了,他其實是在拿自己是趙武靈王的叔叔這一優勢做了一次宮廷胡服秀,趙武靈王不能親自走秀,他可以;走秀完畢,別人又能說什麼呢?趙武靈王的叔叔的面子還得給吧,所以,大家都保持了沉默。
公子成走秀完畢,我們再看看肥義又是怎麼做的?他採用了與公子成不同的方法,直接走到眾臣中去與他們面對面、心貼心,著實好好教育一番。公子成是展示,義肥則是引導,讓大家能夠更具體地瞭解胡褲和射術的好處。瞧這兩個人配合得多麼好啊,一硬一軟,把工作做到家了。滿朝文武都被他們打動了,紛紛表示同意趙國軍隊改用「胡服騎射」。一次人類服飾的重大改革見效了──褲子,從此便成為漢人的重要穿著了。
但趙武靈王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最終仍是改良軍隊,讓趙國的士兵改用「胡服騎射」增加戰鬥力。很快地,他便訓練出一支精銳的騎兵隊伍,其裝備和戰鬥力堪與匈奴騎兵相媲美。刀子磨快了,總得試一試才知道它到底是鋒利還是不鋒利。其實,趙武靈王在磨這把刀子之前就已經想好了怎樣用它,他要把這把刀子刺向匈奴,讓他們知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什麼意思。
沒想到,匈奴居然把趙國軍隊的進攻不當回事,他們不相信羊會轉過身來吃狼。輕敵有時候會讓你犯下致命的錯誤,你看到別人身單力薄,兩手空空,那實際上是一個假像,在這個假像的背後,則隱藏著一把早已磨好了的刀子,趁你不注意時把那把就刀子插到了你致命的部位。看看匈奴輕敵的結果吧,林胡、樓煩兩個部落被趙國輕易擊敗,趙國的領土也由此又擴大了一些。趙武靈王為了鞏固這些得之不易的領地,在邊界上修建了長城,把匈奴隔在趙國土地以外。
匈奴嚥不下這口氣,忍耐了幾年後便又向趙國發起了進攻。他們這次是有備而來,既然知道趙國有著要人命的刀子,他們便準備了更鋒利、更有殺傷力的刀,以報上次的仇,出一口積壓在心頭的氣。這時候,一個叫李牧的人閃亮登場,在這場真刀真槍的打鬥中大顯身手!
他冷靜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覺得不能再依賴趙兵的「胡服騎射」和匈奴過招了,上次雖佔優勢,這次卻未必管用。不過他也從匈奴的軍事上得到了啟發,決定和匈奴玩一玩戰術,學來他們經常愛用的「佯裝失敗,誘敵深入,埋伏殲滅的方法」打擊他們。為此,他把戰車一千三百乘,騎兵一萬三千人,步兵五萬人,弓箭手十萬人精心佈置成了一個巨大的埋伏圈,然後在邊界一帶「大縱畜牧,人民滿野」,把十萬匈奴引誘進了包圍圈中。呵,匈奴一點都不知道李牧的計謀,大咧咧地把脖子伸到了刀子下面。既然脖子都已伸到了刀子下面,那還猶豫什麼,趕緊往下劈吧!李牧的步兵和弓箭手發揮了巨大的殺傷力,匈奴的十萬餘騎被殲滅了。匈奴又一次吃了大虧,等他們明白過來後才發現:怎麼我們經常用的戰術被人家學會了,而且還用在了咱們身上?中原人精於謀略的做法讓匈奴感到害怕,覺得漢人的腦子似乎不是那麼簡單,他們讓腦子轉幾個彎彎,就會拿出讓你意想不到武器,給予致命的打擊。
匈奴覺得玩不過趙武靈王,便又一次向後退去。李牧乘勝追擊,一舉擊破東胡和林胡,逼得匈奴的單于四處逃跑,「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從此再不敢有南下放羊的想法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