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滿額折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賈題韜講《壇經》(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  價:NT$ 150 元
優惠價:8713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賈題韜講<壇經>》主要內容簡介:一位悟境甚高、思想深邃、洞察宇宙人生的佛教大德,在《賈題韜講》中,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講述了禪的原理和修禪方法。《壇經》是禪宗最重要的經典,而禪宗則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宗派。《壇經》是禪宗的奠基之作,對唐代以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今天的人讀《壇經》,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淺,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倍受鼓舞。不管怎樣,現在許多中青年總有與佛教文化隔了一層的感覺,這當然有時代的關系。沒有受到傳統的寺廟文化的熏陶,沒有好的師承,沒有實際去修持,僅僅從一些書本上閱讀而獲得的那一點表皮知識,是難以深入到佛教內部領域的。《賈題韜講》是佛學家賈題韜于1990年11月由四川省佛教協會等單位在成都舉辦的講習班上講解《壇經》整理而成。

作者簡介

賈題韜(1909-1995),字略侯、山西洪洞趙城人。當代杰出的佛學家、中國象棋理論奠基人。畢業于山西大學法學院,三四十年代曾在山西大學、光華大學、成華大學、金陵大學等講授哲學和邏輯學,期間曾組織學生抗日游擊隊,解放後在西藏、四川等地從事佛教領導工作。生前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等職。上世紀四十年代和袁煥仙等在成都創辦禪修團體“維摩精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居士為中心的佛教團體。1986年應邀在北京大學講授禪學,1987年在成都文殊院講授《壇經》,1991年在閩南佛學院講學,同年在成都社會主義學院再次講授《壇經》。著有《論開悟》、《賈題韜講般若》、《佛教與氣功》、《象棋指歸》、《象棋論壇》、《象棋殘局新論》、《象棋名著精解》等。

名人/編輯推薦

《賈題韜講<壇經>》:一位悟境甚高、思想深邃、洞察宇宙人生的佛教大德,在書中,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講述了禪的原理和修禪方法。
為什么要向大家介紹《壇經》呢?首先,六祖慧能大師是真正意義上禪宗的開山祖師,是禪宗的源頭,而之前五代祖師還不具備這樣的意義。第二,《壇經》內容豐富、生動、精深而質樸,對唐代的中觀、天臺、唯識、華嚴、凈土都有涉及。這就便于結合各大宗派進行比較和分析,觀其異同,便可以從中看到禪宗在佛教內的地位和特點。第三,《壇經》是語錄體,文字簡明易讀,不像後來的公案晦澀艱深,局外人無從下手。基于以上三點。我選擇《壇經》作為闡述禪宗的藍本。禪宗以後無論怎么發展、演變,都可以在《壇經》中看到其中的原型。了解了《壇經》,悟出了其中的真趣,你就可以在禪海中自由暢泳,痛飲甘露;你就可以與歷代祖師暢所欲言,交朋結友;在現實生活中你會感到腳跟落地,并與環境融為一體。

這次講座,是與大家一起學習六祖大師的《壇經》。前兩年,我和一些朋友在成都文殊院曾就《壇經》辦了一個講座,一月兩次,但至今沒有講完。今天與大家一起,再一次共同學習,也是因緣而起的一件幸事。我希望在這集中的短期內,能一鼓作氣地把《壇經》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的旨趣向大家作一番介紹。
《壇經》是禪宗最重要的經典,而禪宗則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宗派。《壇經》是禪宗的奠基之作,對唐代以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今天的人讀《壇經》,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淺,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倍受鼓舞。不管怎樣,現在許多中青年總有與佛教文化隔了一層的感覺,這當然有時代的關系。沒有受到傳統的寺廟文化的熏陶,沒有好的師承,沒有實際去修持,僅僅從一些書本上閱讀而獲得的那一點表皮知識,是難以深入到佛教內部領域的。另外,不了解中國的佛教史、禪宗史,僅讀一部《壇經》,當然也不易于品嘗到其中的滋味。但是,如果迫切于人生問題的探討,真正有心于佛教、有心于禪宗的朋友,通過一個適當時期的研究,再通過對《壇經》的學習和師友一起的切磋,結合對中國佛教史、禪宗史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或許在某一時刻,因六祖大師的開示,使我們接觸到佛教的真諦,也就是人生宇宙的真諦,那就值得慶幸了。我希望在這一次的講座中,能有一些同學達到上面所說的目的。請記住:真理面前,釋迦也無可驕傲的,牧童桑女甚至盲、聾、喑、啞,也是無所退讓的。
賈題韜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目次

序言
前言
禪宗是中國文化的專題
學佛的目的在于真實受用
《壇經》的特點
《壇經》及其幾種版本
對大家的希望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
四諦法和三世因果
十二因緣
直了成佛
《金剛經》
佛性本無南北與世間法
參禪和輪刀上陣
上座部、中觀和華嚴
《宗鏡錄》的責難
分別思維與言語道斷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禪宗如何傳法?
本來面目
《涅槃經》和不二法門
般若品第二
“這兒”就是般若
妙心比天大
主人公在什么地方
無相周天
一口吞盡西江水
自己是一本無字天書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疑問品第三
禪宗的系統
念佛禪觀
在家一樣可以修行
定慧品第四
內外一如的方法
不怕吃虧和直心是道場
我就是真如
坐禪品第五
禪宗的“坐禪”
如來禪和祖師禪
懺悔品第六
五分法身香和無相懺悔
四弘愿與自性自度
無相三皈依和自性三寶
三身佛在自性中
機緣品第七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即心即佛和開佛知見
自己靈光常顯現
機鋒、棒喝、話頭及其他
頓漸品第八
頓悟的力量
向上全提和事事無礙
凡聖兩忘,體露真常
護法品第九
自是法王,何慕人王
付囑品第十
對法與禪宗的綱宗
面臨生死時的自在
禪宗的法統和力量
後記

書摘/試閱

佛教是怎樣解釋三世因果的呢?其根據就是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十二因緣依次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項。解釋十二因緣的論述很多,也不是很容易就懂了。這里結合大家的現實,方便簡略地介紹一下。
人的感受是先于愛的,總得先有個感受的主體吧,一接觸便產生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了喜合。佛教對接受外部事物的官能稱為“六人”,其感官稱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對象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凡是抽象性、原理性、形而上的東西就叫法。法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進入思維而認識。六根對六塵,就產生了完整的認識。
六人又從哪里來的呢?通俗地講,身體叫名色,名是指精神作用,色是指物質作用。人的精神和頭、軀干、四肢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生命體。佛教認為,籠統說個身體不明確,死人也有身體。凡對這些東西起名,必定要有個精神的作用才行,而精神則必須寄托在物質的身體上才能有所作用,所以合稱為“名色”。
感官因身體而產生,接觸外界產生了感受,進而產生了“愛”。有所愛,則想得到、占有,這就是“取”。要想取得,就會“有”種種業行的產生,并付諸行動。這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此生此世所表現出來的內容。
每個人都必須因母親懷孕而出生。在母親的腹中六根就形成了。但母腹中這個胚胎是怎么來的呢?自然科學認為,這是因父母交合時,精卵結合而形成了這個胚胎。胚胎十月成熟,呱呱墜地,于是才是現實的人。佛教的認識還要深入一層。下一代的生命離開了父母這個緣當然不行,父母交合只是你的外緣,必須有你自己的參與,加上父母的外緣,才能形成胚胎。父母如同陽光、土壤、水分,自己才是真正的種子。所以牡丹有牡丹的種子,菊花有菊花的種子,這些種子,加上土壤、雨露、陽光等外緣,就會發芽、開花、結果。因此,一旦談到你本身,就涉及前世的問題。必然有個投胎的東西。這東西是什么,又是從哪兒來,怎樣找到你父母的呢?父母很多,為什么單單投身到這家,而不是那家呢?這就說明了由你前世積聚的種種業力,產生了趨向性的認識,恰好這家父母的業力與你有緣,你就不知不覺地來到這家、這個世上了。
人的認識,是從哪兒來的呢?佛教認為,沒有專門佛教修行的人們,其身、語、意三業的活動,都是陷在無明之中,渾渾噩噩的。人死了之後,肉體雖然腐化了,但其業力仍在,不會與肉體一同消失。這個業力看不見,摸不著,一旦因緣成熟,就會以各種相應的生命形態來接受果報。有的人認為胡作非為一世,死後就一了百了。沒有那么便宜,善善惡惡種種業力,如同存在銀行里的賬一樣,到時都會兌現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真的一死就了,那些殺人放火十惡不赦的人不是太幸運了,而我們這些規規矩矩、克己為人的豈不都成了傻蛋?有了這個三世因果,有了這個業力不滅,整個因果鏈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這樣,壞人才有所忌憚,好人才有所慰藉。
十二因緣順著開展,佛教稱為十二因緣流轉門,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人,六人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這樣周而復始地形成了六道的輪回。前兩個環節指前世,中間八個環節說明了今世,後兩個環節又落實在下一世。同時,在今世的八個環節中,前五個環節是你現在的果,後三個環節是你現在和未來的因。十二因緣在佛經中隨處可見,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就明白了三世因果絲毫不爽。這是一個佛教徒應該明白和認真修行的基本道理和依據。
人的生死就是一個緣起,無明作為條件,以前世所作的種種業行為因,就產生了自發沖動。以此為條件產生名色就人胎了。入胎後以身體為條件就產生了感官,以感官為條件就有了接觸,接觸就有愛的趨向,于是產生了取,以取為條件就產生了有,後來就是生和死。這就是生命之流,其間并無一個不變的東西貫穿始終。譬如被點燃的柴火再點燃另一柴火,可是此火并非彼火;但無此火也沒有彼火。說不是嗎?它們又有關系,說是一個嗎?但彼不是此,所以叫“無一非異”。這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個特點。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十二因緣這條因果鏈是如此的有力,使人生生世世沉溺其中,怎樣才能得到解脫呢?佛告訴我們,要得到解脫,就必須把這條因果鏈斬斷。死從生,要想不死,就必須斷生;生從有來,不生就須斷有;斷有則須斷取……一直下去,直到把無明斷了,才能超出輪回,了脫生死,這就是十二因緣還滅門。佛教不認為一死就可以脫離苦海,要斷十二因緣,要斷無明,“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樣就可以解脫于生死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