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清朝是中國帝制史上的末代皇朝,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康熙皇帝是清朝十二位帝王中相當傑出的一位,實在有必要為他寫一些專題研究文章。
本書隨明清以來的舊俗,以年號代替人名,將這位本名愛新覺羅‧玄燁的滿族名君稱為康熙。他幼年以庶出繼承皇位,登基後因權臣把持朝政,幾乎淪為傀儡。所幸他有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和一些滿漢大臣的幫助,加上他聰明過人,勇於任事,不久後便取回政權,當上名副其實的九五之尊。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對當時戰亂後的中國可謂貢獻良多。他逐漸恢復了國家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緩和民族抗爭、增加政府收入;尤其在擴大疆土、融和民族、弘揚儒家學術、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就,更是各朝君主難以匹比的。康熙皇帝曾說:「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這並非子虛之語。清朝與近世不少人稱讚他好學敏求,勤於政務,寬於禦下,崇尚節儉等等,也都是有根據的。康熙皇帝確是一位勇敢、堅強、勤勞、智慧的君主,而關於其一生之研究,學者們寫作的專著已然不少。有人專論他在位時的文治武功,有人特寫他的家庭親屬,但是在他個人私領域及其維護帝國與皇權的思維方式上,顯然還有極大的空間可以著墨。
康熙是一位特別的君主,他推行儒家文化國策、仿行漢人制度,收到中央集權的良好效果;然而他經常是外儒內法,且未全盤接受漢化與儒化。他一切以確保大清帝國存續與維護愛新覺羅家族政權為優先考量。像是中央改設內務府、太監單位增添敬事房、皇位繼承先採立嫡立長制,後又廢立無常,終至放棄;地方上開海又禁海、開礦又禁採、准許西方宗教傳教又嚴禁、個人醉心西學卻未大力推廣、訓誡子孫不能縱慾,自己在晚年卻又徵選不少江南佳麗入宮等等。在在說明他現實功利的一面。
自從清宮祕檔公開以來,我們對自然人的康熙以及他的若干私人問題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為透視真實的康熙提供深入研究的證物與條件。我自退休後,十多年間寫了一些有關康熙的家世、生平、健康、養生、勤學、書法和醫學,以及宗教觀等方面的文章,提出一些新看法。現在我把其中幾篇挑選出來集為一冊,承蒙臺北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厚愛,本書得以在編輯部與內子侯友蘭女士的協助下付梓出版。我謹在此向他們致以謝忱。
當然文集中必有疏漏與錯誤之處,尚請方家君子不吝指正。
陳捷先
民國一百年初冬於加拿大溫哥華山邊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