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大三國 第二卷:天下板蕩(簡體書)
滿額折

大三國 第二卷:天下板蕩(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  價:NT$ 179 元
優惠價:871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政壇猶如走馬燈,官場好似戰場。大將軍何進欲對十常侍決戰,可出師未捷身先死。袁紹、袁術兄弟奮起神勇,將宦官們送上不歸路。西北軍閥董卓相機入京,廢立天子,穢亂宮廷,倒行逆施。天下諸侯結成反董大聯盟,擁戴袁紹作了盟主。曹操、孫堅執堅披銳,打得董卓將洛陽焚為白地,西竄長安。王允設計拉攏呂布,將董卓點了天燈。

作者簡介

趙劍敏,男,1955年生。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三十多年致力于中國歷史文化研究,自成一體,著有《盛世魂》、《竹林七賢》、《皇冠與鳳冠》、《遠去的牧歌》、《五代史》、《細說隋唐》、《大唐玄宗時代》、《大唐盛世》等多部著作,廣受讀者歡迎。其中,《盛世魂》、《竹林七賢》輸出韓國,《五代史》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這套十卷本《大三國》,是作者潛心十年完成的又一歷史巨著。

名人/編輯推薦

《大三國(第2卷):天下板蕩》編輯推薦:《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是《大三國》的兩大基石。歷史的《三國志》為《大三國》提供了三國原始元素,文學的《三國演義》為、《大三國》渲染了三國時代氛圍。《大三國》的出發點,是欲打破兩者不同的局限,把讀者引領進歷史真實與文學藝術高度結合的境地。
——趙劍敏,著名歷史學者、上海大學教授(《大三國(第2卷):天下板蕩》作者)。

人活著,得靠信仰支撐。
信仰的依托點,在于情結。
中國人有許多情結,來自老祖宗傳下的文化情結,特別是四大名著的情結。在這四大情結中,三國的情結,實高于水滸、紅樓與西游,處于絕頂的高端,真可謂無人不曉,不論是白發漁樵,還是黃毛稚兒,甚至巾幗紅顏,也不管是否有濁酒斟飲,無不津津樂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緣,相信這天地萬物化合的自然結因。不止我和三國有緣,乃至中華民眾乃至世界民眾,都和三國有緣,生生不息之緣,薪火相傳之緣,透入父精母血之緣。
緣得因生,因在何處?
三國是個英雄時代,英雄輩出,如過河之鯽。其實,歷朝歷代都有不少英雄,為什么後人對三國的英雄情有獨鐘?關鍵在于,作為一個時代整體而言,三國的英雄特別有激情,特別有壯志,特別有抱負,他們敢于用頭顱與鮮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價值,追求最佳的人生聲譽,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後名。如此的狀態,決定著他們能毫不保留地獻出一切。
亂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聽慣了的一句老話。這句老話,深扎在中國的土壤之中。記得有年去黃土高原,進入一處窮?,和一臉皺紋目不識丁的老漢坐著閑聊,聊到王朝興亡,老漢將手中的煙鍋往腳後掌使勁敲了敲,口中吐出了這句話。話音伴著噴出的煙霧,徐徐在空中擴散,升往廣袤的天際。
英雄,為英特之杰雄。他們或是茅廬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書生,或是?髯粗漢,或是天璜貴胄,或是販夫走卒,應有盡有,無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們多被俗情所束縛,被條規所禁忌,被律法所強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亂世,束縛變得松弛,禁忌漸被破除,強制淪為虛設,一掃窒息的空氣,個性始得以張揚。
亂世,是英雄的機遇,英雄的舞臺,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亂世中橫空出世,激越當代,傳之千秋。
這不僅僅是種記憶,而是人類頑強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國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兒,是偉丈夫。
面對從衰世滑入亂世的板蕩風云,一個個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綸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漢的剽悍,以運籌帷幄的韜略,以沖鋒陷陣的搏殺,以書卷香氣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嘯傲,以珠璣琳瑯的繡口,以長劍出鞘的英氣,紛紛登上光怪陸離的舞臺,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罷,丑陋也罷,高大也罷,矮小也罷,無論是什么形貌,都鎖不住由衷而發的萬丈豪情,運籌帷幄在虎帳龍營,縱橫馳騁在鐵血沙場,折沖樽俎在國際談判,激揚文字,揮斥方遒,壯懷激烈,指點江山,在那滾滾的紅塵中印下轍跡,在那綿綿的青史上鑿上功業,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豐碑。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因為“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最可憐的一個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出現卻不知愛戴的民族,是一個永無希望的奴隸之邦。”
托馬斯?卡萊爾在《論英雄和英雄崇拜》一書中說:“即使崇拜一顆星都有某些含義,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義該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對偉大人物的卓絕的敬仰。偉大人物始終是可敬可畏的;從根本上講,此外就沒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獨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時期,它都給人的生活帶來了活力。”
人們喜歡三國,是出于他們英雄崇拜的情結,不論情態如何,都希望通過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獨立,精神之自由。人雖有靈鈍、英庸、強弱之分,然而擺脫精神的壓抑,掙開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氣的舒展,卻是一致的。現世不得,轉向古道,讓英雄們撫去他們的精神焦慮,慰平他們的心靈創傷,激勵他們的生存勇氣,讓人生多少酣暢些。
人們喜歡三國,喜歡三國英雄。可是,其他時代也有英雄,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國的英雄?
其他時代的英雄,多貴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國,從整體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時代沒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別。
三國的英雄,是以士人為主體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標準,知識只是一個因素,絕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獨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鐵肩,有浩然正氣,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敢作敢為,敢于捍衛個人權益,敢為天下先,敢為天下擔道義,身體力行不計個人安危地匡世濟民,除暴安良,鏟除社會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懸,為打造一個清平世界而奮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國家的棟梁。
三國之所以精彩,實在與士人相應的文化有關。看似三國布滿金戈鐵馬,其實,在大競爭處,無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電石火光,激出黃鐘大呂,激出高山流水,激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樂章。
東漢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謂的黨人,抱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襟懷,為了懲治腐敗的政治,改變黑暗的社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惜舍生取義。可是,在頑劣的現實面前,盡管付出了頭破血流的代價,到頭來,還是眼看著大廈將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國的士人,接受了黨人的教訓,繼承抗爭的精神,在大動蕩的條件下,終于丟棄了口頭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權。他們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讓其他的階層做了毛,附在他們這塊皮上。如此以士人為主體的政權,是歷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平心而論,三國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從袁紹,到曹操,到劉備,到孫權,無一不是叛逆。說他們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會。然而,當主流社會頂著正統的名義,實質卻偷梁換柱,背離了正義與公平之時,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種大無畏的糾正,希冀恢復正義與公平。功德圓滿,他們從叛逆變為了主流。
三國盡管是個亂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這殘酷的環境中,卻出現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倫理,具體的體現是忠、仁、義、禮、智、信。忠與奸、仁與暴、義與詐、禮與蠻、智與愚、信與叛,之間展開了一場場扣動心弦的較量。在鐵與血的錘煉下,幾乎難以想象,但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一個個道德楷模,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紅了殘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為本的劉備;義的代表,有氣貫長虹的關羽;禮的代表,有學富五車的鄭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義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積善布德的管寧。
這些代表構成的道德符號,為中華民族的道德建設,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與精神的雙遺產。
統一,是中國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簡單卻有力的證明。三國盡管是分裂時代,但統一的精神卻貫徹始終。
在大一統觀念的浸淫下,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抑或是孫權,都保持著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他們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暫時的霸天下,也是為了終究的王天下。
毛澤東有言:“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了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
三個政權分別掃蕩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曹魏在北方的統一,蜀漢在西南的統一,東吳在南方的統一,都是爭取統一的表現。三個局部的統一,最終換來了三家歸晉的大統一。
我對三國著迷,著迷所有的一切,然最著迷的是三國呈現的人格。
三國的英雄們,充滿著陽剛之氣,大陽大剛。使得整個三國朝氣蓬勃,振奮昂揚,積極向上,不斷進取,顯示出個體的強勁,顯示出民族的強勁,顯示出國家的強勁,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強勁。三國盡管天各一方,但在那個時代,無可爭議地都屬于強國,世界之強國。
國家是無數民族的集合,民族是無數個人的集合。國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強健的人格匯成強健的族格,強健的族格匯成強健的國格。
所有的格,落實到最後,就是尊嚴,人的尊嚴,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尊嚴。要獲得尊嚴,得需堅韌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奮斗,前赴後繼的執著,加上智慧的較量,膽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擔,加上風骨的不屈,人格的獨立,精神的自由。林林總總,呈現出個體的精氣神,民族的精氣神,國家的精氣神。由高貴的個體魂,打造出高貴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貴的國家魂。
很難想象,一個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夠立于世界強國之林。改造國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質,改造民族素質的前提,是改造個體的素質。僅僅著眼經濟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強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希望,才有復興的大希望。
有人問我:為何愿用生命去寫三國?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國激揚中華民族魂。
最後,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給陳壽先生,感謝他以如椽巨筆,給中國人創造了不朽名著《三國志》;一杯敬給羅貫中先生,感謝他以生花妙筆,給中國人帶來了瑰偉奇書《三國演義》;一杯敬給三國所有的英雄,感謝他們以生命體驗,給中國人豎立了激揚民族魂的信心。
五千年的文明,其實,彈指一揮間。
不足百年的三國,猶如流星劃過天空。
古今之距離,不過就是昨天與今天。
我總覺得,古人比今人更可親近,他們把心扉向汗青敞開,毫無保留貢獻了生存經驗、教訓、智慧,猶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後人的漫漫長夜。
因此,我私下愿把曹孟德當作里巷豪兒,與之煮酒論英雄;把諸葛亮當作坊間智者,與之抱膝嘯宇宙;把陶淵明當作近鄉老叟,與之荷鋤種豆苗;把李清照當作鄰家女孩,與之佳時探芳草;把李太白當作東閭朋友,與之攜劍至華山;把蘇東坡當作西窗同道,與之賞竹燒豬肉。
精彩的文化,必來自于生存的挑戰。
那看似越高級的文化,其實,越來自于生活。
三國所有聖人、賢人、哲人與偉人,一切的著述、箴言、行為與實踐,無不來自生活,來自充滿俗世常情的生活,那是火辣辣生命碰撞坎坷、曲折、痛苦與煉獄,得出真切切的體驗、總結、提煉與發揮,是在烈焰煎熬中鳳凰涅槃後產生的理想、抱負、擔當與指南,是污水濁泥升華的高屋建瓴,人間煙火烘托的鯤鵬展翅,涓涓細流匯成的百川歸海。
腳踏實地,壯志凌云。
這是三國文化的精粹所在,是三國歷史的精華所在,是三國人物的精英所在,更是三國生存的精彩所在。
我設定的寫作對象,多是一個大時代,能夠集中體現中國人精神的大時代,以激勵當下的人們,獲得昂揚奮發向上的精神源泉。
在繼大唐盛世之後,我又找到了三國。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段,上有陳壽《三國志》,下有羅貫中《三國演義》,將這段歷史演繹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然此二書,陳壽的《三國志》盡管被譽為二十五史中的良史,但畢竟是史料勝于史辨,再加上古語言文字的時代限制,今天廣大讀者已無法予以流暢閱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中國的名著,且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世界名著,尤其在日本、韓國、東南亞擁有廣大的讀者。可是,這是本文學名著,其中頗多虛構,在使讀者充分領略時代人物的豐采的同時,卻留下了與事實不盡相符的遺憾。再者,由于文言文的緣故,對今日廣大年輕人也產生了閱讀障礙。
與魯迅、胡適同代的史學大家顧頡剛先生,在生前就《三國演義》多虛構的遺憾,衷心希望能有一部反映真實的《三國演義》問世,以慰國人。
前些年過世的史學大家前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方詩銘先生,也有如此的愿望,認為《三國演義》是通俗演義,“但通俗演義終究是通俗演義,是否有人能夠寫出一部符合歷史真實的新的《三國演義》呢?顧頡剛先生就這樣設想過。”可是,他又遺憾地說,“但這個工程實在太大了,恐怕很難實現。”
其它史學家也頗多有這種希望和失望。
方詩銘先生的女兒方小芬女士,抱著尋找希望的心情,虔誠地說道:“如果真能寫出一部新的《三國演義》,再現歷史的真實,那是最能告慰于前輩的。”
確如方詩銘先生所說的那般,寫出新的《三國演義》,工程實在是太大,以一人之力難以完成。
我自幼深受三國的熏陶,又曾配合中央電視臺拍攝的《三國演義》,在《三國大觀》中撰寫過三國人物,此外,還撰寫過多篇有關三國的論文和學術隨筆。以此為底蘊,作者立愿圓一圓前輩史家之夢,寫出一部合乎歷史真實的新的《三國演義》。當然,真實的新的三國,不能再叫演義,而應是大史詩。
為此,我暗暗作了十多年的史料準備工作,包括正史、編年史、雜史、起居注、職官、傳記、儀注、刑法、目錄、譜牒、方志、筆記、稗乘、文賦、詩詞、令曲、天文、地理、氣象、植物、動物、農諺、考古,以及古今研究成果等數據,各種文本多達數百多種。
與此同時,忙中偷閑,盡量擠出時間,游歷大江南北,塞外大漠,尋訪事跡故地,觀察山川形勢,憑吊英烈名賢,進行實地采風,積累靈動素材,尋找歷史風云的流動感,給寫作奠定必要的儲備,包括心理和材料的雙重儲備。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何謂東風,就是如何寫?
大學者梁啟超曾相當自豪地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最發達。”
中國的史學,原本是優秀的,其不是以簡單的文字符號,將歷史記錄成青菜豆腐式的流水帳,而是把人的鮮活生態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到史聖司馬遷降世,優秀的史學表現方式,被演繹成《史記》。這部不朽的經典作品,雄踞文史二壇,激蕩著人們的心靈,打造了一個歷經千載而依然生氣盎然的史學傳統。遺憾的是,在明代發微,至清朝泛濫的文字獄,迫使乾嘉學派將漢時史學的附屬——考據學,尊奉為史學廟堂的正宗牌位,走進不無貢獻卻極其枯燥煩瑣的境地,使史學與大眾生活所脫離,被人們敬而遠之。步入近世,情況愈發地糟糕,史學蛻變為學者謀生工具,擯棄靈性,擯棄才情,擯棄大氣,擯棄史學的核心——人的原生態及人的生存意義,竟還美其名曰樸學。試想,如此風干的史學,豈能再有生命力?豈能再煥發出強大的精神感召力?
要改變枯燥的史學,得有途徑,得有方法,這途徑與方法,看似苦海無涯,看似踏破鐵鞋無覓處,其實,正在燈火闌珊處:借鑒史聖司馬遷的文史哲合一精髓。
文、史,加上哲,原親密無間。從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到魏晉的玄談眾賢,到唐宋八大家,到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無不是文中夾史,史中含文,并充滿著哲學思辨。其文汪洋恣肆,讓人百讀不厭,掩卷長思,余音繞梁。
中國的文統、史統、哲統,三位一體,當出自一統。
將文、史、哲強行割裂開來,弄成三個互不相關的學科,切斷它們內在聯系,各搞各的,那是學界接受了西學的影響,非中華的傳統。拖史學走出困境,唯一的良方妙藥,是通過文學、哲學的幫助,重續文史哲合一的學統,重建執世界牛耳的輝煌。
關鍵之關鍵,得將歷史寫活。
三國是一個已經入土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個活人能充當見證人的時代。但還有蟲蠹風朽的斷簡殘篇,有布滿暗紅水漬綠銹斑駁的文物,有黑幽森然角缺身裂的碑石,我決意憑借所有與三國有關的印跡,以歷史現場的手法,以心理學的睿識,去打通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障礙,將古人故事予以“復活”,“還原”歷史場景、人物活動及風土人情,構勒出時代、王朝、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軌跡,揭示盛衰轉化的生態起伏,揭示成敗相依的悲劇因素,揭示禍福相倚的永恒命題。
突顯宏大的特色,推出全景式的敘述,以大手法寫大歷史,蔚成波瀾壯闊包羅萬象的大史詩。以大歷史、大時代的背景,來映照大舞臺、大畫卷;以大英雄、大豪杰的奮斗,來表現大困頓、大坎坷;以大仁者、大智者的博愛,來呈現大光明、大境界。以期成為三國英雄的大聚會,三國精神的大盛典,三國文化的大展示。
結構是大敘事,但有入木三分的刻劃,細致入微的描寫,絲絲入扣的情節,引入民間生態,揭示生存挑戰,關懷生命意義,在茫茫的苦海中,搭乘普渡眾生的大慈航。
始終置于心頭的座右銘有兩通。
一通是史聖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一通自身長期打造的:以史學為筋骨,以文學為血肉,以哲學為靈魂。
冀希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雅俗共賞,既是面對學者的陽春白雪,又是面對大眾的下里巴人,更是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錦繡長卷。
司馬遷寫《史記》,飽受凌辱而當仁不讓,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我寫《大三國》,飽受困頓也當仁不讓,跟著說:“先人有言:'自陳壽卒千余歲而有羅貫中。羅貫中卒後至于今六百歲,有能紹奇世,正大道,繼三國,本仁義禮智信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小子不才,然天賜之命不敢辭,決意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寫活時代,寫活人物,寫活三國,以饗讀者,包括中外今後讀者。以上對得起玄天,中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黃地。
半輩摯愛,半輩積累,半輩鋪墊,終于起筆。
十年寒暑,十年心血,十年玩命,終于殺青。
五載宣揚,五載交涉,五載破關,終于付梓。
《大三國》篇幅巨大,猶如大江東去,咆哮濺雪,吸納百川,奔騰入海,吞吐萬象,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必賞者賞之,貶者貶之,贊者贊之,批者批之。
盡管在寫作中,我已是殫心竭慮,焚膏繼晷,襤褸篳路,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做到史料翔實,詮釋準確,撰寫精到,觀點公允。然面對工程的浩大,典籍的紛繁,見解的矛盾,落點的無窮無盡,肯定會百密一疏,捉襟見肘,甚至貽笑大方。
三國是中華的三國,是世界的三國,是所有人的三國。我在此莊重地承諾,《大三國》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式的,向所有人開放,但愿能拋磚引玉,不論是真知灼見,還是當頭棒喝,抑或是不屑辱罵,只要有益于此書的改觀,我必誠心恭受,并致以十二萬分的感謝,在出修訂版時一一采納。
但愿國人,同舟共濟,齊來幫助完善《大三國》。

目次

第一章 宮廷大喋血
第一節 君側激變
1.老帝換少帝
2.將軍元帥的決戰
3.外戚火并
第二節 一環套一環
1.軍營蟬鳴陣陣
2.七月流火
3.長劍難出鞘
4.引豪杰入京
第三節 真龍變土蛇
1.從朝陽到夕陽
2.角色大轉換
3.失算失頭顱
4.宦官到了大限

第二章 董卓入京
第一節 從涼州到洛陽
1.天子還了宮
2.西涼武夫
3.問是誰的江山
第二節 朱門連著皇門
1.焦尾琴
2.廢立的預謀
3.獻帝代了少帝
第三節 帝都,俺的天下
1.鳳冠墜地
2.敦煌人蓋勛

第三章 討董巨浪
第一節 人神共憤
1.金光映了魔影
2.橄欖枝
3.周公耶?王莽耶?
第二節 渤海連著中原
1.碧波好條鯨
2.負人與負我
第三節 諸侯大聯手
1.義旗起
2.酸棗歃血
3.遙推大盟主
4.英雄譜

第四章 潼關挑著兩頭
第一節 下棋兒
1.弘農王別姬
2.大宏論
3.京師要換地
第二節 遷都
1.皇甫未能輔皇
2.燒了洛陽去長安
第三節 鏖戰連著大謀
1.曹孟德一馬當先
2.文臺起兵
3.北線戰局
4.諸侯謀立新帝

第五章 大崩潰
第一節 云水卷成敗
1.奪取洛陽
2.傳國璽之謎
3.暮靄籠罩聯盟
4.冀州換主人
第二節 兩京連風煙
1.王司徒
2.嘿,萬歲塢
3.中原再變局
第三節 落日襯了長安
1.呂布戲貂蟬?
2.童謠
3.點天燈

書摘/試閱

剌史、太守的出任,以及茂才、孝廉的轉官,必須出付助軍錢和修宮錢,大郡二三千萬,其他按級按地論價。得到任命者,先得到西園交付錢款,然後才能上任。這是筆大買賣,用巨款買得官位者,到任後,自然要收回本錢,不止是收回本錢,且要賺他個成倍甚至幾百倍的利潤。巨額利潤從哪里來?別無他途,只有刮地皮,猛刮地皮,將面有菜色、瘦骨嶙峋的小民炸出油,炸干油。如此買官,本錢實在太大,不是所有得到任命者都能出得起的,有些人想官想得發狂,但又出不起,竟弄到了自殺。
有社會良心的,顧全名聲的,操守清廉的,紛紛請辭任命。十常侍順水推舟,將任命轉給了愿意投資者。
河內人司馬直,新拜鉅鹿太守,因有清名,得到優惠價,減免三百萬。接到詔命,他惆悵萬分地說:
“為民父母,不為百姓謀利,反割剝百姓,以通仕途,吾心不忍。”
推說身體有病,他辭去了任命。行至孟津,在驛站中,他給靈帝上了一道書,遍舉當世失政之處,援引歷朝禍敗之訓。
書交給了驛卒,他吞藥自殺了。
這道司馬直用生命寫就的書,被輾轉送到了御案上。靈帝看得觸目驚心,下令暫時停征修宮錢。
宮室終于還是沒有修成,源源不斷的金錢多半落到了十常侍的手中。他們仗著靈帝的寵信,拿著侵吞的金錢,造起了鱗次櫛比的宅第。宅第氣象壯觀,和宮室差不離。
靈帝無事時,常登上永安宮的候臺,以觀望宮外的景象。十常侍恐君主望見他們的超出規制的宅第,唆使中大人尚但上諫說:
“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
民為邦本,懂得這個道理的靈帝,怕失去民眾,乖乖地聽從了勸諫,從此不再登高望遠。
史家說:趙高蒙騙秦二世,指鹿為馬;十常侍誑欺靈帝不得登高臨觀,實為同工異曲。
趙高指鹿為馬,開了秦朝的亡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