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滿額折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79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啟動台灣未來八年的生存大作戰

我們三、四年級的這一代已經可以含飴弄孫了,但是許多人的子女卻不肯結婚,不肯生孩子──因為年輕的一代看不到未來!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潮的一代,跟著上一代茹苦含辛大半輩子,怎麼卻落得下一代反而看不到未來!這是我們自己造孽?還是政府無能?有沒有救藥?──彭明輝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作者彭明輝最新作品
與你一起檢視peak oil對台灣能源、交通、糧食、產業與經濟的劇烈衝擊
以及peak oil降臨之前必須完成的政治、經濟、交通、能源與產業結構變革。

這是極為嚴峻的挑戰──不是2020才開始的挑戰,
而是今天開始都已經太遲的挑戰。
替代能源來不及填補石油的供需缺口,
持續飆漲的油價將改變全球經貿秩序,
仰賴外銷且能源自給率僅0.61%的台灣所受衝擊最大,
必須在2020之前全面改變交通、能源、產業、農業與勞工政策,
否則將面臨實質所得持續下降、交通失序,
而失業率、貧窮人口數與政府赤字持續飆漲的風暴,社會動盪長達數十年。

如果2012年上任的總統
沒有能力在2016年以前完成至少一半以上的變革,
2016年上任的總統
將更加沒有機會因應Peak Oil的劇烈衝擊。
能源專家普遍預測全球石油將在2014年之前跨越最高產能(peak oil),
之後供需落差逐年擴大,而牛津大學則預測2023年時石油供給量將僅及需求量的一半。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與德國經濟結構研究院的預測:peak oil發生後的第十年,油價將上漲126%~500%,全球 GDP 將下降7%~14%,而且這個全球經濟衰退的趨勢將持續至少二十年。

對於糧食自給率32%而能源自給率僅0.61%的台灣而言,進口糧食、肥料、能源與原物料價格將齊漲,出口萎縮,而GDP 則以每年2%~3%的幅度持續下降二十年以上,以致失業率飆漲,產業大蕭條,國家財政劇烈地惡化。

彭明輝通過《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希望:
假如你也想為台灣社會多做一些事
peak oil的問題跨越各種專業領域,從能源、交通、產業、經濟、財稅到社會福利政策,沒有一個角度可以被忽略。任何一個人想要從這麼寬廣的角度去探討peak oil的相關問題,都必然是掛一漏萬、自討苦吃。

從一開始發願寫這本書以來,作者就不曾改變過初衷:這本書的目的是拋磚引玉,企圖勾勒出整個問題盡可能完整的框架與視野,描繪出各種議題間的牽連與糾結,希望藉此邀請更多專家學者的參與,從各自專精的角度進一步深入,並且跨領域地進行對話與交流,以便從台灣的立場拼湊出peak oil所牽涉到的所有面向,以及因應危機所需要的完整配套方案與進度。

也就是說,作者希望這是從台灣立場探討peak oil的第一本書,而不是最後一本書,更希望它會是後續一系列跨領域對話與探討的開始。

假如你也有心為台灣多做一些事,以便讓台灣社會更和緩地度過peak oil的衝擊,甚至以跨世代的努力建立起一個可永續的福利社會,本書後記有列舉一些建議,作為讀者進一步發想的參考。

彭明輝通過《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提出了:
台灣十願
一願大學重拾中西學術傳統,回到正軌:「明辨是非,破除愚盲,探索社會發展之未來,培育後進,以促進社會之公共福祉,而非用以圖謀個人之名利與地位,或虛幻之世界排名。」只有大學的價值觀重新被矯正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才有重新被矯正的機會。

二願能力強的人以造福社會和鄰人為人生目標,而不以剝削別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目標。中國讀書人一向以此自負,我們無聊的虛榮心和貪婪是從美國進口的,所以法藍西學院院士 Michel Albert才會在《兩種資本主義之戰》裡抨擊美式資本主義。必須要先矯正這個時弊,年輕人才有機會受到好的教育與啟迪,跳出幼稚、低俗而殘酷的美式英雄崇拜。

三願知識分子與知識青年願意關心公共事務,監督政府、批評時政,以其言論讓這個社會知道事實真相與是非對錯,從而培養出100~200萬願意以選票對政黨進行集體獎懲的公民,通過關鍵少數的力量,重新把政府從官商勾結的體制裡拉出來,回到為全民服務的體制。

四願企業界的菁英以合理利潤為前提,以「創造最多就業機會」為最終目標,而不再以「爭強鬥勝、廝殺傾軋,見血不休」的美國式惡質資本主義為尚。傳統上中國的讀書人就是以「利用厚生」為尚,生意人就是以「見利忘義」為戒,這就是日本「儒商」的原型;日據時代台灣許多企業經營者受日本「儒商」精神的洗禮,以「養活員工家庭」為榮。直到美國式惡質的資本主義在台灣日漸興盛發達之後,企業文化丕變,變得不擇手段、不仁不義,甚至把大學也一起給帶壞,相互勾結,狼狽為奸。

五願建立合理的稅賦與表揚制度,讓虛榮心永遠無法滿足的企業家可以用造福社會的方式鬥輸贏、比高下,而不需要用逃漏稅、劫貧濟富、官商勾結的方式填補意義感的空虛。許多企業家都在以不擇手段的方式追逐三代也糟蹋不完的財富,他們嘴巴裡說是要對得起小股東,實際上只不過是要通過虛榮心的滿足來填補人生意義的空虛。既然他們要的是虛榮心和眾人豔羨的眼光,我們模仿原始部落的誇富宴,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建立12金人,下方各以銅版廔刻歷屆12富豪的名字,每年納稅前12名的人可以逐一留名於12金人前。

六願參照德國與荷蘭的萊茵模式、北歐福利國家模式和美國的凱因斯模式,建立合理的勞資關係與完全公平的產業競爭。打破旗艦產業與規模經濟的迷思,扶助中小企業,像德國那樣地讓勞工參與企業決策,解雇工人或放無薪假必須經過勞資協商。通過這樣的機制,讓願意認真工作的人都對未來毫無憂慮。

七願回歸亞熱帶農漁牧整和的生產模式,追求「可永續的高品質飲食」,取代美國式「糟蹋自然資源、追求利潤、品質惡劣而有礙健康與環境」的農漁牧生產模式。

八願發展綠能、節能的能源、運輸與產業政策。開發地熱發電與風能發電,忍受高電價但節省能源使用。發展公共運輸取代私人動力車輛,充分利用台灣所累積的知識、技術與創意,發展「低耗能、低耗水、低污染、高附加價值、合理工時與工資」的產業,取代「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低附加價值、高工時與低工資」的代工產業。

九願破除GDP的迷思,通過經濟逆成長降低對能源的倚賴,以新的工業生產模式促進就業和物資的有效利用。

十願以過去的儲蓄跨過少子化與peak oil的危機,建立可永續發展的社會。

作者簡介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40歲以前閉門讀書;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

1995年愚人節與朋友創辦新竹文化協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996年與朋友一起成功地擊退中央與地方炒地皮集團的1,025公頃香山濕地開發案。1999年擔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因為看見社區組織有樁腳化的危險,開始謀思替代策略。

1999年參與朋友的災區「921民報」工作與災區重建工作。

1999年與朋友發起社區大學,並擔任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後因為社區大學偏重中產階級的需要而漠視工、農,退出該團體,轉而與美濃的朋友一起研究WTO與農業。

2003年在朋友協助下建立「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寫出全球第一本《SARS防護手冊》。

2004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並曾擔任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2012年出版《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目前為農陣自由學者。但最喜歡寫的文章是影評、畫論、小說導讀,以及人生哲學。

我們三、四年級的這一代已經可以含飴弄孫了,但是許多人的子女卻不肯結婚,不肯生孩子──因為年輕的一代看不到未來!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潮的一代,跟著上一代茹苦含辛大半輩子,怎麼卻落得下一代反而看不到未來!這是我們自己造孽?還是政府無能?有沒有救藥?

表面上看起來台灣的失業率只有5.2%,雖然高於新加坡的2.1%和韓國的3.7%,接近日本的5.1%和澳洲的5.2%,卻還低於歐美的8%~10%。不過,台灣的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薄弱到簡直似有若無,遠遠不能跟日本、澳洲、或歐美比較,這就使5.2%的失業率看起來很嚴重。不僅如此,物價一直漲而薪水不曾漲,非典型就業與無薪假愈來愈普遍,受薪階級的實質薪水與勞動條件一直在迅速地縮水,甚至連街友都開始年輕化。這樣的現況,難怪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景氣不好,但還是有成長,問題是政府的政策劫貧濟富,又縱容財團壓榨受薪階層,所以日子愈來愈苦!

劫貧濟富、有權無責的政府

1999年到2009年間,台灣人的實質GDP成長了17.5%但薪資卻是4.3%的負成長。經濟成長的果實被誰偷走了?2008年的GDP中47%給了受雇者當薪資,5%繳稅,都遠較日、美、法、英、德等主要國家低;而企業盈餘卻吃掉了GDP的48%,遠較上述國家高。

企業盈餘一部份來自於租稅減免,而且偏厚對促進就業貢獻很小的高科技產業。2004年高科技產業實質有效稅率為5.8%,遠低於經營艱困的傳統產業的14.8%;而某家晶圓代工龍頭廠商在2005年盈餘934 億元,繳稅金額卻僅有2 億元(盈餘的0.2%)!2007年時,當過股王的聯發科稅率僅4.2%,最愛台的奇美僅5%,台積電也僅9.6%,而其他產業的營業稅則高達25%。賺錢較難的傳統企業反而要繳較高的稅賦,這不是在逼迫(或暗示、縱容)他們剝削員工的工時和薪水嗎?

劫貧濟富導致稅基流失,而政府也樂得以沒有財政能力為藉口,推卸政府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方面該承擔的責任。2012年台灣的稅率僅佔GDP的8.4%,遠低於新加坡的13.4%、香港的13.9%和韓國的25.6%,更遠遠低於北歐國家的43~49%,歐洲的40%~50%左右,以及美國的42%。稅率低,得到好處的不是該被扶助的人,而是富人――由於免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並壓低各種資本利得稅,全國排名前40位的富豪中有15位全年所繳稅額不及總所得1%,甚至有8位免繳稅。

財源不足使得政府開始推卸該承擔的政府責任與服務,並帶頭將編制內員工改為退休福利薄弱的約聘僱人員,甚至再改為工作更加沒保障的非典型就業。2012年政府支出所佔GDP的比例為16%,低於新加坡的17%和香港的17.3%,更遠低於韓國的33%和日本的42%,更遠遠低於丹麥的58.4%、法國的56.2%,以及英國的51.2%和美國的42.2%。表面上以節省支出為藉口,實際上卻在規避政府應負起的責任,包括財富重分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等。

政府劫貧濟富,把錢挪給了企業主;繼而規避責任,任由勞工被迫休無薪假、失業而無社會保險,低薪而無社會福利,因此受薪階級為了溫飽而只好冒著過勞死的風險去加班,日子過不下去就燒炭自殺。

過去10年來所得最低的20%持續處於負儲蓄,用光儲序就借貸、當卡奴,或者自殺、過勞死。問題是,如果這種不公不義的制度再持續10~20年,願意過勞死或燒炭自殺的人都死光了,其他人會不會出來抗爭、流血衝突?

過去這個不公不義的制度之所以勉強可以維持,是因為光復以來的經濟高成長使得許多人有儲蓄,而且傳統社會的親族關係與宗教團體的救濟體系還能發揮社會救助的功能。但是,少子化將會使台灣的人均所得持續下降,隨時可能降臨的能源危機更有可能會將台灣經濟捲進長達30~40年的GDP負成長。那時候,失業的人口將會飆升,社會的衝突將會激化,一系列的危機將會相繼發生,而其對社會的衝擊效應卻彼此疊加。如果我們不能預先在2020年之前準備好充分的對策,2020年起台灣將會有長達20~30年激烈的社會動盪,乃至於流血衝突!

Peak oil與少子化的危機

英文用一個術語「peal oil」來描述全球原油跨過最高產能的現象─―peak oil一發生,供給就開始下降,而需求卻還是會持續上升,從此以後供需落差愈來愈大,而將油價持續往上推高,使得全球經濟開始20年~30年的衰退。根據學術界的各種預測,peak oil很可能會在2015年之前發生,2025年之前石油價格可能會高達每桶500美元,並在2035年左右達到每桶800美元,帶動所有民生物資價格的狂飆!而能源自給率僅0.61%的台灣,GDP則很可能會以每年2%~3%的幅度持續下降20年~30年,2035年時台灣的實質所得有可能降低到只剩今天的10%~20%!

飆漲的油價會使得糧食出口國停止出口,而把剩餘的穀物拿去製作生質燃料,以換取更大的利潤。那時候,糧食自給率僅80%左右的亞洲將同時遭遇到進口糧食斷絕,占消費總量50%的進口肥料也因付不起運費而停止進口,甚至連亞洲生產的50%肥料都因欠缺原料而使氨肥產量減少70%。整個亞洲都會有糧食危機!

如果連煤炭跨海運輸的成本都太貴時,台灣要靠什麼發電?風能與太陽能的能量密度太低,需要廣闊的空間當基地。國外的太陽能發電廠都設在沙漠,風力發電廠則設在大草原上,台灣的沙漠或大草原在哪裡?在連年有颱風的地方,太陽能面板或風力發電機會不會一吹就垮?台灣有發展太陽能或風能的本錢嗎?其實,根據台電的計畫,台灣人很可能會被迫擴大核電的發電規模。不但核一、核二、核三要延役,核四要商轉,而且都還要擴大機組,增加出力。但是,核電安全嗎?

當油價高到大家都買不起時,台灣的交通會怎樣?如果改用電動汽車,我們將會需要幾座核電廠?三哩島事件、車諾比事件和福島事件一再告訴我們:核電廠的設計不管有多安全,操作上就是太複雜,很容易因為人為操作的錯誤而把小問題變成大災難。我們真的要提心吊膽地抱著八座核電廠過活?

1999年以前油價每桶都在20美元以內,2003年之後才超過30美元。今天的全球貿易、投資與產業、經濟政策的決策模式都是在這廉價石油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包括台灣的加工出口區、代工業,以及外銷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如果2025年時原油一桶高達200~500美元,這一切的發展模式都將不適用,區域貿易將取代全球貿易,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將是人口過剩、資源匱乏,而人力成本低廉的亞洲。我們要如何去建立台灣的新經濟與新的社會發展目標?

於此同時,我們還有少子化的危機在火上加油:2025年起每兩個上班的人要扶養一個老人或小孩(扶養比約50%),2055年時,每一個上班的人要撫養0.9個老人和小孩,經濟負擔將愈來愈吃重;2060年時老年人口將是幼年人口的四倍,幼教機構將大幅消失,老人照護產業需求遽增,國內產業需要在50年內天翻地覆地大風吹,來不及調整的企業將倒閉或經營困難。

這麼多問題,要怎麼解決?

化解危機之道

Peak oil的問題對美國與英國的衝擊遠小於對台灣的衝擊,因為他們的能源自給率較高,發展綠能的條件較好。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發展條件,需要解決不同的問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用他國的策略解決本國的問題。但是,台灣的學者和決策者卻一直搞不清楚台灣和美國的差別,一直想用美國的政策來治理台灣,以致於台灣被愈治理愈錯亂!

過去,我們一直追隨美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而完全沒有警覺到台灣跟美國天壤之別的先天條件差異:美國地大物博、人煙稀少,因此可以用浪費天然資源(尤其是石油)的方式追求個人財富累積,以及忍受較大的貧富差距;台灣地狹人稠,資源貧乏,必須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並且重視財富的公平分配。

因此,台灣應該發展公共運輸系統並抑制私人車輛,產業政策上應該優先補貼有助於緩和貧富差距的中小企業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各種產業(包括傳統產業),並且以合理的稅收來進行財富重分配、支持較完整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制度。也就是說,台灣應該要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發展低耗能的中小企業,並且學習北歐和德國的混合經濟和社會民主制度(social democracy)。

其實包括英國與美國在內,所有國家都是混合私有資本和國有資本,以及政府部門的計畫導向經濟與市場部門的自由貿易機制,譬如英國政府支出佔GDP的51.2%,而美國則為42.2%。過去經濟學界一直主張私有資本和市場經濟較有效率,但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E. Stiglitz 已經證明政府有機會表現得比自由市場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當代經濟的主要問題不在於社會總財富不足,而在於分配不均;生產效率的持續提高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反而是在製造愈來愈嚴重的失業問題!

如果能夠解決失業與分配的問題,即使未來實質所得降為今天的十分之一,我們所生產的物資其實還是遠遠超出我們所需要的。但是,政府部門遠比市場部門更能夠發揮促進就業與財富重分配的角色,而政府職能的發揮則有待有效的公民監督。因此,許多關於經濟負成長的研究都指出,要在經濟負成長過程中維持一個社會的穩定,必需要加強政府職能以及公民監督機制,並且在必要時減少工時以促進就業。

偏偏我們過去的展方向剛好與此背道而馳:我們賤賣國產、降低稅賦與政府職能、聽任貧富差距擴大與實質所得的降低,受薪階級為了自保而拼命加班,因而更加沒有時間去瞭解、關心國是,也因而使得政府劫貧濟富的各種政策益加猖獗!

如果我們要有效地防範peak oil與少子化所引起的各種危機和社會衝突,我們必需要在peak oil發生之前盡速改變台灣的交通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農業生產模式、稅賦制度。最遲,我們也必須在2020年之前完成所有變革,以便將衝擊減到最低。但是,要在10年內完成所有的變革,絕對是極為艱難的挑戰!何況,在開始進行結構性調整之前,學術界還必需要先有能力精確地釐清我們的資源與問題,才有辦法清楚瞭解總體資源的最佳利用模式,從而擬出因應危機的最有效策略。

10年,其實根本就不夠用,更別說是沒有拖延、因循、苟且的時間了!

結語

為了要完成前述的一系列變革,我們從今天起就必須積極研究台灣的問題與對策,並且突破大眾媒體遮掩事實、愚弄視聽大眾的慣習,以網路和各種小眾媒體呼籲國人關心國事,督促政府扛起應負的職責。

這個急迫而龐大的社會改造工作,需要全台灣所有學術工作者大量動員,也需要所有願意關心社會、改革社會的朋友以各種方式義助。

這本書所能做的,只是拋磚引玉,彙整既有文獻來勾勒出問題的梗概,以及初步估測問題的嚴重程度與應變的可能策略。期待能藉此引起學術界廣泛的迴響與更深入、翔實的研究,而吸引更多的心力投入這個攸關台灣永續發展的研究。同時,也期待更多公民力量的投入,鞭策政府走出多年的盲從與積弊,積極邁向一個更適合台灣天然條件,也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

目次



第一部 後石油時代的地球與亞洲
Unit 1:2020台灣的嚴峻挑戰
Unit 2:危言聳聽的「石油危機」?
Unit 3:當石油跨越峰頂
Unit 4:黑金與綠金之爭──火上加油的災難
Unit 5:崩裂的世界──Peak Oil對既有經貿秩序的衝擊
Unit 6:亞細亞的孤兒──後石油時代的台灣

第二部 永續台灣的可能與不可能
Unit 7:台灣的無聲海嘯
Unit 8:0.61%的能源自給率
Unit 9:福島核災的教訓
Unit 10:非核要怎麼非
Unit 11:劫貧濟富的高耗能產業
Unit 12:中小企業的亞洲藍海
Unit 13:誰的未來產業
Unit 14:少子化的危機與轉機
Unit 15:養活2,300萬人的挑戰
Unit 16:學術殖民的危機(上)
Unit 17:學術殖民的危機(下)
Unit 18:跨世代的志業與共業

尾聲:假如你也想為台灣社會多做一些事
註釋

書摘/試閱

後石油時代的地球與亞洲

第一部

許多跡象顯示:全球石油很可能會在2015年之前跨越最高產能(peak oil),之後以每年2%∼4%的速率持續減產,而液態瓦斯、非傳統油礦、生質燃料與氫燃料電池等的產能總和,很可能要在2100年之後才能有效填補這個產能下降所造成的供需落差。

假如這個能源學術界廣泛接受的預測成為事實,全球各石油輸入國的GDP將會以每年平均2%∼4%的速率持續衰減至少20-30年,越洋的糧食貿易以及跨國的實體貨物貿易的規模也將因而萎縮。

亞洲50%的肥料與69%的石油都仰賴進口,糧食自給率都低於95%,經濟發展高度仰賴出口導向的產業,而且嚴重欠缺社會救濟體系。因此,peak oil對亞洲的衝擊將遠高於歐美,很可能會同時發生持續20年的貨幣貶值、原物料與糧食價格上漲、經濟規模萎縮,失業率上升,實質所得下降,以及自殺率上升。

為了要盡可能確實地釐清peak oil可能會降臨的時間,以及它對全球與亞洲的影響,這一部將仔細檢視各種有關原油未來產能的估測,各種替代性燃料的未來發展速度,以及各種節能技術的未來發展,以便盡可能確實地估測未來20年(2011-2030)內全球液體燃料的供需變化,以及這個變化趨勢對於全球經濟與貿易秩序的可能影響。

最後一章將聚焦亞洲,仔細審視peak oil之後亞洲在糧食、能源、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上可能會遭遇到的嚴厲挑戰,以及回應這些挑戰時所能仰賴的資源。

探討過未來20年內亞洲與全球可能要遭遇到挑戰與劇變之後,我們將在第二部審視台灣未來20年的糧食、能源與經濟處境,以及因應這場危機的可能策略,從而探索永續台灣的可能與不可能。

Unit 1 2020台灣的嚴峻挑戰

台灣將會在2020年遭遇到極為嚴峻的挑戰,如果我們的現行政策或思維模式不變,將會在糧食上無以自足,經濟上經歷數十年的持續衰退與大蕭條,不但實質所得有可能會在2035年降低到僅剩今天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一,而且會有飆漲的失業率和貧窮人口數,以至於經濟、社會與政治都瀕於崩解的邊緣。

把台灣推往這絕境的力量主要有:

(1)少子化的危機將會使得人均所得持續下降並埋下失業潮的危機──2025年起每兩個上班的人要扶養一個老人或小孩(扶養比約50%),2055年時每一個上班的人要撫養0.9個老人和小孩,經濟負擔將愈來愈吃重;2060年時老年人口將是幼年人口的四倍,幼教機構將大幅消失,老人照護產業需求遽增,國內產業需要在50年內天翻地覆地大風吹,來不及調整的企業將倒閉或經營困難。

(2)全球石油產能很可能會在2015年之前跨越最高點而開始下降,這現象被英語世界稱為「peak oil」;而牛津大學預測2023年時全球石油供給量將僅及需求的一半,使油價上看每桶200∼500美元,導致越洋貿易萎縮而全球GDP持續下降數十年,也使得大陸和亞洲成為台灣主要貿易夥伴。

(3)油價高漲,使得穀物提煉生質燃料有利可圖,歐美出口的糧食將銳減,而亞洲在肥料與糧食生產上都無法自給自足,使得糧食自給率僅32%的台灣面臨缺糧的危機。

(4)既有產業政策仰賴「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高工時與低毛利」的「血汗工廠」競爭模式,未來在油、電、糧與工資四漲且代工產業萎縮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將倒閉,而引起失業潮。

(5)加入WTO後被迫金融自由化,加上兩岸競爭,使得財團有本錢恐嚇政府,要求政府降低稅收,進行各種補助,而導致政府負債急遽擴大,而沒有能力在失業潮中對難以為生的人伸出援手。
如果我們想要擺脫上述窘境,就必須在未來十年內完成以下變革:

(1)改變糧食生產方式,逐漸擺脫對石油、化肥與農藥的倚賴,發展出適合亞熱帶模式的高產能農、漁、牧整合的生產系統;

(2)發展綠能產業與公共運輸,減少私人車輛,以降低對能源的需求;

(3)徹底改變台灣的產業結構,減少對代工產業的倚賴,協助中小企業技術升級,往「低污染、低耗能、低耗水、高毛利與合理工時」的方向發展;

(4)以亞洲為市場,強化金融、商業資訊服務、軟體、文化創意產業與品牌等產業賺取外匯的能力,同時減少經濟與貿易上對大陸的過度倚賴;

(5)停止劫貧濟富的稅制與產業補貼,提高資本利得稅與富人稅,以便降低國債與隱藏性債務,並且讓政府有足夠的稅收強化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的職能,以便在GDP下降與失業率上升的過程中扶助弱勢,避免造成嚴重的社會失序與流血衝突。

由於沒有看到未來潛在的危機,政府施政一向只顧富人的需要而任由窮苦的人流浪街頭,甚至過勞死、燒炭自殺。但是,茉莉革命告訴我們一個教訓:如果一個社會不能讓最弱勢的20%人口活下去,他們將會被迫以極端的手段爭取生存權,那時候富人不但無法安居樂業,經濟也會在動盪不安中無法持續運轉。

這一切並非杞人憂天,也非恫嚇之言。少子化的危機已經變成無法逆轉的事實,而全球能源供不應求的日子也即將來臨!

從無稽之談到無法逃避的事實

很多人誤以為要到石油枯竭才會有石油危機,其實只要石油產能開始下跌,供不應求的危機就已經開始並逐漸惡化,使得油價與失業率持續飆漲。很多人早就知道,遲早有一天地球上的石油會供不應求;但是很少人會想到:它有可能會在4年內發生。

經濟學家一直主張:不需要擔心能源與礦產耗竭的問題,那些都是無稽之談──在能源與礦產耗竭之前,市場機制會使得逐漸稀有的能源與物資價格上漲,因而帶動資金進入可以產出科技革命的相關產業,從而引發破壞性的創造,產出節能的商品、替代性能源、替代性材料,以及商品的回收再利用。因此,一切問題都會在市場機制和科技創新的力量下自動地被解決,無須杞人憂天。

經濟學家的樂觀態度隱藏著兩個他們沒有自覺到的假設:市場萬能以及科學萬能。但這兩個假設並非永遠會實現!

有人問過我:綠色革命曾經化解了人類的糧食危機,為什麼我沒想到科學將會化解能源與糧食的危機?問題不是「會不會」,而是「來不來得及」。綠色革命「及時」挽救了人類的危機,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例外,而非常態。科學的進展速度無法預測,也不一定正比於資金的投入──我們等待氫融合的乾淨電能已經60年了,歐陸最權威的專家卻說我們至少還需要再等40年;中國歷代的皇帝投入無數的資源想要研發長生不老的藥,結果卻往往短命而死。

許多石油專家都預測peak oil(石油跨越最高產能)很可能會在2020年之前發生,而且大部分的預測都落在2010到2014年之間。接著,天然氣會在10年後跟著跨越產能極限,使得運輸工具的燃料開始供不應求。假如2023年全球原油供給量只剩需求量的一半,今天的石油用戶之中將有一半的人會因為負擔不起高油價而退出消費市場,其中很可能包括糧食與肥料的越洋貿易,以及利潤低微的越洋產業代工。

儘管經濟學家一再保證新興能源最後會取代石化能源,很不幸地,這些替代能源的發展速度卻太慢,很可能來不及填補peak oil所造成的能源缺口。

纖維素酒精將是石油的最佳替代品,但是成本太高而發展速度太慢,使得美國政府不得不將2011年纖維酒精的法定產量削減為原來的1%∼3%。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第一優先用途是替代石化燃料的火力發電,發電量有餘時才可以用來製造氫氣,作為替代性燃料;然而風力發電能量規模有限,太陽能發電成本則太高。審慎的估計認為2050年時太陽能將只占全美發電總量的69%與總能量的35%,並且在2100年才達到全美總能量需求的92%。因此,從成本因素考量,在2100年之前很難期待用風能與太陽能生產氫氣來填補peak oil之後的燃料缺口。

經濟學家一向期待市場機制會自動調節供需,在油價上漲的過程吸引大量資金投入新能源的開發,促成技術的突破,最後解決能源危機。懷著這種期待的人應該要認真想一想凱因斯(John Keynes,1883-1946)的名言:「在長遠的未來,我們都死了。」──問題不是科技發展與市場機制「會不會」自行解決問題,而是「來不來得及」。

石油被稱為當代社會的血液,不僅維繫著各種農業與工業的生產,也維繫著全球的運輸與貿易,以及冷暖氣與家庭用電所建構起來的舒適環境──高價的石油與石油的減產意味著許多人將必須減少生活上的舒適或者放棄它。此外,油價每上漲10%,全球平均GDP將下降0.55%,而GDP的持續下降則會造成失業率和貧窮人口數的飆升,以及政府稅收的短缺,而亞洲等仰賴高耗能產業的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更可能會因而失控。

不幸的是,本書所蒐集到的文獻與證據顯示:市場將無法在危機發生前搶救地球,而必須要靠所有人和政府從制度、生活習慣與觀念上進行徹底的改變,來因應這個變局──而且動作要快,我們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應變了。

不是遲來的警告,而是持續40年的警告

羅馬俱樂部在1972年就已經委由麻省理工學院所組成的專家團隊發表了《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他們用電腦模擬做出一個預測:如果全球經濟發展模式不變,全球經濟將會因為有限能源與物資的耗竭而遭遇到經濟持續衰退,全球人均工業產值與糧食產量將會在21世紀中葉之前跨越最高峰,並迅速地歷經大蕭條而衰退到1950年代左右的水準。

在目前以私有經濟為主的市場機制中,經濟負成長無可避免地意味著經濟與社會的大災難。在這個經濟體系中,充分就業是靠GDP的持續成長來維持,而GDP的成長則來自於消費的擴充。一旦可用的能源或物資減少而使消費無法擴充,GDP的成長就會趨緩;即便只是生產效率的提升速度超過GDP的成長速度,失業率都會開始上升。一旦GDP進入持續的負成長,失業率、貧窮人口數和政府債務就會失控地飆漲,以至於整個經濟系統崩潰。

為了避免這個悲劇發生,《成長的極限》建議控制出生率與人口數,保護農地並控制環境污染,同時將經濟成長從工業部門轉向服務部門,以便在發生失控的經濟負成長之前,將全球經濟引導進入一個較少消耗而可永續的穩定狀態(sustainable steady state)。

然而,羅馬俱樂部與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的建議,很快地被管理學界和經濟學者斥為謬誤而置之不理。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1942-)批評《成長的極限》引用的原始數據錯誤,並把他在1972年度的理查‧ 伊利(Richard T. Ely)講座用來駁斥這本書的預測。許多經濟學者也相繼加入批評的行列。然而2008年和2009年的兩份研究報告卻發現:儘管《成長的極限》引用的數據有些錯誤,但是過去30年來全球的實際發展過程卻與該書的預測高度吻合。此外,《成長的極限》的原作者在2005年將所有數據更新後,再度檢驗他們的模擬結果,發現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已經比地球所能承載的極限超出20%;如果人類繼續目前的發展模式,全球每人可分配到的糧食將在2030年左右開始急速下降,全球海洋魚類的繁殖系統將在2048年崩潰,2050年之前將有70 億以上的人口水資源匱乏,而人均工業產值也將在2040年左右開始下降。

由於氣候暖化的效應已經一一浮現,包括全球各地冰河退縮,南北極冰層變薄,冰山融化,地球確實已經不堪負荷,而極端化氣候更造成歐美各國天怒民怨的各種天災,未曾有一年中斷。因此,國際減碳公約的協商雖然困難重重,但是通過新一波減碳公約的壓力卻也愈來愈大。

美國的經濟學家一再保證市場機制和技術革新會解決一切問題,而且只有通過全球財富的不斷擴張才有機會解決貧窮的問題,而放任的市場機制則是財富累積速度最快的管道。但是新的經濟學研究卻顯示:市場與科技的創新不會自動解決有限資源的問題──技術革新的結果雖然可以使能源與物資的利用更經濟,但是也會使各種產品的價格變得更低廉而刺激更多的消費,最後的總結果是「科技愈進步,所消耗的總資源也愈多」。此外,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放任的市場機制不但無法解決貧窮的問題,還使貧富差距劇烈擴張,失業率上升,而溫室效應所引起的災難一天比一天嚴重。由於經濟發展的果實集中於少數人而災難卻降臨於絕大多數人,許多已開發國家的人已經覺悟:經濟愈發展,生活品質愈差。因此,愈來愈多學者主張要另闢蹊徑,以便達成可永續的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通往可永續發展的手段包括:將企業的環境成本內部化,把對能源的補貼改為對就業與環境的補貼;減少營利導向的市場經濟並擴張政府部門的教育與醫療服務以提供非營利導向的就業機會,減少工時以促進普遍就業,以及對跨國公司、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進行管控,使它們的經營目標符合社會與環境正義。甚至有愈來愈多的著名的經濟學家加入一個新的經濟學分支「生態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ics),主張經濟發展必須被控制在生態系統可以支持的規模之內,而經濟規模超過國內生態系統負擔極限的國家則應該要通過逆成長(degrowth)來降低經濟規模,以便進入一個可永續的「穩態經濟」(steady-state economy)。

不管是訴求較溫和的可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或者訴求較激烈的逆成長(degrowth),都要求政府在財富重分配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擴大政府的服務範圍,把更多的資本交給政府以便讓資本利得可以更公平地分配給所有的人,甚至是以經濟弱勢為先地進行分配;此外,政府必須更有效地監管市場經濟的運作,以避免不公平的競爭與壟斷;而媒體的效能也必須更加發達,以便讓政府的作為徹底透明化,藉此強化政府效能、避免官商勾結與貪污、舞弊。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的巨大改革。

然而,過去十數年來整個台灣社會的發展方向卻剛好跟這些大方向背道而馳:因為厭惡國民黨長期的貪腐政權,2000年綠營政府在國人的期待中上任,卻利用八年時間賤賣國產,在產業政策上與稅賦政策上承繼前朝的劫貧濟富,使得GDP的成長歸於富人,而受薪階級的實質所得卻持續下降。2008年政權更易,但是劫貧濟富的政策不變,媒體甘願繼續作當權者的佞臣,以八卦、虛假、扭曲的報導與評論煽動視聽、製造對立、湮滅事實。

除非我們能夠在peak oil降臨之前徹底改變這一切的惡習,台灣將危如累卵。即使peak oil不發生,一旦少子化的問題一天天嚴重下去,導致台灣人均所得逐年下降,台灣還是有機會發生社會的動亂,乃至於像「茉莉革命」那樣的流血事件。

結語

政府偏厚園區產業而罔顧中小企業,「劫貧濟富」的政策不僅表現在租稅減免,大學與工研究的研究成果主要受惠者也是園區產業。因此,肥者愈肥而瘦者愈瘦。園區產業早就自立有餘還可以回饋社會,卻繼續享受政府的重複補貼;中小企業亟需政府挹注資源來升級,卻被政府漠視而無力升級、轉型。然後,為了怕這些中小企業倒閉而引起高失業率,政府就縱容他們壓低工作條件(超時上班不加薪、無薪假、沒有福利制度的派遣員工)。在連鎖效應下,給了其他企業一起壓低工資與工作條件的機會;最後政府還被企業主勒索,降低稅賦,然後反過來叫生活艱困的受薪階級負擔73%的所得稅。

歷經長期劫貧濟富的產業與賦稅制度,過去十年來台灣所得最低的20%一直處於負儲蓄。如果政府繼續既往的劫貧濟富政策,等願意燒炭自殺或過勞死的人都死光了之後,剩下的人不會暴動嗎?

很多人誤以為「茉莉革命」是為了反抗獨裁,而台灣已經是民主社會,所以不會有「茉莉革命」。這是典型的胡亂歸因,跟「腐肉生蛆」一樣地不明究理。

只要日子過得好,誰在乎是民主或獨裁?蔣經國也是獨裁,但當時有多少人巴望他長命百歲?阿根廷前總統裴隆(Juan Domingo Peron,1895-1974)在近乎獨裁的9年執政期間徹底搞垮了阿根廷的經濟,但是他任內胡亂調漲工資來討好選民,所以被迫流亡海外期間照樣深得民心,繼任的總統都是他的人。

獨裁不是問題,民不聊生才是問題。茉莉革命的地區都是長期以來糧價飆漲而工資不漲,以至於最低所得的廣大群眾無以維生,才會導致革命。但是,當經濟、社會與政治結構都已充滿貪腐、無能與劫貧濟富的作為,而媒體卻又慣於傳播不公不義的論述時,即使革命也解決不了積累數十年的陳疾。

2011年初埃及的「茉莉革命」推翻了獨裁的穆巴拉克,死傷無數;但糧食生產與產業、經濟結構的崩廢已經無人能治,官商勾結與貧富懸殊的社會機制也已經病入膏肓。革命群眾與接掌政權的軍方政府歷經十數次的抗爭、衝突與鎮壓,死傷無數,終於在2011年底再度爆發「二度革命」,造成數千人的死傷。

埃及歷經兩次革命也解決不了問題,如果不是我們可以接受的未來,今天起我們就必須開始全面性地進行變革!而且,這些轉變必須在2020以前完成,才能將未來的衝擊與傷亡降到最低。這是極為嚴峻的挑戰──不是2020才開始的挑戰,而是現在開始都已經太晚的挑戰。

譬如,如果在peak oil之後維持一個有效的交通系統,就要建立一套以電力驅動的公共運輸系統來取代80%的私人運輸;為了要建立這一套運輸系統,將必須徵收土地來搭建軌道,從擬計畫、編預算、立法院通過相關法令與預算,到土地整備、招標、施工等,至少要花10-20年才能完成。

如果2012年上任的總統沒有能力在2016年以前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的政治、經濟、交通、能源與產業結構變革,2016年上任的總統將更加沒有機會完成這個挑戰。這本書後繼所有的篇幅將會進一步提供所有的證據,讓讀者相信以上論述證據確鑿,絕非空穴來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