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讀懂中國:傳統文化拾趣(簡體書)
滿額折

讀懂中國:傳統文化拾趣(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 元
定  價:NT$ 174 元
優惠價:871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傳統文化拾趣》詞匯,融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流淌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默默地連接著傳統與現代,透過這一個個鮮活的詞匯,我們能窺見的是那傳統文化中的無上妙趣。.

名人/編輯推薦

王一舸、彭著東、孟琢編著的《傳統文化拾趣》詞匯,融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流淌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默默地連接著傳統與現代,透過這一個個鮮活的詞匯,我們能窺見的是那傳統文化中的無上妙趣。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就有著追尋前代文化傳統的習俗。從孟子提倡的“知人論世”到清末“整理國故”的提出,再到現代人“國學熱”的不斷升溫,無一不在說明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渴求。
國學是一種知識可以講授,是一門學問可以研究,是一種禮儀可以復制,更是一種文化需要了解和品味。國學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表現,從來不是遙遠和僵死的。幾千年來它始終鮮活地流淌在我們的生活中,默默地連接著古代人和現代人。
因此,本書遵循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選100個詞條,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敘述.每個詞條之外,還有“相關鏈接”來輔助,讓讀者在最生動活潑的日常生活中,品讀文化的來龍去脈,品味貫穿古今、綿延不絕的國學風情。

目次

古人諡號知多少
相關鏈接:大名鼎鼎的“文公武公”們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
相關鏈接:古代人成仙的道路淺說
中醫的代名詞“杏林”從何說起
相關鏈接:桃,杏,李在中國人眼中的位置
形容美人都用什麼詞兒
相關鏈接:“羞花閉月,沉魚落雁”和四大美女
古人到底怎麼“坐”
相關鏈接:最不禮貌的坐姿:箕踞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相關鏈接:“重陽節”在日本
為何有“婚”禮之名
相關鏈接:結婚的禮俗
難以醫治的“病入膏育”
相關鏈接:中國先秦時期的醫術
“刻舟求劍”的寓言哲理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劍
“馬路”是馬走的路嗎
相關鏈接:傳統中國之“道”
媒人為何又稱“月老”
相關鏈接:牽線搭橋
“同仇”的力量
相關鏈接:古代的戰友情誼“袍澤之誼”
“大義滅親”傷了誰的“大義”
相關鏈接:古代的任親與匿親
今非昔比的“流氓”
相關鏈接:浪子和浪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本意
相關鏈接:《莊子》的處事之道
元、角、分的來歷
相關鏈接:古代的貨幣
沒有本事的“濫竽充數”
相關鏈接:“濫竽充數”和“魚目混珠”
“清明寒食”和祭奠亡人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鬼節
戲曲之神“老郎神”到底是誰
相關鏈接:“梨園”的由來
為什麼“不見黃河心不死“
相關鏈接:“望洋興嘆”的故事
害己、害人的“尤物”究竟指什麼 “
相關鏈接:唐代的婚姻觀
“心有靈犀”的“靈犀”是什麼
相關鏈接:“犀角”的作用
“烏龜馱碑”(鼴夙)的故事
相關鏈接:龍的九個兒子
“敲竹槓”的來歷
相關鏈接:商人的來歷
顏回拾塵:顏回偷吃了嗎
相關鏈接:君子的窮與通
捉鬼的“鍾馗”是何許人也一
相關鏈接:鍾馗和判官
“覆水難收”背後的故事
相關鏈接:古代男人的功利和女人的勢利
“泰山石敢當”的傳說
相關鏈接:古代的石人武士
為什麼下定決心叫“破釜沉舟”
相關鏈接:“破釜沉舟”的同義詞“背水一戰”
孔子做陪襯的“招搖過市”
相關鏈接:孔子其人
鼻子上發生的故事—運斤成風
相關鏈接:為什麼倒黴的總是鼻子
“滄桑”之變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
相關鏈接:古代的“穿越故事”
“雷同”為何與雷有關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神的概念
“翻白眼”和瞧不起人
相關鏈接:竹林七賢
“馬首是瞻”的慘敗
相關鏈接:春秋戰國時代的馬戰
“井底之蛙”的典故出處
相關鏈接:“井底之蛙”的視角和“管窺”
中國古代的招財獸:貔貅
相關鏈接:中國的貔貅和日本的“招財貓”
“一言九鼎”的真正分量
相關鏈接:古代的列鼎制度
為什麼臘月要喝“臘八粥”
相關鏈接:臘月和新年
“孔明燈”是孔明發明的燈嗎
相關鏈接:中國的天燈和水燈
建築的延伸:鉤心鬥角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築
“太上老君”是“老子”麼
相關鏈接:中國古人的煉丹
“漁翁得利”最後得利的為什麼是漁夫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垂釣
自食其果的“請君入甕”
相關鏈接:酷吏來俊臣
最早的“風箏”是怎麼來的
相關鏈接:穿越時光的編鐘
“三生有幸”為什麼一定是三生呢
相關鏈接:什麼是“三世佛”
“雞鳴狗盜”是怎麼回事
相關鏈接:中國人用人原則的嬗變
“誇父逐日”中的巨人“誇父”
相關鏈接:東西方傳說中的“逐日”悲劇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相關鏈接: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嘔心瀝血”的詩句:古代的“鬼才”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名諱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相關鏈接:古代的死刑有哪些
古人有“名”有“字”,現代人只有“名字”
相關鏈接:古人“名”和“字”之間的對應關係
“筆仙”在古代是幹什麼的
相關鏈接:“畫筆仙”和心理暗示
“磨穿鐵硯”的故事
相關鏈接:努力和道德的關係
“捉刀代筆”背後的權謀
相關鏈接:古代的刀和筆
“脫穎而出”的故事
相關鏈接:古代的袋子和筐子
為什麼有人死後去“黃泉”
相關鏈接:黃泉路上的風景
“垂簾聽政”是從慈禧開始的嗎
相關鏈接:呂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鐵腕”太后
什麼是“應聲蟲”
相關鏈接:中醫與養生
“東施效顰”的由來
相關鏈接:古代不好看的才女
“施焰口”和佛家故事裡的孝道
相關鏈接:七月十五盂蘭盆節的風俗
“洗盡鉛華”中的“鉛華”是指什麼
相關鏈接:古代女子的化妝
“知音”:有共同語言的朋友
相關鏈接:中國的古琴
“百步穿楊”的神箭手
相關鏈接:“飛將軍”是誰
為何作風正派為“坐懷不亂”
相關鏈接:中國人眼中的“君子”
為何讚美女性用“傾國傾城”
相關鏈接:漢武帝身邊的女人
《釵頭鳳>背後淒婉的愛情故事
相關鏈接:陸游與沈園
“彈指一揮間”倒底是多少時間
相關鏈接:“劫”:佛經中最長的時間單位
“當仁不讓”“不讓的是誰
相關鏈接:子路“殺身成仁”的故事
“分一杯羹”分的是什麼
相關鏈接:宋嫂魚羹的由來
“破鏡重圓”的故事
相關鏈接:鏡子的由來
四知的來源
相關鏈接:為何古人稱絕交為“割席斷義”
“優孟衣冠”是怎麼回事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粉墨登場”
古代的“使節”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外交人員的氣節
關羽的“財神爺”之路一
相關鏈接:古代的諸多財神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來歷
相關鏈接:顧炎武與山西票號
“粘杆處”是個什麼地方”
相關鏈接:“特務”的歷史淵源
“中山狼”的典故
相關鏈接:漢族人眼中的狼
“東床快婿”的由來
相關鏈接:“乘龍快婿”又是什麼意思
“紙上談兵”的殘酷歷史
相關鏈接:戰國四大名將
為什麼賠罪叫做“負荊請罪”
相關鏈接:“和氏璧”的傳說
“不孝”和“不肖”是什麼關係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肖像畫
為什麼科考得中叫做“蟾宮折桂”
相關鏈接:月亮上那點事
為何勤奮精進叫做“聞雞起舞”
相關鏈接:中國古人的劍舞
“綠帽子”是怎麼戴上的
相關鏈接:古人眼中的鴨子和烏龜
相如賦為何“千金難買”
相關鏈接:司馬相如和卓文君
“信口雌黃”與“清談誤國”
相關鏈接:為什麼管錢叫做“阿堵物”
“膽大”與“膽”有沒有關係
相關鏈接:“樂不思蜀”的由來
“塞翁失馬”背後的哲理故事
相關鏈接:古代哲學之“塞翁失馬”與“亡羊補牢”
“紅娘”的來歷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不倒翁”的由來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的玩具.

書摘/試閱

關于饅頭的發明,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帶兵攻打南蠻之地,“七擒孟獲”就是當時發生的事情。在收服了孟獲,安定了南蠻,班師回朝的時候,卻在瀘水邊遇到了阻隔。瀘水上風雨大作,江水猛漲,山高浪急,人不得過。諸葛亮覺得奇怪,于是求告神明,才得知原來是因為連年的征伐動兵,殺戮太重,觸動了神靈,所以才出現這種情況,需要用人頭來祭神,方可順利過河。
而此時諸葛亮不想再死人了。于是琢磨用什么辦法替代人頭來祭神。後來就想出來用面包著肉做成一團,代替人頭來祭祀。就這樣,饅頭誕生了。所以古代曾有“饅頭”本是“蠻頭”(即南蠻的頭)的說法。諸葛亮也因此被當成了中國傳統面點業的祖師爺。這一說法因為《三國演義》的通行天下而更為人所廣知樂道。
但是,這個傳說中的“饅頭”和現在北方一般所見的饅頭是不同的,主要的不同點是里面加了餡,更確切地說是放了羊肉和豬肉在面里,示為人頭。這種做法做出來的東西在北方一般認為就是包子,純是面里面沒有餡,且形態是一團的(是一團面卻成折疊狀的叫。花卷”,“花卷”中間帶肉餡的北京話叫“懶龍”),才叫饅頭。
這就又牽扯到了南北方對于同一名詞指代的不同。南方的說法更貼近古代所謂的“饅頭”,南方把帶餡而不帶湯的北方所謂。包子”的東西叫做饅頭,把北方那種實心不帶餡的叫做“白面饅頭”,至于又帶湯又帶餡的,才稱之為“包”。這種地域差別,有時候會讓人出門遠游的時候有所疑惑,比如我們到上海看到“生煎饅頭”(其實就是小小的生煎包),以為是北方的大饅頭而昂然不顧而去,那結果自是不言而喻。
中國傳統食物模仿人身體的某一部位的,除了饅頭——這一頭部的“替代物”之外,可能就只有餃子了。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相傳是醫聖張仲景所發明的。據說他在冬至的那一天,看到許多老百姓忍饑挨凍,有許多人的耳朵都凍傷了。于是就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具體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在鍋里熬。然後再撈出來切碎,包在形狀像耳朵的面里,再下鍋煮熟了給受凍傷的病人吃,每人兩個嬌耳,一碗湯。病人從冬至吃到除夕,防傷寒,治好了凍傷。而在新春治好病的人們,也就在初一吃這個嬌耳以示慶祝了。
就這樣,直到現在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老話。而除夕包餃子。初一吃餃子也成了中國的傳統。
饅頭和餃子一開始都是對人身體部位的模仿,都有餡。但是,二者走了不同的道路。饅頭越來越厚。漸漸分成了包子和實心的饅頭;而餃子卻越發輕薄,發展出了餛飩這一亞種。雖然也有變異,但還是大概契合了它們最初所模仿的部位的體量關系——一個是頭,一個是耳朵。P1-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