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66211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7大艾灸保健祛病法+280幅精美插圖詳解

艾灸通經,找對治病特效穴
精美圖解,「艾」到病除

●艾灸保健
艾灸透諸經,消除體內病邪

●艾灸治病
取穴手法詳細圖解,逐步教你祛除病痛

不同灸法祛百病

1 艾炷灸、瘢痕灸
主治:哮喘、慢性腸胃病、肺癆、淋巴結腫大、體內硬塊
2 發疱灸
主治:哮喘、淋巴結腫大、癤瘡、皮炎、疥癬、白斑
3 艾條灸、隔薑灸
主治:肺結核、胃潰瘍、皮膚紅腫、搔癢、蛇蠍毒蟲咬傷
4 艾餅灸、熨灸
主治:風寒濕痺、四肢無力、肌肉萎縮、寒性腹痛、腹瀉
64種家庭實用穴位艾灸治病法
穴位艾灸+深挖病因+對症施灸+注意事項

壓力、疲勞、疼痛,艾灸幫你趕走亞健康
●對症施灸 不同症狀不同灸法,輕鬆診治擺脫疾病
●精確取穴 醫用專業穴位圖,清楚標明穴位點
●取穴技巧 數百種獨創簡易取穴法,讓艾灸治療更有效

艾灸必灸保健特效穴
無敵長壽穴─足三里穴
主治:結核病、傷風感冒、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
灸法:艾炷直接灸,每次5~7壯,每日1~2次。

益氣補腎穴─神闕穴
主治:急慢性腸炎、痢疾、脫肛、子宮脫垂、水腫、中風、中暑
灸法:艾炷隔鹽灸,每次5~7壯,每日1~2次。

培腎固本穴─關元穴
主治:陽萎、早洩、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子宮脫垂
灸法:艾炷直接灸,每次7~15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隔日1次。

清腦寧神穴─大椎穴
主治:感冒、肩背痛、頭痛、咳嗽、氣喘、中暑、支氣管炎、濕疹
灸法:艾條溫和灸20分鐘,每日1次或隔日1次。

補腎壯陽穴─命門穴
主治:腰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陽萎、遺精、月經不調
灸法:艾炷隔薑灸,每次3~5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本書特色

針對艾灸的實用方法進行介紹,同時採取圖解方式,深入淺出說明艾灸基本知識,和艾灸治病方法,是簡單實用的家庭必備好書。
特別介紹「艾灸10大保健穴」和「10大健康灸法」,為您提供有效的保健養生方法。

「艾灸特效穴位」彩頁
●補腎特效穴位
●疏肝特效穴位
●和胃特效穴位
●養心特效穴位
●健脾特效穴位
●潤腸特效穴位

強身健體的祕法—艾灸

「灸」字,《說文解字》作「灼」字解釋,是灼體療法的意思。艾灸法是用艾絨或輔以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上或患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或藥物的作用滲透入肌膚,透過經絡的傳導作用,深入臟腑,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驅邪,達到防病治病和保健強身的一種外治療法。

《扁鵲心書》中記載:「紹興間,劉武軍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後入江湖為盜,曾遇異人,授以黃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潤,後被擒,臨刑監官為曰:汝有異術信乎?曰無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飢,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豈不聞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力也!死後刑官令剖其腹之暖處,得一塊非肉非骨,凝然如石之物,即艾火之效也耳。」

「艾灸」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延壽健身的保健法,被時人稱為長壽健身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靈樞經》記載:「灸則強食生肉。」指艾灸有增進食慾,促進人體正常發育之效。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幼時多病,及至中年開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燒」,93歲時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過百歲還有精力著書立說。

西元5世紀,這種長壽健身術東傳日本,在醫學家和養生家的大力倡導之下逐步推廣,現已風行日本,受益者越來越多。灸療於17世紀中葉經由日本傳入歐洲。灸法傳至西方以後,一開始並未引起人們廣泛的注意,使用艾灸者大多是從亞洲返回歐洲的醫師。

其中拿破崙的軍醫拉蘭在灸法的推廣應用中居功厥偉。灸法傳入西方後,曾在18世紀以後風行,但從19世紀中葉起逐步沒落。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夠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延緩衰老的到來。

為什麼艾灸能使人長生不老呢?原因是艾灸能加強白血球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力,大大增強了人體免疫功能。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進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

此外,灸法跟藥物治病的原理雖有相似的地方,但跟藥物的單向調節作用不同,更容易恢復到最佳狀態。比如艾灸後,在低血壓的情況下,有升壓作用;反之,在高血壓的情況下,又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艾灸對心律、血糖、血小板數目等也具有類似的調整功能,而一般藥物都不具備這種特殊的功能。因此,灸法安全可靠,宜於長期使用,不會出現藥物的副作用。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衰老歸根結柢是由於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和人體各系統機能失調等多種原因造成的,據統計,艾灸法適用於300多種疾病,療效顯著者占了200餘種,所以經常施灸能對人體產生明顯的良性影響,使人青春常駐,延年益壽。

本書共分為10章,分別是:艾灸基本知識、經絡與穴位、艾灸的實際操作、10大艾灸保健穴、灸一灸更健康、灸一灸小病除、灸一灸大病去、灸一灸更「性」福、灸一灸更美麗、灸一灸寶寶笑。全書分為兩部分,前三章為第一部分,後三章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艾灸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的概述,有助於讀者從整體掌握艾灸療法;第二部分是艾灸療法的實際應用,主要介紹艾灸的10大保健穴,10大健康灸法和不同病症的不同灸法。

本書採用易學、易懂、便於閱讀的圖解方法編寫。本書用文字介紹艾灸相關知識,同時配以圖解表格,透過圖文對照,讓讀者快速掌握艾灸治病保健的方法。本書的附錄為穴位速查圖集,讀者可以透過動作對照,快速、準確地找到相關穴位。相信讀完全書後,你將成為自己和家人的灸療師。

目次

【序言】強身健體的祕法—艾灸
【導讀】如何使用本書
艾葉的採集與艾灸的製作
艾條與艾炷的製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種類

第一章 艾灸基本知識
1 艾灸 最古老的中醫療法
2 艾灸養生祛病的作用機理
3 艾灸的治療原則
4 艾灸的取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5 艾灸的取穴手法
6 禁灸穴 這些穴位千萬不能灸
7 艾灸療法的種類

第二章 經絡與穴位
8 經絡概說
9 十二正經
10 奇經八脈與十五絡脈
11 腧穴概說

第三章 艾灸的實際操作
12 艾灸的製作方法
13 艾灸器具介紹
14 艾灸的用量與施灸順序
15 施灸的姿勢
16 灸瘡的處理及灸後休養
17 根據「灸感」判斷病癒程度

第四章 10大艾灸保健穴
18 足三里穴 無敵長壽穴
19 神闕穴 益氣補腎穴
20 關元穴 培腎固本穴
21 中脘穴 健胃奇穴
22 命門穴 補腎壯陽穴
23 湧泉穴 強身健心穴
24 大椎穴 清腦寧神穴
25 曲池穴 清熱解毒穴
26 氣海穴 生發陽氣穴
27 三陰交穴 婦科病殺手

第五章 灸一灸更健康
28 調和脾胃灸法
29 預防感冒灸法
30 養心安神灸法
31 調暢情志灸法
32 健腦益智灸法
33 補腎強身灸法
34 眼睛保健灸法
35 小兒保健灸法
36 青壯年保健灸法
37 中老年保健灸法

第六章 灸一灸小病除
38 失眠
39 感冒
40 休克
41 中暑
42 咳嗽
43 嘔吐
44 腹瀉
45 便祕
46 腹痛
47 頭痛
48 腰腿痛
49 痔瘡
50 心悸
51 眩暈
52 打嗝

第七章 灸一灸大病去
53 糖尿病
54 哮喘(氣喘)
55 心臟病
56 腦出血
57 中風
58 慢性胃炎
59 胃痛
60 黃疸
61 肝硬化
62 高血壓

第八章 灸一灸更「性」福
63 遺精
64 陽萎
65 男性不育
66 攝護腺炎
67 月經不調
68 經痛
69 閉經
70 帶下病
71 產後乳汁不足
72 子宮脫垂
73 外陰搔癢症
74 女性不孕症
75 習慣性流產
76 性冷感
77 子宮肌瘤
78 更年期症候群

第九章 灸一灸更美麗
79 肥胖
80 皺紋
81 黃褐斑
82 雀斑
83 斑禿
84 酒糟鼻
85 臉色蒼白
86 臉部癤腫
87 上瞼下垂
88 帶狀疱疹
89 濕疹
90 神經性皮膚炎
91 硬皮症

第十章 灸一灸寶寶笑
92 驚風
93 百日咳
94 流行性腮腺炎
95 小兒腹瀉
96 疳積
97 小兒遺尿
98 鵝口瘡
99 小兒肺炎
100 小兒哮喘(氣喘)
101 小兒厭食症

【附錄】穴位速查圖集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艾灸基本知識

艾灸養生祛病的作用機理

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艾灸療法可以治寒、熱、虛症,並取得良好的效果。既然同樣的灸法可治療不同病症,那麼,灸法必然具有適用於治療這些不同病症的一般作用機理。

艾灸的一般性治療效應由兩方面構成。

1 艾灸產生的特殊「藥氣」所引起的效應
《名醫別錄》曰:
「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本草從新》又指出:「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灸法所採用的艾葉藥性偏溫,為純陽之品,加之艾火產生的熱力,所以使得灸法具有獨特的溫煦陽氣、溫通氣血、溫經散寒之功效。
艾灸時產生的「藥氣」,由皮表和呼吸被身體吸收後,能發揮抗菌、抗病毒及殺滅微生物的作用,也就是古人常說的,艾灸有直接「驅邪的效應」。此外,這種藥氣還具安神、醒神、通竅的效用。

2 艾灸生火熱,其熱刺激所引起的效應
艾灸是透過經絡體表直接給予人體優良的溫陽功效,這又是中藥所不及的。艾灸生熱,適量的熱刺激,施於適當的灸位便產生治病效應。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實症,熱症,虛症,寒症,在病體體表可以出現一些「嗜熱性」。因此,在施灸過程中,患者會無一例外地感覺舒適。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舒適感呢?因為,艾灸的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皮膚代謝組織的代謝能力加強,促使炎症、黏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層直至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吸收。

艾灸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其中包括了局部刺激、經絡穴位、藥物諸因素。因此,灸療作用於人體主要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艾灸的治療手段屬於外因,外因要透過人體的反應(內因)產生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相同的灸療對患同樣疾病的不同患者,其傳感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因此在用艾灸治療疾病時,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合適的選擇,靈活應用。

艾灸的取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艾灸療法主要是透過穴位來治療各種疾病,因此,在治療時,取穴配穴得當與否,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的好壞。人體有361個經穴和眾多的經外奇穴,每個穴位的功能各不相同,只有根據臨床經驗和經穴理論,掌握一定的取穴原則,才能恰當地為患者取穴灸治。取穴原則主要包括局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症取穴。

●艾灸的取穴原則

1 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指用艾灸直接作用在病痛的所在位置,或病痛鄰近之處取穴。局部取穴是以調整局部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一種取穴法。這一取穴原則提出的根據,是病症器官鄰近的各穴均具有區域性就近治療的作用。如頭部各穴均能治頭痛;眼眶各穴均能治眼疾;耳廓周圍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腸胃;胸背諸穴均能作用於心肺;四肢諸穴均能作用於關節。

局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處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用艾灸給局部升溫,能疏導患病處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增強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滲出物之吸收,有助於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症。
局部取穴的應用非常廣泛,凡是症狀在體表表現明顯的病症和較為局部的病症,均可使用此方法選取穴位,進行治療。

2 遠部取穴:用艾灸作用在遠離病痛的經穴,稱之為遠端取穴。這一取穴原則,是依據穴位具有遠治作用提出的。人體許多穴位,尤其是四肢、關節上的穴位,不只可以治療局部病症,還能治療遠端病症。這種方法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狀況為輔。

遠部取穴具有調整全身的功能,激發經氣流行的效果,對遠端的穴位施灸能打通相經絡通道,清除積滯在患病處及相關區域的病理產物。
遠部取穴運用非常廣泛,取穴時既可取臟腑經脈的本經穴位,也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裡經脈上的穴位,或名稱相同經脈上的穴位。

3 隨症取穴:隨症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穴位。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中醫理論和穴位主治功能提出。因為有許多全身性疾病難以判辨方位,如失眠、昏迷等,不適合用上述取穴方法。
此時就必須根據病症的性質進行分析判斷,弄清病症所屬臟腑和經脈,再按照隨症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的穴位進行治療。

●艾灸的配穴方法

配穴是根據病症的需要,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者為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係,配穴時要做到少而精,主次分明。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裡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後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1 本經配穴法: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未影響其他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穴位,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經的募穴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穴、太淵穴。

2 表裡經配穴法:表裡經配穴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係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穴位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衝穴,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

3 同名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穴位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穴配足陽明經的內庭穴;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穴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穴等。

4 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穴位,與腰以下或下肢穴位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的應用很廣泛,如胃病取內關穴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內庭穴,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穴配長強穴。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穴配公孫穴,外關穴配臨泣穴,後溪穴配申脈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5 前後配穴法:前後配穴法選取胸腹和後背的穴位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病,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穴、梁門穴,後取胃俞穴、胃倉穴;哮喘前取天突穴、膻中穴,後取肺俞穴、定喘穴等。

6 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穴位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穴、內關穴,胃痛取雙側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另外,左右不同名穴位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穴,取左側頰車穴、地倉穴,配合右側合谷穴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穴、曲鬢穴,配合右側陽陵泉穴、俠溪穴等。

艾灸的取穴手法

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穴位也是灸點,是灸治疾病的刺激點。灸點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灸治的療效。掌握正確的方法是準確取穴的基礎。常用的艾灸取穴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體表標誌法和簡易取穴法4種。

●體表標誌法

根據人體體表各種標誌(如凹陷、突起、縫隙、皺紋等)取定穴位的方法,又稱「自然標誌定位法」。因其自然體表標誌有固定與活動之別,故又分為「固定標誌」與「活動標誌」取穴法。

1 固定標誌:指參照人體上不受活動影響、固定不移的標誌取穴的方法,如五官、毛髮、指甲、乳頭、臍窩以及骨節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利用這些標誌取穴,準確、迅速、簡便,易於初學者學習。

2 活動標誌:指做出相應的動作姿勢才會出現的標誌取穴的方法,如皮膚的褶皺、肌肉部凹陷、關節間隙等。利用活動標誌取穴時,需擺出正確的姿勢才能準確取穴,因此,不如固定標誌取穴簡單易學。

●手指比量法

以患者的手指作為標準尺度來量取穴位的方法,又稱「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因各人手指的長度、寬度與自身各部位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因此,可以用手指比量來測量取穴。在自我施灸時,用自己的手指比量更符合折算的要求,取穴更加精確,避免了施灸人的手指尺度與被灸人的手指尺度不一樣的不足。手指比量法有3種,其適用範圍各不相同。

1 中指同身寸:這是手指比量法中較常用的方法之一。中指彎曲時,中節內側兩端橫紋之間距離為1寸。適用於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

2 拇指同身寸:拇指第1關節的橫度為1寸。適用於四肢取穴的直寸。

3 橫指同身寸:又稱「一夫法」。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第2節紋線處4橫指併緊後的共同橫行長度為「一夫」,4指寬度為3寸。適用於下肢、腹部和背部取穴的直寸。

第二章 經絡與穴位

經絡概說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

●經絡的涵義及分布規律

經絡中的經,有路徑的涵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絡的涵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借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位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

●經絡的作用

聯絡臟腑:人體中的經絡系統是一個縱橫交錯、溝通內外、聯繫上下的整體,它將人體中臟與臟,臟與腑,臟腑與五體之間聯繫起來,進而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除此之外,人體中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之所以能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也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

運行氣血:經絡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氣血只有透過經絡系統才能被輸送到全身。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作用是濡養全身臟腑組織器官,使人體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抵禦外邪:由於經絡系統的作用是運行氣血,那麼它就可以使營衛之氣密布全身,尤其是隨著散布於全身的絡脈,而密布於皮部。衛氣是一種具有保衛人體功能的物質,它能夠抵禦外邪的入侵。外邪侵犯人體往往由表及裡,先從皮毛開始,所以當外邪侵犯人體時,衛氣就會首當其衝地發揮其抵禦外邪、保衛人體的作用。

●經絡的應用

因為經絡系統是聯絡人體內外的通道,所以當人體生病時,經絡又是一個病邪傳入的途徑。當人體在患有某些疾病的時候,常常會在其經絡循行線上出現明顯的壓痛、結節或條索狀的反應物,此時,這些部位的皮膚色澤、形態、溫度等也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那麼,透過對這些變化的觀察,就可以推斷疾病的病理變化。

腧穴概說

腧穴即是穴位,「腧」有轉輸的涵義,「穴」即孔隙的意思。所以說,腧穴就是人體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腧穴是艾灸的部位,在臨床上要正確運用艾灸治療疾病,就必須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和歸經等基本知識。

●腧穴的分類

從總體上來說,腧穴可以分為十四經穴、奇穴和阿是穴3大類。
十四經穴是位於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上的腧穴,簡稱「經穴」。十四經穴與經脈的關係密切,它不只可以反映本經經脈及其所屬臟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本經脈所聯繫的其他經脈和臟腑的病症。

奇穴又稱「經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確的位置,但它們卻不能歸屬於十四經脈。這些腧穴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
阿是穴又稱「壓痛點」、「不定穴」,其多位於病變部位的周邊。這一類腧穴的特點是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

●腧穴作用
1 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所有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病症。

2 遠治作用: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只能治療局部病症,還可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響全身的功能。如「合谷穴」不只可治上肢病,還可治頸部及頭臉部疾病,同時還可治療外感發熱病;「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療下肢病,而且對調整消化系統功能,甚至人體防衛、免疫反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3 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所具有的雙重性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特異性而言。如「天樞穴」可治瀉泄,又可治便祕;「內關穴」在心跳過速時可減慢心律;心跳過緩時,又可提高心律。特異性如大椎穴退燒,至陰穴矯正胎位等。
總之,十四經穴的主治作用,歸納起來大體是:本經腧穴可治本經病,表裡經腧穴能互相治療表裡兩經病,鄰近經穴能配合治療局部病。各經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第三章 艾灸的實際操作

艾灸的用量與施灸順序

施灸時用量的掌握,是決定灸治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灸量的掌握看似很容易,實際上有所講究,施灸人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經驗累積,才能將艾灸的用量掌握得很好。

●艾灸的用量

所謂灸量就是施灸時向人體內導入的熱量,這主要取決於施灸時間長短、施灸的面積大小及施灸時所達到的熱度。施灸的時間長短主要由疾病種類、病情輕重、患者體質等多方面因素決定;施灸的面積大小和施灸時所達到的熱度,主要由施灸時所用艾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決定。

艾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可根據疾病的性質、病情的輕重、體質的強弱、年齡的大小及施灸部位的不同,全面考慮,不能太過也不能不足。

一般按照每次施灸累積總和來算,施灸壯數少則1~3壯,多則數十壯乃至數百壯。前3日每日灸1次,以後每隔2~3日灸1次,急性病每日可灸2~3次;慢性病隔3日、5日或7日灸1次,保健灸每月可灸3~4次,終身持續施灸,可延年益壽。身體健壯、較少生病的青壯年患者,所用艾炷宜大,壯數宜多。小兒、婦女、老人及久病體弱之人,所用艾炷宜小,壯數宜少。在肌肉豐厚的腰背、臀腹、臂等處宜用大炷多灸;在肌肉淺薄的頭臉、頸項、四肢末端宜用小炷少灸。直接著膚灸,一般以麥粒大小艾炷為宜,每穴灸5~7壯,小兒3~5壯,每次灸3~5穴。使用艾灸急救時,不用具體計算壯數,直到患者心跳正常、恢復神智為止。

此外,在施灸時,還須配合病情,對沉寒瘸冷、元氣將脫等症宜大炷多灸,以溫散寒凝,振奮陽氣;對外感風寒則宜小炷,不宜重灸,即可達到溫經通絡,驅散外邪之功效,否則火邪內鬱產生不良效果。

●施灸的順序

施灸時除了有一定的姿勢要求,還要遵循特定的順序。施灸的一般順序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陽經,後灸陰經;施灸壯數先少後多,施受艾炷先小後大。如不按順序施灸,先灸下部,後灸頭臉,患者可能會出現頭臉烘熱,口乾咽燥等不適感覺。在施灸時還須配合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於施灸順序不變。

根據「灸感」判斷病癒程度

灸感,是施灸時自我感知的熱、風、涼、寒、麻、脹、痠、沉、痛等感覺。灸感的發生,是艾火的熱力與藥力雙重作用的結果,是艾火循環和經氣與病氣在體內對抗的表現。

●灸感產生原理

施灸時體內的經氣被艾火激發和推動,經氣在運行的過程中,與患病處的邪氣抗衡,經氣戰勝邪氣後,邪氣會外瀉,因而引發一連串灸感現象。灸感的發生與否,直接關係到灸療效果的好壞。

●灸感種類

具體來講,「灸感」共有7種:

第一是「透熱」,灸熱從施灸點皮膚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

第二是「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

第三是「傳熱」,灸熱以施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部傳導,甚至直達病灶。

第四是局部不熱(或微熱)而遠部熱,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熱(或微熱),而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

第五是表面不熱(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很熱。

第六是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痠、脹、麻、熱、重、痛、冷等非熱感覺。

第七是上述灸感傳導之處,病症隨之緩解,施灸部位產生的熱、脹、痛等感覺發生深透遠傳,所到之處病症隨之緩解。

第六、七種感覺說明艾灸的純陽之氣沿著經絡傳導,艾灸達到預期療效。灸感並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而是會沿著經絡傳導。灸感的強弱一般代表經絡阻塞的程度。有灸感、灸感強,說明自身的經絡通暢,效果立竿見影;沒有灸感表示經絡中邪氣淤積嚴重,需要時間開淤散阻,因此,見效較慢。

在正常人之中,灸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刺激越強時間越長,刺激次數越多,則感傳越易出現;「經絡敏感者」灸感相對強烈;在溫暖安靜的環境裡,同時皮膚濕潤,思緒集中,則灸感較易發生,傳遞速度也較快。反之,施灸時間短,次數少,室內寒冷,喧鬧,皮膚乾燥,經絡不敏感,則灸感多遲鈍或不能被感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66 211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