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滿額折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21期(POD)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一群愛好文學的夥伴,深覺現代文學的應用性高過於古典文學,據於時代的需要,應該更重視現代文學的創作和研究,於是共同發起成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期望凝聚現代文學的愛好者。為凝聚現代文學的愛好者,開發新世紀現代文學的新境界,《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2004年3月正式創刊。

本刊為有審稿制度的學術性刊物,於每年六及十二月份出刊。歡迎投稿。

「台灣報導文學」專題導言

不論是追溯自中國三○年代左聯的提倡,還是台灣在日據時期楊逵等人的鼓吹,報導文學都還算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文學樣式。台灣的報導文學主要從上世紀七○年代中期開始崛起,以高信疆主編的《人間》副刊和陳映真主導的《人間》雜誌為主要陣地,加上《聯合報》副刊、《綜合》月刊、《皇冠》雜誌等媒體的推波助瀾,並與八○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相互結盟,而曾經走過一段浪尖潮頭的輝煌歲月,直到九○年代逐漸沈潛轉型,至今也不過短短幾十年。

報導文學因為結合了文學(主要是散文)、新聞寫作、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等不同的文體特性,使它在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中,擁有向其他文類「借火」的優勢,但也因此陷入兩難的文類屬性爭議中,至今難分難解。

相對於台灣上世紀七○、八○年代在報導文學提倡、創作的熱潮,相關的研究則顯得滯後而沉寂。除了陳銘磻在1980年將報章雜誌上零星討論的近四十篇文章編輯整理成《現實的探索》一書外,系統的理論研究一直要到1999年楊素芬撰寫的碩士論文《台灣報導文學研究》才打破沉悶的局面,這部學位論文在2001年以《台灣報導文學概論》一名出版時的封面上寫著:「第一,也是唯一的台灣本土報導文學研究」,這句話的另一層涵義是:上個世紀的台灣報導文學研究在理論專著方面基本上是交了白卷。

這樣的成績是令人困惑且汗顏的。其次,相對於中國大陸在報告文學研究方面的理論深化與成果豐碩,台灣的相關研究明顯落後與不足。大陸上從上世紀七○年代末期開始,一批年輕學者即涉足於報告文學理論的研究,三十多年來,不論是文體論、歷史論、創作論或作家作品論,都有全方位的探索與建樹,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理論格局。從以上這兩個角度來看,台灣在報導文學理論的體系性建構與整體性探索方面都還有極大的開拓空間。

基於這樣的學術認知,本次專題遂以「台灣報導文學」為名,試圖呼籲研究者重視台灣報導文學研究體系建構的必要性。原本希望至少有六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供多元的思考空間及論述成果,可惜論文審查的結果未能如願,於是只能呈現出目前這樣四篇論文的樣貌。這四篇論文分別有文體互文性的探索、創作現象的考察、理論經驗的探掘以及文學典律化的討論等,儘管篇數不多,卻有新穎的問題意識,又能具體而紮實地進行分析與討論,從中將可以一窺此一文類的豐富性與可能性,相信對台灣報導文學研究的持續深化將有一定的正面助益。

以下簡單介紹這四篇論文的特色:
東華大學華文系須文蔚教授的〈報導文學與口述歷史之互文關係研究──以藍博洲的報導文學作品《幌馬車之歌》為例〉,主要想探討文類越界的創作現象,以〈幌馬車之歌〉這篇結合報導文學、口述歷史的特殊書寫型態的作品為例證,指出其雖然採用口述歷史的抄本形式,卻又不完全局限於口述歷史的寫作規格,可以說是發展出了一套新的報導文學書寫形式,具有創新性與藝術性的價值。

文中分析指出,這樣的書寫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報導文學的可讀性,並使角色面貌更生動地呈現,但同時也可能招致與嚴謹口述歷史要求不合的批評,須文蔚認為面對文學界與史學界不同的讀者,這樣的互文寫作方式應該如何取得平衡,恐怕是報導文學寫作者永恆的難題。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朱雙一教授的〈台灣左翼報導文學的理論傳承和創作經驗──以《人間》作家關曉榮、鍾喬為例〉,討論對象從楊逵、陳映真到關曉榮、鍾喬,試圖串連起一條具思想性與批判性的左翼報導文學發展脈絡,從理論與創作兩方面來觀察,尤其對關曉榮與鍾喬的分析,一從客觀與主觀的辯證切入,一從觀察與思考的辯證切入,能以文本為主體,具有一定說服力。在結語中,作者強調思想性與藝術性是報導文學與一般新聞報導的重要區別之一,他同時提到了〈幌馬車之歌〉,認為關曉榮、鍾喬、藍博洲等將技巧與內容靈活運用的藝術經營,為報導文學的文體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成果。

政治大學中文系張堂錡教授的〈「高信疆世代」報導文學寫作「班底」創作轉型現象──以陳銘磻為主要考察對象〉,以高信疆擔任《人間》副刊主編期間致力於推動報導文學,並設立報導文學獎而形成以他為中心的寫作「班底」為討論對象,包括林清玄、古蒙仁、陳銘磻、李利國、馬以工、心岱、邱坤良等七人,探討這批曾獲報導文學獎並與高信疆有緊密互動的寫作者在高信疆離開《人間》後的轉型現象。

接著再聚焦討論「班底」中的陳銘磻,因為他出身「高信疆世代」,是七0年代報導文學風起雲湧時的參與者、見證者,並且又以主編專書、選集的方式為報導文學理念的傳播與研究極盡心力。作者試圖從他對新竹那羅部落的報導書寫、日本作家文學地景書寫與人物傳記書寫三方面,指出他在報導文學基礎上試圖轉型的寫作嘗試,進一步引領讀者思索報導文學文體的邊界與未來轉型的可能。

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生張耀仁的〈「實踐」的典律化?──析論新世紀十年來台灣地方文學獎報導文學作品(2000-2009)〉,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提出「實踐」才是報導文學的特質,而過去的文學獎機制太偏執於文類歸屬與文學造詣,以致喪失了報導文學強調介入社會、參與社會的實踐能量,使得新世紀以來的台灣地方性報導文學獎出現作品一再套用、複製的現象,失去原創性與批判力,也背離了報導文學的初衷。

同時作者也指出,在主流文學獎典律作用下,報導文學的撰寫模式在方法論上與七○年代建構起的主題視野、田野調查方法已然產生斷層。作者蒐羅了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屏東縣四個地方文學獎共140篇作品加以考察,所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台灣報導文學的複雜性、多元性與局限性,自然不是以上四篇論文可以充分討論的,但這些論文都能言之有據,落實在具體作家與文本的討論上,相信對台灣報導文學研究趨勢的開展有其啟發性,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此一文類的本質、特性、作用、發展與文學史定位等諸多仍待釐清的問題。最後,感謝佛光大學文學系陳信元教授的共同策劃、提供意見,使本次專題製作得以順利進行。

(政治大學中文系張堂錡)

目次

專題論文【臺灣報導文學】
報導文學與口述歷史之互文關係研究──以藍博洲的報導文學作品《幌馬車之歌》為例 須文蔚
台灣左翼報導文學的理論傳承和創作經驗──以《人間》作家關曉榮、鍾喬為例 朱雙一 「高信疆世代」報導文學寫作「班底」創作轉型現象──以陳銘磻為主要考察對象 張堂錡
「實踐」的變貌──析論新世紀十年來台灣地方文學獎報導文學作品(2000-2009) 張耀仁

【一般論文】
「西遊記」:《亞細亞的孤兒》在中國大陸 姜 飛
政治.暴力.自由主義——司馬桑敦及其小說之戰爭書寫析論 趙立寰

前期篇目
稿約
撰稿體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