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氣候變化新視角下的中國戰略環境評價(簡體書)
滿額折

氣候變化新視角下的中國戰略環境評價(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00 元
定  價:NT$ 600 元
優惠價:8752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氣候變化新視角下的中國戰略環境評價》在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戰略環境評價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從減緩和適應兩個角度深入探討氣候變化因素融入我國戰略環境評價的理論基礎及工作框架。分析了作為減緩氣候變化重要手段的低碳發展的內涵和特點;系統構建了基於低碳發展目標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框架,特別是對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提出將評價指標分為評價型指標和建議型指標兩類;重點論述了戰略環境評價中的氣候適應性評價原則、技術框架和評價要點,並構建了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最後選取了城市和交通兩種類型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實例作為研究案例,驗證了本書構建的低碳評價和氣候適應性評價技術框架。

作者簡介

徐鶴,教授,博士生導師。自1998年以來,徐鶴教授一直從事有關環境評價和環境管理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先後參加了世界銀行(WB)、加拿大國際開發署(CIDA)、亞洲開發銀行(ADB)、聯合國高等研究所(UNU/IAS)、地球環境研究所(IGES)等與區域環境規劃與評價有關的國際合作項目,以及環保部、天津科委等多項相關課題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氣候變化新視角下的中國戰略環境評價》理論內容解釋詳盡透徹,應用方面背景廣闊,是一本全面、深入、細致的專著,對我國戰略環境評價和氣候變化的研究進展及其融合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分析,在國內較早的從減緩和適應兩個角度系統、深入的探討了氣候變化因素融入戰略環境評價的理論基礎及工作框架,為指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融合氣候因素的實踐工作提供思路依據和技術支持。

目次

前言1緒論1.1全球氣候變化1.1.1氣候變化1.1.2氣候變化研究進展1.1.3氣候變化的影響1.2戰略環境評價1.2.1戰略環境評價的內涵1.2.2中國SEA社會功能的拓展1.3將氣候因素納入戰略環境評價的研究進展1.3.1學術研究1.3.2機構研究1.3.3實踐案例2減緩氣候變化:低碳理念融入戰略環境評價2.1低碳發展理念2.2中國低碳發展的內涵2.2.1中國的碳排放現狀2.2.2低碳發展的目的2.2.3低碳發展的途徑2.3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分解2.3.1分解方法概述2.3.2中國碳排放因素分解2.3.3生活消費碳排放影響因素2.4中國碳排放的差異性研究2.4.1區域碳排放差異性2.4.2行業碳排放差異性3基於低碳發展目標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框架3.1指導思想與評價原則3.2技術路線與評價內容3.2.1技術路線3.2.2評價內容3.3低碳評價指標體系3.3.1評價型指標3.3.2建議型指標4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環境評價中的氣候適應性評價4.1評價目標和評價原則4.1.1評價目標4.1.2評價原則4.2技術框架與評價要點4.2.1技術框架4.2.2評價要點4.3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4.3.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4.3.2指標選取4.3.3指標體系建立——以交通規劃為例4.3.4指標權重5案例實證分析5.1城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低碳評價——以濱海新區為例5.1.1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環境評價5.1.2濱海新區發展SEA中的低碳評價內容5.2交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氣候變化適應性評價——以國家高速公路網為例5.2.1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概況介紹5.2.2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環評中的氣候變化適應性評價參考文獻附錄國外相關技術導則

書摘/試閱

1 緒論
氣候變化是目前國際社會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必然選擇。中國于2007年成立了以溫家寶總理為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負責制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同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國政府于2009年年底正式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 CO2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45%的低碳發展目標,并要求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納入政府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當中。戰略環境評價作為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兩型”社會,執行和完善發展戰略和決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將成為推進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落實氣候變化減緩措施和應對措施的有效工具,因此將氣候變化納入戰略環境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國內外尚缺乏以戰略環境評價為工具落實氣候變化減緩措施和應對措施的研究成果。本書對我國目前戰略環境評價和氣候變化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分析,深入探討氣候變化因素融入戰略環境評價的理論基礎及工作框架。
1.1 全球氣候變化
1.1.1 氣候變化
所謂氣候變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將其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變化。”該定義將因人類活動而改變大氣組成的“氣候變化”與歸因于自然因素的“氣候變化”區分開來。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定義中,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無論其原因是自然變率,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都屬于氣候變化的范疇。由于國際社會對于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的影響機制尚存爭議,因此IPCC的定義更為普遍接受。
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成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從1990年起先后發布四次評估報告,逐步確認了地球氣候正在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根據全球地表溫度器觀測資料,近年來氣候系統變暖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自1906-2005年的100年間,地球表面的溫度線性趨勢為0.74℃,這一趨勢大于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的1901-2000年的變化趨勢,說明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正在日益加大。從圖1.1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過去100多年間,全球溫度呈明顯上升趨勢。同時,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en,NOAA)每年九月份對北極冰川監測調查的數據顯示(圖1.2),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圈冰川面積在逐漸減少。
氣候變化新視角下的中國戰略環境評價1緒論圖1.1全球平均溫度異常值的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NOAA,2011
圖1.2北極冰川面積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NOAA,2011
據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氣候極端事件頻發。由此可見,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對全球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最新數據也表明,2010年全球氣溫異常明顯,陸地與海洋平均溫度已經達到了130多年來的最高值,如表1.1所示。表1.12010年全球氣溫異常狀況地區全球氣溫年均異常值℃℉在1880-2010
年的排名最高或次高紀錄年份℃℉全球陸地+0.96 ± 0.11+1.73 ± 0.202nd最暖年①2007+0.99+1.78海洋+0.49 ± 0.06+0.88 ± 0.113rd 最暖年②2003③+0.51+0.92陸地與海洋+0.62 ± 0.07+1.12 ± 0.13最暖年(1998)+0.60+1.08北半球陸地+1.08 ± 0.14+1.94 ± 0.252nd 最暖年2007+1.15+2.07海洋+0.51 ± 0.07+0.92 ± 0.133rd 最暖年④2005+0.53+0.95陸地與海洋+0.73 ± 0.10+1.31 ± 0.18最暖年(2005)+0.72+1.30南半球陸地+0.65 ± 0.06+1.17 ± 0.115th 最暖年⑤2005+0.81+1.46海洋+0.49 ± 0.06+0.88 ± 0.115th 最暖年1998+0.54+0.97陸地與海洋+0.51 ± 0.06+0.92 ± 0.116th 最暖年1998+0.57+1.03注:①與2005年并列2nd最暖年;②與2005年并列3rd最暖年;③與2005年并列最暖年;④與2003年并列3rd最暖年;⑤與2003年并列5th最暖年
資料來源:NOAA,2011IPCC系列報告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近50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很有可能”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化石能源燃燒和毀林等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大幅上升,從而導致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災害天氣增加、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后果,并強調到2050年必須將大氣中CO2濃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內,才可能避免發生極端氣候變化后果。在過去的五十多年里,全球大氣中CO2濃度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圖1.3顯示了大氣中CO2濃度的上升趨勢。在我國,中國氣象局的高云、毛留喜等通過過去50年的觀測也判斷出氣候變暖的原因大部分可歸結于人類活動,同時提出20世紀90年代是近千年以來最暖的10年。現在已有相關的研究和預測表明,氣候變化還會進一步加劇,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氣溫還將上升1.4℃,同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澇、干旱、高溫、沙塵暴等極端氣候事件出現頻率和強度都有加劇的趨勢。
圖1.3 1960~2010年全球大氣CO2濃度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NOAA,20111.1.2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國外方面,對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的研究早在1827年就開始了。1827年法國科學家Fourier就指出,大氣與溫室的玻璃有相同的物理作用;后來1896年瑞典化學家Arrhenius研究了溫室氣體增加可能造成的氣候變暖,認為如果大氣中的CO2濃度增加1倍,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5-6℃;1940年英國的G.S.Callander首先計算了燃燒礦物燃料所增加的CO2可能造成的氣候變暖,但是當時正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人們沒有顧及到這個問題。20世紀50年代是戰后經濟恢復時期,而這時北半球的溫度開始緩慢下降。所以,雖然有一些人注意到20世紀40年代的升溫,但并未引起廣泛的關注。北半球氣溫下降大約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中,此后全球氣溫迅速回升,而且,從1958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已經積累了大約20年的CO2濃度觀測記錄,這個記錄表明CO2濃度持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2月在日內瓦召開了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the First World Climate Conference,FWCC),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世界氣候計劃(World Climate Programme,WCP)及其4個子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WCRP)、世界氣候影響計劃(World Climate Influence Programme,WCIP)、世界氣候應用計劃(Wold Climate Application Programme,WCAP)及世界氣候資料計劃(World Climate Data Programme,WCDP),揭開了全球氣候研究的序幕。在1992年6月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政府達成共識,需經過全人類的共同努力解決全球變暖問題,160多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為采取減緩和穩定氣候變化的行動制定了議事日程。1997年各國政府在防止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進程中又邁出更遠的一步,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為工業國家制定了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京都議定書》被認為是全人類對付全球氣候變化的里程碑,它為以后制定相關的國際法律文書奠定了基礎。但是《京都議定書》并非一個完善的法律文書,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早在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與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聯合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即IPCC。該組織于1990年、1995年和2001年相繼完成了三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這些報告已成為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氣候變化問題的主要科學依據。2007年,IPCC公布了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這份報告是IPCC組織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通過合作研究給出的科學結論,是人類社會關于氣候變化的最新知識,具有權威性。2007年,氣候變化問題陡然升溫,在當年年初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氣候變化超過恐怖主義、阿以沖突、伊拉克問題,成為壓倒一切的首要問題。同年4月,聯合國大會首次對氣候變化與安全問題進行了討論。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這份有12項內容的協議指出,氣候變化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各國強調將通過強大的政治意愿,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緊急應對氣候變化。
國內方面,早在1990年,我國就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機構,1998年組建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統一協調相關政策和行動。為了加強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領導,2007年成立了以溫家寶總理為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負責制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同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在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過程中,國家發改委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司,承擔領導小組的具體工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2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