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根在中原:閩台大姓氏探源(上下)(簡體書)
滿額折

根在中原:閩台大姓氏探源(上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  價:NT$ 1788 元
優惠價:8715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根在中原:閩台大姓氏探源》選取當今臺灣之陳、黃、林、鄭、楊、王、蔡、張、劉、李十大姓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正史、族譜及個人回憶錄等史料,詳細梳理了中原移民入閩遷台的史實,深入探尋前人輾轉遷移的社會、歷史原因,具體內容包括姓氏探源、播遷分佈、入閩遷台、郡望堂號、古今名人、祖地遺跡、尋根聯誼等七部分,藉此幫助臺灣同胞追根尋源,瞭解祖先的生活歷史,加深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認同和血濃於水的感情,推動今天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

作者簡介

尹全海,男,1963年生,河南省遂平縣人,中共黨員,畢業于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新中原協同創新中心牽頭人,河南省中原與閩台關係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中原移民史、臺灣史及海峽兩岸關係史等。主持“中央政府管轄臺灣歷史文獻叢編”、“中原與閩台關係研究叢書”,現已出版《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等學術著作10餘部.主持完成“國家出版基金、國務院台辦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國家民委研究項目、全國高校古籍委研究項目,以及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余項。孫煒,女,1980年生,河南偃師人,碩士,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原移民及中原與閩台關係研究,參與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多項,參與編著《清代巡台禦史文獻》、《根在中原:閩台大姓氏探源》等著作,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十多篇。

名人/編輯推薦

《根在中原:閩臺大姓氏探源(套裝共2冊)》呈現中原與閩臺之血緣、親緣和文緣關系,揭示海峽兩岸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河南是中華民族“母文化”——河洛文化的發源地,更是姓氏文化起源大省。據考證,在過去的《中國百家姓》中,有78個姓氏起源或部分起源于河南。多年來,河南許多部門和社團組織努力挖掘歷史文化、姓氏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其優勢,大力開展對臺交流聯誼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河南在島內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來河南尋根謁祖的臺灣同胞絡繹不絕,并呈逐年上升趨勢,進而有效促進了豫臺兩地的大交流、大合作。
為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中原涉臺歷史文化資源,順應和推動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局面,打造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近年來,河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河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級臺灣事務主管部門,積極搭建兩岸交流平臺,開展中原姓氏文化研究,在推動臺灣同胞中原尋根和豫臺兩地文化交流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明顯成效。例如,自2008年始與國臺辦《兩岸關系》雜志社、河南省社科院、信陽師范學院、固始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固始與閩臺淵源關系研討會”,至今已連續舉辦四屆,成為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平臺;2010年省臺辦與信陽師范學院聯合組建中原文化與閩臺尋根研究中心,開展中原與閩臺淵源關系研究和臺灣豫籍名人研究,同時組織省內專家出版“中原與閩臺關系研究叢書”,目前已出版《固始與閩臺淵源關系研究》、《中原移民與閩臺文化研究》、《中原移民與兩岸文化認同研究》三種,受到兩岸學界高度認可。特別是近年來我省組織的兩岸青年中原文化研習營活動,吸引了來自臺灣的臺灣師范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輔仁大學、長榮大學、嘉義大學、高雄大學、彰化師范大學等幾十所高校數百名學生與河南高校師生一起走進中原、感知中原文化,攜手傳承中華文明。
在由河南省臺辦組織的“2010年河南臺灣月”活動期間,我們開展了“姓氏文化探源”活動,特邀河南、臺灣兩地的姓氏研究專家,沿著黃、陳、李、鄭、林等島內大姓氏的起源和發展的脈絡進行探尋、考察。專家們進祠堂、拜宗祠、閱門聯、錄碑文,仔細記錄祖訓和族譜,有的深深鞠躬以示敬仰,有的雙手合十久久凝望,這種虔誠令人感動。在場的媒體記者記錄下了每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作了及時的報道,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活動的舉辦,不僅加強了豫臺兩地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也大大增強了臺灣同胞“根”的意識和對祖根地的思念和向往,同時也引發了我的沉思。如能編撰一套反映閩臺大姓氏源流的書籍,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更能取得凝聚人心、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積極效果,此舉可容政治、歷史、學術等多種意義兼得。這個愿望在各方支持下,終于要實現了。
由河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組織編撰的《根在中原:閩臺大姓氏探源》,作為“中原與閩臺關系研究叢書”之一種,初步選取臺灣的陳、林、黃、張、李、王、劉、蔡、楊、鄭十姓,作為首批出版,旨在通過對閩臺大姓之起源、姓氏播遷、姓氏文化、姓氏名人及尋根聯誼活動之描述,提示臺灣大姓氏起源于中原或名門郡望在河南,充分印證臺灣同胞的祖籍“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年前在河南”這一不爭之史實,呈現中原與閩臺之血緣、親緣和文緣關系,揭示海峽兩岸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為此,省臺辦特邀省內10余名姓氏研究專家和學者,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撰寫了此叢書的初稿,可謂集集體智慧之大成。“中原文化與閩臺尋根研究中心”承擔了該叢書的修訂、編輯任務,做了大量工作,付出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整個撰稿和編輯耕作歷時兩年,值茲付梓發行之始,略識數言以嘉其志、彰其行,并期待后續成果相繼問世,是為序。
(作者系河南省臺辦主任)
2012年7月根在中原(代前言)根在中原(代前言)尹全海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地區之姓氏數量及其分布,研究起點較晚。據1979年出版的楊緒賢編撰《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調查,至今尚未發現日本占據臺灣之前的有關數據。日據時期,日本人富田芳郎曾利用1920年的“國勢調查”資料,抽樣31003戶,共得193姓。雖不能認為是完整資料,但為我們發現的最早數據。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后,相關調查工作,相繼展開,先是1953—1954年間,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828804戶居民進行的姓氏調查中,共得737姓,遺憾的是桃園、云林、高雄和臺東四縣因故未能參加,737姓僅僅為臺灣十二縣、五市一局(陽明山管理局)的數據,因此遺漏之姓氏不少。至1968年,臺灣大學陳紹馨教授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瑞德教授合撰《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時,依據1956年臺灣人口總數(9308199人),按四分之一抽樣,共得1027姓,其中,單姓1013,復姓14。在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匯編的“臺灣區各縣市分姓人口數統計表”中,1978年,臺灣共有人口16951904人,1694姓,其中,單姓1611,復姓75,三字姓4,四字姓4。楊緒賢等人的調查統計,應該是有史以來以全部戶籍資料為依據進行調查統計的結果,基本上可以確認臺灣地區的姓氏數量。
至于臺灣姓氏之分布,總的特征是高度集中。具體表現在稀有姓氏多,但所占人口比率低;常見姓氏少,但占人口比率高。其中,陳、林、張、王、黃、李、吳、蔡、劉、郭等前十大姓,占總人口比率一半以上,雖然十大姓所含姓氏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但陳、林二姓之位序基本穩定,臺灣民諺之“陳林半天下”是準確的。前二十大姓占總人口比率在三分之二以上。前一百大姓,占總人口之比率則超過百分之九十六。其他姓氏所占人口比率不足百分之四。可見臺灣姓氏之分布相當集中。
據此,我們基本掌握了臺灣姓氏之數量及分布大勢,接下來我們按照姓源、入閩、遷臺等關鍵環節,考察臺灣前十大姓(由于資料的原因,吳姓未能列入先期出版姓氏)及前一百大姓的姓源、播遷及入閩遷臺情況。
陳姓。陳姓姓源,出自媯姓(或為改姓者,見《通志?氏族略》、《魏書?官氏志》),虞舜之后。《元和姓纂》記曰:夏禹封帝舜之子于虞城(古虞國,今河南虞城縣西南,一說今山西永濟縣東南),至三十二代孫虞遏父(虞閼父)為周陶正。武王克殷,封虞遏父(虞閼父)之子滿于陳,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賜姓媯,以奉舜祀,稱陳侯,卒謚胡,故曰陳胡公,亦稱胡公滿。自胡公滿都宛丘,四十八世孫陳寔(實)為太丘長(河南永城)。至永嘉之亂,陳氏始渡江南遷徙。傳至六十五代陳霸先,建立陳朝,都于建康(今南京),族人遍布江南閩粵間。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偕其子陳元光入閩開漳,子孫繁衍,成一大宗派。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南陳始祖陳忠,仕唐,贈鄂國公,子陳邕,為中宗進士,官太子太傅,因與李林甫不合,被謫入閩,初居興化,再遷漳州,后裔繁衍,族譜稱為太傅派。明萬歷年間陳振遙由福建同安金門水頭鄉遷居澎湖西沙港開基,此后,陳氏族人分別從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嘉應等地渡海遷臺,其中,以開漳圣王、太傅和南朝三大支派為主,福建同安為最。
林姓。林姓姓源,出自子姓(亦有姬姓和改姓者,見《通志?氏族略》、《魏書?官氏志》)。《元和姓纂》記載,商紂叔父比干,為紂所害,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今河南衛輝),遂得姓林氏。林堅之后,林氏子孫散居華北各地。戰國時,林皋相趙,光武中興,六世孫林邈為徐州刺史,下邳林氏以其為始祖。晉元帝南遷,下邳林氏隨之,明帝太寧三年,林綠為晉安太守,封晉安郡王,卒葬惠安九龍崗,是為閩粵林氏始祖。自明崇禎末年,福建漳浦烏石鄉林四遷居澎湖白沙,林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漳州、泉州、汀州、龍巖,廣東潮州、惠州、嘉應等地渡海遷臺,其中以漳州人最多。
黃姓。黃姓姓源,出自陸終(或有出自嬴姓者,見《姓氏解紛》)。《元和姓纂》記載,陸終之后,受封于黃(今河南潢川),黃為楚所滅,其后以國為氏。陸終、伯益皆顓頊之后,黃氏族人多主此說。據黃氏族譜記載,黃氏世居河南固始,至永嘉之亂,中州板蕩,南遷入閩,黃元方仕晉,居侯官,為黃氏入閩始祖。其后,子孫散居莆田、泉州、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各地。自明崇禎十年,黃正束由福建南安居覺山遷居澎湖馬公,黃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泉州、汀州,廣東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渡海遷臺。
張姓。張姓姓源,出自姬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名揮(青陽,今河南濮陽,也有人認為河北清河),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得姓張氏。張氏南遷,始于晉元帝,間或入閩,旋即回遷者多。張氏族譜記載入閩者:唐初,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張伯紀,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家居漳州;唐末,河南光州人張天覺,授南劍刺史,平王仙芝,朱溫篡唐,乃棄官避難入閩,其子孫繁衍,遍及八閩,尊稱為賢坂張氏始祖;光州固始人張延濟兄弟三人,隨王潮入閩,世居泉州之惠安、安溪,支派繁盛。自明崇禎年間,張隱由福建漳州遷居澎湖白沙,張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惠州、潮州、嘉應等地渡海遷臺。
李姓。李姓姓源,出自嬴姓(或為改姓者,見《魏書?官氏志》、《路史》)。《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為堯大理(官),皋陶生伯益,得賜姓嬴。伯益生恩成,為虞、夏、商大理(官),遂以官為氏,后裔理征,因得罪紂王而死,其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河南豫西),食木子,得全性命,子孫改理為李。自李氏得姓至唐初,主要在長江以北地區繁衍播遷。李姓入閩,始自唐初,光州固始人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因其“平蠻獠三十六寨,戰功推為第一”,子孫散居龍溪、漳浦諸縣(也有人認為,李氏入閩者以李火德支派為主)。自明隆武元年(1645年),李順由福建同安金門遷居澎湖湖西,李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泉州、漳州、汀州,廣東嘉應、惠州等地渡海遷臺。
王姓。王姓姓源,出自媯姓(也有出自子姓、姬姓或改姓者)。《通志?氏族略》記載,王氏系出帝舜之裔,齊王建之孫,濟北王田安,時人稱王家,后裔因之為氏,有北海之王和陳留之王也。另有出自子姓者,如汲郡之王,為殷王子比干之后;出自姬姓者,如太原、瑯琊之王,京兆、河間之王,是也。族譜記載,王氏南遷始于晉室南渡,左丞王導輔晉中興,成為江南第一大姓。再十二世,傳至王曄,為光州定城令,家居固始,生三子,潮、審邽、審知。唐光啟元年,王潮三兄弟隨王緒入閩,審知封閩王,審知子王廷鈞,自立為帝,國號大閩。自永歷年間,王團由福建漳浦入墾臺南新化,王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惠州等地渡海遷臺。
吳姓。吳姓姓源有二,一曰虞舜之后,《史記索隱》記載,舜后封虞,虞吳近音,故舜后亦有吳氏。二曰出自姬姓,《元和姓纂》記載,周太王子泰伯、仲雍封吳。吳為越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散居江淮間。吳氏南遷始于陳元光開漳,如季札之后吳兢為唐太守,始居江南。其后人吳宥遷居福建寧化,為福建吳氏始祖。吳氏入閩最大一支為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吳祭偕其族人遷居福州,王審知入閩時,吳祭再遷莆田,子孫散居漳州、泉州及廣東潮州各地。自明崇禎年間吳耀余由福建南安遷居澎湖馬公,吳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泉州、漳州、汀州、永春,廣東嘉應、惠州、潮州等地渡海遷臺。
劉姓。劉姓姓源,出自姬姓(也有出自祁姓或改姓者,見《姓氏考略》、《漢書》、《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記載,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劉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以邑為氏。而《通志?氏族略》稱,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今河北唐縣)。劉氏南渡始于唐末,有翰林學士劉天錫因避難遷居福建寧化,號為東派。宋代以后,東派后裔自寧化經上杭,遷至廣東興寧、平遠,子孫散播閩粵各地,劉若連開基流溪,劉學箕繁衍福建南靖,劉開七肇基廣東梅縣。自劉求成由福建平和隨鄭成功渡臺,入墾臺南柳營,劉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漳州、汀州,廣東潮州惠州等地渡海遷臺。
蔡姓。蔡姓姓源,出自姬姓。《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伐紂,周文王封第五子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武王崩,成王即位,周公輔政,誅武庚,殺管叔,放逐蔡叔,其子名胡,仍封于蔡,為蔡仲。蔡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西漢末年,蔡勛為避王莽征召,遷居河南光州固始。據族譜記載,蔡勛之后于唐中葉相繼入閩,如蔡彧隨陳元光開漳,青陽派始祖蔡輝、瓊林派始祖十七郎等,均為河南光州固始蔡勛之后裔。自明崇禎十七年蔡鳴震由福建同安瓊林遷居澎湖馬公興仁里,蔡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泉州、漳州,廣東嘉應等地渡海遷臺。
楊姓。楊姓姓源,出自姬姓(亦有改姓者)。據史籍記載,姬姓之說紛異,或曰周宣王之子尚父,封為楊侯,因以為氏,或曰周宣王曾孫封于楊,其后以為氏,或曰周景王之后也。楊氏南遷,主要是弘農楊氏(今河南靈寶)。族譜記載,永嘉之亂,弘農楊氏族人隨晉室南渡,遷居閩粵。棲霞楊氏則由河南光州固始遷入,據楊氏族譜記載,其先人為楊震之后,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末,楊榮祿率子逸、蕭及孫明珠,隨王審知入閩。十八世楊孟懷遷同安下坂鄉,因此處多紫霞,遂筑室棲宿其下,為棲霞始祖。自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福建海澄人楊文科隨鄭成功遷臺,入墾臺南佳里,楊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漳州、泉州,廣東嘉應、惠州等地渡海遷臺。
鄭姓。鄭姓姓源,出自姬姓。《元和姓纂》記載:周厲王少子友,受封于鄭(今陜西華縣西北),是為桓公,生武公,與晉文侯輔平王東遷于洛陽,因徙溱、洧之間,謂之新鄭。傳十三世至幽公,為韓所滅,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國為姓。鄭姓為晉永嘉二年(308年)入閩八族之一。《福建通志》記載:晉鄭昭,滎陽人,永嘉之亂,避地入閩,居永泰,是為鄭姓入閩始祖。唐初,鄭時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子孫散居福建各地。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鄭璘等隨王審知兄弟入閩,是為南安石井鄭氏之祖。自明永歷十五年,陽平郡王鄭成功率族人渡臺驅逐荷蘭侵略者,鄭氏族人分別由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惠州等地渡海遷臺。
臺灣前一百大姓,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許、鄭、謝、郭、洪、邱、曾、廖、賴、徐周、葉、蘇、莊、江、呂、何、羅、高、蕭,潘、朱、簡、鍾(鐘)、彭、游、詹、胡、施、沈,余、趙、盧、梁、顏、柯、孫、魏、翁、戴、范、宋、方、鄧、杜、傅、侯、曹、溫、薛,丁、馬、蔣、唐、卓、藍、馮、姚、石、董,紀、歐、程、連、古、汪、湯、姜、田、康,鄒、白、涂、尤、巫、韓、龔、嚴、袁、鐘(鐘),黎、金、阮、陸、倪、夏、童、邵、柳、錢。除蔣、杜、溫、白、姜、阮、夏七姓未發現其先祖由中原入閩遷臺的系統史料之外,其它93姓均由今河南境內遷出南移,并入閩遷臺。換言之,93%的臺灣姓氏祖地在今河南境內,而且其族譜能夠呈現入閩遷臺之遷徙線路。上述93個臺灣姓氏中,除簡、鐘、藍、紀、古、黎、阮、童八姓外,其它85姓均由河南“光州固始”遷出南移,并入閩遷臺,換言之,85%的臺灣姓氏源自河南固始。

目次

上冊序宋麗萍根在中原(代前言)尹全海陳姓一、陳姓姓源(一)陳姓的遠祖帝舜(二)胡公滿與陳國(三)陳姓主要支系及聯宗各姓二、陳姓的播遷(一)秦漢魏晉時期的陳姓(二)南朝陳姓與陳朝皇族(三)唐宋陳姓的振興與入閩(四)陳姓在元明清時期的播遷(五)陳姓遷台(六)陳姓在海外的發展附:陳在正《潁川陳氏開漳聖王派遷台》三、陳姓文化(一)陳氏族譜序(二)祖訓家教(三)陳氏字輩(四)名勝古跡四、陳姓歷史名人(一)古代名人(二)現當代名人五、尋根聯誼(一)祖地淮陽古今(二)宗親組織及其聯誼活動林姓一、林姓姓源(一)林姓起源(二)別姓同源(三)比干林姓世系二、林姓的播遷(一)在北方的發展(二)東漢末年的初次南遷(三)唐朝林氏的南遷(四)林姓渡海遷台三、林姓的分佈(一)南多北少(二)臺灣第二大姓(三)海外林姓四、林姓文化(一)林姓族譜(二)郡望堂號(三)林姓家訓五、林姓歷史名人(一)古代名人(二)現當代名人六、林姓名勝古跡(一)大陸部分(二)臺灣部分(三)海外部分黃姓一、黃姓姓源(一)黃姓源於嬴姓(二)黃國與黃姓二、黃姓的播遷(一)黃姓歷史上的大遷徙(二)黃姓在大陸的分佈(三)黃姓在臺灣的播遷(四)黃姓在海外的播遷四、黃姓文化(一)黃姓郡望(二)黃姓譜牒(三)黃姓名勝古跡五、黃姓歷史名人(一)古黃國君王(二)歷代農民起義領袖(三)歷代宰相(四)近現代政治家、革命家(五)黃氏其他名人六、尋根聯誼(一)潢川祖地今貌(二)世界黃氏宗親組織張姓一、張姓姓源(一)起源諸說梳理(二)得姓始祖揮辨析(三)解張的後裔(四)改姓與賜姓二、張姓的播遷(一)史前至春秋戰國時期(二)秦漢時期(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四)隋唐時期(五)宋元明清時期(六)張姓分佈現狀三、張姓文化(一)張姓郡望(二)張姓家譜(三)家訓、題辭、祭祖歌(四)名勝古跡四、張姓歷史名人(一)古代名人(二)近現代名人(三)海外名人五、尋根聯誼(一)族根地濮陽古今(二)張姓宗親組織(三)尋根聯誼之活動李姓(上)一、李姓姓源(一)李姓起源諸說(二)遠祖古帝顓頊(三)血緣始祖皋陶(四)開姓始祖老子二、李姓的播遷(一)繁衍北方(二)南遷與入閩(三)經閩遷台(四)海外播遷(五)李姓分佈三、李姓文化(一)郡望堂號(二)家乘譜牒(三)堂聯集錦(四)名勝古跡下冊李姓(下)四、李姓歷史名人(一)先秦時期(二)秦漢六朝時期(三)隋唐五代時期(四)宋元明清時期(五)近現代時期五、尋根聯誼(一)李姓宗親組織(二)李姓宗親聯誼(三)河南鹿邑尋根王姓一、王姓探源(一)源于商王子比干(二)源于姬姓(三)源於媯姓的一支(四)源於少數民族改姓(五)源於賜姓和冒姓二、王姓的播遷(一)王姓在歷史上的播遷(二)王氏子弟入閩(三)王姓遷台(四)王姓分佈三、王姓文化(一)郡望堂號(二)王姓楹聯(三)家訓格言(四)王姓字輩有遵從(五)王姓聖地遺跡(六)王姓家譜四、王姓歷史名人(一)古代名人(二)近現代名人(三)35位王姓皇后劉姓一、劉姓姓源(一)劉姓遠祖堯帝與祁姓劉氏(二)姬姓劉氏(三)漢帝賜姓(四)其他劉姓支派二、劉姓的播遷(一)劉姓在大陸的播遷(二)劉姓在大陸的分佈(三)劉姓遷台及在臺灣的分佈(四)劉姓在國處的播遷三、劉姓文化(一)劉姓族譜(二)劉姓楹聯典故(三)名勝遺跡四、劉姓歷史名人(一)劉姓帝王(二)古代其他名人(三)近現代名人五、尋根聯誼(一)祖地平頂山新貌(二)劉姓宗親組織(三)宗親聯誼活動蔡姓一、蔡姓姓源(一)蔡姓的起源(二)蔡國與蔡姓二、蔡姓的播遷(一)蔡姓在大陸的播遷(二)蔡姓向臺灣及海外的播遷(三)蔡姓的分佈三、蔡姓文化(一)蔡姓族譜(二)建陽蔡氏裔孫世系調查(三)蔡姓名勝及遺跡四、蔡姓歷史名人(一)古代名人(二)近現代名人五、尋根聯誼(一)上蔡祖地概況(二)蔡姓宗親組織(三)宗親聯誼(1992—2010)楊姓一、楊姓姓源(一)淵源追古遠主脈出黃軒(二)姓含多民族大姓多源流(三)賜封改附轉大姓更蔚然(四)脈聯董楊童三姓共一宗二、楊姓的播遷(一)遷徙自古起交融無止息(二)禍因六卿亂楊族迫逃遷(三)歷史入晉唐宗族南遷忙(四)時越宋元明移徙未稍停(五)明清至當今全球遍僑親三、楊姓的分佈(一)根系豫秦晉故地多族親(二)情重雲貴川楊姓稠西南(三)閩浙蘇贛粵鱔堂枝蔓多(四)東南西北地處處有苗裔(五)福建楊氏遷居臺灣(六)海外楊姓分佈四、楊氏文化(一)大姓郡望多堂號若星河(二)祖地依華岳古姓勝跡多五、楊姓歷史名人(一)書禮追夫子格物稱大賢(二)四知傳清正宰輔砥中流(三)主國掌社禝革舊勇圖新(四)護國保社稷忠烈感天地(五)學術誇泰斗科技多精英六、楊氏祖籍地(一)臨汾(二)華陰(三)靈寶鄭姓一、鄭姓姓源(一)鄭姓起源(二)早期子姓鄭氏(三)鄭姓的總根二、鄭姓的播遷(一)西周至魏晉時期鄭姓的發展(二)魏晉時期鄭姓的全面發展(三)隋唐時期鄭姓的繼續發展(四)宋元明清時期鄭姓的坎坷發展三、鄭姓文化(一)郡望與堂號(二)昭穆範字(三)族規與家訓(四)宗祠(五)紀念堂、紀念館、廟宇(六)祖塋、墓誌五、鄭姓歷史名人後記

書摘/試閱



(2)田姓
田姓的主要源頭出自陳姓,祖根在今河南淮陽。陳胡公的11世孫陳完,因宮廷內亂,怕受株連,便逃奔齊國,被齊桓公任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因始食采邑于田,田、陳二字古音相近,遂改稱田氏。田氏在齊國勢力日大,田完的10世孫田和自立為君,在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承認為諸侯,姜姓齊國成了田姓齊國,為戰國時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齊國為秦所滅,國民有復陳姓的,亦有更多的人以田為姓。陳完便是田姓始祖。
①出自姬姓,是周代衛國衛康叔的后裔。
②出自畢姓。
③出自子姓。
④出自陳姓,是陳國公子完(即陳敬仲)的裔孫。陳完6代孫田書,擔任齊國大夫,因伐莒國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邑于樂安(今山東惠民)。田書成為孫姓始祖。孫氏名人戰國時代的孫武,是著名軍事家;三國時孫權等。其祖源地在今河南淮陽縣。
(3)袁姓
袁姓起源于河南淮陽,出自媯姓,是周代陳國開國之君媯滿的后裔。陳國傳至春秋時期,王族中有一位名叫諸的,字伯爰。伯爰的子孫名濤涂,擔任陳國大夫,代表陳國參加了齊桓公盟會,有功,賜食邑于陽夏(今河南太康縣)。濤涂以祖父的字號為姓,稱爰濤涂。古時爰、援、轅、袁等字音同字通,故爰濤涂又作轅濤涂,他的后代世居于陽夏。公元前484年,陽夏轅氏有轅頗,因事逃到鄭國避居,轅頗的裔孫轅告,于秦代避難于河洛之間。轅告的小兒子名政,以袁為姓,因此,袁政也就成為袁姓的始祖。轅姓歷史上著名人物有袁紹、袁術等。
(4)陸姓
陸姓的主要源頭有四支:
①出自陸絡。
②出自陸渾之戎,祖根在河南的嵩縣一帶。
③出自陳姓。陳國公子完避難奔齊,改陳姓為田氏。田氏在齊國勢力日大,并在戰國前期取代了姜姓齊國的政權。田齊傳至齊宣王時,封其少子田通于平原般縣(今山東樂陵西南)陸鄉,田通的子孫以邑為氏,是為陸氏。
④出自少數民族改姓,祖根在河南洛陽。陸姓歷史上有陸引、陸突、陸俟等名將。
(5)王姓
①出自姬姓。
②出自媯姓。媯姓王氏的祖根在河南淮陽。西周時,虞舜的后裔媯滿(胡公),受封于今淮陽一帶建陳國。至陳厲公時,陳國發生內亂,厲公之子陳完出奔齊國,食采邑于田,稱田氏。田公傳至田和(陳完十世孫),執掌齊國朝政,代齊自立為王,建立了田齊政權,是戰國七雄之一。田齊傳至八世至齊王建時,被秦國所滅,齊王建被秦王安置在共縣(今河南輝縣市),他的子孫田安,于項羽起兵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后項羽被劉邦擊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