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嗎?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人性論(簡體書)
滿額折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嗎?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人性論(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9 元
優惠價: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決定,還是由自身生理需要決定?人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這是幾千年來全世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誰都能說出自己的看法;然而,這個問題是無法從表面上把握的,它植根於人們對人內在動力的認識。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對事關人內在動力的研究必須著眼於人的自然。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嗎(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人性論)》由皋古平所著,《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嗎(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人性論)》以此為原則,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心理學、生物學、生理學和自然界中的大量事實研究人內在的動力,從而最終揭示:人的機體上不僅存在著生理需要,而且存在著情感需要;人快樂痛苦的感覺是人的直接動力,機體需要是人內在的根本動力,情感需要是人內在的兩大動力之一;不圖回報的利他行為根源於人的情感需要,人在本性上有利他的一面。

名人/編輯推薦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嗎(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人性論)》由皋古平所著,其中主要是突出了“繁殖”地位、“快樂、痛苦感覺”作用、群居對人性的影響和不圖回報利他的根源,并明確承認“人性中有利他的一面”。全書共10章。其主旨是要證明,快樂、痛苦的感覺是人內在的直接動力,機體需要是人的主宰和內在的根本動力,人的一切行為都根源于自身機體的需要。

1980年1月20日,上海《解放日報》、《文匯報》刊登了一個中學生的思想匯報。這位中學生堅信“人是不為自己的”,但看到現實中的人都在為自己,于是她苦悶、彷徨。為此,《文匯報》以“怎樣幫助她解除苦悶?”為題組織討論。許多讀者勸她說,你堅信“人是不為自己的”的觀點沒有錯,可你把現實看錯了,如今社會上的人都是為公的,為私是個別現象,所以你不應苦悶而應對社會充滿信心。
當時,我和這位中學生一樣,也狂熱地相信:人是不為自己的,為自己是可恥的,人活著就應該為他人生活得更美好。有一天,我突然問自己:是這個中學生堅信的“真理”錯了呢,還是她把現實看錯了呢?一下子,我開始懷疑我多年堅信不移的“真理”了。
同年5月,《中國青年》雜志圍繞潘曉“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的觀點開展人生觀大討論。當時的中國人,經歷了長期的“人只能為公不能為私”的左的思想教育,十年“文革”更是把這種思想推到了極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后,人們長期禁錮的思想如同石板下的小草開始復蘇,并逐步產生推翻石板的力量。“潘曉討論”激蕩了全國廣大青年的心,人們紛紛就人性的自私和利他直抒己見。
我的情感被點燃了。我深知人的問題的極端重要。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在人的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著嚴重的混亂和錯誤,“人是不為自己的”、“思想決定行為”等觀點嚴重地束縛著人們。由此,我決心尋找人行為背后的動力。那段時間,我很興奮,盡管我身為軍人,但還是悄悄地參加了這場討論(寄去了文章)。不過,那時的我還說不出多少道理,而只能從哲學上作簡單的論證。
我開始大量地讀書。當時,由于中國對人的研究的反對和對西方的敵視,這方面的書籍很少,而已有的也基本上是一個調子,因此我把目光投向國外。1981年,我幾經周折找到了一本介紹外國管理理論的《行為科學——一個現代科學管理學派》(內部發行)。此書介紹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本主義需要論”。馬斯洛認為人有多種基本需要,其中有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我豁然開朗:人的需要就是人行為的動因,研究行為動因應該從研究人的基本需要人手。從此,我開始了人的基本需要的研究。
不久,我先后買到了美國的《心理學綱要》、《現代心理學史》、《近代心理歷史導引》,保加利亞的《情愛論》,中國的《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讀》、《西方倫理思想史》等書籍。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學術原著以及介紹西方學術思想的書,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圖書市場上。這樣,在此后二十多年里,我大量地閱讀了生物進化論、心理學、生物學、動物學、倫理學等方面的書籍。其中有文藝復興時的人道主義、愛爾維修的自愛論、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馬斯洛的需要論。
研究人的行為動因無法做科學實驗,我只得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及科學理論在客觀實際中尋找答案。1980年之前,我曾花近十年的時間,像學古漢語那樣學習過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較好的哲學基礎。而客觀實際和科學理論主要有:大量的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動物學家、醫生在實際調查和科學實驗基礎上形成的理論;書刊、電視上呈現的生物界有關人類和動物的種種自然資料;本人的欲望、情緒、動機、肉體和心理的感受;他人的肉體和心理的感受方面的實例。我時常從報刊上作些摘抄和剪貼,以不斷地收集資料。平日,我經常觀看的電視節目是《動物世界》、《動物星球》、《神奇的地球》;訂閱的雜志是《自然與人》、《生物學》、《心理學》、《野生動物》。
有了這些客觀事實,我便大量地將其引入我的研究。其中,有來自書本的,如生物進化的例證、老鼠壓桿、人體的物質構成、情緒引起的種種生理變化、下丘腦的特殊功能、動物的母愛、猴子的好奇心等;有來自報刊或電視的,如黃金比例最美臉、無痛覺女孩、賭癮之謎、網癮之謎,一個勞模的七情六欲、激情殺人的生理原因等等;有來自我自己及他人的實例:饑餓的痛苦、自尊心的敏感、愛的如癡如狂、性滿足的快感、勝利的喜悅、恐懼時的心驚膽顫、手術后的感嘆、癌癥患者對死的恐懼和對人生的箴言、母愛的關懷備至、讓座、為公、追求真理的秘密等。正是這些事實,使我看清了人類的本來面目和行為的根本原因。
我長期養成了在筆記本上進行研究的習慣,我把它叫做“研究性筆記”。筆記一般是先列出要研究的問題,然而從理論和實際上一步步地論證。想到哪,寫到哪,讓思想自由發揮。需要什么,或翻書,或查字典。寫了一部分,有時進行歸納,有時進行分析比較,否定錯的,肯定正確的。然后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或許用生物進化論研究人的欲望、情感和行為是個“怪路子”,以至我一直找不到志同道合者商討。我不得不一個人默默地進行更多的摸索和思考。三十多年里,我寫了30多本、20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和讀書筆記。
1983年下半年,我對人的行為動因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寫了一篇題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根源于自身需要》的文章,約5000字。此后,又進行了幾次大的修改。先后于1986年寫成《人的行為基礎初探》一文,1995年寫成《行為動因揭秘》(約10000字)。至此,我對人的行為動因有了基本的把握,認定人的基本需要是人機體上存在的需要,人不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情感需要,人的一切行為都根源于自身需要。
1998年,我決心將《行為動因揭秘》擴展為一本書。2000年年初開始動筆,2005年年底成稿。難忘的是,正是2000年我走進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我眼界大開:人身體上的一切都是進化而來的;生存和繁衍是一切生物的基本追求,是我們研究人的問題必須圍繞的“軸心”。循著這個思路,我認識到,生物界存在著廣泛的變異和激烈的生存斗爭,在生存斗爭中,自然界根據生物的生存能力進行選擇,強者生存,弱者滅亡。我驚喜地發現,生物的一切發展進化本質上都是生存能力的發展進化,人機體上的一切性狀都因生存而生,都是生存能力,都是有用的。由此,我明白,情感是人類用于生存和繁衍的另一重大生存能力。
每當我閉上眼睛,讓思緒走進自然界,就會在萬物之中看到生物發展變化的歷程和規律,就會看清人類的本來面目。以前,我對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盡管我認定情感需要是天生的需要,但不懂得用自然選擇去尋找情感的根源。我在給每一情感需要尋找依據時,總是從人的生活表現、生理反應、條件反射、動物行為比較等方面來證明。比如,1986年,我把“母愛”的原因之一歸結為“對自己辛勞的同情和愛護”。1995年,我把母愛、情愛、安全、好勝、自尊作為由生理需要派生的穩定的類似本能的需要。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由于認識了生物進化規律,我一下子擺脫了以往就事論事和囿于一孔之見的思維方式,而常常仿佛站在無限的高度俯視整個地球、整個生物界、整個人類發展變化的過程,感覺是那樣的清楚和明了。
2009年5月,我將書稿定名為《行為的動因》,在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所研究的問題是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不斷地進行深入的思考。三年來,我在堅持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對《行為的動因》一書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力求完善,形成了讀者所見的這本書。其中主要是突出了“繁殖”地位、“快樂、痛苦感覺”作用、群居對人性的影響和不圖回報利他的根源,并明確承認“人性中有利他的一面”。
全書共10章。其主旨是要證明,快樂、痛苦的感覺是人內在的直接動力,機體需要是人的主宰和內在的根本動力,人的一切行為都根源于自身機體的需要。
圍繞這一主題,各章的內容和目的是:
第一章,介紹中外思想家在人性和行為動因方面的認識,以開闊視野。
第二章,介紹達爾文進化學說,揭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進化的產物,為全書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
第三一五章,從不同方面論述人的機體需要。其中,第三章討論機體需要的客觀性及其一般特征。第四章證明人的情感是作為生存能力進化而來的,情感本質上是機體上存在的情感需要。第五章具體討論機體需要每一種類的內涵、特點和作用,以更好地把握人性,揭示每一行為的原因。
第六章,討論機體需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將證明,快樂、痛苦是人內在的直接動力,機體需要是人的主宰和內在的根本動力,情感需要是人內在的兩大動力之一;機體需要是人的一切行為的根本動因。此章是本書的核心。
第七章,討論幾千年來人們普遍關注的不圖回報利他的原因。這里將證明,利他是自然界的意圖;情感需要是不圖回報利他的根源;在人的本性上,人不僅有自私的一面,而且有利他的一面。
第八章,討論道德對行為的作用,證明:人們制定道德的本意,不是管行為的根本目的的,而是管行為方式的,且只管一部分行為的方式。
第九章,討論機體需要與人幸福的關系,證明:機體的需要滿足就是幸福,人追求幸福的基本內容是相同的,幸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第十章,討論人欲的限制和人性的實現。證明: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限制人欲(反人性)是必要的,“合乎人性”不是檢驗歷史和現實的標準;不斷地解放人欲,充分地滿足機體需要即實現人性是人類奮斗的最終目標。
我的總體思路和觀點是,在生物界,生物的生長和進化是圍繞物種生存進行的,個體生存和物種繁衍是物種生存的基本保障;人類是群居動物,人類生存還取決于群體的穩定。這些保障只能植根于個體的機體。這樣,經過自然選擇,人類個體的機體上必然存在著用于自我生存、物種繁衍和維護群體穩定的種種能力。人的情感是作為心理方面的生存能力進化而來的,是生理能力的發展和補充。各種生存能力是以生理機制的形式存在的。在各種機制中,有一種決定性的機制,那就是由快樂、痛苦的感覺作為直接動力的機制,這種機制可稱為機體需要。機體需要中不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情感需要。由于機體需要與快樂、痛苦的感覺緊密相連,機體需要就成了人的主宰,成了一切行為的根本動力。在此動力的作用下,人們不得不全力追求機體需要的滿足,以獲得快樂和解除痛苦,即獲得幸福。為滿足自身機體的需要,人類不得不組成社會和制定道德規范,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手段。由于一部分機體需要是為個體生存而生,人必然自愛;另一部分機體需要是為人種繁衍和群體生存而生,人性中必有利他的一面。然而,在人性的實現上,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自身的快樂和痛苦這一利己的力量驅動的。
十多年來,我一直用生物進化論研究人的情感、需要和行為,可一直不知我的研究屬于什么學科。2010年8月,我購買了美國D·M·巴斯著的《進化心理學:心理的新科學》一書。當年12月的一天,閱讀中我被此書的精彩所吸引,我突然明白,我的研究屬于進化心理學。隨即,我趁興去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對此書的出版表示肯定和感激。人體上的一切機制都是生物進化的產物,人的種種心理機制的起源和作用只有生物進化論才能解釋。進化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是一門革命性的新科學。這門才三十多年的美國新科學,如今來到了中國,是中國心理學界值得慶賀的一件大事,它必將引起一場革命。
2012年6月于上海

目次

人性百題
前言
第一章
人性問題的歷史爭論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二、“人類心靈的主要動力或推動原則是快樂或痛苦”
三、潛意識是“心理的關鍵性的組成部分”
第二章
生物界的一切都是進化的產物
一、達爾文與環球考察
二、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
三、達爾文以后進化論的發展
第三章
人的機體上存在著需要
一、人是動物
二、生命的存續需要物質和繁衍
三、人的需要歸根到底是機體的需要
第四章
人的機體上存在著情感需要
一、一切生物都有生存能力
二、人的原始情感是作為生存能力進化而來的
三、情感是生存能力
四、情感本質上是情感需要
五、情感的生理根源
六、“情感”被誤解
第五章
機體需要的種類
一、機體需要種類的確定原則
二、營養的需要
三、性的需要
四、健康的需要
五、溫度的需要
六、睡眠的需要
七、好奇的需要(好奇心)
八、美的需要(愛美之心)
九、尊重的需要(自尊心)
十、好勝的需要(好勝心)
十一、安全的需要(恐懼感)
十二、復仇的需要(仇恨心)
十三、情愛的需要(愛情)
十四、母愛的需要(母愛)
十五、同情的需要(同情心)
十六、維護正義的需要(正義感)
十七、歸群的需要(孤獨感)
十八、勞動的需要(寂寞感)
第六章
機體需要是人的主宰
一、快樂、痛苦的感覺是人內在的直接動力
二、機體需要是人內在的根本動力
三、情感需要是人內在的兩大動力之一
四、機體需要是人的一切行為的根本動因
第七章
情感需要是不圖回報利他的根源
一、人類對利他的探索
二、為物種生存而利他是自然界的意圖
三、滿足情感需要表現為利他
四、自尊守德而利他
五、激情而利他
六、情感爆發而利他
七、真實的人性
第八章
機體需要是道德行為的最終基礎
一、物質利益并不是道德的最終基礎
二、道德與欲望關系的歷史考察
三、“潘曉討論”的反叛及迷茫
四、“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的對與錯
五、“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的對與錯
六、道德教育應建立在對個人利益的關心上
第九章
機體需要的滿足就是幸福
一、幸福是機體需要滿足時的感受
二、人幸福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
三、幸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四、個人幸福是國家一切工作的落腳點
五、謀求幸福是一門科學
第十章
人欲限制與人性實現
一、人欲先壓抑后解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奴隸社會對人欲的殘酷限制是必要的
三、封建社會推行禁欲主義和宗教是必要的
四、人性的不斷解放是歷史的必然
五、“合乎人性”不是檢驗歷史和現實的標準
主要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所謂人性問題,就是關于什么是人的主宰、人的行為是由自然欲望決定還是由理性決定、人是自私的還是利他的問題。幾千年來,人性問題是全人類都在討論和爭論的問題,也是人世間第一大難題。在漫長的年代里,人們對人性和行為的研究并不多,專門研究人性和行為動因問題也只是達爾文以后的事。但是,盡管動因問題長期沒能得到最終解決,可幾千年來,很多思想家在哲學、倫理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的領域里對人的本性、行為本質、行為動因等問題已作出了豐富而深刻的論述。今天,理論界許多爭論不休的問題,歷史上早就有了明確的論述。今天,我們一些人自以為是“真理”的東西,幾百年前就遭到了無情的批判和否定。
首先,應該把握這樣一個規律,人類對自身和對人性的認識不僅受到人的認識能力的制約,而且還受到社會制度的需要的制約。這是因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事是發展生產力,而生產力的發展取決于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穩定,它表現為社會的穩定。為了社會穩定這一大局,思想約束有時并不一定以真理為基礎,它服從于目的。比如,封建社會把非真理的宗教、禁欲主義作為道德的理論基礎,這是穩定社會所需要的,但對人自身的認識來說,則起到了阻礙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一方面,人類社會在道德方面經歷了奴隸社會縱欲、封建社會禁欲、文藝復興之后逐步釋欲的歷程;另一方面,人們對人性和行為動因的認識則經歷了奴隸社會比較膚淺、封建社會錯多對少、文藝復興之后錯誤逐步被真理代替的過程。
讓我們看看歷史吧。歷史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深刻有益的啟示,歷史能幫助我們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奴隸社會對人的管理主要靠暴力,而對人的思想沒有什么管束,加之當時文化極不發達,所以那時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不僅相當地少,而且十分自然客觀,對于人追求財富和享樂,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正當的行為。 可到了奴隸社會末期,由于封建制度的孕育,思想家們竭力否定人的欲望。從根本上說,限制人的欲望是封建制度所需要的。當時的客觀情況是,黨爭激烈,社會政治生活動蕩不安,世風日下,追求享樂和財富的風氣盛行,人們沉浸于酒色享樂。由此,很多思想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看到了放縱“私欲”的危害,開始強調精神生活和理性的重要,認為靈魂是人的主宰,繼而主張強化道德,控制肉體的困擾,節欲、制欲、禁欲。比如,古希臘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他們紛紛著書立說,對人的本性進行了較多和較深的論述。這些思想家主要有: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阿里斯提卜、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盧克萊修等。
畢達哥拉斯(約前580一前500)否定人們追求現實物質利益的必要性。他認為人是靈魂和肉體組成的一個和諧的整體,人的本性和道德都取決于靈魂。他說,“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靈魂”。他號召人們,節制自己的情欲,“清洗”和“解放”自己的靈魂,使靈魂擺脫肉體的困擾。他要求人們通過沉默、冥思苦想以達到忘我的境地,逐步登上道德的高峰。
赫拉克利特(約前540一前480)認為,以往人們過著一種無節制的、不道德的生活,引起無數的罪惡,所以人要過有道德的生活。他十分鄙視人的肉體的欲望,號召人們撲滅人的情欲要像撲滅火災一樣。
蘇格拉底(約前469一前399)重視道德的建設,但他完全把人的感性欲望和物質利益從道德中排除出去,只講理性在道德中的決定作用,把道德看成是天賦的。他主張人們只應當去關心自己的靈魂,不要追求財富和榮譽等身外之物。他要求“不論老少,都不要老想著你們的人身或財產,而首先并且主要的要注意到心靈的最大程度的改善”。
德謨克利特(約前460一前370)認為,對于人來說,靈魂是主導者,肉體不過像是盛靈魂的器皿。他承認人有肉體快樂,但精神快樂高于肉體快樂,人應當有節制地享樂,而主要是求得智慧和心靈的寧靜淡泊。
柏拉圖(約前427~前347)認為,節制就是欲望服從理性、理性控制欲望的狀態。他還認為靈魂要飛升,首先要去除欲望,因為欲望造成了人的感官苦樂。柏拉圖在《斐多篇》中說:“每種快樂和痛苦都是一個把靈魂釘住在身體上的釘子”,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使靈魂擺脫肉體的過程,人一旦擺脫了肉體欲望,靈魂就進入了一個光明圣潔的不朽世界。
亞里士多德(約前384一前322)認為人的欲望和行為應當由道德來處理,而人的本性在于理性,道德取決于人的心靈。人的特殊功能在于“人的行為根據理性原則而具有的理性生活”。人的心靈分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理性部分在人的心靈中占支配地位,它不僅能夠控制人的欲望,而且使人的行為合乎道德,使人幸福。這也就是說,人的靈魂主宰人的肉體。
P3-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