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反過來看,才能理解全貌!
582個鏡中故事,拼貼出一部不為人知的世界小史。
世界的歷史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平時所見歷史人物的功績偉業和神話傳奇,是怎麼?去蕪存菁」的?它剔除了多少不重要的插曲、抽換了多少的史實,才變成今天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史?《鏡子》的作者加萊亞諾以西班牙文寫這部書時,原本副書名就指出了這是一部?準世界史」,也就是一部原本可以成為世界歷史,卻被掠奪、被消音或是被刻意隱藏起來的歷史。
加萊亞諾向來被稱為拉丁美洲的良心,《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是他為南美洲喉舌的鉅著,這一次,他的野心更大,開始動筆書寫一部反過來看的世界史,關注全世界上被忽略的地方與人群的故事,他自稱是一位「為搶救記憶作出貢獻的作家」,努力保存被各種體制所抹去的故事。
記者出身的他,由於有的資料難尋只剩下口語,他不得不自行調查、採訪,用自己的筆來寫下故事,這些故事碎片也因此變成了歷史的一部分。《鏡子》就是這樣一本將神話、文學、新聞事件與口述歷史融匯於一爐的集錦之作,一共582個小故事,從世界上幾個宏大歷史敘述(如古希臘羅馬神話、文藝復興、中世紀神學、現代主義、戰爭、柏林圍牆倒塌等等時期)的邊緣,發現常人看不見的蛛絲馬跡與真相,然後進行發人深思的敘述與反諷,每個碎片,都是一次重要的註腳, 一種撼動原定歷史的質疑。拼貼出世界歷史的全貌。
人類歷史,往往都是不完整的。然而透過加萊亞諾之筆,我們終於可以看到:歷史是其實一種半人半獸的怪物,一半充滿人性光輝,一半卻滿是醜行惡狀。舉例來說,〈在海上漂動的牢籠〉文中,最熱愛自由的奴隸販子會把它最鍾愛的兩條船分別命名為「伏爾泰」和「盧梭」,有的則是會加上宗教色彩十足的名字:「憐憫號」;或是聖誕老人原本服裝形象是五顏六色的,直到1930年創造它的畫家與可口可樂合作後才從此穿上紅色制服的;〈好萊塢的誕生〉一文寫道,《國家的誕生》是好萊塢第一部大成本電影製作,但片中卻是大力歌頌3K黨,甚至在影片結尾,耶穌也親自下凡前來祝福。
對世界的多數人來說,歷史總是循序漸進而理所當然的,而這一次加萊亞諾的寫作,他要讓我們把世界反過來看,總是扭轉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讓我們看見世界的另一端,看見歷史的另一面。582個故事,就是582面鏡子,加萊亞諾用它的筆一一磨亮它們,重見於世。
「鏡子裡裝滿了人,不為人所見的人,望著我們。被人遺忘的人,記著我們。」------ 加萊亞諾
當我們以史為鑑、攬鏡自照時,是否看見我們身後還有另外一群人?這次,我們在歷史的鏡子中看見自己,也可以看到那些被遺忘的人。
本書特色
西班牙原文中譯
內藏有30張加萊亞諾自藏的歷史怪獸圖像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1940—)
烏拉圭新聞記者、作家和小說家,生於蒙得維地亞,14歲時創作的政治漫畫被報刊採用,先後擔任過周刊、日報的記者、編輯、主編後為專職作家,在國際左派評論圈頗有盛名。1973年烏拉圭發生軍事政變後入獄。曾流亡12年並被阿根廷右翼軍事政權列入死亡名單。其作品已被翻譯為28種語言。著有《女人》和《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譯者簡介
張偉劼
曾先後赴西班牙和墨西哥訪問進修,任教於南京大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系,譯有《我相信》、《墨西哥的五個太陽》、《燃燒的原野》、《西班牙不是個神話》。
張淑英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專文導讀
張翠容 (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
尉任之 (文學與視覺藝術工作者)
江政寬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加萊亞諾的故事,重現出神話的建構和權力者的姿態,對歷史提出深刻的反思。」
------《出版人周報》
一場永無休止的拷問
張翠容 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
當我閱讀加萊亞諾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時,我被他那種宏大的視角所震懾,還有他毫無保留地呈現他的觀點,絕無記者所謂「客觀」的矯情,就是讓人看得痛快,熱血沸騰。
他早是我心中的大師了。現在,大師再出書,一樣有關歷史,這次更為宏大,不局限於某個地區,而是把筆伸到全世界,書名為《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但風格沒變,繼續顛覆主流既定的認知與思維。
我們這個世界實在需要加萊亞諾,正如他所說,由勝利者撰寫的歷史需要反過來看,這樣才可以折射出多種角度,掘出被遺留及被遺忘的故事。
加萊亞諾這部《鏡子》巨著,涉獵之廣,卻不是由一疊沈悶的資料堆砌而成。他透過長期的調查、尋訪,從中拉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悸動又充滿人味的故事,他連中國歷史也觸及了。如果我不是閱讀這本著作,實在不知道他的雙腳原來曾經走得這麼遠,他寫溥儀也真的在中國與他見過面,訪談過。透過他眼睛再回望中國幾段重要的當代歷史,自有一番不同的思考。
如果真相是靠不斷反覆驗證、不斷拷問出來的話,加萊亞諾在這方面的努力,確是使人敬佩。他猶如一位歷史偵探家,帶著他的放大鏡,展開一場驚濤駭浪的探索歷程,從宗教神話到人類歷史每一角落,他都要審視,提出質疑,挑戰既有的看法,令閱讀也成為一種探險。
付出這麼大的精力,目的只是打破霸權,讓不被看見的得以被看見,被打壓的聲音得以被聽到,這是怎麼樣的人文關懷?!我們怎可能令加萊亞諾感到孤獨?!
重新認識歷史,即是重新認識自己。
鏡裡鏡外的歷史
尉任之 文字與視覺藝術工作者
「晚上十二點在鏡子前削一顆蘋果,皮若不斷,你就會看到二十年後的自己……」小學六年級時,同學間瘟疫般互相傳遞著這個訊息。
鏡子裡變老的自己,與鏡子外的自己對望——二十年後的我什麼樣子?二十年後我是否還存在?「魔鏡」般的影像讓人毛骨悚然;鏡像真實又虛枉(你看到的你左右顛倒),瞬間複製物體的比例、色彩、質感,卻又無法將影像固定下來。《鏡子》的作者加萊亞諾說:「鏡子裡裝滿了人,不為人所見的人,望著我們。被人遺忘的人,記著我們」。唐人小說〈古鏡記〉更賦與鏡子靈魂,成為朝代交替之際鑒天地、降妖魔的仙物,甚至在塵緣了卻之後,悠長而去。
「歷史」本身就是一面鏡子,每個生命、每一事件無所遁形地在它面前晃過,但真實的情形永遠「藏」在鏡子後面,不為人所見;口傳的歷史,筆記的歷史,歷史學者的歷史是對「鏡像」的重讀與詮釋,重疊卻又不可見的鏡像片段而不完整,以致建構出的歷史參雜了虛構與主觀的成分。
加萊亞諾的《鏡子》像一本編年的百科全書,在歷史的框架下,卻更像一面反映歷史的鏡子,掩卷之際,人、物、事件皆模糊不清而稍縱即逝。加萊亞諾無疑藉由這個特殊的文學形式,虛無而悲觀地昭告我們:我們看不清的過去正凝視著我們,而我們遺忘的過去正記憶著我們,這個循環,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未來。
專文導讀
把世界畫在身上
張淑英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鏡子」在拉丁文的詞源學上是” specŭlum”,是從”specio” (看)和”culum” (工具)組成。鏡子的功能從西元前六千多年土耳其人開始迄今,工具、材料、設計逐漸演變精進,但是人類「看」的功力和能力則不斷受到質疑試煉。如果鏡子是身外的「假體」(prosthesis;替代物),那麼真體就是「眼睛」。當真偽對照時,投射出多少事實與謊言,多少實體與變異、多少美麗與哀愁。童話故事中,《白雪公主》的母后/後母用一面魔鏡,照出豔后外表的美貌,透視不了後面內心的邪惡。貞觀之治中唐太宗以「非物」為鏡時,以古得以知興替,以魏徵可以明得失。《愛麗絲鏡中奇遇》(第二部)裡,一面鏡子幻化,將她帶入不可思議的奇緣仙境。(《魔戒》、《哈利波特》亦有異曲同工)。希臘神話的納西瑟斯不能看見自己俊美的臉龐就能長壽,池塘一照,愛上自己的倒影,無法自拔就得憔悴而死。李白「對影成三人」也只有藉酒消愁愁更愁。中國神話的照妖鏡可以讓肉眼看不到的妖怪無所遁形; 凡爾賽宮的鏡廳讓人看盡一代君王和歷史的艷麗與繁華。
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 1940)登記有案的第24部作品《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Espejos, una historia casi universal)就用這個八千多年來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最具隱喻意涵的「鏡子」來記載詮釋世界的歷史;而且在原著中他引用了南達克達州原住民的歌謠「父啊,請將世界畫在我身上」作為註腳,讓身體=地圖=世界那般貼近與觸動,但也要留意衣飾下那不容易看到的河曲角落。《鏡子》全書共彙集582則故事和作者個人收藏的30幅圖像(非人化世界的人獸一體或怪物圖像),約莫依時間的流程,從古希臘羅馬時代迄今21世紀的世界樣貌,諸如古國文明、神話學、信仰與禁忌、戰爭與殖民、各種美學、藝術、文物建制、稗官野史、歷史人物側寫到新聞事件…等等。這當中,加萊亞諾強調的是「被隱藏」的歷史,許多看不見的世界一隅。在醞釀書寫這樣一本書時,他提到「每天看報紙,好似在上歷史課,報紙告訴我人們想說和不想說的事。歷史是一個持續運轉的矛盾,矛盾驅動我們的雙腿向前走。因此沉默可能比話語表達更多訊息,而話語則需透過謊言來呈現真實。王爾德說:『我可以抗拒一切,就是無法抗拒誘惑』,因此我寫下這本書」。
這582則故事除了時間的順序可憑藉之外,故事的內容並非相互連貫。加萊亞諾身為記者的書寫習慣和職業敏銳度,造就《鏡子》的耙梳和結構特色。它們像582篇極短篇,每一篇簡潔精鍊,或發人深省,或構思新奇,或結尾突兀。類似的寫作結構像西班牙十八世紀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的《智慧書》 (Agudeza y arte de ingenio),或像去年病故的墨西哥作家像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的《我相信》(En esto creo),不同的是加萊亞諾是歷史題材,是人類的進化、偏執與野蠻史,篇幅如「螞蟻的手」(詩人希梅聶茲所謂的「掌中小說」)。綜觀全書的核心議題,除了加萊亞諾在書前的序文「鏡子裡裝滿了人,不為人所見的人,望著我們; 被遺忘的人,記著我們」之外,在於〈死去的,還能講話〉(書寫廢奴制度)這篇意旨:「它未曾存在,就死於無形;它雖已死亡,卻繼續存在」,指涉否認歷史、遺忘歷史、甚至竄改污衊的可怕。職是之故,加萊亞諾試圖用「春秋之筆」勾勒世界的樣貌,與其說是「被隱藏的歷史」,應當說是「被誤讀、被錯讀」的片面認知。528則故事,對某些族裔是被遺忘的、陌生的,對某些受迫的人是記憶深刻,難以抹滅的。加萊亞諾試著用528片碎片拼圖,挖掘歷史。因此,我們領略加萊亞諾的筆觸,不管是模擬巴葉˙殷克蘭(Valle-Inclán)筆下的凹凸鏡所呈現的「左右上下顛倒」的扭曲嘲弄,或是電影《情人眼裡出西施》(Shallow Hal)鏡裡鏡外、眼中/心裡兩種人,或是王爾德《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裡美少年面對肖像的身心變化,都可以帶領讀者在短篇的閱讀中,回照歷史鏡頭,重新按圖索驥,點、線、面連結過去的軌跡與輪廓。
因此,這582則故事依據主題,我們可以歸納幾個大重點:民族的興衰與侵略史(如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中國、非洲、歐洲、拉丁美洲…等併吞),女人的身體與歷史(男女情愛關係、切割乳房與陰蒂、女人勞務與社會責任、性別歧視),中國的歷史與文明,英雄人物的典型,宗教儀式與教義,族群階級對立等等。其中,我們可以發現「女人的身體與歷史」是加萊亞諾持續關注的議題,這與已出版的中譯本《女人》的四十則故事投注同樣的歷史關懷,看待女人如何從謙卑低下的角色延展到性別意識與身分自主。此外,中國的形象,早在1964年加萊亞諾便有以《中國》為題的專著,時至今日,中國的崛起似乎讓這樣的議題更能喚起讀者的興致,因此從黃帝、嫘祖、蠶絲、孫子兵法、火藥、印刷、倉頡造字各種創造(〈有什麼不是中國人發明的?〉)、綁小腳…等等,細數中國過去的文明史。此外,弱肉強食的權力版圖移動也是加萊亞諾著墨的警訊,尤其身為拉丁美洲一分子,從殖民到後殖民強權國家間的權力替換,更讓尚未站穩腳步的第三世界有被蠶食鯨吞的危機意識。因此,從〈種族主義的科學起源〉區分黑白人種到〈全都是歐洲的〉以「歐洲是照著鏡子看世界的」的嘲弄到〈非歐交流簡史〉、〈吃人的歐洲〉、〈中國上了歐洲的餐桌〉〈非洲上了歐洲的餐桌〉無不責斥歐洲殖民侵略的霸權行徑。
法國哲學、人類學家里克爾(Paul Ricoeur)在《惡的象徵》(La symbolique du mal))中詮釋惡的起源和神話的終結及其類型(創世的混沌、末世論與靈魂放逐神話)有關。所謂惡的起源是指人類文化裡(古巴比倫、希臘文化、聖經故事…等等)原始象徵的褻瀆、罪和有罪三個概念; 而神話的終結是指去神話(demythologization)或破解神話之後,神話喪失解釋的原因和權力(因為神話的歷史時空和我們書寫批判神話的時空已無法聯繫起來),但卻顯露出它具有探索和認知的象徵意義,而神話的象徵意義最後會變成一種「惡的象徵」的循環現象。從這個論點看加萊亞諾論述的幾個故事,他以反諷的方式點出人類史上充滿種族歧視與偏見,二元對立毫無轉圜的執拗(善/惡,天使/魔鬼,君主/奴隸,美/醜…),而這些偏見下的人、事、物都變成「惡的本質與象徵」。因此,多則故事披露長期被監禁在惡的淵藪裡的族裔和迷信。例如〈魔鬼是穆斯林〉、〈魔鬼是猶太人〉、〈魔鬼是女人〉、〈魔鬼是吉普賽人〉、〈魔鬼是同性戀者〉、〈魔鬼是黑人〉都因神話象徵、權力消長或宗教威權而被妖魔化,歷經數百年,這些惡的象徵仍然隱隱左右世人的尺度與視野。
在既有的歷史檔案之外,加萊亞諾也發揮記者跑新聞的專業,記錄若干當下的世界互動,反諷政經時事。這些時事的勾勒不僅是書寫歷史,而且用凹凸鏡再現歷史。例如〈國際貿易組織的誕生〉用兩千年前羅馬時代的「墨丘利」(最會撒謊的人)指涉今日世界經濟貿易的手段。全書以「貿易」為內涵者約莫14則,從最原始的黑奴販賣交易到預測未來2075年的〈貿易自由?不,謝謝〉,諷刺「美國利益」掛帥的兩面手法。因此,我們在〈施壓自由的誕生〉裡看到加萊亞諾刻意以「施壓」(presión/pressure)取代「表達與言論」(expresión/expression),陳述中英鴉片戰爭的糾葛,而言論自由只是聽遣貿易自由的奴隸。另外,”War Street” 裡加萊亞諾以 “War” 取代”Wall”,以「戰爭」詮釋「華爾街」,這全球資本主義的中心,正也是錢與權交易的戰場;然而,即使不是分身”War”,本尊”Wall”,還是壁壘與障礙,充分顯示美利堅自我保護的「唯利」立場。
質/直言之,這582則故事尚未終了,加萊亞諾這部著作原意為《鏡子:幾乎是一部世界史》,言下之意,「幾乎」尚有未竟之功。加萊亞諾像在訴說《一千零一夜》一樣,一頁一頁書寫,一葉知秋。在《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出版三年後,2011他又交出了《時光之子》(Los hijos de los días),收集366則故事,都以歷史上的「無名英雄」為主角, 而此書的宣言也可作為《鏡子》的「未完成的故事」的續曲:「時光向前推移,而時光造就我們,我們於焉誕生。時光之子,是探索生命的人,是追尋生命之子。」這時光、歲月與人的關係,恰確反應了波赫士的詩句〈河流〉(”Son los ríos”, 1985)的箴言:「我們是時間/我們是水/我們是流入大海/的河流/記憶不會鑄造它的硬幣/但是總有東西留下/但是總有怨懟遺憾」。
當代文壇中,大概再也找不到像波赫士如此愛用鏡子作比喻,指涉諸多蛻變、衍化、象徵的作家了。他在〈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中寫道「我靠一面鏡子和一本百科全書的幫助發現了烏克巴爾」。在〈鏡子與面具〉中詩人用國王贈送的第三個禮物「匕首」自戕,加萊亞諾要用「筆」代替「匕首」,用「鏡子」和「百科全書式書寫」,以文字銘刻、治療歷史的記憶與傷痕。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