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中國哲學方法論
滿額折

中國哲學方法論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7933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公開反省及改造馮友蘭、方東美、牟宗三、勞思光等當代哲學家所提出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 公開提出一套放諸四海皆可使用的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與總結二十世紀又開創二十一世紀的當代中國哲學方法論。

本書深入地總結二十世紀當代中國哲學家們對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觀念,提出一套改良的系統,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作為中國哲學的「解釋體系」,解消了當代中國哲學界對「中國有沒有哲學?」以及「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甚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等等的討論,明確地提出一套方法論系統,作為傳統中國哲學進行文本詮釋時之使用工具,這一套工具,將明確地使中國哲學在當代的討論,既可免於持「否定中國哲學有哲學性之見者」的不具哲學性的批評,又可免於持「純粹西方哲學研究方法以研究中國哲學者」的不具中國哲學特色的批評。這套工具將可以使學者藉以一方面深入傳統進行哲學史的地毯性研究,另方面將可以轉出讓中國哲學現代化、國際化、以及哲學化的全面研究成果。

本書共分十一章,詳細反省以下諸問題:中國哲學的特質、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成果、儒釋道三家的研究方法及現況、與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的比較,並從而建構了以下理論系統:通用於儒釋道三教的解釋架構、作為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工具、反對重返國學研究的哲學研究之路、哲學基本問題研究法、對概念範疇研究之路的批判、接受所有研究方法的開放性中國哲學研究觀念。

作者簡介

杜保瑞

學歷:臺灣大學哲學博士。
現職: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任臺灣大學學務長經歷: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文學院院長、哲學系主任,中國哲學會秘書長,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理事長,淡江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佛光山佛學研究所授課教師,慈明佛學研究所授課教師,臺灣大學學務處課外活動組主任、學務處副學務長。

著作:《莊周夢蝶》、《反者道之動》、《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基本哲學問題》、《北宋儒學》、《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南宋儒學》,與陳榮華合著《哲學概論》。

目次

緒 論
第一章 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第二章 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造與發展
第三章 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
第四章 當代老學道論研究的基本哲學問題解析
第五章 禪宗哲學研究的工夫論建構
第六章 禪宗哲學研究的境界論建構
第七章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
第八章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第九章 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之研究
第十章 追求真理觀的文本詮釋進路之中國哲學方法論
第十一章 以四方架構為中心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
結 語

書摘/試閱

緒 論:

一、本書寫作之背景及目的
中國哲學方法論,實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之最為核心的理論問題,凡二十世紀之重要的詮釋體系,無不是立基於一套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理論而建構起來的,然而,方法論不同,詮釋成果就不同,我們不追究傳統中國哲學的真意則已,一旦要追究,就勢必要追究方法論不可。二十世紀在整個中國哲學史研究上有重大建樹的理論創作,可以推舉牟宗三、馮友蘭、唐君毅、方東美、勞思光等諸家,但他們各自的方法論系統不同,對中國哲學史的詮釋結果也是實際上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關鍵都在他們有中國哲學優越於西方哲學,以及儒釋道三家中的某家哲學優越於其它兩家哲學的這類立場,又因為各自的立場及理由並不相同,因此形成他們用以討論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就也不相同。而這些架構,便成了主要目的在優越自己、較勁他教的分類判教之工具。於是,筆者主張,應該去創造出一套單單只為做文本詮釋的中國哲學解釋架構,以成為所有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可以共同使用的文本分析的工具,這一個目的,理論上預設了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有其共同的基本哲學問題,找出這些基本哲學問題,並且說明它們之間的推演關係,然後實質地使用於文本詮釋上,就是這套理論工具的具體形成。

筆者過去曾於民國87度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一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當代新議題研究-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之可能性>,十幾年過去了,以這個方法論架構所做的研究已有豐碩成果,在所進行的哲學史上各家的文本詮釋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在對照比較當代中國哲學家的詮釋體系問題上撰寫了許多的專題論文,眾多研究都不斷地充實豐富這個哲學基本問題的解釋架構,因此,應該以一整本專書的分量來總匯筆者過去的研究成果,但這樣的作法並不是將筆者過去在哲學史研究上的論文做匯集,也不是將筆者過去對當代中國哲學家的哲學理論研究成果做匯集,而是要匯集那些直接做方法論討論的研究成果,這就包括筆者討論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的論文,討論中國哲學以西方哲學基本哲學問題來做研究時的理論意義及可能貢獻的論文,討論當代中國哲學家們在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創作意義及與筆者所提方法論的差異比較的論文,以及一些綜合性討論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論文。

就筆者所研究的這個主題之學界成果而言,專書方面,有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1983年),及馮耀明的《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1989年),劉笑敢先生的《詮釋與定向》(2009年),這些書中,都是全面地討論這個問題。至於在會議的舉辦方面,針對中國哲學合法性及方法論問題為主題的會議,則不可勝數。此外,在中國哲學史相關的著作中開發了方法論及運用了方法論的作品,則有當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勞思光等人,他們更是筆者所要研究的這個主題的更重要的對象,因為,他們不只有方法論,甚且還有運用方法論以做哲學史詮釋的具體成果,可以說有其實戰演練的績效,因此更應該對他們的成果進行檢討。

但是,筆者卻要在此明確地指出,以針對文本詮釋且以哲學基本問題為解釋架構的方法論系統,仍是絕無僅有的。意思是說,當代中國哲學家們所創作的方法論工具,並不是直接對準一一文本,作意旨解析、及文本詮釋的操作工具,而是另有目的:或是討論方法論問題,提出觀點,主張操作的原理,建議使用的工具;或是為傳統哲學理論,進行分類、判教的功能。
第一、張岱年先生的專書,他首先仍是以馬克思主要為談論中國哲學的基本架構,這就不能讓港台學者接受,其次,他仍是以概念範疇為研究的進路,而不是筆者所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不過,他談的是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問題,這其實是與筆者談中國哲學方法論同樣的方向,因為筆者要針對的正是哲學史上的文本,因此筆者的方法論也是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

第二,馮耀明先生的專書,是欲以哲學分析的方法開發中國哲學的未來性,本身不是針對國故作意旨的研議之作,筆者已申明,筆者的中國哲學方法論可以說就是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因為它就是要進行傳統文本的文本詮釋的工作,但馮耀明先生的專書,其中所討論的宗旨,是在提出如何以哲學分析的方法建立新的問題意識及研究方法,從而追求與西方哲學溝通交流的理想,他並不是在做復返傳統、進行意旨理解的文本解讀之工作。
第三,劉笑敢先生關注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問題,亦主辦會議集結論文且進行自己研究成果的發言,劉教授及參與討論的學者紛紛針對要「中哲西化」(格義與反格義)或是「回復國學傳統」的針對性議題發言深思,其中,固然取得了若干較為持平的立場,但是,仍然未有針對「如何全面進行傳統文本解讀」的哲學研究,提出正面處理的意見,專輯中對所有過去的架構並不能完全滿意,但卻未能集眾人之智,而建新架構之城。

第四,當代中國哲學家中有近乎哲學史意義的專書之寫作者,亦多半等於是有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創作者,這些哲學家集的專著,都是以哲學問題為討論中國哲學的架構,並沒有執意回復傳統,也沒有回到概念範疇研究,而是正面面對中西比較,提出具有中國哲學特色的哲學問題,來做為討論中國哲學文本的工具性架構。但是,卻因為高舉中哲,貶抑西哲,或是在三教辯證上有特定立場,因此所提的哲學基本問題的解釋架構,更多的是作為分類判教之用,而不是文本詮釋之用。亦即他們提出特定的哲學問題意識,評比中哲各家的建構,分類之判教之,而不是藉由這些哲學問題的工具,去進行文本解讀的詮釋工作,讓文本自己說話,讓文本的哲學意旨獲得彰顯。相較之,筆者的方法論架構,既沒有中西優劣的問題,也沒有三教辯證的預設立場,又是針對傳統中國哲學的文本進行解讀的工具,因此比起這些哲學家的創作系統,可以說更具有工具性的研究方法的意義,因此可以說,他們的理論,則成為了二十世紀具有創造性的新哲學理論,而不是針對哲學史研究,提出文本解讀的工具。

第五,還有一類的當代中國哲學學者,他們有針對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論問題提出意見,如傅偉勳、成中英、項退結教授等教授,他們的意見都有一定的準確度及重要性,只可惜他們並沒有自己進行全面的哲學史研究,也就是說沒有實戰演練的成果,因此很難判讀他們所說的方法的實際成效。
如此說來,針對文本詮釋,提出解釋架構,本書即是直接針對此項任務而進行的創作,此一創作,有筆者過去堅實的文本詮釋的基礎,亦即實戰演練的經驗,又有針對當代中國哲學家的方法論反思的基礎,因此在本書中所將完成的解釋架構系統,便有其針對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明確的理論貢獻意義。

二、研究方法與討論進程
本書是一個關於研究方法的討論之作,筆者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是「文本詮釋進路的中國哲學方法論」,意旨為進行「哲學史研究」時,針對傳統哲學典籍作「文本解析」,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為中心,旁及對西方哲學基本問題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如何應用到中國哲學研究的理論意義之討論。這是一套已經開發且使用了十餘年的解釋架構,已經在中國哲學史上各家文本進行了無數次的文本詮釋的實戰演練,亦經由實戰演練而充實了這一套系統的次級系統,即四方架構的哲學基本問題的次級問題。
本書即是要將這一套方法論做出清楚的舖陳,舖陳其解釋架構,並說明如何將其使用於文本解讀中。本書之寫作,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將是藉由過去筆者針對此一研究方法所撰寫的方法論論文之整理而成,此即方法論的主體部分,但是要增加對於每一個基本問題與次級問題之間關聯的說明,以及次級問題之間關聯的說明,以及所有基本問題及所有次級問題間關聯的說明。因此就需要在原來只為期刊及會議需要而撰寫的內容作出為成書之需要的更細節的說明。

此外,還要增加案例的解說,事實上,筆者的《北宋儒學》及《南宋儒學》的專書,即是以這套方法論為工具而做出的研究成果,並且在儒學問題詮釋過程中,亦充實了許多這一套解釋架構本身的內涵,因此,《北宋儒學》及《南宋儒學》的專書就是本研究方法的最佳使用案例。不過,作為獨立的方法論專書,在本書中具備案例的說明仍是必要的,案例的說明當然不需要全面展開在整個中國哲學史中,但若干有代表性的詮釋案例仍是需要的,這些討論亦將進入本專書中。
本書將可提供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一套共同使用的文本詮釋工具。從而促進中國哲學研究的進展。
過去,筆者多在會議論文宣讀中或期刊論文發表中,闡述此一方法論的觀念,亦已正式使用此一方法論工具,於《北宋儒學》及《南宋儒學》專書寫作的工作中,以及更多專題論文的討論中,但是,方法論的觀念既散見不同論文中,又不能在實戰演練的專書寫作中專門地說明之,因此,本書即為集中討論此一主題之目的而作。
本書的內容,將包括對以下問題的說明:

1、 近百年來的中國哲學研究之反思。
2、 當代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發展現象。
3、 實踐哲學與思辨哲學的中西問題意識對中國哲學研究的差異。
4、 以哲學基本問題的四方架構為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實際內涵。
5、 基本哲學問題與次級哲學問題之間的理論關係
6、 基本哲學問題之間的推演關係
7、 解釋架構與分類判教的功能別異
8、 思辨哲學的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研究進路之使用意義
9、 中國哲學方法論與中國哲學史方法論

以上的討論,將有總結二十世紀當代中國哲學家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之功用,將能從幾位大家的實戰經驗中提煉出一套不預設三教立場、卻能有效解析三教命題的方法論解釋架構。從而為中國哲學的研究,提供一項青年學子切實好用的方法論工具。

三、筆者在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的經歷過程
對於中國哲學方法論,是筆者二十年前研究生時期就十分關注的課題,在個人長期的學術研究過程中,也始終是以這個問題為思考的核心,從而轉出的種種研究成果。筆者始終認定,要有良好的中國哲學方法論,才會有優秀的中國哲學研究成果,是以在每一個中國哲學理論對象的研究過程中,都會用心於方法論問題意識,總是以此為基礎,找出談論這個哲學理論的要點,也就因此,隨著個人研究歷程的展開,筆者所意識到及所開發出及所解決並創作的方法論系統,便逐漸蔚為大觀,以致筆者認為應該以專書的方式予以呈現。這,是一個在筆者的中國哲學研究過程中伴隨而成長的歷程。

(一)研究進路與哲學問題
最早,筆者於1993年進行博士論文《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寫作時,首先注意到中國哲學的理論問題實在是太多了,可以被拿來當作題目的問題的概念琳瑯滿目,是以在一般的研究中也就易陷於囫圇吞棗地任意拿某一些問題來研究某一個哲學家的理論,這就是沒有去注意到理論對象與研究方法之間應有的對應性關係,於是,筆者展開屬於問題的概念的研究,把所有可以被拿來做為研究中國哲學的問題的概念清理一番,便發現,有些是屬於問題意識的概念沒錯(如天道論、形上學、實踐哲學、倫理學),但更有些是屬於主張的概念(如一元論、性善論、天人合一論),另外還有一些是屬於材料的概念(如心性論、理氣論、體用論、動靜論)。筆者意識到,若不將這些都是叫做「論」的問題搞清楚,一般研究者肯定會在一篇論文的寫作中,同時使用屬於題目的問題,以及把主張和材料的概念也都當成是題目,來成為章節的標題,這樣這篇論文肯定是一篇邏輯不通順,以材料的堆砌,及應景感時鮮為目的的壞論文。不過,在進行了概念的分類之後,便進入到了方法論研究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究竟作為問題的概念,哪些才是適合拿來做中國哲學研究的?也就是說,是不是知識論、倫理學、形上學、宇宙論、存有論、天道論、人道論、實踐哲學、修養論、人性論、本體論等等這些詞語都可以隨意地使用在任一套中國哲學家的理論研究中呢?果真如此,那又是另一種形式的理論災難,那將會使哲學理論的對象,被煎煮炒炸得分不清色香味了,也就是說,等於無從知道對象本身究竟有甚麼理論了。因此,作為問題的概念之間還是要再度進行區分,主要是針對彼此的包含或等同關係進行整理,這樣一來,就可以適度減少一些屬於哲學問題的概念,並使得各個哲學問題的概念之意旨更為清楚。
以上的研究成果,已陳述在筆者的博士論文中,並於2010年3月,由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重新出版:《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歡迎讀者參考。

在這個階段中,筆者對於中國哲學的研究,仍不脫離形上學中心理解,也就是說,除了知識論與倫理學之外,都以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形上學問題,只是形上學問題中的不同進路或不同分類,以至於會有包含與等同的關係。並未清楚地意識到具有實踐哲學特質的中國哲學應有獨立的實踐哲學問題,亦即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這兩個問題,不過,卻在研究修養論修煉論及修行論的概念中,發現了他們各自是分屬於儒家、道教及佛教的實踐哲學的理論,也注意到了它們有來自價值意識的心理修養的理論模式,以及來自物質結構的身體修煉的理論模式之基本區別,這便形成了後來筆者談工夫理論的一條最重要的線索,即本體工夫和宇宙論進路的身體修煉工夫兩路。這一部分的討論,將在本書討論解釋架構時再度申明。

(二)哲學觀念研究法
筆者於1995年出版《反者道之動》專書,討論老子的哲學觀念,做法是將老子全書進行文本意旨的疏解,該書為臺北鴻泰出版社於1995年07月初版,後亦由北京華文出版社於1997年4月出簡體字版。在撰寫該書的過程中,筆者唯一思考的是老子哲學觀念的理論意旨,想要說明他的問題意識、理論主張與思考過程,認為今日許多哲學研究作品所討論的問題,都不是理論本身的問題,常常與中文系及歷史系的問題意識攪混在一塊,而不能進行純粹哲學問題的思辨討論,當然,哲學的思辨討論也可能因為問題意識的不對應,而至偏離原旨,但這是理解本身的問題,而不是方法的問題及問題意識的問題。因此,筆者在《反者道之動》專書的<緒論>中,便提出「哲學觀念研究法」,主張中國哲學的研究,從哲學系的立場,所應關切的問題及研究方法,應該是「問題意識、思維脈絡、觀點主張」的整套架構,而不是針對歷史背景、文獻考證、概念範疇等問題的研究。後面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研究,但是它們再怎麼樣都不能取代哲學觀念的研究,而且只有哲學觀念的研究,才能帶動中國哲學現代化的發展以及再創造的新頁。

在筆者討論老子哲學時,注意到老子道論的一個重要的雙重性格,即以老子言道之兩重形上學進路做區分,其一為實存性體之進路,其二為抽象思辨之進路,實存性體即對存在界做意義與價值的體會,從而轉為生命的智慧與行為的蘄向,亦即價值意識的本體與本體工夫的依據,亦即老子之言於無為概念者。抽象思辨即對老子創造的道概念的普遍原理意旨進行意義的思辨,言其所有非經驗性特徵以及做為本體與實體因此有別於經驗現象的種種特徵。此二性格,都是形上學問題,一為中國哲學最為暢談的價值意識的本體問題,一為西方哲學最為暢談的最高存有的概念約定問題,筆者以為,老子哲學就是老子道論,而老子道論就是這兩重進路的所有內含。然而,這兩重進路在筆者後來研究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問題時,卻發現,它竟是兩條永恆存在,並且互相創發,甚至辨證對立的進路。簡言之,談價值意識的智慧觀解即是實存性體進路,談存有範疇的概念約定即是抽象性徵進路,在同一哲學體系內,兩者互相創發。但是,在不同哲學家的體系中,當它們關切不同問題時,例如本體工夫與存有論形上學兩種問題時,則會形成辨證對立。此即陸象山的本體工夫思路對朱熹的形上學存有論思路的批評與攻擊。總之,這一形上學進路的區分,竟成了中西哲學基本特質的兩型的區分,既能有效討論傳統文本的詮釋問題,又能有效解消傳統的兩派爭議的問題。這一部分的討論,將在本書討論形上學的問題意識時不斷詳細說明。

(三)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筆者的碩博士論文以儒學研究為主,畢業後撰寫《反者道之動》的同時,也完成了一本《莊周夢蝶》(1995)專書,後者是以莊子內七篇全文疏解為寫作格式,依然是哲學觀念的介紹與討論。之後筆者進入華梵大學哲學系任教,開始針對佛教禪學作品進行研究,此時筆者對於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學皆有一定涉獵,便更加發覺中國哲學的理論特質,藉由參加馮友蘭學術會議之便,企圖針對禪宗哲學的討論提出一套方法論的工具,於是撰寫<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一文,筆者後來亦以此一名稱為書名,蒐集當時前後一兩年間所撰寫的學術論文,在北京華文出版社出版《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專書(1998),出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廣方法論理論,以便增加學術影響力,然因為是在大陸簡體字出版的,故而收效如何,不得而知。不過,<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一文,則確實是筆者方法論研究進程中之最重要的里程碑,沒有這篇論文的問世,就沒有筆者後來持續不斷的方法論研究。因為,許多核心的觀念就在該文之撰寫中直接創作而出。

<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就是,要將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這兩個哲學問題上升為談論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在過去,哲學基本問題就是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即便談中國哲學時亦是如此,始終沒有形成共識地為中國哲學的研究與討論提出客製化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這當然影響到中國哲學的文本與理論被認識的準確度,尤其是,禪宗哲學,是中國哲學中最突出的學術結晶,如果沒有良好的研究工具,僅僅是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架構,那麼禪宗的精緻與精華將被淹沒,要在理論上說好禪宗哲學,就必須有新工具,這正是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並且,它們同時也可以是其它儒道兩家的方法論工具。這篇文章將在本書中經修改後全面呈現。還有,功夫理論的功字,取了有力字邊的功,後來參考吳怡教授的著作,以及經學界提醒,談工夫,為做工,無力字邊,談境界,宜言功力,有力字邊。這在筆者撰寫《南宋儒學》(2010年)時才改過來。

(四)基本哲學問題
在《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專書出版後,筆者又以《基本哲學問題》為書名出版了在1998~1999兩年間,撰寫的學術論文,此一階段的研究重點,在於以功夫論、境界論,配合宇宙論、本體論,形成談論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的四方架構,企圖取代以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西方哲學基本問題,作為談論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此時,筆者尚未深刻反省如何繼續使用形上學、知識論及倫理學的問題意識為研究進路,以研究中國哲學,而是將其作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哲學理論、哲學學派的研究方法,這一個反省,要到更後一個階段才開始。但是,在這個階段中,卻展開了以此四方架構研究傳統儒釋道三家的多面向工程,以及以之反省當代中國哲學家們的傳統文本詮釋的成果,並且收穫豐碩。而首次集結收穫的,即是《北宋儒學》(2005年)的專書之出版。

(五)中國哲學的真理觀問題
隨著筆者的方法論工具有了更多的使用經驗,傳統西方哲學的知識論問題便開始進入筆者的反思範圍內,筆者以四方架構使儒釋道三家的知識內涵得以呈現,但是,關於真理觀的問題,便需要討論,於是撰寫<中國哲學的真理關問題>一文(2002年),討論的重點在於,三家皆為絕對真理的姿態以為知識之呈現,但究竟能不能追問誰才是真正的唯一的真理這個問題呢?討論這個問題,便是討論中國哲學的真理觀的問題,而這正是知識論的課題。筆者便發現,首先是客觀性問題,也就是它們究竟是絕對真理還是相對性真理的問題,筆者的立場是,三家各自有不同的問題意識及世界觀以及系統的適用領域,因此,在教派內固然是絕對性的系統,在教派彼此之間就應該是一個相對性的關係,這就引發了學派系統間的選擇性及適用性的問題,以及學派系統內部的檢證性問題。就檢證性問題而言,儒釋道三家的實踐哲學中有工夫的實踐與境界的印證的課題,以及它在世界及其存有者的存在知識的確定性問題,這兩種問題都超出了過去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對人類認識可能性的反思的知識論課題的範圍,因此有它在檢證方法上的絕對獨特性需要討論。就選擇性問題而言,因為是實踐哲學的關係,各學派對自己的真理觀的信念都是絕對的,因此三家在傳統上就不斷地在爭辯中,然而,在許多它在世界的知識無法驗證的現實基礎上,學習者的選擇便遇到了困難,如何面對這個困難而予以理性的處理,這又是一個真理觀及知識論的課題,這是選擇性的問題。最後,討論適用性問題,筆者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筆者對三教的人生指導功能的立場是,三教各自解決生命不同面向的問題,固然在理論的建構上宣稱為絕對的系統,其實各自仍是面對不同問題而建立起理論系統的,因此各自有其理論適用的範圍,討論適用範圍,又是實踐哲學的真理觀問題的特點。

後來,經東吳大學哲學系的沈享民教授提醒,客觀性問題應為系統性問題,筆者欣然接受。關鍵在於,解釋架構是使理論被呈現的模型,關注於這個模型的討論時,便是系統性問題,而這個模型之為絕對客觀還是相對客觀,則是適用性問題及選擇性問題在討論的。這篇文章,在筆者《哲學概論》專書中已全文刊出(2008,五南),本書中即不再重複收錄。

(六)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
在筆者已形成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作為談論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的時候,即同時在此一架構的實戰演練中,深入發掘此架構本身的內部細節,亦即四種基本哲學問題彼此之間的推演關係,以及各自的內部的次級問題。因此對於這一套方法論工具的如何使用,有了眾多的經驗及案例,這都是因為,這一套工具不僅只是理論上存在,而是現實上被筆者用於自己的傳統中國哲學文本解讀的工作內涵中,所以才建立的實務經驗。基於這些經驗的不斷呈現,筆者認為有必要予以適度地集結而呈現,因此。便在撰寫《哲學概論》(2008,五南)專書的時候,做了第一次的整體呈現。不過,該書是與臺灣大學哲學系的陳榮華教授合著的,陳教授是西方哲學專長,他認為中國哲學不可以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術語系統中,而必須與西方哲學直接交流,且參與到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及創作中,因此希望筆者仍能以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架構處理中國哲學的理論問題,而增益該書的可讀性及實質內涵。筆者盡管已有自己的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基本哲學問題的架構,但對於學術交流仍持開放的態度,因此接受這樣的安排,便在「形上學」中談中國哲學的宇宙論、本體論及存有論三種問題,本體論及存有論實際上就是筆者談老子哲學時的實存性體與抽象性徵兩路,存有論即是傳統西方形上學在談的問題中的主要思路,本體論中對價值的討論則是儒釋道三家的人生哲學之實質智慧的內涵,宇宙論則實際處理儒釋道三教的世界觀知識體系。然後以儒釋道三家的工夫論作為「倫理學」的中國哲學內涵,並且以「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作為談中國哲學的知識論的核心內容,配合筆者所談的中國哲學的真理觀問題中的客觀性、檢證性、適用性及檢擇性四個問題為「知識論」的問題。

其中,「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便是整理筆者對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四方架構的定義,以及所有基本哲學問題之間的關係之討論,還有基本哲學問題和次級哲學問題之間的理論關係之說明,從而形成一套企圖包含所有中國哲學問題的討論架構。這一部分的材料已全文刊載在《哲學概論》書中,故而不在本書重複出現,但關於理論問題的討論,本書中則有<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之專文正面處理。

(七)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概念範疇
在筆者以基本哲學問題的四方架構撰寫了《北宋儒學》之後,便直接轉入《南宋儒學》的研究撰文中,此一領域,糾纏著程朱、陸王的巨大爭辯,既有宋明儒者之間的爭議,又有當代新儒家的加入戰局,處理起來,嚴峻地考驗著筆者的方法論工具,它究竟能否擔負起澄清問題、解消爭議的功能,就看它在中國哲學文本意旨與問題意識的廓清功效了。此時,筆者便發現,朱陸之爭正是本體工夫論與存有論的路線之爭,亦即老子論道的實存性體與抽象性徵之爭,實際上,這只是問題意識的不同,老子自己就沒有爭執,因而朱陸所為之爭執,便只是不同問題間的強調而已。存有論問題即西方傳統的形上學問題,討論本體與實在的問題,討論本體與現象的問題,討論實體與屬性的問題,討論本質與狀態的問題,這種討論,集中在概念範疇之間進行,所以筆者有時也說為概念思辨的存有論,針對概念進行獨立的反思,而抽象地定義之、約定之、使用之。本體工夫論強調直接實踐,這本是儒學目的,當然正確,但陸象山驕傲地以朱熹對存有論的討論為枝葉為支離,後人則不分青紅皂白地又連接上朱熹講大學的漸教工夫,以為是與陸王所講的本體工夫有所對立,因此一段程朱陸王的糾纏不清的儒學史便展開來了,此一衝突,延燒至當代新儒家,仍然在對立中廝殺。筆者十分不喜這樣的混亂,深入剖析之,竟也因此創造了不少方法論的新思維,包括,注意到重要的哲學概念的分類,並引之進入中國哲學的存有論的討論中,如價值意識的概念、抽象功能的概念、存有範疇的概念,而存有範疇的概念,則直接形成形上學在不同學派間的體系架構。

同時,筆者也在大陸學者的宋明儒學研究中,注意到他們習於從存有範疇的概念建立學派分類的意見,從而評比討論。但是筆者以為,範疇始終是材料意義,而非問題意義,範疇可以分類,但不宜由之形成學派之間的分水嶺,以範疇分類而為學派屬性,又是另一種學術研究的障礙。基於以上這些反思,筆者撰寫<中國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一文(2009年),並獲山東大學「文史哲學報」年度論文選編獎。這篇文章中,筆者深入地討論了概念範疇研究法,以及概念範疇的存有論問題,並討論它們應如何配合哲學基本問題,形成討論中國哲學的助力而非障礙。這篇文章將在本書中整理後呈現。

(八)文本詮釋與哲學史研究
近兩三年來,筆者對當代中國哲學家的討論,更為積極,對於他們談論傳統中國哲學的意見,多所反省。也因此互相激盪了筆者自己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論工具,於是發覺,筆者是以方法論工具在做文本詮釋,所以它們是以哲學基本問題作為一套解釋架構;而當代中國哲學家們的做法,則是有哲學問題之間的地位不平等的立場,並且會以某種特定的哲學立場以為判教的發言,於是他們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論架構,便成為分類判教的工具,而不是拿來做地毯式文本解讀的工具。因此也可以說,他們的中國哲學詮釋工作,是在創造新的中國哲學,而筆者的中國哲學詮釋工作,只是在做哲學史的忠實研究。於是筆者便以文本詮釋與分類判教區分筆者的工作與他人的不同。這些討論,都進入了本書的章節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