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讀透王陽明:心學教你內心強大的智慧(簡體書)
滿額折

讀透王陽明:心學教你內心強大的智慧(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8 元
定  價:NT$ 197 元
優惠價:8717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讀透王陽明:心學教你內心強大的智慧》是一本大眾哲學類的圖書,書中以王陽明原話為基礎,配合一些生動的社會現實例子,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心學思想的基礎上,把王陽明思想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引導現代人尋找內心的純淨,學會屏蔽外界紛擾的影響,修煉內心的強大,探尋幸福的人生。心學之下,世間再無難事。王陽明的心學是無堅不摧的心靈武器。在這強大的“指導系”思想中,“致良知”將告訴你認知世界的真相,“知行合一”將引導你改造世界的腳步。追隨王陽明的心路歷程,就能深刻領會到“心學”最精妙的動人之處,能夠讓一顆迷茫、躁動的心淡然處事,安然辨物,化解一切難題。心學的精髓,主要體現在《傳習錄》的點點滴滴中,這是王陽明用智慧和心血練就而成的一部大作,他以獨特的王氏視角和王氏哲學思維幫助人們看清心與外物的種種糾結。即便是在五百多年之後的今天,王陽明的思想和言論依然有著它的閃光之處。由此可見,心學不會隨著時間的延伸而日漸枯萎,反而會隨著歲月的變更越發閃亮。心學作為一門實用、易用、管用的知識體系,不單是一門王氏絕學,更是一種人生修行。體味王陽明人生的每一個片段,咀嚼王陽明語錄的每一個文字,都能讓你獲益匪淺,茅塞頓開。如今,王氏心學在華夏沃土之上重開燦爛之花,正掀起了新一輪的“求問內心”的思潮!

作者簡介

冷湖,原名張亮,歷史專業出身,曾任教師。研究歷史多年,對歷史人物有深入獨到的研究,已出版多部歷史人物傳記,並在《讀者》、《青年文摘》、《南風窗》、《新青年》等權威雜誌上發表專業文章,深受廣大讀者朋友們的歡迎。

目次

序言第一章 人生須立志,立志當高遠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向正確,人生才能走對路堅守自己的志向成功源於切實可行的目標立志當高遠眼睛只盯著腳下,就會看不到前方持之以恆,終有所成如何堅守自己的志向第二章 陽明大師的處世哲學把握當下才是立命之本人生豪邁,“狂”一次又如何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快樂在你心中帶著詩意的心情去生活錯了就是錯了,不要文過飾非不知道死後如何,所以怕死活在當下,才能看破生死常常反躬自省,不要輕易指責別人踏實做事,不好高騖遠找到最有價值的事需要改變的是你自己順其自然,才能無所不為第三章 天下之事敵不過“用心”二字認識內心的力量自省才能深刻地認識自己平常心是道音律與內心修煉淨空天淵,重獲學習能力專注人生,才能收穫成功堅守本心,不盲從于世俗迷信聖人不如反省自己博覽群書是為了修心時刻保持一顆慎獨之心勤于自修,不把誹謗當回事兒悔悟去病,改之為貴人生如戰場,用心才會贏第四章 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行合一,聖學之功夫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循序漸進才能贏得成功講誠信,就要言行一致致良知要和實事相結合小事業成就大輝煌第五章 每一次磨礪,都是一段內心成長的歷程每次挫折都能令內心更加強大成功來自千難萬苦人需在磨煉中成長激發潛能,做內心強大的自己心境須在事上磨過分執著,只能事與願違為人需有克制之念用行為控制情緒以善養身,遏制惡念突破心中的障礙,增加自己的膽識能忍多少,成就就有多高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第六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淡泊是一種大境界順其自然,贏得瀟灑人生不把毀譽榮辱當回事兒心煩意亂,不妨打個“靜坐”不攀比,修煉自我寵辱不驚,笑看人生起伏內心因為淡定而強大正確面對誹謗心靜自然涼直面現實,泰然自若順其自然,不生忿懥做人不要為名所累炫富不如炫心境欲望無止境,不要放縱對“聲色貨利”說不第七章 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以德服人品德是修心的最大追求遷怒就是開啟惡的輪回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愛心為本,慈悲為懷行孝要有一顆真誠的孝心不盡孝道,家庭就沒有和睦寬容會讓人生更開闊如何培養自己的優良素質反對做作,不為行善而善……

書摘/試閱

眼睛只盯著腳下,就會看不到前方

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顧是之憂,此正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為學之弊也。——王陽明

司馬遷曾經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過:“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大事的人不拘泥於小節,有大禮節的人不躲避小的責備。的確,人生如棋,唯有把握大局,關注棋盤的走向,不被一兩個棋子所牽絆,這樣才能贏得整盤棋局的勝利。很多人的成功也是如此,他們往往牢牢掌控著大局,卻不去苛求細節。這是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過分拘泥於細節,就會失去對大局的控制,讓“大局”跌入“小局”,得不償失。

過分拘泥於細節到底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害處呢?王陽明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顧是之憂,此正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為學之弊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還沒有去致良知,卻糾結於一些小事情,這就是把難以理解的東西作為學問的弊端。在王陽明看來,我們平常人也能夠像聖人一樣明白“致良知”這個大道理,但是我們經常拘泥於一些細節問題,往往陷於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致良知”的道路上無法前進,導致最後無法真正地做到“致良知”,這就是聖人和普通人的區別。

“學之弊也”,王陽明通過這句話批評了那些因小失大的做法,同時,他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用功到精細之處,應該是自然而然的行為,並非是刻意的,如果將細節主觀地當做自己攻克的目標,這種近乎病態的執著就會變為阻擋其成功的障礙。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大氣磅礴。因為他們做事保持著一種隨意的狀態,眼光一直盯著前方,這樣才能無所羈絆地持續前進,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東非的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種個頭很小的吸血蝙蝠,它們主要吸食野馬的血液,可以說是草原野馬的天敵。

之所以說吸血蝙蝠是草原野馬的天敵,絕不僅僅是指它們吸食野馬的血液,而是說它們能夠威脅到野馬的生命。小小的吸血蝙蝠,有什麼本事可以殺死野馬呢?原來,吸血蝙蝠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們很難被驅趕,一旦吸附在馬腿上,無論野馬怎樣跳躍,都不會被甩下來。眾所周知,野馬是一種脾氣暴躁的生物,當吸血蝙蝠吸附在它們的身體上時,由於無法容忍這種事情,它們就會暴怒和狂奔,當吸血蝙蝠吸飽了血離開的時候,野馬也已經累得奄奄一息了,大多數因為體力耗盡、心力衰竭而死亡。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野馬不是因為被蝙蝠吸血而死。其實,小小的吸血蝙蝠所吸取的血液只是野馬身體中很少的一部分,真正導致野馬死亡的原因是:野馬狂躁的性格使得它們失去理智,迷失了“大局觀”,全身心拘泥在“有東西在我身上,這讓我很不爽”這件事情上,因小失大,以致失去生命。

小小的吸血蝙蝠可以殺死野馬,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為了實現更遠大的目標,就必須學會從大處著眼而適當地忽略一些小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關鍵問題,從而贏得主動權。曾國藩曾說:“每一個能做成大事的人都是能著眼大局的人,所以那些把目光緊盯在小事上的人最終只能得到蠅頭小利。”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瑕,性格上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所以難免犯錯誤,但是這些缺陷無傷大雅,只要能不耽誤事情的整體進度照樣可以克服一切難題。

王陽明是一位大師級的人物,我們之所以給他如此響亮的稱號,不單純是因為他的名氣大、學問大,更是因為他的氣度大、格局大。比如,他在鑽研儒、佛、道三家學問的時候,從不會咬文嚼字、斷章取義,而是吸取其中的精髓思想與核心要點為心學所用,因此他才能做到既鍾情於某一門學問又能包容百家思想,這種態度正是源於他不過分拘泥于細節的思維方式。從更深的層面去探討王陽明對細節的態度,可以發現:只要人們的內心遵循了天理,那麼人和人、物和物之間存在的差異也是可以包容的。由此去品評心學也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門學問能不能發揚光大,不僅在於它本身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更在於它的包容性和調和性。一個不能求同存異、抓大放小的學問,不會被更多的人接受。

人的精力有限,世事卻又紛雜,每天沉浸在細節上的話,很容易迷失前進的方向。就像哲學所說的那樣,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分,“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細節”是次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影響作用。這樣就很容易明白了,做事情時,我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局”上,因為這決定了我們做事情是否成功;不要拘泥於“細節”,白白浪費精力,做捨本逐末的事情。

 

 

持之以恆,終有所成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王陽明

一隻沉于水中的河蚌,堅持不懈地用沙粒磨礪自己,最終孕育出了絕美的珍珠;一塊生鐵,堅持以烈火灼燒身軀,終於鑄就成了一把鋒利的寶劍;許多成功人士,正是有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讓原本平凡的人生變成了傳奇。豪言壯語只能讓人熱血沸騰,卻不能促使一個人以厚積薄發的姿態去實現理想。只有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讓人披荊斬棘,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進。

關於持之以恆這個話題,一生以“致良知”為目標的王陽明有自己的觀點:“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這段話的意思是:當已達到能分辨清楚、思考慎密,問得已詳細,已學會了,還精進不已,持續不斷地用功,這才能叫做篤行(切實地踐行)。比如說,學生學會一個數學公式後,儘管他已經對這個公式理解透徹,可是如果他不繼續用這個公式去解題,多加練習的話,那麼他就無法徹底地掌握這個公式,也就談不上“篤行”了。

王陽明的這番話,核心要點正是落在了“篤行”二字上,而“篤行”就是做事堅持到底,這也是現在很多人缺乏的持之以恆的決心和行動。凡事,尤其是自己選擇了的事,務必要“篤行”,而不是今天去獵奇,後天去冒險或者抱著僥倖的心理去做事,否則,再簡單的事,不能持續用功地付諸行動,都有可能與原本近在咫尺的成功失之交臂。

清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史學家名叫萬斯同,他參與並編纂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史書合集——《二十四史》,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然而,能夠參與完成如此鴻篇巨制的萬斯同,小時候卻是一個頑皮不堪的孩子。由於他少年時期貪玩過度,結果在客人面前丟盡了面子,最後遭到大家的一致批評。萬斯同一氣之下,竟然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盛怒的父親關進了書房。

閑來無事,萬斯同便翻開了書架上的書,他發現讀書原來也挺有趣的,於是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這一看,便是一年多。在這一年的時間裏,萬斯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無論在閱讀中遇到多大的障礙和困惑都能堅持下來,而他這種手不釋卷的精神也得到了父親的讚賞。正是因為這種日積月累的勤學苦讀,讓萬斯同逐漸成長為一個通曉歷史熟知國學文化的著名學者。後來,在參與《二十四史》中《明史》的編修工作時,參加纂修的官員有五六十人,每篇初稿完成都要送到萬斯同那裏進行審查。萬斯同每看完一篇稿子之後都會告訴編纂者:翻開哪一本書中的哪一卷哪一頁,哪件事情需要進行補充說明。結果人們找到書中的位置後,發現竟然完全正確。對史書掌握到如此爛熟於心的地步,讓萬斯同成為了後代學者十分敬仰的人物。

讀書是一件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然而,萬斯同卻能深入地鑽研進去,從一本書到十本書,從十本書到一屋子書,直至將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印刻在心中……這種漫長而辛苦的積累,終於讓他收穫了豐富的知識,成為一個有資格去總結和品評歷史的人。試想一下,如果萬斯同只看了幾本書就覺得自己有了可以炫耀的資本,或者是讀了不少書卻僅僅是走馬觀花的話,那麼他寫出來的東西必然是一錢不值,更何談指揮和批閱別的纂編者整理的資料呢?

王陽明提倡“篤行”,而他本人也的確是一個凡事都能用心用到骨髓中的人。無論對儒學、道學、佛學還是軍事、辭章,他都有一種不行到盡頭不言放棄的精神。正是有了這種持之以恆的心態,王陽明的悟道才比很多人更加深刻和高遠,一個很平常的事物或現象都能被他解讀出非同尋常的意義。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心學中所說的“致良知”,就是讓人從對外物的注意力而轉移到對內心的注意力,而“致”的含義就是讓人不斷地去感悟內心深處。感受得越深,一個人對自己的才能認識得更加深刻。這種對悟心的堅持,就成為對萬事萬物的堅持。

當今社會,人心浮躁,很多人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就誕生了戀愛速成、學業速成、事業速成等急功近利的事情,結果造成了人們對很多事情都是淺嘗輒止,嘗到一點甜頭或者得到一點好處就拂袖而去。事實上,這種看似高明的做事和處世法則,讓很多自以為是的人失去了與成功“親密接觸”的機會,最終一無所獲。

如何堅守自己的志向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王陽明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說過:“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志向,是一個人邁向成功的臺階,也是一個人攀上頂峰的墊腳石,更是一個人前進方向的指南針;一個人若是沒有了志向,就像雄鷹沒有了翅膀一樣,無法自由地翱翔於天空。

我們要想成功,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自己的志向。制定志向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堅守這個志向走下去。明代偉大的心學專家王陽明關於如何堅守志向,就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陽明大師的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堅守志向就如同他心痛一樣,一心都在疼痛的感覺上,哪里還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呢?由此可見,王陽明認為,一個人堅守自己的志向,就像對待自己的心痛一樣,要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上面,不能兼顧其他任何事情,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讓自身的智慧發揮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自己的志向。

可能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如果堅守志向就像心痛一樣讓人痛苦,那我們換個容易實現的志向不就好了?為什麼要死守著一個志向不放呢?如果一個人經常變換自己的志向,就會變成像牆頭草一樣搖擺不定的人。如果我們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絲毫沒有定性可言,這樣,又怎麼會取得成功呢?

其實,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的意志已經非常不堅定了,經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自己堅守的理想。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經常抱怨自己不得志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們“倒楣”,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堅守自己的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

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我們就會發現,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志向而艱苦奮鬥、持之以恆的人。試問,這些成功人士在堅持理想的過程中就不痛苦、不掙扎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就輕易地放棄自己堅守的志向,而是咬牙堅持了下去。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個人如若想取得成功,就一定得經受比別人更多的磨難,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經常變換我們的志向、道路,不懂得堅持不懈的道理,我們就永遠不會成功。

東漢時候的著名政治家孫敬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他每天都會把自己關在家裏一刻不停地讀書。他經常從早晨讀到夜晚,甚至為此而廢寢忘食。有一次,他讀書時不停地打瞌睡,擔心影響自己學習,於是就找出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牢牢綁在房梁上,另一頭系在自己的頭髮上。這樣,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把頭皮扯痛了,這樣他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的蘇秦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蘇秦年輕時,由於學問不高,曾到好多地方做事但不受重視。為此,家人對他也很冷淡,都瞧不起他。這對蘇秦的刺激很大,讓他下定決心,開始發奮讀書。由於他常常讀書到深夜,所以會疲勞打盹、想睡覺。於是,蘇秦就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時,蘇秦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的疼痛會使蘇秦清醒過來,繼續努力讀書。最終,蘇秦成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政治家。

孫敬和蘇秦的故事就是在我國流傳已久的“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我們在佩服古人勤奮好學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孫敬和蘇秦都是意志堅定的人,他們能夠為了自己的理想、志向而堅持不懈的努力。

有時候,人的意志比那些看似無敵的客觀物質力量更具有威力。我國偉大的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先生說過:“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堅守自己的志向和信念,無論多麼艱苦的環境都要忍受住,只要厄運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的烏雲。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對王陽明的管教從小就非常嚴厲。年幼的王陽明每天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習武修身,非常辛苦。那個時候的王陽明非常喜歡下棋,經常因為沉迷於下棋而耽誤了功課,父親王華為此很是傷腦筋。

終於有一次,王陽明又因為下棋而忘了去學習,這惹惱了他的父親,其父一氣之下將他的象棋扔進了河裏。父親王華的這一行為對當時的王陽明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年僅12歲的他自此開始認真學習,還寫了一首詩來寄託自己的志向:“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幼時的王陽明常以諸葛亮自喻,渴望能夠像諸葛亮一樣做出一番事業。為此,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的收穫。王陽明不僅經史子集、騎射兵法都日趨精通,還可以上馬治軍、下馬治民,以文官之職掌管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最終成為一個受人敬仰的人。

有人曾經說過:“一生俯首拜陽明。”王陽明的一生,就是為了自己的志向而堅持不懈、努力奮鬥的一生。這也是無數後人尊重他、欽佩他的原因。

作為普通人,我們雖然達不到陽明大師的高度,但我們可以學習他那種堅守志向的精神。對自己的志向要有持之不懈的信心和勇氣,這樣才能讓自己取得成功,讓自己的人生有存在的價值。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