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禪宗哲學
滿額折

禪宗哲學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7923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佛教各宗派中,禪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宗派。此宗門風高峻,氣勢磅礡,主要以心為範,以性為宗,因而,禪宗哲學可謂是明心見性之學。有情眾生本具真心佛性,與佛無異,只因妄念遮蔽而不顯現;若能當下解粘去縛,則可親證本來面目。真心佛性固然非無,但不可以俗知知,不可以妄識識,卻可妙觀神會,玄照冥悟。禪宗哲學強調捨妄歸真,注重就日常生活,悟明真心,頓見佛性。

其特點不外:即心是佛、自性本覺、無念無住、世間為用。在中國思想史上,禪宗哲學對宋明儒者產生深遠的影響。唐末道教神仙丹道一派,直取禪理以言鼎爐丹藥之道。金元之際,道教全真派創立者王喆亦襲取禪宗心法,以明心見性為修練的首務。禪宗哲學流傳於朝鮮、日本、越南,以至今日歐美,從而益見其普世價值。

本書特色

禪宗是在印度大乘佛法的基礎上吸收真如緣起論與般若性空學,並因應當時中國社會情況而形成的一個大乘佛學宗派。這個宗派的哲學有其經論依據、理論基礎、基本命題、主要義理、實踐途徑以及人生境界。尤其充分發揮了「自性本覺」的思想,顯揚了人的主體性,肯定了人的自覺性,從而呈現出其特點與價值。

作者簡介

劉貴傑

教育部國家博士。
曾任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教授、主任。
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所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著有:《支道林思想支研究》、《竺道生思想支研究》、《僧肇思想研究》、《東晉道安思想研究》、《中國哲學史》、《魏晉哲學》、《華嚴宗入門》、《天台學概論》、《佛教哲學》、《佛學與人生》、《廬山慧遠思想析論》、《佛學概論》。
譯有:《西洋哲學觀念的發展》、《教育哲學導論》、《哲學人類學》、《教育的邏輯》、《哲學概論》。
另有期刊論文六十餘篇,並多次榮獲國科會獎勵。

目次

自序
緒 論
一、 禪‧禪學‧禪宗
二、 禪宗的形成及其發展

第一章 禪宗哲學的經論依據
第一節 有關經典方面
第二節 有關論典方面
第三節 其他相關典籍

第二章 禪宗哲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建基於真如緣起論
第二節 建基於般若性空學
第三節 牛頭禪法與老莊思想

第三章 禪宗哲學的基本命題
第一節 即心是佛
第二節 無心是道
第三節 無位真人
第四節 無情有性
第五節 一心為宗
第六節 無心合道
第七節 偏正迴互
第八節 雲門三句
第九節 黃龍三關
第十節 唯心淨土

第四章 禪宗哲學的主要義理
第一節 自性具足
第二節 自性空寂
第三節 明心見性
第四節 見性成佛
第五節 迷悟之別
第六節 法超言象
第七節 無念為宗
第八節 定慧等學
第九節 隨緣任運
第十節 頓悟法門

第五章 禪宗哲學的心性論
第一節 禪宗祖師的心性論
第二節 荷澤禪系的心性論
第三節 石頭禪系的心性論
第四節 洪州禪系的心性論

第六章 禪宗哲學的華嚴觀
第一節 五家以前的華嚴觀
第二節 臨濟禪法的華嚴觀
第三節 曹洞禪法的華嚴觀
第四節 雲門禪法的華嚴觀
第五節 法眼禪法的華嚴觀

第七章 禪宗哲學的理事觀
第一節 希遷的理事觀
第二節 曹洞的理事觀
第三節 文益的理事觀

第八章 禪宗哲學的不二觀
第一節 心性不二
第二節 凡聖不二
第三節 定慧不二
第四節 體用不二
第五節 禪教不二

第九章 禪宗哲學的語言觀
第一節 不立文字的思想源頭
第二節 不離文字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禪宗語言的主要特色

第十章 禪宗哲學的實踐論
第一節 二入四行
第二節 守一看心
第三節 攝心看淨
第四節 常行直心
第五節 無心可用
第六節 看話默照

第十一章 禪宗哲學的人生觀
第一節 觸目是道
第二節 隨處作主
第三節 無心無得
第四節 直會其道
第五節 任運過時
第六節 見山見水

第十二章 禪宗哲學與宋明理學
第一節 敦頤思想與禪宗哲學
第二節 二程思想與禪宗哲學
第三節 朱熹思想與禪宗哲學
第四節 九淵思想與禪宗哲學
第五節 守仁思想與禪宗哲學

結 論
一、 禪宗哲學的特點
二、 禪宗哲學的價值
附 錄 禪宗哲學名著選讀
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節選)
二、 禪源諸詮集都序(節選)
三、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節選)
四、 頓悟入道要門論(節選)
五、 佛果圜悟禪師心要(節選)
六、 正念大休和尚法語(節選)
七、 高峯原妙禪師禪要(節選)
八、 中峯明本禪師法語(節選)
參考書目
索引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禪宗哲學的經論依據

禪宗是佛教的教外別傳。所謂教外,即文字教典之外;所謂別傳,即特別的傳授。教外別傳是指禪法妙旨不設文字語言,也就是不載於佛教經典、不通過教家宣說,而另外藉由直指人心、心心相印的特殊方式和獨立系統傳承。

禪宗標榜「不立文字」,然亦「不離文字」,所以,歷來禪師大多藉文字之方便,示言外之別傳。禪師有語錄,禪宗有燈錄,即是明證。查閱禪宗諸多禪師的開示語錄,便可發現禪宗諸師所引用的經論,其實就是禪宗哲學的經論依據。現在分別說明於下:

第一節 有關經典方面

(一)、《楞伽經》四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既講人無我、法無我,又說八識、三性;且統合了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此經闡述「三界唯心」的學說,弘揚萬法唯心的思想,認為一切諸法都是「自心所見」。每卷卷首皆冠以「一切佛語心品」(諸佛說法,無非為了究明第一義心,故曰「一切佛語心」),宣說宇宙萬物皆由「心」顯,主張一切事物只不過是「如來藏心」的映現。本經宣說:「如來藏心」,自性清淨,為客塵所覆,是真妄、染淨的統一體。

菩提達摩「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真性」即是如來藏心,可見《楞伽經》的「如來藏心」思想對達摩禪具有啟發意義。在南北朝時期此經尚未普及,到了唐代,隨著禪宗的發展,《楞伽經》也備受重視。從初祖達摩到五祖弘忍,《楞伽經》一直是禪宗的理論和修行依據,所以,禪宗亦稱楞伽宗。

神秀是弘忍的弟子,以他為首的北宗,仍依《楞伽經》行持。神秀自稱是楞伽宗一派,在他及門人的弘傳下,楞伽宗成了當時禪門正宗。從《楞伽師資記》、《楞伽人法志》的記述,便可看出當年此經作為禪宗傳承依據的風氣。此經將禪分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四種,經中所說「宗通」、「說通」、「離念」等早已成為禪宗理論所依。

《楞伽經》一再提到「悉檀離言說」、「離名相事相妄想」、「離言語妄想」、「離文字相妄想」,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重要根據。。本經為達摩付囑慧可或以心印心的經書,形成一代楞伽師與在禪宗發展史頗具影響的「楞伽禪」,是一部對禪宗有著重大影響的佛經。因而,此經是研究禪宗不可或缺的文獻。

(二)、《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略稱《維摩詰經》。此經的主旨在宣揚大乘佛學的般若學說,強調「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分別」的思惟,以及對萬事萬物都一視同仁的思想。特別提倡「入不二法門」,「不二」也稱為「無二」,意指沒有分別,沒有對立;是一切事理平等如一,沒有差別對立的意思。以「無二」或「不二」的方法去觀察一切事物,就稱為「不二法門」。一般而言,「不二法門」即不用言語文字傳示,直接以心印受的法門。

其實,所謂「不二法門」就是泯除事物的差別性,例如:有與無、動與靜、自與他、垢與淨、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從思想上捨離「分別想」,沒有差異對待。「不二法門」充分體現了「無分別」思想。《維摩詰經》即以「不二」為門,強調「不二法門」,宣揚世間出世間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眾生與諸佛不二。此經把「無法用語言形容」作為「不二法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心性本體是無法用語言、概念來表述的。

此經認為只有「文殊無言,淨名杜口」才能遙契「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心傳,從而成為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經典根據。「不二法門」的思想促也使了禪宗哲學「不二」觀點的形成,正如禪師所說:「動靜不二,真妄不二,維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法門」(《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三)。黃檗希運說:「不二法門即你本心也」(同上,卷三)。可見此經的智慧對南宗禪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禪宗六祖慧能特別重視此經,曾經多次引用,因此,後世禪門宗徒將其列入禪修必讀的經典。

(三)、《圓覺經》一卷,[唐]佛陀多羅譯

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即眾生的圓妙覺性,或常住不壞的金剛性體、一塵不染的清淨法身。實為如來藏、真如、佛性的別稱。《圓覺經》是一部非常能夠彰顯覺性「妙有」思想特色的佛經。此經宣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賢章》),直顯眾生本來是佛的圓教旨趣。

「十方眾生,圓覺清淨」,「本來成佛」,只因有「恩愛貪欲」和「妄念」,所以才在六道中生死輪迴;如能捨離一切情欲、破除所有迷妄,便可獲得開悟。《圓覺經》顯示的修行方便,處處與禪法相合。經中所說:「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普賢章》)、「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眾生」(《清淨慧章》)、「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同上)等,均與禪門修心密切相關。

另外,此經《威德自在章》、《辨音章》詳細論述了「奢摩他」(意譯止寂、寂靜,義為使所觀察的對象住心於內,不分散注意力)、「三摩缽提」(意譯等至,較奢摩他的包攝層面更廣,泛指心到達平等安靜的境界)、「禪那」(意譯靜慮、思惟修,是指通過鍛煉而達到的寂靜且又意識清明澄澈的心境),以及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普覺章》闡明了遠離作病、任病、止病、滅病四種禪病(坐禪中所生與禪定有關的疾病)。這些教旨都適用於禪法的修習,因而此經頗受禪宗門徒所喜愛,流傳亦廣。

(四)、《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

或稱《大本涅槃經》、《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另由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曇無讖譯本為主,對照東晉法顯譯本,增加品數,潤文改卷而成《南本涅槃經》。此經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等大乘佛教義理,其核心思想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這也是此經在佛性論上最明顯的特色。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思想被禪宗大力弘揚,禪宗自創立肇始,就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進而提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主張。六祖慧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壇經‧行由品》)、「自性平等,眾生是佛」、「一念平直,即眾生成佛」(《壇經‧付囑品》),明顯繼承了《大般涅槃經》的佛性思想,並且有所發揮。

(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簡稱《金剛經》。此經以實相之理為體,以無住為宗,以斷疑為用,以大乘為教相。並且宣講宇宙萬物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認為應「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對現實世界不應妄加執著。《金剛經》從「對內破執」與「對外掃相」兩個角度來宣說「空」義,前者表現於「應無所住生其心」這一命題;後者體現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偈語。

弘忍「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以袈裟遮圍(慧能)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六祖壇經‧行由品》)。禪宗重視《金剛經》始自五祖弘忍,弘忍傳法慧能,即改傳《金剛經》。慧能也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六祖壇經‧般若品》)。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南宗,奉《金剛經》為宗。《六祖壇經》所表現的主要思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它所採取的無相戒,乃源自《金剛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思想。

《金剛經》多次宣說:「應生無所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強調心不應執著任何事相,不被任何事物束縛。慧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就是從《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悟出定慧等學的微旨,「無所住」是指「定」,「生其心是」指「慧」;「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定慧等學」。由於慧能因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得以開悟,並據以建立其「無住為本」說,使禪宗在中國佛教界獨樹一幟,可見《金剛經》直接影響了禪宗思想的形成,特別為慧能以後的禪宗所重。

(六)、《妙法蓮華經》七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簡稱《法華經》。此經宣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以及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義理,旨在弘揚「會三歸一」(佛陀最初以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法來教化眾生,到最後則引導他們成就佛果,把三乘會歸於一佛乘)的思想,強調人人心中皆有「佛之知見」,一切眾生凡與佛法結緣者皆可成佛。

《法華經》的「諸法實相」則是中國佛學「妙有」思想的重要源頭與理論根據。六祖慧能認為「此經原來以因緣出世為宗」、「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壇經‧機緣品》),唯有頓悟如來自性,才是究竟解脫。《法華經》中,「一大事」、「夜珠」等,被禪宗用來指稱人人自身本具的佛性。禪師指出「此一大事,乃是先佛之根本,群生之性命,亘古亘今,未嘗改移,在聖在凡,曾無增損」(《續古尊宿語要》卷四《雲蓋本》)。

諸佛與眾生同樣具有此「一大事」,而禪僧的參訪行腳同樣是為了究明此「一大事」(《五燈會元》卷八《知默》)。禪宗指出參禪悟道就是要發現人人身中本有的「衣珠」(佛性),此即所謂「世界一花,祖宗六葉,大開寶藏,明示衣珠」(《全唐文》卷三二七《六祖能禪師碑銘》)。《法華經,方便品》載:「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意思是說縱然置身紅塵鬧市,也要體證永恒寂滅的形上心體。這對禪宗內證悟道的境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例如,禪師開悟後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五燈會元》卷六《亡名古宿》)。這是以啼鳴和飛舞的形式反襯出「寂滅相」,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一樣,在柳舞鶯啼、蟬噪鳥鳴中,襯托出寂然不動的自性本體,這可謂深得《法華經》的真髓。

(七)、《楞嚴經》十卷,[唐]般剌密帝譯

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略稱《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此經雖有真偽之爭,但內容宏富,體系嚴密,幾乎將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論都囊括其中,故自問世後,即廣泛流行。第一卷講述佛因阿難被淫女幻術所攝,故遣文殊菩薩以神咒保護阿難免受誘惑破戒,並為其宣說修習禪定,能斷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清淨無染等。

第二卷至第九卷,主要闡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換言之,一切眾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淨,故流轉生死。所以,當修禪定,以破種種「顛倒」之見,通過由低至高的修行階次,「方盡妙覺,成無上道」。第十卷講述此經應永流後世、利益眾生等。此經所說常住真心圓明清淨,與禪家宗旨,若合符節。宋代以來,流傳頗廣,尤受禪宗重視。《楞嚴經》的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